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臨床上常用的血清學檢查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沉澱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及與標記抗體有關的試驗。
(1)凝集試驗
包括玻板凝集法、全血平板凝集法、試管凝集法和瓊脂擴散法。
①全血平板凝集反應
此法常用於傳染性鼻炎、雞白痢、雞傷寒、雞慢性呼吸道病等禽病的檢疫和監測。
②瓊脂擴散反應
當適當比例的抗原抗體在含有電解質的瓊脂網狀基質中自由擴散相遇時,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沉澱線。此法常用於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禽流感、禽腦脊髓炎、禽腺病毒感染等病的診斷,還常用於抗體監測和血清學流行病學調查。
(2)血凝與血凝抑制試驗
試驗原理:某些病毒能夠與人或動物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稱為血凝反應(HA)。這種凝集反應可被加入的特異性血清所抑制,稱為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即血凝抑制反應(HI)。
此方法常用於雞新城疫、禽流感、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病毒的診斷和血清學監測。
⑵ 實驗室檢查包括哪些
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生物學檢查和理化檢查。生物學檢查又包括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它們分別確定傳染病的病原和寄生蟲病的病原;理化檢查是確定由中毒或者代謝原因導致的疾病理化因素。以下簡單介紹有關的主要實驗室檢查內容。
(1)微生物學檢查。
病料塗片鏡檢:對於一些具有特徵性形態的病原體,比如麴黴菌、巴氏桿菌、葡萄球菌等,通過取有顯著病變的特定組織器官作的塗片和染色鏡檢作出初步診斷。
用病料直接製作觸片或塗片鏡檢的方法較簡單,但因為細菌太少,常難以觀察到。有條件時應將病料接種到培養基上進行培養,然後用培養物塗片鏡檢。這樣不僅能觀察到大量細菌,還可根據培養後細菌菌落大小、形態、顏色來鑒別細菌。
分離培養和鑒定:用人工培養的方法,如用雞胚、組織培養及人工培養基培養等,將病原體從病料中分離出來,並進一步對所分離的病原體進行形態學、培養特性、生化特性檢查和動物接種以及血清學檢查等作出准確的鑒定。
動物接種實驗:將分離或可疑的病料接種於易感的實驗動物,如雛雞,小白鼠,豚鼠等,根據接種動物所出現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等特徵來進行診斷。
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診斷是利用抗原和抗體之間的特異性反應來進行疾病確診。該法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用已知抗原或抗體測未知的抗體或抗原,是傳染病的重要診斷方法。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有凝集反應、瓊脂擴散反應、中和試驗和免疫熒光抗體技術等。
(2)寄生蟲學檢查。雞體內的寄生蟲,如球蟲、滴蟲、蛔蟲和絛蟲等大都寄生於消化道內,它們的蟲卵、卵囊、蟲體和幼蟲一般都是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所以采其糞便進行直接塗片,或離心沉澱浮卵、飽和鹽水浮卵和水洗沉澱等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
(3)病理組織學檢查。一些疾病的組織器官有特徵性典型病變,比如馬立克氏病、白血病、包涵體肝炎等均可選取這些病變組織器官,通過常規病理組織學檢查進行確診。
(4)理化檢查。主要是毒理學檢查,雞的中毒性疾病可根據臨床症狀、剖檢變化並結合病因的調查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需要根據家禽中毒的類型,如農葯、飼料和葯物等,選用不同的檢查方法進行實驗室檢驗。
⑶ 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有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傳統的方法,以及應用免疫學標記技術發展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放射免疫試驗(RIA)及免疫熒光試驗(IF)等特異、靈敏的微量血清學方法。
1.中和試驗(NT)是指病毒在活體內或細胞培養中,被特異性抗體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種試驗。它既可用來檢查患病後或人工免疫後機體血清中抗體的增長情況,也可用來鑒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結構。中和抗體特異性高、持續時間較長,因此流行病學調查也常用此指征。
2.血凝抑制試驗許多病毒能凝集雞、豚鼠、人等的紅細胞,稱為血凝現象。這種現象能被相應抗體所抑制,稱血凝抑制試驗。其原理是相應抗體與病毒結合後,阻抑了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與紅細胞的結合。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放射免疫試驗(RIA)及免疫熒光試驗(IF)參見第八節細菌感染的血清學診斷方法的介紹。
4.蛋白印跡試驗(Westernblot,WB)用於檢測HIV抗體,是HIV感染的確認試驗。應用WB也可檢測病毒抗原,但一般不常用。
5.檢測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學試驗檢測患者血清等標本或病毒培養物中病毒基因或核酸片段的技術有多種:①病毒核酸擴增試驗即聚合酶鏈反應(PCR);②核酸雜交技術,包括點雜交、原位雜交、DNA-DNA印跡雜交(Southernblot)及RNA-DNA印跡雜交(Northernblot)等;③基因晶元技術(genechip);④病毒基因測序等。目前,分子生物學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對病毒及其感染的檢測和研究中。
⑷ 植物病毒檢測的血清學技術都有哪些
植物病毒的外殼是一種核蛋白,在蛋白的表面帶有抗原決定簇,當植物病毒進入動物體內時,即可產生與抗原相應的抗體,這種帶有抗體的血清即為抗血清。相應的抗原抗體之間可產生專化性的結合,即抗體只能與其相應的抗原結合並產生一定的反應,此即血清反應。這種反應在植物體外也能進行,根據這種反應可以測定兩種病毒間的關系。因而,血清學檢測成為植物病毒的重要鑒定技術。常見的血清反應主要有以下幾種:
中和反應:使含有植物病毒的汁液與相應抗血清中的抗體充分結合,當抗體過量時,可將所有植物病毒抗原全部吸收掉,此時因植物病毒汁液中已沒有病毒粒子存在而失去侵染性。此即為中和反應,不僅可對植物病毒進行定性,還可用於定量測定。
沉澱反應:將一系列稀釋度的抗原(病毒)和一系列稀釋的抗體(抗血清)分別混合,在兩者稀釋比例適宜范圍內可出現沉澱物,此即為沉澱反應。此類反應如:微量沉澱反應,瓊脂雙擴散反應,及免疫電泳等,都是在植物病毒檢驗中最常見的血清學技術。
凝集反應:把病毒的抗體先吸於一種與免疫無關的顆粒表面,然後使其與相應的抗原結合而出現的凝集,即為凝集反應。常用於吸附抗體的顆粒有皂土、乳膠、炭末、血細胞、A蛋白等。
抗體標記:對抗體用熒光素、酶或同位素等進行標記,然後通過對標記物的檢測追蹤抗原,常用的有酶聯免疫吸附、熒光免疫、同位素免疫實驗等,這類檢測技術靈敏度極高,適於對微量抗原的檢測。
現將在植物檢疫中常用的幾種血清學技術介紹於下。
1.微量沉澱反應
在溶有抗原的溶液內按適當比例加入抗血清時,抗原與抗體互相結合而沉澱。其方法如下:
(1)用蠟筆在培養皿底部各劃8條橫豎線形成方格。
(2)取兩排小試驗管,每排7~8個,一排用於抗原,一排用於抗血清,每試管中加0.2ml的緩沖液。
(3)制備1mg/ml純化病毒原液,在抗原稀釋排中加0.2ml原液於第一試管,用1ml的移液管再從中吸0.2ml移至第二管,然後再移0.2ml於第三管,一直移到最後一管,各管的稀釋度分別為原液的1/2至1/128。
(4)在小試管中加1.5ml含0.025%防腐劑NaN3的緩沖液,在緩沖液內混入0.1ml未稀釋的抗血清,制備出1/16稀釋度的抗血清作為原液;在第二排的第一試管中加0.2ml的原液,混合後移0.2ml至第二管,如此一直到最後一管,制備出1/32~1/2048的稀釋系列的抗血清。
(5)用微量移液管從抗血清最高稀釋度(1/2048)開始,在培養皿的第七橫排的每個方格滴加1滴,同樣將1/1024稀釋度的抗血清加到第六橫排,這樣將板上所有的方格均滴加各種稀釋度的抗血清。
(6)用另一移液管從最稀的抗原液開始,在第七縱排每方格內滴加1滴,按同樣方法在第一至第七縱排各方格內滴加各種稀釋度的抗原。在所有第八橫排和縱排的方格內滴一滴緩沖液做對照。隨後在反應液滴上復蓋一層液體石蠟油防止蒸發。
(7)將制備好的培養皿在室溫濕潤環境下孵育2h後,在暗室用雙目解剖鏡觀察,然後在普通冰箱內過夜,第二天繼續觀察結果,此時沉澱已清晰可見。
以最濃的沉澱為四,以下逐漸減弱的梯度分別記為三、二、一,以三為抗原最大稀釋度和產生沉澱的最小血清用量,作為抗原抗體最適比例
微量沉澱技術測定抗原抗體最適反應濃度表
(8)實際測定時,用最適稀釋度的抗血清與其相應的抗原和異種抗原進行反應,或用最適稀釋度的抗原與其相應的抗血清和異種抗血清進行反應,均可觀察它們間的血清學關系。如表0-4-2所示,
微量沉澱技術測定多種抗原間血清學關系表
各供試抗原的稀釋度為1.56mg/ml,與1/4至1/1024的不同稀釋度的抗血清反應結果表明,第一、二、五、六、七橫排的抗原與抗血清的相應抗原是相同的,第三、四兩排抗原與抗血清的相應抗原雖然不同,但有一定親緣關系,第八、十排抗原則與抗血清的相應抗原有遠緣關系或無血清學關系,第九排的抗原則完全無關。
2.瓊脂雙擴散試驗
瓊脂凝膠的含水量極高,允許分子質量20萬u以下的大分子物質自由通過,絕大多數的抗原和抗體分子質量都在20萬u以下,在瓊脂凝膠中的運動所受阻力甚小,可自由擴散,免疫雙擴散就是應用這一原理,在一塊瓊脂凝膠板上打幾個小孔,分別置入抗原及其相應抗體,抗原與抗體分別向凝膠中擴散,形成濃度梯度,在抗原抗體濃度最適比例處,形成肉眼可見的抗原抗體結合物的沉澱帶,帶的大小形狀數量和密度決定於所測試的抗原抗體的特性。本法適於檢測植物粗汁液、澄清液和高度純化的抗原。試驗時需設置健康植物汁液及標准抗原作為陰性和陽性對照。本法的特點是可同時檢測一種抗原對多種抗體,或一種抗體對多種抗原間的血清學關系,對病毒的鑒別極為方便。缺點是靈敏度較低,抗血清用量大,檢測時間長。具體檢測技術如下:
(1)稱取瓊脂加入適當的緩沖液中,用水浴或微波爐加熱至瓊脂溶解,按0.1%加疊氮化鈉。置培養皿或玻璃平板於水平檯面,當瓊脂冷卻至60℃時,倒適當量於板上厚2mm(50mm*9mm的板需9ml,100mm*13mm的板需26ml)。靜置至凝固。
(2)將模式圖置於板下,用打孔器打孔,挑除孔中瓊脂,孔的排列有多種形式,常用的排列,由一個中央孔和周圍六個孔組成,孔的直徑7mm,周圍孔與中央孔的距離為3~4mm。
(3)用緩沖液或生理食鹽水在小試管中稀釋抗原,在周圍孔中加最適稀釋度的抗原,在中央孔中加最適稀釋度的抗血清。外圍孔中加倍比稀釋系列的抗原,中央孔加倍比稀釋系列的抗血清,產生緻密狹窄的沉澱線的組合為最適濃度。
(4)將培養皿在保濕環境下進行孵育,次日在暗背景下觀察沉澱線出現情況。在印有排列模式團的紙上,圖記沉澱線的形式,沉澱線圖形可用照相或染色保留。
(5)結果的判斷:根據沉澱線的形狀分析抗原與抗體,及抗原互相間的關系。
對長形病毒進行瓊脂雙擴散檢測時,可在瓊凝膠介質中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鈉(SDS),此劑為一種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可將病毒裂解成具有抗原活性的可擴散的片斷利於檢測。
3.對流免疫電泳
在以瓊脂凝膠為介質的情況下,免疫球蛋白帶有微弱負電荷不能抵消電滲作用,故在電泳時向負極遷移,而一般抗原蛋白帶有較強的負電荷,抵消電滲後仍向正極遷移。依此設計的對流免疫電泳是將瓊脂電泳與免疫沉澱相結合的方法,將抗原病毒放在瓊脂凝膠靠近陰極一側,抗體放在靠近陽極一側,在直流電場中,抗原遷向正極,免疫球蛋白遷向負極,相遇後形成免疫沉澱線。具體技術如下:
(1)凝膠床的制備。取定量瓊脂粉用蒸餾水浸泡2~3d,每日換水1~2次,用硼酸緩沖液配成1%~1.2%的瓊脂液,加0.1%疊氮化鈉。將玻璃放在水平台上用吸管將緩沖液瓊脂注到板面,製成2mm厚的凝膠床並打孔。
(2)將制好的凝膠床放在電泳槽內,加緩沖液(用配製瓊脂凝膠的緩沖液稀釋1倍)離床面2~4cm,在瓊脂板陰極一端孔中加入抗原,在靠陽極一端孔中加入特異性抗血清,在瓊脂床的兩端用兩層紗布使瓊脂板與電泳槽中的緩沖液相連,進行電泳。
(3)進行電泳時,電壓、電流和時間,根據緩沖液離子強度、電泳床大小和抗原性質而有所不同。只要不使病毒抗原變性,盡量保持較高的電壓,如電流超過2mA,電泳應在低溫下進行。
(4)電泳完畢後,將電泳板放在黑色背景處觀察,也可將電泳完畢的瓊脂凝膠板先浸在生理食鹽水中30min,然後放在苦味酸溶液中20min,可將背景染成黃色,沉澱為白色,便於觀察。
免疫電泳與瓊脂雙擴散相比有三個優點,快速、靈敏並可用於在瓊脂中擴散慢的長形病毒。
4.乳膠凝集試驗及A蛋白乳膠凝集試驗
用特異性抗血清提純的免疫球蛋白,將其吸附在乳膠粒子上,制備抗體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膠。當與相應的抗原相遇時即可產生凝集反應。這是一種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的血清學技術,但是每次都要特異性抗血清提取抗體γ球蛋白,制備手續繁雜不便應用,如直接用抗血清致敏乳膠則顯著影響效果。其後Querfurth(1979)發現A蛋白可吸附免疫球蛋白且不影響與相應抗原結合。這樣就可先使A蛋白與乳膠粒子結合,再與抗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結合,形成A蛋白-乳膠-免疫球蛋白的復合體。這種乳膠凝集試驗可簡化致敏免疫球蛋白的過程,而獲得同樣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膠的制備。
將特異抗血清用33%飽和硫酸鹽析法提取球蛋白,懸浮於0.05mol/L、pH7.2的Tris-HCl(含0.02%PVP)緩沖液內,取10%空白乳膠稀釋15倍後與等量適宜濃度的球蛋白液混合,置室溫2h後移入冰箱內過夜。經低速離心(7000r/min,20min)取沉澱懸浮於緩沖液內,經反復離心洗滌2次後將最後沉澱物懸浮於緩沖液內即可得抗體球蛋白的致敏乳膠。
(2)A蛋白乳膠致敏抗體的制備。
將市售A蛋白溶於0.1mol/L、pH8.2的甘氨酸緩沖液內,製成A蛋白溶液,與等量稀釋15倍的空白乳膠液混合,置室溫3h,移入冰箱過夜。低速離心(7000r/min20min)後將沉澱懸浮於甘氨酸緩沖液,反復離心洗滌2次,沉澱懸浮於甘氨酸緩沖液制備A蛋白乳膠溶液,與等量適宜稀釋度的抗血清混合,置室溫下3h後移入冰箱過夜。再反復離心洗滌2次,最後將沉澱懸浮於與抗血清等等量的甘氨酸緩沖液內,即可得A蛋白乳膠致敏抗體。
(3)檢測法。
用0.05mol/L、pH7.2的Tris-HCl緩沖液(含0.02%PVP,0.02%NaN3)按等倍比稀釋抗原,製成20、40、80、160、320、640、1280的系列濃度,在一潔凈玻璃板上,用筆畫好方格,每格加2滴不同稀釋度的抗原,然後再加1滴乳膠致敏抗體(或A蛋白乳膠致敏抗體)用微量血液振盪器以120r/min振盪混合後,用肉眼或10~25倍解剖鏡觀察結果。同時設空白乳膠液和健汁液對照。
陽性反應表現有明顯的絮狀或顆粒狀凝集物,背景清明透亮,陰性反應則仍為均勻的牛乳狀液。也可用濁度計檢測其凝集度。
此法受健康植株蛋白的干擾較小,適於直接采自病株的澄清液,不但適合球狀病毒,對桿菌狀病毒,棒狀病毒,線狀病毒也適用,並有較高的靈敏度。但對效價低的抗血清或含有乳狀膠體的植物不適用。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一種固相吸附和免疫酶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將抗原或抗體包被在固相支持物上,使免疫反應在固體表面進行,並藉助標記在抗體上的酶與底物所產生的顏色,檢測相應的抗原。此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簡便極適宜植物檢疫應用。常用的檢測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接法。
將待測樣品抗原(病毒)加入聚乙烯多孔板內,保溫後洗滌,使附著於壁上的抗原與加入的酶標抗體γ球蛋白反應,洗滌後保留與抗原結合的酶標γ球蛋白,加入酶的底物,用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
(2)間接法。
先用抗兔球蛋白山羊抗體與酶結合制備酶標記抗體,將待檢抗原包被於固相載體,經過孵育洗滌,加入特異性兔抗血清,孵育洗滌後加羊抗兔酶標記抗體,孵育洗滌後加入底物,觀察結果。
(3)雙抗體夾心法。
先將特異抗體免疫球蛋白包被於固相載體,保溫洗滌後,加待測抗原,使與吸附於載體上的抗體反應,保溫洗滌後再加入特異抗體的酶標記物,最後加底物觀察反應結果。
(4)A蛋白酶聯法。
將A蛋白用pH9.6的甘氨酸緩沖液稀釋後包被微板,加入特異性抗血清,使其與已固定在微板上的A蛋白結合,再加入待測抗原使其與特異性抗體反應,再加入特異性抗體,使其與抗原反應,再加酶標記A蛋白,最後加酶的底物測其光密度值。
(5)異種動物雙抗體夾心法。
先將第一抗體(兔血清抗體)包被微量反應板,加待測抗原後,加適宜濃度的第二抗體(鼠腹水抗體),再加入市售羊抗鼠酶標記物,最後加底物觀察反應,一般8h即可得出結果。此法保持了雙抗體夾心法快速准確靈敏度高的特點,對球狀病毒、桿狀病毒、線狀病毒、棒狀病毒均可應用。抗體不必純化可直接使用(但未純化的抗血清需先選擇其最適工作濃度),使用市售酶標記物,可省去制備酶標記抗體的復雜手續,還可克服間接法非特異性反應干擾大的弱點。
(6)生物素抗生物素酶聯法。
生物素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是抗原抗體反應的1萬倍,兩者一旦結合就難以離解,且不受酸鹼變性劑蛋白溶解酶及有機溶劑的影響,具有高度穩定性,生物素一經活化可與蛋白質呈偶聯結合,即一個大分子可結合多個生物素分子,生物素又可大量結合在酶標記物上,使酶標記物成為多價,而抗生物素本身又是一個多價分子,每一亞基均可結合一個生物素分子,因此,這種方法可產生多級放大,使靈敏度提高10倍以上,並降低非特異性反應,把酶聯免疫吸附技術又提高一步。具體方法如下:
先將第一特異抗體(兔抗體或鼠腹水抗體)包被在固相載體,加待檢抗原,加第二特異性抗體(鼠腹水抗體或兔抗體),再加入相應生物素化(羊抗鼠或羊抗兔)免疫球蛋白,再加抗生物素酶結合物,最後加入底物觀察O.D.值。
(7)膜上斑點酶聯法。
先用軟鉛筆在一張適宜大小的硝酸纖維素膜上劃好邊長1cm的方格網,把纖維素膜浸入TBS緩沖液漂洗30min,然後將膜放在兩張濾紙之間,在室溫下風干,用移液器將抗原抽提液滴在各方格中央,室溫下風干,用TBS-T緩沖液(含0.5%Tween的TBS液)洗膜5min,取出後放在濾紙上至膜表面水滴消失,然後浸入封閉液(含1%牛血清蛋白,和2%聚乙烯吡咯烷酮的TBS-T液),在37℃下保溫1h,取出晾乾後,浸在用封閉液稀釋的第一抗體溶液,在37℃下保溫1h,用TBS-T液洗膜10次,每5min換液一次。將膜浸入稀釋度1/200的酶聯球蛋白,室溫保溫1h,用上法洗膜後,用鹼性磷酸酯酶緩沖液沖洗兩次,每次10min,將膜浸入酶底物溶液內,室溫下避光5~15min,顯色完全後棄去底物液,用終止液(10mmol/LTris-HCl,pH7.5,5mmol/LEDTA)洗膜30min,置膜於濾紙內徹底風干後觀察結果。
此法可克服塑料板的不足,只用目測就可對結果定性,不需要復雜的儀器,所需抗原抗體量均很少,靈敏度比常規酶聯法高10倍以上,適合大量抗原的檢測。
6.免疫電鏡
電鏡檢測可快速確定病毒粒子的形狀,是鑒定病毒不可缺少的技術,但有的樣品濃度很低,用普通的電鏡技術不易觀察,如將病毒粒子包被後,抗體可把病毒粒子捕捉成聚集物便於觀察。同時還可從病毒粒子與抗體的結合情況,觀察兩者間的血清學關系。通常使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葉片浸沾血清技術。
把一滴稀釋的抗血清,滴在有膜的銅網上,將葉片的新鮮切口浸入血清滴中1~2s,置於室溫下5~10min,使血清與相應的病毒聚集並裝飾起來,再進行負染檢鏡。
(2)Derrick氏法。
把火棉膠膜銅網在24℃下,置於按1∶10比例稀釋於Tris緩沖液的抗血清內,然後將銅網用緩沖液沖洗後使用。把病毒的粗提液稀釋於含HCl的Tris緩沖液內,將已用血清包被的銅網浮於0.1ml的病毒稀釋液內1h(24℃),先用Tris-HCl液再用水沖洗,然後乾燥噴鍍。
(3)聚集法。
把抗血清用磷酸緩沖液稀釋到1/100的濃度,取10μl滴於載玻片,將切成2mm見方的病葉在血清滴中壓碎,在濕室中保濕15min,用鑷子持有膜銅網蘸取液滴,用20倍磷酸緩沖液沖洗後,再用蒸餾水洗,最後用5滴醋酸氧鈾染色觀察。
(4)修飾法。
取2mm見方的病葉在載玻片上的10μl蒸餾水中壓碎,持有膜銅網沾此液滴,將病毒粒子吸附於銅網上,然後將銅網用20滴的磷酸緩沖液沖洗,吸去水分後加1滴稀釋成1/100的抗血清,在濕室中保濕15min後,將銅網用20滴磷酸緩沖液和30滴蒸餾水沖洗,最後用醋酸氧鈾染色檢鏡。
(5)誘捕修飾法。
先將銅網用稀釋1/10或1/100的特異性抗血清包被,再把病毒樣品滴於銅網,保濕15min,用緩沖液及蒸餾水沖洗吸干,再加1滴稀釋成1/100的特異性抗血清,孵育15min後,用緩沖液和蒸餾水沖洗,吸干染色檢鏡。
(6)羊抗兔血清誘捕修飾法。
在誘捕修飾法未染色以前,再加1滴稀釋1/20的羊抗兔血清,孵育15min,洗滌後染色鏡檢。此法因病毒粒子外殼包被有兩層血清,明顯加粗,在2000倍的低倍電鏡下即可清晰地看到病毒粒子。
(7)A蛋白誘捕修飾法。
在福爾馬膜的銅網上滴1滴50mg/ml的A蛋白液,孵育後洗去多餘的A蛋白,再包被稀釋100倍的特異性抗血清,滴加抗原,再滴加特異性抗血清,最後染色鏡檢。此法比一般誘捕修飾法靈敏度高,能捕捉更多病毒粒子。
⑸ 豬病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有哪些
抗原和相應的抗體在動物體內或體外都能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這種反應稱為抗原抗體反應,習慣上把體內的抗原抗體反應稱為免疫反應,體外的抗原抗體反應稱為血清學反應,因為抗體主要存在於血清中。
血清學反應可以用已知的抗體檢查未知的抗原,也可用已知抗原測定未知的抗體。人們根據抗體能與相應抗原發生反應並出現可見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原理,設計了許多血清學診斷方法,不僅可以檢測動物體內乃至體外的病原微生物,或其抗原性成分,而且還可以測定動物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或對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反應。在抗原—抗體復合物成不可見狀態時,可以通過瓊脂擴散、凝集實驗以及酶標記等指示系統,使其變為可見或可測狀態。
目前已知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很多,現僅介紹幾種在目前條件下規模化豬場通過學習都能做到的診斷方法:
(1)凝集試驗豬病診斷過程中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全血平板凝集試驗實踐中主要用於細菌性疾病的抗體檢測和抗原(經分離培養後)的鑒定。現舉例用已知豬丹毒抗原(丹毒桿菌的純培養液)測定被檢豬血清中的抗體。其操作步驟如下:
a.材料豬丹毒凝集抗原,玻片,9號針頭,酒精棉球,酒精燈,鉑耳(取血環)等。b.操作用鉑耳取已知抗原1滴,置於玻片上。用酒精棉球擦拭針頭,鉑耳在酒精燈上灼燒消毒。用針頭刺破被檢豬的耳靜脈,以鉑耳取血與玻片上的抗原等量混合,在2~3分鍾內觀察結果。c.結果判定出現顆粒狀的凝集,為陽性反應。否則為陰性。
②試管凝集試驗是一種定量法,用於測定被檢血清或其他體液中有否某種抗體及其效價,可做臨床的輔助診斷,或用於流行病學監測。在豬場中,本法常用於豬布氏桿菌病的診斷。
A.材料布氏桿菌病試管凝集抗原(1∶20倍稀釋),布氏桿菌病陽性血清、陰性血清(1∶25倍稀釋),稀釋液(0.5 %石炭酸生理鹽水),滅菌小試管,1毫升吸管,試管架,待檢血清等。B.操作取試管7支置於試管架上,設陽性和陰性血清及抗原對照各1支,測定管4支,以後每增加1個樣品,只需增加4支測定管。
按表10示意稀釋血清,加抗原,完成後每支試管內應含1毫升液體。
⑹ 豬瘟.新城疫.禽流感常用診斷血清型實驗 各位姐姐哥哥們.....幫幫小妹
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技術有:免疫瓊脂擴散試驗,血凝-血凝抑制試驗(HA-HI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LSA),凝集實驗,中和試驗,間接血凝實驗,沉澱實驗,對流免疫電泳,補體結合實驗,免疫熒光試驗,變態反應,免疫酶檢測技術等。
其中,豬瘟常用的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LSA),間接血凝實驗,免疫熒光實驗等。
新城疫常用:血凝-血凝抑制實驗,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
禽流感常用:血凝血凝抑制實驗,瓊脂擴散(AGP)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⑺ 豬病的實驗室診斷過程中常用檢查法有哪些
豬病的實驗室診斷常用檢查法包括以下幾種:
(1)豬的糞尿常規檢查法①尿中的潛血檢查腎臟、膀胱及尿路的出血性疾病,以及溶血性疾病,如豬瘟、豬丹毒、新生仔豬溶血病等,在其尿液中均含有血液或血紅蛋白,當量少時,需藉助化學方法來測定。②糞中的潛血檢查糞便中潛血陽性,見於胃潰瘍、胃穿孔及胃腸道的出血性疾病。③糞便的顯微鏡檢查主要是藉助顯微鏡觀察檢查糞便中的寄生蟲蟲卵和幼蟲,同時也可了解被檢查豬的消化能力和胃腸道有無炎症病變。常用直接塗片法和飽和鹽水浮集法。
(2)豬的血液常規檢查法① 血紅蛋白含量測定健康豬血紅蛋白值為10.5克/100毫升(波動范圍9.5~12克/100毫升)。血紅蛋白含量增多,見於劇烈的腹瀉、嘔吐、大出汗及某些中毒病。血紅蛋白含量降低,見於仔豬貧血及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豬瘟、仔豬蛔蟲病等。② 紅細胞計數健康豬紅細胞數平均值為600萬/立方毫米(波動范圍500萬~700萬/立方毫米)。紅細胞增多,為血液濃縮,如脫水、大出汗、胸膜炎的滲出期等;紅細胞減少,為各類貧血性的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③ 白細胞計數健康豬白細胞數平均值為13000萬個/毫米3(波動范圍11000萬~16000萬/立方毫米)。白細胞計數,對某些病的輔助診斷有重要意義。多數細菌性感染和炎症,都可使白細胞增多,如豬丹毒、肺炎、鏈球菌病等。而某些病毒性傳染病則能使白細胞減少,如豬瘟、流行性感冒等;某些嚴重的傳染病後期,機體高度衰竭時,也可見白細胞減少。
(3)細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首先無菌操作所需要病料(心血、肝臟、脾臟、淋巴結等),然後可直接推片或塗片鏡檢或分離培養。有條件時還可通過生化反應、動物接種試驗或血清型鑒定等試驗進行病原的鑒定。(4)葯物敏感試驗當長期應用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葯物時,可引起某些病原菌的耐葯性。為了減少盲目地濫用抗菌葯物,同時為了不耽誤治療時機,可開展葯物敏感試驗,篩選最敏感的葯物進行臨診治療。一般常用紙片法等。(5)血清學診斷血清學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因此,在獸醫臨床上可廣泛應用於對許多傳染病的診斷。具體方法詳見下文介紹。
⑻ 卵巢腫瘤診斷中常用的血清學檢測項目有哪些
卵巢癌的診斷通常要結合患者病史和體征,輔以必要的檢查,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腹腔鏡檢查和細胞學檢查。
卵巢癌一經確診,建議馬上手術,術後輔以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卵巢癌可發病於任何年齡,早期不易被發現,晚期又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致死率居婦科惡性腫瘤首位。
卵巢癌的主要轉移途徑為直接蔓延、腹腔種植與淋巴轉移。卵巢癌有家族遺傳病史的女性需接受遺傳咨詢與基因檢測,對確定有基因突變者,建議在生育過後實施降低卵巢癌風險的預防性雙側附件切除術。
⑼ 目前我國用於禽流感診斷的血清學技術有哪幾種其中哪些是OIE所規定的檢測方法
主要有血凝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瓊脂擴散試驗、神經氨酸酶抑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毒中和試驗及免疫熒光試驗等。其中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瓊脂免疫擴散試驗是OIE推薦使用的方法。
⑽ 實驗室診斷方法有哪些如何確診
血清學檢測方法:抗體檢測可採用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病原學檢測方法:病毒檢測可採用瓊脂凝膠免疫擴散、抗原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實時熒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普通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對PCR產物進行核酸序列測定可進行病毒分型。 疑似患病動物的病料需經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進行確診。(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南京路369號,聯系電話0532 8562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