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鄉土本色寫作方法有哪些

鄉土本色寫作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2 17:28:01

① 鄉土中國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2019年8月,國家教育部將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編入高中統編三科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五單元。《鄉土中國》是費孝通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在20世紀40年代計劃中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三部曲之一,但由於戰爭、院系調整、社會學被取消等原因,他暢想的這三部曲未能如願以償。《鄉土中國》內容涉及傳統中國的基本特徵、農村生活、社會結構、家庭家族、道德規范、權力結構、社會變遷等內容,著作文字簡潔、語言流暢、淺顯易懂、雅俗共賞,是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0年是費孝通教授誕辰110周年,這篇文章想追溯費孝通寫作《鄉土中國》前前後後的學術活動,理解這本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此作為紀念。
學者的認知方式除了取決於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認知習慣,還取決於他(或她)所處的社會關系模式:他接觸了什麼人,與什麼人交流和學術碰撞了,引發了什麼思考等。換句話說,《鄉土中國》基於費孝通長期的實地研究、理論探索的積累,還基於他個人在當時的時間和空間結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模式。
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蹉跎歲月
從20世紀30年代末英倫歸國,到雲南的昆明、魁閣,美國芝加哥、波士頓等,再到英倫、清華,10年間,費孝通跨越中國南北、東西兩半球,歷經實地研究、國際交流、歷史研討,他活動的公共空間不斷變換,社會空間不斷擴大,形成了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相互交錯的社會關系模式,《鄉土中國》就是在這樣的時空結構變換中產生的。
從具體的社區研究到對整個中國社會整體把握是費孝通在大瑤山對瑤族進行的田野調查中與王同惠女士一起確立的認識中國社會的目標。《鄉土中國》這本小冊子是他從西南聯大回到清華園給研究生講授《鄉村社會學》的講稿匯集。為了講授這門課,他先是使用美國教材做參考書,後來覺得美國教材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又嘗試著使用自己過去在瑤山、江村、雲南三村的調查材料,抗戰後期,他還一度涉獵經濟問題,在報刊發表有關經濟的時評。1947年,他決定從社會結構入手來講鄉村社會問題,他寫道,要「另起爐灶,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
在《鄉土中國》的《後記》中,他稱這是他工作的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瑤山開始的實地研究;第二個階段始於1946年前後的生育制度寫作和研究,《生育制度》是這個階段的第一本成果,《鄉土中國》則是第二本。在這個兩個階段中間,即1943年,他訪問了芝加哥大學,把《祿村農田》《易村手工業》和《玉村農業和商業》改寫英文,翻譯成「EarthboundChina」一書,把《昆廠勞工》改寫成「ChinaEnterstheMachineAge」,他還訪問了哈佛大學等機構。
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費孝通的學術研究開始由田野工作轉向理論建構,從以專注學術研究轉向學術研究與時事評論寫作並舉。工作和政治等多種原因迫使他停止實地調查轉向理論建構和開展更多的教學工作。由於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同時兼課、日軍轟炸昆明被迫遷住鄉下等原因,從1940年10月至1945年初(這中間有一年赴美交流)的近5年間,他更側重授課和寫作。1993年在《個人·群體·社會》一文中,他說:「魁閣後期,由於兼任雲大和聯大兩校的教職以及當時政治局勢的緊張,我不便直接參與實地調查,所以有更多時間從事講課和寫作。也可以提到,當時直線上升的通貨膨脹使個人的實際收入不斷下降,而我又在1940年成了一個孩子的父親。我們在呈貢的農村裡賃房而居,樓底下就是豬圈,生活十分艱苦。因之,我不能不在固定的薪金之外,另謀收入,我這個書生能找到的生活補貼,只能靠我以寫作來換取稿費。我當時成了一個著名的多產作家。大後方的各大報紙雜志上經常發表我的文章,我幾乎每天都要寫,現貨現賣,所得稿費要佔我收入之半。」費孝通自少年時代開始寫作,20世紀40年代的環境進一步養成了他的寫作習慣,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寫作風格。

② 作者是如何闡述鄉土本色的特徵的

中國基層的主要特徵就是中國人口地大物博,每個人身心發展的水平是不一樣的,城鄉差距比較大。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一章中,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

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鄉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貴。

其二、不流動性。靠農業謀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並不是說鄉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說在人與空間的關繫上是不流動的,安土重遷,各自保持著孤立與隔膜。

其三、熟人社會。鄉土社會的這種人口流動性緩慢的特點使鄉村生活很富於「地方性」特點,聚村而居,終老是鄉。
(2)鄉土本色寫作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分析鄉土社會秩序何以維持的基礎上,費孝通進一步剖析了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他把權力劃分為四種類型,即社會沖突中發生的橫暴權力,社會合作中發生的同意權力,社會繼替中發生的長老權力和社會急劇變遷中發生的時勢權力。

在鄉土社會中,既有不民主的橫暴權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權力,但這兩者均不構成權力結構的主導方面,因為前者受到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而後者又受到分工體系不發達的局限,因而鄉土社會「雖則名義上說是『專制』的。

③ 鄉土中國語言特點

鄉土」中國社會的特點有三個,如下:
鄉土社會的特徵之一:從基層來看,中國社會是地鄉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基本的謀生辦法。農業和游牧業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決於土地的。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家行動不得,侍候莊家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以農為生的人,時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
鄉土社會的特徵之二:中國農民聚村而居,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生活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鼓勵的社會的圈子。從人和空間的關繫上說,中國鄉土社會是不流動的,從人和人在空間排列關繫上說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孤立和隔膜。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呈現出聚村而居的狀況,其原因有: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鄉土社會的特徵之三:中國的鄉土社會是有機的團結,是禮俗社會。在同塊土地上生活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是無需選擇的,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鄉民們在同一塊土地上經長時間、多方面、經常的接觸而變得熟悉。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人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能夠有這樣的概念,也是我們國人之幸!

④ 鄉土中國中鄉土本色中所提及到的學與習是什麼意思

摘要 論語的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從小到大,我們就知道學習就是讀書做作業,哪裡知道學習的真正就是什麼意思,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翻譯成這樣:經常學習和復習,那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⑤ 急求《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及感想5000字左右

從傳統中國遺留下的習慣與現代中國人的習慣出發,敘述造成這種習慣的原因。

正文:

從前聽過不少人提到這本書,都滿是贊揚。暑假一讀的確如此,費孝通先生通俗卻又不失深刻地解釋了令人費解或又是習以為常的中國社會現象。

書目《鄉土中國》,其實就是偏重講傳統中國所沿襲下來的、繼承到百姓骨子裡的東西。這些東西或好或壞,在當今社會或適用或不適用,都是有其形成理由和傳承條件。而理解傳統中國的深刻內涵對於我們了解當今的中國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這本書包涵十四個篇章,每一篇都圍繞著傳統中國沿襲下來的習慣和傳統中國,研究它們的產生和傳承。在第一章《鄉土本色》,作者開篇即點出「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也許當代大多數人都不願承認,但我們的確都是從鄉土社會走出來的中國人,在我們身上有著深深的鄉土烙印。所以要研究中國,研究我們的中國性,就不得不從基層出發。「土氣」一詞想必在如今受到大家的鄙夷,而它卻貼切地描述了中國社會的本性。

從古代的定居而棲和倚田而生到如今的安土重遷,都毫無疑問是受到了「土氣」的影響,因為中國人對腳下的土地是有著深厚感情的。除此之外,由於相對固定和封閉的居住條件,在鄉土社會中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鄰里關系。

在古代,一個個村落之間是有隔閡的,而在一個村落內部鄰里關系就相對親密許多,熟悉的鄰里互相幫助也就形成了交往的局限性。在彼此熟悉和信任的情況下,人們是不需要契約的,契約只存在於疏遠和不信任的關系中。

因此鄉土社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禮俗社會,它有異於西方的法理社會,因而我們總說中國社會是人制的。

同樣,對於環境而言,在鄉土社會中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們,他們所處的環境永遠熟悉的,從而他們的經驗和教訓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沒有太多的改變,於是說鄉土社會重要的是禮俗和經驗,而不是法。

在後半部分的禮治秩序一篇中,作者也指出∶在封閉社會的環境下,前人的經驗即為今人的經驗,遵循傳統就是生活保障,傳統具有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使人們敬畏,從而屈服於傳統。所以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

二三章所討論的文字下鄉,直接地指出了我們所認為的鄉下人的「愚」,並不是他們的智力有所欠缺,他們不懂得文字是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不需要這種文明的象徵。

由於第一章所提出的鄉土社會的局限性,他們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經驗,通過口頭講授就可以傳承下來。他們的「不文明」也是鄉土社會的特徵帶來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嘲笑和苛責他們,他們不懂得文字,正如我們到鄉下去不認識各種各樣的農作物、不知道該怎樣跟耕作一樣。

鄉土中國的又一大特點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為差序格局。所謂差序格局就是以己為中心的、由一條條私人聯系構成的網路。差序格局強調的是分散性,這與西方團體格局中強調的組織性不同。

在西方團體格局中強調組織內人人平等,享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團體道德的核心就是權利。而東方的團體格局中道德以私人關系為基礎,道德和法律必須以私人間的關系親疏加以伸縮。就家庭而言,也是同樣。

西洋的家庭有嚴格的團體界限,生育是功能,因而西洋家庭里夫婦是主軸。鄉土社會的家往往被稱作家族。家族有生育的功能,同時也擁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須是綿續性的,這種綿續性的基礎是家族事業的需求,而不是兩性情感,簡單來說,它是排斥私情的。

西洋的家庭有嚴格的團體界限,生育是功能,因而西洋家庭里夫婦是主軸。鄉土社會的家往往被稱作家族。家族有生育的功能,同時也擁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須是綿續性的,這種綿續性的基礎是家族事業的需求,而不是兩性情感,簡單來說,它是排斥私情的。

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指出∶穩定的社會關系的一大表徵就是感情的淡漠,也就是說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是了解。浮士德是兩性情感的象徵,浮士德精神的泛濫會使社會關系不能穩定,使依賴於社會關系的事業不能順利經營。

所以浮士德精神在破壞社會的基本事業。 鄉土社會是孤立的,人們相互之間的了解是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阻礙的,唯一能阻礙人們了解的是性別。異性之間難以達成了解,也就成為感情的源泉和動力。所以 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

血緣關系也是鄉土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和顯要特徵。而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從血緣到地緣的轉變,讓鄉土社會逐步進入現代社會。

鄉土社會中的長老權力是穩固的,但為了應對社會緩慢變遷而產生了名與實分離的現象。最後,社會變遷使人們最後的動機變為理性的需要,而不再是慾望,中國社會也就從傳統社會變為了現代社會。

先在這本深度解釋「國民性」的書中,費孝通先生卻未像其他作者高高在上地純粹批判或嘲諷它,而是深入中國鄉土社會,用踏實的了解和其敏銳的觀察,在感同身受的同時理性分析,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客觀真實的鄉土中國。

我想,費孝通先生的這種客觀實際的態度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

原先以為枯燥和無味的書,在看完幾分鍾後就覺得引人入勝。書中滿是奧義,作者卻解釋得通俗易懂。無疑是一本對於了解中國有著重大意義的書了,有必要推廣給更多人讀。

(5)鄉土本色寫作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費孝通(1910-2005)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曾任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80 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榮譽獎,並成為該會會員。1981 年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該年度的赫胥黎(Huxley)獎章。1988 年在美國紐約獲不列顛網路全書獎。1993 年在日本福岡獲該年度亞洲文化大獎。

主要作品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民族與社會》《從事社會學五十年》《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査》《行行重行行》等, 著作等身,影響深遠。

《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作者根據自己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結集而成。

在書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鄉土社會面貌和內在精神氣質。

書中講到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本書是了解中國與中國人的必讀經典。

⑥ 課文《鄉土本色》

《鄉土本色》
費孝通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說。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於我們至多隻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范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全是農業區。而且,據說凡是從這個農業老家裡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裡去討生活的傳統。最近我遇著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的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於放牧的草原,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象是向土裡一鑽,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土地」這位最近於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閑事。他們象徵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的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後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著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難忘》的電影里看到了東歐農業國家的波蘭也有這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里所佔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

農業和游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於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裡,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語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麼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裡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這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象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鄉村人口是固定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只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洩出外,負起鋤頭去另闢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這些宣洩出外的人,象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運命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我在廣西靠近瑤山的區域里還看見過這類從老樹上吹出來的種子,拚命在墾地。在雲南,我看見過這類種子所長成的小村落,還不過是兩三代的事;我在那裡也看見過找不著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給狗吃的路斃屍體。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繫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繫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一處住在的集團為單位的。本來,從農業本身來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需的。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好象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這種合作與其說是為了增加效率,不如說是因為在某一時間男的忙不過來,家裡人出來幫幫忙罷了。耕種活動中既不向分工專業方面充分發展,農業本身也就沒有聚集許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們看見鄉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區,也可以想到那是出於農業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鄉下最小的社區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於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麼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於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並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繫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Tonnies的話說:前者是Gemeinschaft,後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後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我以後還要詳細分析這兩種社會的不同。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象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並不是由於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悅乎」是描寫熟悉之後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一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里通了家。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一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並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於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這自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象母親對於她的兒女一般。陌生人對於嬰孩的話是無法懂的,但是在做母親的人聽來都清清楚楚,還能聽出沒有用字音表達的意思來。

不但對人,他們對物也是「熟悉」的。一個老農看見螞蟻在搬家了,會忙著去田裡開溝,他熟悉螞蟻搬家的意義。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並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內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麼?孔子並沒有抽象的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的答覆了他的學生。最後甚至歸結到心安兩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觸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後去承他們的歡,做到自己的心安。這說明了鄉土社會中人和人相處的基本辦法。

這種辦法在一個陌生人面前是無法應用的。在我們社會的激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在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⑦ 《鄉土中國》每章核心觀點與論證思路是什麼

第一章鄉土本色,該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一章中,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

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鄉土社會是個熟人之間的社會,這才有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後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於此「鄉土性」。

作品簡介

《鄉土中國》是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8年。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

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全書主要探討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該書語言流暢,淺顯易懂。

《鄉土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⑧ 鄉土本色論證手法有哪些

鄉土性有三個特點:一是與泥土分不開;二是不流動性;三是熟人社會

閱讀全文

與鄉土本色寫作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沉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瀏覽:981
基金凈資產的計算方法在哪裡約定 瀏覽:395
怎麼快速學習數學的方法 瀏覽:256
鑒定母牛發情常用哪些方法 瀏覽:9
學生黨下橫叉的快速方法 瀏覽:504
綠蘿生蟲子怎麼辦最快的方法 瀏覽:514
女性最佳取環方法 瀏覽:363
手機信號最強的方法 瀏覽:802
圖片粘貼排版方法視頻 瀏覽:373
抗疫和防疫的方法和技巧手抄報 瀏覽:75
小學生如何能快速答卷的方法 瀏覽:76
當體溫升高時常用哪些方法降溫 瀏覽:38
車窗拋物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604
鹽水去頭屑的最佳方法 瀏覽:227
冬季開花花卉怎麼養正確方法圖文 瀏覽:957
如何製作腐植酸的方法 瀏覽:47
體育信息的研究方法 瀏覽:321
口袋最簡單的方法怎麼折呢 瀏覽:19
壓力表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 瀏覽:154
腎上腺素的釋放水平檢測方法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