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蕎頭的栽培技術
蕎頭適應性廣,對氣候要求不嚴格,適宜涼爽,在冷涼的氣溫下生長良好。生長發育適溫為15~19℃,30℃以上的高溫則休眠越夏,10℃以下生長緩慢,不能忍受0℃以下長時間的低溫。
蕎頭屬長日照作物,長日照條件下有利於鱗莖發育。較耐弱光、耐陰,適宜間套作栽培。在較強的光照下也能生長。
生長期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和較低的空氣濕度,怕澇、怕旱。生長前期過濕分櫱減少,後期過濕鱗莖減產。
在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耐瘠薄,適於多種土壤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疏鬆壤土、砂壤土為佳。吸肥力強,在砂壤土中生長產量最高。
生育周期分為下列四個:
苗期:從播種後20天出苗,直到第二年初春,葉片達18片左右時為止為苗期。苗期葉片數和須根數不斷增加。
鱗莖形成期:苗期結束後,1個月內為鱗莖形成高峰期。此期種鱗莖內原鱗芽和冬前分化的鱗芽形成7~11個單個小鱗莖。
鱗莖膨大期:從春末至初夏,溫度升高,葉片生長受抑制,葉鞘增厚,老化加快,同化產物大量轉入鱗莖。
開花期:中夏抽蔓開花,不結籽。
B. 蕎頭種植是陰歷9月,還是陽歷9月
蕎頭適宜在秋冬栽培
用作蔬菜食用宜在8月中下旬栽種
用作加工原材料時,可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栽種。
栽種過早,蕎頭芽尚未萌動;栽種過遲則年內生長天數短、氣溫低、生長慢、影響產量。
C. 北方能種藠頭茐嗎
藠頭(學名:Allium chinense G.Don)是百合科蔥屬多年生鱗莖植物。該種鱗莖數枚聚生,狹卵狀,鱗莖外皮白色或帶紅色,膜質,葉2-5枚,具3-5棱的圓柱狀,中空,近與花葶等長。花葶側生,圓柱狀,高20-40厘米,下部被葉鞘;傘形花序近半球狀,較鬆散;花淡紫色至暗紫色;花被片寬橢圓形至近圓形,頂端鈍圓;子房倒卵球狀,腹縫線基部具有簾的凹陷蜜穴。花果期10-11月。
該種原產中國,在長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區廣泛栽培。其適應性較強,在偏冷涼氣候條件下發育較為良好,冬季及夏季30℃以上時休眠。能適應弱光照,以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壤土或沙質土壤為宜。繁殖方式為鱗莖繁殖。可供食用,其製成的罐頭味道酸甜可口,也可供葯用。
D. 蕎頭的種植時間和方法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7
E. 藠頭是菜中靈芝、佐餐佳品,藠頭一般適合哪些地區種植
蕌頭,在我們這個地方也叫小蒜,因為它的根莖塊像大蒜而沒有大蒜個頭大,所以叫小蒜。食用時叫小蒜,但是拿它入葯就不叫小蒜,換了個高大上的名字,叫薤白。根莖腐病主要為害藠頭根部,受害須根,初呈淡褐色水漬狀,後變褐色腐爛。根莖部受害,初呈褐色水漬狀,最後變黑褐色腐爛。由於根部不能吸收水分和養分,致使葉片從葉尖向下逐漸枯黃,。
蕌頭的根為須根,葉細長中空,葉色濃綠,帶有臘粉。鱗莖簇生於短縮莖上,短紡錘形,白色。分糵力強,秋後自葉生抽生花梗,花小淡紫色,傘狀排列在花梗頂端,不結種子,用鱗莖繁殖。葉2-5根,為3-5棱的圓柱狀,中空,粗一毫米左右;花葶側生,圓柱狀,高20-40公分,下面有葉鞘,傘形花序接近半球形,比較鬆散,花暗紫色;十月前後開花。
F. 藠頭如何種植
1.整地作畦 選擇連續3 年以上未種過藠頭的沙壤土整地作畦。
結合整地施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施腐熟廄肥2 000 kg加三元復合肥10 kg。在整好的地塊上作寬85 cm的畦,溝寬20 cm,開好栽植溝,深7~10 cm。 2.適時播種 在我市藠頭一般播種期以9月中旬-10月上旬為宜。播種過早藠頭芽尚未萌動;過遲在年內生長天數短,氣溫低,生長慢,影響產量。據我們試驗:9月19日播種的平均667 m2產量為963.6 kg,比10月7日播種的平均667 m2產716.9 kg增加34.4 %。播種時按株距15 cm,把藠頭順次斜放在栽植溝內,再覆蓋2 cm厚細土,注意覆土厚度不要太淺,過淺後期藠頭易外露變綠影響外觀及質量。一般667 m2栽藠頭1萬~1.2萬穴,每穴放藠頭2粒為宜,667 m2用種量90 kg左右。種植密度單種大於套種,平地高於坡地。 3.田間管理 (1)施肥 為達到優質高產必須重視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的合理配比,特別是鉀肥的使用,對增加產量效果顯著。在頭整個生長期需要追肥3~4次,年前(即出苗後)施有機肥1 000 kg左右。翌年2月上中旬氣溫回升,是頭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結合鋤草鬆土,667 m2施尿素20 kg加氯化鉀10 kg;3月底頭進入鱗莖膨大期,667 m2施三元復合肥25 kg,如施用過遲會推遲鱗莖的膨大,影響產量。每次結合施肥鬆土除草。 (2)培土 培土是奪取藠頭優質高產高效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措施,尤其是新發展的產區,更應強調後期培土。在藠頭生長中後期,地下鱗莖膨大迅速,如果暴露於表土,接觸到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暴露部分容易變綠,農戶稱為「綠籽」,「綠籽」食味差,並有低毒,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商品性和經濟效益。培土一般在「小滿」前後進行,連續2~3次,把根莖部裸露的鱗莖全部深蓋。 (3)病蟲害防治 藠頭的病蟲害發生比較輕,但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已成為藠頭老產區的關鍵性問題。在生產實踐中對病蟲害防治主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一是選擇無病區的健壯藠頭鱗莖作種子。二是輪作,對連續種植2~3 a的土壤進行輪作換種。三是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特別是防止土壤的內滯水。四是重視科學配方施肥,改變農戶重氮肥輕磷鉀肥的思想,增加鉀肥的施用量。五是葯劑防治,藠頭的蟲害以薊馬為主,可用10 %吡蟲啉或2.5 %菜喜進行防治;病害以霜霉病和炭疽病為主,霜霉病可用60 %滅克錳鋅防治,炭疽病可用25%使百克乳油或80 %炭疽福美防治。 4.採收與留種 在我市,藠頭的採收時間常在「芒種」至「夏至」,即在地上部葉子有1/3枯黃,藠頭鱗莖充分成熟時即可收獲。如要留種,可到9月中旬起挖,一般667 m2留種地可移栽大田667~1 000 m2,也可用於假植,或拔起藠頭連上部葉捆紮好掛於陰涼通風處,可以節約土地。但種植後植株生長勢不及前一種方法。
編輯本段品牌產地
藠頭之鄉---新建縣生米(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在生米幾乎每戶人家種地都會種 藠頭。 藠頭在生米的歷史很久。 保河堤鎮田家山村(位於湖南省津市市)的藠頭更是名揚遠播,那裡的藠頭自1995年起那裡的**食品廠的藠頭就已經是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由於那裡地處丘陵地帶,種出來的藠頭果大,且白,肉質爽滑。 生米鎮是我國最大的藠頭生產基地。生米藠頭因其色白無污染,層多耐腌制,肉脆爽口,個大勻稱,具有殺菌、健胃、消食、除膩等功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據統計,中國出口的藠頭原料中有80%出自該鎮。2003年,生米鎮的藠頭通過國家農業部的驗收,被認定為"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並被授予"中國藠頭之鄉"光榮稱號。因為味道爽口,生米藠頭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多家。生米藠頭已經是一個品牌。
1.栽培季節在江南地區一般於8月中旬至9月初播種。播種過早,地溫高,雨量多,種盛易腐爛;過遲,則生長期短,降低產量。
2.播種播種前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45000~60000千克,深翻,耙平。然後做成寬2~2.5米的小高畦。
薤多用鱗莖繁殖。播種前,選用形狀整齊、肥大、分櫱少、無腐爛變質的鱗莖作種用。剔除個小、腐爛、傷殘者。種鱗莖去除干葉,剪掉長根,保留1.6厘米長。
在高畦上按行距25厘米開溝,溝深8~10厘米。栽植時,如每穴1個種,則穴距7~8厘米;如每穴2~3個種,則穴距15~16厘米。栽種後覆薄土,以稍露茬柄頂端為宜。全畦種完後,薄鋪一層碎草,同時澆蓋腐熟的廄肥一層,每公頃15000千克左右。
播種後,應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約7~10天即可發芽出土。
3.田間管理出苗後開始追肥,每15~20天一次,每次每公頃追腐熟的人糞尿15000千克,或復合肥225~300千克。一直追到翌年收獲前助天為止。生長期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無雨時3~5天一水。大雨後注意排水,防止長期水浸。
生長期中耕除草2~3次,在鱗莖膨大期結合中耕適當培土。翌年夏季期間,生長勢漸衰,可行束葉,促進鱗莖肥大。
4.採收、留種以嫩葉和鱗莖供食用的,在種植第二年的1~4月可陸續採收上市。以收嫩莖為主的,可從5月葉子開始轉黃時收獲,一直採收到9月。每公頃產15000千克左右。留種的延遲到7月收獲,將符合種用標準的鱗莖放在通風陰涼處貯藏,也可在田間越夏,直到栽前10天採收。
(六)間作、套種技術薤生長期很長,且耐弱光,為提高經濟效益,應進行間作、套種栽培。江南地區多與玉米、大豆或甘薯、蘿卜套種。這樣栽培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增加經濟效益。
在蓮播種前先播種玉米或甘薯,在玉米或甘薯行間套種蓮。玉米與甘薯初冬收獲。翌年初春在薤行間套種大豆或蘿卜。
(七)發層前景預測薤在中國是稀特蔬菜,栽培面積較少。但是薤的食用價值很高,又是國際上暢銷商品,中國的出口蔬菜之一。因此,大力發展,擴大面積很有必要。目前薤的栽培局限於江南諸省,其實,華北地區利用塑料大棚等保護設施也可以進行栽培。今後在北方適當栽種,以供人們消費很有必要。
H. 蕎頭怎麼種
品種選擇:應選用適應性廣,高產抗病的雞腿形品種,如木蕎,植株分櫱能力較弱,一般2~4個鱗莖並生.適應性廣,耐寒性較強,耐瘠,耐陰,不耐熱,抗病蟲能力強.香味較濃,品質佳.以嫩葉和蕎頭供食.種蕎宜選大小均勻,無病害,無蟲蛀,符合品種特徵,橫徑1.5厘米左右的鱗莖,播栽時剪去枯枝及黃葉。
整地作畦:選擇連續3年以上未種過蕎頭的沙壤土種植,整地作畦結合施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畝施腐熟豬牛欄肥1500千克,加三元復合肥30千克。在整好的地塊上作寬120厘米的畦,溝寬20厘米,開好栽植溝,深10~15厘米。
適時種植:適合於越冬栽培,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直播。種植過早蕎頭芽尚未萌動;過遲在年內生長天數短,氣溫低,生長慢,影響產量。種植時溝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把蕎頭順次斜放在種植溝內,再覆蓋2~3厘米厚細土,注意覆土厚度不要太淺,過淺後期蕎頭易外露變綠影響外觀及質量,四周再覆蓋豬牛欄肥或稻草。一般667平方米用種量150千克左右。種植密度單種大於套種,平地高於坡地。
施肥:為達到優質高產必須重視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的合理配比,特別是鉀肥的使用,對增加產量效果顯著。在蕎頭整個生長期需要追肥3-4次,年前(即出苗後)667平方米澆施腐熟人糞肥加三元復合肥10千克。翌年立春後氣溫回升,是蕎頭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千克加氯化鉀10千克;(月底蕎頭進入鱗莖膨大期,667平方米施三元復合肥20千克。施肥適當則分櫱旺盛,施用量過多時,往往使莖葉緊茂,不僅減少產量足以誘發病害;如施用過遲,會推遲鱗莖的膨大,產量受影響;每次施肥均施於株旁,結合鬆土除草。
培土:培土是奪取蕎頭優質高產高效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措施,尤其是新發展的產區,更應強調後期培土。在蕎頭生長中後期,地下鱗莖膨大迅速,如種植時未覆蓋豬牛欄肥或稻草,鱗莖暴露於表土,在陽光的照射下,暴露部分容易變綠,農戶稱為「綠籽」。「綠籽」食味差,並有低毒,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商品性和經濟效益。培土一般在鱗莖膨大時進行,連續1-2次,把根莖部裸露的鱗莖全部深蓋。
灌溉:蕎頭為極耐旱的作物,可在不灌溉情形下生長,但過於乾旱時則品質不佳。在疏鬆的砂質土下栽培、灌跑馬水可增加鱗莖產量。
病蟲害防治:蕎頭的病蟲害發生比較輕,但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已成為蕎頭老產區的關鍵性問題。在生產實踐中對蟲害防治主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一是選擇無病區的健壯鱗莖作種子;二是輪作,對連續種植2-3年的土壤進行輪作換種;三是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特別是防止土壤的內滯水;四是重視科學配方施肥,改變農戶重氮肥輕磷、鉀肥的思想,增加鉀肥的施用量;五是葯劑防治,蕎頭的蟲害以薊馬為主,可用10%,吡蟲啉1500倍進行防治;病害以霜霉病和炭疽病為主,霜霉病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瑞毒霉或疫霜靈500倍噴霧防治。
採收與貯藏:12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陸續採收青蕎,667平方產2000~2500千克,蕎頭一般以葉將枯的時候為最適的採收期,6月上旬至7月下旬採收,667平方米產蕎頭1000千克.葉枯後如果不採收,則鱗莖開裂,銷售時應剝去鱗莖外皮,提高商品性。採收方法,將地下部連根拔起裝於籮筐中,移入室內處理,以防鱗莖脫離分散。收獲的鱗莖,平放於通風的室內,可貯藏數月,不致腐爛,或用枯萎的葉,將數10個鱗球紮成束,吊掛於通風之處亦可,但需注意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水淋濕
I. 蕎麥適合什麼時候播種
蕎麥主要為春季播種和秋播,春季一般在三月底到五月底最為適合,如果要進行秋播,最好要早一點,在6~7月好。
蕎麥是一種適應性強的作物,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一些亞洲,歐洲國家也有種植,而且對土壤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大家也可以試一試。那麼,你可能會問,如果我想嘗試種植一下蕎麥,那麼什麼時候播種最好呢?
如果想提高作物的產量,除了要了解種植時間外,我們還需要知道哪些知識呢?
J. 蕎頭怎麼栽培
品種選擇:應選用適應性廣,高產抗病的雞腿形品種,如木蕎,植株分櫱能力較弱,一般2~4個鱗莖並生.適應性廣,耐寒性較強,耐瘠,耐陰,不耐熱,抗病蟲能力強.香味較濃,品質佳.以嫩葉和蕎頭供食.種蕎宜選大小均勻,無病害,無蟲蛀,符合品種特徵,橫徑1.5厘米左右的鱗莖,播栽時剪去枯枝及黃葉。
整地作畦:選擇連續3年以上未種過蕎頭的沙壤土種植,整地作畦結合施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畝施腐熟豬牛欄肥1500千克,加三元復合肥30千克。在整好的地塊上作寬120厘米的畦,溝寬20厘米,開好栽植溝,深10~15厘米。
適時種植:適合於越冬栽培,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直播。種植過早蕎頭芽尚未萌動;過遲在年內生長天數短,氣溫低,生長慢,影響產量。種植時溝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把蕎頭順次斜放在種植溝內,再覆蓋2~3厘米厚細土,注意覆土厚度不要太淺,過淺後期蕎頭易外露變綠影響外觀及質量,四周再覆蓋豬牛欄肥或稻草。一般667平方米用種量150千克左右。種植密度單種大於套種,平地高於坡地。
施肥:為達到優質高產必須重視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的合理配比,特別是鉀肥的使用,對增加產量效果顯著。在蕎頭整個生長期需要追肥3-4次,年前(即出苗後)667平方米澆施腐熟人糞肥加三元復合肥10千克。翌年立春後氣溫回升,是蕎頭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千克加氯化鉀10千克;(月底蕎頭進入鱗莖膨大期,667平方米施三元復合肥20千克。施肥適當則分櫱旺盛,施用量過多時,往往使莖葉緊茂,不僅減少產量足以誘發病害;如施用過遲,會推遲鱗莖的膨大,產量受影響;每次施肥均施於株旁,結合鬆土除草。
培土:培土是奪取蕎頭優質高產高效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措施,尤其是新發展的產區,更應強調後期培土。在蕎頭生長中後期,地下鱗莖膨大迅速,如種植時未覆蓋豬牛欄肥或稻草,鱗莖暴露於表土,在陽光的照射下,暴露部分容易變綠,農戶稱為「綠籽」。「綠籽」食味差,並有低毒,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商品性和經濟效益。培土一般在鱗莖膨大時進行,連續1-2次,把根莖部裸露的鱗莖全部深蓋。
灌溉:蕎頭為極耐旱的作物,可在不灌溉情形下生長,但過於乾旱時則品質不佳。在疏鬆的砂質土下栽培、灌跑馬水可增加鱗莖產量。
病蟲害防治:蕎頭的病蟲害發生比較輕,但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已成為蕎頭老產區的關鍵性問題。在生產實踐中對蟲害防治主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一是選擇無病區的健壯鱗莖作種子;二是輪作,對連續種植2-3年的土壤進行輪作換種;三是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特別是防止土壤的內滯水;四是重視科學配方施肥,改變農戶重氮肥輕磷、鉀肥的思想,增加鉀肥的施用量;五是葯劑防治,蕎頭的蟲害以薊馬為主,可用10%,吡蟲啉1500倍進行防治;病害以霜霉病和炭疽病為主,霜霉病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瑞毒霉或疫霜靈500倍噴霧防治。
採收與貯藏:12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陸續採收青蕎,667平方產2000~2500千克,蕎頭一般以葉將枯的時候為最適的採收期,6月上旬至7月下旬採收,667平方米產蕎頭1000千克.葉枯後如果不採收,則鱗莖開裂,銷售時應剝去鱗莖外皮,提高商品性。採收方法,將地下部連根拔起裝於籮筐中,移入室內處理,以防鱗莖脫離分散。收獲的鱗莖,平放於通風的室內,可貯藏數月,不致腐爛,或用枯萎的葉,將數10個鱗球紮成束,吊掛於通風之處亦可,但需注意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水淋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