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董黃銅器鑒定方法
1、看銹色
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青銅器想要流傳下來,方式無外乎以下這三種:傳世、入土以及墜水。而如今發現的青銅器中,大多以出土的為主,這部分古銅器會因為銅質、土質和水質的影響,其銹色也會有所差別,最常見的有:綠、紅、紫、藍銹。因此,我們在拿到一件青銅器後,可通過判斷銹跡來鑒定。一般來說,銹色如果能和青銅器粘合一起,並且深淺度一致,外表色瑩潤自然,那便是自然形成的銹色,反之則很可能為偽造的。
2、聽聲響
真正的古銅器,分量上必然不會過輕或過重,這個得看個人經驗。一般而言,我們可通過敲擊器物發出的聲響來鑒別,如果聲音微小並且輕脆,則為真;反之會發出「嗡」音的,則很有可能是偽造的了。
3、看花紋
青銅器的鑒別上,看花紋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一般來說,夏朝的花紋較為簡單;商朝的則遍布花紋;西周前期與商朝大抵相同,到後期反而呈現樸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花紋上則更富有生活氣息了,顯得清新活潑;到了秦漢時期,青銅器則沒那麼講究了,花紋少並且不如前代的精細。此外,還可通過青銅器上的字體、銘文字數以及內容來判斷。像大家眾所周知的「秦統一文字,通用小篆」,如果你發現一件號稱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刻有小篆,那就是搞笑了。
B. 民間鑒寶去哪裡鑒定
民間鑒寶可以去地方的文物局鑒定。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收藏通過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1、依法繼承或者接受贈與;
2、從文物商店購買;
3、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購買;
4、公民個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
5、國家規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五十二條
國家鼓勵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將其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或者出借給文物收藏單位展覽和研究。
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應當尊重並按照捐贈人的意願,對捐贈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
國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不得轉讓、出租、質押給外國人。第五十三條
文物商店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設立,依法進行管理。
文物商店不得從事文物拍賣經營活動,不得設立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
C. 古玩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古玩鑒定的方法,主要有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方法兩種。在各類古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考古學研究對象,是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對於這些古玩主要是依靠考古學的地層學和類型學進行斷代,對史前時期或者年代比較久遠的歷史時期的古玩,還可以運用碳-14、熱釋光、古地磁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測定年代。所有這些都屬於現代科學鑒定年代的方法。
傳統的鑒定方法主要是對傳世古玩年代的鑒定和辨偽。傳統方法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對各種不同類別古玩進行鑒定的方法,但是傳統方法過去主要側重在經驗的積累上,需要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總結,才能不斷發展和提高。
D. 古玩古董該怎麼去鑒定評估交易
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李耀申近日指出,文物部門將聯合新聞、廣電等有關管理部門,提倡宣傳普及文物鑒賞知識類節目,制定電視鑒寶類節目的規范,禁止在節目內進行文物交易,限制對藏家藏品估價。有錢能使鬼推磨俗話說:「亂世藏金銀,盛世興收藏。」隨著文物收藏熱的升溫,電視中的文物鑒寶類節目也越來越多。然而,時下有不少鑒寶類節目,為了吸引眼球,聘請一些所謂的文物鑒賞家,在熒屏上故意誇大文物價值,唬弄廣大觀眾,誤導民間投資。在這些專家眼裡只有金子沒有標尺,甚至連一些掛著國家級頭銜的專家,也出於私利推波助瀾,知假賣假,甘願充當文物販子,以致類似估價24億元的假「金縷玉衣」、估價2.2億元的贗品「漢代玉凳」等丑聞接連不斷涌現。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為騙子自製的「金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某銀行兩位行長由此輕信了騙子的經濟實力,當發現被騙貸6個多億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個多億,導致銀行最終損失5.4億多元。最後,這些鑒定專家承認,評估時大家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沒打開,只圍著走了一趟。案發後,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欄目特聘鑒定專家牛福忠承認,這兩件「玉衣」是由他串起來的,用的是商人謝根榮找來一堆玉片,這「玉衣」並不值多少錢。作為回報,謝根榮給了專家們幾十萬元評估費。這一事實似乎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老話。甘願當托謀私利即便像央視這樣的權威平台,也出現過一些丑聞。如央視《鑒寶》欄目,專家對藏友提供的一方「清代壽山橘皮田黃凍印石」進行鑒定估價,當時現場鑒定專家是天津市藏石學會會長靳志忠,他給這方壽山田黃凍印石開出了180萬元的高價。節目播出後,很快就有觀眾在《田黃石鑒賞與收藏》一書中發現,有一件與《鑒寶》欄目中質地、形狀、印記完全相同的田黃印石,而該寶物持有人正是靳志忠自己。這一事件成了自賣自誇的典型。央視《鑒寶》節目還出現過由專家鑒定為真跡的吳作人畫《牧牛圖》,估價25萬元。後經由吳作人妻子、女婿及書畫家蕭淑芳等鑒定該畫是偽作。此事在收藏界引起嘩然,使鑒寶專家的權威性備受質疑。熒屏盛行鑒寶節目,其背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商業利益。據悉,專家上電視節目鑒寶,每場收入少則兩千元,高則五六千元不等。這還僅僅只是明碼標價,若能幫忙鑒定出像「金縷玉衣」這樣的「天價」,把價格炒上去了,幕後更會有持寶人數十萬元的「紅包」相送。於是,一些專家見錢眼開,甘願當托,昧著良心到處信口開河,將贗品說成真跡,把不值錢的說成無價之寶,再通過電視將這種作假效果放大,蒙騙廣大觀眾。由此,熒屏就成了這些專家進行欺世盜名的一大平台。
E. 古董銅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青銅器鑒別 ,轉自博寶藝術網
一、青銅器作偽法
1.仿古法。
銅器作偽法。作偽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圖錄。仿器形制與真器基本相似,盡寸大小也與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較准確,若不細心觀察,難以判斷真偽。但不論仿得如何准確、逼真 ,其銅質、花紋、犭色均與真器有別,風格也迥然有異。同時,仿器比真器重,有壓手感,這是普遍規律。
2.拼湊法。
又稱「插幫車」。銅 器作偽法。或同幾個舊器中的殘塊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幾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殘塊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無某部分,卻節外生枝,添枝加葉拼楊新器。
3.改造法。
銅器作偽法。即以某件舊器修改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新器形。作偽者將一些不易 賣出的或價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為新器形。如原器本無梁無蓋,改成有蓋的新器;或原器殘存一部分,將其改成另一種新器。
4.加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簡單紋飾,作偽者選擇合適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在原本無花紋的器物上先鏨刻花紋,再沿著花紋將無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不僅刀痕明顯,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徵。
6.添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本無銘,後在其上鏨刻 偽銘,後鏨的銘文文筆均勻,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作偽有時用銅絲刷刷去鏨良,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皆能仿刻,但 筆法的韻味卻是難以模仿的。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與器表的地子、銹色不符。
7.增銘法。
銅器作偽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簡單,作偽者在真銘前後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銘文也殘缺,修配時邊銘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偽後,偽銘的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字口也明顯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銘文既然不是一時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載然不同。
8.補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中缺字,偽作者將其補上;或真器上本無銘,後刻上偽銘,因某種原因漏刻了字,後來又補刻上。
9.腐蝕法。
銅器銘文作偽法。這種方法以是在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在蠟上刻好字,然後用三氯化鐵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後將蠟去掉,就會出現凹陷的字口。
二、青銅器辨偽
1.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鑄成的,後代未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由於當時作偽的人,只講究器手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別青銅器是否用陶范法鑄造,對於確定青銅器的真 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里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對商周青銅器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了解。後代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觀察是否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銅器是否有塊范對合的痕跡,即是事有「線」,了就是看應該合范處是否留有對合的 范痕。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青銅容器,它的塊范拼合的痕跡都有一定規格,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也會有所改變,而任何一件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高手,也難免做到天衣無縫。有的器紋飾不多,表層互助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攸 飾 ,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但是用蠟模法偽造的青銅器,表面較精細,少數甚至可以達到與陶范法鑄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蠟法能鑄造各種開頭和有特殊裝飾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偽造的青銅器是沒有任何痕跡後。後期的失蠟法是在模上貼蠟片,所貼蠟片不合縫,鑄成後所顯示痕跡,甚至倒使人誤認為范線。貼蠟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緊貼一層蠟,其存度是待鑄青銅器的厚度,在蠟上刻花紋並經修飾,蠟片也可以模印後貼上去,再逐層塗上細泥,在蠟片分塊的以合處,會產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錯位的條痕,這一情況在青銅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經過長期文化腐蝕是不同的。 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為發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有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另一方面,偽器的蠟模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仿偽者往往未見原物,因而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兩方面因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於原器了。
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溫孔,更少銅液灌注有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2.器形辨偽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如鼎是青銅器中的大類,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握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鑄造的偽器,它的器形和銘文均有所本,盡管模仿得並不準確,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雜拼,意在作奇,稀見為貴。直接鑄造的偽器,有的器形或銘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樣。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卻鑄上了杜撰的銘文,或者銘文有所本,卻鑄在毫不相乾的器上。拼湊改造的作偽,是水平很低的作偽,如果不仔細觀察,也有上當的可能。這類作偽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產生新奇感,從而可以獲得厚利。
3.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往往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晚清是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而從事在陶范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由於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主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4.青銅器聲味辨偽
商周銅器多為銅牆鐵壁錫鉛合金,以手敲擊,則發聲清脆,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又未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混濁,也無土香味,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5.青銅器銅質辨偽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三、青銅器的斷代
唐代以前的銅器習慣上稱為古代青銅器,其歷史既久,發展變化也很大。從商代至唐代,各個時期的銅器在鑄造工藝、花紋、銘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銅器的花紋,多為平紋、二層花紋、三層花紋的;圖案則是被誇張與改造過的各種動物形象,如四條腿的動物,在有的銅器圖案中被改為兩條腿,有的動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紋等。平紋銅器的饕餮紋,在形象之間多以回紋填空,大空間填上大方空細回紋,小空間填上小方空細回紋,微小空間填上小點方細回紋或小長方空細回紋。二層花紋的紋飾多是窄而凸,常為夔龍紋,空間填上細回紋。三層花紋的紋飾在器物上凸起,旁邊凹下去的空間填上細回紋,這是三層花紋的特點。三層花紋的銅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紋,口下夔紋,鼎腹中饕餮面紋,中間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紋。
商代青銅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紋的,邊沿是夔紋及草龍紋,或凸起來的人面紋,還有獸紋、角葉紋、蟬紋、梟紋,等等。
商代銅器花紋的另一特點是陰道深而底平,花紋非常規矩有力。商代初期銅器花紋糙而平紋多,多為薄胎銅器。中期母模型鑄造無縫,花紋非常細致,細回紋填空,有的細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間,也填上小點點長形或方形細回紋。
商代銅器的又一特點:方圓、卣、簋、壺等,足內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網紋,網紋為菱形組合。
商代銅器上多有銅釘,這是器物鑄造後,用銅水補孔形成的。商代銅器也有用分鑄法的,但較少。如器物上的耳、獸頭,可先分別鑄好,再放在鑄器模上,在澆鑄器體時銅水便會將其與器體聯結成一個整體。在商代還沒有大、小焊接技術,以銅焊銅(即大焊)是戰國以後才有的。
周代銅器從鑄造工藝來看,比商代銅器粗糙,帶銘文的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盤,獸頭環,平糙紋,銘文多達百餘字。盂鼎,腹是至素紋,口下是獸面紋、夔紋,銘文達二百多字。此外銅簋、豆、等等,多數是糙紋,銘文二三十字的舉不勝舉。
春秋時代的銅器同西周銅器相近,但花紋已有所演變進化,出現了瓦棱紋、魚鱗紋、蛇紋、爬獸紋,等等。
戰國初期的銅器與春秋時期的類似,但到中後期就大不相同了。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鎏金、銀的技術和鑲嵌的技巧,在這時的青銅器物上右面發現旋工、鉚釘、打眼的痕跡,也有了雕鏨花紋及銘文的痕跡。
從古代青銅器的鑄造花紋、銘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時期的器物都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而到中後期,就逐漸分道揚鑣了。
漢代青銅器很多都是素紋,大部分還是鑄造的,也有的花紋、銘文是用鏨子雕刻的。比如漢代的鎏金杯子、奩、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紋,多是雕刻的。
漢代以後至唐代的銅器,鑄造的花紋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銅、金、銀器,並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術。
F. 鑒定古董的儀器有哪些
儀器鑒定經常用到的是放大鏡、碳十四、熱釋光、核磁共振儀器等。
通過放大鏡觀察古董的老化狀態、工藝痕跡,可斷新老;碳十四年代測定法可以確定生物起源在約5萬年內的考古文物的年代,用於對骨骼、衣物、木材、植物纖維等古代人類行為相關產物進行年代測定。
熱釋光通過測量古董內部的輻射能,從而確定燒成時間的長短,但需要在器物上打孔取樣;核磁共振儀器通過年代波長分析比對原理,尤其對青銅器、古陶瓷、古玉器,木器,漆器,翡翠,金銀器,材質和年代無損檢測效果明顯。總體而言,儀器鑒定只能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其鑒定結果只具有參考性。其最大的問題是頭疼醫頭,過於局部和微觀,無法仿偽,有的會損傷古董,且誤差較大,很多機構利用藏友們相信儀器的心理進行蒙騙活動,要小心,建議盡量以目鑒為主的方法。
G. 如何辨別古玩真假
古玩沒有真假一說。
無論你是否同意我的觀點,我都要告訴你古玩界的實情,我們廣大古玩收藏家被騙了,而且被騙的很慘,老劉玩古玩37年,我會從2個方面去分析。
第2方面,老劉認為古玩沒有價格,還是看在誰的手上
同樣道理,一件大家確實都知道的真品、精品、稀缺品,確實就在你手裡,那有什麼用呢,因為你是普通人,你沒有高端人脈,說白了你不認識富豪,不認識大企業家、大老闆,你又不認識仇國仕、李鑒宸、王蔚這些古玩商,你沒資源,玩什麼?
老劉也是收藏一屋子古玩,有用嗎?我姑娘不要,我兒子也不要,改天自己去潘家園擺擺地攤賣了吧,我們普通人玩不起,也收藏不住。
H. 手機怎麼鑒定古董
古董鑒別是門很高深的學問,就是實地鑒別都可能出錯,更別說在手機上鑒別了,手機上面看古董鑒別古董只能看錶面不可能分出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