Ⅰ 揮發性氣體(VOC)探測方法
垃圾填埋場揮發出的空氣含有大量的揮發有機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雖含量低,但毒性強,對環境的毒害程度不容忽視,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已將微量的芳烴化合物和鹵代化合物作為對垃圾場的常規監測項目。除揮發一部分外,更多的污染組分停留在滲漏液中。當前,垃圾場大部分採用挖坑填埋的方法,雖然它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但防滲措施處理不當,會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據表8.3.1、8.3.2所示,垃圾滲漏液中的有機和無機組分比飲用自來水高出許多倍,可通過取樣檢測土壤、水中各組分的濃度以及揮發有機組分(VOC)的濃度來圈定污染區。對VOC的檢測主要通過現場采樣(水、土樣、氣),室內分析的辦法,需要專門的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垃圾填埋場空氣的主要成分是CH4和CO2,當然僅考慮CH4和CO2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分析對人健康危害較大的苯類、烷烴類化合物,這類物質多達六七十種。空氣中揮發有機污染組分的分析可用吸附管吸附-熱脫吸附法和氣相色譜-質譜儀來完成。將具有不同吸附能力的吸附管,內填充碳分子篩和硅膠的多層吸附管,在吸附管前端接裝有無水硫酸銅的玻璃管除去空氣中水分,放在離地高度約1 m的三角架上,以0.20 L/min的速率在多個采樣點採集20 min,然後取下取樣管,密封,送實驗室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分析。
氣體CH4和CO2的分析可用氣相色譜(GC)來完成,配氫火焰離子檢測器(FID)加鎳轉換爐可完成對CH4和CO2的檢測。氣體濃度定量需要用標氣定標,用鎳觸發酶填充柱先將CO2轉化為甲烷,通過甲烷來換算成CO2。
若是採集的土樣,可先加入少量去離子水,把樣品浸泡在水中,用吹掃-捕集法進行前預富集處理後,將吹掃出的氣體送入GC分析。GC/MS選擇離子法對一些高分子的有機化合物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很方便。水樣與土樣分析基本一致,如果想了解各成分的具體的分析流程和方法可參考國標或美國環保局(USEPA)公布的操作規程。圖8.3.20是垃圾場揮發物的氣相色譜分析結果。共檢測出多達63種VOCs,其中苯、甲苯、乙苯、萘、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苯、1,2-二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是毒性強的致癌物,被美國環保局列為優先控制的污染物。
圖8.3.20 垃圾填埋場樣品的總離子色譜圖
Ⅱ 如何在實驗室測定水中的酚含量有幾種方法
酚類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譜法
五氯酚:氣相色譜法
二氯酚和五氯酚:氣相色譜-質譜法
揮發酚有兩種方法:
1)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其中,含量較低的情況下建議用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含量較高的情況下建議用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
2)溴化滴定法
含量很高的情況下,建議用滴定法,這樣更准確。
以上具體操作步驟請看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
Ⅲ 水質環境監測方法有哪些
1
顏色與透明度
水體根據污染物成分不同顯示出各種顏色。常規水質檢測主要根據水質顏色來推測出水中雜質的種類與數量。比如:粘土使水成黃色,硫化氫氧化析出的硫可以使水呈藍色,各種水藻分別呈現出黃綠色以及褐色等。而水質的透明度表明水中雜質對透明光線的阻礙程度。如果透過水層腐蝕一方面白色或者黑色相見的圓盤,並調節圓盤深度直到能看到為止,這個時候圓盤所在的深度與位置標明其透明度。因此,可以通過標明的透明度來判斷水質的狀況。
2
微量成分
水質的微量成分主要以水質檢測儀器來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譜法,氣、液相色普法等離子發射光譜法。系統了解各種水質指標的含義具有非常關鍵性意義。對於任何水生生態系統環境都是通過嚴格選擇的指標進行檢測分析結果的。總之,水質的微量成分必須通過這些儀器進行檢測。
3
氧化還原與電化學法
常規水質檢測方法中最典型的就是氧化還原與電化學方法。有水的電導率,氧化與還原電位以及包括PH在內的離子選擇電極的各種指標,比如許多金屬離子等。多為溶解量以及氯離子含量為指標。
4
加熱與氧化劑分解方法
該方法主要將含有生物體在內的有機化合物以及分解時候產生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者分解時候消耗氧氣的含量等作為水質檢測的指標。
5
溫度與中和方法
其中溫度是最常用的水質檢測方法之一。因為水的許多物理特徵以及水中進行的化學過程中與溫度都息息相關。水源不同,其溫度也不同,但是地表的溫度與當地氣候條件有關,其變化范圍在1—30℃,而海水的溫度變化范圍在2—30℃;中和方法主要包括水體的酸度或者鹼度進行水質檢測。
6
固體含量
天然水中所含物質大部分屬於固體物質,經常有必要測定器含量作為直接的水質檢測標准,各種固體含量標准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懸浮性固體。將水樣過濾之後殘留物烘乾之後殘存的固體物質量,也就是懸浮物質的含量。其二,總固體。水樣在一定溫度下可以蒸發乾燥殘存的固體物質總量,這可以作為常規水質檢測標准之一。其三,統計性固體。溶解性固體主要包括榮譽水的有機物質以及無機鹽,總固體含量是懸浮固體與溶解性固體之和。另外,各種固體含量的測定都是以重量進行的,測定的之後蒸干溫度對結果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得到滿意水質檢測結果,該水質檢測方法的結果不夠精確。
Ⅳ 水質檢測分析方法常用哪些分析方法
1、看:用透明度較高的玻璃杯接滿一杯水,對著光線看有無懸浮在水中的細微物質?靜置三小時,然後觀察杯底是否有沉澱物?如果有,說明水中懸浮雜質嚴重超標。
2、聞:用玻璃杯距離水龍頭盡量遠一點接一杯水,然後用鼻子聞一聞,是否有漂白粉(氯氣)的味道?如果能聞到漂白粉(氯氣)的味道,說明自來水中余氯超標。
3、嘗:熱喝白開水,有無有漂白粉(氯氣)的味道,如果能聞到漂白粉(氯氣)的味道,說明自來水中余氯超標。也必須使用凈水器進行終端處理。
4、觀:用自來水泡茶,隔夜後觀察茶水是否變黑?如果茶水變黑,說明自來水中含鐵、錳嚴重超標,應選用裝有除鐵、錳濾芯的凈水器進行終端處理。
5、品:品嘗白開水,口感有無澀澀的感覺?如有,說明水的硬度過高。
6、查:檢查家裡的熱水器、開水壺,內壁有無結一層黃垢?如果有,也說明水的硬度過高,(鈣、鎂鹽含量過高),應盡早使用軟化處理!注意:硬度過高的水很容易造成熱水器管道結垢,因熱交換不良而爆管;長期飲用硬度過高的水容易使人得各種結石。
(4)水中揮發分測定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意義: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並且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之一,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都發揮著保障的作用。
當前人類社會中的水資源危機問題已經直接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並且影響著人類的正常生活,所以正視水資源危機以及重視水資源問題具有緊迫性與必要性。而在對水資源質量的調查與把控中,水質分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飲用水主要考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水質標准除有物理指標、化學指標外,還有微生物指標;對工業用水則考慮是否影響產品質量或易於損害容器及管道。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並且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之一,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都發揮著保障的作用。
Ⅳ 揮發分含量的估算方法
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利用以下5種方法來獲取岩漿中揮發分的含量:①直接測定火成岩的成分,例如對快速淬火的天然火山玻璃進行成分測試;②測定火成岩造岩礦物、特別是斑晶礦物中的熔融包裹體成分;③利用高溫高壓實驗測定熔漿中的揮發分飽和度,給出熔漿揮發分含量的上限;④根據岩石學特徵和地質學特徵進行推斷,例如岩體周圍蝕變帶的寬度;⑤進行熱力學計算。
第一種方法的假設前提是岩漿冷卻非常快,以至於在岩漿固結之前揮發分不能從岩漿中有效逃逸。要檢驗這種設想的可行性,需要了解岩漿的遷移機制、揮發分滲透岩漿和圍岩的能力,以及揮發分在岩漿中的存在形式。從平衡熱力學的角度來看,玻璃的產生可能是由於岩漿快速冷卻,也可能是由於揮發分的大量散失。在前一種情況下,天然火山玻璃中揮發分的組成可用來限定揮發分在岩漿中的溶解度;後一種條件下,揮發分的測定值將遠遠低於實際值。因此,天然火山玻璃的成因研究是這種測量方法的基礎。
第二種方法也有類似的問題,其基本假定是礦物結晶時揮發分尚沒有從熔漿中析出,因而熔融包裹體中的揮發分含量應當等同於岩漿中的揮發分含量。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礦物的結晶一般應當是在岩漿上升過程中或侵位後開始的,亦即岩漿的壓力和溫度有了相當程度的降低,這將導致揮發分的析出和逃逸。因此,礦物熔融包裹體中揮發分含量也應當小於岩漿中的初始含量。萬渝生最近有個很好的實例,表明天然岩漿並不是均一的。來自台灣北部安山岩中的鋯石晶體含有大量玻璃質包裹體,在以SiO2為橫坐標的元素變異圖解中,除了鋁之外,所有其他元素的含量變化都與SiO2無關。岩漿成分的這種變化特點表明了氣運作用的重要性,也直接說明利用熔融包裹體來確定岩漿性質的時候應當小心謹慎。
第三種方法是人工模擬自然條件方式,應當可以測定熔漿中揮發分含量的最大值。這些實驗一般是針對某種或幾種主要揮發分進行溶解度測定,分別得出熔漿中某種組分的飽和度。由於不同揮發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復雜以及主元素對揮發分溶解度的影響,這些實驗結果的實際應用也應當考慮具體情況,不能盲目套用。
至於後兩種方法,誤差可能會更大,因為不能有效進行檢驗。不過,作為研究過程中的一種考量仍然是有意義的。
可見,估算天然熔漿中揮發分的含量實際上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常常需要設定某種可能的先決條件。盡管如此,大致估算熔漿中揮發分的可能含量還是有意義的,對與成礦作用的討論尤其如此。
Ⅵ 水質揮發酚的測定空白一般為多少
水質揮發酚的測定空白一般為0.005--0.015之間。
可以從現在開始,先做空白試驗20天,然後計算、確定空白置信區間,現在的空白確實很高,沒有參考性。嘗試著更換每一種試劑做空白,找出影響數據的原因就可以了。
通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揮發酚的濃度,分析方法檢出限、回收率及精密度,判斷本實驗室的檢測方法是否合格。
含義
試劑中雜質、環境及操作進程的玷污等的響應值,這些因素是經常變化的,為了了解它們對試樣測定的綜合影響,在每次測定時,均作空白試驗,空白試驗所得的響應值稱為空白試驗值。對試驗用水有一定的要求,即其中待測物質濃度應低於方法的檢出限。當空白試驗值偏高時,應全面檢查空白試驗用水、試劑的空白、量器和容器是否玷污、儀器的性能以及環境狀況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空白測定
如果是化工類的東西,可以根據GB/T6284-1986 的通用減量法測定
Ⅷ 揮發分的測定
方法提要
稱取一定量的空氣乾燥煤樣,放在帶蓋的瓷坩堝中,在 (900 ± 10) ℃,隔絕空氣加熱 7min。以減少的質量占煤樣質量的質量分數,減去該煤樣的水分含量作為煤樣的揮發分。
儀器設備
揮發分坩堝 帶有配合嚴密蓋的瓷坩堝,形狀和尺寸如圖73.7 所示。坩堝總質量為15~ 20g。
圖73.7 揮發分坩堝(數字單位: mm)
高溫爐 帶有高溫計和調溫裝置,能保持溫度在 (900 ±10) ℃,並有足夠的 (900 ±5) ℃ 的恆溫區。爐子的熱容量為當起始溫度為 920℃ 時,放入室溫下的坩堝架和若干坩堝,關閉爐門後,在 3min 內恢復到 (900 ±10) ℃。爐後壁有一個排氣孔和一個插熱電偶的小孔,小孔位置應使熱電偶插入爐內後其熱接點在坩堝底和爐底之間,距離爐底 20~30mm 處。
坩堝架 用鎳鉻絲或其他耐熱金屬絲製成。其規格尺寸以能使所有的坩堝都在高溫爐恆溫區內,並且坩堝底部緊鄰熱電偶熱接點上方 (圖73.8) 。
坩堝架夾 見圖73.9。
圖73.8 坩堝架(數字單位: mm)
圖73.9 坩堝架夾
壓餅機 螺旋式或杠桿式壓餅機,能壓制直徑約 10mm 的煤餅。
分析步驟
稱取1g (精確至0.0001g) 粒度小於0.2mm 的空氣乾燥煤樣,置於預先在900℃灼燒至恆量的帶蓋瓷坩堝中,然後輕輕振動坩堝,使煤樣攤平,蓋上蓋,放在坩堝架上。
褐煤和長焰煤應預先壓餅,並切成約 3mm 的小塊。
將高溫爐預先加熱至 920℃左右。打開爐門,迅速將放有坩堝的架子送入恆溫區,立即關上爐門並計時,准確加熱 7min。坩堝及架子放入後,要求爐溫在 3min 內恢復至(900 ± 10) ℃,此後保持在 (900 ± 10) ℃,否則此次試驗作廢。加熱時間包括溫度恢復時間在內。
從爐中取出坩堝,放在空氣中稍冷卻,移入乾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後稱量 (精確至0.0001g) 。
焦渣特徵分類
測定揮發分所得焦渣的特徵,按下列規定加以區分:
1) 粉狀———全部是粉末,沒有相互粘著的顆粒。
2) 粘著———用手指輕碰即成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其中較大的團塊輕輕一碰即成粉末。
3) 弱粘結———用手指輕壓即成小塊。
4) 不熔融粘結———以手指用力壓才裂成小塊,焦渣上表面無光澤,下表面稍有銀白色光澤。
5) 不膨脹熔融粘結———焦渣形成扁平的塊,煤粒的界線不易分清,焦渣上表面有明顯銀白色金屬光澤,下表面銀白色光澤更明顯。
6) 微膨脹熔融粘結———用手指壓不碎,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銀白色金屬光澤,但焦渣表面具有較小的膨脹泡 (或小氣泡) 。
7) 膨脹熔融粘結———焦渣上、下表面有銀白色金屬光澤,明顯膨脹,但高度不超過 15mm。
8) 強膨脹熔融粘結———焦渣上、下表面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焦渣高度大於 15mm。
為了簡便起見,通常用上列序號作為各種焦渣特徵的代號。
按下式計算空氣乾燥煤樣的揮發分含量:
岩石礦物分析第四分冊資源與環境調查分析技術
式中:Vad為空氣乾燥煤樣的揮發分質量分數,%;m為稱取空氣乾燥煤樣的質量,g;m1為煤樣加熱後減少的質量,g;Mad為空氣乾燥煤樣的水分的質量分數。
注意事項
1)煤的揮發分測定是一種規范性很強的分析,其結果受加熱溫度、加熱時間、加熱方式、所用坩堝的大小、形狀、材質及坩堝蓋的密封程度等影響。改變任何一個分析條件,都會對測定結果帶來影響。
2)每次分析最好放同樣數目坩堝,以保證坩堝及其支架的熱容量基本一致。
3)坩堝從高溫爐取出後,在空氣中冷卻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焦渣吸水。
4)當測定低變質程度的煤如褐煤、長焰煤時,由於它們的水分和揮發分很高,如以鬆散狀態放入900℃爐中加熱,則揮發分會驟然大量釋出,把坩堝蓋頂開(產生爆鳴聲)帶走煤粒,使結果偏高,而且重復性差。若將試樣壓成餅切成3mm的小塊後再進行測定,由於試樣緊密可減緩揮發分的釋放速度,因而可有效地防止煤樣爆燃、噴濺,使測定結果穩定可靠。
Ⅸ 水中VOC怎麼分析,有沒有這方面的GB
水中可能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物VOC
美國ASTM d3960-98標准將voc定義為任何能參加大氣光化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
美國聯邦環保署(EPA)的定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是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金屬碳化物、金屬碳酸鹽和碳酸銨外,任何參加大氣光化學反應的碳化合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1989)對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的定義為,熔點低於室溫而沸點在50-260℃之間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總稱。
有關色漆和清漆通用術語的國際標准ISO 4618/1-1998和德國DIN 55649-2000的定義是,原則上,在常溫常壓下,任何能自發揮發的有機液體和/或固體。同時,德國標准在測定VOC含量時,又做了一個限定,即在常壓下,沸點或初餾點低於或等於250℃的任何有機化合物。
最方便和最常見的方法是根據沸點來界定哪些物質屬於VOC,而最普遍的共識認為VOC是指那些沸點等於或低於250℃的化學物質。所以沸點高於250℃的那些物質不歸入VOC的范疇,往往被稱為增塑劑。
在中國國家標准GB/T 18883-2002 《室內空氣質量標准》中對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otal Va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的定義是:利用Tenax GC和Tenax TA采樣,非極性色譜柱(極性指數小於10)進行分析,保留時間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間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