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井下急救有哪些包紮方法

井下急救有哪些包紮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1 13:16:00

1. 止血、包紮、固定、搬運四項基本技術的急救知識

止血、包紮、固定、搬運四項基本技術的急救知識?止血、包紮、固定、搬運四項基本技術的急救知識

(一)止血
1、出血的種類
出血可分為外出血和內出血二種: 外出血——體表可見到。血管破裂後,血液經皮膚損傷處流出體外。
內出血——體表見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組織、臟器或體腔內。
根據出血的血管種類,還可分為動脈出血、靜脈出血及毛細血管出血三種:
動脈出血——血色鮮紅,出血呈噴射狀,與脈搏節律相同。危險性大。
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較緩慢,呈持續狀,不斷流出.危險性較動脈出血小。
毛細血管出血——血色鮮紅,血液從整個傷口創面滲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點,常可自動凝固而止血。危險性小。
2、失血的表現
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時,可以沒有明顯的症狀。當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時,傷者會出現面色、口唇蒼白,皮膚出冷汗,手腳冰冷、無力,呼吸急促,脈搏快而微弱等。當出血量達1500毫升以上時,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傷者出現視物模糊、口渴、頭暈、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現昏迷症狀。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1)指壓止血法。指壓止血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止血方法。它根據動脈的走向,在出血傷口的近心端,通過用手指壓迫血管,使血管閉合而達到臨時止血的目的,然後再選擇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壓止血法適用於頭、頸部和四肢的動脈出血。
(2)加壓包紮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適用於小動脈、靜脈及毛細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紗布或干凈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於傷口上,然後用三角巾或綳帶加壓包紮。壓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響傷肢的血液循環為合適。若傷處有骨折時,須另加夾板固定。關節脫位及傷口內有碎骨存在時不用此法。
(3)加墊屈肢止血法。適用於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沒有骨折和關節傷時可採用。
(4)止血帶止血法。當遇到四肢大動脈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無效時採用。常用的止血帶有橡皮帶、布條止血帶等。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要採用止血帶止血。

@fenganping1983
4、注意事項:
(1)上止血帶時,皮膚與止血帶之間不能直接接觸,應加墊敷料、布墊或將止血帶上在衣褲外面,以免損傷皮膚。
(2)上止血帶要松緊適宜,以能止住血為度。扎鬆了不能止血,扎得過緊容易損傷皮膚、神經、組織,引起肢體壞死。
(3)上止血帶時間過長,容易引起肢體壞死。因此,止血帶上好後,要記錄上止血帶的時間,並每隔40-50分鍾放鬆一次,每次放鬆1-3分鍾。為防止止血帶放鬆後大量出血,放鬆期間應在傷口處加壓止血。
(4)運送傷者時,上止血帶處要有明顯標志,不要用衣物等遮蓋傷口,以妨礙觀察,並用標簽註明上止血帶的時間和放鬆止血帶的時間。
(二)包紮 常用的包紮材料有綳帶、三角巾、四頭帶及其它臨時代用品(如干凈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帶、領帶等)。綳帶包紮一般用於支持受傷的肢體和關節,固定敷料或夾板和加壓止血等。三角巾包紮主要用於包紮、懸吊受傷肢體,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紮法如下:
1、環形綳帶包紮法。 此法是綳帶包紮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於手腕、肢體、胸、腹等部位的包紮。
方法:將綳帶作環形重疊纏繞,最後用扣針將帶尾固定,或將帶尾剪成兩頭打結固定。
注意事項:
(1)纏繞綳帶的方向應是從內向外,由下至上,從遠端至近端。開始和結束時均要重復纏繞一圈以固定。 打結、扣針固定應在傷口的上部,肢體的外側。
(2)包紮時應注意松緊度。不可過緊或過松,以不妨礙血液循環為宜。
(3)包紮肢體時不得遮蓋手指或腳趾尖,以便觀察血液循環情況。
(4)檢查遠端脈搏跳動,觸摸手腳有否發涼等。
2、三角巾包紮法。
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開,可用於包紮或懸吊上肢;
三角巾寬頻:將三角巾頂角折向底邊,然後再對折一次。可用於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懸吊等;
三角巾窄帶:將三角巾寬頻再對折一次。可用於足、踝部的「8」字固定等。
(三)骨折固定
1、骨折的種類:
(1)閉合性骨折:骨折處皮膚完整,骨折斷端與外界不相通。
(2)開放性骨折:外傷傷口深及骨折處或骨折斷端刺破皮膚露出體表外。
(3)復合性骨折:骨折斷端損傷血管、神經或其它臟器,或伴有關節脫節等。
(4)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未完全中斷。
(5)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完全中斷。
2、骨折的症狀:疼痛、腫脹、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礙、大出血。
3、骨折的固定材料:夾板
4、急救原則和注意事項:
(1)要注意傷口和全身狀況,如傷口出血,應先止血,包紮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驟停者應立即進行搶救。
(2)在處理開放性骨折時,局部要作清潔消毒處理,用紗布將傷口包好,嚴禁把暴露在傷口外的骨折端斷送回傷口內, 以免造成傷口污染和再度刺傷血管和神經。
(3)對於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傷者,一般應就地固定,不要隨便移動傷者,不要盲目復位,以免加重損傷程度。
(4)固定骨折所用的夾板的長度與寬度要與骨折肢體相稱,其長度一般應超過骨折上下兩個關節為宜。
(5)固定用的夾板不應直接接觸皮膚。在固定時可用紗布、三角巾墊、毛巾、衣物等軟材料墊在夾板和肢體之間,特別是夾板兩端、關節骨頭突起部位和間隙部位,可適當加厚墊,以免引起皮膚磨損或局部組織壓迫壞死。
(6)固定、捆綁的松緊度要適宜,過松達不到固定的目的,過緊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肢體壞死。固定四肢時,要將指(趾)端露出,以便隨時觀察肢體血液循環情況。如發現指(趾)蒼白、發冷、麻木、疼痛、腫脹、甲床青紫時,說明固定、捆綁過緊,血液循環不暢,應立即松開,重新包紮固定。
(7)對四肢骨折固定時,應先捆綁骨折斷處的上端,後捆綁骨折端處的下端。如捆綁次序顛倒,則會導致再度錯位。上肢固定時,肢體要屈著綁(屈肘狀);下肢固定時,肢體要伸直綁。
(四)搬運
1、搬運的方法: 常用的搬運有徒手搬運和擔架搬運兩種。可根據傷者的傷勢輕重和運送的距離遠近而選擇合適的搬運方法。徒手搬運法適用於傷勢較輕且運送距離較近的傷者,擔架搬運適用於傷勢較重,不宜徒手搬運,且需轉運距離較遠的傷者。
2、注意事項:
(1)移動傷者時,首先應檢查傷者的頭、頸、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損傷,如果有損傷,應先作急救處理,再根據不同的傷勢選擇不同的搬運方法。
(2)病(傷)情嚴重、路途遙遠的傷病者,要做好途中護理,密切注意傷者的神志、呼吸、脈搏以及病(傷)勢的變化。
(3)上止血帶的傷者,要記錄上止血帶和放鬆止血帶的時間。
(4)搬運脊椎骨折的傷者,要保持傷者身體的固定。頸椎骨折的傷者除了身體固定外,還要有專人牽引固定頭部,避免移動。
(5)用擔架搬運傷者時,一般頭略高於腳,休克的傷者則腳略高於頭。行進時傷者的腳在前,頭在後,以便觀察傷者情況。
(6)用汽車、大車運送時,床位要固定,防止起動、剎車時晃動使傷者再度受傷。

2. 急救的包紮方法

怎樣包紮傷口 傷口經過清潔處理後,要做好包紮。包紮具有保護傷口、壓迫止血、減少感染、減輕疼痛、固定敷料和夾板等目的。包紮時,要做到快、准、輕、牢。快,即動作敏捷迅速;即部位準確、嚴密;輕,即動作輕柔,不要碰撞傷口;牢,即包紮牢靠,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也不能過松,以免紗布脫落。 包紮傷口,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們介紹幾種常用的包紮材料和包紮方法。 包紮材料最常用的是卷軸綳帶和三角巾,家庭中也可以用相應材料代替。卷軸綳帶即用紗布捲成,一般長5米,三角巾是一塊方市對角剪開,即成兩塊三角巾,三角巾應用靈活,包紮面積大,各個部位都可以應用。 ①綳帶環形法 這是綳帶包紮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般小傷口清潔後的包紮都是用此法。它還適用於頸部、頭部、腿部以及胸腹等處。方法是: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第二圈、第三圈作環形,並將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壓於環形圈內,這樣固定更牢靠些。最後用粘膏將尾固定,或將帶尾剪開成兩頭打結。 ②綳帶蛇形法 多用在夾板的固定上。方法是:先將綳帶環形法纏繞數因固定,然後按綳帶的寬度作間隔的斜著上纏或下纏成。即成。 ③綳帶螺旋法 多用在粗細差不多的地方。方法是:先按環形法纏繞數圈固定,然後上纏每圈蓋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成螺旋形。 ④三角巾頭部包紮 先把三角巾基底折疊放於前額,兩邊拉到腦後與基底先作一半結,然後繞至前額作結,固定。 ⑤三角巾風帽式包紮 將三角巾頂角和底邊各打一結,即成風帽狀。 在包紮頭面部時,將頂角結放於前額,底邊結放在後腦勺下方,包住頭部,兩角往面部拉緊,向外反折包繞下頜,然後拉到枕後打結即成。 ⑥ 胸部包紮 如右胸受傷,將三角巾頂角放在右面肩上,將底邊扯到背後在右面打結,然後再將右角拉到肩部與頂角打結。 ⑦背部包紮 與胸部包紮的方法一樣,唯位置相反,結打在胸部。 ⑧ 手足的包紮 將手、足放在三角巾上,頂角在前拉在手、足的背上,然後將底邊纏繞打結固定。 ⑨手臂的懸吊 如上肢骨折需要懸吊固定,可用三角巾吊臂。懸吊方法是:將患肢成屈肘狀放在三角巾上,然後將底邊一角繞過肩部,在背後打結即成懸臂狀。

滿意請採納

3. 傷員包紮方法有哪些

包紮是對震後外傷傷員進行現場應急處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時正確的包紮,可以達到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減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夾板等目的。相反,錯誤的包紮可導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傷害、遺留後遺症等不良後果。

包紮傷口應了解有無內在損傷,在外傷急救現場,不能只顧包紮表面看得到的傷口而忽略其他內在的損傷。

同樣是肢體上的傷口,有沒有骨折,其包紮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骨折時,包紮應考慮到骨折部位的正確固定;同樣是軀體上的傷口,如果發現內部臟器的損傷,如肝破裂、腹腔內出血、血胸等,則應優先考慮內臟損傷的救治,不能在表面傷口的包紮上耽誤時間;同樣是頭部的傷口,如顱腦損傷,不是簡單的包紮止血就完事了,還需要加強監護。對於頭部受砸打的傷員,即使自覺良好,也需觀察24小時。如出現頭脹、頭痛加重,甚至惡心、嘔吐,則表明存在顱內損傷,需要緊急救治。

因此,在對傷者明顯可見的傷口進行包紮之前,一定要了解有沒有其他部位的損傷,特別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較隱蔽的內臟損傷。在有出血的情況下,外傷包紮的實施必須以止血為前提。如不及時給予止血,則可能造成嚴重失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針對動脈出血和靜脈出血的不同情況,採取指壓止血法和止血帶止血法等臨時措施進行臨時止血處理,然後送往醫療點或是等待救護人員前來救治。

包紮材料以綳帶、三角巾最為多見。在現場急救時,如沒有專用的綳帶和三角巾,可將衣物、床單、手巾等物撕成布條來代替綳帶,也可將衣物、床單裁成三角巾。綳帶包紮一般用於固定肢體、關節,或固定敷料、夾板等:三角巾包紮主要用於包紮、懸吊受傷肢體等。

綳帶的包紮方法有環形法、螺旋形法、螺旋反折法、蛇形法、8字形法和回返法幾種。

1.環形法:通常用於包紮手腕部及粗細大致相等的部位,如胸部、腹部。將綳帶做環形重疊纏繞,第一圈做環繞時稍呈斜形,第二圈、第三圈以環形纏繞壓住第一圈,在綳帶末端剪出兩個布條,對繞肢體後打結。

2.螺旋形法:適用於前臂、手指、軀乾等處。多用於粗細大致相等且大面積受傷的肢體的包紮。使綳帶螺旋向上,每圈應壓在前一圈的1/2處。

3.螺旋反折法:多用於前臂、大小腿。由下而上,先做螺旋狀纏繞,待到漸粗的地方,每圈把綳帶反折一下,蓋住前一圈的1/3~2/3處。

4.蛇形法:多用於夾板之間的固定。將綳帶環形纏繞數圈後,以一定間隔斜行纏繞,在末端按環形纏繞後打結。

5.「8字形」法:多用於肩、髂、膝、髁等處的包紮。本包紮法是將綳帶一圈向上,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圈相交叉,並壓蓋在前一圈的1/2處。

6.回返法:該法多用於頭和斷肢端。用綳帶多次來回反折。第一圈常從中央開始,接著各圈一左一右進行纏繞,直至將傷口全部包住,用環形纏繞將所反折的各端包紮固定。

三角巾主要根據包紮部位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包紮方法。

1.面部包紮法:在三角巾的頂角打一個結,然後把頂角放在頭頂部,三角巾的中心部分包住面部,在耳、眼、鼻及嘴的地方剪洞,把左右底角拉到頸後交叉,再繞到前額打結。

2.頭部包紮法:將三角巾底邊的正中點放在前額,兩底角繞到腦後,交叉後經耳繞到額部拉緊打結,最後將頂角嵌入底邊,向上反折後打結固定。

3.腹部包紮法:將三角巾底邊橫放於上腹部,兩底角拉向後方緊貼腰部打結,頂角朝下,在頂角處接一小帶,將頂角從兩腿之間拉向臀部,與在腰部打結後的底角再打結固定。

4.手部包紮法:將手掌放於三角巾中央,頂角折回蓋於手背上,兩底角左右包繞手背呈交叉狀,並將頂角反折於交叉處,然後兩底角再回繞腕部一周壓住頂角打結。

5.足部包紮法:將腳放於三角巾中央,提起頂角折回蓋於足背上,將一側底角提起折向足的另一側,繞踝關節一周與頂角打結,然後提起另一側底角繞踝關節一周,再與另一底角打結。

除了掌握綳帶、三角巾的包紮使用方法外,了解一些特別傷口的包紮方法和包紮禁忌,對於挽救震後傷員的生命,防止錯誤包紮導致傷口感染和肢體壞死的情況發生,有著很現實的意義。

腹部傷包紮時,可以用濕潤布條潤濕病人嘴唇和舌部,會使病人感覺好受許多;如果傷員腸子流出腹腔,要保護好,並保持潤濕。不要企圖把它復位,這會為營救後的手術帶來麻煩。如果沒有內臟器官外露,應將傷口清洗包紮好。腹部內臟發生溢出,包紮時傷員應取仰卧位,屈曲下肢,使腹部放鬆,以降低腹腔內的壓力。先蓋上干凈的敷料保護好脫出的內臟,再用厚敷料或寬腰帶圍在脫出的內臟周圍(也可用干凈的碗罩住),然後進行包紮。

如果胸腔受傷穿孔形成開放性氣胸,吸氣時胸腔擴展,空氣會進入傷口,引發肺功能衰竭,這是胸部傷引起的最大危險之一。這時應及時用手掌捂住傷口,阻止吸氣時空氣進入,應盡快封閉胸壁創口,使開放性氣胸變為閉合性氣胸。讓傷員仰卧,頭和肩膀傾向受傷的一邊。用多層紗布或棉花做墊,用綳帶加壓包紮;或者利用塑料片或鋁箔堵塞傷口,用三角巾包紮好。

頭部受傷很可能會傷及腦部,傷口也可能會影響正常呼吸和飲食。要確保舌根不會抵住喉管,使得呼吸通暢,必須除去義齒或已脫落的碎牙,控制住流血。清醒病人可以坐卧。昏迷病人如果頸部和脊椎無傷,必須按照恢復位側卧。如果腦組織發生膨出,則要用無菌紗布覆蓋膨出的腦組織,然後用紗布折成圓圈放在腦組織周圍(也可用干凈的瓷碗扣住),以三角巾或綳帶輕輕包紮固定。

另外,在包紮傷口時要特別注意,要使用干凈無污染的布料進行包紮;動作要迅速准確,不能加重傷員的疼痛、出血或傷口污染;包紮不宜太緊或太松,太緊會影響血液循環,太松會使敷料脫落或移動;包紮四肢時,指(趾)端最好暴露在外面,以便觀察血液流通情況;用三角巾包紮時,角要拉緊,包紮要貼實,打結要牢固;打結處不要位於傷口上或背部,以免加重疼痛。

4. 包紮止血法發有幾種其方法各是什麼

( 1 )加壓包紮法:小的外傷、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出血,流出的血液易於凝結,在傷口部蓋上消毒熬料,然後用三角巾或綳帶加壓包紮即可。 ( 2 )指壓止血法:一般用於動脈止血。即用手指將出血動脈的近心臟端,用力壓向其相對的骨面,以阻斷血液來源而達到臨時止血的目的。( 3 )止血帶止血法四肢大動脈出血,不易用加壓包紮或指壓法止血時,可用止血帶(橡皮帶或其他代用品),縛扎於出血部的近心臟端。應用止血帶,不能直接壓在皮膚上,而先要在上止血帶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等軟物包墊好,將傷肢高抬,再紮上止血帶,其松緊度以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縛後以肢端臘色為宜;如果呈紫紅色則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如繫上肢應每隔 20-30 分鍾,如系下肢應每隔 45-60 分鍾放鬆一次,凡上止血帶後的傷者,必須記錄上止血帶的部位與時間,並應迅速送醫療單位。 2 、包紮包紮有保護傷口、減少感染機會、壓迫止血、固定骨折和減少傷痛的作用,是損傷急救的主要技術之一。包紮常用的材料有綳帶、三角巾等。現場如果沒有這些材料,亦可用毛巾、衣物等代替。包紮動作應力求熟練、軟柔,松緊應適宜。這里介紹以綳帶為材料或類似綳帶的材料的幾種包紮法: ( 1 )環形包紮法常用於肢體較小部位的包紮,或用於其他包紮法的開始和終結。包紮時打開綳帶卷,把綳帶斜放傷肢上,用手壓住,將綳帶繞肢體包紮一周後,再將帶頭和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後繼續繞圈包紮,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紮 3-4 圈即可。 ( 2 )螺旋包紮法綳帶卷斜行纏繞,每卷壓著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於肢體粗細差別不大的部位。 ( 3 )反折螺旋包紮法做螺旋包紮時,用一拇指壓住綳帶上方,將其反折向下,壓住前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多用於肢體粗細相關較大的部位。( 4 )「8」 字包紮法多用於關節部位的包紮。在關節上方開始做環形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斜行纏繞,一圈在關節下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反復進行,每圈壓過前一圈一半或三分之一。

5. 曠工在井下受傷後可採取哪些急救辦法進行救治

1.職工顱腦受傷後的救護

頭腦受到外力打擊引起的外傷,即顱腦外傷,是比較嚴重的損傷,甚至死亡。臨床症狀為昏迷時間長,或者二次昏迷,頭劇烈疼痛,嘔吐等。

遇到顱腦外傷患者,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獲救後應火速送往醫院。

2.職工腹部受傷後怎樣救護

腹腔內有肝、脾、胃、腸、膀胱等器官。腹部外傷時以上臟器有受到損傷的可能性,腹腔內出血和腹腔炎容易造成死亡。

腹部外傷的症狀為劇烈腹痛,面色蒼白,脈搏細弱,排尿困難等。

腹部外傷應,應先用干毛巾或者紗布蓋好,用一飯碗扣住毛巾後,再送於腹部包紮,獲救後立即送往醫院救治。3.心臟復甦的拯救措施

對於心跳已停止的傷員進行搶救,採取心臟復甦法是非常有效的。其方法如下:

(1)使傷員仰卧,操作者站立或跨跪在傷員腰部的兩旁。

(2)操作者疊起兩掌,手掌貼胸平放,藉助身體的體重用力垂直向下擠壓傷員的胸部,壓下深度為3~4厘米。

(3)擠壓後,突然放鬆,讓胸部自行彈起。

反復有節奏地擠壓和放鬆,每分鍾約60~80次,直至傷員復甦。

6. 如何進行傷口急救包紮

所以在急救現場上如果沒有條件做濟清傷口手術,但必須一定要先進行包紮,因為及時妥善的包紮,可以達到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減少疼痛、固定敷料和夾板的目的。
包紮時,動作要輕巧、迅速、准確、做到包住傷口、嚴密牢固、松緊適宜。包紮時一般必須使用綳帶。綳帶通常分硬綳帶和軟綳帶兩大類。硬綳帶是在布制的綳帶上灑以石膏粉,乾涸而成石膏綳帶。在急救中通常使用軟綳帶。 軟綳帶又分為多種如 粘膏:即橡皮膏。 卷軸綳帶:既紗布卷帶是用途最廣,使用最方便的一種包紮材料。卷軸綳帶根據卷軸形式又分為:單頭帶、兩頭帶;即一條綳帶從兩頭捲起,也可以用兩個單頭帶聯結起來等。 應用綳帶包紮,應注意如下幾項使用原則: 急救人員必須面向傷員,取適宜位置. 必須先在創面覆蓋消毒紗布,然後使用綳帶。 包紮時左手拿綳帶頭,右手拿綳帶卷,以綳帶外面貼近局部. 包紮時應由傷口低處向上,通常是由左向右,從下到上進行纏繞。 包紮綳帶不宜過緊,以免引起局部腫脹也不宜太松,以免滑脫。 為了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一般包紮手臂時要彎著綁,包紮腿部時,腿要直著綁。

7. 常用的急救方法都有哪些

胸外心臟按摩

當病人發生心臟驟停時,靠外力擠壓心臟,暫時維持心臟派送血液功能的方法,叫做胸外心臟按摩急救法。發現病人心臟停跳時,應立即在患者胸前區胸骨體上急速叩擊2~3次。如果沒有效果,應該立即施行胸外心臟按摩。具體做法是:

1. 讓患者仰卧,背部墊上一塊硬木板,或者把患者連同褥子移到地上。

2. 救護者跪在患者身邊,一隻手放在患者胸膛骨體的中、下1/3交界處,另一隻手放在前一隻手手背上,兩肘伸直,快速向下壓迫胸骨,使其下陷3厘米,然後放鬆使胸骨復位,這樣反復進行,每分鍾75次左右,按壓時不要用力過大或按錯部位。

3. 需要同時配合人工呼吸。

人 工 呼 吸

人工呼吸是對呼吸停止的患者進行緊急呼吸復甦的方法,是現場急救的重要手段。人工呼吸有多種方法,效果最好的是嘴對嘴人工呼吸與口對鼻人工呼吸。

一、嘴對嘴人工呼吸法

具體做法如下:

1. 解開傷者衣服,使其胸部能夠自由擴張,不影響呼吸。

2. 清除傷者口腔內防礙呼吸的食物以及雜物,舌根下陷時,用紗布裹住手指把舌頭拉出。

3. 使傷者平躺,打開氣道。

4. 救護者位於傷者頭部一側,一手捏住傷者鼻孔,然後深吸一口氣,緊貼並包住傷者口唇用力吹氣,發現病人胸部擴張後立即停止吹氣。

5. 救護的人換氣時,要迅速離開傷者口唇,松開傷者鼻孔,讓其自動呼吸,並觀察其胸部是否下陷。救護人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

6. 吹氣的力量和次數要適中,最好保持5秒鍾左右一次。同時密切注意傷者胸部,如果胸部有活動,應立即停止吹氣。

7. 對嬰兒進行人工呼吸,可以不捏住鼻子,採用口對口鼻的方法,吹氣力量不要過大。

二、口對鼻人工呼吸法

這種方法與嘴對嘴人工呼吸法主要有以下3點區別:

1. 救護者要把傷者下頜托起,開通鼻腔及咽喉部,捏緊傷者嘴唇以防止漏氣。

2. 救護者深吸一口氣後,對傷者鼻腔吹氣,吹氣力量要大,時間要長。

3. 救護者吹氣後,用臉頰感覺傷者是否自主呼氣。

其他步驟與嘴對嘴人工呼吸法基本相同。

皮 膚 消 毒

對皮膚局部消毒處理應該按照吸、消、洗的順序和三角紗布吸附法,先外後里地進行。具體而言,分為以下步驟:

1. 用鑷子取出紗布,用三角形紗布的尖頭接觸皮膚上染毒處,不要來回擦抹。

2. 用鑷子取出棉球,把棉球浸入消毒液,用鑷子取出,對染毒部位由外向里擦抹3~4遍。

3. 消毒後再用鑷子另取一塊棉球對染毒部位進行清洗。

4. 消毒必須完全徹底,並用三角形紗布吸附法進行。

止 血 方 法

外傷後出血分為外出血和內出血。內出血情況較嚴重,現場無法處理,必需迅速送到醫院處理。外出血時如何止血呢?

如果傷口較小,有條件時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再用消毒紗布覆蓋傷口,用綳帶或三角巾包紮。無條件時可用凈水器過濾的自來水或消毒後的井水、冷開水清洗傷口,再用干凈毛巾或其他軟質布料覆蓋包紮。

傷口污染後,只要在6小時內進行充分清毒,一般不會化膿。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出血,都有發生破傷風的可能,必須立即採取預防措施。處理出血的常用措施有以下幾種:

一、一般止血法

1. 按壓止血。用清潔的布塊或毛巾等墊在傷口上,直接按壓10~20分鍾。

2. 血止住後,用綳帶輕輕包住,不要包得太緊。

3. 不要用脫脂棉花或草紙墊在傷口處,也不能在傷口上塗葯物。

4. 如果傷口被臟東西污染,首先使用消毒涼水或冷開水沖洗,不要使用肥皂。

5. 出血傷口周圍的血塊、血漿不要擦掉,傷口內的玻璃片等異物不要拔出,應該立即到醫院處理。

二、不同部位的指壓止血法

1. 頭頂出血。用食指或拇指壓迫傷口同側耳前淺動脈搏動點。

2. 面部出血。一側臉部出血,用食指或其他四指在脖子總動脈搏動處,壓向頸椎方向,不要兩側同時按壓。

3. 肩腋部出血。用食指壓迫同側鎖骨中點後方的鎖骨下動脈搏動處,把其壓向深處的第一肋骨。

4. 前臂出血。用一根手指壓迫上臂內側肱二頭肌溝處的搏動點。

5. 手部出血。兩手拇指同時壓迫腕部內外側的搏動點。

6. 大腿以下出血。自救時雙手拇指重疊,用力壓迫大腿上端、腹股溝中點稍下方的搏動處。

7. 足部出血。用兩手食指和拇指同時壓迫足背中部近踝關節處和足跟內側與腳踝之間的脛後動脈。

三、填塞止血法

對於軟組織內的血管損傷出血,用無菌綳帶或紗布填入傷口內壓緊,外面加上大塊無菌敷料加壓包紮。

四、如果傷口較大、出血較多,需要加壓包紮止血

先用紗布等做成墊子,放在傷口的無菌敷料上,再用綳帶或三角巾加壓包紮。包紮的壓力應該適度,以達到止血而又不影響肢體遠端血液流動為度。對於軟組織內的血管損傷出血,用無菌綳帶或紗布填入傷口內壓緊,外面加上大塊無菌敷料加壓包紮。

五、較大的肢體動脈出血,應該使用止血帶

用橡皮帶、寬布條、三角巾、毛巾等均可。

包 扎 方 法

包紮是戰場救護及家庭醫療救護中的基本技術之一,它直接影響傷病員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常用的包紮材料有三角巾和綳帶,也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以下是包紮方法,應根據受傷部位不同而採用不同方法。

1. 頭部包紮。把三角巾折疊成兩層約二指寬,放在前額齊眉以上,頂角拉向後顱部,三角巾兩底角經過兩耳上方,拉向枕後,先做一個半結,壓緊頂角,將頂角塞進結里,然後再將左右底角在前額打結。

2. 面部包紮。在三角巾頂處打結,套在下頜部,底邊拉向枕部,上提兩底角,拉緊並交叉壓住底邊,再繞到前額打結,包完後在眼、口、鼻處剪開小孔。

3. 胸背部包紮。取燕尾巾兩條,底角打結相連,將連接處置於一側腋下肋部,另外兩個燕尾底邊角圍繞胸背部在對側打結,然後把胸背燕尾的左右兩角分別拉向兩肩部打結。

4. 膝關節包紮。三角巾頂角向上蓋在膝關節上,底邊反折向後拉,左右交叉後再向前拉到關節上方,壓住頂角結。

5. 手、足包紮。手心腳心向下放在三角巾上,手指腳趾指向三角巾頂角,兩底角拉向手背足背,左右交叉壓住頂角,繞手腕和踝部打結。

8. 現場救護的原則和步驟有哪些

現場救護的原則:

1、先搶後救:使處於危險境地的傷病員盡快脫離險地,移至安全地帶後再救治。

2、先重後輕:對大出血、呼吸異常、脈搏細弱或心跳停止、神志不清的傷病員,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挽救生命。昏迷傷病員應注意維持呼吸道通暢。傷口處理一般應先止血,後包紮,再固定,並盡快妥善地轉送醫院。

3、先救後送:現場所有的傷病員需經過急救處理後,方可轉送至醫院。

現場救護的步驟有:

1、現場評估、判斷傷病情。

2、及時呼救,先救生命,再治傷病。

3、脫離現場、安全轉移。

(8)井下急救有哪些包紮方法擴展閱讀:

現場救護注意事項

1、按壓吹氣1分鍾後(相當於單人搶救時做了4個15;2循環),應採用「看、聽、試」方法在5~7s鍾內完成對觸電者是否恢復自然呼吸和心跳的再判斷。

2、若判斷觸電者已有頸動脈搏動,但仍無呼吸,則可暫停胸外按壓,而在進行2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接著每隔5s鍾吹氣一次(相當於每分鍾12次)。如果脈搏和呼吸仍未能恢復,則繼續堅持心肺復甦法搶救。

3、在搶救過程中,每隔數分鍾用「看、聽、試」方法在判定一次觸電者的呼吸和脈搏情況,每次判定時間不得超過5~7s。醫務人員未解前來接替搶救前,現場人員不得放棄現場搶救。

4、心肺復甦應在現場就地堅持進行,不要圖方便而隨意移動觸電傷員,如確有需要移動時,搶救中斷時間不應超過30s。

5、慎用葯物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是對觸電「假死」者的主要急救措施,任何葯物都不可代替。

6、如傷口大出血,要立即設法止住。壓迫止血法是最迅速的臨時止血法,即用手指、手掌或止血橡皮帶在出血處供血端將血管壓癟在骨骼上而止血,同時火速送醫院處置。

7、高壓觸電造成的電弧灼傷,往往深達骨骼,處理十分復雜。現場救護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或清潔的溫開水沖洗,再用酒精全面塗擦,然後用消毒被單或干凈的布類包裹號送往醫院處理。

8、對於因觸電摔跌而骨折的觸電者,應先止血、包紮,然後用木板、竹竿、木棍等物品將骨折肢體臨時固定並速送醫院處理。

閱讀全文

與井下急救有哪些包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卷閘門的開關安裝方法 瀏覽:793
汽車紐扣電池的安裝方法 瀏覽:890
鬥地主快速學會的方法 瀏覽:877
鋼梁安裝方法如何做撓度實驗 瀏覽:226
砂礫壓實度檢測方法 瀏覽:898
黑底白字解決方法 瀏覽:741
杭州電腦數據恢復方法 瀏覽:491
皮沙發的異味處理方法視頻 瀏覽:626
快速緩解頭痛的6個方法圖片 瀏覽:662
清除體內的氣有哪些方法 瀏覽:415
老人如何減肥的最好方法 瀏覽:886
面部神經痛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611
無錫哪裡有臭氧注射治療方法 瀏覽:358
如何預防溺水的方法有多少種 瀏覽:675
dds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489
自動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30
如何不用手指指人的三個方法 瀏覽:54
沉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瀏覽:985
基金凈資產的計算方法在哪裡約定 瀏覽:400
怎麼快速學習數學的方法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