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雨巷有哪些鑒賞角度和方法

雨巷有哪些鑒賞角度和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6 08:47:50

A. 如何賞析雨巷

希望可以幫到你O(∩_∩)O~:
全詩共有七節,第一節寫了期待姑娘出現的心理背景,因為是雨天自己一個人走在寂寥的巷裡,感到冰涼的孤獨,所以期待出現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姑娘,這就為全詩定了基調,使自己孤獨無助之後的一種內心期待,姑娘似乎成就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姑娘是美好的象徵。它給人們一種誘惑、一種期待、一種審美、一種溫柔,對一顆受傷的心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慰藉,而又為什麼這個姑娘結著愁怨呢?我覺得這是受傷病態審美的問題。因此自己心理有事、不開心,所以自己期待的安慰自然也是冷色調的,這就暗示我們詩人失落之後已不再的陽光的心情,所以後來的審美自然是凄清冰涼的,有宮怨詩的情愫在作者內心燃燒。

於是第二節詩中一個青色、清純、憂傷、不知人生方向的姑娘就出現了,她真好可以完成自己的心理期待,或者說是審美上的滿足,加上這個憂郁的美女手裡拿著油紙傘在雨中穿行就更有意思了,他使意象發生了質的飛躍,由靜態上升到了動態,而是有了神態的描寫、冷漠、凄清、惆悵,冷漠可以看出美女內心之心,給人惋惜之感的同時又感到孤傲的悲哀;凄清則是點染環境,美女的心情自然過渡到了景物的傾訴,而惆悵就把憂郁姑娘的病態美寫活了,她讓人產生同情,美女的憂傷是最讓男人心痛的,所以姑娘成了詩人靈魂上的痛。最讓詩人難過的是看到了太息一樣的眼光,他就像一把利劍直接刺向了詩人的內心,所以詩人的人生就只剩下一股縹緲的感傷,這種感傷是詩人面對受傷的美的惋惜。

詩的第五、六節則是詩人看著期待落空的感嘆,期待著慰藉的出現,而心理又看著期待的消失,籬牆的出現暗示了理想的破滅。心理的期待到此就完全消失了,詩人的情緒到這里已經開始退潮,留下的只是淡淡地憂傷,詩人的感情到此已經回到了原點,心裡只剩下懷念了。而詩的最後一小節,詩人平靜的心理期待又開始了,又開始期待姑娘的出現,詩到此和開頭很好的對照起來,詩完成了一個圓,詩人情感也完成了一個圓,從詩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詩人的感情軌跡,而留給讀者更多的則是詩人心理期待無法實現的感嘆!詩的感情軌跡可以歸結為:失落——期待——失落——期待,所以雨巷成了詩人無法實現心理理想的唯一理想通道的見證。

最後說一下「雨巷」和「姑娘」兩個意象的豐富內涵。首先,兩個意象是具備了有形的組合提升意境必不可少可兩個元素,是缺一不可的,若只有「雨巷」,詩僅僅只是一個意象,若沒有「雨巷」的背景,「姑娘」也無法憂郁起來,所以詩人是抓住了典型環境造就了典型情緒。其次,「雨巷」有很深的精神指向,雨是巷的外衣,有雨無人的巷給凄清之感。為了姑娘生動的出場做鋪墊,更主要的是詩人情感天空陰雨綿綿,而這個巷是自己達到理性的必經之路,雨正好可以凈化靈魂的痛,從而可以看到詩人內心世界的凄風苦雨的纏綿,只是雨巷成了一個代表性的濃縮,而姑娘似乎是一種理想、一種安慰、一個內心的期待,《雨巷》之所以能打動讀者就是詩人把一個結著憂郁的姑娘當作自己的精神伴侶,只不過詩人追求的姑娘是為了平衡情感。慰藉他受傷的靈魂,這是姑娘的審美觀照,《雨巷》之所以有名就是藉助有形的意象傳達了無形的憂郁和悲傷,所以,他定格在詩的扉頁上。

B. 雨巷的詩作鑒賞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
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濛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麼?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那麼,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著什麼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麼,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聖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麼?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於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里,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麼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麼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洩。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於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牆」。「頹圮的籬牆」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麼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聖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牆」,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牆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牆」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抒情意境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像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像。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 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像。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唐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本詩巧用象徵手法,營造了一種既實又虛,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在雨巷中獨自彷徨,似乎有滿腹的愁苦,但又不願說出。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定西那個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的。」(《詩論零札》十三)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音節的優美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述和自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C. 關於雨巷的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收到這首詩以後說這道詩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這首詩彷徨在江南的悠長的雨巷,等待著一位較好的姑娘,也許是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也許是她回家時必然要穿過這條小巷,冬去春來,日復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之外,雨巷是顯得那樣的寂寥、凄清,更觸人愁的是「我」希望逢著的這樣姑娘又偏偏結著愁怨,她家的籬牆頹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運的打擊?惆悵、嫵媚動人,顯得高潔而孤傲,詩人拿丁香來比喻姑娘顯然寓有深意。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不過丁香姣好,卻又容易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即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樣」——看來兩顆心靈已經接近於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
從詩的更深的象徵性意蘊看,這首詩中的姑娘形象其實就是詩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顏色,連同她的太息與惆悵,莫不帶有可望而不可即——執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的象徵意味。詩人就這樣表達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抒情主人公——遊子的形象(孤獨的遊子形象貫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靈是美麗的,外表是嫵媚的。不過,這樣的姑娘實在太難找到。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期望面前,他總是困惑的,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
戴望舒熟讀法國詩人魏爾倫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氣質說,他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後不知所措的知識分子若悶沮喪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其基調是對於詩人的理想和他周圍的骯臟生活相脫節的悲劇感。戴望舒這首詩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激昂地飛騰起來的理想,同淹沒於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脫節的悲劇感。他的詩雖然不是反抗和戰斗的詩,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詩。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的特徵。
《雨巷》是一篇重象徵重暗示的抒情詩。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一些,朦朧一些,設法將真事隱去。《雨巷》雖也有象徵派的感覺,但它不帶有某些象徵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我們推測,《雨巷》這首詩,它的被隱蔽在「想像」裡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子。詩里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牆,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詩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了。
誠如葉聖陶所說,《雨巷》在音樂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詩共七節,每節六行,每行長短不等,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常用首語重疊,加上奇特的字句組合,似斷實連的分節跨行,使得全詩回盪著一種深沉的優美的旋律,細膩而傳神地暗示了詩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閱讀提示
文章從詩人的氣質,象徵性和音樂性等方面對《雨巷》進行了深入的賞析,這里再提供另外一個「視角」。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寫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當時他正避居於施蟄存的家鄉松江。這首詩雖然字面上寫的是如何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可是了解時代背景的作者不難體會到這是戀愛情緒和政治情緒的契合,而不能僅僅當作戀歌。這是他寫政治抒情詩的開端,並且初步顯示了他此後詩情的基本風貌:日常生活情緒和政治情緒相互滲透,合為一體。

D. 《雨巷》的賞析~

一)《雨巷》的多重情緒內涵

1、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

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這樣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具有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 葉聖陶 先生底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聖 陶 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聖 陶 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序》)

人們熟知的文學史上的這段佳話,反映了《雨巷》一詩在當時的價值和影響。

就抒情內容來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調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抒發了作者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緒。打開詩篇,我們首先看到詩人給人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境,他心裡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帳。

這是一個富於濃重的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出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帳,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像」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2、表現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蘊涵有時代特徵的悲劇主題,

《雨巷》這首詩,寫一位沉醉於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著的這位姑娘,她結著愁怨,她家的籬牆頹圮了,她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她惆悵、凄清、嘆息、迷茫,但她沒有頹唐,沒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麼嫵媚動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沒有低下高貴的頭,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子一樣忍受著落到頭上的磨難。詩人在這里表現了人的尊嚴和頑強的生命力。但詩人筆下的姑娘是感傷的,他拿丁香來比喻她。中國古詩里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往往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輕佻。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姣好,但易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在雨中哀怨,「她靜默地走近」,有時兩顆心靈已經接近於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於從身邊飄過去,二人間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繼續追求。從詩的更深的象徵意蘊看,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靜的,雨打動紙傘,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詩人就這樣表達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抒情主人公――遊子的形象(孤獨的遊子形象貫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內心世界,又有嫵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難面前不彎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樣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對方;也許他期待的永遠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期望面前,他總是困惑的,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戴望舒熟讀法國詩人魏爾倫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氣質而言,他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後不知所措的知識分子苦悶沮喪的情緒,其基調是詩人的理想和他周圍的骯臟生活相對立的悲劇感。戴望舒的詩則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幸福地飛騰起來的理想與淹沒於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對立的悲劇感。他的詩雖然不是反抗和戰斗的詩,但也不是環境的奴隸。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的特徵。
(二)《雨巷》的藝術特色

1、《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

的方法抒情。

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以世紀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的的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像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像。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倩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2、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 (《詩論零札》十三) 他認為詩的本質寓於要表現自己同隱蔽自己這兩種願望的永恆斗爭之中,他謹慎地把他的「真實」巧妙地隱藏在詩作的「想像」的屏障里。法國象徵派詩人之所以會對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說是因為那種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隱藏自己,也不是表現自己的寫詩動機。從《雨巷》這首詩看,戴望舒的詩既不同於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於法國象徵派詩人瓦雷里那樣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一些,朦朧一些,尤其要將真事隱去。《雨巷》雖然也有象徵派的感覺的不可捉摸,內心狀態的飄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朧;但它並不帶有某些象徵派詩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我們推測《雨巷》這首詩中被隱蔽在「想像」裡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架。詩中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細節,但時間、地點和情況也許都面目全非了。這也是象徵派與浪漫派的一個極大區別。浪漫派詩歌大都寫真人實事,即興即景者多;象徵派則很難由詩來推測作者,至少,這種推測是相當曲折的。同時,象徵派詩歌的意義、主題,往往是通過暗示來表現的。《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牆,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死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詩中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些。

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3、《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

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腳韻。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見,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雖然不能說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至少也是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參考資料

1.王澤龍:《由狂放的「天狗」到寂寥的「雨巷」――論20年代中國新詩由浪漫主義向現代主義的嬗變》,《荊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04

2. 孫淑芹:《<雨巷>藝術特色的層面分析》,《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3. 藍棣之:《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名作欣賞》,2002/01

4. 張俊萍:《也談<雨巷>――兼與<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一文商榷》,《名作欣賞》,2002/06

5. 孫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

E. 急需戴望舒的雨巷的鑒賞

一)《雨巷》的多重情緒內涵

1、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

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這樣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具有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 葉聖陶 先生底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聖 陶 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聖 陶 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序》)

人們熟知的文學史上的這段佳話,反映了《雨巷》一詩在當時的價值和影響。

就抒情內容來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調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抒發了作者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緒。打開詩篇,我們首先看到詩人給人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境,他心裡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帳。

這是一個富於濃重的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出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帳,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像」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2、表現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蘊涵有時代特徵的悲劇主題,

《雨巷》這首詩,寫一位沉醉於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著的這位姑娘,她結著愁怨,她家的籬牆頹圮了,她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她惆悵、凄清、嘆息、迷茫,但她沒有頹唐,沒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麼嫵媚動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沒有低下高貴的頭,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子一樣忍受著落到頭上的磨難。詩人在這里表現了人的尊嚴和頑強的生命力。但詩人筆下的姑娘是感傷的,他拿丁香來比喻她。中國古詩里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往往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輕佻。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姣好,但易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在雨中哀怨,「她靜默地走近」,有時兩顆心靈已經接近於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於從身邊飄過去,二人間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繼續追求。從詩的更深的象徵意蘊看,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靜的,雨打動紙傘,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詩人就這樣表達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抒情主人公――遊子的形象(孤獨的遊子形象貫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內心世界,又有嫵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難面前不彎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樣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對方;也許他期待的永遠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期望面前,他總是困惑的,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戴望舒熟讀法國詩人魏爾倫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氣質而言,他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後不知所措的知識分子苦悶沮喪的情緒,其基調是詩人的理想和他周圍的骯臟生活相對立的悲劇感。戴望舒的詩則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幸福地飛騰起來的理想與淹沒於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對立的悲劇感。他的詩雖然不是反抗和戰斗的詩,但也不是環境的奴隸。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的特徵。
(二)《雨巷》的藝術特色

1、《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

的方法抒情。

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以世紀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的的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像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像。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倩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2、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 (《詩論零札》十三) 他認為詩的本質寓於要表現自己同隱蔽自己這兩種願望的永恆斗爭之中,他謹慎地把他的「真實」巧妙地隱藏在詩作的「想像」的屏障里。法國象徵派詩人之所以會對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說是因為那種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隱藏自己,也不是表現自己的寫詩動機。從《雨巷》這首詩看,戴望舒的詩既不同於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於法國象徵派詩人瓦雷里那樣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一些,朦朧一些,尤其要將真事隱去。《雨巷》雖然也有象徵派的感覺的不可捉摸,內心狀態的飄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朧;但它並不帶有某些象徵派詩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我們推測《雨巷》這首詩中被隱蔽在「想像」裡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架。詩中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細節,但時間、地點和情況也許都面目全非了。這也是象徵派與浪漫派的一個極大區別。浪漫派詩歌大都寫真人實事,即興即景者多;象徵派則很難由詩來推測作者,至少,這種推測是相當曲折的。同時,象徵派詩歌的意義、主題,往往是通過暗示來表現的。《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牆,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死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詩中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些。

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3、《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

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腳韻。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見,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雖然不能說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至少也是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F. 戴望舒《雨巷》的賞析,哪裡美,美在什麼地方

郭沫若把詩歌美分為三部分: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具體分析如下;

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讀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G. 戴望舒的《雨巷》從結構、押韻、疊詞等方面的賞析

結構: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准做原則。

押韻:《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讀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疊詞: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H. 賞析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悵的詩。一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樣出現、飄過,然後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像;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

這首詩的「丁香姑娘」指的是詩人的理想,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是作者對於理想破滅的哀悼。但詩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即使自己知道理想不得不破滅,但心中仍然「飄」著希望。

(8)雨巷有哪些鑒賞角度和方法擴展閱讀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

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

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但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

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眼前。

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之一。因詩作《雨巷》一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I. 戴望舒的《雨巷》怎麼鑒賞啊

<雨巷>可以從他的文字,音韻,形式,和思想感情中的任何一種或幾種來鑒賞.比如說,詩中的姑娘代表什麼?有幾種說法,代表詩人的初戀情人,還是代表詩人追求的理想?這是可以討論的嘛.

J. 如何賞析戴望舒的詩《雨巷》

雨 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像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首《雨巷》創作於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戴望舒(1905-1950)生於浙江杭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一起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 1932年赴法留學,入里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1941年底被日軍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願》、《等待》等詩篇。1949年後,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雨巷》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一樣,文章並不完全是寫景,1927年是中國最混亂的時期,每個人都不能逃避政治上的選擇,經歷過「五四」運動又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尤其苦惱,像朱自清、戴望舒等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不敢和當時的政府抗爭,只能將自己的苦惱寄託於作品中;在這里,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行走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心態。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詩句採用了西方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意象朦朧、含蓄,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句的「聲象」構成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像一般人或物構成意象的詩一樣,由聲音構成意象的詩,具有整體意象的有機關聯,這首詩的「聲象」就會深深感染你,使你沿著「聲音」的小巷,漫步在初春淅瀝的雨中,為某種古老而永恆的生命孤寂所打動,默默地,心中生出種種惆悵和期待使「雨巷」的漫長、幽靜和孤寂,在連續的聲音流中呈現出來。聲象彷徨、悠長、哀怨、調悵、迷茫,並不是以人的形象和物的具象引人聯想,而是由於聲音的內在遞轉與情感的內在逆轉完全相統一,把詩的情感形象渲染得十分充分,回盪不息的聲音喚醒生命的聯想、聯覺,並使之具有了時間性和運動性。可以說,詩句的韻律和節與節的復沓,不是一般性的描寫性效果,而是純粹的音樂性表達效果。在反復輕吟中體會《雨巷》的旋律和和聲奧秘,也就是從音樂的情調把握住音樂的主題。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20年代的知識分子舊學功底較深,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顯然是受古詩詞中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詞中有「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雨巷》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戴望舒對這意境並非簡單的繼承而是有所創新,《雨巷》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雨巷》也是中國現代派詩中最成功地運用暗示性抒情的典範。這首詩用一種不可捉摸的感覺,飄忽不定的內心狀態,模糊朦朧的形象,表達自己徒勞地追求丁香般美好理想的孤獨、迷失的感覺和空虛惆悵的情緒。

《雨巷》同樣寄託了戴望舒對完滿愛情的盼望;戴望舒的感情生活並不完整,他曾和施蟄存的妹妹訂婚,但這感情最後無疾而終;後來和一個比自己小12歲姑娘結婚,但最後也是離婚收場,他的感情生活並不順利。戴望舒的生命也很短暫,只有45年,文學作品只有100多首詩及一些旅歐的短文,沒有什麼大部頭的作品,但憑《雨巷》這首詩已令他可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正如葉聖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閱讀全文

與雨巷有哪些鑒賞角度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期梅毒治療方法 瀏覽:303
山菍種植方法 瀏覽:281
說明方法舉例子的術語是什麼 瀏覽:173
建築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方法 瀏覽:198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及技巧視頻 瀏覽:359
固定式幕布安裝方法 瀏覽:479
瀝青路面縱裂的解決方法 瀏覽:488
調經需要哪些方法吃哪些葯 瀏覽:540
自建房大門過門石安裝方法 瀏覽:999
手搖式電腦使用方法 瀏覽:864
蘋果6plus的閃光燈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6
我愛這土地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瀏覽:587
魅族微信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14
抽氣機連接玻璃罩的研究方法 瀏覽:447
治療凍腳的方法 瀏覽:360
女人避孕套使用方法 瀏覽:325
如何優化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法 瀏覽:410
曹沖稱象用的測量方法是 瀏覽:232
咳嗽流鼻子用什麼方法治 瀏覽:215
路亞怎麼釣鯽魚最佳方法 瀏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