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鑽孔灌注樁終孔孔深用什麼方法測量最准確
孔深測量應採用丈量鑽桿的方法測孔深,去鑽頭的2/3長度處作為孔底終孔界面,不宜採用測繩測定孔深。一建原話
Ⅱ 鑽孔樁的沉渣厚度怎麼測量和計算說明
當你用測繩量出了它的孔深然後打結,等清完孔的時候在下測孔繩量一下,再然後量出打結與護筒頂之間的高差,就是沉渣的厚度。 但是一般沒有必要,有經驗的完全根據測繩下到孔底的手感去判斷沉渣厚度。 比較精確的去網上查查,有專門介紹測沉渣的儀器
Ⅲ 鑽機動態測試的操作方法
轉動時"有兩個概念,1. 是手動轉動,測試的擺幅一般指靜態擺幅/RunOut,2. 是模擬生產狀態,直接驅動主軸按生產常用的轉速例如25KRPM、60KRPM、98KRPM、120KRPM、150KRPM、200KRPM等幾個轉速下去測量主軸擺幅。
由於不同的"轉動狀態"測量工具也不一樣,1. 測靜態擺幅時,一般使用「萬向夾具底座+千分表」;2. 測動態擺幅時,一般用動態RunOUT測試儀1.6~2.6萬元/個。
現在一般鑽機設備供應商不敢強調 動態擺幅,新鑽機一定會測靜態擺幅;一般鑽嘴物料供應商強調動態擺幅,要求 測試鑽嘴物料前,驗證動態擺幅。
根據我在機械加工領域的知識,靜態擺幅是在動態擺幅前的必要測試,動態擺幅才是真正反應使用問題的數據。
一般靜態擺幅新鑽機可達到2~10um,動態擺幅新機可<10um,真正損耗一般在15um以內方可保高精度生產,30um以內可滿足低精度生產。原因如下:
25.4um=1mil =1/1000inch,D3.175mm的標准棒測試是30um的偏差時,在動態轉動狀態上,小的0.3鑽嘴還沒有鑽下去,可能就給離心力甩偏不止30um的偏差了,甚至刃長偏長的小鑽嘴鑽下去瞬間就會被摔斷。更不用說鑽完的偏差。
目前只有一個問題「測試結果是全擺幅,還是半擺幅」,一般的認知是全擺幅,那麼當測試擺幅的值等於30um是,是指鑽孔板最上面的空位測試精度的可能值會是+/-15um。
另:在歐美的鑽機上,執行更完美的概念(所有主軸自帶 動態擺幅測試儀)
1、鑽機需定期使用不同直徑的標准棒 (含首次的測試標簽)在直徑對應的轉速測試 動態擺幅,如果對應的直徑標准棒測試值大於對應鑽嘴的使用要求 擺幅。則代表該主軸已不能滿足該直徑的生產。需要保養維修。
2、如果主軸已經過標准棒的測試合格,使用鑽嘴前(所有主軸都開了 動態擺幅測試),測試的某支鑽嘴超標,則該支鑽嘴將會被機器當作不良品退出。
網上找的
Ⅳ 鑽井時效劃分標准
鑽井時效劃分原則
1、 純鑽進時間:鑽頭(包括取芯鑽頭)接觸井底轉動有進尺時間。
2、 提下鑽時間:正常生產作業時提鑽與下鑽時間,包括正常情況下的短程起下鑽時間,不包括處理復雜、事故時起下鑽具時間(此時間應為事故、復雜時間)。
3、 擴劃眼時間:正常生產情況下進行擴與劃眼以及擴眼與劃眼過程中的起下鑽時間,包括單根鑽完後的劃眼。事故與復雜情況(要與事故是遇阻開泵劃眼應視為復雜情況)的劃眼與擴眼應算事故復雜時間,不應算擴劃眼時間(時間應為事故、復雜時間)
4、 接單根時間:鑽進過程中從提出鑽具接頭到接好鑽具下放到井底重新恢復鑽進的時間。不包括劃眼等處理復雜時的接單根時間,也不包括含接單根前劃眼時間。
5、 換鑽頭時間:正常鑽進過程中從鑽頭提出井口到換好鑽頭開始下入井內時間,但不包括檢查鑽頭時間(此時間為輔助時間)。
6、 固井時間:含下套管前為保證套管下入順利而進行通井、劃眼、試下套管、為保證套管下入安全而靜止觀察、下套管、循環泥漿、注水泥固井、候凝、通井探水泥面、試壓、鑽水泥塞、電測固井質量、安裝井口等全部時間。如果固井質量不合格而進行擠注水泥等作業應算事故復雜時間。
7、 測井時間:正常鑽井過程中測井時間,包括測井過程中的正常情況下的通井時間、循環時間、以及地震VSP測井時間,不包括事故處理過程中的工程測井時間。測井時發生事故應算事故時間。
8、 定向作業時間:為完成定向而發生的起下有線隨鑽測斜儀、單點測斜儀、座鍵、轉動鑽具方位等時間。不包括定向鑽進時間。
9、 循環(洗井)時間:包括接單根前與提鑽前洗井時間以及地質測後效循環時間,不包括處理泥漿時間以及井涌溢流等復雜情況時循環時間,也不包括因設備修理等原因不能鑽進而保持循環時間。
10、 輔助時間:包括保養檢查設備、檢查鑽具、調配泥漿時間、准備工作時間、倒鑽具時間、防噴演習時間等時間。
11、 修理時間:進行設備修理而停止正常鑽井作業時間,包括起下鑽到安全中段時間。修理設備時不論是否開泵保持循環,只要停止正常鑽進或起下鑽作業就應算修理時間。不包括未影響正常鑽進作業而修泵的時間。
Ⅳ 氣測後效如何計算
氣測後效計算方法:
對於固定的排量,固定的井筒大小,井筒某個井深遲到時間是確定的。靜止時,因油氣密度比泥漿密度低會不斷上竄,受油氣浸後的泥漿密度低,其他性能也會發生變化(可以檢測)。循環後,油氣會比預計的時間(油氣層遲到時間)早到達井口,從開泵到見顯示的時間,就是油氣上竄到某個深度的遲到時間。知道遲到時間,可以計算油氣上竄到的井深,同時可以計算上竄速度。 循環時,上竄到某一井深的油氣隨泥漿上返到井口,記錄從開泵到見顯示時間及循環時泵沖計算排量。
油氣上竄高度=鑽頭位置井深 — 見顯示時間×油氣層井深÷鑽頭位置井深對應的遲到時間;
上竄速度=油氣上竄高度÷靜止時間
泵排量*遲到時間=(泵排量+上竄當量排量)*見顯示時間
泵速*遲到時間=(泵速+上竄速度)*見顯示時間+上竄速度*停泵時間
泵速=油氣層井深/鑽頭位置井深對應遲到時間知識拓展:
後效的概念:油氣層被鑽穿後,油氣層中的油氣油氣由於擴散及滲濾的原因進入鑽井液;起下鑽時,鑽井液已停止了循環,減小了對油氣層的壓力,油氣更容易進入鑽井液,在鑽井液靜止時,地層中的油氣進入鑽井液並沿井眼上竄的現象叫做後效。
後效的作用:可以及時對油氣層進行評價,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可以利用後效資料做好油氣層保護工作;指導鑽井安全施工;檢驗地層壓力預測和隨鑽監測的效果。
Ⅵ 鑽孔樁如何測垂直度
設備進場前檢查設備,樁架和鑽桿必須垂直,水平尺檢查樁架(雙向),不水平調整至水平(墊木調整,對屬於樁架製作、安裝誤差的退場),樁架水平後,經緯儀檢查鑽桿垂直度,不垂直的設備安裝調整,無法調整的更換零件,直至退場。
樁機就位後,先調整樁架水平,調整水平後,認為樁基垂直度符合要求。理論上塞尺測量誤差,換算垂直度偏差,精確測量,每鑽進1-2米測量一次,隨時調整樁架水平度。
鑽孔樁混凝土的垂直度是要在鑽孔時進行檢測和控制的,前期不控制後期在混凝土時是無法進行控制的,飽滿度如果是水下的話,要進行樁前檢測,比重不宜過大,沉渣不宜過厚,水下通常都沒有什麼問題,只要注意多折管,多竄動就可以,如果是人工挖孔澆築混凝土時要控制每一層的高度,和振搗的時間。
(6)下鑽到底怎麼測後效方法擴展閱讀:
鑽孔灌注樁施工注意事項:
1、成孔設備:成孔設備就位後,必須平正穩固,確保在施工中不發生傾斜、移動,為准確控製成孔深度,在樁機和樁錘鋼絲繩上設置控制深度的標尺,以便在施工中進行觀測記錄。
2、護筒埋設應准確、穩定,護筒中心與樁位中心偏差不得大於20mm,內徑大於鑽頭直徑100mm,為確保孔壁不坍塌,護筒內的液面水位高出自然地下水位2m。
3、在鑽進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經常測定泥漿比重、粘度、含砂率和膠體率等主要指標性能。
4、鑽進過程中若發生斜孔、塌孔、漏漿以及地面沉陷等情況應立即停止鑽進,採取下列有效措施後方可鑽進。當鑽錘傾斜時,可清掃鑽錘,偏斜較大時,填入石子粘土至偏孔處上部0.5m,重新鑽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鑽孔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垂直度
Ⅶ 地質錄井裡後效曲線是什麼
你這問題很籠統,也不知道你需要了解多深。
其實要先理解後效,才能理解後效曲線,曲線不過是對後效值得時實記錄,形態就像以時間軸為橫坐標的拋物線。
後效主要是井筒靜止後(鑽井液不循環),造成油氣層里的油氣侵入到井筒,並集聚,滑脫上升。再次開始循環鑽井液時,在小於一個遲到時間後,返出井口,其測由基值開始上升,上升值和持續時間跟靜止時間,油氣顯示好壞有直接關系,後效出完後,氣測值回到原來的基值。這個過程就是循環測後效的過程。
Ⅷ 測鑽儀怎麼用
原理:非金屬礦物的熱導率與表面硬度呈准線性關系,日本人基於此原理研製出了測鑽儀,就是一種通過熱導率來估測礦物摩氏硬度的儀器,其實這種儀器也可以用於識玉,起碼可以排除料器和水石.
我這里有三塊東西,分別是:料器玉石水石,見圖:
我們來利用熱導儀分別檢測一下硬度,第一個是玻璃:第5盞燈亮,說明此硬度在5-6之間,顯然不夠和田玉的6-6.5或稍微再高一點.第7盞燈亮起,說明此物的硬度在7-8之間,符合石英的特徵.
使用熱導儀測硬度有幾點需要注意:
1是氣溫,低於零下10度或高於零上40度,測得的結果都無意義.
2是最好在無風的條件下測量
3是確保被測物在測試環境已經放置了足夠長的時間,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一致
4是被測物品表面應干凈,上蠟打油的都會影響結果
5是表面平整,確保探針與表面充分接觸
6是正式測試之前利用玻璃進行校準
7是要注意,第四燈剛亮與第五燈即將亮分別代表4-4.5和4.5-5.
Ⅸ 鑽桿無損檢測方法分析
5.2.1 鑽桿體檢測
5.2.1.1 鑽桿體探傷
據有關資料,由於積膚效應,渦流檢測法對鑽桿內壁損傷不靈敏,對壁厚>6mm的管材檢測效果更差。鑽桿壁厚>6mm時,對鑽桿體的探傷不能選用渦流檢測法。
5.2.1.2 鑽桿管壁測厚
對鑽桿柱的檢測應該包括鑽桿壁厚的檢測。用磁通法測厚其檢測精度很低;當鑽桿偏磨時,其檢測結果誤差更大。原因主要是磁通測量的是平均壁厚,而偏磨是局部壁厚的減小。因此,一般應盡量避免採用。
鑽桿管壁測厚可採用超聲波法。但由於鑽桿體屬於管材類且表面積大,要識別鑽桿的偏磨需要對鑽桿體全程全斷面測量,需要採用多通道超聲自動測厚系統,因此效率較低。
5.2.2 鑽桿兩端和接頭的探傷
對鑽桿兩端絲扣部分的探傷可使用磁粉探傷和超聲波探傷法。前者一般用在檢測中心對鑽桿絲扣或接頭外表面和絲扣部分的探傷,特點是對絲扣的探傷速度快、直觀;缺點是只能探出表面或近表面損傷。後者主要用於現場對絲扣和接頭的探傷,優點是檢測儀輕便、可同時探測內外部缺陷;缺點是超聲波探測絲扣還無統一的標准及現成檢測裝置可用。實際探測時,一般是用戶根據絲扣螺紋形式和錐度選擇同等錐度的超聲探頭,探測過程中應始終保持探頭錐度方向與被測螺紋錐度方向的一致性。另外,作為檢測前的校驗儀器和確定檢測靈敏度用的對比試塊,是不可缺少的量具和程序。另外,超聲波探傷法檢測速度慢,且由於絲扣的特殊結構要求探測工藝較高,經過專門培訓認證的人員才可做到。
5.2.3 鑽柱現場快速檢測可行性分析
5.2.3.1 繩索取心鑽桿
繩索取心技術是我國鑽探領域主要的技術成果之一,大陸科學鑽探先導孔可能部分採用繩索取心鑽桿。對繩索取心鑽柱的檢測成為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調研發現,對採油管損傷的漏磁無損檢測技術在國內外都已成熟,既可實現台架檢測也可實現井口下管過程實時監測。繩索取心鑽桿在結構上與採油管有相似之處:即均為兩端帶絲扣、基本外平的細長無縫鋼管。因此,渦流、金屬磁記憶、漏磁無損檢測方法可以適用於對繩索取心鑽桿的損傷檢測。特別是,金屬磁記憶檢測方法對在役鐵鑽桿由於材料不連續性(缺陷)或外力而導致應力集中,以全新的快捷檢測方式,給出設備疲勞損傷的早期診斷,評價鑽桿的使用壽命。
另一方面,與石油鑽柱相比,繩索取心鑽柱的損傷類型與前者是一致的,主要有縱向、橫向裂紋、磨蝕、偏磨、螺紋、接箍損傷、腐蝕斑點以及應力集中等。但結構上兩者差別較大:石油鑽井用鑽桿,其絲扣部分比鑽桿體直徑大,鑽柱的磨損主要集中在鑽桿的絲扣部分和焊接部位及接頭;繩索取心鑽桿的壁厚比同直徑的石油鑽桿薄,其絲扣部分與鑽桿體的內徑或外徑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說,繩索取心鑽柱體和接頭的磨損幾率是相等的。因此,對繩索取心鑽柱的檢測,應包括接頭、鑽桿絲扣和整個鑽桿體,其檢測工作量遠比石油鑽柱檢測大很多。對繩索取心鑽柱的檢測,其主要矛盾是如何提高檢測速度,一般應不小於0.20m/s。
對繩索取心鑽柱的損傷進行無損檢測,必須採用自動檢測裝置(繩索取心鑽桿的基本內外平的結構較為適合使用自動檢測方法),以滿足實際檢測對速度的要求。
針對鑽桿接頭、接頭螺紋的檢測,可以用每條螺紋一個檢測渦流和磁記憶通道進行旋轉一周的探傷方式,一次掃查即可同時檢測出接頭螺紋的缺陷與疲勞應力集中狀態,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接頭及接頭螺紋組合檢測方法。
5.3.2.2 API石油鑽桿
超深井科學鑽探將會使用API石油鑽桿或類似的改進產品。API石油鑽桿的檢測與繩索取心鑽桿不同。
(1)石油鑽桿與繩索取心鑽桿的區別
繩索取心鑽桿一般為內外平的薄壁結構,檢測裝置的通孔直徑只需考慮鋼管外徑即可,但石油鑽桿柱由鑽桿和接頭構成,接頭外徑大於鑽桿外徑,整個鑽桿柱屬於非同徑管材,安裝檢測裝置時其通孔直徑需按鑽桿柱中直徑最大部分(如接頭或穩定器等)的外徑設計,檢測方法的選擇要同時考慮到對接頭外徑、接箍外徑和鑽桿體外徑等的檢測。即使在井口安裝鑽桿柱漏磁檢測裝置,也只能對鑽桿體部分進行探傷,而對鑽桿兩端(包括絲扣)和接頭等部分不能進行有效探傷,這是由於絲扣部分也會產生較大漏磁通的緣故。
(2)繩索取心鑽桿、石油鑽桿與採油管的工況比較
採油管沒有外徑的偏磨和圓周磨損問題,所以採油管不需對管壁進行測厚。由於在鑽進和起下鑽過程中鑽桿柱與孔壁或套管間易產生磨損,當鑽桿柱嚴重彎曲時易產生偏磨現象,對鑽桿柱的檢測必須解決鑽桿壁厚的測厚問題。用磁通法測厚其檢測精度低,這是難以實現在井口對鑽桿進行實時測厚的主要原因。另外,鑽井施工與下油管施工工況不同,一個鑽孔其起下鑽工況需要重復多次,對鑽桿柱檢測也需要重復多次;鑽進過程中有沖洗液循環介質參與;鑽進過程鑽機和鑽柱系統振動顯著。如在井口安裝鑽桿柱檢測裝置,其工作環境是非常惡劣的。特別是,由於漏磁檢測屬於感測器接觸檢測,在人工操作控制起下鑽速度時,要及時改變感測器通孔直徑是困難的。另外,一般測量裝置安裝在轉盤下方、泥漿槽上方,轉盤平面的實際高度可能要增加,給施工帶來不便。實際上,只有起下鑽過程自動化時鑽桿柱井口實時檢測才有可能。下採油管施工過程則工況單一、採油管外平,井口周圍無沖洗液介質,容易在井口安裝採油管檢測裝置並在下管過程中實時檢測採油管損傷狀況。
Ⅹ 鑽孔灌注樁怎樣測量沉渣厚度
測量時,將測錘放入孔中,快到樁底時慢慢下放,因為沉澱一般為細粉沙,再測錘防止沉澱層頂時,應該是有感覺的,此時記錄深度。然後用再下放測錘,同時上下抖動,使測錘完全沉至孔底,再次記錄深度。兩次深度相減即為沉澱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