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e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施行人工機械通氣治療(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h以上並發的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行MV治療48h以上又發生新的肺部感染,並經病原學證實[1]。有研究表明,持續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VAP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6~21倍,在ICU發生率約9%~45%。在美國,院內感染性肺炎是院內感染死亡的首要原因。VAP使血液感染的發生率增加2倍,應用呼吸機的平均時間增加7倍,重症監護平均時間延長2~5倍,平均住院日延長2倍[2]。因此,VAP引起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下面就其預防、監測及護理進行綜述。
l VAP的感染因素
1.1 病原菌在上呼吸道和胃內的定植 研究表明,VAP的發生是存在於胃腔內的定植菌逆向定植於口咽部,再經吸入進入下呼吸道導致肺部感染的內源性感染[3-4]。正常情況下。由於胃酸的作用。胃內幾乎無菌。但在ICU由於經常使用H2受體阻滯劑或抗酸劑以防止應激性潰瘍的發生,可導致胃液pH值上升,某些病原菌得以在胃內寄生,主要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如銅綠假單胞菌等。病原體通過各種方式被吸入後可與氣道粘膜上皮細胞發生粘附。
1.2 氣管插管的直接影響 氣管插管損傷氣道上皮,刺激氣道分泌,使病原菌不經過鼻腔和口咽的調溫、濕化和過濾而直接進入下呼吸道。氣管導管的套囊對血管壁的壓迫,使氣管軟骨間的血流被阻斷並導致氣管粘膜損傷,影響其清除能力。由PVC材料製成的氣管導管,細菌易在其表面粘附增殖,大量分泌胞外多糖,形成氣管導管表面生物膜(biofilm,BF)[5]。BF中的細菌可間歇性向氣管內釋放,成為肺部細菌再定植或感染病原體的重要來源[6]。余加林[7]對25例氣管導管進行掃描電鏡檢查。發現96%的導管均有部分細菌的定植,84%的導管壁具有被膜的細菌覆蓋,從而推測具有被膜的細菌的定植不易被抗生素殺滅或被機體本身的防禦機制所清除。
1.3 呼吸機及其輔助裝置的污染 呼吸設施污染導致VAP通常包括兩個途徑[6]。首先,呼吸機常作為細菌的貯存庫。含有液體的裝置如霧化器和濕化器易引起細菌在水中大量繁殖。其次,受污染儀器設備如直接與患者相連的呼吸機或霧化裝置或污染葯物,可直接引起微生物在下呼吸道的種植。在呼吸機連接管道中的冷凝水,是細菌生存的主要場所,濃度可高達105 CFU/ml。一旦反流至儲水罐吸入下呼吸道或轉動體位時含菌冷凝水直接流入下呼吸道即並發VAP[8]。鄒俊寧[9]發現70.6%痰培養陽性患者的細菌能在呼吸機氣路管道內分離出。
1.4 原發疾病和治療措施的影響 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患者往往有嚴重的原發疾病,伴有昏迷、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衰竭等,這本身就是上呼吸道病原菌定植的危險因素。激素、鎮靜劑、制酸葯物、抗生素等大劑量聯合使用,常導致菌群失調及耐葯菌株的出現。
2 VAP感染
主要的病原菌引起醫院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多種,包括革蘭氏陰性桿菌、革蘭氏陽性球菌、厭氧菌、分枝桿菌、軍團菌、黴菌、衣原體、病毒等。VAP病原體90%以上是細菌,致病菌中革蘭氏陰性桿菌佔50%,其中以銅綠假單胞菌所佔比例最高(40%),其次是不動桿菌屬(20%),第三是克雷白菌屬(10%);VAP感染病原菌居第二位的是革蘭氏陽性球菌,近10年呈上升趨勢。革蘭氏陽性球菌在ICU獲得性感染中的比例明顯增加其中占首位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20%~50%。日益增多的真菌感染主要是廣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致菌群失調,加之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致使條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所致[10]。
3 VAP的預防和控制
3.1 減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腸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
3.1.1 聲門下分泌物的引流 1)充分吸引氣管內分泌物及口鼻腔分泌物。2)將簡易呼吸器與氣管套管相連。在患者的吸氣末輕輕擠壓簡易呼吸器,使肺充分膨脹。在患者開始呼氣時,用力擠壓呼吸器,同時助手將氣囊放氣,使氣體從氣管導管與氣管內壁之間的腔隙由下向上沖出,將積貯於氣囊上方的滯留物吹至咽部,立即充盈氣囊防止滯留物逆流,迅速用吸痰管將滯留物吸出。操作前後均應吸純氧3min,此法可重復操作。不斷的聲門下吸引和預防咽部細菌定植已被證實可成功的降低VAP的發生[10]。
3.1.2 加強口腔護理 根據口腔pH 值選用清洗液。pH值高選用2%~3%硼酸液擦洗,pH值低選用2%碳酸氫鈉液擦洗,pH值中性時l%~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擦洗。
3.1.3 控制胃內容物的反流 仰卧位胃內容物反流可增加病原菌吸入的機會,與肺炎的發生密切相關。半卧位雖不能完全避免胃食管反流,但能避免肺誤吸[11]。空腸喂養可減少胃容量,使腸道內細菌的上行遷移減少。胃容量增加,排空延遲,胃腸活動性降低與胃內革蘭氏陰性菌過度生長、胃食管反流及呼吸道的吸入寄植密切相關,所以MV患者應用胃腸道促動力葯物以及胃粘膜保護葯是預防VAP的有效措施之一。有關研究揭示[12-13],硫糖鋁防治法與H2受體拮抗劑及抗酸劑相比,可顯著降低醫院下呼吸道感染。
3.1.4 氣管導管表面生物膜的清除 盡早拔除導管或改進導管的生物材料可減少或消除導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亦有使用大環內脂葯(如阿奇霉索)以減少生物膜的形成,增加生物膜對其他抗生素的通透性。減少細菌在生物膜內定植,降低VAP的發生[14]。
3.2 加強呼吸環路管理 環路冷凝液是高污染物質,應避免倒流入肺。定期排空收集瓶,並應按感染性廢物處理,嚴禁隨手亂倒,以減少交叉感染。加熱式濕化器可有效地消除空氣細菌污染,但易產生較多的冷凝液和細菌寄居。濕化器的入口、出口也易被污染,建議採用一次性管道。
3.3 加強氣道的管理 合理吸痰和霧化吸入。俞琬如等[15]提出肺部感染的危險性隨吸痰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不應頻繁吸痰,只有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確需吸痰時才吸。如果應用開放性吸痰系統,則應使用消毒的一次性導管;如遇分泌物粘稠,所用導管需再次進入患者下呼吸道時,則需用無菌溶液沖洗導管。沖洗液及盛裝容器應及時更換。肺部痰液不易吸出時可經支纖鏡指導下吸痰。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遵循先氣道後口腔的原則。霧化吸入也應適時進行。
3.4 增加宿主的廓清機制 傳統的清除氣道分泌物方法包括廓清技術(體位引流、胸部叩拍、咳嗽訓練等)、胸部理療、支氣管擴張劑及粘液促動劑應用等。體位引流、翻身叩背是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方法,每天能斷離線的患者,應間斷離線作呼吸功能鍛煉。使用肺內高頻叩打儀可有效地清除肺內分泌物,稀釋痰液。術後患者要採取適當的止痛措施,鼓勵患者深呼吸和咳嗽。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據病原學結合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無病原學診斷的經驗性用葯。更忌濫用。有人提出預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在於限制廣譜抗生素的應用[15]。院感染科專職人員,定期對使用中的呼吸機管路系統各關鍵部位進行物體表面染菌監測。掌握管路系統污染狀況及病原菌的變化,為臨床提供控制感染的可靠資料。MV患者在獲得定量培養結果之前,應根據痰標本G塗片染色的初步結果選擇合理的抗生素,然後根據葯敏結果選用相對窄譜的抗生素,或是根據當地的流行病學資料先選用廣譜抗生素,然後根據葯敏結果選用針對性強的窄譜抗生素,對於抗生素治療的持續時間,美國胸科學會(ATS)的專家建議應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臨床反應和病原菌而定,特別是最後一個因素。而有專家認為,決定抗生素持續時間的關鍵為臨床反應而非病原菌,他們推薦對所有患者都應持續至臨床起效 72h[1]。
3.6 切斷外源性傳播途徑 1)醫護人員接觸患者時戴口罩。操作前、後正確洗手。洗手是最普通的感染控制措施。也是感染控制的重要環節,應加以重視。2)保持室內空氣潔凈。3)對呼吸機、霧化器、纖維支氣管鏡等共用器械的消毒滅菌。4)患者及病原體攜帶者的隔離。建議對MR-SA、PA感染患者及攜帶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予以隔離(耐萬古黴素腸球菌感染者必須隔離)。5)保護性隔離。將患者置於層流室或反向隔離室,醫護人員入室時必須戴口罩、帽子及穿隔離衣(主要用於器官移植、粒細胞減少等免疫功能抑制者)。
3.7 提高機體免疫力 加強危重症患者的營養支持、積極維持內環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葯物,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早期拔管及採用調節劑等均有助於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綜上所述,最大限度控制和減少呼吸機的使用,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條件致病菌在鼻咽部、口腔定植。增加機體免疫力,嚴格洗手和無菌技術操作。加強呼吸環路和氣道的管理。防止吸入感染性分泌物,降低感染環節,增加宿主的廓清機制,切斷外源性傳播途徑,限制應激性潰瘍的防控等綜合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性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② 控制mrsa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控制mrsa的主要措施
1、告知工作人員和病人有關注意事項減少工作人員和病人在病房內傳播。
2、將感染或帶定值菌的病人隔離於單間,隔離單位或將同類病人隔離於較大的病房。
3、將MRSA肺炎病人安置於帶有氣源性感染警示的房間內治療。
4、工作人員接觸感染或定值病人後要加強洗手,嚴格按照標准洗手六步法進行認真洗手, 配合速干手消毒劑消毒。
5、每天嚴格用含有效氯1000ML/L的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
6、MRSA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裝入雙層黃色塑料袋有效封口,袋外加註特殊感染警示 標識,與醫療廢物暫存處專職人員專項交換。
7、攜帶MRSA的手術醫生不得進行手術,直至經過檢查。
③ 怎麼預防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指濫用抗生素使得細菌的抗葯性越來越強,所以給這類細菌統稱超級細菌,超級細菌還指耐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是皮膚細菌的一種,由於一般抗生素很難殺死它,所以很難診治,一旦感染這種病菌後,常常會引起敗血症、肺炎等並發症,危及生命,對產婦、老人、兒童來說都相當危險。英國研究人員通過檢測基因的變化,他們繪制出「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各大洲間的傳播路線圖,利用新一代基因檢測技術,可以對細菌基因組進行完整的分析,並根據基因變異情況得出各地細菌間的家族譜系圖。
如何讓預防:
1、合理規范使用抗菌葯物,尤其應限制萬古黴素的濫用,以減少多重耐葯菌株的出現。
2、洗手是防止病原菌蔓延的簡單而最重要的措施,但往往被忽視,應加強洗手重要性的宣傳教育
3、減少或縮短侵入性裝置的應用,如中心靜脈導管留置和導尿管插管,從而減少耐葯菌株定植。
4、發現耐萬古黴素細菌感染患者,應及時予以隔離,進入病房時戴手套,防止細菌廣泛污染物品表面,接觸患者時應穿隔離衣。
5、超級細菌主要通過接觸傳播,感染發病的主要是抵抗力低的人群,對普通人群不會產生大的危害。預防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正確洗手,加強身體鍛煉,合理膳食,注意休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6、如果去醫院探視VRE感染的患者,應聽從醫院有關人員的指導,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因探視而感染此種疾病。 法國此次出現大宗的VRE感染事件再次提示我們,合理使用抗菌葯物,控制或減緩細菌耐葯性的產生,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只要從細微處進行預防,超級細菌將不再超級!O(∩_∩)O~
④ 怎樣預防有害微生物
國外醫療研究機構發現,人的手部有182種微生物,其中54.4%是長期存活的。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MRSA菌等。這些病菌都會感染傷口的。所以最好是常洗手消毒。能避免3/4幾率的生病。飯前便後洗手就是因為這個。平時注意加強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比如:醫院環境復雜,就很擔心這種交叉傳染、 感染生病
給您補充下殺菌方法:
傳統殺菌消毒方法有:紫外線殺毒,使用有毒化學葯劑殺菌(化學殘留和二次污染)高溫消毒
最新殺菌方法:臭氧水殺菌消毒。
呵呵,我是賣百特環保臭氧水機的。
⑤ 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於哪些地方 用什麼方法可以進行預防
1、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普遍存在,包括人體身體的皮膚上,存在有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即:在正常情況下與人體共存,當人體皮膚破損、抵抗力差時,就會成為嚴重的感染性疾病。
——其實大家均有這樣的經歷:皮膚破損後化膿,而導致化膿的病因之一就是金萄菌,只不過是很情況人體的較強的免疫力,可以不導致嚴重的感染性疾病。
2、所以,關於預防及消毒的建議:
——嬰兒房間不需要刻意去消毒,但保持通風、濕度合適是必要的,同時,嬰兒床單、被罩等需要定期清洗,這不但是預防金萄球的問題,對其他疾病也有好處;
——如果有皮膚破損的,要及時處理,這才是較好的措施;
——保持良好的抵抗力,也最根本的方法,因為:自然界的病原體數以億計,防不勝防,而人類在幾千萬年的進化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免疫力
⑥ 空氣傳播,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如何分類怎樣採取預防措施
空氣傳播: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後,通過空氣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經歷的全部過程。
飛沫傳播:即空氣飛沫傳播,是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接觸傳播:指病原體通過媒介物直接或間接接觸,直接接觸傳播指病原體從傳染源直接傳播至易感者合適的侵入門戶,間接接觸傳播指間接接觸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傳播。
空氣傳播的預防控制措施
接觸經空氣傳播的疾病,如肺結核、水痘等,在標准預防及接觸隔離的基礎上,還應採用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控制措施,做好以下幾點:
1、病歷夾封面請貼黃色「空氣隔離」標志;
2、安置於負壓病房;無負壓病房條件時隔離於單間,也可與相同病種、處於同病期的患者同居一室,室內空氣必須直接排出室外;
3、當患者病情容許時,應帶外科口罩,定期更換,並限制其活動范圍;
4、應嚴格空氣消毒;
5、在患者的房門掛上「止步」警告牌;
6、醫務人員應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並正確處理使用後的物品;
7、進入確診或疑似傳染病患者病室時,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資時應戴手套;
8、建議接觸嚴重開放性肺結核的醫務人員首先要進行結核感染的初步檢查,在此之後3個月要復查。對於結核菌試驗由陰轉陽的醫務人員應進行胸部X線檢查,並進行預防治療;
9、患者轉科或出院後,應對房間里所有物體表面以及空氣進行徹底消毒。
飛沫傳播預防措施 :
接觸經飛沫傳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腦積髓膜炎等在標准預防及接觸隔離的基礎上,還應採用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控制措施,做好以下幾點:
1、病歷夾封面請貼粉色「飛沫隔離」標志;
2、隔離於單間,也可與同病種、處於同病期的患者同居一室,室內空氣必須直接排出室外;
3、給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飛沫濺出;
4、在患者的房門掛上「止步」警告牌;
5、醫務人員應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並正確處理使用後的物品;
6、與患者近距離(1米以內)接觸時,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資時應戴手套;
7、盡量限制探視人群,並囑探視者執行嚴格的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8、盡快將患者轉診至感染性疾病科,同時通知轉運車輛和接收患者的醫護人員該患者的初步診斷,以便接收方做好事先的傳染預防准備工作;
9、患者之間、患者與探視者之間相隔距離在1米以上;
10、加強通風,或進行空氣的消毒;
11、患者轉科或出院後,應對房間里所有物體表面以及空氣進行徹底消毒。
接觸傳播的預防控制措施:
在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主要用於預防腸道感染、皮膚感染、多重耐葯菌(如MRSA、VRE、PDR-AB、艱難梭菌)等的傳播,在標准預防的基礎上,還應採用接觸傳播隔離與預防,要求如下:
1、應用藍色「接觸隔離」標志;
2、盡量隔離於單間,同種病原菌的感染或攜帶者可共居一室;
3、進入隔離病室或接觸患者及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資時應戴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污染物品後應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
4、進入隔離病室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如預計與患者或其環境如床欄桿有明顯接觸)時,應穿隔離衣或防護圍裙;
5、離開患者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後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
6、接觸甲類傳染病應按要求穿脫防護服,離開病室前,脫去防護服,防護服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
7、脫手套、隔離衣後,均應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擦手;
8、一般醫療器械如聽診器、體溫表或血壓計等應專用;
9、不能專用的物品如輪椅,在每次使用後須消毒;
10、該患者周圍物品、環境和醫療器械,須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後消毒;
11、應盡量減少轉運,減少對其他患者、醫務人員和環境表面的污染;如需要轉運或該患者如去其他部門檢查,應有工作人員陪同,並向接收方說明須使用接觸傳播預防措施,用後的器械設備、環境表面均需清潔消毒;
12、盡量限制探視人群,並囑探視者執行嚴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3、患者出院後,應對隔離病室里所有物體表面進行徹底消毒;
⑦ MRSA是什麼,目前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美國醫學會雜志》周刊在2007年10月16日報道,一種被稱為「超級病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正肆虐美國,每年讓9萬多人感染。第一次發現MRSA是在1961年。目前,證實對它有效的抗生素,只有萬古黴素。MRSA破壞肌肉、感染血管,所引起的疾病的死亡率,已經超過艾滋病,位居世界三大最難治癒的傳染病之首。
有人說,科學家們針對這種酶發明一種威力更大的、能破壞這種酶的又一種抗生素不就解決問題了么!科學家們的確也生產出這種酶的抑制劑,但不幸的是細菌又產生出一種對它耐葯的基因。
⑧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RSA的治療和預防
醫護人員檢查病人前後要嚴格洗手消毒,有條件應用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醫療用品要固定,以防院內交叉感染。
⑨ 採取哪些預防措施預防MRSA的流行 謝謝 急!
首先,
就是要隔離有這個病毒感染的病人
要告訴微生物學家
床單,枕頭蓋,被單等等都要消毒!
必須佩戴手套等等保護自己的安全。
基本上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