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混凝土防凍劑的摻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混凝土防凍劑是結合冬施氣溫條件,可以加速混凝土負溫條件下的凝結和硬化,強度增長明顯並且不影響後期強度的發展,無氯鹽避免了鋼筋銹蝕,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一、摻量:
液體:溫度 -5 ~ -20℃ 占膠凝材料的2.0-5.0%
粉體:溫度 -5 ~ -20℃ 占膠凝材料的2.0-5.0%
二、作用:主要用於商品混凝土,適用於鋼筋砼、預應力砼及摻粉煤灰砼。
混凝土防凍劑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使用混凝土防凍劑的混凝土需按冬季施工混凝土中的有關規定進行施工(可以參考《混凝土外加劑》(GB 8076-2008)同時應依照《混凝土防凍劑》(JC475)中規定進行具體施工安排。
一般要求: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5d穩定低於5℃即進入冬期施工,就要加防凍劑了,防凍劑有負5度的、負10度的、負15度的)。
(1)砼成型防凍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混凝土原材料應滿足《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要求。水泥:宜採用普通硅酸鹽水泥,也可採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水泥出廠期不得超過兩個月。骨料:所用砂、石質量應滿足國標中有關冬季施工的要求,骨料內不得含有冰雪等凍結物,凍砂塊必須打碎,過篩後使用。
砼攪拌時,要注意適當減少拌合用水,減水率可控制在10%左右,坍落度應控制在30mm以內。使用時必須輔助一定的保溫措施,混凝土出罐溫度不低於7℃。
新澆混凝土入模溫度不低於5℃,成型後立即用了塑料布和1~2層草袋覆蓋,加強新澆混凝土保溫、保濕,養護時間不少於7天。摻量為占水泥重量的5%。
『貳』 怎樣解決混凝土被凍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
混凝土拌和物澆灌後之所以能逐漸凝結和硬化,直至獲得最終強度,是由於水泥水化作用的結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與混凝土本身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關外,主要是隨著溫度的高低而變化的。當溫度升高時,水化作用加快,強度增長也較快;而當溫度降低到0℃時,存在於混凝土中的水有一部分開始結冰,逐漸由液相(水)變為固相(水)。這時參與水泥水化作用的水減少了,因此,水化作用減慢,強度增長相應較慢。溫度繼續下降,當存在於混凝土中的水完全變成冰,也就是完全由液相變為固相時,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時強度就不再增長。
水變成冰後,體積約增大9%,同時產生約2500千克每平方厘米的冰脹應力。這個應力值常常大於水泥石內部形成的初期強度值,使混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即旱期受凍破壞)而降低強度。此外,當水變成冰後,還會在骨料和鋼筋表面上產生顆粒較大的冰凌,減弱水泥漿與骨料和鋼筋的粘結力,從而影響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當冰凌融化後,又會在混凝土內部形成各種各樣的空隙,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實性及耐久性。
由此可見,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水的形態變化是影響混凝土強度增長的關鍵。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水在混凝土中的形態進行大量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新澆混凝土在凍結前有一段預養期,可以增加其內部液相,減少固相,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試驗研究還表明,混凝土受凍前預養期愈長,強度損失愈小。
混凝土化凍後(即處在正常溫度條件下)繼續養護,其強度還會增長,不過增長的幅度大小不一。對於預養期長,獲得初期強度較高(如達到R28的35%)的混凝土受凍後,後期強度幾乎沒有損失。而對於安全預養期短,獲得初期強度比較低的混凝土受凍後,後期強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由此可見,混凝土凍結前,要使其在正常溫度下有一段預養期,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混凝土獲得不遭受凍害的最低強度,一般稱臨界強度,即可達到預期效果。對於臨界強度,各國規定取值不等,我國規定為不低於設計標號的30%,也不得低於35千克每平方厘米。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的選擇
從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如何確定混凝土最短的養護齡期,二是如何防止混凝土早期凍害,三是如何保證混凝土後期強度和耐久性滿足要求。在實際工程中,要根據施工時的氣溫情況,工程結構狀況(工程量、結構厚大程度與外露情況),工期緊迫程度,水泥的品種及價格,早強劑、減少劑、抗凍劑的性能及價格,保溫材料的性能及價格,熱源的條件等,來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法。一般來說,對於同一個工程,可以有若干個不同的冬季施工方案。一個理想的方案,應當用最短的工期、最低的施工費用,來獲得最優良的工程質量,也就是工期、費用、質量最佳化。目前,基本上採用以下4種方法。
調整配合比方法
主要適用於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體做法:①選擇適當品種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凍的重要手段。試驗結果表明,應使用早強硅酸鹽水泥。該水泥水化熱較大,且在早期放出強度最高,一般3天抗壓強度大約相當於普通硅水泥7天的強度,效果較明顯。②盡量降低水灰比,稍增水泥用量,從而增加水化熱量,縮短達到齡期強度的時間。③摻用引氣劑。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變的情況下,加入引氣劑後生成的氣泡,相應增加了水泥漿的體積,提高拌和物的流動性,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緩沖混凝土內水結冰所產生的水壓力,提高混凝土的抗凍性。④摻加早強外加劑,縮短混凝土的凝結時間,提高早期強度。應用較普遍的有硫酸鈉(摻用水泥用量的2%)和MS—F復合早強試水劑(摻水泥用量的5%)。⑤選擇顆粒硬度高和縫隙少的集料,使其熱膨脹系數和周圍砂漿膨脹系數相近。
蓄熱法
主要用於氣溫—10℃左右,結構比較厚大的工程。做法是:對原材料(水、砂、石)進行加熱,使混凝土在攪拌、運輸和澆灌以後,還儲備有相當的熱量,以使水泥水化放熱較快,並加強對混凝土的保溫,以保證在溫度降到0℃以前使新澆混凝土具有足夠的抗凍能力。此法工藝簡單,施工費用不多,但要注意內部保溫,避免角部與外露表面受凍,且要延長養護齡期。
外部加熱法
主要用於氣溫—10℃以上,而構件並不厚大的工程。通過加熱混凝土構件周圍的空氣,將熱量傳給混凝土,或直接對混凝土加熱,使混凝土處於正溫條件下能正常硬化。①火爐加熱。一般在較小的工地使用,方法簡單,但室內溫度不高,比較乾燥,且放出的二氧化碳會使新澆混凝土表面碳化,影響質量。②蒸氣加熱。用蒸氣使混凝土在濕熱條件下硬化。此法較易控制,加熱溫度均勻。但因其需專門的鍋爐設備,費用較高。且熱損失較大,勞動條件亦不理想。③電加熱。將鋼筋作為電極,或將電熱器貼在混凝土表面,便電能變為熱能,以提高混凝土的溫度。此法簡單方便,熱損失較少,易控制,不足之處是電能消耗量大。④紅外線加熱。以高溫電加熱器或氣體紅外線發生器,對混凝土進行密封幅射加熱。
抗凍外加劑
在—10℃以上的氣溫中,對混凝土拌和物摻加一種能降低水的冰點的化學劑,使混凝土在負溫下仍處於液相狀態,水化作用能繼續進行,從而使混凝土強度繼續增長。目前常用有氧化鈣、氯化鈉等單抗凍劑及亞硝酸鈉加氯化鈉復合抗凍劑。
上述4種冬季施工方法都有利有弊,其適用范圍都受一定條件的制約。應根據工地現有條件,採用一種或兩種以上施工方法結合作用。
當環境溫度降到0 ℃左右時,混凝土施工要採取一些特殊的技術措施,這是施工界的常識。如何針對凍害原因制訂施工措施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下面試結合具體工作中的一些經驗,並參考相關文獻,提出幾點看法。混凝土的冬施措施有很多,華北地區常用的是綜合蓄熱法, 下面結合凍害原因重點探討一下綜合蓄熱法的防凍機理。
1抗凍臨界強度
1. 1 在冬季施工時,當混凝土強度達到某一界限值時,由於結構已初步形成,具備了抵抗凍脹破壞的能力,混凝土再受凍亦不會被凍壞,這一強度稱做混凝土的抗凍臨界強度。抗凍臨界強度的提出是混凝土冬季施工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制訂混凝土冬施措施的重要依據。混凝土冬季施工的關鍵就是要使混凝土盡快達到抗凍臨界強度。
1. 2 大量試驗和實踐表明,混凝土抗凍臨界強度與水泥品種、水灰比、降溫速率等多種因素有關,且素混凝土和摻防凍劑混凝土的抗凍臨界強度亦不相同,其值可按規范確定。一般說來,摻防凍劑後混凝土的抗凍臨界強度略低一些(相對空白) ,這是因為混凝土摻防凍劑後其含水量減小、冰晶變的較為分散軟弱且減弱了凍脹效果的緣故。
2防凍劑的防凍原理
防凍劑是根據混凝土凍害機理,結合抗凍臨界強度、最優成冰率、冰晶形態轉化等理論,並總結長期冬季施工實踐研製的,一般由四種成分組成,其作用分述如下:
2. 1早強成分
強度後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混凝土終凝初期應避免施工荷載對樓板產生較大的振動。主要作用是加速混凝土的凝結硬化,使之盡快達到抗凍臨界強度;在達到臨界強度以後,能加快混凝土硬化速度,克服負溫、低溫造成的強度增長緩慢現象。
2. 2引氣成分
在混凝土體內引入微米級的細小氣泡(有益氣泡) ,其作用:
1) 切割、封閉混凝土內的連通孔道(有害孔道) ,減輕凍脹時的裂紋擴展;
2) 引入的大量氣泡起到膨脹「緩沖器」的作用,吸收冰晶膨脹應力,減輕凍害。在混凝土內引入氣體3. 5 % ,可消化6. 6 %的體積膨脹,在成齡階段,可起到提高抗凍融能力、改善耐久性的作用。
2. 3減水成分
其作用:1) 減少拌合水,從而減少游離水總量,從根本上減少可凍冰的含量(但亦應保持一定含冰率) ,消除凍脹內因;2) 通過減水成分的分散作用,釋放包裹水,消除劣質水泡,使粗大冰晶轉化為細小冰晶,優化水泥水化環境,減輕脹凍壓力。
2. 4防凍成分
多為一些有降低冰點作用的無機鹽,作用可概括如下:摻防凍組份(以NaNO2 ,摻2 %為例) 的水溶液冰點約為- 1. 5 ℃,當溫度降到- 1. 5 ℃時,孔隙內臨近受凍側的游離水開始結冰,冰體內無機鹽部分析出,剩餘游離水中鹽的濃度變大(冰點進一步降低) ;當溫度繼續下降(如降到- 5 ℃) ,又有臨近受凍側游離水部分結冰,剩餘游離水濃度繼續增大..,持續這一過程,直到亞硝
酸鈉最低共溶點出現,孔內全部游離水結成冰。由此可見,防凍成分的作用是在連續降溫過程中保持混凝土體內始終有一定的液相水存在(過冷水) ,使水泥水化能持續進行(盡管此時水化速度已較常溫大為減慢) 。
由此可見:防凍劑的防凍機理是綜合性的,是多種效果的綜合體現。世界上並不存在某種一摻就靈的防凍劑,「防凍」只是最終的效果,它是通過早強、引氣、減水、防凍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實現的。而且防凍劑的使用效果與工程的施工情況也有關系,所以說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工程,必須通盤考慮。
3防凍劑的正確使用
3. 1正確理解「使用溫度」
任何一種符合標準的防凍劑產品,都有一個明確的「使用溫度」(如- 15 ℃、- 20 ℃) ,說使用溫度就是「允許混凝土施工的溫度」並不錯誤,但應著重與混凝土抗凍臨界強度聯系起來理解,即在環境溫度降到外加劑「使用溫度」前,混凝土必須達到抗凍臨界強度,這樣混凝土才是安全的,否則混凝土有可能被凍壞。混凝土的使用溫度越低,說明該防凍劑的防凍效果越好,混凝土越有更多的時間(含負溫區) 來增長強度,從而達到抗凍臨界強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目前國內生產的混凝土防凍劑的使用溫度多在- 10 ℃~ - 15 ℃之間(可適用於日最低- 15 ℃~ - 20 ℃的情況) ,溫度再低,防凍劑配方設計難度越大,不確定因素也增加,從這個角度講,多數情況下沒有必要非得要求防凍劑的使用溫度一定低於施工時的最低環境溫度,關鍵是必須在溫度降到防凍劑使用溫度前就使混凝土達到抗凍臨界強度。
3. 2採取覆蓋保溫措施
綜合蓄熱法的基本做法是覆蓋加摻防凍劑,必要時對水和砂石料進行加熱。覆蓋的作用是使水泥水化熱量和原材料加熱熱量留在混凝土內部的時間長一些,盡量延長水泥正溫水化時間, 這一點非常重要。保溫做得越好,混凝土降到外加劑「使用溫度」 的時間越長,越有時間達到抗凍臨界強度。為達到這個效果,覆蓋材料的種類和厚度應結合外加劑的使用溫度、抗凍臨界強度、環境溫度等因素通過熱工計算確定。
3. 3搞好施工組織
防凍劑的使用效果必須通過良好的攪拌、振搗來實現,攪拌延長30 min 是為了使外加劑更充分的混合,外加劑攪拌不勻甚至會引發事故。再者防凍劑有一個最佳攪拌時間和最佳振搗時間問題,過度會使其中的引氣量減小,不足又會使其中的氣泡分布不均甚至產生粗大劣質氣泡,這些都會對防凍不利。此外,最大限度縮短運送距離,攪拌站搭設保溫棚,輸送管外裹保溫套,架子車覆蓋保溫被,工序銜接緊湊等措施都是為了提高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延長正溫養護時間,盡快達到抗凍臨界強度。
3. 4熱工計算
熱工計算主要參照湖南大學吳震東提出的「吳震東公式」進行,它有多方面的用途,在華北地區主要用來做驗證性計算。要點是:
1) 根據原材料和環境溫度計算混凝土的入模溫度, T ;
2) 計算混凝土由此溫度降至防凍劑規定溫度所需的時間,h ;
3) 根據成熟度公式計算在上述養護時間內混凝土能達到的強度,MPa ;
4) 比較該強度是否大於抗凍臨界強度,確定冬施方案是否可行;
5) 施工時留置同條件試塊,在環境溫度降至防凍劑使用溫度的前1 d 檢驗其實際強度,看是否達到抗凍臨界強度。
3. 5掌握防凍劑摻量
有人將說明書上的摻量視為基準摻量,施工時根據實際溫度上下調整,這種做法是冒險的。一般地,比較正規的防凍劑產品在配方設計時摻量與使用溫度都是一一對應的,不存在調整問題。防凍劑的多數組份都有最優摻量問題,適用范圍十分狹窄,摻量與功效並非線性關系。比如將3 %摻為4 %,各組份將都增加33 %,很可能造成因含氣量增加導致強度下降(約5 %~10 %) ; 因Na2SO4 、NaNO3 增加致使鹼含量增高而對耐久性不利。若由3 %變成2 % ,則功效肯定不是減少33 %的問題,而是更多。不僅防凍劑,其他外加劑亦是如此。
『叄』 冬季施工混凝土防凍措施
1混凝土防凍機理簡述
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與混凝土本身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關外,受溫度影響很大。當溫度升高時,水化作用加快,強度增長也較快;當溫度降低到0℃時,水泥水化作用減慢甚至停止,強度增長變慢至停止,直至水化作用停止,強度不再增長;水變成冰後,體積增大約9%,產生較大的膨脹應力。該膨脹力值常常大於水泥石內部形成的初期強度值,破環混凝土內部結構,增加孔隙率,使得混凝土強度大幅度降低,表現為混凝土的凍損。
在一般情況下,混凝土早期允許受凍的臨界強度不得低於4MPa,氣溫越低,該數值越大。因此,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是保證混凝土避免受凍的重要渠道。加入防凍外加劑是使水的冰點下降,促使混凝土在負溫下硬化一段時間,使混凝土強度持續增長至受凍臨界強度之上。
2防凍措施及控制要點
2.1原材料的保溫和預熱
2.1.1水泥的使用
冬期施工時水泥儲存量不宜太多,在保證生產連續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庫存。可減少存放倉位,盡量集中存放在某倉。新進的散裝水泥相對溫度較高,使用時可提高混凝土的初始溫度。
2.1.2攪拌用水預加熱
提高攪拌用水的溫度是防止混凝土受凍的重要手段。冬期生產時,建議安裝與生產量相適應的供熱鍋爐,將攪拌用水預先加熱,讓混凝土出機溫度不低於10℃,提高水泥的早期水化速度,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
2.1.3砂、石的儲備保溫
應盡量減少已儲存砂石物料的熱量損失。露天砂堆表面盡可能蓋上一層草墊或毛氈,降低砂子的受凍程度。若砂堆外層凍殼已形成,使用物料時,應去除凍殼,盡量避免結凍的砂塊進入攪拌機。封閉料棚內存放物料時,要確保料棚的密閉性,防止冷空氣的流入。在條件允許時,可在料棚的用料端生火,提高物料入機溫度。
2.2原材料質量控制
使用優質的原材料是混凝土防凍的重要環節,應使用含水量低的各種原材料,要嚴格控制砂、石料的風化程度,嚴格檢測防凍劑中有效成分含量,防止原材料質量問題造成的混凝土防凍效果折減。
2.3生產配比要求
2.3.1膠凝材料
水泥水化受溫度影響很大,而摻合料的水化要同
時受到水泥水化產物量和溫度的雙重影響,溫度效應更大。混凝土的早期強度盡快增長至臨界強度,應適當提高水泥用量,降低摻合材用量。水泥用量增大,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同時,水化熱的增加也會延緩混凝土自身的溫度降低速率。此外,配置混凝土時,還要結合施工部位和工地的混凝土保暖措施。
2.3.2用水量控制
通過大量試驗證明,當總用水量降低到170kg以下時,混凝土的抗凍性有明顯提高。這說明,降低混凝土中水膠比,混凝土液相離子濃度提高,冰點下降,混凝土的受凍機率降低,因此,配製混凝土時應盡量降低水膠比。建議非泵送混凝土也適當摻加減水劑,這對提高混凝土的抗凍性有重要作用。
2.3.3復合防凍劑使用
使用有效的復合防凍劑,在混凝土防凍劑中加入具有減水、早強、防凍、引氣組份,保證混凝土在負溫下不受凍。復合防凍劑不但減少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減少凍害程度,增加混凝土的密實度,而且降低水的冰點,使水泥在負溫下繼續水化,強度繼續增長。
『肆』 冬季水泥施工如何防凍
冬季混凝土澆築的防凍措施主要有蓄熱法和暖棚法。
1、蓄熱法一般適用於氣溫在-10℃ 以上,暖棚法適用於氣溫在-10℃以下。 蓄熱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塊的外表面用導熱性能低的材料進行保溫,熱源為預加到混凝土組成材料的熱和水泥水化熱。施工用的模板應為保溫模板,澆築完畢的混凝土頂面 要立即用保溫材料覆蓋。蓄熱法實質上就是表面保溫法,它和混凝土壩的表面保護,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它們的目的和要求卻是不同的。表面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縫,它要求混凝土的內表溫差不超過允許標准。蓄熱法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層凍害,它要求混凝土表層溫度不低於其正常凝固硬化的溫度。
2、暖棚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位上搭設暖棚,棚內通常用蒸汽排管或暖風機供熱,使棚內溫度保持在0~5℃左右。暖棚主要由棚蓋、支承結構和保溫層的圍護結構等組成。我們通常採用的型式有三種。 綁扎式暖棚是一種簡易暖棚。用10×10cm的預制混凝土柱作支承,高3.5~4.Om。棚蓋採用圓木現場綁扎。保溫層採用草簾、草墊及帆布等。棚頂的混凝土下料口設活動料口蓋,並用麻袋片包草墊保溫。
『伍』 大型混凝土水池冬季如何防凍
1、 冬季混凝土澆築的防凍措施主要有蓄熱法和暖棚法。
2、 蓄熱法一般適用於氣溫在-10℃ 以上,暖棚法適用於氣溫在一10℃以下。 蓄熱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塊的外表面用導熱性能低的材料進行保溫,熱源為預加到混凝土組成材料的熱和水泥水化熱。施工用的模板應為保溫模板,澆築完畢的混凝土頂面 要立即用保溫材料覆蓋。蓄熱法實質上就是表面保溫法,它和混凝土壩的表面保護,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它們的目的和要求卻是不同的。表面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縫,它要求混凝土的內表溫差不超過允許標准。蓄熱法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層凍害,它要求混凝土表層溫度不低於其正常凝固硬化的溫度。
3、 暖棚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位上搭設暖棚,棚內通常用蒸汽排管或暖風機供熱,使棚內溫度保持在0~5℃左右。 暖棚主要由棚蓋、支承結構和保溫層的圍護結構等組成。我們通常採用的型式有三種。 綁扎式暖棚是一種簡易暖棚。用10×10cm的預制混凝土柱作支承,高3.5~4.Om。棚蓋採用圓木現場綁扎。保溫層採用草簾、草墊及帆布等。棚頂的混凝土下料口設活動料口蓋,並用麻袋片包草墊保溫。 組裝式暖棚,其棚蓋採用單片鋼桁架組裝而成。因其跨度較大,支承結構可以設置在模板以外。棚頂同樣須設混凝土下料口及活動料口蓋。 裝配式暖棚,主要包括鋼桁架組合梁、定型保溫支承結構、吊裝結構及圍護結構等部分。整個棚蓋為一整體吊裝單元。其主要優點是安裝拆除方便。 綜上所述,混凝土冬季施工根據不同的溫度,採取不同的施工方法,使混凝土在冬季施工中,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結構厚度、施工季節和養護條件變化,來滿足混凝土施工質量標准。
『陸』 混凝土施工後採取什麼方法措施防凍
混凝土施工後如遇到冬天寒冬,應採用妥善的養護方法,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凍是關鍵。一般應根據氣溫情況、結構特點和現場能源條件抉擇具體的方法,情況如下:
1、通常要求開始養護時的混凝土溫度不低於 5°C。
2、當最低氣溫不低於-15°C,結構的表面系數(表面積和體積之比)不大於 5的地面或地下工程,宜採用蓄熱法。負溫下制備混凝土時,可適當將水和砂石加熱,但水和砂石混合物的溫度應不超過40°C,否則投入水泥時易發生假凝。
3、冬季混凝土也可摻用早強劑、防凍劑等拌制,以降低其冰點,使混凝土在負溫下硬化。在混凝土中摻用氯鹽時(用於無筋混凝土),其摻入量要嚴加控制。對於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或經常處於潮濕狀態或靠近高壓電源的建築物,不能摻氯鹽。
4、注意所用水泥的適應性,進行熱工計算,加強保溫防風,並控制人工加熱的升溫、恆溫、降溫速度,以免混凝土受凍或乾裂。
5、在冬季制配混凝土時可摻入引氣劑,其目的是利用混凝土含有大量分布均勻的微孔,以減緩游離水的凍結壓力對混凝土中毛細孔結構的破壞,從而提高其抗凍能力,但含氣量增大會影響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強度,應加以控制。
(6)砼成型防凍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冬季施工的注意事項
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穩定低於5°C的施工過程稱為冬季施工。冬季氣溫下降,不少地區溫度在0°C之下(即負溫),土壤、混凝土、砂漿等所含的水分凍結,建築材料容易脆裂。
由於冬季施工需保溫覆蓋和消耗較多熱能,增加工程造價,因此如場地平整、地基處理、室外裝飾、屋面防水及高空灌築混凝土等工程項目要盡量避免在冬季施工。對於不得不在冬季施工的項目,則須因時因地制宜,制定冬季施工措施,並及時掌握氣溫變化。
『柒』 混凝土怎樣防凍/
防凍措施:
1.開始養護時的混凝土溫度不低於 5°C。由於蓄熱法是依靠水泥水化熱和混凝土拌合物本身的熱量,在保溫的條件下達到預定的溫度,其養護溫度需提高到10°C以上。為此混凝土在拌制、運輸、灌築、搗實等過程中,必須採取措施,不使熱量散發過快。
2.負溫下制備混凝土時,可適當將水和砂石加熱,但水和砂石混合物的溫度應不超過40°C,否則投入水泥時易發生假凝。除加熱養護外,冬季混凝土也可摻用早強劑、防凍劑等拌制,以降低其冰點,使混凝土在負溫下硬化。
3.在混凝土中摻用氯鹽時,其摻入量要嚴加控制。氯鹽對鋼筋有銹蝕作用,並要增大混凝土的導電率,故一般只能用於無筋混凝土。對於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或經常處於潮濕狀態或靠近高壓電源的建築物,不能摻氯鹽。
4.在冬季制配混凝土時可摻入引氣劑(見混凝土外加劑),其目的是利用混凝土含有大量分布均勻的微孔,以減緩游離水的凍結壓力對混凝土中毛細孔結構的破壞,從而提高其抗凍能力,但含氣量增大會影響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強度,應加以控制。
混凝土冬季施工設計規范:
1.混凝土澆築前,應清除模板及鋼筋上的冰雪和污漬。當環境氣溫低於-10℃時,應將直徑大於或等於25mm的鋼筋和金屬預埋件加熱至正溫。
2.當舊混凝土面外露鋼筋(預埋件)暴露在冷空氣中時,應對距離新、舊混凝土施工縫1.5m范圍內的舊混凝土和長度在1.0m范圍內的外露鋼筋(預埋件),進行防寒保溫。
3.混凝土開始養護時的溫度應按施工方案通過熱工計算確定,但不得低於5℃,細薄截面結構不宜低於10℃。
『捌』 混凝土冬期施工的方法有哪些
如果氣溫不會低於零度(澆築後一周以上期間),做好混凝土保溫即可。如果在負溫下(最低溫度低於零下5°C)環境澆築混凝土,需要注意的主要是早期混凝土防凍。防凍需要從兩個方面操作:1)使用防凍劑:防凍劑可以大幅度降低拌合水的冰點,防止在塑性狀態和早期混凝土內部水分結冰膨脹,凍傷混凝土。防凍劑對混凝土強度性能沒有明顯危害,但有些防凍劑含尿素,混凝土會長期釋放氨味,需要特別注意。2)保溫:盡可能使用膠合板、木板等具有一定保溫作用的模板,用保溫材料如棉被、草簾或泡沫保溫板等覆蓋暴露混凝土表面和包裹鋼模板,使混凝土強度較快發展。冬季施工,最好使用早強型硅酸鹽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因為強度發展快,水化熱相對較高。不過,只要做好保溫,什麼水泥都可以使用,強度發展慢些,對防止熱應力裂縫更好。在最低溫度2°C環境,澆築混凝土可以不使用防凍劑,但必須做好保溫,並且密切注意氣溫變化趨勢。如果溫度還會降低,需要加強混凝土保溫隔並且密切注意氣溫變化趨勢。如果溫度還會降低,需要加強混凝土保溫隔冷。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 為了提高混凝土的出機口溫度,應優先考慮拌和水加熱,如不滿足要求才考慮骨料加熱;水泥不能直接加熱。 對拌和水加熱時,水溫不宜超過60℃,如超過60℃,應改變加料順序:將骨料與水先拌和、然後再加入水泥,以免造成水泥假凝,影響混凝土質量。 對砂石骨料加熱一般是採用排管通熱水或通蒸汽加熱。骨料加熱的最高溫度不宜超過60oC。採用蒸汽加熱時,粗骨料可直接加熱,但不能影響混凝土的水灰比。 混凝土拌和前應用熱水或蒸汽將拌和機沖洗,拌和時間應比一般季節延長50%左右。冬季的混凝土運輸應盡可能減少轉運次數,最好採取一次直接運送。運輸設備要有可靠的防風措施,並盡可能加以保溫。各種運輸設備在工作結束時,必須立即用蒸汽或熱水沖洗干凈;恢復工作時要首先加熱。 冬季混凝土澆築的防凍措施主要有蓄熱法和暖棚法。蓄熱法一般適用於氣溫在-10℃ 以上,暖棚法適用於氣溫在一10℃以下。 蓄熱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塊的外表面用導熱性能低的材料進行保溫,熱源為預加到混凝土組成材料的熱和水泥水化熱。施工用的模板應為保溫模板,澆築完畢的混凝土頂面 要立即用保溫材料覆蓋。蓄熱法實質上就是表面保溫法,它和混凝土壩的表面保護,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它們的目的和要求卻是不同的。表面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縫,它要求混凝土的內表溫差不超過允許標准。蓄熱法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層凍害,它要求混凝土表層溫度不低於其正常凝固硬化的溫度。 暖棚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倉位上搭設暖棚,棚內通常用蒸汽排管或暖風機供熱,使棚內溫度保持在0~5℃左右。 暖棚主要由棚蓋、支承結構和保溫層的圍護結構等組成。我們通常採用的型式有三種。 綁扎式暖棚是一種簡易暖棚。用10×10cm的預制混凝土柱作支承,高3.5~4.Om。棚蓋採用圓木現場綁扎。保溫層採用草簾、草墊及帆布等。棚頂的混凝土下料口設活動料口蓋,並用麻袋片包草墊保溫。 組裝式暖棚,其棚蓋採用單片鋼桁架組裝而成。因其跨度較大,支承結構可以設置在模板以外。棚頂同樣須設混凝土下料口及活動料口蓋。 裝配式暖棚,主要包括鋼桁架組合梁、定型保溫支承結構、吊裝結構及圍護結構等部分。整個棚蓋為一整體吊裝單元。其主要優點是安裝拆除方便。 綜上所述,混凝土冬季施工根據不同的溫度,採取不同的施工方法,使混凝土在冬季施工中,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結構厚度、施工季節和養護條件變化,來滿足混凝土施工質量標准。
『玖』 冬季施工混凝土養護方法有哪些
具體澆築和養護措施如下:
1、盡量加快砼澆築速度,減少熱量散失,做到砼拌合物入模溫度≥5℃。分層澆築厚大的整體式結構砼時,已澆築層的砼溫度在未被上一層砼覆蓋前不應低於2℃。
2、砼澆築完畢找平抹面後,應立即用塑料薄膜及保溫材料(如毛毯、草氈)覆蓋,應加強裸露砼表面的保溫覆蓋,對邊、稜角部位的保溫厚度應增大到面部位的2-3倍。在初凝至終凝間要搓抹1-2遍。當日平均氣溫低於5℃時,不得澆水養護。
3、採用蓄熱法養護時,應做到隨澆築、隨振搗、隨覆蓋,減少熱量失散;保溫、保濕材料必須緊密覆蓋模板或砼表面,迎風面宜設置擋風設施,形成不透風的圍護層;對細薄結構的稜角部分,應加強保溫;結構上的孔洞應暫時封堵。
混凝土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的特點,因而使其用量越來越大。同時混凝土還具有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好,強度等級范圍寬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其使用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在各種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業,機械工業,海洋的開發,地熱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混凝土硬化後的最重要的力學性能,是指混凝土抵抗壓、拉、彎、剪等應力的能力。水灰比、水泥品種和用量、集料的品種和用量以及攪拌、成型、養護,都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強度。
混凝土按標准抗壓強度(以邊長為150mm的立方體為標准試件,在標准養護條件下養護28天,按照標准試驗方法測得的具有95%保證率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劃分的強度等級,稱為標號,分為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C85、C90、C95、C100共19個等級。
混凝土的性質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混凝土強度、變形及耐久性等。
和易性又稱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條件下,便於各種施工工序的操作,以保證獲得均勻密實的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項綜合技術指標,包括流動性(稠度)、粘聚性和保水性三個主要方面。
強度是混凝土硬化後的主要力學性能,反映混凝土抵抗荷載的量化能力。混凝土強度包括抗壓、抗拉、抗剪、抗彎、抗折及握裹強度。其中以抗壓強度最大,抗拉強度最小。
『拾』 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
為了提高混凝土的出機口溫度,應優先考慮拌和水加熱,如不滿足要求才考慮骨料加熱;水泥不能直接加熱。
對拌和水加熱時,水溫不宜超過60℃,如超過60℃,應改變加料順序:將骨料與水先拌和、然後再加入水泥,以免造成水泥假凝,影響混凝土質量。
對砂石骨料加熱一般是採用排管通熱水或通蒸汽加熱。骨料加熱的最高溫度不宜超過60oC。採用蒸汽加熱時,粗骨料可直接加熱,但不能影響混凝土的水灰比。
混凝土拌和前應用熱水或蒸汽將拌和機沖洗,拌和時間應比一般季節延長50%左右。冬季的混凝土運輸應盡可能減少轉運次數,最好採取一次直接運送。運輸設備要有可靠的防風措施,並盡可能加以保溫。各種運輸設備在工作結束時,必須立即用蒸汽或熱水沖洗干凈;恢復工作時要首先加熱。
冬季混凝土澆築的防凍措施主要有蓄熱法和暖棚法。蓄熱法一般適用於氣溫在-10℃
以上,暖棚法適用於氣溫在一10℃以下。
蓄熱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塊的外表面用導熱性能低的材料進行保溫,熱源為預加到混凝土組成材料的熱和水泥水化熱。施工用的模板應為保溫模板,澆築完畢的混凝土頂面
要立即用保溫材料覆蓋。蓄熱法實質上就是表面保溫法,它和混凝土壩的表面保護,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它們的目的和要求卻是不同的。表面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縫,它要求混凝土的內表溫差不超過允許標准。蓄熱法的目的是防止混凝土的表層凍害,它要求混凝土表層溫度不低於其正常凝固硬化的溫度。
暖棚法就是在混凝土澆築倉位上搭設暖棚,棚內通常用蒸汽排管或暖風機供熱,使棚內溫度保持在0~5℃左右。
暖棚主要由棚蓋、支承結構和保溫層的圍護結構等組成。我們通常採用的型式有三種。
綁扎式暖棚是一種簡易暖棚。用10×10cm的預制混凝土柱作支承,高3.5~4.Om。棚蓋採用圓木現場綁扎。保溫層採用草簾、草墊及帆布等。棚頂的混凝土下料口設活動料口蓋,並用麻袋片包草墊保溫。
組裝式暖棚,其棚蓋採用單片鋼桁架組裝而成。因其跨度較大,支承結構可以設置在模板以外。棚頂同樣須設混凝土下料口及活動料口蓋。
裝配式暖棚,主要包括鋼桁架組合梁、定型保溫支承結構、吊裝結構及圍護結構等部分。整個棚蓋為一整體吊裝單元。其主要優點是安裝拆除方便。
綜上所述,混凝土冬季施工根據不同的溫度,採取不同的施工方法,使混凝土在冬季施工中,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結構厚度、施工季節和養護條件變化,來滿足混凝土施工質量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