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池塘水質氨氮過高如何處理
一、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
絕大多數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外界輸入的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的。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就使水體失去了營養物質富集的可能性。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應准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二、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質負荷
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於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並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
1、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積物、進行水體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挖掘底泥,可減少以至消除潛在性內部污染源;深層曝氣,可定期或不定期採取人為湖底深層曝氣而補充氧,使水與底泥界面之間不出現厭氧層,經常保持有氧狀態,有利於抑制底泥磷釋放。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濃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釋營養物質濃度的作用。
2、化學方法:這是一類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葯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價格比較便宜的鐵、鋁和鈣,它們都能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殺藻劑殺死藻類。這種方法適合於水華嚴重的水體。殺藻劑將藻殺死後,水藻腐爛分解仍舊會釋放出磷,因此,應該將被殺死的藻類及時撈出,或者再投加適當的化學葯品,將藻類腐爛分解釋放出的磷酸鹽沉降。
3、微生物投加方法:投加適當的適量的微生物(各類菌種),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質凈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驚人,呈幾何級增長,微生物在繁殖的過程中分解水體中的有機物,吸收分解後的營養物質作為自身的個體的營養來源,其生長受環境的影響很大,例如PH值、溫度、氣壓、水體中的溶解氧等等。
用微生物處理水質,必須定期進行微生物的篩選培育、保存、復壯等等一系列專業處理過程,來保證微生物菌體的健壯。自然系統中水與動物、植物、微生物共生共存,水為生物群落提供生命之源,反過來,生物群落又凈化了水,形成了水體自然凈化的機制。在人類出現以前,大自然就是依此規律運行,使得江河湖泊保持著潔凈。一個基本的規律是,在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中,水質潔凈是必然的結果。
天然水體的自凈能力主要是靠水體中的各種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水體出現污染,是因為導入其中的「物質負荷」超過了生物「消化自凈」的速度。在一個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中,當外界物質進入的速度超過生物圈自身食物鏈循環的速度時,會造成食物鏈中某些環節種群的失衡,此時若不採取措施調整種群數量或結構(如把種群部分地從水體中取出,或人為地投入其他種群來抑制該種群的增長),就會使水體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水質惡化。
利用現有的微生物,進行馴化,培養出適應當地情況的微生物,接著進一步對培養出來的微生物進行篩選,篩選出生理活性強的菌種,然後大量繁殖,投放水體。為了保證篩選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須定期對微生物進行篩選、保存、復壯,將變異帶來的對微生物的影響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種的穩定性,這也是生態水處理中水質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提高水體的環境容量,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
微生物特別是氮循環細菌在水體自凈能力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機物的礦化分解,氮素的氣化;磷鹽的沉降和固定在湖底等都與聚磷細菌的作用分不開。自然界的水生植物附近共生有多種遠比自由水體中豐富的細菌群落。
研製人工載體和優選高效細菌種群極為重要。利用優化的人工載體培養優化的氮循環細菌,釋放到自然水體,以自然生物為一級載體,其它人工載體和底泥為二級載體,水中懸浮物為三級載體,將原來荒漠化水域中以水土界面為主的好氧-厭氧,硝化-反硝化條件擴大到水面和水體並加強細菌濃度,從而增加系統凈化能力。
4、生物性措施:
★ 種養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大型飄浮植物、著生藻類、浮游藻類、沉水植物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污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污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快,收割後經處理可作為燃料、飼料,或經發酵產生沼氣。這是目前國內外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措施。
★ 投放水生動物:螺、蚌等底棲動物可過濾懸浮物質,攝食生物碎屑,其分泌物有絮凝作用,螺有刮食著生藻類功能,蝦和若干種類魚類可攝食藻類、碎屑、浮游動物等。這些動物,作為健康水生態系統的補充組成,也有重要作用。 根據水體的特定環境,投放相適應的水生動物,如魚類、底棲動物。
★ 建立人工生態體系:人工生態系統利用種植水生植物、養魚、養鴨、養鵝等形成多條食物鏈。其中不僅有分解者生物、生產者生物、還有消費者生物,三者分工協作,對污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更有效的處理與利用,並由此可形成許多條食物鏈,構成縱橫交錯的食物網生態系統。如果在各營養級之間保持適宜的數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態平衡系統。當一定量的污水進入這種生態塘中,其中的有機污染物不僅被細菌和真菌降解凈化,而其降解的最終產物,一些無機化合物作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參與食物網中的新陳代謝過程,並從低營養級到高營養級逐級遷移轉化,最後轉變成水生作物、魚、蝦、蚌、鵝、鴨等產物,人們不僅可以不斷的取走這些增殖的產品,而且通過人們的不斷的取走和加入的措施來保持水體的綜合生態平衡,達到防治水體的富營養化的目的。
㈡ 氨氮高了,怎麼處理方法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夠為你解答。
㈢ 池塘氨氮、亞硝酸鹽一直超標,也用葯了,就是降不下來,怎麼辦
氨氮、亞硝酸鹽超標採取措施降低後出現反彈,或者一直降不下去。氨氮、亞硝酸鹽的升高問題,除了倒藻或極端惡劣天氣等原因,一般是慢慢積累的,主要原因有:投料不當,魚蝦由於天氣、疾病、水質惡化和消殺措施等因素影響食慾後,正常投喂導致剩料過多,剩料大量積累,剩料氧化分解時不斷消耗溶氧,形成缺氧環境,產生氨氮、亞硝酸鹽等;
放養密度過高,存塘量過大,由於大量投料產生的剩料、魚蝦的糞便以及魚蝦本身呼吸作用等因素,都會大量需求溶氧,池塘的產氧量不能滿足需求,導致池塘氧量不足,形成氧債,造成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升高;
藻相差或水草腐敗,水體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產氧,約占池塘總產氧量的70%~90%,是池塘中最重要的產氧因素。
因水瘦、水渾、藻類老化、水草腐敗等原因,產氧量降低,導致溶氧減少,最終氨氮、亞硝酸鹽超標。
應對方法
1、減少來源,採取適當減料甚至停料的措施減少氨氮和亞硝酸鹽的產生。
2、有條件的池塘及時排換水,加入水質優良的外源水,緩解和減輕養殖動物的中毒症狀。建議及時使用水青青、賽有漁液肽美等產品,增強養殖動物等活力和抗應激能力,減少氨氮或亞硝酸鹽中毒的危害。
3、通過氧化性底改產品改底,配合潑灑增氧劑迅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水體中充足的溶解氧可促進亞硝酸鹽轉化為無毒的硝酸鹽。
4、急性中毒時,可以採取應急的處理措施,使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物質,如沸石粉、硅膠、活性炭、海泡石、麥飯石等吸附劑,吸附、凝聚固定水體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有一定的急救效果。氨氮中毒可以通過加量潑灑水青青等產品降低氨氮等毒性,亞硝酸鹽可以通過潑灑食鹽、氯化鈣和氯化鎂等氯化物,增加氯離子等濃度,因為氯離子可以通過與亞硝酸根離子競爭氯細胞上的吸收位點降低亞硝酸鹽的毒性,這是由於亞硝酸根離子和氯離子都需要鰓小板上的氯細胞進入機體。
5、科學施肥,確保肥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硫酸銨、碳酸氫銨等銨態類肥料盡量不要在溶氧不足、pH值偏高的鹼性水體中施用,以免產生氨氮中毒。
6、及時調整水體,適當多開增氧機,促進上下層水體交流,消除水體分層和氧債現象,促進有機質的分解和轉化。
7、使用藻多多培養有益藻類形成優勢群體,通過藻類對氨氮的吸收,使氨氮向亞鹽的轉化減少;提高藻類濃度以吸收更多的硝酸鹽,促進亞硝酸鹽向硝酸鹽轉化,減少亞硝酸鹽的積累。這樣既能增加水體溶氧量,改善水體生態環境,還能抑制有害藻類的生長繁殖,也是養殖動物非常好的天然餌料。
8、施用微生物制劑穩多多等,加快有機物的氨化、硝化過程,降低氨氮物質濃度及危害。這樣有益菌形成優勢菌群不僅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還可以通過有益菌的新陳代謝,降低水體中過剩的營養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
預防措施:
1、定期使用抵青青等底改產品進行底質和水質等調節;
2、定期投喂賽有漁液肽美、金肝利膽和獨立清等產品,提高養殖動物的免疫力,增強抗病力;
3、適時使用聚維酮碘等對水體進行消毒,抑制病原菌等生長繁殖。
㈣ 養蝦池氨氮高如何降低
這是太肥了
需要換水
最好是選擇陰天或者是早晚
換新鮮的水
㈤ 水產養殖氨氮指標高用什麼方法能降低
最簡單是換水。還可以開增氧機曝氣,潑灑海波,使用增氧劑。施用微生態制劑(效果慢)。其實保持合理密度,養好水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㈥ 養殖水產氨氮高有什麼好的辦法改變
摘要 氨氮升高後的處理措施
㈦ 蝦塘氨氮超標怎麼辦
1、進行換水處理
當養殖戶檢測到水體中的氨氮有上升趨勢時,可以對水體進行少量的換水來進行稀釋水體的有害物質。當水體的氨氮過高時也可以當做應急措施來使用。換掉蝦池下部分水體,降低水體毒性。這時要注意潑灑一些防應激的葯物,降低應激產生的危害。
2、控制飼料的投喂量
當水體氨氮過高時,毒性會降低蝦的採食量、出現活性降低等現象。當養殖戶發現這種情況時,要合理的控制投喂量。防止水體的有機物持續增加形成惡性循環,不利於治療調控。
3、定期投放葯物調水
養殖戶定期的往水中添加一些菌群來進行調節水質。這個菌群的使用有些條件限制,比如硝化細菌在使用時,需要使用增氧設備協助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4、及時的改底
養殖戶要及時的查看底部,防止餌料沉積過多。當底部沉積有臭味時要及時的處理改底,防止產生毒素和有害細菌。
5、增大供氧量
養殖後期對蝦的溶氧消耗量逐步增加,可採取加大純氧供給量的措施提高養殖水體氧飽和度,給對蝦創造一個良好生長環境。
6、使用優蘭寶控制氨氮增長
優蘭寶一種純植物提取的飼料添加劑。它可以增強南美白對蝦對於蛋白的利用率,增加飼料的利用率,從根源上減少氨氮的產生。所以在降低氨氮的產生和促生長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長期使用效果更佳,可以減少許多的水質問題產生。
㈧ 南美白對蝦養殖氨氮過高怎麼辦
1、先適量排換水,再用南京福潤德的活水源(復合芽孢桿菌)或生物有機酸(乳酸)或艾絡有機酸(甲酸和丙酸等)解毒調水,同時增氧機要多開(下午和下半夜),最好持續20多小時不停(特別是氨氮嚴重超標時),攪出水中氨氣等有害氣體,改善水質情況。
2、氨氮來源:蝦糞便、殘餌分解、池底淤泥腐敗物、藻類、浮游動物、人工施肥等。
3、原因:增氧機台數不夠或者開的時間短、長期過量投喂造成剩料、沒有做好清理池底淤泥工作、生物制劑用得少等。
4、控制標准:我國《漁業水質標准》標准中規定非離子氨氮含量應不超過0.02 mg/L,但在實際養殖環境中往往很難達到,根據有關研究結果,池塘中非離子氨氮含量應該控制在0.2 mg/L以下。非離子氨氮含量與pH值、水溫、鹽度密切相關,應注意總氨氮與非離子氨氮含量的換算。
(8)蝦池氨氮高怎麼方法快降擴展閱讀:
1、養成期的管理主要包括水質監測投餌、換水巡池等。體長1~2厘米的對蝦攝食量約占體重的150~200%;4厘米的佔50%,7厘米的佔20%,12厘米以上的僅佔5~10%。
2、但實際投餌量根據水溫高低、池內基礎餌料生物多少、特別是人工所投餌料的殘存情況而定。養蝦池水深一般要求達到1.5米以上,每天的換水量至少應占池水總水量的15%。換水時應以先放水後納水,入晚後多換水為原則。
3、巡池是用肉眼辨察蝦情動態最直接可靠的辦法,要注意池水和底質的顏色、臭味變化、殘餌情況、對蝦行為以及敵害生物的消長,等等。
4、為防止敵害生物滋生和池底老化,每年收蝦完畢後,要及時排盡池內積水,挖走表層黑土,翻耕和壓實池底,並經一冬的曝曬和冰凍;蝦苗正式入池前用魚藤精、巴豆和茶籽餅等帶水清池。對蝦養殖實行早春納水可以避免競爭生物和害魚入池,延長池內基礎餌料生物的生長、繁殖時間。
5、如果水中含氮量過高,先適量排換水,再用南京福潤德的活水源(復合芽孢桿菌)或生物有機酸(乳酸)或艾絡有機酸(甲酸和丙酸等)解毒調水,同時增氧機要多開(下午和下半夜),最好持續20多小時不停(特別是氨氮嚴重超標時),攪出水中氨氣等有害氣體,改善水質情況。
㈨ 魚塘氨氮超標怎樣處理
減少氨氮濃度,增加溶解氧的辦法有:
1、多開增氧機,促進池水上下流動,增加池塘底部溶解氧,並促進氨氮及其他有毒氣體散出水體。
2、經常換水,多抽排底層水,每次30cm左右,再注入新水。
3、根據水質情況,使用帶乳酸菌、有機酸等產品,培養新鮮藻類,促進藻類對氨氮等有毒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4、適宜的放養密度和合理的搭配模式,合理利用水體空間,避免盲目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高產量。
5、加強投飼管理,選擇優質品牌飼料,合理投喂,減少浪費和對水質的污染。
以高蛋白質飼料、冰鮮肉類或以活魚為食的精養塘發現池水氨氮含量嚴重超標時處理方法:
1、應及時向池中施用氨凈、氧寶。
2、第3天再用肥水素、肥水寶之類潑灑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增強水體的物質循環能力。
(9)蝦池氨氮高怎麼方法快降擴展閱讀:
造成氨氮超標的原因:
1、養殖魚類的糞便及其它排泄物、浮游生物殘骸、淤泥等處理不當產生氨氮。
2、氣候變化時控料不及時,造成殘餌過多,在水中腐朽造成氨氮值升高。
3、水體缺氧時各種有機質、硝酸鹽、亞硝酸鹽在厭氧菌的作用下,發生反硝化作用產生。
5、接近大面積栽培園區的池塘,經雨水沖刷後把農田的氮肥沖進水體後導致氨氮反常。
6、運用雞糞、豬糞、鴨糞等有機肥以及魚鴨混養的水體,長期運用會導致氨氮偏高。
㈩ 怎樣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
池魚氨氮中毒的預防與解救(搶救)措施
(1)養殖魚池應嚴格清塘、清淤,干塘、曝曬,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氯制劑消毒。
(2)根據水體的實際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養密度。
(3)培肥池水時,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宜用生物有機肥培水和分解底質;用「多福可樂」降解池水中的氨氮。
(4)在養殖生產中要加強換水,增加池水中溶氧,釋稀原池氨氮濃度;炎熱天氣除需要經常加註新水,保持水體底層足夠溶氧。同時,每半月定期施用復合微生物制劑和有機生物復混肥降低水體中的氨氮,分解底泥中的有機廢物,抑制氨氮產生,防止細菌性魚病交叉感染。
(5)採用科學的投喂方法減少殘餌量,防止過量投餌和餌料變質,及時清除殘餌。
(6)晴天中午或午後開增氧機1-2小時,增加池水底部溶氧。
(7)發現氨氮中毒時,可用「瑞福活水靈」緩解氨氮毒性,然後每畝魚池施用「多福可樂」降解氨氮。
(8)可使用硫代硫酸鈉1.5毫克/立方米水體;或使用光合細菌、EM源露、芽孢桿菌復合微生物制劑。
(9)及時加註新水,釋稀池水氨氮濃度,防止中毒加深。
(10)潑灑食鹽,干擾與阻止氨氮及硝酸態氮繼續入侵魚體血液。每畝(水深1米)用食鹽17公斤。
(11)撒(灑)施沸石粉與麥飯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氣體及有毒物質。
(12)池魚中毒得以緩解後,應對水體加施消殺劑進行殺菌,以防止病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