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寫景方法有哪些動景結合

寫景方法有哪些動景結合

發布時間:2022-06-28 18:49:06

㈠ 描寫景物的方法主要有哪四種

移步換景,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抓住特點,准確描畫確定觀察點,選擇觀察角度,安排好描寫的順序:
1.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2.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
3.細描與白描,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
4.‍運用形象比喻和合理想像。‍

㈡ 作文寫景的方法有哪些

一、立足於觀察
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尤其對於寫景作文,離開了細致准確的觀察,是絕對寫不好的.
二、抓住特徵
寫景物,要善於抓住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時間里的景物顏色、形態、聲響、變化等方面的特徵,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氣爽.這樣,你筆下的景象就會生動起來.
三、要層次分明
層次就是文章的內容順序,也即表達順序.一般來說,寫景文章有如下幾種順序.
1 .空間方位順序.上下、左右、前後、遠近等等.
2 .時間順序.可按季節時令和一日的時間變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 .地點轉換順序.也稱移步換景,或參觀、游覽順序.
四、要動靜結合
所謂動靜結合,就是指描寫景色時,不僅要寫出景色的靜態,而且要寫出它的動態,使他們很和諧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只有這樣、你筆下的景色才能活起來,才能使讀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發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但這種客觀存在的景物卻能給人不同的感受.我們寫景要寫自己熱愛的景色,表達一定的主題思想,要表達出對自然的熱愛,這就是借景抒情.六、要文辭優美

㈢ 寫景的手法有哪些

正與側的結合、動與靜的結合、聲與色的結合、虛與實的結合、點與面的結合、遠與近的結合、白描手法。

【一】、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

【二】、動與靜的結合:

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聲與色的結合:

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像回憶與現實。實景是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五】、點與面的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六】、遠與近的結合:

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七】、白描手法:

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3)寫景方法有哪些動景結合擴展閱讀:

一般我們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來寫景,這樣可以使景動起來!在寫人敘事為主的記敘文中常常會有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一般用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地點,起到渲染氣氛、襯託人物、顯示中心的作用。

記敘文中也有一類文章,專門描寫時令節氣、山川湖海、日月星空、陰睛雨雪、花草樹木以及居住環境、風土人情等等。怎樣寫好寫景的記敘文呢?

首先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世界上的景物千差萬別,各有姿態,只有抓住所寫景物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才能繪出它特殊的形象,寫出它內在的韻味。

寫這一類文章在下筆之前要有明確的寫作目的,由此決定寫景材料的取捨、詳略及順序。比如,同是寫登山,如果是為了表達「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攀登,才能達到美好的頂峰」這一文題,文章就應突出山路之險,困難之大,意志之堅及登峰後「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如果是為了抒發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則應重點描繪景色之美,抒寫感情之真。對文章中情與景的關系的處理,可以有兩種方法:

一是在寫景的同時敘寫作者的感受,即所謂借景抒情,借景言理;

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中,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客觀的寫景,但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的深情,這叫做寓情於景。

初一課本中所選的日本散文家德富蘆花先生的《晨霜》屬於第一種情況,文中不僅描繪了晨霜清凜、潔凈的特徵,而且在開頭和結尾直接抒發了愛霜之情。朱自清先生的《春》則不同,作者在文中並沒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對春天a珍惜春光、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

另外,寫景的記敘文雖然不以寫景為目的,但景必須寫好,這樣,才能使文中的情有所依託,才能為抒情、顯理打好基礎。要寫好景,除了前面提到的抓住特徵之外,還應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和修辭手法,使所繪之景具體、真實、生動、形象。

㈣ 動靜結合是什麼手法呢

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作手法。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作為動靜結合的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歸」為動作),形成意境和形象、動作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手法,與襯托,擬人又不可截然分開。

典型示例

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

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鳥鳴澗》——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㈤ 動靜結合是什麼手法

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作手法。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它能使文章活潑生動,給靜態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道家的飄渺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 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

(5)寫景方法有哪些動景結合擴展閱讀:

動靜結合的分類

1、化動為靜,以靜寫動就是把運動的事物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寫,想像並描寫出動態事物在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將流動的水當作靜止的布,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2、化靜為動,以動寫靜就是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來寫,想像並描寫出靜態事物在運動時的形態和神態。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個「送」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

3、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時描寫靜態的事物和動態的事物,讓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兩句,就是視覺之靜與聽覺之動的巧妙結合。

4、以動襯靜即通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靜態,突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賈島《題李凝幽居》全詩所繪景緻十分幽靜,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門」,一個「敲」字有動作有聲音,以動襯靜,以響襯靜,在月夜寂靜之境中,一陣「敲」來,反而更顯的環境寂靜,更精確地描繪出了詩意

㈥ 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描寫一處景20字

動靜結合的手法寫景的句子有:

1、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維的山居秋暝,譯文: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出自王維的鳥鳴澗,譯文:寂無人聲,芬芳桂花,輕輕飄落。青山碧林,更顯空寂。明月升起,驚動幾只棲息山鳥。清脆鳴叫,長久回盪空曠山澗。)

(6)寫景方法有哪些動景結合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道家的飄渺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㈦ 在古詩中,寫景的手法有哪些

在古詩中,寫景的手法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手法,列舉如下:

1、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2、運用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互文等。

3、從運用的表現手法的角度考慮: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以動寫靜、以靜寫動。

5、從觀察的角度、足點、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6、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諸覺結合):視覺(形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7、從分析景物的全景與特寫景來考慮:粗筆勾勒與工筆細描(點面結合)。

8、從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來考慮: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樣與諧調。

詳細說明:

一、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虛」與「實」,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像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像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二、運用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互文等。

例:《南柯子·十里青山遠》宋代:仲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釋義:

潮水漲平了沙路,遠處的青山連綿不斷,偶爾聽到幾聲鳥鳴,好像是在哀怨時光流逝。又是凄涼冷漠的秋天了,我遠在海角天涯。殘月西墮。白露濕衣,拂曉的涼風慢慢地吹散朝霞。走到那似曾相識綠楊堤畔,我詢問起塘中盛開的荷花:「你可記得,那年我路邊沽酒,敲開的是哪門哪家?」

寫景採用了遠近結合的手法。「十里青山遠」是遠景,「潮平路帶沙」是近景;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前兩句詩是視覺的描寫,「數聲啼鳥」是聽覺的描寫。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數聲啼鳥怨年華」一句其實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愁怨。

三、從運用的表現手法的角度考慮: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徵、鋪陳、白描。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例《商山早行》唐代: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釋義: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遊子悲思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牆邊。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鵝,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里。

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四、從景物的動靜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以動寫靜、以靜寫動。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例如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釋義:鳥兒自由地棲息在池邊的樹上,皎潔的月光下僧人正敲著山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釋義: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

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五、從觀察的角度、足點、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山行》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釋義: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六、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諸覺結合):視覺(形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即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感覺器官來描寫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釋義: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飛流撞擊著巨石在山谷中滾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就從聽覺和視覺上渲染了一種驚險的氣氛,烘託了蜀道的難與險。

七、從分析景物的全景與特寫景來考慮:粗筆勾勒與工筆細描(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例《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釋義: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

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八、從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來考慮: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樣與諧調。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繪形、繪聲、繪色 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例《絕句》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釋義: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開來的萬里船

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

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㈧ 古詩詞中的寫景方法

您好。
古典詩詞中的7種寫景手法

一、詩詞中常見的寫景手法1、比喻、擬人、誇張、借代等修辭手法。2、襯托(正襯、反襯)、對比、烘托(即正襯)、色彩渲染、繪形繪色、名詞列錦(意象疊加)、白描等的表現手法。3、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正側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遠近結合。【注意】「寫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間接兩大類,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寫景手法」是寫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與側的結合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為人珍愛;但詩人的第三第四句卻筆鋒一轉側寫,寫的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於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為人愛惜。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通過寫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來寫戰爭的慘烈。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2、動與靜的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王維不愧描寫山水的高手,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

3、聲與色的結合(繪形繪色)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4、虛與實的結合「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像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像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同學們在鑒賞時要注意詩中哪是實、哪是虛。以及詩人著意要表現的是實還是虛。弄清了這幾點才能准確把握它們的關系。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如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詩中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5、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6、遠與近的結合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8、「列錦(意象疊加)」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疊加。「列錦」又稱「列詞」,最早大約見於我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給人的情趣和詩味是濃醇、深長的。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隻孤飛的雁,下句是聽覺意象——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句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准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徵,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凄清的意境。

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殘月高懸,雄雞清聲;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詩僅由疊加的六個意象來突出「早行」二字,不著一閑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完全撇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沒有藉助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頗能惹人繾綣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進去,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朦朧、深遠又帶點神秘意味的藝術境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並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㈨ 景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

景物描寫手法與作用

(一)手法
一、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還可以化動為靜與化靜為動。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
二、虛實結合
在景物描寫中,虛是聯想想像之景,如回憶想像未來或幻想幻覺之景;實指當前視聽之景。柳永《雨霖鈴》想像別後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里」,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
三、繪形繪聲繪色
所謂「繪形繪聲繪色」,就是把自然界的聲響、物體的形狀與色彩等具體地描寫出來,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舉過一個例子,他說「有個小銀圓落在地上」,這個句子不夠好,應該寫成「有個小銀圓,從桌上滾了下來,在地上丁丁鐺鐺地跳著」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
四、細描白描
細描:即細節描寫,使用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絢麗的文字,斑斕的色彩,進行濃筆塗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的手法。
白描要求運用極簡省的語言,描摹景物的特徵,反映作者的感情。如魯迅《故鄉》的開頭:「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寥寥數語,幾筆勾勒,不但將故鄉的深冬陰晦天色籠罩的原野,盡收筆底;而且字里行間,表露了蘊含在作者內心深處的深沉的悲涼。
白描手法用於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如《儒林外史》寫范進看中舉的報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維妙維肖地描寫了事態的發展。
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
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些描寫,猶如用幾條墨線,簡單幾筆,特徵顯露,盡傳神態。
五、多個角度順序結合
蘇軾在《題西林壁》詩中寫道:「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同一景物,觀察點不同,獲得的印象就不一樣。同是廬山,由於橫、側、遠、近、高、低不同的觀察角度,呈現的景物姿態以及給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以從視、聽、嗅、味,觸等多種感覺去描寫,將景物真切再現,富有立體感,做到繪形繪聲又繪色,令人讀後有身臨其境之妙。
如《荷塘月色》描寫月色下的荷花時,從視覺上看到了「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從嗅覺上「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里尤其是最後一句還用上了「通感」的修辭,讓這個句子有著獨特的韻味。
六、襯托對比
襯托是有主次之分兩者相比較一方為另一方服務從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為正襯與反襯。對比是相並的兩方內容相反目的在於突出不同點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徵。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託人物凄涼的心情。
七、多種修辭結合
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修辭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請看:
1.蜘蛛也惜春歸去,網住殘紅不放飛。
以「殘紅」代落花,鮮明生動;用擬人手法,生動地表達出惜春之情。
2.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用對偶,有音樂之美;用擬人,不僅表現出環境的優美、幽靜,而且渲染了一種讓人心曠神怡的濃郁的書卷氣。
3.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用博喻刻畫白妞的眼睛:「秋水」見其清澈純凈,「寒星」見其晶瑩明亮,「寶珠」見其圓潤光澤,「水銀」見其黑白分明、水靈生動。這雙眼睛真是顧盼傳情,美麗動人。
4.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此生耳。(張潮《幽夢影》)
運用排比,列舉一連串悅耳之聲,令人浮想聯翩,心旌搖盪。
5.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同上)
以賞月喻讀書,表達讀書所獲與閱歷相關的道理,深入淺出。
(二)作用
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景物描寫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有時也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如《孔已己》中開頭對魯鎮酒店的格局的描寫「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餞,買一碗酒。」交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具體的人文特點。
再如《一面》中第5段「門外,細雨煙似的地被秋風扭著卷著,不分方向地亂飛。店裡冷得像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里向上鑽。」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及當時的自然環境,也暗含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二、渲染氣氛,
景物描寫有時可以渲染一種特定的氛圍。例如高爾基的《母親》中寫道:「嚴寒乾燥的空氣緊緊地包圍住他她的身體,直透到咽喉,使鼻子發癢,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寫出母親此次行動的時節,又烘託了緊張的氣氛。
三、烘託人物心情
寫景應滲透人物的感情。寫景不應該是自然主義的純客觀的描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把境界分為"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於周圍的自物景物,在所寫的景物上直接滲透作者的感情。
例如高爾基的《母親》中 「母親滿意地聽她腳下的雪發出的清脆的聲音」以及「每次開門的時候,就有一陣雲霧似的冷空氣吹到她臉上,這使她覺得很爽快,於是她把冷空氣深深地吸進去」等描寫又顯示母親從事革命工作時的興奮之情,為塑造臨危不懼的革命母親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圍的環境,包括室內外的裝飾布置,能夠展示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個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來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魯迅《祝福》中對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
我回到四叔的書房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裡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 從對聯和書籍的內容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衛道士,他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他懶散、自私偽善,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五、推動情節的發展
有時景物描寫能夠推動情節向前發展,例如《祝福》中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門檻,但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聲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寫景物,作者往往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寫了一幅恬淡朦朧的荷塘月色圖,實際上寄託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學運動的戰士,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給他心靈上投下了落寞的陰影,他既對黑暗的現實不滿,又不願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脫現實。他借荷塘月色抒發的正是這種幻想超脫現實的情感。
七、照應標題。如《祝福》中的景物描寫就起到照應標題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寫景方法有哪些動景結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技術升壓方法 瀏覽:523
民航商業方法類知識產權有哪些 瀏覽:882
bbs的使用方法 瀏覽:980
mac版優酷下載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蘋果7揚聲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河北美術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816
新風管風量計算方法 瀏覽:427
電燈遙控器電池安裝方法 瀏覽:600
金珠的檢測方法 瀏覽:328
水波的計算方法 瀏覽:591
木耳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650
論文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瀏覽:73
拔自己的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129
電腦裁線機操作方法 瀏覽:522
水泵葉輪外圓磨損的修理方法如何 瀏覽:97
文竹的養殖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9
hiv快速檢測方法及應用 瀏覽:397
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術 瀏覽:201
單腿獨立站不穩怎麼破方法來了 瀏覽:590
電腦wps打表的方法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