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灸後,如何處理灸瘡
可以按照外科方法處理 ,清理干凈 消毒,塗抹創傷膏。尤其燙傷的一定要處理,不是燙傷沒什麼事
2. 暈灸,過敏,水皰,灸瘡,在艾灸中有這些情況怎麼辦
1、暈灸、過敏只能停止繼續做下去,以後也盡量不要做這個。
2、如果燙傷了要及時處理,只是小水泡的話關系不大,用點燙傷膏之類的就好,大水泡就要謹慎了,要防止感染,最好使用輸液器把水泡裡面的組織液吸出來,然後再用點抗生素防止感染。
3、有灸瘡的話說明那一塊的皮膚比較敏感脆弱,以後盡量就不要再灸那個部位。
3. 怎樣使用艾灸治療凍瘡
治療凍瘡採用溫灸的方法,拿一根艾條點燃後,對著有凍瘡的地方進行溫灸,每次時間在半小時左右,一天最少兩次。對於初發的凍瘡,一般一兩天就見效,對於時間長的凍瘡,尤其是皮膚破潰的凍瘡,要在破潰處加大溫灸的力度,適當延長時間,可以促進皮膚的癒合。 在溫灸前,使用艾葉湯泡一下凍瘡處,然後再進行溫灸,對於凍瘡的治療會起到加速的作用,注意泡時要將艾葉煮開,讓葯力充分溶於湯中,艾草的通經活絡作用正是凍瘡的剋星,所以艾灸治療凍瘡往往會起到立桿見影的功效。
4. 得了炙瘡怎麼辦
【防痔小竅門】 1.收縮肛門。每天有意識地做3-5次肛門收縮,可增強括約肌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2.按摩肛門。肛門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痔的發生。 3.坐浴。便後用熱水坐浴,既可以洗凈肛門皮膚皺折內的污物,也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對保持肛門部的清潔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痔瘡的治療】 痔瘡的治療首先要保持大便通暢,進食易消化、少含渣滓的食物。飲食應粗細搭配,少飲濃茶、咖啡、酒類及少進辛辣食物,以減少對肛管的刺激。便後要溫水坐浴,局部應用痔瘡栓或痔瘡膏。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採取注射治療、冷凍治療及物理治療。嚴重者可手術治療,包括結扎法、膠圈套扎法、痔切除等。 不同痔不同治 糖尿病患者得痔瘡後,應將痔的輕重與糖尿病的輕重結合考慮治療。最好是等待病情穩定後再選擇適宜的治痔療法。 中風病人因病後肢體活動功能受限,久卧久坐易生痔瘡。對於輕度癱瘓或半癱瘓在拐杖幫助下可下地活動者,採用早期預防和治療的原則,如適當運動和根據病情採取手術或非手術療法等;對於重度癱瘓完全卧床的患者,不論痔的症狀的輕重,均以內服、外用葯物保守治療為宜,如涼血地黃湯煎服、麝香痔瘡膏外敷。 小兒痔的發病率低,治療宜採用中葯外治等簡便無痛苦的治療方法。平時多注意調整飲食,讓小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蜂蜜;便後或臨睡前用溫水清洗肛門部,以改善肛門血液循環。 老年人由於肛門部的神經、血管、肌肉、韌帶等都已鬆弛無力,極易患痔瘡。治療時尤為棘手。最好是採用內服潤腸化痔的中葯,同時外用中葯熏洗或塗上治痔的膏或栓等保守療法。 【痔瘡常用偏方秘方】 [方一] 蒲公黃、黃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水煎外用,每日1劑,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後過濾去渣,將葯液倒入普通盆內,患者趁熱先熏後洗,每次15--30分鍾。 本方為鄒桃生方,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涼血散瘀,適用於痔瘡。 [方二] 硫黃、雄黃各10克,樟腦3克,麻油適量。前葯研成細末,用麻油調勻,擦患處。 本產適用於濕熱而致痔瘡。 [方三] 烏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參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蠣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日1劑,日服2次。 本方為凌朝光方,功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適用於痔瘡。 [方四] 浮萍適量。水煎,趁熱擦洗患處。 本方適用於痔瘡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方五] 槐花、地榆各10克,仙鶴草、旱蓮草、側柏葉各15克,枳殼10克,黃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萊莧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葯煎液熏洗肛門。 本方為黃洪坤方,功能清腸利濕,止血,適用於痔瘡。 [方六] 柞樹葉30克。搗爛敷患處。 本方源於《黑龍江常用中草葯手冊》,適用於痔瘡。 [方七] 劉寄奴、五倍子備等分。研為細末,空心酒下,仍用其末敷,遂愈。 本方源於《類編朱氏集驗方》,治痔瘡。 [方八] 生豆腐渣,鍋內炒干為末,每服9克,白砂糖湯下,日3次。 本方源於《危氏方》,適用於血痔。 [方九] 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6克。 本方主治肛門久痔。
5. 艾灸的方法
艾條灸簡稱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
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准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鍾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熏肚臍及周圍,熏5~10分鍾,然後再到背後熏脊柱及腎,可以補氣、補腎、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熏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鍾,隔天一次,堅持一周,口臭就會消失。
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鍾,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鍾。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熏20~30分鍾。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家庭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鍾,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穴位。
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5)艾灸瘡怎麼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4.如果你想懷孕,剛剛灸後就不要馬上同房,這時的女性體內環境還很熱,不利於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後24-48小時候再進行,不過也是因人而異。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飢.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便於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麼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於睡眠。
8.很多人問,艾灸後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鍾後,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9.施灸的反應,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10.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麼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於胃氣也是一個挑戰。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現象,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要看是什麼疾病病長多久另外人與人也不同,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症狀,同一種表現。
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
參考鏈接:網路-艾灸條
6. 艾灸如何治療褥瘡
可以,常用艾條溫和灸或小艾炷的麥粒灸。通過局部較輕的溫和的刺激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強局部之營養修復能力,傳統所謂「活血散寒、生肌通絡」。
7. 艾灸發生灸瘡怎麼辦
你好
艾灸時候,由於體質原因或者灸法不當,或者過多過久艾灸容易引發灸瘡,請查明灸瘡發生的原因,及時停止艾灸,或者作出相應的調整,以免灸瘡發展。
祝你健康
8. 艾灸燙傷起泡怎麼處理
[導讀]艾灸燙傷起泡的處理方法:出水泡已經是二度燙傷了,要注意護理傷口和用葯,水泡可以用消毒針頭挑破,應該嚴格無菌消毒,避免感染.艾灸燙傷容易很深,感染嚴重,注意定期換葯調理。緊急處理是摸上香油,起泡了就需要用干凈的針(消過毒的)挑破,然後塗上燙傷膏輕輕包紮,
9. 艾灸起水泡了怎麼處理
中醫講「灸瘡一發祛病如抓」灸瘡的出現反而有利於疾病的痊癒。出現水泡(灸花)的時候,如果不太大,不影響生活,可以隨他自己洗手就好了,如果妨礙了正常生活,可以用針刺破,讓水流出來,再用寶塔灸的艾灰敷上就可以了。
10. 艾灸時暈灸,過敏,水皰,灸瘡怎麼辦
出現暈灸要及時去掉艾柱,喝些溫糖水、平卧休息片刻即可恢復。暈厥者指捏合谷、人中等穴,令其蘇醒,扔無效者,速送醫院搶救。體質較虛弱者為避免出現暈灸可在月經干凈5-7天後開始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