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固體膠硬化了,如何把它變軟繼續使用。不想浪費辦公用品。
固體膠一般採用PVA材料製作,由於PVA具有獨特的強力粘接性、皮膜柔韌性、平滑性、耐油性、耐溶劑性、保護膠體性、氣體阻絕性、耐磨性以及經特殊處理具有的耐水性,一般情況固體膠表面固化以後,公民可以用小刀在上面切除一部分,切除固化部分是可以直接再使用的。
若固體膠總體已經完全固化不具備黏貼性的情況,可以使用隔水蒸的方式嘗試能否使其發生物理反應再具備黏貼性,一般情況下對於固體膠整體固化是不建議繼續使用的。
B. 材料科學基礎,Mg-Zn合金題目,求解!
如圖示:2.2at%Zn的合金(紅線)
1、可能形成的偏析有晶內偏析、枝晶偏析、比重偏析。其中比重偏析不能通過均勻化消除,其他兩種可以通過均勻化退火來消除。
2、高溫液相冷卻到液相線1點開始結晶出以鎂為溶劑,鋅為溶質的固溶體,隨著溫度下降,液體愈來愈少,固體越來越多,直至到固相線2點,完全結晶為固溶體,2~3點,不發生變化,當達到3點時,超出固溶度,析出第二相MgZn,室溫組為鎂基固溶體+MgZn組成。
3、可以通過固溶處理+時效的熱處理工藝來強化。機理是加熱到單一相區,使得鎂基固溶體+MgZn中的MgZn相溶解到鎂基固溶體中,形成單一的鎂基固溶體相,然後快速冷卻,形成Zn在鎂基的過飽和鎂基固溶體,然後重新加熱,通過時效,形成Zn原子的聚集區(GPI區)和有序化(GPII區),從而使得強度硬度提高的人工時效的強化效果。
C. 材料科學基礎 固態相變與擴散
GP區的形成速度與擴散速度成正比。擴散速度與空位濃度是什麼關系?空位濃度按C=EXP(-Q/RT),計算,500℃和200℃的濃度比值是3844.5。但是如何得出60.49呢?開平方嗎?想不明白。
D. 求材料科學基礎課件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領域的科學與工程方面較寬的基礎知識,能在各種材料的制備、加工成型、材料結構與性能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與教學、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技術改造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高層次、高素質全面發展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學習與掌握材料的制備、組成、組織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的基本規律。受到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以及各種先進材料的制備、性能分析與檢測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材料設計和制備工藝設計、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產品的質量、開發分析與檢測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材料設計和制備工藝設計、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產品的質量、開發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藝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其它高新技術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材料合成與制備、材料復合、材料設計等專業基礎知識;�
2.掌握材料性能檢測和產品質量控制的基本知識,具有研究和開發新材料、新工藝的初步能力;�
3.掌握材料加工的基本知識,具有正確選擇設備進行材料研究、材料設計、材料研製的初步能力;�
4.具有本專業必需的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5.熟悉技術經濟管理知識;�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物理學�
主要課程:物理化學、量子與統計力學、固體物理、材料學概論、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力學、材料科學研究方法、材料工藝與設備、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專業實驗、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
主要專業實驗:材料結構顯微分析、近代儀器分析方法、材料的物理性能與力學性能測試、材料制備與成型加工工藝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或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材料物理 材料化學 冶金工程 金屬材料工程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復合材料與工程 焊接技術與工程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粉體 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 稀土工程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
參考資料:http://www.cebase.cn/wiki/show.asp?title=%B2%C4%C1%CF%BF%C6%D1%A7%D3%EB%B9%A4%B3%CC%D7%A8%D2%B5
E. 材料科學基礎
加工硬化是金屬在塑性變形時,晶粒發生滑移,出現位錯的纏結,使晶粒拉長、破碎和纖維化,金屬內部產生了殘余應力等,從而使晶粒硬度加強。
細晶強化是通過細化晶粒而使金屬材料力學性能提高的方法。細晶強化的強化規律,晶界越多,晶粒越細,根據霍爾-配奇關系式,晶粒的平均值(d)越小,材料的屈服強度就越高。(另外,我個人這么理解的:位錯等缺陷基本都集中在晶界部位,因此晶界的強度比晶內大,那你想想,肯定是晶粒越細強度越大咯)
固溶強化是融入固溶體中的溶質原子造成晶格畸變,晶格畸變增大了位錯運動的阻力,使滑移難以進行,從而使合金固溶體的強度與硬度增加。這種通過融入某種溶質元素來形成固溶體而使金屬強化的現象稱為固溶強化。在溶質原子濃度適當時,可提高材料的強度和硬度,而其韌性和塑性卻有所下降。(受力的時候,固溶原子就像釘子一樣阻礙位錯運動晶粒的變形,但是也不是釘子越多越好)
第二相強化:復相合金與單相合金相比,除基體相以外,還有第二相得存在。當第二相以細小彌散的微粒均勻分布於基體相中時,將會產生顯著的強化作用。這種強化作用稱為第二相強化。第二相強化的主要原因是它們與位錯間的交互作用,阻礙了位錯運動,提高了合金的變形抗力。
(總的來說,一個晶體材料的強度提高基本都是因為材料內部的那些缺陷,包括固溶粒子、第二相或者說位錯自己的纏結,從而阻礙了晶界位錯的運動,使得宏觀表現出來材料的硬度變大了。這個是我個人的理解)
其實這些東西去圖書館找一本材料科學基礎或金屬學的書,上面應該有比較全面的解釋。
F. 求助:最近在看《材料科學基礎》不明白塑性變形,冷塑性變形,冷加工,熱加工,之間的關系!
熱壓力加工是將鋼錠加熱至塑性狀態(再結晶溫度以上),依靠外力改變形狀的加工,常用方式有軋制、鍛造、擠壓等。
冷加工是指在再結晶溫度下(一般為常溫)進行的機械加工,包括冷拉、冷拔、冷扭、冷軋、刻痕等方式。
塑性變形是物質-包括流體及固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形變,當施加的外力撤除或消失後該物體不能恢復原狀的一種物理現象。
金屬不經過加熱的塑性變形,稱為冷塑性變形。
G. 材料科學基礎的圖書信息1
書名:材料科學基礎(修訂版)
書號:9787302247616
作者:潘金生、田民波、仝健民
定價:70元
出版日期 :2011-1-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本書是《材料科學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的修訂版。作為一部比較經典的高等院校教材,
本書結合金屬和合金、陶瓷、硅酸鹽等各類材料,著重闡述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包括晶體學、晶體缺陷、固體材料的結構和鍵合理論、材料熱力學和相圖、固體動力學(擴散)、凝固與結晶和相變等內容。此次修訂,除訂正上一版的差錯之外,還替換了不少陳舊的圖表,增補了若干新的內容,並增補了習題和解題指導。
本書可用作高等學校材料院系各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材料科學課程教材,
也可作為其他院系材料類專業學生及廣大材料工作者的參考書。 目錄
第1章晶體學基礎
1.1引言
1.2空間點陣
1.2.1晶體的特徵和空間點陣
1.2.2晶胞、晶系和點陣類型
1.2.3復式點陣,晶胞和原胞
1.3晶面指數和晶向指數
1.3.1晶面和晶向指數的確定
1.3.2立方和六方晶體中重要晶向的快速標注
1.4常見晶體結構及其幾何特徵
1.4.1常見晶體結構
1.4.2幾何特徵
1.4.3常見晶體結構中的重要間隙
1.5晶體的堆垛方式
1.6晶體投影
1.6.1球投影
1.6.2極射投影
1.6.3烏氏網及其應用
1.6.4標准投影
1.6.5極射投影練習
1.7倒易點陣
1.7.1倒易點陣的確定方法,倒易基矢
1.7.2倒易點陣的基本性質
1.7.3實際晶體的倒易點陣
1.7.4倒易點陣的應用
1.8菱方晶系的兩種描述
1.8.1菱方軸和六方軸的基矢關系
1.8.2點陣常數換算公式
1.8.3晶向指數變換
1.8.4晶面指數變換
習題
第2章固體材料的結構
2.1引言
2.2原子結構
2.2.1經典模型和玻爾理論
2.2.2波動力學理論和近代原子結構模型
2.2.3能級圖和元素的原子結構
2.2.4原子穩定性和能級的實驗測定
2.3結合鍵
2.3.1離子鍵
2.3.2共價鍵
2.3.3金屬鍵
2.3.4分子鍵
2.3.5氫鍵
2.4分子的結構
2.4.1多原子體系電子狀態的一般特點
2.4.2共價分子的結構
2.5晶體的電子結構
2.5.1晶體的結合鍵
2.5.2晶體中電子的能態
2.5.3晶體的結合能
2.6元素的晶體結構和性質
2.6.1元素的晶體結構
2.6.2元素性質的周期性
2.7合金相結構概述
2.7.1基本概念
2.7.2合金成分的表示
2.7.3合金相分類
2.8影響合金相結構的主要因素
2.8.1原子半徑或離子半徑
2.8.2電負性
2.8.3價電子濃度
2.8.4其他因素
2.9固溶體
2.9.1什麼是固溶體
2.9.2固溶體分類
2.9.3固溶度和Hume?Rothery規則
2.9.4固溶體的性能與成分的關系
2.10離子化合物
2.10.1決定離子化合物結構的幾個規則
2.10.2典型離子化合物的晶體結構
2.10.3氧化物結構的一般規律
2.10.4決定無機化合物晶體結構的其他方法
2.11硅酸鹽結構簡介
2.11.1硅酸鹽結構的一般特點及分類
2.11.2含有有限硅氧團的硅酸鹽
2.11.3鏈狀硅酸鹽
2.11.4層狀硅酸鹽
2.11.5骨架狀硅酸鹽
2.12金屬間化合物(Ⅰ): 價化合物
2.13金屬間化合物(Ⅱ): 電子化合物
2.14金屬間化合物(Ⅲ): 尺寸因素化合物——密排相
2.14.1密排相中原子排列的幾何原則
2.14.2幾何密排相
2.14.3拓撲密排相
2.15間隙化合物
2.15.1間隙化合物的分類: H?gg規則
2.15.2間隙化合物的結構
2.15.3間隙化合物的特性
2.16合金相結構符號
習題
第3章晶體的范性形變
3.1引言
3.2滑移系統和Schmid定律
3.2.1晶體的滑移系統
3.2.2Schmid定律
3.2.3Schmid定律的應用
3.3滑移時參考方向和參考面的變化
3.3.1參考方向的變化
3.3.2參考面的變化
3.4滑移過程中晶體的轉動
3.4.1晶體轉動的原因
3.4.2晶體轉動的規律
3.4.3晶體轉動的後果
3.5滑移過程的次生現象
3.6單晶體的硬化曲線
3.7孿生系統和原子的運動
3.7.1晶體的孿生系統
3.7.2孿生時原子的運動和特點
3.8孿生要素和長度變化規律
3.8.1孿生引起的形狀變化
3.8.2孿生四要素和切變計算
3.8.3孿生時長度變化規律
3.8.4孿生時試樣的最大伸長和最大縮短量
3.9孿晶和基體的位向關系
3.9.1位向關系
3.9.2孿生引起的晶向變化
3.10孿生系統的實驗測定
3.11滑移和孿生的比較
3.12多晶體范性形變的一般特點
3.12.1晶粒邊界
3.12.2多晶體范性形變的微觀特點
3.12.3晶粒度及其對性能的影響
3.13冷加工金屬的儲能和內應力
3.14應變硬化
3.14.1應變硬化現象
3.14.2實際晶體的硬化行為
3.14.3影響應變硬化的因素
3.14.4應變硬化在生產實際中的意義
3.15多晶材料的擇優取向(織構)
3.15.1概述
3.15.2織構的描述和測定方法
3.15.3實際金屬的織構和各向異性
3.15.4織構理論概述
3.15.5織構的實際意義及其控制方法
3.16纖維組織和流線
3.17晶體的斷裂
3.17.1概述
3.17.2脆性斷裂的微觀理論——Griffith裂縫理論
3.17.3金屬脆性斷裂的特點
3.17.4影響金屬的韌性、脆性和斷裂的因素
習題
第4章晶體中的缺陷
4.1引言
4.2點缺陷的基本屬性
4.2.1點缺陷類型
4.2.2點缺陷的平衡濃度
4.2.3過飽和點缺陷的形成
4.2.4點缺陷對晶體性質的影響
4.3點缺陷的實驗研究
4.3.1比熱容實驗
4.3.2熱膨脹實驗
4.3.3淬火實驗
4.3.4淬火—退火實驗
4.3.5正電子湮沒實驗
4.4位錯理論的提出
4.5什麼是位錯
4.5.1局部滑移
4.5.2局部位移
4.6位錯的普遍定義與柏格斯矢量
4.6.1柏格斯迴路
4.6.2柏氏矢量的物理意義
4.6.3柏氏矢量和位錯的表徵
4.6.4柏氏矢量的守恆性
4.7位錯的運動
4.7.1刃型位錯的運動
4.7.2螺型位錯的運動
4.7.3混合位錯的運動
4.8位錯密度和晶體的變形速率
4.8.1位錯密度的定義及其實驗測定
4.8.2位錯密度和晶體的變形速率
4.8.3位錯密度和晶體的強度
4.9位錯的基本幾何性質
4.10固體彈性理論簡介
4.10.1應力分析
4.10.2應變分析: 位移和應變張量
4.10.3胡克定律
4.10.4平衡方程
4.10.5柱坐標系下的應力和應變
4.10.6彈性力學的應用簡介
4.11位錯的應力場
4.11.1螺型位錯的應力場
4.11.2刃型位錯的應力場
4.12位錯的彈性能和線張力
4.13作用於位錯上的力
4.13.1引起位錯滑移的力
4.13.2引起刃型位錯攀移的力
4.13.3一般情形下位錯受的力
4.14位錯與位錯間的交互作用
4.14.1同號刃型位錯間的交互作用
4.14.2異號刃型位錯間的交互作用
4.14.3平行螺型位錯間的作用力
4.14.4螺型位錯和刃型位錯間的交互作用
4.14.5位於同一滑移面上的一對平行混合位錯間的交互作用
4.14.6交叉位錯間的交互作用
4.15位錯與點缺陷之間的交互作用
4.15.1刃型位錯與點缺陷的交互作用能和作用力
4.15.2柯氏氣團和明顯屈服現象
4.15.3脫釘力的計算
4.15.4討論
4.16位錯的起動力——派?納力
4.16.1位錯起動力的分析——Peirls?Nabarro模型
4.16.2討論
4.17鏡像力
4.18位錯的起源與增殖
4.18.1位錯的起源
4.18.2位錯的增殖機制
4.18.3位錯的源地和尾閭
4.19位錯的塞積
4.20位錯的交割
4.20.1刃型位錯與刃型位錯的交割
4.20.2刃型位錯與螺型位錯的交割
4.20.3螺型位錯與螺型位錯的交割
4.21面心立方晶體中的位錯
4.21.1全位錯
4.21.2Shockley分位錯
4.21.3擴展位錯
4.21.4Frank分位錯
4.21.5壓桿位錯
4.22位錯反應
4.22.1自發位錯反應的條件
4.22.2FCC中位錯反應的一般表示: Thompson四面體
4.22.3位錯反應舉例
4.23密排六方和體心立方晶體中的位錯
4.23.1密排六方晶體中的位錯
4.23.2體心立方晶體中的位錯
4.24其他晶體中的位錯
4.24.1離子晶體中的位錯
4.24.2超點陣中的位錯
4.24.3共價晶體中的位錯
4.24.4層狀結構中的位錯
4.24.5聚合物晶體中的位錯
4.25小角度晶粒邊界
4.25.1傾側晶界
4.25.2扭轉晶界
4.25.3一般小角度晶界
4.26位錯的實驗觀測
4.26.1表面法(或蝕坑法)
4.26.2綴飾法
4.26.3透射電鏡法
4.26.4其他方法
4.27位錯理論的應用(小結)
習題
第5章材料熱力學
5.1熱力學在材料科學中的意義
5.2熱力學基本參數和關系
5.2.1熱力學第一定律
5.2.2熱力學第二定律
5.2.3熱力學函數的基本關系
5.2.4化學位
5.3純金屬吉布斯自由能和凝固熱力學
5.4合金相熱力學
5.4.1二組元固溶體相的吉布斯自由能
5.4.2中間相和混合相的吉布斯自由能
5.5相平衡熱力學
5.5.1相平衡的化學位
5.5.2化學位的圖解確定
5.5.3相平衡的公切線定則
5.6相圖熱力學
5.6.1二元連續固溶體相圖的建立
5.6.2二元系共晶相圖的熱力學確定
5.6.3具有固溶度間隙相圖的建立
5.6.4含有金屬間化合物相圖的建立
5.7晶體缺陷熱力學
5.7.1空位的熱力學分析
5.7.2位錯的熱力學分析
5.7.3界面的熱力學分析
5.8相變熱力學
5.8.1固溶體脫溶分解的驅動力
5.8.2由驅動力看新相形成的規律
5.8.3調幅分解
習題
第6章相圖
6.1概述
6.1.1研究相圖的意義
6.1.2相圖的表示方法
6.1.3相圖的建立
6.1.4相圖的類型和結構
6.2相律和杠桿定律
6.2.1相律
6.2.2杠桿定律
6.3二元勻晶相圖
6.3.1圖形分析
6.3.2結晶過程分析
6.3.3結晶中的擴散過程分析
6.3.4非平衡結晶分析
6.4二元共晶相圖
6.4.1圖形分析
6.4.2結晶過程分析
6.4.3共晶結晶機理
6.4.4初生相和共晶組織分析
6.4.5非平衡狀態分析
6.5二元包晶相圖
6.5.1圖形分析
6.5.2結晶過程分析
6.5.3非平衡狀態分析
6.6其他二元相圖
6.6.1液態無限溶解,固態形成化合物的相圖
6.6.2液態無限溶解,固態有轉變的相圖
6.6.3二組元在液態有限溶解的相圖
6.6.4二組元在液態無限溶解,固態有單析反應的相圖
6.6.5有熔晶(再熔)反應的相圖
6.7相圖基本類型小結
6.7.1相圖基本型式的特點
6.7.2相圖基本單元及其組合規律——相區接觸法則
6.7.3假想相圖
6.8相圖與性能關系
6.8.1相圖與力學性能關系
6.8.2相圖與鑄造工藝性關系
6.9Fe?C合金相圖
6.9.1圖形分析
6.9.2結晶過程分析
6.9.3組織區分析
6.9.4虛線部分相圖分析
6.10三元相圖
6.10.1概述
6.10.2三元勻晶相圖
6.10.3三元共晶相圖
6.10.4固態有限溶解,具有一個三相平衡區的三元相圖
6.10.5固態有限溶解,具有四相平衡區的三元相圖
6.10.6有化合物的三元相圖
習題
第7章界面
7.1研究界面的意義
7.2界面類型和結構
7.2.1按界面兩邊物質狀態分類
7.2.2按界面兩邊晶體取向差角度分類
7.2.3根據界面上原子排列情況和吻合程度分類
7.3界面能量
7.3.1表面能
7.3.2小角界面能
7.3.3大角界面能
7.4界面偏聚
7.4.1晶界偏聚方程
7.4.2影響晶界偏聚的因素
7.5界面遷移
7.5.1界面遷移速度
7.5.2界面遷移的驅動力
7.5.3影響界面遷移率的因素
7.6界面與組織形貌
7.6.1單相組織形貌
7.6.2復相組織平衡形貌
7.7界面能的測量
7.7.1界面張力平衡法
7.7.2測量界面能的動力學方法
習題
第8章固體中的擴散
8.1引言
8.2菲克定律
8.2.1菲克第一定律
8.2.2菲克第二定律
8.3穩態擴散及其應用
8.3.1一維穩態擴散
8.3.2柱對稱穩定擴散
8.3.3球對稱穩態擴散
8.4非穩態擴散
8.4.1一維無窮長物體的擴散
8.4.2半無窮長物體的擴散
8.4.3瞬時平面源
8.4.4有限長物體中的擴散
8.5D?C關系,俁野方法
8.6克根達耳效應
8.6.1克根達耳(Kirkendall)效應
8.6.2克根達耳效應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8.7分擴散系數,達肯公式
8.8擴散的微觀理論和機制
8.8.1擴散與原子的隨機行走
8.8.2菲克定律的微觀形式及D的微觀表示
8.8.3擴散的微觀機制
8.8.4擴散系數和擴散激活能的計算
8.9擴散熱力學
8.9.1菲克定律的普遍形式
8.9.2擴散系數、溶質分布等與熱力學量之間的關系
8.10影響擴散的因素
8.10.1溫度的影響
8.10.2成分的影響
8.10.3晶體結構的影響
8.10.4短路擴散
8.11反應擴散
8.11.1反應擴散的過程及特點
8.11.2反應擴散動力學
8.11.3反應擴散的實例
8.12離子晶體中的擴散
8.12.1離子晶體中的缺陷
8.12.2離子晶體的擴散機制
8.12.3離子遷移率
8.12.4離子電導率與擴散系數的關系
8.13擴散的實際應用——固態燒結
8.13.1固態燒結過程
8.13.2初期燒結階段的半定量分析
習題
第9章凝固與結晶
9.1概述
9.1.1研究凝固與結晶的意義
9.1.2液態金屬的結構
9.1.3結晶的一般過程
9.2金屬凝固時的形核過程
9.2.1均勻形核
9.2.2非均勻形核
9.3純金屬晶體的長大
9.3.1宏觀長大方式
9.3.2微觀長大方式
9.4單相固溶體晶體的長大
9.4.1平衡凝固
9.4.2固相無擴散,液相完全混合的凝固
9.4.3固相無擴散,液相只有擴散、無對流的凝固
9.4.4固相無擴散,液相界面附近只有擴散,其餘部分有對流的凝固
9.4.5成分過冷
9.4.6單相固溶體晶體的生長方式
9.4.7晶體中的偏析
9.5兩相共晶體的長大
9.5.1典型共晶與非典型共晶的形成
9.5.2層片狀共晶的凝固生長
9.5.3共晶凝固中的成分過冷
9.6金屬和合金鑄錠組織的形成和控制
9.6.1鑄錠三區的形成
9.6.2鑄錠組織的控制
9.6.3特殊凝固方法
習題
第10章回復與再結晶
10.1概述
10.1.1研究回復與再結晶的意義
10.1.2變化條件
10.1.3變化過程
10.2回復
10.2.1回復過程的特徵
10.2.2回復過程機制
10.2.3回復動力學
10.2.4回復的應用
10.3再結晶
10.3.1再結晶過程的特徵
10.3.2再結晶過程機制
10.3.3再結晶動力學
10.3.4再結晶溫度
10.3.5再結晶後晶粒大小
10.4晶粒長大及其他結構變化
10.4.1正常晶粒長大
10.4.2反常晶粒長大
10.4.3再結晶圖
10.4.4退火孿晶
10.4.5再結晶織構
10.5金屬的熱變形
10.5.1動態回復和動態再結晶
10.5.2熱變形引起組織、性能的變化
10.5.3超塑性
習題
第11章固態相變(Ⅰ)——擴散型相變
11.1固態相變通論
11.1.1固態相變的一般特點
11.1.2固態相變的分類
11.2從過飽和固溶體中的脫溶(時效)
11.2.1時效硬化現象及特點
11.2.2脫溶過程
11.2.3過渡相的結構
11.2.4工業用脫溶硬化合金舉例
11.3脫溶的形核長大理論
11.3.1固態相變的形核
11.3.2晶核長大動力學
11.4脫溶的調幅分解理論
11.4.1調幅分解的條件——成分與溫度范圍
11.4.2調幅分解的定量分析
11.4.3調幅分解與形核長大兩種脫溶方式的對比
11.5顆粒粗化
11.5.1顆粒粗化的驅動力分析
11.5.2濃度分布
11.5.3粗化過程和粗化速率
11.5.4平衡顆粒尺寸
11.6不連續沉澱
11.6.1不連續沉澱的特徵
11.6.2長大理論
11.7沉澱強化機制
11.7.1位錯繞過不易變形顆粒
11.7.2位錯切過易形變顆粒
11.7.3顆粒半徑最佳值
11.7.4獲得高強度材料的途徑
11.8過冷奧氏體的等溫轉變及連續轉變曲線
11.8.1過冷奧氏體的等溫轉變曲線
11.8.2過冷奧氏體的連續冷卻轉變曲線
11.9共析轉變
11.9.1概述
11.9.2形核長大的熱力學及動力學分析
11.9.3先共析轉變
11.9.4珠光體的組織特點及力學性能
11.10貝氏體轉變
11.10.1貝氏體轉變的特點
11.10.2貝氏體的組織形態
11.10.3貝氏體的性能
11.11有序—無序轉變
11.11.1概念和定義
11.11.2有序合金類型
11.11.3有序—無序轉變的熱力學分析
11.11.4有序—無序轉變的動力學分析
11.11.5有序強化
11.11.6其他有序—無序轉變簡介
習題
第12章固態相變(Ⅱ)——馬氏體相變
12.1馬氏體相變的基本特性
12.1.1無擴散性
12.1.2馬氏體相變是點陣畸變式轉變,有其特定結構,是低溫亞穩相
12.1.3伴隨馬氏體相變的宏觀變形——浮凸效應
12.1.4在馬氏體相變過程中存在宏觀不畸變面——慣析面
12.1.5在基體點陣和馬氏體點陣之間一般存在著確定的位向關系
12.1.6一個板條狀或透鏡狀的馬氏體通常具有內部結構
12.1.7馬氏體相界
12.1.8馬氏體有一定的起始相變溫度Ms和一定的終了相變溫度Mf
12.1.9奧氏體的熱穩定化
12.1.10塑性變形對馬氏體相變的影響
12.1.11馬氏體逆轉變
12.1.12熱彈性馬氏體及偽彈性
12.1.13形狀記憶效應
12.2馬氏體相變機制和表象理論簡介
12.2.1鈷的馬氏體相變
12.2.2鐵基合金中的馬氏體轉變
12.2.3馬氏體相變的晶體學表象理論
12.3馬氏體相變熱力學
12.3.1馬氏體相變熱力學的一般特點
12.3.2均勻形核理論及其局限性
12.3.3非均勻形核——層錯及位錯在馬氏體形核中的作用
12.3.4馬氏體形貌
12.4馬氏體相變動力學
12.5馬氏體的回火
12.5.1淬火鋼的回火轉變及組織
12.5.2淬火鋼在回火時性能的變化
12.6馬氏體時效鋼的強化機制分析
12.6.1概述
12.6.2馬氏體時效鋼的相組成
12.6.3常規馬氏體時效鋼的時效硬化分析
12.6.4一些新型馬氏體時效鋼
習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