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芽孢莢膜鞭毛的常用染色方法
芽孢染色法是根據細菌的芽孢和菌體對染料的親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進行染色,使芽孢和菌體呈不同顏色而便於區別。
芽孢壁厚、透性低,著色、脫色均較困難,當用弱鹼性染料孔雀綠在加熱的情況下進行染色時,此染料可以進入菌體及芽孢使其著色,而進入芽孢的染料則難以透出。若再復染(蕃紅液),則菌體呈紅色而芽孢呈綠色。
觀察莢膜通常採用負染色法,即將菌體染色後,再使背景著色,從而把莢膜襯托出來。
觀察鞭毛是採用在染色的同時將染料堆積在鞭毛上使它加粗的方法。細菌只有在個體發育到一定的時期才具有鞭毛,一般在多次移種之後,在其旺盛生長階段染色。
將剛果紅水溶液和明膠水溶液各一滴滴於干凈載片上;用接種環蘸取細菌培養液或懸浮液在載片上於上述兩滴溶液混勻,自然乾燥;滴加1%HCl沖洗,使塗片呈藍色;用 蒸餾 水漂洗,除去HCl;,用美藍復染1分鍾,水洗,自然乾燥後鏡檢。
鏡檢:有莢膜的菌,菌體藍色,莢膜不著色,背景藍紫色;無莢膜的菌,菌體藍色,背景藍紫色。由於乾燥菌體收縮,菌體四周也可能有一圈狹窄的不著色環,但這不是莢膜。莢膜不著色的部分寬。
2.方法② 濕墨汁法
(1)制菌液:加一滴墨汁於潔凈的波片上,並挑少量菌與其充分混合。
(2)加蓋玻片:放一清潔蓋玻片於混合液上,然後在蓋玻片上放一張濾紙,向下 輕壓,吸收多餘菌液。
(3) 鏡檢。
結果:背景灰色,菌體較暗,在其周圍呈現一明亮的透明圈即莢膜。
『貳』 給細菌染色的方法都有幾種,怎麼操作,都用復紅染色嗎麻煩一一講來,詳細點,本人初學者.
細菌染色分為活菌染色跟死菌染色兩種。其中死菌染色分為正染色跟負染色。正染色又包括普通染色與特殊染色兩種。普通染色有簡單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分為芽孢染色法、莢膜染色法和細胞壁染色法。一般都只用革蘭氏染色法跟抗酸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Gram's stain)是最常用的細菌染色法。細菌經結晶紫初染染成藍色。革蘭氏染色陽性菌(G+)細胞壁肽聚糖層數多,且肽聚糖為空間網狀結構,再經乙醇脫水,網狀結構更為緻密,染料復合物不易從細胞內漏出,仍為藍色。而革蘭氏染色陰性菌(G-)細胞壁脂類含量多,肽聚糖層數少,且肽聚糖為平面片層結構,易被乙醇溶解,使細胞壁通透性增高,結合的染料復合物容易泄漏,細菌被脫色為無色,再經石炭酸復紅稀釋液復染成紅色。
①將結晶紫染液加於塗膜上,染色(初染)1min。②水洗後加蘆戈氏碘液處理(媒染)1min。③水洗後用95%酒精脫色,脫色時頻頻搖動玻片,直至流下的液體無色為止(約需0.5min)。④水洗後加石炭酸復紅稀釋液染色(復染)0.5min。⑤水洗,用濾紙輕輕吸干,待標本充分乾燥後進行鏡檢。染色過程中,水洗要用自來水的細流徐徐沖洗,沖洗塗膜的背面,勿使強水流直接沖到塗膜上。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對分枝桿菌屬等一般染色法不易著色的抗酸性細菌染色。要注意:1)塗片要略厚;2)加溫染色或延長染色時間,加溫時隨時補加染色液;3)分枝桿菌呈紅色(+),其他細菌和背景為藍色。
①石碳酸復紅加溫染色8~10分鍾。②3%的鹽酸酒精脫色約1~2分鍾,脫色是輕搖玻片,直到塗片顏色脫去為止。③水洗後,用鹼性美藍復染1分鍾。④再次水洗,印干。
芽孢染色法是專門給細菌芽孢染色的。要注意:1)芽孢染色用的菌種應控制菌齡,使大部分芽孢仍保留在菌體上為宜;2)染色加熱過程要及時補充染液,切勿讓塗片乾涸。
①孔雀綠加熱染色5分鍾。②水洗。③番紅染色2~3分鍾。④水洗,乾燥。
莢膜染色法是專門給與染料親和性弱的細菌莢膜染色。由於莢膜很薄,且含水量高(90%以上),易變形,所以製片和染色時一般不用熱固定。這個包括黑素負染色法、Leifson染色法跟Tyler染色法。
黑素負染色法:
1.制菌液:在潔凈載破片一端加一滴蒸餾水,按無菌操作要求,用接種環取少量斜面試管培養物於蒸餾水中,輕輕混勻。
2.塗片(推片法):取另一塊邊緣光滑的載玻片,使之一端與菌液接觸,然後迅速均勻地將菌液推向玻片的另一端,使菌液塗成一薄層。置空氣中自然乾燥。注意:勿熱固定。
3.復紅染色:滴加石炭酸復紅染色液覆蓋塗布面,染色4~5分鍾後,除去多餘染液(勿用水洗)。乾燥時間不要太長,防莢膜脫水。
4.黑素染色:在玻片一端加一滴1%黑素液,再取一塊邊緣光滑的裁玻片,當邊緣與黑素液接觸後,迅速均勻地推向玻片另一端,使成一薄層。置空氣中自然乾燥。
5. 鏡檢(油鏡):菌體呈紅色,背景呈黑色,莢膜無色。
注意事項:滴黑色素要量少;取菌要適量。
Leifson染色法
1.制備塗片同前,自然乾燥。
2.滴加Leifson』s染色液覆蓋塗布面,染色10分鍾,傾去多餘染料(勿用水洗)。
3.滴加硼酸鈉美藍染色液,染色5分鍾,輕輕用水沖洗,置空氣中自然乾燥。
4.油鏡下鏡檢,菌體呈藍色,莢膜呈紅色。
Tyler染色法
1.制備塗片同前,自然乾燥。
2.滴加結晶紫冰醋酸染色液覆蓋塗布面,染色5~7分鍾。傾去多餘染料(勿用水洗)。
3.用20%CuS04水溶液輕輕沖去染料,用吸水紙印干後,置空氣中自然乾燥。
4.油鏡下檢查,菌體呈紫色,莢膜呈淺紫色或淺藍色。
細胞壁染色法是觀察細菌細胞壁時採用的染色法。細菌細胞壁很薄,它與染料結合的能力差,不易著色,在細菌的染色過程中,一般情況染料都是通過細胞壁的滲透、擴散等作用而進入細胞,細胞壁本身並未染色,因此,欲通過染色來觀察細胞壁,必須設法使細胞壁能著色,而細胞質則不易著色,常用的方法有單寧酸法和磷鉬酸法。單寧酸和磷鉬酸都是起媒染作用,它們使細胞壁形成可著色的復合物,而使細胞質不易被著色,經結晶紫或甲基綠染色後,便可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壁。
根據細菌細胞在高滲溶液中或用乙醚蒸氣處理後,會產生質壁分離這一現象,經染色後也可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區分細胞壁和細胞質膜。
1.單寧酸法
(1)將培養16—18小時的巨大芽孢桿菌按常法製成塗片。
(2)用5%單寧酸染5分鍾後,水洗。
(3)用0.2%結晶紫染3—5分鍾,水洗,吹乾。用油鏡觀察,細胞壁呈紫色,細胞質呈淡紫色。
2.磷鉬酸法
(1)制備濃厚的塗片,在未乾時浸入1%磷鉬酸水溶液3—5分鍾。
(2)用1%甲基綠水溶液染3—5分鍾。
(3)水洗後,吹乾,用油鏡觀察。細胞壁為綠色,細胞質無色。
3.區分細胞壁與細胞質膜
(1)乙醚蒸氣法
(a)將巨大芽孢桿菌塗布於蓋玻片上,翻轉蓋玻片使其放在乙醚蒸氣瓶的瓶口上蒸3分鍾。
(b)取下蓋玻片置Bouin氏固定液中30分鍾後取出,水洗。
(c)用硫堇染色30秒鍾。
(d)水洗,水封,置油鏡下觀察。
(2)NaCl法
(a)取一滴25%NaCl溶液於潔凈的載玻片上。
(b)挑一小環培養6小時的枯草芽孢桿菌,在25%NaCl水滴中塗布均勻,待自然乾燥。
(c)滴加0.01%結晶紫於其上,使蓋滿有菌部分,30秒鍾後水洗,乾燥,用油鏡觀察結果。
『叄』 細菌常見的幾種染色方法
常用的是革蘭氏染色法,這個方法復雜一點,還有一個簡單染色法是用石炭酸復紅等等染色,還有一個特殊結構染色法和負染色法熒光染色法。
『肆』 常用微生物染色的方法
革蘭染色
抗酸染色:分支桿菌屬,諾卡放線菌屬。石炭酸復紅染色,金永染色。
芽孢染色:用於區分細菌的芽孢和營養細胞。結果芽孢染成綠色,營養細胞為紅色。
晶體染色:觀察蘇雲金桿菌不同變種的晶體形狀大小。結果晶體染成紫色,芽孢為透明橢圓形,僅見具有輪廓的折光體。
鞭毛染色:有賴夫生染色法、銀鹽染色法,西薩-基爾染色法等。一般以西薩-基爾(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異染顆粒染色:用於白喉棒狀桿菌染色,直接塗片或改良阿伯特法染色。
墨汁莢膜染色:觀察菌體有無莢膜,如新型隱球菌。碳素墨汁。
鍍銀染色:螺旋體
吉姆薩染色:螺旋體
熒光染色
魏申染色(wayson)染色:鼠疫耶爾森桿菌。
鉻酸P、A、S真菌類染色。結果:麴黴菌、念球菌屬、細胞漿菌屬、隱球菌屬為紅紫色。麴黴菌絲周邊紫紅色,彈力纖維紫色,背景綠色。
Mann氏甲基藍伊紅染色法:病毒包涵體染色。Negri氏小體紅色。
Nacchiavello氏染色:病毒包涵體染色。結果:包涵體、立克次氏體均染紅色,其餘組織呈藍色。
Crocott-Gomori氏六胺銀法:新型隱球菌
碘染色法吉姆薩染色:衣原體
乳酸酚棉藍染色,糖原染色:真菌,前者適用於所有真菌,呈藍色。
吉姆薩染色,瑞氏染色:鞭毛蟲,滴蟲,錐蟲,瘧原蟲,弓形蟲,隱孢子蟲等原蟲。
三色染色,碘染色:阿米巴等原蟲。
熒光素吖啶橙染色:瘧原蟲。
金胺-酚染色:隱孢子蟲。
甲苯胺藍,四胺銀染色:耶氏肺孢子蟲。
『伍』 在進行芽孢染色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在進行芽孢染色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有:
(1)選用適當菌齡的菌種,幼齡菌尚未形成芽孢,而老齡菌芽孢囊已經破裂。
(2)加熱染色時必須維持在染液冒蒸汽的狀態,加熱沸騰會導致菌體或芽孢囊破裂,加熱不夠則芽孢難以著色。
簡介:
芽孢染色的方法:
(1)將培養24小時左右的枯草芽孢桿菌或其他芽孢桿菌,作塗片、乾燥、固定。
(2)滴加3-5滴孔雀綠染液於已固定的塗片上。
(3)用木夾夾住載玻片在火焰上加熱,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騰,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時可添加少許染液。加熱時間從染液冒蒸汽時開始計算約4-5分鍾。這一步也可不加熱,改用飽和的孔雀綠水溶液(約7.6%)染10分鍾。
(4)傾去染液,待玻片冷卻後水洗至孔雀綠不再褪色為止。
(5)用番紅水溶液復染1分鍾,水洗至水為無色。
(6)待乾燥後,置油鏡觀察,芽孢呈綠色,菌體呈紅色。
『陸』 芽孢染色除了孔雀綠染色法外,還有其他染色方法
還可以用石炭酸復紅染液。
原理是芽胞壁較厚,通透性低而不易著色,但芽胞一旦著色就很難被脫色。因此,先用著色能力強的染液(如孔雀綠或石炭酸復紅)在加熱條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進入菌體也可進入芽胞,水洗脫色時菌體中的染料被洗脫,而芽胞中的染料仍保留。再用對比度大的復染劑染色後,菌體染上復染劑顏色,而芽胞仍為原來的顏色,這樣兩者區別開來。
『柒』 芽孢染色的原理
利用細菌的芽孢和菌體對染料的親和性不同,采
用復合染色法可以區分細菌的芽孢和菌體 由於芽孢
壁厚通透性低,著色和脫色均較困難,因此如果在加
熱條件下,先用一種弱鹼性染料,如孔雀綠或鹼性品紅
在加熱條件下染色,使染料進入菌體和芽孢,菌體中的
染料可經水洗洗脫,而進入芽孢的染料則難以透出,再
用復染液處理,從而使菌體和芽孢呈現不同的顏色,便
於區別。
『捌』 細菌有哪些染色方法
1
革蘭氏染色法
是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之一。此法起始1881年,染色步驟是先用結晶紫或龍膽紫染液加於已固定好的標本上使之著色,其後加碘液作媒染劑,再用酒精脫色,最後用復紅或沙黃復染。革蘭氏染色的結果與培養基成分、培養條件及操作技術等有密切關系。如塗片太厚影響酒精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可染成革蘭氏陽性菌。脫色時若酒精作用時間太長,
www.ttplay8.cn
,革蘭氏陽性菌又會染成革蘭氏陰性菌。在缺乏鎂鹽的培養基中,革蘭氏陽性菌可變成革蘭氏陰性菌。菌齡也能影響染色的結果,這與生長過程中核酸含量的改變有關。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還不十分清楚,有化學學說、等電點學說、滲透性學法,目前最通常的解釋是革蘭氏陽性菌在95%酒精中因含粘肽多而導致細胞壁脫水,通透性減低,使在細菌細胞內著色的染料─碘復合物不易透出細胞壁,所以保留了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含粘肽少,其細胞壁在95%酒精作用下通透性變化不大,酒精容易進入菌體內溶解染料─碘復合物而透出,失去紫色後被復染成為紅色。
2
抗酸染色法
有些細菌,如結核桿菌,不般不易著色,一旦染上色後又不易被鹽酸酒精脫色,稱為抗酸菌。主要步驟是將細菌塗片、乾燥、固定後,以石炭酸復紅染液加溫進行染色,然後用含酸的酒精脫色,最後用美藍復染。一般細菌以及標本中的物質都被脫色,抗酸菌則不能,仍為紅色。在藍色背景上呈紅色的細菌即為抗酸菌。
3
細菌特殊結構的染色法
細菌的特殊結構,如鞭毛、莢膜、細胞壁、芽孢及異染顆粒等,用普通染色法不易著色,故需用特殊染色法。
4
負染色法
是指背景著色而細菌本身不著色。常用墨汁負染色法配合單染色法(如美藍)檢查細菌的莢膜,背景呈黑色,菌體染成藍色,
www.qq1880.com
,莢膜不著色,包繞在菌體周圍,成為一層透明的空圈。
5
熒光染色法
用熒光染料,如金胺、吖啶橙等進行染色。細菌用熒光染料著色後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可在黑的背景中觀察到細菌發出明亮的熒光。用熒光染色法檢查細菌,有加快檢查速度和提高陽性率等優點。
求採納
『玖』 芽孢染色的關鍵操作是
芽孢染色可以用的染料挺多,不同的染料具體染色方法也不同,比如用石炭酸復紅需加溫染色然後水洗然後用稀釋的美藍液復染,而用孔雀藍和沙黃就不用加熱。但簡單來說就是制備塗片,初染,水洗,復染四步。其中初染是給芽孢上色,是關鍵步驟,芽孢比較難染,若沒染上那整個實驗就失敗了。可以省略的我覺得是最後的復染,因為復染只是給芽孢和菌體染上不同的顏色作一個對比,若只需要觀察芽孢則完全可以不用復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