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促凝和抗凝的方法各有哪先
影響凝血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因素以及血液成分因素,凝血過程 1.三個階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 (2)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3)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纖維蛋白 兩個途徑 (1)內源性凝血途徑 參與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管內。啟動因子為XII,因子Xa、V、Ca2+和PF3共同組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2)外源性凝血途徑 參與凝血的始動因子為組織因子(Ⅲ)來自組織。啟動因子為Ⅲ,因子Ⅲ、Ⅶ和 Ca2+組成復合物,激活因子X,其後反應過程同內源行凝血途徑。 影響血液凝固的因素 1.一般因素(1)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接觸粗糙面加速血液的凝固。 (2)溫度: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加速血液凝固。 (3)Ca2+濃度:濃度增高,血液凝固速度增快。 影響血液凝固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但主要因素是血小板,如果一個人的血小板偏低,他的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時間會比正常的人會長一點。如果說一個人沒有血小板他的血是不會凝固的。至於你所說的你身體有傷口,很難癒合,這個原因也是比較復雜的,比如說你會吸煙,喝酒,或者你的血糖偏高等,都可以影響你的傷口癒合。所以,一個人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他對健康和影響很大喲。 影響血液凝固的原因是缺乏鈣元素,凝血酶原--具有活性的凝血酶,需要鈣來激活。
② 列舉常用的抗凝、促凝方法及原理
常用的有阿司匹林、肝素、水洷素。此外拜阿司匹林、雙香豆素、新雙香豆素、氯吡格雷等抗凝效果也不錯。
網上找到的,望採納。
③ 臨床促進與延緩血液凝固的方法及其原理
1、加速凝血的方法:粗糙面、溫度、維生素K等。
2、緩或防止凝血的方法:低溫、光滑面、抗凝劑等。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一)概念:血液由流動狀態變為不流動凝膠狀態(加固止血的形成)。
(二)凝血因子:
(三)凝血過程:凝血酶元激活物的形成
↓
凝血酶元— →凝血酶
↙
纖維蛋白原— →纖維蛋白
(四)抗凝系統
主要抗凝物質
1、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III分子上的精氨酸殘基與IIa、VII、IXa、Xa、XIIa酶活性中心的絲氨
酸殘基結合封閉了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而使其失去失活。
2、蛋白酶C系統:是肝臟合成的維生素K依賴因子, 滅活凝血因子V和VIII,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結合,纖維蛋白的溶解
3、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T)
4、肝素:(1)與抗凝血酶III結合,提高抗凝血酶III與凝血酶的親和力增加100倍,使酶失去活性
(2)釋放凝血抑制物和纖溶酶原激活物
(3)抑制血小板的特性
2014-05-23 1
④ 根據血液凝固過程,舉幾個常見的抗凝及促凝措施。
選d.先高凝後轉為低凝
dic的表現是血液凝固障礙,也就是後面所說的低凝,
其原理是耗竭了所有的凝血因子,然後無法再進行任何凝血。
⑤ 抗凝葯和促凝葯分哪幾類每類具體有哪些
臨床上常見的抗凝葯:一,血小板聚集抑制劑
如:阿斯匹林片
二、抗凝血酶
如:華法林鈉(香豆素類)三、其它抗凝血葯
如:肝素鈉
肝素鈣
促凝葯:有凝血因子
纖維蛋白原
凝血酶原
維生素K,6-氨基乙酸
⑥ 血液的促凝因素和抗凝因素,要詳細,最好一條條列出來,謝謝。
抗凝因素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抗凝血酶,這是一種脂蛋白,由肝臟產生,另外一個就是肝素,這是一種糖類,內源性肝素為自身產生,也在肝臟產生,而另外一種外源性肝素為葯物滴注。
而凝血因子主要有十二個,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組織因子、鈣離子、前加速素、前轉變素、抗血友病因子、血漿凝血活酶、斯多特帛琉因子、血漿凝血活酶前質、接觸因子及纖維蛋白穩定因子等等。大部分凝血因子都需要維生素K參加。
⑦ 抗凝血效果怎麼檢測
你好!!!目的 比較病人用EDTA抗凝血和枸櫞酸鈉抗凝血檢測PT、INR結果的差異。方法 120位受試對象用枸櫞酸鈉和EDTA抗凝各采兩管血,分離血漿後在STAGO儀器上檢測PT,對兩種抗凝方式所得PT、INR結果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分析其相關性及其結果間有無顯著性差異。結果 以枸櫞酸鈉法測得PT為y,EDTA法測得PT為x,兩者間PT線性方程為y=0.86x-2.8,R2=0.97,PT結果相關性好,但差異有顯著性。INR線性方程為y=0.95x+0.03,R2=0.98,相關性好且差異無顯著性。討論 EDTA抗凝血漿檢測PT在臨床上是可接受的,但前提條件是應建立自己的參考區間,報告INR結果時還應統計EDTA抗凝血的MNPT(正常人平均PT),根據公式INR=(PT/MNPT)ISI計算INR值。
【關鍵詞】 EDTA; 凝血酶原時間
現階段進行凝血項目檢測都是用枸櫞酸鈉抗凝,抽取血液量與枸櫞酸鈉的比例是9:1,在真空采血管中包含固定量的0.3 ml抗凝劑,真空采血管內的負壓保證了從血管中吸出2.7 ml血液。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偶爾會發生血液量不足的問題,比例發生改變會影響凝血結果[1]。使用EDTA抗凝管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因為EDTA粉末在抗凝過程中幾乎不對血液造成稀釋,也就不會發生稀釋比例的改變。本文研究在於詮釋用EDTA抗凝時所測得的PT、INR結果與枸櫞酸鈉抗凝時的相關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儀器和試劑 Stago 公司生產的STA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使用Stago 公司配套試劑,配套質控品。Dade-Behring公司生產的INR校準血漿;
1.2 標本來源 收集本院健康體檢者標本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20~53歲;收集本院心胸外科心臟瓣膜置換術後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長病人標本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1~55歲。
1.3 實驗方法
1.3.1 枸櫞酸鈉抗凝血MNPT的計算 同一儀器使用不同生產廠家、不同批號的凝血活酶試劑所計算出的正常人平均PT(MNPT)值是不一樣的,故我們應重測所用凝血活酶試劑匹配的儀器MNPT值,而不應使用生產廠家給我們提供的MNPT值[2]。計算MNPT需要至少20份正常血漿。本實驗我們挑選60名健康體檢者,經過儀器測試PT值,剔除>2S的數據, 經統計學處理,計算得出枸櫞酸鈉抗凝血的MNPT值。
1.3.2 EDTA抗凝血MNPT的計算 60名健康體檢者的EDTA抗凝血,測試PT結果後,剔除>2S的數據, 經統計學處理,計算得出EDTA抗凝血的MNPT值。
1.3.3 Local ISI(儀器區域國際敏感指數)的建立 儀器不可使用試劑說明書上附帶的ISI值,因為此ISI值是試劑製造商用手工方法所測出的,並非是實驗室儀器對所用批號凝血活酶試劑的Local ISI[3],所以要重新建立Local ISI。用已標注INR值的校準血漿復溶後,在Stago儀器上測PT 2~3次,得出PT秒數均值,INR=(PT/MNPT)Local ISI,將枸櫞酸鈉及EDTA抗凝血各自的MNPT結果及已知的INR結果代入上式,即可求出Local ISI=lgINR/(lgPT-lgMNPT),故能分別求出兩種抗凝方式各自的Local ISI。
1.3.4 PT、INR的檢測 本院健康體檢者標本60例,本院心胸外科心臟瓣膜置換術後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長病人標本60例用枸櫞酸鈉和EDTA抗凝管各抽一管血,3 500 r/min離心5 min,以制備乏血小板血漿,在4 h內完成檢測。根據公式INR=(PT/MNPT)Local ISI,得到INR值。
1.4 統計學方法 對枸櫞酸鈉和EDTA抗凝所得的各120份標本的PT、INR結果進行線性回歸統計,分析其相關性,並用配對t檢驗分析兩者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2 結 果
2.1 MNPT結果 櫞酸鈉抗凝血MNPT為13.8 s,EDTA抗凝血MNPT為18.6 s。
2.2 Local ISI結果 櫞酸鈉抗凝血Local ISI為1.24,EDTA抗凝血Local ISI為1.33。
2.3 枸櫞酸鈉抗凝血的PT結果為y,EDTA抗凝血的PT結果為x,結果見表1。經線性回歸統計,兩者間PT線性方程為y=0.86x-2.8,R2=0.97, PT結果相關性好,經配對t檢驗,t=-29.8,P=0.0<0.05, 差異有顯著性。
2.4 枸櫞酸鈉抗凝血的INR結果為y,EDTA抗凝血的INR結果為x,結果見表1。經線性回歸統計,兩者間INR線性方程為y=0.95x+0.03,R2=0.98, INR結果相關性好,經配對t檢驗,t=0.699,P=0.492>0.05,差異無顯著性。表1 枸櫞酸鈉與EDTA抗凝血的PT、INR檢測結果
3 討 論
3.1 研究發現PT、INR結果間是有相關性的,在臨床上使用EDTA抗凝管檢測PT是可行的。但同時也發現,PT結果間差異有顯著性,兩種抗凝方式下PT的生物參考區間是不同的,所以要建立EDTA抗凝下PT的參考區間。INR結果間差異無顯著性,因為我們重新計算了EDTA抗凝下的MNPT,從上述結果可見,EDTA抗凝下的MNPT比枸櫞酸鈉抗凝下MNPT要長,通過PT/MNPT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EDTA抗凝下PT的延長,INR結果有良好的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報告INR結果或者通過公式換算PT結果y=0.86x-2.8。
3.2 PT結果間的差異主要是因為標本的稀釋不同造成的,因為枸櫞酸鈉抗凝管中存在0.3 ml抗凝劑,血液:抗凝劑=9:1,而EDTA管中抗凝劑是固體粉末,加入血液後幾乎不對血液稀釋,因而抽取血液量的多少十分關鍵,這也是分析前質量控制的一個環節。
3.3 使用EDTA抗凝血的優勢在於抗凝管可與血液學分析使用同一管血液,血樣進行完血液學分析後可分離血漿,用於凝血項目檢測,便於檢驗科儀器自動化的建立。使用一管血液不僅節省抗凝管,而且病人沒有必要抽取更多管血液,也便於醫療廢棄物的處理,不會因為血量的多少造成稀釋不同而影響結果。
3.4 本文使用經過計算的EDTA抗凝下的Local ISI,與枸櫞酸鈉抗凝下的Local ISI是不一樣的,因為現階段沒有EDTA抗凝下的INR定值血漿存在,以後若有INR定值血漿來校準ISI會使得EDTA抗凝的使用更方便,更有市場。
⑧ 臨床常用抗凝劑有哪些作用原理
實驗室中常用的抗凝劑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鹽(EDTA鹽)、枸櫞酸鹽、草酸鹽等4種, 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選擇,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現將它們的應用特點分述如下:
一、肝素
抗凝是用於血液化學成分檢測的首選抗凝劑。肝素是一種含有硫酸基團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質平均分子質量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過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構型發生變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復合體形成而產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還能藉助血漿輔助因子(肝素輔助因子Ⅱ)來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劑是肝素的鈉、鉀、鋰、銨鹽,其中以肝素鋰最好,但其價格較貴,鈉、鉀鹽會增加血液中的鈉、鉀含量,銨鹽會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劑量為10.0~12.5 IU/ml血液。
肝素對血液成分干擾較少,不影響紅細胞體積,不引起溶血,適用於做紅細胞滲透性試驗、血氣、血漿滲透量、紅細胞壓積及普通生化測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適合做血凝試驗。另外,肝素過量可引起白細胞聚集和血小板減少,所以不適合做白細胞分類和血小板計數,更不能用於止血檢驗。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於製作血塗片,因為Wright染色後出現深藍色背景,影響顯微鏡減產。肝素抗凝血應於短時間內使用,否則放置過久血液又可凝固。
二、乙二胺四乙酸鹽(EDTA鹽) www.labdd.com
EDTA能與血液中Ca2+結合成螯合物,凝血過程被阻斷,血液不能發生凝固。EDTA鹽有鉀、鈉、鋰鹽,國際血液學標准化委員會推薦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鹽通常配成質量分數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鹽可在100℃下乾燥,抗凝作用不變。 檢驗地帶網
此抗凝劑不影響白細胞計數及大小,對紅細胞形態影響最小,並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適用於一般血液學檢測。但如果抗凝劑濃度過高,滲透壓上升,會造成細胞皺縮。EDTA溶液pH與鹽類關系較大,低pH可使細胞膨脹。EDTA-K2可使紅細胞體積輕度膨脹,采血後短時間內平均血小板體積非常不穩定半小時後趨於穩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時使肌酸激酶、鹼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濃度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細胞會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會腫脹、崩解,產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結果產生錯誤。EDTA由於能抑制或干涉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時纖維蛋白單體的聚合,不適於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檢測,也不適用於鈣、鉀、鈉及含氮物質的測定。此外,EDTA能影響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紅斑狼瘡因子,故不適合製作組化染色和檢查紅斑狼瘡細胞的血塗片。
三、枸櫞酸鹽
枸櫞酸鹽主要是枸櫞酸鈉,其抗凝原理是能與血液中的Ca2+結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過程被阻斷,從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櫞酸鈉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兩種晶體,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與血液按照1:9體積混合。
大部分凝血試驗都可用枸櫞酸鈉抗凝,它有助於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穩定,並且對平均血小板體積及其他凝血因子影響較小,可用於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櫞酸鈉細胞毒性較小,也是輸血中血液保養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櫞酸鈉6mg才能抗凝1ml血液,鹼性強,不適用於血液化驗和生化測驗。
四、草酸鹽
草酸鹽也是常用的抗凝劑,優點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後解離的草酸根與標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鈣沉澱,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過程被阻斷。常用的草酸鹽抗凝劑種類有草酸鈉、草酸鉀和草酸銨,草酸鈉的常用濃度為O.1 mol/L,與血液按1:9比例使用。但是,高濃度k+或Na+易使血細胞脫水皺縮,而草酸銨則可使血細胞膨脹,故測定血細胞比容時用草酸銨與草酸鉀或草酸鈉兩者適當比例混合的抗凝劑,恰好不影響紅細胞的形態和體積。常用於血液生化測定,但不適用於K+、Ca 2+的測定。由於生成草酸鈣沉澱,紅細胞會出現鋸齒狀,白細胞出現空泡,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會變形,不宜做血片檢查。草酸鹽可使血小板聚集,並影響白細胞形態,不能用於白細胞和血小板分類計數。
⑨ 簡述促進血凝和抗凝的方法
血液的抗凝因素有:肝素、除去血槳中的Ca2+(常用枸櫞酸鈉). 促凝的因素:
1、生物因素:如維生素K1、腎上腺素。
2、 物理因素:如紗布、葯棉、明膠海棉、溫熱生理鹽水。
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的過程。凝血第一步中被激活的第X因子和第V因子以及鈣離子作用於凝血酶原使凝血酶原分子中的精氨酸-異亮氨酸的鍵發生斷裂而形成凝血酶。這一步的反應是迅速的。
(9)臨床上有哪些促凝抗凝的方法擴展閱讀:
凝血因子:
血液和組織中直接參與凝血的物質統稱為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s)。公認的凝血因子共有12種,國際命名法用羅馬數字編號。此外,還有前激肽釋放酶,激肽原以及來自血小板的磷脂等也都直接參與凝血過程。
凝血因子中,因子IV是離子,其餘凝血因子均是蛋白質,其中因子II、VII、IX、X、XI、XII均為蛋白內切酶。通常在血液中因子II、IX、X、XI、XII都是以無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須經過激活才具有活性,被激活的酶稱為這些因子的活性型。
⑩ 小腿靜脈栓塞的最佳治療方案是什麼
右小腿深靜脈血栓屬於外周型血栓,可導致小腿腫脹、疼痛,症狀較輕,可發展成較嚴重的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需採用抗凝治療,用葯時間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骨折及手術後卧床引起的血栓患者需抗凝治療3-6個月,遺傳症引起的血栓患者需延長抗凝時間。靜脈血栓的抗凝治療有口服抗凝葯與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方法,通常無需手術。建議有此疾病的患者及時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