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驗法。這是最普遍的方法。根據基本原理及你的總體設計路線,通過N多具體實驗驗證,得到測試數據,然後分析,歸納,總結……
2. 理論計演算法。利用現代電腦技術,再根據理論模型及其相關假設,編程、計算、預測,最好再配合實驗數據驗證、分析、總結。
3. 歸納法。從已有的N多實驗數據、已驗證數據等,歸納總結別人還沒有注意或發現的特殊規律。不過,這在現代,已經很難撿到這樣的漏了。前面的研究人員都是很聰明的。
4. 經驗法。根據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積累,總結一些特別的、專門的技術,常可以得到專利,也很能取得經濟效益。但要足具慧眼。
Ⅱ 常見的化學實驗方法有哪些
物質的常見檢驗方法籠統地講有:物理法、化學法。
物理法就是利用物理性質檢驗,如顏色、氣味、水溶性。
化學法就是利用特徵反應檢驗。
具體舉例如下:
一、離子的檢驗
1、鈉離子、鉀離子,用焰色反應。火焰顏色分別呈黃色、紫色(通過藍色鈷玻璃片)。
2、鎂離子,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白色mg(oh)2沉澱,該沉澱能溶於nh4cl溶液。
3、鋁離子,能與適量的naoh溶液反應生成白色al(oh)3絮狀沉澱,該沉澱能溶於鹽酸和過量的naoh溶液。
4、鐵離子,能與kscn溶液反應,變為血紅色fe(scn)3。或者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澱。
5、亞鐵離子,與naoh溶液反應,先生成白色fe
(oh)2沉澱,迅速變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fe(oh)3沉澱。或向亞鐵鹽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顯紅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後立即顯紅色。
6、nh4+,銨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並加熱,放出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刺激性氣味氣體。
7、cl-,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不溶於硝酸的白色沉澱。
8、br-,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不溶於硝酸的淡黃色沉澱。
9、i-,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不溶於硝酸的黃色沉澱。
10、硫酸根,能與ba(oh)2及可溶性鋇鹽反應,生成不溶於硝酸的白色沉澱。
11、碳酸根,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的baco3沉澱,該沉澱溶於稀鹽酸,且放出無色無味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二、氣體物質的檢驗
1、觀察法:對於有特殊顏色的氣體如氯氣(黃綠色)、二氧化氮(紅棕色)、碘蒸氣(紫紅)可根據顏色檢驗。
2、溶解法:根據溶於水現象檢驗。例如紅棕色二氧化氮溶於水後溶液無色,紅棕色溴蒸汽溶於水形成橙色溶液。
3、褪色法:例如so2可以使品紅溶液褪色。
4、氧化法:被空氣氧化看變化,例如no的檢驗。
5、試紙法:如石蕊試紙,醋酸鉛試紙。
6、星火法:適用於有助燃性或可燃性的氣體。例如o2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甲烷、乙炔的檢驗可點燃看現象;甲烷、一氧化碳、氫氣則可根據其燃燒產物來判斷。
還有一些方法,如聞氣味等,但一般不用。
Ⅲ 科學探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通過化學實驗,創設科學探究。
實驗是化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透過實驗展示化學現象,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是化學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的。
2、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創設科學探究。
教師應該精於設計,巧於結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產生活經驗創設科學探究,激發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現象的興趣。
3、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創設科學探究。
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新舊知識都有一定的邏輯結構,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探究點,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學探究的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問題。也就是探究什麼,針對什麼現象設問。
第二要素是猜想與假設。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
第三要素是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一環節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啟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理解實驗研究方案,積極投入探索學習.
第四要素是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在實驗中加強實驗規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導,實驗數據及時填入記錄表中。第五要素是分析與論證。實質就是對探究的數據進行描述,對探究現象歸納總結的過程。
第六要素是評估。評估的實質是對探究的反思過程,討論科學探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現和改進建議等。評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養成對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結果有評估的意識。
第七要素是交流與合作。全班或同一組內圍繞得到什麼結論,如何得出結論,有什麼體會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探究實驗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個環節還要求學生能對探究過程做出簡單報告。
Ⅳ 常見的化學實驗方法有哪些
一、蒸餾
1.蒸餾操作步驟:(1)組裝儀器;(2)檢查氣密性;(3)加葯品和碎瓷片;(4)通冷凝水;(5)加熱;(6)收集餾分;(7)撤去酒精燈;(8)停通冷凝水;(9)拆去裝置。
二、萃取分液
1.萃取分液操作步驟。
(1) 查漏;(2)加葯品;(3)倒振;(4)靜置;(5)放液。
三、測定白酒中酒精度數
測定步驟:用量筒量取150 mL白酒於錐形瓶中加入100 g
CaO ,振盪過濾後液體倒入蒸餾燒瓶中蒸餾收集溫度在75~85 ℃的餾份用量筒測定酒精的體積計算酒精度數。
Ⅳ 化學的實驗方法有哪幾種
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為以下四種:觀察法 實驗法 分類法 和 比較法
Ⅵ 化學實驗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銅和硝酸的反應、二氧化硫的性質、銅氨纖維的制備等實驗都是高中化學教材中重要的演示實驗,對於探究物質的性質和用途,起著積極的作用。
Ⅶ 進行化學實驗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1。不斷嘗試。
2。按照文獻中可行的方法來,如果可以,改進相關細節。
3。自己創新,一個字,難,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實驗經驗上。
至於具體的方法,每一個領域都是很不一樣的。多讀文獻多思考,多觀察,多嘗試,才是做化學的最好的方法吧。
Ⅷ 物理實驗或化學實驗中有哪些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要初中的
物理學方法
(1)控制變數法:物理學中對於多變數的問題,常常採用控制變數的方法,把多因變數的問題變成多個單變數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變數,而控制其餘幾個變數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變數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後再綜合解決的方法;
(2)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個物理現象和規律中,因實驗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實驗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難直接揭示物理本質,而採取與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徵的等效現象來替代的方法;
(3)模型法: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徵和本質的方法;
(4)轉換法是中學物理中把直接測量有困難的量轉換成便於測量的量來研究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藉助某些物體的特性來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觀察到物質,形象直觀;
(5)類比法也叫「比較類推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其結論必須由實驗來檢驗,類比對象間共有的屬性越多,則類比結論的可靠性越大.
①在研究電流時,把它與水流相比,採用的是類比的研究方法;
②利用磁感線來描述磁場,採用的是模型法;
③根據電流所產生的效應來認識電流,採用的是轉換法;
④根據電磁鐵吸引大頭針多少來判斷磁場強弱,採用的是轉換法;
Ⅸ 化學探究實驗教學設計主要有哪些具體方法
探究實驗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內容及意義
中學化學探究實驗教學設計的基本形式。結合教學實踐體會,強調在實踐教學中要運用探究教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媒體資源、教學評價等方面對中學化學探究實驗教學設計的基本形式
具體方法可參考以下具體案例:
開放性實驗探究:金屬鈉與稀硫酸銅溶液反應產物探究
3.1引入問題
通過《鹼金屬元素》的學習以及教師課堂演示實驗,學生掌握了鈉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了解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象及反應產物。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活潑性質非常強的鈉與硫酸銅溶液作用時,會得到什麼產物?部分同學根據鈉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的知識,毫不猶豫地任務鈉能置換出硫酸銅中的銅;也有部分同學會產生疑問:鈉是先給水反應,還是先把銅置換出來呢?這時,通過教師引導,就形成了很好的探究「焦點」。
3.2猜想與假設
教師可組織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並對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全班同學的猜想和假設主要為兩大類。一是鈉先置換出硫酸銅中的銅,生成產物問單質銅的紅色沉澱和硫酸鈉溶液;二是鈉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然後氫氧化鈉在和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澱。
3.3提出實驗方案
因為探究課題的開放性強,學生各個小組提出的實驗方案五花八門。總結起來,主要部分基本相同:取綠豆大小的一塊金屬鈉,用濾紙洗干煤油後,加入一大試管中,用分液漏斗向大試管中加入硫酸銅溶液。其中有的實驗小組,為了驗證實驗中有氫氣產生,還添加了其他實驗裝備。有代表性的兩類為:一是用導管將氣體導入灼熱的氧化銅試管中。二是在分液漏斗的頂端套一氣球。
3.4實驗探究,實驗現象
通過分組實驗,同學們主要得到了如下幾種實現象。
項目
人數
猜想與假設
預測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
9組(32人)
生成氫氧化銅
產生藍色絮狀沉澱,並有氫氣放出
產生藍色絮狀沉澱,並有氫氣放出。
4組(16人)
生成氫氧化銅
產生藍色絮狀沉澱,並有氫氣放出
3組(12人)
置換出銅
生成紅色的氧化銅沉澱
產生藍色絮狀沉澱。
3.5解釋交流
當學生完成了實驗探究之後,互相協作交流,最後得出結論。金屬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首先是金屬鈉與硫酸銅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放出氫氣,然後氫氧化鈉在和硫酸銅反應,生成蘭色的氫氧化銅沉澱。部分實驗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澱有黑色的固體物質為氧化銅。學生交流討論後,認為,金屬與水反應是劇烈的放熱反應,放出的熱量可使部分氫氧化銅分解產生黑色的氧化固體。那麼為什麼鈉會先和水反應呢?對於這個問題,有2個學生在實驗報告提出由於硫酸銅溶液中水分子的密度比銅離子大,此時相當於生成了水合硫酸銅,銅離子被水分子包圍,因此鈉先與水接觸反應。
3.6教師評價
通過探究性實驗,絕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實驗的過程及現象,對產生現象的原理能提出合理的結實。通過批閱學生實驗報告發現,同組成員論記錄一欄大部分學生未填寫,說明學生合作討論意識還比較薄弱和不善於記錄學生在自我評價部分寫道:「說實話,我比較喜歡實驗,更喜歡從實驗中發現特情況去研究,當然,做實驗自己的切記要細心,實驗很多東西是無法挽回,象這引起的損失是不必要的」;「只要實驗操作規范,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就能培養一個人的實驗興趣,找出實驗方法」;「這次實驗不僅鍛煉我們的動手能力,而且能讓我們自己通過實驗來得出結論,能提高我們的興趣實驗操作比較強,知識基礎比較好,對實驗很有興趣,實驗方法還要進一步提高,希望可以有更多做實驗的機會」;「我認為實驗中,我們體現的動手能力差,而且從實驗結果看,我的思維能力還不夠周全,基礎不夠扎實;通過這次實驗,不僅讓我們增長了課外知識,還讓我體驗到對客觀事實要嚴謹對待」,等等。學生的自我評價表明,所有學生都表示實驗興趣濃厚,建議以後多提供機會。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知識基礎較好,學生普遍對自己的實驗操作及實驗方法評較教低。同組成員評價部分,學生打分大多是「很好或較好」,沒有層次性,彼此間評價較高,跟自我評價部分相矛盾。因此,學生對相互評價還沒有建立正確的態度,評價失真。
4 結語
回首探究性實驗教學所經歷的歷史擅變和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清醒的認識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在當前化學教育教學改革中所承載的重要意義。深入分析了探究性實驗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的基本過程;全面認識了探究性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探究基本方法、發揮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團隊精神、形成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價值。結合案例從認識論的角度,解釋了探究性實驗教學在提出化學教學認識問題、認識科學探究過程、為學生掌握化學科學知識,檢驗化學理論和驗證化學假說提供化學實驗事實依據等發面所具有的認識論功能。
展望未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研究將逐漸「精細化」,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踐將越來越豐富,它將成為高中化學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將成為高中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塊沃土。隨著經濟的發展,化學實驗儀器、設備和條件日趨完善,相信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前景將越來越美好。
產生藍色絮狀沉澱,沉澱中夾雜黑色固體,並有氫氣放出。
Ⅹ 化學實驗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中學化學實驗中用到的催化劑有:二氧化錳、硫酸、鐵粉、氧化鋁等。1、二氧化錳催化劑。如,①KClO3分解製取氧氣的實驗;②過氧化氫分解實驗。2、硫酸催化劑。如,①乙烯的實驗室製取實驗;②硝基苯的製取實驗;③乙酸乙酯的製取實驗;④纖維素硝酸酯的製取實驗;⑤乙酸乙酯的水解實驗;⑥糖類(包括二糖、澱粉和纖維素)水解實驗。其中①-④的催化劑為濃硫酸,濃硫酸同時還作為脫水劑,⑤⑥的催化劑為稀硫酸,其中⑤也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做催化劑3、鐵催化劑。如溴苯的製取實驗(實際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與鐵反應後生成的溴化鐵)。4、氧化鋁催化劑。如石蠟的催化裂化實驗。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