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詩人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
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
直露而真率地抒發了詩人內心沉重而深廣的憂傷。
2、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主要有四種形式:
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
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離愁別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詩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情感或志向。
例:「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劉一止
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
借古抒情
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即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1)小抒情這樣的描寫方法還有哪些擴展閱讀:
詩歌鑒賞表達技巧有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表現手法、結構模式等共四個層面的內容,其知識框架如下:
1、表達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
描寫方式: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2、修辭手法:比喻 、借代、設問、比擬、誇張、反問、雙關、對偶、互文、列錦
3、表現手法:象徵、聯想和想像、抑揚、襯托、對比、渲染、用典 、照應、以少總多、以小 見大、借形象說理(寓道理於形象之中)、離合、蒙太奇
4、結構模式:層層渲染、鋪墊、伏筆、照應、結構對比、卒章顯志
⑵ 語文的描寫手法和表達方式有哪些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嘗禒佰溉脂防拌獅飽餞、襯托對比、前後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等....
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就是常見的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誇張、互文、雙關、反問、設問、反復、反語、引用
建議你買一本工具書,語文的,一般都有詳細的講解。
希望採納
⑶ 表現手法有哪些抒情手法有哪些另外還有哪些手法
表現手法托(襯托)、對比、對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寓情於景、融情入景、諷刺、象徵、聯想、想像、以小見大、類比
聯想.想像.渲染.烘托.類比.諷刺..白描。
⑷ 抒情手法的8種表現是什麼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
3、動靜結合、化靜為動。
4、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
5、白描:用字簡練,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
6、細節描寫:突出事物的主要特點,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便於表達感情。
7、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8、借古抒情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4)小抒情這樣的描寫方法還有哪些擴展閱讀
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後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作用分別如下:
1、象徵(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2、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5、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⑸ 抒情方法有哪些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來說有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
一、寫作知識簡介
寫文章,不論是寫人還是敘事,當作者不能用描述的方法盡情表達自己感情的時候,常常用抒情的方法來表達。抒情,顧名思義,就是抒發感情,而感情應該是真摯、自然的。但是在有些學生的作文中常見有抒情不真摯的毛病。比如,我們有些同學寫作文,無論什麼事,動不動就寫「熱淚盈眶」,動不動就「哭」,給人一種矯揉造作、裝腔作勢的感覺。
我們作文都離不開抒情,但抒情的情況是很不一樣的。抒情寫得好,能直接表現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那麼,抒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來說有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把強烈的感情直接抒發出來。比如:「啊,親愛的祖國,我愛您!」這句話就是直接表露了作者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用直接抒情的方法抒發的感情鮮明、強烈,但我們用得較少。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是通過敘述、議論、描寫等方式來抒發自己感情的。也就是說,比較多的是運用間接抒情的方式。
下面,我們對通過敘述、議論、描寫等方式來進行的間接抒情,分別作簡單的介紹:
1.通過敘述抒情。
通過敘述來抒情,實際上是把敘述作為抒情的工具。這種敘述與一般的敘述有很大的不同,都加上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如有個同學的一篇題為《送葯》的作文,寫幾個學生給病中的老師送葯,其中有一段:「她拿出一個小圓盒,在我面前一晃,說,『瞧,我爸爸說這葯效力可高了!』我一聽,忙拉著她的手說:『走,去送給俞老師!』」這段文字盡管是敘述了兩個學生給老師找到一種「葯效很高」的葯,但字里行間含著一種對老師的深情。這種敘述,實為抒情。
2.通過議論抒情。
在文章中,作者對所寫的人或事,產生了強烈的感情,無限的激情湧上筆尖,往往藉助議論來抒發感情。
例如《一杯牛奶》寫一位同學改正自私的缺點,變得關心愛護同學了。其中有這樣一段:「這時,我簡直不相信這是真的了。因為曹燕同學過去是我班有名的『自私鬼』啊!記得有一次就為針尖大的事兒,與鄰座女同學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想想她過去的所作所為,再看看她今天的無私行動,真是判若兩人了。」作者通過議論對這位同學的變化,抒發了贊美、喜悅的感情。
3.通過描寫抒情。
通過描寫,尤其是通過景物描寫來抒情,這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抒情形式。「觸景生情」或「見物思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校園春光好》的開頭有一段:「春天來了!小河水嘩嘩地流著,楊柳發了芽,花兒張開笑臉,小鳥在枝頭歡唱著。」作者見物思情,贊美了春光的美好,感情真摯、自然、感人。
此外,運用抒情一定要注意這樣幾點:
1.感情必須是自然的流露。要做到這一點,對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發自內心,也就是說要真情實感。抒情不能虛假,虛假的抒情不僅不能感動讀者,還能使人產生厭惡。
2.抒情要生動具體。感情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要抒發得具體,是不容易的。而過於抽象和空洞的抒情,是沒有力量的。
3.抒發的感情,必須是朝氣蓬勃的,健康的。
二、病例剖析
1.矯揉造作,裝腔作勢。
例如有個學生在一篇作文中寫他如何克服困難,努力去「攻克」一道難題的。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我算呀算呀,怎麼也算不出來,心想別算了,明天去抄同學的吧,忽然我想起了革命先烈在獄中刻苦學習的事跡,不禁熱淚盈眶。我揉了揉眼睛,振作精神繼續算下去……」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熱淚盈眶」這個詞,來抒發他羞悔的感情。但仔細一看,這「熱淚盈眶」顯得太突然了。作者是在做題目,做不出題目想起革命先烈,便熱淚盈眶,真實生活中會有這樣的事嗎?學生在作文中,常常會寫到「哭」,但要首先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當時是不是真的會哭,符合不符合生活本來的面貌。動不動就「哭」,就「熱淚盈眶」,給人以矯揉造作、裝腔作勢的感覺。抒情常常和記敘緊密結合,因此,所記敘的事情要真實,所表達的感情才真摯。
2.抒情和記敘的內容沒有聯系。
例如有一位同學在題為《記一個刻苦攻關的人》中有段這樣的抒情:她在夜裡十二點鍾發現好友小王還在做作業,感動得「周身熱血沸騰」,推門到小王家去了。她翻開小王的作業簿,看到小王用三種辦法解了一道數學題,透過工整、清晰的字跡,她「彷彿看到:巍峨的高山上,一株蒼勁的青松,面對大風雪,堅強挺拔;遼闊的大海上,一隻矯健的海燕,迎著暴風雨,展翅飛翔……」
讀了這些抒情的贊美的語言,不僅引不起共鳴,而且覺得好笑。對一個學生的刻苦學習,怎麼能用「青松」、「海燕」來贊美?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系。出現這種為抒情而抒情的毛病,是因為作者不知道,情要有感而抒。
三、範文對照
1.抒情自然、真摯。
例如《寶石花》:「我哥哥種了一盆寶石花,到現在已有四五年了。
「寶石花,是一種熱帶植物。每年春季,寶石花開出五角星似的小白花來,花蕊帶點黃色,花瓣尖尖上,綴有幾點紅斑,色澤雖不鮮艷,葉子倒也十分逗人喜愛。每一瓣葉子都長得厚實、飽滿,米黃帶有灰色的葉子上有一層白色的粉末。早晨,晶瑩的露珠躲在花瓣上,真像一顆顆耀眼的珍珠。寶石花的葉子交錯、重疊地長在一起,形成一隻只大花盤。花莖柔軟地好像曲線般的延伸著。每枝花莖上,花盤累累,緊緊相連。
「……寶石花生命力很旺盛,也非常耐旱,連著幾個星期不給它澆水照樣能夠生長,因為它的每一瓣葉子就像一座小水庫,水分都儲藏在葉子里,以備乾旱時用。這小水庫多奇妙呀!
「哥哥十分愛護這盆寶石花。寒冬來臨,就把寶石花搬到家裡暖和暖和;太陽出來了,就把它搬出窗外曬曬太陽;隔幾天,還給它澆些肥料。由於哥哥的精心培育,這盆寶石花越長越好,現在終於開花了。一棵寶石花,要養到它開花,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我們一家都喜歡寶石花,因為它頑強耐旱,朴實無華。」
【評】盡管只摘錄了一部分,但讀完它,我們都能彷彿看到一盆花莖蜿蜒、葉片參差的寶石花展現在我們眼前。由於作者一家人平時精心培育,作者本人又留心觀察,所以寫得非常具體生動。像「五角星似的小白花」那「花瓣尖尖上,綴有幾點紅斑」,早晨,花瓣上「躲」著「晶瑩的露珠」等傳神的描述,既形象鮮明,又十分有趣。
由於作者這樣真實、成功的描述,緊緊結合的抒情就顯得真實、感人了。看到像小水庫的寶石花葉子,誰都會有「小水庫多奇妙呀」的同感。看到「哥哥」對寶石花的「精心培育」,誰都會發出「一棵寶石花、要養到它開花,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的感嘆。而讀到末尾,確實都會忍不住地直接抒發出「喜歡寶石花」的感情來。
可見,一篇作文要使抒情成功一般都要讓它隨著敘述、描寫或議論,自然地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細致、具體、生動和真實地進行描述的基礎上,抒發真情實感。
2.觸景抒情,情景交融。
例如《校園漫步》:「清晨,我漫步在校園里。一陣稍帶涼意的、清新的秋風,迎面吹來。
「前面便是花壇。遠看,葉兒青青,花兒點點,好像色彩繽紛的珍寶,散落在綠色的地毯上。近瞧,雞冠花,月季花,一串紅,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花朵,競相開放。花壇旁,便是宣傳廊。紅榜上寫著數理化競賽優勝者的名字。各個年級出的學習園地,猶如鮮花爭妍,似乎在我眼前展現出一幅勤奮學習的動人畫卷。
「人們常說: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它是凄清的。但是,如今在我的心裡,卻絲毫沒有這樣的感覺。我心裡正盪漾著盎然的春意。」
【評】很清楚,文章描寫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抒發的卻是對校園里到處「盪漾」著的勤奮學習的「盎然春意」。作者把客觀景物同內心感受交織起來寫,使描寫和抒情結合得十分自然。觸景抒情,情景交融。
不論是歡樂還是悲哀,是憤怒還是激動,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受到的,應該是一致的。只有觸景抒情,在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自己的感情,才能撥動讀者的心弦,喚起相同的感受。
⑹ 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修辭手法,描寫方法都有哪些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⑺ 語文中有哪些描寫手法表現手法
描寫手法和表現手法是同一種意思,具體手法有運用「五覺」法、借物抒情法、托物言志法、物品自述法、三江並流法。
1、運用「五覺」法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顏色、形狀;耳朵可以聽到各樣的聲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頭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澀;皮膚可以感知物品的軟硬、冷熱。我們描寫物品時,可以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感受來寫物品的特點。
採用「五覺」法來描寫物品,要注意圍繞物品最主要的特點寫,切忌支離破碎。此外,還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描述。
2、借物抒情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們在描寫物品時,把感情寄託於對事物的愛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關鍵是找准物品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的地方,使物品與感情相統一,使感情有所依託。
3、托物言志法
採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
4、物品自述法
物品自述法是採用第一人稱來描述物品。因此要物品具有人的特點,就需在具體描寫時,保存物的本質特點,物品描寫則顯真實自然。注意准確地把握物品的特徵,做到人格化後的物品既體現了人的特點。
這樣又不失去物的本色,還讓物品具有人的特點,使物品顯得形象生動,吸引讀者的興趣,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質特點,物品描寫則顯真實自然。
5、三江並流法
這種手法的文章除了在開頭、結尾之外的主體部分中,用三個反問段落作為文章的主題部分,圍繞主旨並列展開。一般來說,主體部分每個段落的開頭句為段落的中心句,且這些段落的中心句在結構上要基本相同或相近,最好能在段與段之間形成排比之勢,這樣能使文章文意清楚、層次分明。
⑻ 抒情方式有哪些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3]」詩人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在寫作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嘆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如劉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運用觸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寫景,作者首先是描寫閩江江水的綠,再寫江中急流的險,然後筆鋒一轉,重點描寫急流中的飛舟。寫「綠」,寫「急流」,寫「飛舟」,都是為寫船上的勇士作鋪墊。面對這幅急流飛舟、驚心動魄的畫面,作者觸景生情:在那緊急關頭,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呢?結論是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因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動搖,那船便會撞碎在尖厲的岩石上」。作者抒發了不畏艱難險阻,急流勇進,知難而上的革命情懷。情從景出,扣人心弦。
詠物寓情
詠物寓情,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於「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徵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運用了詠物寓情的手法。
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於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
這里寫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種趨炎附勢、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對這種政治投機商的憤恨與蔑視的感情,寄寓在對「藤」的物性的描寫之中,達到了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詠物寓情,將思想感情化作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畫面,不僅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而且文章也因此而顯示出情意深邃、韻味雋永的藝術魅力。
詠物言志
詠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詠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詠物」,描寫花生的可貴品質:「它只把果實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來。」然後「言志」,說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益處的人。詠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顯得具體,物象因情志而饒有韻味。二者相融相匯,相映生輝。
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藉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洩;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朴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介紹志願軍戰士的幾個英雄事例後,寫下了這樣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了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麼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作者飽含深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志願軍戰士的無比崇敬和熱愛之情。
融情於事
融情於事,指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道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敘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段敘述文字,朴實無華,把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融情於理
融情於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說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撥動人的心弦。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一篇融情於理的美文。為了向妻子最後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愛憎,作者並非情意纏綿,淚語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將愛妻之情與「勇於就死」之理熔為一爐,以含情之筆說理,以明理之言訴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網路專家組為您解答,請按一下手機右上角的採納!謝謝!
⑼ 抒情方法有哪些
寓情於景(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來抒發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古代詩歌中絕大多數是間接抒情。2001年第8題
(4)形象
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5)烘托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藉助想像、聯想來塑造形象。
襯托分為反襯和正襯。正襯又稱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現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來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5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這些典故就因為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這首詞的思想情緊密聯系的,所以,辛棄疾來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這些典故,並借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現方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如烘托、虛實(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用典等,有助於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興」「擬人」「誇張」「排比」「反復」等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8)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飄逸灑脫,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如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樣寫友情,李白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卻說:「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灧氵預堆。」欣賞兩人的詩,要反復誦讀,仔細體味它們風格的差異。
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婉約派,豪放派
(9)語言特色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欣賞詩歌,要注意詩歌作者的煉字、煉句,物象描寫中的動與靜,聲與寂,情與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襯、烘托,語序倒置的修辭色彩等。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對作品的語言表現力作具體的、深入的開掘,有助於准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維之《山居秋暝》一詩中照、流、歸、下等動詞的妙用,這些動詞或長或短的持續情,使我們似乎感觀月光的傾瀉不盡,清泉的長流不絕,浣女的由遠而近,蓮舟的由近而遠。
⑽ 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修辭手法、描寫方法都有哪些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描寫手法主要有:
(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又如「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蹄」「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白皮書54頁)反襯又有①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小橋流水人家」「一點飛鴻影下」《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②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③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悵長」等。
(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像的情景。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姜夔《揚州慢》中「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又如李白的七絕<<越中覽古 >>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中唐劉禹錫的<<石頭城>>等。
(3)對比。陸游《訴衷情》過去與現在的對比「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又如《鷓鴣天》(辛棄疾)「過去——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現在——春風不染白髭須,換得東家種樹書。(效果)——突出壯志未酬而年歲老大的感慨。」;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辛笛《風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綠得豐饒自然/兵士的新裝黃得舊褪凄慘\",在對稱的兩句中運用色彩的不同,表現出自然與人的對比;「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
(4)白描。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藤野先生》中關於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紹:「其時進來的是 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 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阿累的《一 面》寫魯迅就比魯迅寫藤野又細一些:「他的面孔黃黑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 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象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⑸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⑹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⑺從對方著筆。這是古代詩詞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也叫曲筆。如《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白皮書64頁)。又如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白皮書55頁)。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
(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辭。
(2)比喻。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3)擬人。如「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別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4)誇張。「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⑺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