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評價歷史人物應遵循哪些原則
(1)全面性原則:堅持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應從積極性和消極性、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方面全面評價。
(2)階段論和方面論結合的原則:在縱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有階段上的劃分,從不同階段上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橫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與暴君集於一身,評價時應採用方面論的方法。
(3)發展性和長遠性的原則: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角度去評價,從是否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角度去評價。
(4)主流性原則:要分清歷史人物的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史進步的標准。
(5)適度性原則: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標新立異,不能違背主流學術觀點,不能違背一般人的善惡標准。
(6)階級性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觀點與階級分析的方法,但反對貼階級標簽,反對苛求古人。
(7)實踐的原則:從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實踐效果好壞及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評價。
『貳』 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有哪些試著以這些原則評價一個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1500字左右)
一、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堅持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應從積極性和消極性、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方面全面評價。
2、階段論和方面論結合的原則:在縱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有階段上的劃分,從不同階段上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橫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與暴君集於一身,評價時應採用方面論的方法。
3、發展性和長遠性的原則: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角度去評價,從是否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角度去評價。
4、主流性原則:要分清歷史人物的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史進步的標准。
5、適度性原則: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標新立異,不能違背主流學術觀點,不能違背一般人的善惡標准。
6、階級性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觀點與階級分析的方法,但反對貼階級標簽,反對苛求古人。
7、實踐的原則:從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實踐效果好壞及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評價。
(2)評價人物有哪些科學方法和原則擴展閱讀
評價人物: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光輝的名字棗孫中山、黃興。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黃興是革命實幹家。他倆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長沙起義失敗後,黃興於1904年底到日本避難。 次年7月,孫中山為發動革命,亦從海外來到日本。經老友宮崎寅藏的介紹,次日,孫中山就趕到黃興寓所。黃興把孫中山領到一個名叫鳳樂園的中國餐館,短暫寒暄之後,他們就轉入革命的話題。
將近兩個小時孫黃兩人既不吃菜,又不飲酒,推心置腹地談話。最後,他們舉杯慶賀他們的愉快會晤。不久,他們共同主持了中國同盟會的正式成立,並分別被推舉為同盟會的總理和協理。
1910年6月,黃興為躲避日警搜捕,隱居在橫濱的福住旅館。中旬,孫中山從夏威夷來到日本。那天,他乘坐的美國輪船剛剛靠岸,冒著危險前來迎接他的黃興就跳上船去和孫中山緊緊地握手,一直護送到孫中山下榻的旅館。兩人久別重逢;卻很少談論私事,話題很快轉入對革命形勢的討論。
他們對各種重要問題變換了意見,並對未來的若干方針大計取得了一致看法。孫中山還在美國華僑中為黃興回國發動革命募集了不少資金。
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分散的革命小團體聯合起來,形成了反清革命的統一力量。但由於它只是各革命團體的聯盟,組織得還很鬆散,各個組織間的意見也不大一致。出於偏狹的個人成見,總是竭力攻擊孫中山,詆毀孫中山在同盟會中的領導威望,嚴重損害了革命派內部的團結。
1907年間,屬於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借口,鼓動一部分人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
黃興堅決反對,他從海外來信勸告這些同志說:孫總理德高望重,是我們的領袖,大家既然希望革命成功,就請不要搞出這些名堂來影響團結,而應當全心全意地擁護孫先生。在黃興的勸告下,一場風波才平息下去。
『叄』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堅持什麼樣的科學方法
全面、歷史、辯證的科學分析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社會現象都要放在它的歷史形態中去觀察,一切都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就要求我們對待歷史事件和領袖人物必須全面、歷史、辯證地研究和評價。人的活動都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孤立地去評價一個人,而應把領袖人物的活動聯系起來進行考察;領袖人物不是神,
應以發展的觀點如實地做出評價;人不可能孤立於時代與社會之外,領袖人物也只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提出自己的思想,當然也會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要把領袖人物放到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來考察;研究領袖人物不應概念化、貼標簽,要對領袖人物的思想和活動進行具體的、全面的分析。
(3)評價人物有哪些科學方法和原則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做到「六個不能」,即:
1、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
2、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
3、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
4、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
5、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6、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後人才能幹出的業績來。
『肆』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4)評價人物有哪些科學方法和原則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伍』 簡答題: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原則
第一,階級原則。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
第二,歷史原則。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
第三,大節原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第四,雙贏原則。
第五,兩點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
『陸』 人物評價方法有哪些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思想家中關於孔子創立的儒學思想肯定有許多不健康的內容,如恢復周禮、主張上下尊卑關系,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如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我們不能因為他的暴政而否定,因為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在當時來說是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功大於過。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同樣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人物,克倫威爾與華盛頓因為所處於的時代不同,因此他們一個是建立護國主政府,一個是建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當時都維護了資產階級正常的統治秩序。
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如本冊書中的《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正如恩格斯評價拿破崙的語言:「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物,那麼他的角色會被另一個人來扮演」就很典型的說明了關於「英雄史觀」問題。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事實上,教材的觀點正是一系列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形成的非常凝練的語言和觀點。因此,作為歷史的學習者同樣應該能夠學會正確的分析材料得出正確的結論,正如第三條原則中闡述的,人無完人,書中敘述的時候可能是他的閃光點,但作為社會的人也有他的不足。
『柒』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7)評價人物有哪些科學方法和原則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歷史人物評價五大原則:
1、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2、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
3、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4、雙贏原則
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人民網-陳雲黨史觀的鮮明特色及其當代價值
『捌』 你認為科學評價歷史人物需運用哪些基本方法
用高三復習資料回答,首先要全面論證歷史人物的功與過,
首先要訂正一些最基本的歷史事實。
要分析歷史人物成長的時代和各種社會條件
必須處理好個人和人民群眾的關系。
要具體地分析人物思想發展的各個階段。
不要迴避和篡改歷史事實
要通過現象,看出本質 要顧及全面。
第一,歷史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第二,階級原則。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
第三,雙贏原則,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戰爭,評價歷史人物亦然
第四,兩點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
『玖』 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和方法是什麼
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與標准1.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是: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推動既肯定為主,阻礙既否定為主。標准主要有三條:一是看是否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既當是應該解決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三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這三條標準是緊密相連.的、互為一體的。一般說來,只要符合第一條其它兩條也就順理成章了。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國古代史上統一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後為反帝)反封建;現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1)中國古代史上的統一則是順應歷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戰爭,但人民支持正義統一的戰爭來達到結束非正義戰爭的目的,像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從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產,因而也就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使秦朝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曹操統一北方,為後來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秦始皇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階級傑出的政治和軍事家」。他們都順應了統一的歷史潮流。(2)中國近代歷史上(1840年後)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就是要反對外來侵略,反對外國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賣國政府,爭取民族獨立問題,而反對外來侵略則是首要任務,因為這時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因為只有把外國侵略者趕出中國去,把投降賣國的政府推翻,中國才有可能搞好經濟建設。不然,他們絕不會允許你發展經濟,成為反抗他們或同他們競爭的對手。像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他們都以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為首要任務。雖然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了,但使外國侵略者認識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對中國人民,正像八國聯軍侵華總司令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徹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也正是中國人民的不斷探索與抗爭救國的正義斗爭,使得帝國主義始終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國,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則是在政治上維護腐朽反動賣國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發展經濟的運動或改革,它們在中國都失敗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雖然最大的功績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果,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掌握國家主權的共和國,走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國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決不允許你,此路不通,從而也進一步證明,發展經濟則是近代中國的次要任務,反對外來侵略和為外國政府服務的賣國政府則是首要任務。(3)中國現代史推動生產力、經濟發展則是順應歷史潮流。此時,階級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現代史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即解決的中心問題是:落後的生產力與先進的社會制度,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只有發展了生產力、發展了經濟,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因此,凡是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發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運動、三大改造運動等,他極大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推動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而後來反右斗爭擴大化、反右傾斗爭、文化大革命等則不利於生產力、經濟的發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所以它不是進步的政策或革命運動。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依據的觀點與採用的方法1.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要用歷史的觀點、客觀科學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點或不足;歷史的就是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在當時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過,一分為二對待他們。如功大於過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分裂割據混戰局面,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利於國家鞏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經濟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而「焚書坑儒」在加強中央集權有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但也不能否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破壞和阻礙作用。他修的長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騷擾的作用,但也不乏有佔用勞動人民耕作時間和勞動力的不足之處。特別是他後來繁重的賦稅、搖役和兵役,殘酷的刑罰是導致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他的進步性、功績就在於它順應歷史潮流,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利於生產力、利於經濟發展。再如康熙皇帝在維護邊疆統一方面無可否認具有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是大節。但大興文字獄則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對促進國家的好建議無法發表出來,這也無疑阻礙了經濟更快發展,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也是他的過錯。用此觀點可以衡量唐玄宗功過個半,隋場帝過大於功。2.用辯證的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即前功後過的如唐玄宗,在其統治前期,推行開明的政策,善於用人,使封建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後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愛楊貴妃,導致政治腐敗,出現「安史之亂」,如人得了癌症一撅不振,封建社會從此由盛而衰。像近代的陳獨秀,世界史中的普列漢諾夫,以及林彪等都可以說明用辯證的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評價更恰如其分。還有前過後功的張學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來評價更合適。3.具體的事物作具體分析的方法。把歷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如隋場帝雖過大於功,但在開鑿大運河這件事上,當時確有加重人民負擔、搖役過重的現象,但從長遠觀點來看,它的開鑿,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也成為聞名世界的一項偉大工程。他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天的台灣),加強了台灣與大陸的聯系,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左宗棠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但在收復新疆方面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錯。北洋軍閥政府沒有承認「麥克馬洪線」,此事也可以說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鞏固。張學良「東北易幟」,雖然服從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的國民政府,但在當時不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無疑對於維護國家在形式上的統一具有積極作用。革命導師和偉大領袖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的發動亦屬於好人犯錯誤。他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救人民出水火,使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創建了一個新中國,證明他的功績遠遠大於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4.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重點看效果的方法。我們堅持動機(主觀願望)與效果(客觀成效)統一的觀點,好的動機只要符合客觀實際一般說來應該有好的結果。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當屬於此類。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採取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政策,因而順應了統一的歷史潮流,推動了經濟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但有的只要動機與客觀不符合,一般不會有好的結果。如王莽則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去解決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改制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願望,改制的內容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等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恢復到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將奴脾變為私屬,使他們失去自由,淪為奴隸的地位。而土地兼並本身是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從根本上來說它本身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因他的主觀動機與採取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即不符合客觀實際,不順應歷史潮流,改制勞動人民不但沒有獲得利益,反而加重了人民負擔、加劇了階級矛盾,導致了綠林、赤眉起義爆發,推翻了他的統治。5.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側重看動機的方法。像王安石變法,動機是富國強兵,政策措施可以說具有積極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最終失敗。失敗的原因是客觀上保證推行政策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夠,即用人不當;再加上遭到統治階級中的大地主大官僚等的反對。在其中,保守派司馬光作宰相,後廢除新法。但他的動機和取得的一定成效證明,他並不失為是一位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和改革家。6.主觀和客觀分別評價的方法。即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就是一分為二對待,用兩點論。如洋務運動,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自救運動,延長其反動統治的壽命,雖然沒能達到此目的,但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起了一些抵製作用。再者如戊戌變法,它是在維護清政府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在那拉氏頑固派的破壞和鎮壓下失敗了,但它客觀上喚醒人民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探索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因而它是愛國和進步的,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以上等主觀與客觀分別評價則更科學、更符合實際。7.用階級分析的方法。(1)先進的階級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每一種社會形態末期和後一種社會形態處於上升發展時期的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階級可稱為先進的階級。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早期的奴隸主和奴隸階級;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早期的地主和農民階級;封建社會末期和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或者這些階級在本社會形態中掌握統治權而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都可算為先進的階級。他們是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階級。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雖不掌握統治權,但他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方向,即以巨大的創造力改造著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就是他們那種不斷奮斗、探索的精神,使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他們積極性發揮時,甚至不讓他們生存時,他們不得己就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從而建立自己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極大的解放、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2)落後的階級阻礙生產力發展,逆歷史潮流而動,將要被歷史拋棄。在某社會形態末期的統治階級往往是落後的階級。如中國明朝中後期,特別是清朝後期的地主階級;英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斯圖亞特王朝;法國波旁王朝的統治階級,都已是落後的階級。他們採取的政策有很多都阻礙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甚至採取鎮壓人民的辦法。他們已成為反動的統治階級,最終被人民推翻,被歷史拋棄。他們實行的政策,如明朝的特務統治、八股取士;清朝的大興文字獄;英法的加重收稅等應予以否定。而且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甚至成為中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3)統治階級的政策,出發點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人類自進人階級社會以來,每個事件的出現都帶有階級性,每個人物(特別是統治階級最高統治階層中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都要考慮是否利於自己的統治,或者說是雖然有的統治者並不考慮自己的長期統治,而只圖二時的享樂,但他卻反映了本階級不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實質,像秦二世、隋場帝等。就是開明的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客觀上利於人民,但最終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長遠統治或今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他們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後,採取了一系列利於社會經濟或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措施,他順應了歷史潮流,從主觀上和客觀上都利於社會的發展,從而也維護了本階級和勞動階級的利益。只有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時,才與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代表反映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可以不容置疑的說,只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4)無產階級及廣大勞動階級是當今最先進的階級,是歷史發展的主人。雖然先進階級或代表先進階級的統治者推行的政策,順應了歷史潮流,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如法國和美國歷史上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時的土地政策等,從某種角度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利益的清政府,以及採取了很多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但他們只是在某一歷史時期屬於先進階級。而當今的無產階級及勞動階級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主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奪取政權和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探索社會主義革命的三大改造等政策,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他們是先進階級的傑出代表,所在的階級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此客觀的評價先進階級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能夠更好的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明確無產階級是當今最先進的階級,無產階級所擔負的歷史任務,為實現遠大的共產主義目標會充滿勝利的信心,並永遠不斷的為之奮斗,並為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而自豪,當好歷史的主人。8.用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觀點和方法。推動則肯定為主,否則相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階級斗爭。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階級則要採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舊的生產關系的制度。如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為發展生產力創造條件。或者用起義、武裝斗爭的方式迫使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即改革),在局部改變一下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得以生存,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如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1868^-1871年的明治維新,中國古代歷史上開明的統治者(皇帝或大臣)調整統治政策,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應予以肯定。9.人民群眾與重要人物辯證作用的觀點。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重要人物在關鍵時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說起加速或延緩、推動或阻礙的作用。如隋場帝的殘暴,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經濟發展,從而引起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他的統治,也使唐朝統治者接受隋亡教訓,採取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是人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諸葛亮的孫劉聯合抗操的建議在赤壁之戰中,阻礙了國家統一。秦始皇採取了滅六國、鞏固統一的措施。康熙皇帝評定內亂和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自衛反擊戰,鞏固了邊疆統一。再如列寧在反動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要絞殺革命的關鍵時刻,決定提前起義。毛澤東「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論斷,秋收起義後的文家市決策,長征途中的停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主張等。我黨遵義會議最終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鄧小平在我國經濟將要走上崩潰的邊緣,代表我黨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果斷地提出: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而代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使我國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設成就。「發展是硬道理」,因此可以看出,無產階級領袖是人民群眾的傑出代表,他們在關鍵時刻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人民命運的作用,舵手的作用。當然從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說,廣大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綜上所述:對於高三尤其是文科學生來說,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高考選拔人才的需要,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它可以增強學習信心、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而評價時所採用的三條標準是相互聯系的,而第一條則是最基本的。抓住了第一條就抓住了牛鼻子,其它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