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見的總結結構方式有哪幾種
第一,縱式結構
即按照事物或實踐活動的過程安排內容。按照工作進展的過程來寫,從交代背景到工作展開的步驟、方法、成效、體會一路寫來。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可以清楚的展現事物發展或社會活動的全過程。此方法常用語單項工作總結;
第二,橫式結構
按事實性質特點和規律的不同分門別類地一次展開內容列點,使各層次之間呈現相互並列的態勢。這種寫法的優點是讓各層次的內容特點鮮明集中;此方法常用於綜合性工作總結;
第三,縱橫式結構
在同時總結數項工作,安排內容時,即考慮到時間的先後順序,體現事物的發展過程,又注意內容的邏輯聯系,從幾方面總結出經驗教訓。具體用法是:先採用縱式結構,寫清楚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情況或問題,然後用橫式結構總結經驗或教訓。
(1)結構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行文邏輯:
一、總分關系。也就是綱目關系。一般來說,「二級標題」的內容和「一級標題」的內容之間就是總分關系。一級標題是二級標題的總概況,總綱目。
二、主次關系。也就是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它們本身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但相互聯系密切,是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實際使用時即「重要內容在前,次要內容在後」。
三、並列關系。相互之間不相隸屬又相對獨立的一種關系。
四、遞進關系。這是同一種事物不同發展階段的關系。
五、點面關系。面是由眾多的點組成的,為了說明面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點的事情來作為例子。
六、因果關系。事物之間存在必然的因與果的關系。揭示因果關系,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❷ 文章的結構方式是指什麼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然後先儒家對「格物」「致知」意義的曲解和對「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沒;再闡述科學發展為什麼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後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後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❸ 結構的藝術方法有哪些列舉並選擇其中一兩條談談你的看法
結構的藝術方法有意脈法,聚焦法,蓄勢法,剝筍法,波折法,對比法,形散神聚法,穿線連珠法。
(一)意脈法
意脈法是散文常用的一種結構方法。散文作品以作者的情思為脈胳,這種脈胳一般是隱含在行文的敘寫之中,讀者需要縱觀品味全文方能領略作者的意圖情思,這種結構方法在抒情散文中最為常見。
例如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作品描繪了春回大地、春草柔綠、春花迷人、春風動人、春雨喜人、景色宜人等一系列畫面,描寫之中蘊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全篇正是以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為意脈來結構的。
(二)聚焦法
聚焦法是指聚焦於一點的結構組織方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葉聖陶先生這樣分析:「父子兩個到了南京,耽擱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船,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難道除了寫出來的事情以外,再沒有旁的事情嗎?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約去遊逛不是事情嗎?然而只用一句話帶過,並不把遊逛的詳細情形寫出來又是什麼緣故?緣故很容易明白:遊逛的事情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所以不用寫。」 即使是關於父親的行為,也是經過嚴格的選取,凡是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沙汀的小說《在其香居茶館里》將各種人物、各種矛盾都集中在茶館里展開,情節十分集中;茶館中幾乎所有的人關注的都是眼下的兵役問題,矛盾沖突又是圍繞兵役問題展開,可以說「兵役問題」是「焦點中的焦點」。
(三)蓄勢法
蓄勢法,這是敘事作品將情節發展推向高潮前常用的手法。作品在尖銳的矛盾沖突爆發以前不斷的蓄勢,最後使沖突的爆發成為必然,產生強烈的審美效果。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寫寶玉挨打就採用此法。賈雨村來訪,賈政喚寶玉來會見賈雨村時,矛盾尚未展開,賈政也很平靜。當寶玉因為金釧自盡,茫然不知所往,卻與賈政撞了個滿懷,賈政「見他惶悚,應對不似往日,原本無氣的,這一來倒生了三分氣」,矛盾開始產生;接著,忠順王府來人找賈政索要戲子琪官,結果證實寶玉又確實與琪官有來往,賈政「此時氣的目瞪口歪」,剛命寶玉「不許動」,自己起身送忠順王府的來人,賈環又誣告寶玉強奸金釧兒,金釧兒因受辱而自殺,「話未說完,把個賈政氣的面如金紙」父子矛盾激化到頂點,情節發展的高潮——寶玉挨打的必然結果隨之到來。蓄勢越滿,矛盾沖突也越激烈。這種方法能使矛盾沖突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和劇烈感,從而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審美愉悅。
(四)剝筍法
剝筍法適宜於隱秘情節的安排。作家往往先設下埋伏和懸念,然後逐漸展開,逐層披露,就像剝竹筍一樣,故曰剝筍法。中國早期的俠義公案小說多採取此種寫法。所謂「文先言殺人者之敗露,下卷始敘其由,令讀者駭其前而必繹其後」。 這里的「駭其前」即先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其後對故事情節的展開再作詳細地敘述。這類故事往往是「話里有話」(這里所說「話」,是指說書人所講的故事)。
如不肖生《俠義英雄傳》中對大盜胡九的描寫就是逐層剝筍:第一層,寫彭紀洲到陝西城固縣上任不久,兩天內有五張狀子告胡九劫掠,其中有兩件是同一時間內發生,兩處卻相距百里,不知胡九是何人物;第二層,寫彭紀洲訪胡九,弄清胡九是代人受過;第三層,寫胡九到縣衙說明,捕快無法抓到盜賊,敷衍塞責,致使胡九洗手三十年,仍負惡名;第四層,寫胡九辦案、赴濟南探監,顯示胡九俠義之心與才能;第五層,寫為縣令辦事,表現胡九俠義與絕技,博得彭紀洲的信任和尊重。
(五)波折法
波折法易於把一個情節寫得曲折多變,富有情趣,耐人品味。因情節跌宕起伏,變化豐富,一波三折,深受讀者喜愛。
例如《紅樓夢》第十七回寶黛關於香袋的情節描寫: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賈寶玉才情煥發得了彩頭,所佩之物被賈政小廝盡行解去。矛盾由此展開,寶玉身邊佩之物一件不存,黛玉以為自己送寶玉的荷包寶玉也送給了別人,矛盾乍起,此一折;黛玉生氣回房,便鉸寶玉囑咐做的香袋,此二折;寶玉見黛玉生氣,便趕來,卻見香袋無故剪了,卻也來氣,此時寶玉忙從裡面衣襟解下荷包,說明荷包不曾給人,黛玉自悔不語,此三折;寶玉把荷包擲給黛玉表示奉還,黛玉氣得哭了起來,拿起荷包又鉸,寶玉忙搶住賠禮,求黛玉再替他做個香袋,矛盾至此才算告一個段落。一個小小的香袋,只是故事發展中的道具,但道具的運用卻顯示了作家巧於安排情節、善於駕馭故事、故事中展現人物性格的高超寫作才能。
(六)寒暑易節法
寒暑易節法是指情節安排的張弛有致和動靜結合。故事發展中既驚濤駭浪,又有細雨和風,既符合藝術辯證法,又照顧到讀者的閱讀心理。美國學者浦安迪稱這種安排情節的方法為「對偶美學」。當然對偶美學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既包括作品風格的雅與俗的對立,優美愛情與低級猥褻的對立,也包括抒情境界和強烈行動的對立。寒暑易節法就是抒情境界和強烈行動的對立。 毛宗崗下在論及《三國演義》結構章法時,對這一問題多有發揮。我們不妨借用《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為例來說明這一命題。
赤壁鏖兵的雙方都在為戰爭做著准備,戰事一觸即發。作者忙裡偷閑,盪開一筆,卻寫曹操江上宴飲賦詩。
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 操見南屏山色如畫,東視柴桑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覷烏林,心中歡喜……
在這段優美的景色描寫之後,作者描述了曹操臨江賦詩、吟唱的經過。這種景色的工筆細描如果出現在抒情性作品中不足為奇,但它放置在兩軍對壘的前沿陣地,作者張弛的安排就顯得匠心獨運了。果然,當揚州刺史劉馥對詩歌提出異議時,節奏陡轉。
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由賦詩到殺人,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由文到武對偶手法的運用,使曹操性格的兩面性非常鮮明,人物形象因此而豐滿。這種描寫手法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甚為常見,鑒賞時我們既要注意它在整篇作品中的調和作用,更應當領會其推動情節發展的特殊地位。
(七)形散神聚法
形散神聚法的結構方法為散文所常用。「形散」指散文的表現手法、結構布局、語言形式的靈活多變和內容題材的豐富多彩,「神聚」指作品中看起來很散的內容有一個明確的主題。
例如曹靖華的《小米的回憶》,從時間來看,作品從作者的童年,寫到3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再到新的歷史時期;從空間來看,有故鄉盧氏的小河邊,有白色恐怖的大海,有難民集中的重慶,有革命聖地延安;從人物來看,有作者、作者祖母、魯迅、許廣平、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從敘述的事件來看,有農民種穀子,魯迅愛吃小米,周恩來、董必武給重慶同志帶小米等。這些內容都在「小米加步槍」的延安精神的主題統一之下,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里的「神」,猶如串珠的繩子,散亂的珠子看起來排列似乎毫無章法,實際上是作者的有意散置。這里的「散」,不能理解為「亂」。
(八)穿線連珠法
穿線連珠法和形散神凝法有相似之處。也是將豐富、瑣碎、復雜的內容用一根線索穿連起來,使作品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穿線連珠法的主題是顯在的,線索擺在明處,而形散神凝法則需要讀者認真的體會才能理出線索。
如劉白羽的散文《燈火》以「我」的見聞為線索,王願堅的小說《七根火柴》以「火柴」為線索,孔尚任的《桃花扇》以「詩扇」為線索,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寶黛的愛情悲劇」為線索,將作品穿連起來,盡管內容豐富,情節曲折,但散而不亂。
❹ 短文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後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4)結構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文章的情節是由特定的情節單元或敘事單元構成的。不同的小說篇章,其情節單元的構成方式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有不同的敘述特點和審美功能。
從對中外小說創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類型有6種,即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
散文化情節結構的特點:一是故事情節呈現為散文的片斷,就如同散文的敘事是片段事件的連綴,而不是有頭有尾的連貫故事一樣。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過片斷事件的敘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會風情的描繪,創造出生動的意境,表達特定的主體情思。
這似乎同於散文了,其實不然,散文所敘之事之人多是真實的,而「散文」結構所敘之事之人之境,卻是虛構的。「散文」結構實際上就是採用了散文的情節形式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何立偉的《小城無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結構。
「散文」結構,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許多小說,大多用倒敘回憶的方式,往事片斷汨汨而來,或長或短,或濃或淡,隨思緒而定,無刻意修飾的痕跡。
汪曾祺曾經說過,一篇小說未產生前,即已有此小說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說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說是不能隨意伸長或縮短的。汪先生所強調的正是那種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鑿和雕飾的情節結構。
❺ 寫作的結構方法有哪些
一、順敘,是指按照事件發展過程的先後次序進行的敘述。這是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敘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層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後果變化自然。事件脈絡清楚,令讀者一目瞭然。順敘多以時間先後為序,即按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先後來寫,多件事的敘述中,則先出現先發生的事先寫,後出現後發生的事後寫,一切按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為線索。 二、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精彩片斷提到文章的開頭寫,然後再按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寫,這種方法稱為倒敘。倒敘可以造成懸念,使行文跌宕起伏,牽動讀者去尋根溯源,產生閱讀的強大吸引力。 三、分敘,又稱平敘,就是平行敘述或交叉敘述,指敘述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兩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說中所常說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敘可以使紛繁的事表現得頭緒清楚、氣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線交錯卻脈絡分明 ,具有立體效果。 四、插敘,是指因特殊要求,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與中心事件或與主旨相關的內容,結束後再續原來的敘述,插敘的方法很多,有所謂「追敘」,如對過去事件片斷的回憶;有所謂「補敘」,如對有關人或事作必要的補充、解釋;有所謂「逆敘」,如對有關內容進行由今及古、由近而遠的追根溯源。 話題作文要有所創新,就應調用多種敘述方法。除以上敘事方式外,還可把文章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和意識流順序。但無論使用何種敘述方法,其主要目的在於敘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能將所選用的材料連綴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❻ 語文中的「結構」都有哪些
一、總分式結構
文章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
這種關系,有三種基本形式:
1、先總後分,文章開頭部分總括提出所要敘述事件的整體面貌、基本特徵或中心觀點;
2、先分後總;
3、先總說,後分說,再總說。
二、運用並列式結構
1.並列的幾個內容各自獨立,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
2.並列的各個部分必須是平行的,要防止各個方面交叉或從屬。
三、對照式結構: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
四、遞進式結構: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
結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é gòu,由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建築物承重部分的構造;構築;建造等意思。
結構既是一種觀念形態,又是物質的一種運動狀態。結是結合之意義,構是構造之義,合起來理解就是主觀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結合構造之意思。因而,在意識形態世界和物質世界得到廣泛應用。例如,語言結構,建築結構等。這是人們用來表達世界存在狀態和運動狀態的專業術語。
❼ 文章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文章結構方式共有6種,分別為總分式、並列式、分述式、對照式、遞進式、縱橫式。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並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各種文章結構的具體含義: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1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部分與部分關系平列,分述與總述則有層次輩分之別。其方式有先分後總式、先總後分式和先總後分再總式。先分後總,是把所要表述的對象或主題分成若幹部分或側面,從不同角度漸次展開闡說或論述,最後在此基礎上作出結論或歸納全文。
先總後分與之相反,是先提綱挈領,從總體述說,然後再劃分若干層次或側面,分別闡說或論述,從不同側面貫徹總論總述。先總後分再總是先總論,然後分而論之述之,最後再總括,更上一層樓,使文章邏輯嚴密,條理分明,中心突出。內容復雜的論說文常取此種方式。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
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
❽ 文章結構有哪些
文章結構方式有:總分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分論點列述式、對照式、遞進式等。
1、總分式結構
文章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這種關系,有三種基本形式:
①先總後分,文章開頭部分總括提出所要敘述事件的整體面貌、基本特徵或中心觀點,以下分別從若干方面列舉事例具體詳細地加以描寫或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論點具體加以闡述。
②先分後總;
③先總說,後分說,再總說。
無論使用哪一種形式,都應注意,分總之間必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分述部分要圍繞總述的中心進行,總述部分應是分述的總綱或水到渠成的總結。
2、並列式結構
是從若干方面入筆,不分主次、並列平行地敘述事件、說明事物,或以幾個並列的層次論證中心論點的結構方式。其特點是將事件、事物或論題分成幾個方面來敘寫、說明和議論,每個部分都是獨立完整的部分,與其他部分是並列平行關系。
3、分論點列述式
分論點列述式結構是議論文常見的一種結構模式。文章往往在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然後以分論點的形式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證中心論點。這種結構式,條理清晰、眉目分明。
4、對照式
結構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或用其它對立的兩方作對比來發議論、抒感情、記人敘事的結構形式。
5、遞進式
在闡述中心論點時,各層次、段落之間的關系是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的關系。前一部分論述是後一部分論述的基礎,最後推導出文章的結論。
❾ 小說的結構技巧有哪些
結構的方式是指小說總體是用何種結構形式組織全篇,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A.單線型結構是指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情節單純,線索明晰,寫小說時自始至終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有頭有尾的情節,使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眾這是中國小說創作的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說創作中廣泛使用。特別在我國,不僅在短篇、中篇中廣泛使用,在長篇中也是主要結構形式之一。
這種結構有兩個特點:
第一,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描寫。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條線索。上面是從人物安排上說的,這里則是從情節線索安排上進行分析。這條單線要貫穿始終,沒有第二線索干擾,更沒有兩條以上線索穿插。中國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掐」中記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小說的情節內發端——展開——結局直至尾聲,次第展開,環環相扣,所以它的結構形式也可以說是「鏈條式」的。
B.復線型結構小說安排的線索有兩個,就構成復線式結構。長篇中的線索往往在兩條以上(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兩條以上的線索。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在長篇中,這種復線型結構,出於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使得小說反映的生活內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
C.輻射型結構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整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輻射出去。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方式。
D.蛛網型結構三條以上線素互相交又,盤根錯食象一個蛛網,互相沖突,互棉交叉,織成了一個有機的網,組織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結構架式。蛛網型結構在推理小說中往往表現丸同時寫幾條表面上看不出來聯系的線索——把情節的網撤出去,隨後收網,使各條線索的必然聯系浙瀝顯露出免把各條線索集中在案件的結局上。
❿ 寫作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寫作的結構方式有:總分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分論點結構、對照式結構、遞進式結構。
一、總分式結構
文章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有三種基本形式,1先總後分,2先分後總,3先總後分再總。
二、並列式結構
並列邏輯是最基本的分布結構,表現為幾個分論點之間屬於平行並列分布,沒有必然的從屬或遞進等關系。如:總論點提出要「弘揚傳統美德」。
分論點可以有如下排列:
1、弘揚傳統美德,要弘揚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
2、弘揚傳統美德,要弘揚知恩圖報,投桃報李的精神;
3、弘揚傳統美德,要弘揚寬容大度,和諧進取的精神。
三、轉合式結構
轉合邏輯主要是從正反兩方面來加強對總論點的論述。如:總論點為「保護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可以通過以下正反兩方面來展開論述「(正面)加強環境的保護,有利於控制污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反面)如果一味的破壞開發,而不注重保護,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乾涸的河流、絕跡的物種,最終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
四、對照式結構
結構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或用其它對立的兩方作對比來發議論、抒感情、記人敘事的結構形式。
五、遞進式結構
遞進邏輯是分論點之間屬於層層遞進的關系,對總論點有著更加顯著的加強作用。如:總論點提出要「努力實現中國夢,構建「大同"社會」,分論點採取遞進關系可以表述為
1、中國夢是屬於個人的,它是實現個人理想的指路明燈;
2、中國夢是屬於中國的,它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之匙;
3、中國夢又是屬於世界的,它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必經之路」,可見,從個人到國家再到世界,更突顯了中國夢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