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脊柱血腫怎麼治療方法

脊柱血腫怎麼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3 16:24:28

A. 脊髓損傷怎麼治療才可以恢復

1.早期治療
脊柱損傷的早期救治包括現場救護、急診救治、早期專科治療等。早期救治措施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復。
對各種創傷患者進行早期評估應從受傷現場即開始進行。意識減退或昏迷患者往往不能訴說疼痛。對任何有顱腦損傷、嚴重面部或頭皮裂傷、多發傷的患者都要懷疑有脊柱損傷的可能,通過有序的救助和轉運,減少對神經組織進一步損傷。
遵循ABC搶救原則,即維持呼吸道通暢、恢復通氣、維持血循環穩定。要區別神經性休克和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而出現的低血壓。神經源性休克是指頸椎或上胸椎脊髓損傷後交感輸出信號阻斷(T1-L2)和迷走神經活動失調,從而導致血管張力過低(低血壓)和心動過緩。低血壓合並心動過速,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不管原因為何,低血壓必須盡快糾正以免引起脊髓進一步缺血。積極輸血和補充血容量,必要時對威脅生命的出血進行急診手術。當血容量擴充後仍有低血壓伴心動過緩,應使用血管升壓葯物和擬交感神經葯物。
2.葯物治療
當脊柱損傷患者復甦滿意後,主要的治療任務是防止已受損的脊髓進一步損傷,並保護正常的脊髓組織。要做到這一點,恢復脊柱序列和穩定脊柱是關鍵的環節。在治療方法上,葯物治療恐怕是對降低脊髓損害程度最為快捷的。
(1)皮質類固醇 甲基強的松龍(MP)是惟一被FDA批準的治療脊髓損傷(SCI)葯物。建議8小時內給葯。推薦甲基強的松龍作為治療的選擇,而不是標准性治療或推薦性治療方法。另外,也有少數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MP治療急性脊髓損傷無效並可造成嚴重的並發症。
MP對脊髓斷裂者無效,脊髓輕微損傷不需要應用MP,可自行恢復,完全脊髓損傷與嚴重不全脊髓損傷是MP治療的對象。但應注意,大劑量MP可能產生肺部及胃腸道並發症,高齡者易引起呼吸系統並發症及感染。總之,在進行MP治療的過程中應注意並發症的預防。也可應用地塞米松,持續應用5天停葯,以免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出現並發症。
(2)神經節苷脂 是廣泛存在於哺乳類動物細胞膜上含糖酯的唾液酸,在中樞神經系統外層細胞膜有較高的濃度,尤其在突觸區含量特別高。用GM-1治療脊髓損傷患者,1年後隨訪較對照組有明顯療效。盡管它們的真正功能還不清楚,實驗證據表明它們能促進神經外生和突觸傳遞介導的軸索再生和發芽,減少損傷後神經潰變,促進神經發育和塑形。研究認為GM-1一般在損傷後48小時給葯,平均持續26天,而甲基強的松龍在損傷後8小時以內應用效果最好。也有學者認為GM-1無法阻止繼發性損傷的進程。目前神經節苷酯治療脊髓損傷雖已在臨床開展,但由於其機制仍不明確,研究仍在繼續,因此其臨床廣泛應用也受到限制。
(3)東莨菪鹼 通過調整微循環、改善脊髓損傷後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和堵塞造成的微循環障礙,減輕脊髓缺血、壞死,有利於脊髓功能恢復。使用越早越好。宜在傷後當日使用。
(4)神經營養葯 甲鈷胺是一種輔酶型B12,具有一個活性甲基結合在中心的鈷原子上,容易吸收,使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升高,並進一步轉移進入神經組織的細胞器內,其主要葯理作用是:增強神經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髓鞘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有利於受損神經纖維的修復。
(5)脫水葯減輕脊髓水腫 常用葯物為甘露醇,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滴速過快可能會導致致命疾病的發生。對老年人或潛在腎功能不全者應密切觀察尿量、尿色及尿常規的變化,如每天尿量少於1500ml要慎用。恰當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防脫水、血容量不足,並應監測水、電解質與腎功能。
3.並發症治療
脊髓損傷患者的死亡可分早期和晚期兩類。早期死亡發生於傷後1~2周內,多見於頸髓損傷,死亡原因為持續高熱、低溫、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晚期死亡則發生於數月或數年之後,多由壓瘡、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營養衰竭等引起,頸髓、胸腰髓損傷均可發生晚期死亡。早期和晚期死亡並無一定界限,絕大多數脊髓損傷患者死亡於並發症。但如能給以防治,又能給以良好的康復治療,則患者非但可以長期存活,並能坐、立、行,甚至參加工作,可見防治並發症的重要性。
(1)排尿障礙及其治療 脊髓損傷以後,治療排尿機能障礙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排尿狀況,減輕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使患者在不用導尿管的情況下有規律地排尿,沒有或只有少量的殘余尿,沒有尿失禁,防止泌尿系統感染,恢復膀胱正常機能。
1)持續引流與膀胱鍛煉 脊髓損傷早期患者,膀胱逼尿肌無力,尿液為內括約肌所阻不得排出,治療以留置導尿管引流為好。一般應留置直徑較小的橡皮導管或硅橡膠導尿管,最初任其開放使膀胱保持空虛狀態以利逼尿肌功能的恢復。1~2周後夾管,每四小時開放一次,夜間患者入睡後應保持開放。在導尿管開放期間,訓練患者用雙手按摩膀胱,盡量壓出尿液。
2)預防泌尿道感染和結石 由於膀胱癱瘓,小便瀦留,需長期使用留置導尿管,但容易發生膀胱攣縮和尿路感染與結石。久之,感染將難予控制,嚴重損害腎臟,以致腎功能衰竭。①拍高床頭 有利於尿液從腎臟經輸尿管引流到膀胱,而減少尿液逆流引起腎盂腎炎、腎盂積水、腎盂積膿最終損害腎功能的機會。②多飲水 患者每日飲水量應保持2500m1以上,如此則排尿也多,有機械沖洗作用。夏天還可鼓勵患者多吃西瓜,理由同上。③沖洗膀胱 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短期或間斷使用導尿管,使排尿暢通。每日用生理鹽水、3%硼酸液或0.1-0.05%呋喃西林溶液,沖洗膀胱1~2次。④清潔尿道口 留置導尿管以後,由於導尿管的刺激,尿道口處往往可見有分泌物積存,容易滋生細菌,應當每天清除。⑤更換導尿管 導尿管留置過久容易引起感染及形成結石,應當定期更換。普通橡皮導尿管一般每隔1~2周更換一次。若採取刺激性較小、外徑較小、內徑為1.5~2mm的塑料管,則可間隔2~3周更換一次。換管之前應盡量排空尿液,以便於拔管後尿道道可休息數小時。在此期間內可令患者試行排尿。排尿若能成功,則不必再行插管。平日尿液能自行沿導尿管周圍溢出,說明膀胱已經恢復排尿機能,是拔管的指征。
3)葯物療法①尿瀦留 刺激副交感神經使逼尿肌力量增強、內括約肌開放,以恢復排尿機能。抑制交感神經使內括約肌不處於緊張狀態以利排尿,可用腎上腺能受體抑制劑。用抑制尿道和括約肌痙攣葯物。②尿失禁 膀胱逼尿肌痙攣:可用阿托品類葯物等。膀胱內括約肌力弱:可將麻黃素與Ethinyloestrodiol配伍應用。膀胱內括約肌鬆弛:應用西葯效果不佳,可試用中葯縮泉丸或縮泉湯
4)手術療法 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可以選用下列手術方法:①經尿道內括約肌切開術 下運動元性膀胱排尿障礙,於傷後6個月仍不能自行排尿者;上運動元性排尿障礙,膀胱內括約肌張力增高,排尿阻力增大,長期不得緩解者,均對經尿道行內括約肌切開術。②尿道外括約肌切開術 因有長期排尿困難或尿路感染不能控制,經造影證實排尿障礙的主要阻力來自尿道外括約肌者,可行外道外括約肌切開術。③回腸代膀胱術 由於長期留置導保管或長期慢性尿路感染而發生膀胱攣縮者,可行回腸代膀胱術,以擴大膀肌容量,根除膀胱感染,減少排尿次數。④尿轉流術 因有長期排尿障礙行留置尿管而並發生感染者,可做恥骨上膀胱造瘺術;患者一般情況不佳,尿路有梗阻合並腎盂積水、腎盂積膿、腎功能衰竭者可做腎造瘺術;膀胱攣縮因某種原因不能做回腸代膀胱手術者,可行輸尿管造瘺術。

B. 脊椎血管瘤有什麼症狀

趙主任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說,脊椎血管瘤是由新生的毛細血管或海綿狀血管構成,是通常發生在脊椎骨內的原發性血管病變。脊椎血管瘤的發病率相當高,發病部位一胸椎及腰椎多見,通常為一側,但也有少數患者兩側同時發生。 趙主任分析常見的脊椎血管瘤的症狀:局部疼痛和觸痛、放射痛、下肢麻木、無力,脊柱強直甚至截癱,大部分患者沒有臨床症狀。本病是良性腫瘤,大多數骨血管瘤病人是年輕人,長骨的血管瘤極少引起臨床症狀,偶爾有不明顯和不明確的局部疼痛,逐漸轉為持續性跳痛,當腫瘤侵及軟組織時可發生患處局部腫脹。 發生於脊柱血管瘤症狀常為局部疼痛和局部肌肉痙攣,這可能是腫瘤的生長使骨皮質向後方膨脹以及椎體變形壓迫脊髓而引起,血管瘤擴展及其血管瘤內出血,血腫均司能蔓延至硬膜外間隙,從而引起脊髓壓迫症狀。脊柱中胸椎段椎管較窄,因此更容易造成脊髓受壓,有時椎體側凸與後凸,臨床神經學檢查可發現感覺異常,神經根受累以及橫貫性脊髓損害表現。 了解了上述脊椎血管瘤的症狀之後,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注意一下,如發現與上述症狀相同或類似時,請及時到血管瘤專科醫院進行治療,目前治療脊椎血管瘤的好方法是中葯療法。

C. 硬膜外血腫怎麼處理

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原則上一經診斷即應施行手術,排除血腫以緩解顱內高壓,術後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非手術治療。一般若無其他嚴重並發症且腦原發損傷較輕者,預後均良好。死亡率介於10%~25%之間,不同地區或單位懸殊較大。實際上這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並非血腫本身,而是因腦疝形成後所引起的腦干繼發性損害所致,因此,必須作到早期診斷、及時處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術治療:通常多採用骨窗開顱或骨瓣開顱術,便於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止血和必要時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腫沿用已久的術式。近年來,由於CT掃描檢查的廣泛應用,血腫的部位、大小和腦損傷情況了如指掌,並能動態地觀察血腫的變化,因此有作者採用顱骨鑽孔引流硬膜外血腫也獲得成功。①骨窗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適用於病情危急,已有腦疝來不及行影像學診斷及定位,直接送入手術室搶救的病人,先行鑽孔探查,然後擴大成骨窗清除血腫。鑽孔的順序應是先在瞳孔散大側顳部骨折線的附近,約有60%~70%的硬膜外血腫可被發現。探得血腫後按需要延長切口,擴大骨扎,排出血腫,並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腫後硬腦膜張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藍色時均應切開探查,以免遺漏硬腦膜下或腦內血腫。術畢,硬膜外置橡皮引流條,分層縫合頭皮。顱骨缺損留待2~3月之後擇期修補。②骨瓣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適用於血腫定位明確的病例。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行成形骨瓣開顱。暴露血腫後不必急於挖出血腫,因此,時顱壓已得到相當的緩解,為減少出血起見,可由血腫周邊向血腫最厚處近顱底側逐漸剝離,多能發現已破裂的硬腦膜動靜脈,而予以電凝或縫扎。待血腫清除後,宜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仔細審視有無出血點,並逐一止住,以防術後再出血。如果硬腦膜張力高或疑有硬腦膜下血腫時,應切開硬膜探查,切勿輕易去骨瓣減壓草率結束手術。須知,遺漏血腫是造成病人術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術畢,懸吊硬腦膜於骨窗外緣,還納骨瓣,分層縫合頭皮,硬膜外置引流24~48小時。③鑽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腫:適用於特急性硬膜外血腫的緊急搶救,為暫時緩解顱內高壓,贏得時間,先行錐孔或鑽孔排出部分液態血腫。這種應急措施已用於院前急救或腦內血腫的引流。最近,有學者用於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做到快速引流血腫搶救病人。其適應證為病情相對穩定,出血量約30~50ml,經CT檢查明確定位,中線移位達0.5cm以上,無繼續出血者。方法則按CT所示血腫最厚處,行錐孔或鑽孔,然後插入吸引針管或放入帶較絲的碎吸針管。排出部分血液後再注入尿激酶,或尿激酶加透明質酸酶溶解殘留的血凝塊,反復數次,留管引流3~6天至CT復查血腫已排盡為度。 2)非手術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無論施行手術與否,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特別是伴有嚴重腦原發性損傷及/或繼發性腦損害的病人,決不能掉以輕心。 硬腦膜外血腫的保守治療:適用於神志清楚、病情平衡;CT檢查血腫計量小於40ml,中線移位不超過1.5cm;無意識惡化、眼底水腫及新病徵出現;非顱中窩或顱後窩血腫者。治療措施應是在嚴密觀察病人臨床表現的前提下,採用脫水、激素、止血及活血化瘀葯物治療,如丹參、川芎等,並利用CT作動態監護,以策安全。

麻煩採納,謝謝!

D. 脊髓損傷如何治療

脊髓損傷,包括原發性損傷和繼發性損傷,脊髓原發性損傷主要是脊髓震盪傷和脊髓挫裂傷,這種情況大部分是保守治療,主要是用一些營養神經,脫水降顱壓的葯物,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做高壓氧,以及神經康復治療。如果是脊髓繼發性損傷,包括脊髓受到壓迫脊髓附近有明顯的血腫,這種情況還是應該積極地做手術治療,只有手術才能夠做到充分真正的減壓。脊椎損傷的治療方案根據脊髓損傷范圍不同、損傷程度不同、損傷性質不同而不同:若為完全的損傷,可通過手術外科治療恢復脊柱的穩定性,但其治療效果極其有限,患者難以完全痊癒;若為不完全性損傷,在明確壓迫部位以後,可通過脊髓加壓固定,為脊髓後期康復創造條件。亦可藉助其他輔助治療,如口服營養神經葯物、中醫中葯治療等。

E. 脊柱側凸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脊柱側凸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早期病例多採用非手術治療,包括:體操療法、電刺激療法、牽引療法、石膏矯形治療及支具治療等。而側彎在青春期發展較快,Cobb角在40°以上的特發性側凸,或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僵硬型先天性側凸,均應給以早期手術治療。現重點將非手術治療和常用的手術治療介紹如下:
一、非手術治療
(一)矯正體操療法
矯正體操對脊柱側凸的療效尚有爭議。但根據作者對20°以內的特發性脊柱側凸採用矯正體操治療結果,治療組側凸消退率為29.6%,比沒有治療,單純觀察組的消退率明顯高。矯正體操的作用原理是有選擇地增強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通過凸側的骶棘肌、腹肌、腰大肌、腰方肌,調整兩側的肌力平衡。牽引凹側的攣縮的肌肉、韌帶和其他軟組織,以達到矯形目的。矯正體操對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類型的脊柱側凸有不同的效果,特別對少兒或青春前期輕度特發性側凸、可屈性好尚無明顯結構性改變者,體操療法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對結構性改變明顯及先天性側凸很難單獨通過矯正體操矯形,需與其它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支具治療結合應用。因此,體操療法仍為一種必要的輔助療法,可防止肌肉萎縮及其他因制動引起的廢用性改變。下面介紹作者編制的一套矯形體操。按患者不同情況可選擇其中幾節重點練習。全套體操共九節:
1.前、後爬行患者肘膝卧位,用肘膝向前及向後爬行(圖1)。
圖1前、後爬行
2.左、右偏坐患者跪位,雙手上舉,先臀部向右側偏坐(a),然後再向左側偏坐(b、c),反復交替練習(圖2)。
圖2左、右偏坐
3.頭頂觸壁患者俯卧,鼻朝地,雙肩外展,雙肘屈曲,雙手向前,使頭盡力前伸,用頭頂觸牆壁,然後頭縮回,再以頭頂觸壁,反復練習(圖3)。
圖3頭頂觸壁
4.雙臂平伸患者俯卧,雙手枕於額前,雙手臂漸漸抬起離開地面,向前伸直,然後雙手再回額前,如此反復練習(圖4)。
圖4雙臂平伸
5.仰卧起坐患者仰卧,雙臂上伸平放墊上,然後仰卧起坐,軀體屈曲,雙臂前伸,雙手觸及趾尖,然後再慢慢雙臂上舉回至仰卧位(圖5)。
圖5仰卧起坐
6.下肢後伸患者俯卧,雙肩外展,雙肘半屈曲,雙手掌平放墊上,雙下肢後伸,從墊上抬起,左、右腿上、下交叉呈剪式運動(圖6)。
圖6下肢後伸
7.雙腿上舉患者仰卧,雙手枕於頭下,雙下肢半屈曲,雙足平放墊上,然後雙下肢上舉,兩腿前後交替作剪式運動(圖7)。
圖7雙腿上舉
8.深吸慢呼患者仰卧,雙上肢平放身體兩側,手掌向上,雙下肢半屈曲,雙足掌平放墊上,用鼻孔深吸氣,使胸廓擴展,然後作輕呼呼聲,將氣慢慢由口吐出(圖8)。
圖8深吸慢呼
9.挺拔站立患者雙足平行靠牆站立,使雙肩及髖部緊貼牆壁,使頭頸及脊柱盡力向上挺拔(圖9)。
圖9挺拔站立
(二)電刺激療法
支具是控制脊柱側凸加重的較好方法。但由於支具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動,外形臃腫,在炎熱地區,患者無法耐受透氣不佳的支具,常使患兒或家長中途放棄治療,而願意接受電刺激治療。目前常用的電刺激多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器。兩組電極分別放置在側彎凸側的體表特定位置,兩通道交替輸出的矩形電刺激波,使兩組椎旁肌輪替收縮與舒張,而使側彎的脊柱獲得持續的矯正力,以期達到防止側凸加重的目的。較好的適應證是年齡較小的可屈性較好的40°以下的特發性側凸及神經肌肉型側凸。具體治療方法:
1.定位治療前攝站立前後位脊柱X線像,根據X線像找出側凸的頂椎及與其相連的肋骨,此肋骨與患者腋後線,腋中線相交點A、B為參考中心,在參考中心上、下各5~6cm處的腋後線及腋中線上作標志點,為放電極板位置,同一組電極極板的距離不要小於10cm。
2.有效強度的確定電刺激需要有足夠的強度才能達到治療目的。一般電刺激強度通過以下方法來估計:①電刺激肌肉收縮時,肉眼觀察脊柱側凸有無改善或變直。②肌肉收縮時觸摸患兒棘突有無移動。③拍片觀察有電刺激與無電刺激時側凸角度有無10°以上的減小。如未達到以上要求,應向前或向後調整電極板位置,或略增大同一組兩電極板間距,找到最佳刺激點,並使電流強度逐漸增大到60~70mA。
3.治療處方第一周:第一天刺激為半小時,每日兩次,第二天刺激1小時,每日兩次,第三天刺激3小時,每日1次,以後每日一次,每次遞增1小時,至第七天刺激7小時。電流量由第一天30mA到第七日的70mA。經一周白天治療使患兒逐漸適應,並同時教會家長如何正確使用電刺激器和放置電極板,以後改為晚上治療。小兒入睡後開動儀器,使電流強度由30mA開始,幾分鍾後逐漸調到60~70mA,以免刺激太強,將患兒弄醒。
在開始治療階段,注意發生皮疹。要經常核對刺激點,防止刺激強度及刺激時間不足。電刺激療法需持之以恆。為達到好的治療效果也可與支具治療聯合應用。
(三)支具療法
在脊柱側凸非手術治療中支具治療占重要位置。Winter等曾對95例Cobb角在30~39°的特發性脊柱側凸用Milwaukee支具治療,骨生長成熟後停止使用,其後經過二年半的隨診,84%的側凸無變化或有減輕。作者對215例平均Cobb角28度的特發性側凸患者,頸胸段及胸段側凸採用Milwaukee支具,胸腰段及腰段側凸採用Boston支具治療。經平均26個月隨診,側凸無變化或減輕的有效率為82%。支具療法適用少年期和青春期的特發性側凸,對先天性側凸或骨發育成熟期的側凸支具治療無效。常使用的治療脊柱側凸的支具有兩大類:即CTLSO及TLSO。
1.CTLSO固定范圍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Milwaukee支具是其代表,包繞骨盆的部分由塑料製成,外面附有三個立柱,一前二後。三根柱在頸部與頸圈相連,圈的後方為枕托,前方緊貼喉前托位下頜。CTLSO適用於頂椎在T8以上的側凸。根據需要在立柱上補加壓力墊或吊帶,主墊應安放在側凸頂椎的水平。壓墊位置應盡量偏向外側,以增加水平分力。
2.TLSO固定范圍包括中、下胸椎、腰椎和骶椎。其中Boston支具是它的代表。TLSO適用於側凸頂椎在T8以下的患者。支具由塑料製成,上端至腋下,下端包繞骨盆,該類支具可被衣服遮蓋,不影響美觀,患者容易接受。但這種支具必須用石膏取樣。甚至在牽引下或加壓墊下,取樣做成陰模,後製成陽模。再用塑料在陽模上作成支具,才有較好的矯形作用。
3.穿戴支具的時間支具穿戴時間每日不少於23小時,1小時留作洗澡、體操等活動練習。支具治療需持之以恆,若無禁忌,支具使用應至骨生長發育成熟。停用支具的指標:①4個月內身高未見增長。②Risser征4~5級(髂嵴骨骺長全及融合)。取下支具後4小時攝片,Cobb角。達到上述指標,支具穿戴時間每日可為20小時。4個月後復查無變化,減為16小時。如再復查仍穩定改為12小時。再隔3個月,去除支具24小時後拍脊柱正位片,Cobb角仍無變化,即停止使用。在此期間如有畸形加重,仍需恢復每日23小時著用支具。
(四)牽引療法
牽引治療可防止或減緩脊柱側凸的進一步加重,或使側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牽引療法,目前更重要的是用作脊柱側凸的術前准備,使手術達到最大限度地矯正。防止手術一次性地牽張,避免或減少脊髓神經損傷並發症的發生。牽引的方法很多,如頸牽引,斜台頸牽引,頸—骨盆套牽引、頭顱—骨盆環牽引、卧位反懸吊牽引等,現將後兩種介紹如下:
1.頭顱一骨盆環牽引該裝置首先由Dewald和Ray於1970年設計並應用臨床。它由頭環、骨盆環和四根支撐桿組成。頭環由特製螺釘固定在頭顱,骨盆環可由斯氏針、特製的螺釘、皮圍腰或腰部石膏固定。
(1)頭顱環安裝患者頭發剃光,仰卧、頭由助手扶持並固定於床緣之外,皮膚常規消毒,局麻下操作。頭環應套在頭顱最大徑線下方,位眉弓上和耳尖上各1cm。頭環至頭皮的距離為1~1.5cm,以4枚特製的顱骨螺釘將顱環與顱骨連接固定。前方兩枚顱釘在眉弓外1/3點上方1cm處刺入皮膚,後方兩枚顱釘與前方顱釘呈對角線擰入,直至扭力為6kg左右(三個手指擰不動)為止,將顱釘擰入顱骨外板。
(2)骨盆環安裝全麻或局麻後,患者取側卧位,手術側在上。由助手在後側髂後上棘處放一斯氏針作導向,術者在前側自髂前上棘下0.5cm向導針方向穿入斯氏針,理想的穿出點應在髂後上棘中心。一側穿針完畢,翻身操作對側,斯氏針操作法困難,並發症多。目前大多採用螺釘固定法,即患者平卧骨科手術床,使骨盆懸空,由一助手把持骨盆環,由兩位術者自兩側髂前上棘後下方各0.5cm處,由前向後每隔1.5~2.0cm同時由兩側對抗地各擰入三枚特製的螺釘,直到骨盆環牢固為止。
術後2~3天暫不牽引,待針眼疼痛消失後,安裝支撐桿。術後三天應每天擰緊固定螺釘,並每天擰調節螺絲1~2圈,直至達到理想的矯正度。
2.脊柱側凸反懸吊牽引該裝置由牽引帶、滑車、繩索及重錘組成。患者側卧在牽引帶中,側彎的凸側向下,重量由10kg逐漸加大到40kg使凸側頂點離床5~8cm,以患者的最大耐受度為限。若僅為術前准備,一般牽引時間兩周左右。通過牽引,使凹側軟組織得到松解,使脊柱凹側得到有效的伸展。該方法簡單,方便,並發症少,力學合理,效果也較確切。患者可自由出入牽引裝置,不需特殊護理。可在醫院中牽引,也可在家中或臨時病房中應用。
二、手術治療
(一)手術適應證
1.病因特發性側凸、青春期發展較快,Cobb角大於40°者應當手術治療。先天性側凸,特別是僵硬型,或神經肌肉型側凸致脊柱塌陷者,應當早期手術。因病程越長,發展愈嚴重矯正愈難。
2.年齡一般器械矯形固定融合手術在12歲以後施行。對先天性側凸,為防止側凸加重的局部融合應早期手術。
3.側凸程度目前國內外一般規定在Cobb角40°以上者行手術治療。40°以下者行非手術治療。
4.側凸部位旋轉較重的胸椎側凸,伴有明顯胸廓畸形或駝背(hump角大)畸形者,比腰椎側凸要提前手術,以防影響呼吸功能加重。
5.側凸並有早期截癱者應早期手術,進行減壓解除截癱因素,矯正和防止畸形進一步加重。
6.對年齡較大的成年人側凸,由於畸形部位椎骨增生所致腰背痛,或脊椎不穩,亦可考慮固定融合術。
(二)常用的手術
1.Harrington手術Harrington1962年首先報告用金屬內固定裝置支撐或和加壓來矯正側凸畸形。其裝置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為棒,二為鉤。放在側彎凹側用撐開棒,放在凸側用加壓棒。撐開棒的近段為棘齒狀,以便放在鉤子內只允許撐開,不允許反回。其尾端為方形,以防插入下鉤後旋轉。加壓棒較細,富有彈性;全長有螺紋。撐開棒的上鉤為圓孔,尾端鉤為方孔。加壓棒的Rochester型,鉤背面有槽,容易使加壓棒及墊圈放入。撐開棒的上鉤一般放在胸椎小關節間,下鉤放在腰椎椎板上緣。加壓棒上鉤放在肋骨橫突關節,下鉤放在腰椎椎板下緣。Harrington器械有較好的縱向支撐性能,對Cobb角大於50°效果較小,即角度小,矯正力差,而過大的角度可用2根撐開棒,或與加壓棒合並應用。
Harrington手術操作方法目前已經國際標准化。患者全麻後俯卧Hall-Relton手術支架上。皮膚滅菌,覆蓋無菌薄膜後,切皮前在皮下,肌肉注入1∶400,000腎上腺素溶液,以減少出血。在擬行融合節段的上一棘突及下一棘突作直線切口。骨膜下剝離棘突及兩側椎板的軟組織,直至顯露出兩側小關節或肋骨橫突關節。用自動撐開器撐開兩側肌肉。在側彎的凹側找到上終椎上一小關節,將其切開,放置上鉤。在下終椎的下一椎板上緣放置下鉤。在上、下鉤之上各放一間鉤。將脊柱外固定撐開器放在上、下兩間鉤之間。旋轉撐開器螺紐,從凹側將側彎撐開,選擇長度合適的撐開棒,使其穿入上、下鉤的孔。取掉外撐開器,用撐鉤器使上鉤在撐開棒上段棘齒狀台階上向上再撐開1~2棘齒,使達到最大限度的矯正。然後作術中喚醒試驗,或誘發電位監測。證明無過度矯正,再將擬融合節段棘突、椎板及小關節去皮質作植骨床。然後行髂骨取骨或合並應用異體骨行植骨融合。閉合傷口前,放置1~2根負壓引流管,以減少血腫,防止感染。
若Harrington撐開棒與加壓棒合並應用時,應先放置加壓棒。目前Harrington撐開器械矯形,多與Luque節段性椎板下鋼絲固定聯合應用,以減少單純Harrington手術後的脫鉤、斷棍等並發症。
2.Luque手術1976年由墨西哥Luque首先報告。他將兩根「L」形金屬棒置於側彎節段的兩側椎板。把一根金屬棒的短臂插入側彎,上終椎上一棘突中,另一「L」形金屬棒短臂插入側彎下終椎下一棘突中。如此使兩棒呈一長方形,控制金屬棒上、下滑動或旋轉,切除需要固定節段的所有棘間韌帶、黃韌帶,打開椎板間孔。自每一椎板間孔穿入鋼絲,通過椎板下,從相鄰的椎板間孔穿出。把每一節段椎板下穿過的鋼絲擰緊在每側的金屬棒上,使椎板和金屬棒完全固定在一起。
Luque手術步驟:體位、切口、顯露同Harrington手術,顯露完畢後行:
1)椎板間開窗咬除棘間韌帶或部分棘突後露出黃韌帶,先用咬骨鉗咬開一小孔,伸入神經剝離子將硬膜外間隙分開。然後用小斜面的Kerrison椎板咬骨鉗伸入硬膜外間隙,輕輕下壓硬膜外脂肪,上提咬除黃韌帶。在椎板間隙開一個0.5cm直徑的窗孔,以便鋼絲通過。
2)椎板下穿鋼絲把柔軟,無彈力的0.8~1.0mm直徑鋼絲剪成長約50cm,折成雙股,使頂端留有圓形小孔。將雙股鋼絲頂段彎成以兩椎板間開窗間距為直徑的弧形。把弧形鋼絲頂端伸入下一椎板間開孔,通過硬膜外間隙,緊貼椎板下,由上一椎板間孔開窗穿出。用小鉤鉤住鋼絲頂端小孔,使鋼絲緊貼椎板下提出。將雙股鋼絲頂端剪掉,使成單股,左右兩側分開,以備固定「L」形棒。
3)固定「L」形棒一般先在凹側放置「L」形棒將一鋼絲繞過金屬棒,然後鋼絲交叉擰緊。自上而下逐個結扎。在扭緊鋼絲過程中,助手可輕力推壓凸側,以利矯形。再把另一「L」形棒放在凸側,以同樣方法,自上而下,逐個結扎每一椎板下穿出的鋼絲。使兩根「L」形棒,利用側凸的頂椎為支點,如同「夾板」將側凸得到矯正。
植骨、融合等同Harrington手術。Luque手術固定牢靠,術後假關節發生率低,但每一鋼絲通過硬膜外腔,增加了脊髓損傷的機會。
3.Harri-Luque棘突基底骨扣鋼絲固定法作者自1985年採用Harrington與Luque聯合器械,但不是椎板下鋼絲固定,而是在椎骨最厚的部位棘突基底用打孔器平行椎板鑽兩個並行的1.5mm直徑的孔,分別由一側向對側通過兩鑽孔將帶有骨扣的鋼絲兩端穿出(骨扣預先制備好),用穿過來的鋼絲將該側Harrington棒或Luque棒固定。這樣,使鋼絲通過骨扣對棘突由Wisconsin法原為橫向拉力,變成對棘突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對峙的壓力(圖10),因而大大增強了鋼絲的固定能力。
圖10棘突基底穿骨扣鋼絲示意圖
作者通過生物力學測定及經100餘例臨床實用對比證明,該方向對側凸的矯正率及固定力,不弱於Luque法。但減少了Luque法椎板下穿鋼絲的復雜性,避免或減少了直接損傷脊髓神經的機會。
4.Dwyer手術1969年澳大利亞的Dwyer採用從椎體前方矯正脊柱側凸的手術方法。該手術主要適用於L1以下的側凸畸形,特別對椎板有嚴重缺如或畸形,不能置鉤的病例更為適合。手術一般從凸側作胸腹聯合切口,切除第10肋進入胸腔,在腹膜外顯露T11~L5脊椎前外側。結扎各橫行於椎體的血管。縱行切開前縱韌帶及骨膜,並向兩側作骨膜剝離,顯露出椎體。切除側凸范圍內的各椎間盤,每一椎體上釘入一帶孔的螺釘,鋼索從孔中通過,抽緊鋼索,使椎體靠近。凸側切除後的椎間隙消失,使脊柱變直。壓扁螺絲使鋼索不能回縮,使側彎得到矯正。該方法矯形滿意,但並發症多。
5.Zielke手術Zielke裝置實際是改良的Dwyer器械,其途徑也是前方入路。本方法最大優點是矯正度大,能夠去旋轉;固定節段少,對畸形節段只有加壓,沒有撐開作用,因而對神經牽拉損傷的機會少。
6.C.D手術法國Cotrel和Dubousset於1984年報告了他們的新型脊柱側凸矯形固定器械。主要適用於少年期特發性脊柱側凸,是目前脊柱後路矯形手術中最有效的固定器械之一。但方法復雜,並發症較多。

F. 當脊椎受傷時,身體都會出現哪些症狀

脊柱損傷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傷害,如果傷害後沒有治療和治療,它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並且,如果很難,很可能導致癱瘓。因此,有必要了解脊柱損傷的症狀。此外,應在確定損傷後及時採取正確的處理方法。


如果有些人發生意外,那麼身體感受到障礙,反映異常或自主主義障礙,必須盡快去醫院,不要錯過脊髓損傷的黃變時期。脊髓損傷的患者也應該保持良好的態度,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信心,如果脊髓損傷可以給予及時治療,有良好的康復治療,但患者不僅可以坐,站立,線,甚至參加工作。

G. 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

脊髓損傷的手術治療方法。

手術指征:①符合脊柱骨折的手術指征者,如損及個什或後柱的不穩定骨折,以及脊柱骨折脫位;②4;完全性脊髓損傷,或脊髓恢復過程突然列L,需做脊髓探查者;③影像學證實有椎間盤突出、推體或推板突入推管壓迫脊髓者。對完全截癱及病人條件甚差以及局部有感染者,不宜手術或宜慎重考慮。

手術入路:常選用後路減壓探查並同時經椎弓根行復位固定;亦有人提倡用經前路切除後凸的椎體,同時植骨融合,並行椎體鋼板固定;亦可對胸腰椎骨折經側前方切除部分椎板及椎弓根,並做環形或半環形減壓。手術人路應根據病情及部位而定:頸椎椎體瀑裂骨折或骨折服位,可經前路椎間盤及椎體切除,植骨融合。

脊髓探查:軟膜對脊髓有較大約束力.脊髓腫脹出血時,需切開軟膜才能使脊髓得到減壓。有腫脹感或囊腫感者,可切開硬膜,並經後小線切開軟膜減壓;有囊腫或血腫表現者,可在後中線避開血管,以利刀刃沿後中線切開脊髓,引流出血液及壞死組織,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保護白質不受損傷。

脊髓損傷的手術原則

根據骨折的情況及脊髓受壓的部位而定。

(1)開放性脊髓損傷 主要進行活創,去除游離骨片和異物。

(2)急性閉合性脊髓損傷的減壓術 手術經路3種。

①後路手術:其指征是椎板凹陷性骨折,骨片突入椎管壓迫脊髓及神經根,有骨折脫位,小關節交鎖,脊髓管狹窄和需從後方穩定脊柱。

②前路手術:頸椎骨折脫位牽引治療失效,胸椎嚴重損傷,粉碎骨折或爆破骨折、骨片壓迫脊髓,脊髓造影或叮或MRT證實椎間換向後突山迫脊髓。

③側方減壓術:對於胸腰椎不穩定性骨折,椎體後上角壓迫脊髓或骨折脫位而伴有脊髓常受壓症狀者,從後路減壓有時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充分切除脊髓前方的壓迫物,達到徹底減壓的目的。為了加強日後的穩定性,需減壓手術做椎體問植骨,對側椎板骨或輔以哈氏棒內固定術加植骨術。

(3)不同部位脊髓損傷減壓手術 方法的選擇應根據不同損傷情況而採用不同手術方法。

H. 請問醫生,我脊椎管裡面有淤血,該怎麼處理,由於,椎管畸形,導致出血,淤血壓迫神經,從而導致全身麻木

病情分析:
我還是建議你注意多休息看看吧
指導意見:
還有就是注意吃點中葯看看怎麼樣吧,多休息

I. 脊髓損傷怎麼治療

脊髓損傷是臨床上能夠見到,而且非常棘手的一種損傷。由於脊髓神經是非常脆弱的。在脊髓神經出現損傷以後,大都很難完全恢復,所以脊髓損傷的治療也是非常困難的。

那麼,脊髓損傷分為急性期的脊髓損傷和慢性的脊髓損傷。對於急性期的脊髓損傷,像脊髓的過伸傷、過屈傷,或者是椎體的骨折造成的脊髓的壓迫,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首先要解除壓迫,要將壓迫脊髓神經的因素進行去除,像骨折、骨髓的壓迫或者血腫,我們一般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在積極的解除脊髓壓迫的同時,給予神經營養的葯物治療,同時給予大劑量的激素進行沖擊治療和脫水等治療脊髓神經,來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復。

而對於脊髓神經損傷以後出現的慢性損傷,我們大多需要進行治療脊髓神經,像脊髓神經的營養葯物治療,像彌可保,長時間的口服治療。同時需要進行患肢的康復功能鍛煉,由於脊髓神經損傷以後,會導致患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我們需要進行患肢的康復功能訓練,避免出現肌肉的萎縮、肌肉的功能障礙等等。

J. 右後背部血腫,皮下出血,血液病的治療。【骨髓纖維化】

可以再做一下骨髓細胞的基因檢測:BCR/ABL,JAK2突變等,如果陽性,可以用靶向葯物格列衛。如果沒有特異的基因,就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干擾素可以應用。

(呂書晴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閱讀全文

與脊柱血腫怎麼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沉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瀏覽:981
基金凈資產的計算方法在哪裡約定 瀏覽:395
怎麼快速學習數學的方法 瀏覽:256
鑒定母牛發情常用哪些方法 瀏覽:9
學生黨下橫叉的快速方法 瀏覽:504
綠蘿生蟲子怎麼辦最快的方法 瀏覽:514
女性最佳取環方法 瀏覽:363
手機信號最強的方法 瀏覽:802
圖片粘貼排版方法視頻 瀏覽:373
抗疫和防疫的方法和技巧手抄報 瀏覽:75
小學生如何能快速答卷的方法 瀏覽:76
當體溫升高時常用哪些方法降溫 瀏覽:38
車窗拋物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604
鹽水去頭屑的最佳方法 瀏覽:227
冬季開花花卉怎麼養正確方法圖文 瀏覽:957
如何製作腐植酸的方法 瀏覽:47
體育信息的研究方法 瀏覽:320
口袋最簡單的方法怎麼折呢 瀏覽:19
壓力表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 瀏覽:154
腎上腺素的釋放水平檢測方法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