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一包醬油倒入瓶子里的方法有哪些

一包醬油倒入瓶子里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7 14:05:45

如何製作蝦籽醬油

以10斤黃豆醬油為例,需要用到新鮮的河蝦籽1斤,白糖200克,高梁酒200ml,生薑50克。
第一步、剝蝦籽
准備製作蝦子醬油的前一天,要提前預訂一定數量的鮮活帶籽河蝦,買回家以後就馬上放入清水盆中,用手把蝦籽剝離下來,或者用牙刷把蝦籽刷洗下來,這個步驟是很需要耐心的。

蝦子醬油的自製方法及竅門,家庭如何自製蝦子醬油
蝦籽全部刷洗到清水盆中以後,把盆里的雜物揀出來扔掉,再把盆里的蝦籽用手反復地輕輕捏洗,洗到水發渾時就靜置一會,等蝦籽沉到盆底後再輕輕撇掉臟水。如此反復將蝦籽漂洗幾遍,直到盆里的清水不再發渾,蝦籽也變得粒粒透明為止。
接下來,連水帶蝦籽一起倒入女人穿的長筒絲襪中(也可以用別的東西來過濾),瀝凈水以後就是干凈的蝦籽啦,把它用干凈的紗布包起來待用,這就是咱們自製蝦子醬油的關鍵原料。
第二步、蒸制蝦籽
傳統蝦子醬油做法其實並沒有蒸制的步驟,而是把洗凈的蝦籽直接下鍋熬制,但是這樣做出的蝦子醬油仔細品來有股腥味,醬油中的蝦籽也容易粘連成團。
為了去除蝦子醬油的腥味,讓鮮味更純正,同時也防止蝦籽粘連成團,比較講究的人就增加了蒸制是的步驟,如果你怕麻煩可以省略這個步驟。
蒸制蝦籽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把瀝凈水的蝦籽放在容器中,放點生薑片,再倒入適量黃酒與蝦籽齊平,放入燒開的蒸鍋里把蝦籽蒸至熟透,取出放涼後再把蝦籽用手捻至散開,並把薑片揀出來扔掉待用。
第三步、熬制
1、把准備好的醬油倒在鍋里用微火熬煮(切記鍋內不能有半點兒油星,否則做出的蝦子醬油極易變質),煮至醬油剛沸就馬上關火,撇去浮沫,等醬油略冷後再用微火熬煮,剛沸時再關火並撇去浮沫,如此反復1到2次,直到醬油不再產生浮沫為止。
2、往醬油中補充適量清水(因為燒開醬油時總有點水份蒸發掉的),加入切成片的老薑,加入白糖和高梁酒,喜歡加黃酒和香蔥的也在此時加入鍋里(如果是蒸過的蝦籽就不要再放黃酒了),最後再放入用紗布包好的蝦籽(蒸過的蝦籽就不需要包入紗布中了)。
3、用文火繼續熬制15分鍾左右(有浮沫出來的時候還要繼續撇除,邊熬邊撇浮沫),關火放涼後就是味道鮮美的蝦子醬油了。這個步驟要特別注意調整火力,讓鍋里保持微沸而又不會溢出來的狀態,火太旺容易溢出來,火力不夠則蝦籽的鮮味不能充分釋放。
第四步、裝瓶保存
事先准備好足夠的玻璃瓶子,刷洗干凈後再用高度白酒刷洗一遍,晾乾待用。等到熬好的蝦籽醬油完全冷卻後,咱們就可以開始裝瓶保存了。
先從紗布包里取出一小塊熟蝦籽,放入瓶中,然後再把熬好的醬油倒入瓶中(用蒸熟的蝦籽熬制的醬油,蝦籽都是散開的,攪勻直接倒在瓶子里就行了)。
醬油倒入瓶子里以後,要在瓶口處倒入十餘滴香油,防止醬油與空氣接觸而氧化變質,便於長期保存。做完這些就蓋上瓶蓋密封起來,冷藏保存即可,這樣可以保存整整一年而不會變味變質。

⑵ 為什麼成袋的醬油用漏斗往瓶子里倒,倒急了會出現氣泡

瓶子裡面有空氣,你倒的急說明流量大了相對於漏斗來說就是把漏嘴堵滿了空氣需要流出只能是與正在倒入的醬油形成交換所以會冒泡

⑶ 不用剪角的辦法,將塑料袋裡的醬油倒到瓶子里去嗎

方法太多了,可是很多都不是逆向思維,比如用扎個口放出來,還是倒到其他的容器再轉移,或者用牙齒咬個洞等.能否不用剪角的辦法,將塑料袋裡的醬油倒到瓶子里去??? 其實就是用剪角的辦法.這個可能好笑,但確實是是逆向思維,也是很少有人會用的方法.如果要說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方法而且還是逆向的,那肯定還有,比如,除了角上的任意的地方開一個口,然後將很小的瓶子放進去,那把瓶子拿出來就進到了瓶子了.很蠢吧,可就是逆向思維.另外就是用一種稍微好點的逆向方法就是把瓶子里的空氣抽干,然後把對准開的口那,讓它自己跑到瓶子里去.不過這方法不太簡便,但也是逆向思考.覺得這個不行,還可以插一個吸管,可以用虹吸的原理,將醬油引到瓶子里,這是對作用力的逆向思考.逆向思維出來的辦法也不一定就有正規的方法好,但別出心裁.

⑷ 將成袋的醬油用漏斗往瓶中到時,如果倒的很急,會發現咕嚕咕嚕的王外冒氣泡,為什

說明:在你倒進醬油之前瓶內充滿空氣,雖然空氣無色無味但它具有體積,需要佔據空間,打個比方,如果瓶內裝的不是空氣而是綠顏色的液體,你向瓶內倒醬油,綠色的液體是不是也會溢出來?空氣是一樣的道理。

⑸ 醬油的製作方法

傳統製取醬油需以大豆為原料,經過熬制,發酵、淋取等工藝,不但工藝程序多,而且成本高,我處經過數年研究獨創的用科學配方生產的五香醬油,包香俱全,醬香濃郁,比傳統的老方法投資小,收入大.製取方法簡單,且不以大豆為原料,不用設備不用糧,也不發酵,而且由於加添五香調料,既能加強醬油防腐作用,又能使胃口大開,從而大增加食慾,是理想醬油製作方法.

二、原料配比: 水:100公斤、食鹽:20公斤、食用酒精:1公斤、飴糖(或白砂糖)3?4公斤,桂皮,陳皮、八角、丁香、花菽各100克、味精100克,苯甲酸鈉50克、醬色4公斤.

生產時請注意:上述配方比例根據各地風味的不同可增可減.三、生產工藝:①將裝了五香醬油的瓶子放進蒸鍋,蒸2?3分鍾,出鍋後立即塞上橡皮塞. ②加入防腐劑苯甲酸鈉,(又名安息香酸鈉,為白色顆粒或結晶性粉末,易深於水).試驗時可不加,但成品銷售時一定要加.是為了貯存時間較長些,同時可增強醬油的風味,還可以加入食用香精或醬油增香劑.

③操作過程中要講究衛生,醬油瓶子在灌裝前要清洗干凈並進行蒸汽滅菌處理.

五、醬色的簡易自製法 醬色可到當地糖廠或醬油廠購買.並直接加入到醬油中就可以了.也可自做: 1.紅糖製法:用鐵鍋一口,可將100斤紅糖加清水64斤倒入鍋內,先用大火煮開後改用小火熬制,要不停地攪動以防粘鍋和溢鍋,一般煮25斤紅糖大約需3?4小時,待鍋內醬色變稠、色深烏黑發亮時即可出鍋,每百斤紅糖可煮醬色160斤.

2.用甘薯自製醬色. ①蒸煮粉碎:先將新鮮甘薯用清水刷洗干凈,再置於鍋中用蒸汽蒸熟(不能加水煮).待大量蒸氣出來後,繼續30?45分鍾,以達到蒸熟及滅菌目的,稍冷後取出,用滅過菌的器具搗爛或在粉碎機中粉碎成泥糊待用.

②糖化發酵:待甘薯泥糊降溫對65℃時,即加入原料重量0.4%的糖化澱粉酶(宜用3000單位),攪拌均勻後60?63℃溫度下,衡溫糖化6小時左右.第間隔一小時要攪拌一次.

③抽濾濃縮:按糖化後薯料:清水=1:1.2比例加水攪拌均勻.

置於減壓帛濾鍋中抽濾.然後用粗紗布袋吊袋過濾(濾渣可作精飼料或提取果膠、纖維用).抽濾下來的濾液宜隔套加熱,減壓濃縮至30c出鍋隨即改用常壓敞口濃縮.熬煮加熱宜用中火,並不斷攪拌以防糖稀糊鍋或溢鍋,一直熬煮到鍋內物料至粘稠狀,顏色變為包黑發亮時便可停火出料,冷卻後則為"醬色"成品.採用甘薯加工醬色收得率約為25?305.

④包裝:本產品為糊狀物,色烏黑,具有焦糖香味,稍有潮解性.鑒於此,故宜置於細口玻璃瓶中包裝,並要配備內外閏,嚴密封口備用.

以上兩種制醬色法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好能購到現成的就比較方便.

⑹ 醬油腌辣椒的腌制方法

方法一:用料:辣椒、油、醬油、花椒、大料、桂皮、大鹽、蒜少許、薑片

做法:
1、鍋中加油,燒熱後放入花椒、大料、桂皮出香味後,倒入足量的醬油,醬油煮開後關火,冷涼後待用;
2、把辣椒(一定要選用線椒,紅或青色均可,否則選用不辣的椒沒有腌制的意義)洗凈,控干水,把尖的哪頭用刀切開,放入准備好的瓶子中,加入適量的大鹽,把切好的蒜和薑片放在最上面。
3、把鍋中大料和桂皮取出,把醬油倒入瓶中,封口放入冰箱即可,三天後就可以吃了。
方法二:
【准備食材】辣椒2斤,醬油2斤,大蒜1個,高度白酒1小勺,鹽2勺,薑片5片,冰糖10粒,八角5個,花椒1小把,食用油適量。

【製作步驟】

1.首先把辣椒清洗干凈,就選購圖片這種辣椒最好。然後放在一個盆里,撒上一層鹽,用手攪拌攪拌,腌制5個小時,腌出辣椒裡面的水分,用鹽先腌一遍,辣椒會變得軟軟的,吃起來口感更好。

2.起鍋熱油,油熱後倒入薑片,八角和花椒炒香,接著倒入醬油,大火煮開後,放入冰糖,2小勺鹽,再次煮開,冰糖已經化開。

3.然後把醬油盛出放涼備用,這會有空,就把一整個大蒜去皮,把大蒜切片。

4.然後把腌制好的辣椒取出,放到已經放涼的醬油中,把大蒜片也放進來,再加入1小勺白酒,這樣可以讓辣椒保存時間更長一些,放一年都不會壞,然後把腌制的辣椒用保鮮膜封口,當然,有密封罐也可以,然後放冰箱冷藏保存,第二天就可以吃了。

⑺ 將成袋的醬油用漏斗往瓶中倒時,如果倒得很急,會發見「咕嚕咕嚕」的往外冒氣泡

醬油倒入後佔了空氣的位置,空氣流出的急,自然就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被動排除瓶外。

說明瓶內有空氣占據著空間,醬油要進去必須與空氣交換空間。此外,漏斗的排氣槽太小,醬油倒得太快瓶內的空氣來不及排出。

說明氣體的比重(密度)比醬油小,因此被堵在醬油下面的氣體會向上浮,而醬油的表面張力不足以阻擋氣體向上浮。假如瓶口比較小,且液體的張力足夠大,則氣體不一定會往上冒泡。



空氣的特點

1、空氣直接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2、占據空間

將一張普通的餐巾紙放入燒杯中,然後將燒杯倒扣放入水槽中,這張紙卻沒有濕,原來是燒杯里充滿空氣,而空氣占據了空間,給這張紙提供了一個乾燥的環境。

3、會流動

一個燒杯中充滿空氣,另一個燒杯中裝滿水。當將充滿空氣的燒杯傾斜,由於空氣比水輕,空氣會往上流入上方充滿水的燒杯,水就被趕出來了。空氣在水中是向上流動的。

4、空氣易被壓縮

空氣占據的空間是可以被壓縮或擴大的,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

5、空氣有一定的重量

兩個充滿空氣的氣球放在杠桿尺的兩側平衡,刺破一個起球後,平衡就會被破壞。說明空氣是有重量的。

⑻ 將成袋的醬油用漏斗,往瓶中倒時,如果倒的很急,就會發現漏斗頭部有氣泡,咕嚕咕嚕的往外冒此現象說明

在初中階段,實驗探究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四類:
1.對基本技能和觀察能力的考查;(儀器的使用和實驗基本操作);對氧氣、二氧化碳以及與它們性質類似的未知氣體制備、檢驗、收集、除雜、乾燥、性質實驗。
2.C、Fe、Cu、Fe2O3、CuO等物質綜合應用的還原反應及金屬活動性的探究題。
3.CaO、Ca(OH)2、CaCO3、NaOH、Na2CO3性質有關的探究題。
4.對未知物或非初中常見物質的研究,主要採用提供信息的方式,考查快速提取有效信息,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這種題型難度較大。
考點一 常用的儀器
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儀器名稱不能寫錯別字)
1. 試管
(1)用途:
a、在常溫或加熱時,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
b、溶解少量固體。
c、收集少量氣體的容器
d、用於裝置成小型氣體的發生器。
(2)注意事項:
a、加熱時外壁必須乾燥,不能驟熱驟冷,一般要先均勻受熱, 然後才能集中受熱,
防止試管受熱不均而破裂。
b、加熱時,試管要先用鐵夾夾持固定在鐵架台上(短時間加熱也可用試管夾夾持)。
試管夾應夾在的中上部(或鐵夾應夾在離試管口的1/3處)。
c、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且未冷前試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試管炸裂。
d、加熱液體時,盛液量一般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3(防止液體受熱溢出),使試管與桌面
約成45°的角度(增大受熱面積,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對著自己或別人(防止液體噴出傷人)。反應時試管內的液體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2。
2. 燒杯
用途: 溶解固體物質、配製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釋、濃縮
也可用做較大量的物質間的反應
注意事項:受熱時外壁要乾燥,並放在石棉網上使其受熱均勻(防止受熱不均使燒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過容積的1/3(防止加熱沸騰使液體外溢)。
3. 燒瓶:有圓底燒瓶,平底燒瓶
用途 常用做較大量的液體間的反應
也可用做裝置氣體發生器
4. 錐形瓶
用途:加熱液體,
也可用於裝置氣體發生器和洗瓶器
也可用於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燒瓶或錐形瓶時容積不得超過其容積的1/2,蒸發溶液時溶液的量不應超過蒸發皿容積的2/3
5. 蒸發皿通常用於溶液的濃縮或蒸干。
注意事項: 盛液量不能超過2/3,防止加熱時液體沸騰外濺
均勻加熱,不可驟冷(防止破裂)
熱的蒸發皿要用坩堝鉗夾取。
6. 膠頭滴管膠頭滴管用於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滴瓶用於盛放少量液體葯品
注意: 先排空再吸液
懸空垂直放在試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試劑)
吸取液體後,應保持膠頭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體倒流,沾污試劑或腐蝕膠頭;
除吸同一試劑外,用過後應立即洗凈,再去吸取其他葯品,未經洗滌的滴管嚴禁吸取別的試劑(防止試劑相互污染。)
滴瓶上的滴管與瓶配套使用,滴液後應立即插入原瓶內,不得弄臟,也不必用水沖冼。
7. 量筒用於量取一定量體積液體的儀器。
注意: 不能在量筒內稀釋或配製溶液,決不能對量筒加熱 。
也不能在量筒里進行化學反應
操作注意: 在量液體時,要根據所量的體積來選擇大小恰當的量筒(否則會造成較大的誤差),讀數時應將量筒垂直平穩放在桌面上,並使量筒的刻度與量筒內的液體凹液面的最低點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 托盤天平:稱量儀器,一般精確到0.1克。
注意:稱量物放在左盤,砝碼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放在右盤,取用砝碼要用鑷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稱量熱的物體, 被稱物體不能直接放在托盤上,要在兩邊先放上等質量的紙, 易潮解的葯品或有腐蝕性的葯品(如氫氧化鈉固體)必須放在玻璃器皿中稱量。
9. 集氣瓶:(瓶口上邊緣磨砂,無塞 )
用途:用於收集或短時間貯存少量氣體。也可用於進行某些物質和氣體燃燒的反應器。
注意事項: 不能加熱 收集或貯存氣體時,要配以毛玻璃片遮蓋。
在瓶內作物質燃燒反應時,若固體生成,瓶底應加少量水或鋪少量細沙。
10. 廣口瓶(內壁是磨毛的)
常用於盛放固體試劑,也可用做洗氣瓶。
11. 細口瓶
用於盛放液體試劑 :棕色的細口瓶用於盛裝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質,存放鹼溶液時試劑瓶應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 漏斗
用於向細口容器內注入液體或用於過濾裝置。
13. 長頸漏斗:用於向反應容器內注入液體,若用來製取氣體,則長頸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氣體從長頸斗中逸出)
14. 分液漏斗
主要用於分離兩種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體,也可用於向反應容器中滴加液體,可控制液體的用量。
15. 試管夾
用於夾持試管,給試管加熱。
注意事項: 使用時從試管的底部往上套,夾在試管的中上部(或夾在距管口1/3)(防止雜質落入試管)
不要把拇指按在試管夾短柄上。
16. 鐵架台
用於固定和支持各種儀器,一般常用於過濾、加熱等實驗操作。
注意事項:
a、鐵夾和十字夾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於操作和保證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鐵架台底座大面一側,使重心落在底座內
17. 酒精燈
用途:化學實驗室常用的加熱儀器
注意事項:
使用時先將燈放穩,燈帽取下直立在燈的右側,以防止滾動和便於取用。
使用前檢查並調整燈芯(保證更充分地燃燒,火焰保持較高的的溫度)。
燈體內的酒精不可超過燈容積的2/3,也不應少於1/4。(酒精過多,在加熱或移動時易溢出;太少,加熱酒精蒸氣易引起爆炸)。
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防止酒精灑出引起火災)
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直接點燃另一酒精燈,應用火柴從側面點燃酒精燈
(防止酒精灑出引起火災)。
酒精燈的外焰最高, 應在外焰部分加熱 先預熱後集中加熱。要防止燈心與熱的玻璃器皿接觸(以防玻璃器皿受損)
用完酒精燈後,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將火焰沿著燈頸吹入燈內)
實驗結束時,應用燈帽蓋滅。(以免燈內酒精揮發而使燈心留有過多的水分,不僅浪費酒精而且不易點燃)
不要碰倒酒精燈,若有酒精灑到桌面並燃燒起來,應立即用濕布撲蓋或撒沙土撲滅火焰,不能用水沖,以免火勢蔓延。
18. 玻璃棒
用途:攪拌(加速溶解)、引流(過濾或轉移液體)。
注意事項: 攪拌不要碰撞容器壁
用後及時擦洗干凈
19. 溫度計
剛用過的高溫溫度計不可立即用冷水沖洗。
20. 葯匙
用於取用粉末或小粒狀的固體葯品,每次用後要將葯匙用干凈的濾紙揩凈。
考點二 葯品的取用規則
1. 「三不準」原則:不嘗、不聞、不接觸。
2. 用量原則:嚴格按規定用量取用;無說明的——液體取1-2ml,固體蓋滿試管底部即可。
3. 剩餘葯品:不放回原瓶、不隨意丟棄、不帶出實驗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固體葯品的取用:
工具:塊狀的用鑷子;粉末狀的用葯匙或紙槽。
1. 取用塊狀固體用鑷子。(一橫二放三慢豎)
步驟:先把容器橫放,用鑷子夾取塊狀葯品或金屬顆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豎立起來,使塊狀葯品或金屬顆粒緩緩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 取用粉末狀或小顆粒狀的葯品時要用葯匙或紙槽。(一橫二送三直立)
步驟:先把試管橫放,用葯匙(或紙槽)把葯品小心送至試管底部,然後使試管直立起來,讓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葯品沾在管口或試管上。
液體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 取用大量液體時可直接從試劑瓶中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驟:
瓶蓋倒放在實驗台(防止桌面上的雜物污染瓶塞,從而污染葯品);
傾倒液體時,應使標簽向著手心(防止殘留的液體流下腐蝕標簽),
瓶口緊挨試管口,緩緩地將液體注入試管內(快速倒會造成液體灑落);
傾注完畢後,瓶口在試管口靠兩下。並立即蓋上瓶塞(防止液體的揮發或污染),標簽向外放回原處。
2. 取用少量液體時可用膠頭滴管。要領:懸、垂。
3. 取用定量液體時可用量筒和膠頭滴管,視線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考點三 基本操作
步驟:選、慢注、滴加
使用量筒時,要做倒 :
接近刻度時改用膠頭滴管
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線及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若仰視則讀數偏低,液體的實際體積>讀數
俯視則讀數偏高,液體的實際體積<讀數
1. 固體試劑的稱量
儀器:托盤天平、葯匙(托盤天平只能用於粗略的稱量,能稱准到0.1克)
步驟:調零、放紙片、左物右碼、讀數、復位
使用托盤天平時,要做到:
左物右碼:添加砝碼要用鑷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碼,並先大後小;稱量完畢,砝碼要放回砝碼盒,游碼要回零。
左盤質量=右盤質量+游碼質量 即:葯品的質量=砝碼讀數+游碼讀數
若左右放顛倒了;葯品的質量=砝碼讀數 - 游碼讀數
任何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盤中稱量,乾燥固體可放在紙上稱量,易潮解葯品要放在(燒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稱量。
注意:稱量一定質量的葯品應先放砝碼,再移動游碼,最後放葯品;稱量未知質量的葯品則應先放葯品,再放砝碼,最後移動游碼。
2. 加熱:先預熱,後對准液體和固體部位集中加熱;酒精燈是常用的加熱熱源,用外焰加熱。
給液體加熱可使用試管、燒瓶、燒杯、蒸發皿;
給固體加熱可使用乾燥的試管、蒸發皿、坩堝
(1)液體:
A、用干抹布擦拭試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對著自己和旁人
C、試管夾從管底套上和取下
D、試管與桌面成45-60度
(2)固體:給試管里的固體加熱: 試管口應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先預熱後集中葯品加熱。
注意:
A、被加熱的儀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熱前擦乾,以免容器炸裂;
B、加熱時玻璃儀器的底部不能觸及酒精燈的燈心,以免容器破裂。
C、燒的很熱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沖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應放在石棉網上。
3.儀器的裝配: 裝配時, 一般按從低到高,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
連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帶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潤濕,然後稍稍用力轉動(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斷,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 連接玻璃管和膠皮管(左包右進)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潤濕,然後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膠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應把橡皮塞慢慢轉動著塞進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容器。
4. 簡易裝置氣密性檢查:
A、連接裝置;
B、將導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緊握試管加熱;
D、過一會兒導管中有氣泡產生,當手離開後導管內形成一段水柱。
5. 儀器的洗滌:
如:儀器內附有不溶性的鹼、碳酸鹽、鹼性氧化物等,可加稀鹽酸洗滌,再用水沖洗。
如:儀器內附有油脂等可用熱的純鹼溶液洗滌,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凈的標準是:儀器內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勻地附著一層水膜時,就表明已洗滌干凈了。
考點四 重要實驗:氣體製取
一、常見氣體的製取、檢驗方法和尾氣處理
1.選擇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方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考慮:
可行性,用所選原料能夠製得需要的氣體;
經濟效益,原料一般要價廉易得;
反應條件適宜且易於控制;
反應速率適中,不能太快或太慢,便於收集與實驗;
生成的氣體盡量純凈;
操作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節能環保。
【注意】
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採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不用碳酸鈉、純凈碳酸鈣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反應太快,不易控制);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硫酸與石灰石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微溶物硫酸鈣,覆蓋在石灰石表面,阻礙反應繼續進行);不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濃鹽酸具有揮發性,使製得的氣體中含有氯化氫氣體,不純凈)。
實驗室制氫氣時,酸用稀硫酸,不用鹽酸(易揮發),不用濃硫酸和硝酸(具有強氧化性不能得到氫氣);金屬宜用鋅粒不用鎂條(太貴,反應太快)、鐵片(反應太慢)。
二、實驗裝置設計
(1)發生裝置
固體+固體+加熱
固體+液體
隨取隨置裝置:
(2)洗氣裝置
乾燥:中、酸性氣體(濃硫酸):
洗氣:
CO2(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
CO(灼熱的CuO):
(3)集氣裝置
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向下排空氣法
(4)尾氣處理裝置
洗氣瓶:對於SO2、NO2等大氣污染物使用NaOH溶液
尾氣點燃:對於CO有毒氣體
乾燥管:防止外界的H2O、CO2進入,干擾實驗
考點五 易錯重點
1. 實驗操作
(1)檢查裝置氣密性
(2)過濾
(3)酸鹼中和
(4)蒸發結晶
2. 物質檢驗
(1)氣體的檢驗
氧氣: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一氧化碳:能使黑色的氧化銅變紅,而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水蒸氣:能使白色的無水硫酸銅變藍(了解)
(2)離子檢驗
CO32-:加入H+,生成氣泡,並且生成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H+:酸鹼指示劑;加入CO32-,有氣泡生成並且生成的氣體能使成清石灰水變渾濁
OH-:酸鹼指示劑;在沒有其他離子干擾的情況下加入Cu2+、Fe3+,生成有色沉澱
Fe3+、Cu2+、Mg2+:加入OH-,生成有色沉澱
Ca2+:加入CO32-,有沉澱生成
3. 誤差分析
(1)氣體的收集:
排水法:一冒泡就收集,氣體體積偏小
(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檢查裝置氣密性:
實驗結束後發現氣密性不好:偏小
紅磷用量:紅磷不足,偏小
裝置冷卻後,打開止水夾:未冷卻打開止水夾,偏小
(3)天平稱量
未將游碼調零;右物左碼
(4)量筒量取
仰視:體積偏大;俯視:體積偏小
(5)溶液配製
稱量:同天平
量水:同量筒
溶解:預先潤洗燒杯,無影響;葯品不純,偏小;
(6)粗鹽提純
(7)測定pH
pH試紙潤濕:使得溶液變稀,酸pH偏大,鹼pH偏小
4. 實驗安全
(1)試管炸裂:
加熱的試管表面有水;未預熱,局部溫度過高;加熱固體,試管口向上傾斜,冷凝水倒流;
(2)試劑瓶炸裂: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瓶底未墊水或沙子;
(3)爆炸
氣體未驗純,直接點燃或加熱;CO還原氧化鐵,先通一段時間CO排盡空氣;
(4)飛濺
濃硫酸稀釋,水倒入濃硫酸中;蒸發結晶,沒用玻棒攪拌;
酸濺到身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並塗上3%-5%的NaHCO3溶液;
鹼濺到身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並塗上硼酸溶液
(5)倒吸
加熱固體制備氧氣,先把導管拿出水面,再撤酒精燈。

⑼ 將成袋的醬油用漏斗往瓶中倒時,如果倒得很急,會發現咕嚕咕嚕地往外冒氣泡,此現象說明什麼

1、應該是氣壓的問題,漏斗放在瓶口上時,漏斗與瓶口之間沒有縫隙,而醬油倒的急就會就會漫過漏鬥口,也不會有空隙,加上醬油自重問題,所以這時瓶中的氣壓高於平外的氣壓,就會出現冒泡現象,應該是這樣的吧!
2、瓶子體積一定,倒入醬油,瓶里空氣被醬油擠出來了
3、倒得急是因為醬油把瓶口塞住,醬油又要下去,瓶里的氣又要冒上來,就形成這種現象。氣壓問題。

累死我了!!!!

⑽ 將成袋的醬油用漏斗往瓶中倒時,如果倒得急會發現咕嚕咕嚕的往外冒氣泡,這是什麼

由於瓶口與漏斗接觸得比較好,故往裡倒醬油時,裡面醬油增加,空氣要被迫往外排,而只有從瓶口排出…所以會那樣冒泡。

相關說明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

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閱讀全文

與一包醬油倒入瓶子里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mo使用方法 瀏覽:497
快速烤菜卷的方法 瀏覽:493
用傳統方法研究中葯 瀏覽:770
模擬樹的安裝方法 瀏覽:701
健身甩筒鍛煉方法 瀏覽:942
集成吊頂燈安裝方法圖 瀏覽:475
肥胖體脂率測量方法 瀏覽:15
自己用什麼方法去眼袋 瀏覽:650
常用的幾種野外求救方法 瀏覽:443
電動料理機的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573
如何更改資費方法 瀏覽:880
水分的計算方法 瀏覽:884
里外雙鎖芯安裝方法 瀏覽:263
甜甜圈發使用方法 瀏覽:155
500卡路里鍛煉方法 瀏覽:894
怎麼讓孩子開竅的方法 瀏覽:618
性癮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377
雞飼料釣草魚方法視頻 瀏覽:244
低危型房顫的治療方法 瀏覽:808
歐姆龍耳溫計使用方法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