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學研究有哪些方法
所謂科學的研究方法,很明顯就是科學工作者在從事某
項科學發現時所採用的方法。但是。這個過於簡單的說明對
我們沒有多大幫助。能不能對這個問題作出更詳細的說明呢?
好吧!我們可以描述一下這個問題的一個理想答案。
(1)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當首先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例如,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首先應當注意到物體為什麼會
像它所發生的那樣進行運動,亦即物體為什麼在某種條件下
會運動得越來越快(加速運動),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則會運
行得越來越慢(減速運動)。
(2)要把問題的非本質方面找出來,加以剔除。例如,
一個物體的味道對物體的運動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3)要把你能夠找到的、同這個問題有關的全部數據
都收集起來。在古代和中世紀,這一點僅僅意味著如實地對
自然現象進行敏銳觀察。但是進入近代以後,情況就有所不
同了,因為人們從那時起已經學會去模仿各種自然現象,也
就是說,人們已經能夠有意地設計出種種不同的條件來迫使
物體按一定的方式運動,以便取得與該問題有關的各種數據。
例如,可以有意地讓一些球從一些斜面上滾下來;這樣做時,
既可以用各種大小不同的球,也可以改變球的表面性質或者
改變斜面的傾斜度,等等。這種有意設計出來的情況就是實
驗,而實驗對近代科學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人們常常
把它稱為「實驗科學」,以區別於古希臘的科學。
(4)有了這些收集起來的數據,就可以作出某種初步
的概括,以便盡可能簡明地對它們加以說明,亦即用某種簡
明扼要的語言或者某種數學關系式來加以概括。這也就是假
設或假說。
(5)有了假說以後,你就可以對你以前未打算進行的
實驗的結果作出推測。下一步,你便可以著手進行這些實驗,
看看你的假說是否成立。
(6)如果實驗獲得了預期的結果,那麼,你的假說便
得到了強有力的事實依據,並可能成為一種理論,甚至成為
一條「自然定律」。
當然,任何理論或自然定律都不是最後定論。這一過程
會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下去。新的數據,新的觀察和新的實驗
結果將不斷出現,舊的自然定律將不斷為更普遍的自然定律
所替代,因為這些新的定律不但能說明舊定律所能解釋的各
種現象,而且還能說明舊定律所不能解釋的一些現象。
以上這些,正如我已經說過的,是一種理想的科學研究
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實踐中,科學工作者並不需要像做一套
柔軟體操那樣一步一步地進行下去,而且他們通常也不這樣
做。
比起旁的事情來,像直覺、洞察力甚至運氣這一類因素
常常更起作用。在整部科學史中充滿了這樣的例子。有不少
科學家僅僅根據很不充分的數據和很少一點實驗結果(有時
甚至一點實驗結果也沒有),便突然靈機一動,得出了有用
的、合乎事實的論斷。這樣的論斷,如果按部就班地通過上
述理想的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就可能要用好幾年的時間才能
得到。
例如,凱庫勒就是在郵車上打瞌睡的時候,突然領悟到
苯的化學結構的。洛維則在半夜醒來的時候,突然得到了關
於神經刺激的化學傳導問題的答案。格拉澤卻由於無聊地凝
視著一杯啤酒,才得到了氣泡室的想法。
然而這是不是說,一切都是憑好運氣得來的,根本不需
要動腦筋去思考呢?不,絕對不是的。這樣的「好運氣」只
有那些具有最好領悟力的人才會碰上,換句話說,有些人之
所以會碰上這樣的「好運氣」,只是因為他們具有十分敏銳
的直覺,而這種敏銳的直覺則是依靠他們豐富的經驗、深刻
的理解力和平時愛動腦筋換來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問題》
科學普及出版社
1984年
2. 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常用方法:調查法,實驗法,測量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常用方法:
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科學調查的步驟:明確調在的目的和調查對象一制訂合理有序的調查方案實施實驗調查方案。並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情況和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生物調查活動的注意事項:調查是一項科學工作。對於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歡它,都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破壞其生活環境;注意安全,集體行動。
實驗法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3. 科學方法有哪些
一、提出假設
科學方法首先需要一個具體的,可檢驗的觀點或預測,這被稱為假設(hypothesis),它通常只代表一個更全面、更宏大的解釋的一部分。
假設必須是可以被檢驗的,也就是說,假設必須用可以被證明是正確或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要注意一點,如果我們只是做出價值判斷,那麼這條假設是無法檢驗的。科學的目標不是做出價值判斷,也無法回答不能進行實證檢驗的問題。
二、收集客觀數據
這一步是我們開始實證研究的地方。從字面上看,「實證」意味著基於經驗,這與主觀論斷或者不負責任的推測截然不同,但是,我們要清楚,絕對不能把某個人的經驗歸為「實證」,無論一個人的經驗多麼具有說服力,它依然只是軼事或證詞,需要在科學研究的受控條件下接受檢驗。
三、分析結果,接受或拒絕假設
在我們收集了足夠的數據之後,下一步既採用某種數學公式或統計公式分析方法去深入分析這些數據(當然現今已有各種各樣的分析工具,傻瓜式操作,不過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還需要進一步去休息統計的相關課程,如果只是想要簡單知道怎麼回事,網路一下,並不困難)。
如果經過嚴格分析,數據足以證實我們的假設,那麼我們便可以直布假設得到了證實;如果不是這樣,我們會拒絕這個假設。無論是哪種結果,我們都獲得了一定的知識,起碼知道對,或者不對。
四、發表、評論和重復驗證結果
科學方法的最後一步是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或者在專家會議上作報告,偶爾也會把研究內容寫成書,讓科學界對它進行仔細地檢查和評論,然後等待評論者的回應。
簡單來說就是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同行覺得這項研究有趣且重要,或者說侵犯了人家的領域,尤其是如果它對其他研究或對一條廣泛被認可的理論提出了挑戰。
那麼同行們會尋找研究設計中的瑕疵,或者他們會自己重新做一遍,看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即重復驗證(replicate)實驗,當然了,當假設通過所有障礙後,才會有相關的論文發表出來,被廣泛接受。
4. 科學方法有哪些
1、歷史法
為了全面而深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科學研究不僅要考察對象的現狀,而且要考察其歷史。歷史法以文獻資料記載的關於對象的歷史形態及其運動形式為依據,通過對歷史形態及其運動形式的分析,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教訓,用以指導現行的實踐和預測未來的趨勢。
歷史法也用以確定研究對象在歷史發展中的位置,以幫助確立發展的策略。一般而言,歷史法在社會科學學科和一些學科的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應用較多,因此在用歷史法做研究時,應注意同這些學科研究中應用較多的邏輯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相結合。
2、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法很早就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邏輯方法,後來逐漸成為常見的科學研究方法。比較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加以對比,從而加深對被研究對象的認識的方法。
比較法有三種:有對研究對象的相同點的比較,有對它們的相異點的比較,以及同異綜合比較。通常,一篇學術性論文採用比較法做研究,三種比較方法都可能用到。例如《法國大革命、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長期革命》,是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世紀》書中的一章,也可以作為一篇單獨的論文看待,文中即應用了上述三種比較方法。
7、系統法
系統法是基於系統論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較新的研究方法。它不同於傳統的分析、綜合方法,而是強調從整體與局部及整體與外部環境的有序聯繫上展開研究,把對象置於所在的整體系統中加以考察,以獲取最優化抉擇。在宏觀課題的研究上,系統法是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的有效方法。
5. 經常用的科學方法有哪些
控制變數法,類比法,比較法,分類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等
控制變數法:對多變數的問題,情況往往比較復雜,此時可以把其他變數固定,只討論其中一個變數的變化對問題的影響.
類比法:把兩個形式上相同的東西(通常是數學公式形式相同)類比,由已知直接得到未知.
如電學中庫侖力公式和力學中萬有引力公式都是關於r的平方反比,所以關於二者的做功、能量公式就可以互相類比得到,不必具體計算(計算需要積分).
比較法:兩個相近或兩反的東西都可以比較,這時比較法和類比法基本一樣.有時比較則是為了看出兩個物理過程之間的異同來,例如功和能的異同,一個是過程量,一個是狀態量.
轉換法:將對一個不易測的物理量的測量轉化為對另一些易測物理量的測量,這種轉化方法稱為轉換法.如「測量金屬電阻率實驗」、測量「玻璃磚的折射率」、「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等
等效法:是在特定的某種意義上,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陌生的、復雜的、難處理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的、容易的、易處理的一種方法.如合力,電阻的串並聯
模型法: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徵和本質的方法稱為模型法.通俗的說既是通過引入模型(能方便我們解釋那些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的內部構造,事物的變化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的符號、公式、表格、實物等)將物理問題實際化.
如:研究磁場利用磁感線描述、光線、力的示意圖等.
6. 有哪些科學的減肥方法
大體來說,女性的減肥方法有如下4種:(1)運動減肥法:運動,是為了增加熱量消耗,「支出」體內脂肪,況且運動不僅僅減肥,還有健身健美的作用。運動減肥是減肥的最佳方法。減肥的運動可以是器械練習,可以是跑步、游泳、球類、打拳、氣功等。選擇時,要適合於自己的身體條件的。體質好,肥胖程度輕、年齡不大的減肥者,一開始可以選擇運動量較大的項目:如長跑、體操、武術、籃球、排球、羽毛球、爬山、快騎自行車等。若體質較差、肥胖明顯者,一開始先選擇運動量不太大的項目:如慢跑、慢騎自行車、打乒乓球、游泳跳繩、打太極拳、做減肥操等。待練習一段時間,體質增強一些後,再選擇運動量大的項目。若體質較差、身體又特別胖的肥胖者,一開始要選擇最輕量的運動項目,如散步、練氣功等。等身體好些後,再選擇其他運動項目,不能急於求成。
(2)飲食減肥法:肥胖主要是熱量的攝取與消耗失衡造成的,因此,控制飲食是減肥的重要方法之一。飲食減肥不是單純地少吃與不吃,而是要調整膳食結構,建立正確的飲食方法和適當控制食量三者結合進行。
(3)葯物減肥法:多少年醫葯專家致力於研究安全有效的減肥葯,但客觀地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療效確切,又無任何副作用的特效減肥葯,故肥胖者不要將減肥的希望寄託在減肥葯上,常用的葯物減肥可分為兩大類:①西葯減肥:西葯減肥有以芬氟拉明和安非拉酮為代表的食慾抑制葯;有以甲狀腺素類、生長激素、脂解素與二硝基酚為代表的能量消耗增強;有阻止消化吸收的葯物,如新黴素、膨脹填充劑,還有影響脂質代謝的葯物。
②中葯減肥:傳統葯物用於減肥的,如防風通聖丸、桂村茯苓丸等;有新研製的減肥中葯,如消胖美、勒胖停、降脂靈、西施美減肥膠囊等。
以上是主要的減肥方法,其他減肥方法通常有食用一些飲品、食品等,還可以施行理療和手術方法進行減肥。
(4)行為減肥法:行為減肥療法是根據條件反射的原理,以糾正肥胖者異常反應造成的不當行為。
許多肥胖者攝入過多並非生理需要,而是心理、環境、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譬如,有好吃的東西就暴食暴飲,進食速度快的人與進食速度慢的人一起就餐就吃得多,飲酒佐菜也吃得多,好吃零食等等,讓其不脫離原來的環境,不擺脫原來的習慣就不容易做到調整控制飲食。行為療法就是針對這些因素而設計的,通過各種方式增強肥胖者節食的毅力,針對這種情況,女性在飲食注意以下兩種情況,也可達到減肥的目的。
①改變環境與時間因素刺激食慾的條件,減少家中高熱量食品的貯存,不存放零食,定時定量就餐,睡前不加餐,就餐時不與家人同桌就餐,將厭惡的刺激物(如胖人的照片)置於餐桌上,使肥胖者產生厭惡感,來抑制食慾。
②改變就餐方式,減慢就餐速度:開始時可先吃幾口食物,強迫放下碗筷,直到口中食物咀嚼吞咽完畢,逐漸延長放下碗筷停止進餐的時間,並增加停止吃飯的頻度,先是吃三口後是吃兩口,再後每吃一口飯就放下碗筷。
行為療法是一種糾正不正常飲食行為和習慣的自我控制,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治本的方法,無不良作用。如能堅持,作用持久,有一定的效果,如與節食、運動、理療、葯療結合起來,療效更佳。此方法最適應適度減輕體重、保持體型者。
7. 科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科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1、科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有:歷史法、比較法、分類法、觀察法、實驗法、數學方法、系統法。
2、相對通用的研究方法而言,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這就是說,通用研究方法在所有學科和所有類型的研究工作或論文寫作中都會用到,而具體的研究方法只適用於特定學科專業或特定類型的研究和論文寫作,或者有些方法即使是普遍的方法,如分類法、比較法、觀察法等,但在研究工作和論文撰寫中也只是在特別需要時被用到。它們的應用應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內容、范圍和目的。
8. 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一,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
1,觀察法 ;2,調查法 ;3,收集和分析資料 ;4,實驗探究
二,觀察方法: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實驗方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
三,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
1,發現並提出問題;2,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3,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4,實施實驗並記錄;5,分析實驗現象;6,得出結論.
9. 科學探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通過化學實驗,創設科學探究。
實驗是化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透過實驗展示化學現象,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是化學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的。
2、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創設科學探究。
教師應該精於設計,巧於結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產生活經驗創設科學探究,激發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現象的興趣。
3、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創設科學探究。
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新舊知識都有一定的邏輯結構,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探究點,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學探究的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問題。也就是探究什麼,針對什麼現象設問。
第二要素是猜想與假設。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
第三要素是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一環節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理解實驗研究方案,積極投入探索學習.
第四要素是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在實驗中加強實驗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導,實驗數據及時填入記錄表中。第五要素是分析與論證。實質就是對探究的數據進行描述,對探究現象歸納總結的過程。
第六要素是評估。評估的實質是對探究的反思過程,討論科學探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現和改進建議等。評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養成對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結果有評估的意識。
第七要素是交流與合作。全班或同一組內圍繞得到什麼結論,如何得出結論,有什麼體會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探究實驗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個環節還要求學生能對探究過程做出簡單報告。
10. 對小學生來說,有哪些科學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