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豬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豬的生活習性:
(1)雜食動物,食量大豬是雜食性動物,豬胃的類型介於肉食動物簡單胃和反芻動物復雜胃之間,飼料利用廣泛而多樣,胃內沒有分解粗纖維的微生物,必須藉助於盲腸內共生的微生物,所以豬的飼料中粗纖維的含量不應太高,用青粗飼料喂豬時,要注意調配一定量的精料。豬的採食量較大,一般為體重的3.5%~4.5%。
(2)採食具有競爭性豬採食具有競爭性是其採食行為的突出特徵,餵食時,豬都力圖占據食槽有利位置,有時將前肢踏入食槽,因此食槽應注意加設欄擋。群飼較單飼豬吃得快,吃得多,增重快。
(3)群居性豬為喜群居的膽小動物,習慣於成群活動、居住和睡卧,同窩或異窩體重相同的豬應收容在同一豬舍飼養。群體間彼此能和睦相處,但也有競爭習性,大欺小、強欺弱,群體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離群獨居者,多為疾病發生的先兆。
『貳』 豬的生活習性
豬的生活習性有拱土、拱土覓食、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糞尿等。
豬有天賦拱土的遺傳特性,拱土覓食是豬一個突出特徵。是由於豬鼻的構造適於掘土,自出生後一周左右,即能得鼻尖掘土採食。豬的本性如此,所以豬舍床面必須經常保持清潔、乾燥。
選擇性特別喜愛甜食,研究發現未哺乳的初生的小仔豬就喜歡甜食。
豬愛好清潔,豬有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排糞的習慣,睡卧在偏高乾燥的地方,有經常保持清潔的特性。
(2)豬的活動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豬有天賦拱土的遺傳特性,拱土覓食是豬採食行為的一個突出特徵。豬鼻子是高度發育的器官,在拱土覓食時,嗅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特別喜愛甜食,研究發現未哺乳的初生仔豬就喜愛甜食。顆粒料和粉料相比一下,豬愛吃顆粒料;乾料與濕料相比,豬愛吃濕料,且花費時間也少。
據觀察,生長豬在採食過程中不排糞,飽食後約5min左右開始排糞1~2次,多為先排糞後再排尿,在飼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為先排尿後排糞,在兩次飼喂的間隔時間里豬多為排尿而很少排糞。
夜間一般排糞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豬的夜間排泄活動時間占晝夜總時間的1.2%~1.6%。
『叄』 豬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1、豬沒有汗腺
豬是通過呼吸、體表散熱來適用高溫環境的,夏天的豬呼吸頻率加快,喜歡玩水把身體弄濕,降低採食量,都是為了適用高溫環境的行為表現。
2、豬是色盲
顏色對豬來說只有黑、白或深、淺色之分,很多人說豬喜歡藍色,懼怕紅色等等都是憑人的想像而已。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中,豬是幾乎不動的,如果運動也是毫無目標的到處亂撞。這一點已經被獵手驗證了,獵手晚上很少發現野豬,一經發現,就會成為獵手囊中之物。
3、豬怕風
了解豬的這7個習性,讓它再也不生病!
豬和人一樣既喜歡新鮮空氣流動的環境,又都是怕風的,豬對風的感受,是相當於人不穿衣服對風的感覺,因此,豬對風速非常敏感,風速過大的通風會產生應激,就是賊風,這也是我們近幾年來大規模採用機械通風後,由於不科學的的機械通風,反而造成應激不斷豬病頻發。
證實豬怕風的這個習性的行為:夏天產床仔豬易拉稀腹瀉、豬喜歡靠實牆趴卧、環境溫度過低時豬喜歡打堆取暖。
4、豬嗅覺靈敏
豬的嗅覺非常靈敏,據相關資料說是狗嗅覺靈敏度的十倍。以下行為可證實:豬在野外拱食食物(雖然眼睛看不到所拱食物),階段換料和餵食葯品採食量降低及豬群可以定點排泄等。
5、豬不喜運動
豬懶惰成性,不喜歡運動,如果環境適宜,豬群健康,一天中除了吃喝拉撒,80%的時間是用來休息的,因此豬幾乎不喜歡運動的。
少量的運動,一般發生在13:30-18:00之間。豬睡覺最佳時間是晚上22:30至次日早上6.00,這個階段豬需要很好的休息來修復和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這個時間開燈容易擾亂豬的生物鍾,打擾豬的休息,從而降低豬的抗病能力。
6、豬的採食習慣
了解豬的這7個習性,讓它再也不生病!
豬在各個階段其採食習慣各有不同,斷奶仔豬常常吃的速度慢,採食頻率高,但每次採食量少;中大豬採食速度快,採食頻率低,每次採食量大;根據以上豬的習性,我們應該在斷奶後50日齡內仔豬欄舍內,額外增加補料料槽是非常必要的。
7、豬採食量規律
豬一天的採食量是有規律的。中午12點之前,採食量佔全天採食量的30%左右,下午13點到16點採食量佔全天採食量的20-30%左右,而下午16點到20點的採食量佔40-50%左右。
如果喂豬群,一天飼喂三頓,春秋冬季最科學的飼喂量是30%、30%、40%,夏天飼喂量是30%、20%、50%。
『肆』 豬的活動與睡眠有規律嗎
豬的行為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活動大部分在白晝,在溫暖季節和夏天,夜間也有活動和採食,遇上陰冷天氣,活動時間縮短。豬晝夜活動也因年齡及生產特性不同而有差異,晝夜休息時間,仔豬平均為60%~70%,公豬為70%,母豬為80%~85%,肥豬為70%~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時左右休息最少。
哺乳母豬的睡卧時間,表現出隨哺乳天數的增加逐漸減少,走動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這是哺乳母豬特有的行為表現。
哺乳母豬睡卧休息有兩種,一種是靜卧,一種是熟睡。靜卧休息姿勢多為側卧,少為伏卧,呼吸輕而均勻,雖閉眼但易驚醒;熟睡為側卧,呼吸深長,有鼾聲且常有皮毛抖動,不易驚醒。
仔豬出生後3天內,除吸乳和排泄外,幾乎全是甜睡不動,隨日齡增長和體質的增強,活動量逐漸增多,睡眠相應減少,但至40日齡,大量採食補料後,睡卧時間又有增加,飽食後一般會較安靜地睡眠。仔豬活動與睡眠一般都尾隨效仿母豬。出生後10天左右,便開始同窩仔豬群體活動,單獨活動很少;睡眠休息,主要表現為群體睡卧。
『伍』 養豬有哪些技巧
養豬有哪些技巧?技巧如下:
一、養豬操作技巧之:七點定位
吃、拉、睡三點定位對育肥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幾個辦法可供參考:
三、養豬操作技巧之:清糞
許多人都會說,養豬就是清糞和喂料,清糞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1、冬季保育舍清糞 許多人都會把清糞的時間安排在上班加料後,這個工作在舍內外溫差小的夏秋季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在舍內外溫差大的寒冷冬季,就不合適了,因為清糞時會散發許多有害氣體,而舍內外溫差大,開窗通風往往會形成賊風,引起豬的呼吸道疾病;不通風則會導致舍內有害氣體過多,再加上一晚上的有害氣體在舍內囤積,氧氣嚴重不足,也會引起豬呼吸道的傷害。為此我們認為,冬季保育舍的清糞時間要安排在舍內外溫差變小的接近中午的時段,而且要先開窗通風,然後再開始清糞,這也是因為通風需要一個由小到大開窗的過程;如果在天氣合適的日子,下午用水沖洗一下網床下面,然後通風晾乾,可以保證一晚上豬呼吸到新鮮空氣,對預防呼吸道病是非常有利的。
2、定位欄母豬清糞 定位欄母豬糞便清理比較容易,在夏季可以水沖的情況下更好操作;但在冬季不能水沖時則需要講究清糞的方法。下面是清糞方法:每次喂料的同時,將水關掉,添完料後馬上清糞,先將糞便刮到定位欄外,待大部分糞便清理後,打開閥門放水,這樣還有保持舍內乾燥的功效。因為豬一般在沒有喝水的情況下不會輕易躺下,這就使這一工作變得輕鬆了。
3、產床母豬接糞 產房仔豬腹瀉的最大危險來自大腸桿菌,而母豬糞便是大腸桿菌的滋生地,如果仔豬不與母豬糞便接觸,患病的可能會小得多,所以也就出現了部分豬場實行母豬接糞的做法,也就是糞便不與網床接觸就由人接住;許多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職工的工作量很大,沒有時間去這樣干;但如果仔細考慮,這也是可以操作的,不一定每豬都接,但一部分豬是可以的,而且接糞減少了糞便落地後的清理刷洗,工作量也並不大,關鍵是如何操作。我們的辦法是每次喂料前,先將料拌成濕拌料,豬聽見拌料聲會起立等待,這時先不去喂料,而是拿糞鍬在母豬後面轉,發現哪個母豬有拉糞的跡象,馬上跑去將糞便接住,這樣十到二十分鍾,大部分母豬都會排便,然後開始喂料,而且料經過一階段後悶軟,也會變得適口性更好。
『陸』 養豬的方法與技術
養豬方法和技術
養豬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里也有很多知識。 例如豬的優良品種是什麼,有什麼豬?小豬是如何飼養等,掌握這些知識,在養殖中活用,做好豬的養殖工作,才能養豬。 在此說明養豬的基礎知識
1 .豬的優良品種有什麼要求?
優良品種一般指生長快、品質好、抗性強、性狀穩定、適應一定地區自然條件、適合規模化養殖的品種。 但是,要具體去養殖家,必須根據自己的飼養目的來決定。 如果其生產目的以生產肉質優良的產品為主,我國許多地方的豬種如藍塘豬、太湖豬、寧鄉豬等為優良品種,但其生產目的在於利益,杜洛克、長白、白白、白白、瘦肉豬套為優良品種。
我國地方豬種主要有哪些品質特性?
我國地區廣泛,各地自然氣候、飼料資源、飲食習慣等千差萬別,人們的篩選要求不同,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的選擇,形成了許多具有特色的地方豬種。 根據其起源、生產性能、外觀特徵和生活環境等,可分為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6種類型。
(1)華北型。 分布於淮河、秦嶺以北。 這種類型體質結實,骨發達,四肢粗,腰細,腹部不下垂,肌肉發達。 頭平,嘴長,耳垂大,毛粗,黑色多。 母豬成熟快,繁殖性強,產率10頭~12頭,乳頭8頭左右。 耐寒、耐粗飼料,但體重增加緩慢,板油多,屠宰率低,一般為60%~70%。 代表品種有東北民豬、西北八眉豬、黃淮海黑豬、漢江黑豬和縣蒙黑豬等。
(2)華南型。 分布在南嶺和珠江以南地區。 表現出「低、短、寬、圓、胖」的外部特徵,肚子大大下垂。 頭相對寬,口短,耳小,毛多為黑白花。 母豬成熟早,繁殖性稍差,分娩8頭~9頭。 耐熱、早熟易肥,皮薄肉嫩,脂肪型豬種,屠宰率75%。 代表性品種有青塘豬、陸川豬、香豬、五指山豬、粵東黑豬、洋槐豬和滇南小耳豬等。
(3)華中型。 分布在長江與珠江之間的廣闊地區。 體型與華南型相似,體型較大,生產性能介於華南型和華北型之間。 母豬分娩數為10頭~12頭,乳頭為6對~7對。 增長快,經濟成熟快,肉質柔軟,屠宰率在70%左右。 本型以豬居多,代表品種有浙江金華豬、大花白豬、寧鄉豬、皖浙江花豬、武夷黑豬、莆田豬和大圍仔豬等。
(4)江海型。 主要分布於長江下游和沿海地區,地處華北型和華中型中間狹長過渡地帶。 主要是華北型和華中型雜交選育而成,外形和生產性能因種類而異。 共同特點是有毛黑或少量白斑,頭中等大,耳垂大。 性成熟快,繁殖率高。 母豬平均出生率在13頭以上,乳頭在8頭以上,經濟成熟快,體重增加,屠宰率在70%左右。 代表品種有太湖流域的太湖豬、姜曲豬、安徽的圩豬、虹橋豬等。
(5)西南型。 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 頭大,腳短,毛全黑或以「六白」為主,也有黑白花和紅發豬。 繁殖率中等,生育數為8隻~10隻,乳頭為5對~6對。 肥育能力強,屠宰率為65%~79%,多為肉脂兼用型。 代表品種有榮昌豬、內江豬、成華豬、烏金豬和雅南豬等。
(6)高原型。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海拔較高的地區。 體型小,像野豬,頭細,腹小,瘦,腰斜。 毛是黑色或黑白色的花。 繁殖率低,乳頭5對多,產仔5頭~6頭,飼養率不高。 成年人體重小,是晚熟品種。 肉的味道醇厚,但屠宰率低,只有65%左右。 代表品種有青藏高原的藏豬和合作豬。
我國飼養的瘦肉豬種類是什麼?典型特徵和生產率如何?
我國飼養的瘦肉豬種主要有長白豬、白白豬、杜洛克豬等。
(一)長白豬;。 原產丹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著名瘦身型品種,1964年引入我國。 毛白,頭細,顏面筆直,耳朵大前傾,背長,腹線筆直無鬆弛,前體狹窄,後體寬,流線型,肋骨16對~17對,大腿豐滿,蹄質稍細。 性成熟遲緩,母豬初產10頭左右,經產10頭~12頭,乳頭6對~8對。 在良好飼養管理條件下,後備豬6月齡可達~100公斤,屠宰率72%左右,胴體瘦身率可達66%。
白豬。 原產於英國北部約克郡及其鄰近地區,是大型瘦身型品種。 毛白,體格大,體型勻稱,耳直立,腰弱弓多,四肢高,身體豐滿。 性成熟慢,繁殖率強,初產10隻,經產12隻,乳頭7對~8對。 預備豬6月齡達到100公斤,屠宰率達到74%左右,瘦身率達到63.5%。
(3)杜洛克豬。 原產於美國東北部的新澤西州。 體質結實,抗性強,飼養條件低於其他瘦身型品種。 毛和棕紅色,濃淡不同的頭清,口短耳中等大小,稍前傾,耳尖垂下的背部直或稍弓,身體厚,全身肌肉豐滿,後身發達的四肢粗壯,蹄黑,多直立。 繁殖性稍低,初產8頭~9頭,經產10頭左右。 乳頭5對~6對。 前期生長緩慢,後期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肉質好,軀乾瘦身率達68%。 4 .豬的生長發育分為哪個主要階段?
仔豬出生後,根據其生理特徵和營養需求,通常分為哺乳期、保育期、生長肥育期等幾個階段,各階段採用不同的飼養管理措施。
(一)哺乳階段。 小豬出生至斷奶階段,一般為3至5周。 哺乳期小豬處於生命初期,易受外環境影響生病,飼養管理差,小豬死亡。 因此,加強哺乳期仔豬飼養管理是提高仔豬成活率和養豬效果的重要環節。
(二)保育階段。 小豬斷奶到保育結束的階段,通常為5周。 仔豬斷奶後,失去與母豬共同生活的環境,飼料的種類和環境發生變化,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很大的壓力,在此階段豬容易消瘦、體質減弱、發病率增加、易成為飼養管理不當、僵化的豬,甚至死亡。 因此,搞好斷奶後仔豬的飼養管理至關重要。
(3)生長發育階段。 幼豬保育結束後在生長舍飼養,到出柵欄為止的階段,一般飼養7周左右(約70日齡~180日齡)。 這個階段是豬生長最快的時期,也是養豬業者經濟效益高的時期。 要在飼養管理中加強營養供給,提供充分清潔的飲水,搞好內外環境衛生和疫病的防治,保證豬的充分生長發育。
5 .母豬的生產周期怎麼樣?
母豬生產周期包括空腹、妊娠、哺乳等幾個時期,與之相對應的是交配、生育、斷奶等幾個主要技術環節。 生產中應根據不同時期母豬的生理特徵,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母豬年產率,提高生產效果。 母豬生產周期的各階段的飼養時間為,從斷奶到播種階段(飼養1周~2周)、播種妊娠階段(飼養16周)、分娩哺乳階段(飼養3周~5周)。
6 .理想後備豬體型的外表是什麼?
理想的後備豬體質結實緊湊,肩胸結合良好,背腰寬平,腹大適中,足蹄堅實。 具有毛色、耳型、頭型、體型等品種的典型特徵。 公豬睾丸發育良好,大小相同,對稱整齊,摸起來結實,無隱睾或單睾,無疝或包皮積尿肥大等疾病。
7 .理想的後備母豬體型外表是什麼?
理想的後備母豬腹線突出7對以上,有整齊乳頭的陰戶大,上或側翹腳趾大小均勻,間隔合理的前後肢系、膝、跗關節支撐理想; 山脊增高,臀部合理位置生長的體長,背部平坦,後腿長,肌肉豐滿,但非「球狀」的前後肢間寬度合理的肋骨形狀良好,呈桶狀的頰清秀體相對消瘦,肌肉豐滿。
8 .如何選擇選項,達到最大生產效率?
期權是指豬的交配原則,決定哪個公豬和哪個母豬交配。 期權與期權相同,是改良豬性狀的手段。 為了提高豬的生產效率,合理的異種期權和同質期權是必須的。 具體以瘦肉率為例說明,如果某母豬的瘦肉率低,一定要選擇瘦肉率高的公豬進行交配,這是不同的選擇,但如果某母豬的瘦肉率中等,瘦肉率過高會對豬的其他生產性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瘦肉率也不同 一般的純種選育,在多採用隨機選擇的商品豬的生產中,進行雜交的品種間的生產性能差異很大,即所謂的異種選擇是一般的。
9 .目前有什麼主要疫病危害我國養豬生產?
我國豬病種類繁多,特徵復雜,大致可分為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營養代謝病等。 我國危害養豬生產的病毒病主要有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通稱「青耳病」)、豬傳染病、豬口蹄疫、豬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豬流感、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等細菌病,主要有豬嗜血桿菌病、豬鏈球菌病、豬支原體肺炎(豬哮喘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紅細胞 10 .豬場消毒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什麼?
豬場消毒是排除感染源、確保豬群健康的重要措施,可分為預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 預防性消毒是定期消毒,對畜舍、養殖場的環境、用具、飲水等進行常規消毒,以預防疫病發生為目的的疫源性消毒是指在豬場發生傳染病或發生傳染病後,為了抑制病原體的擴散,對污染環境、畜舍、飼料、飲水、工具、場所等物品進行全面徹底消毒
預防消毒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如下:
(1)豬場入口處設置消毒池,消毒葯為2%的鹼性溶液,消毒對象主要為車輛輪胎噴霧消毒裝置,消毒對象為車體和車輛。
(2)作業人員進入生產區前,必須在消毒期間進行噴霧消毒,用紫外線燈消毒15分鍾,更換工作服的帽子。 有條件的豬場最好用淋浴換衣。 參觀者的消毒和工作人員一樣,按指定的路線參觀,但必須盡量減少參觀者的進入。
(3)採用全入全出飼養方式的豬場,在引進豬群之前,空豬舍要徹底消毒除去垃圾、糞尿、秸稈的天花板、牆壁、地板、扶手,用高壓水徹底清洗,水洗乾燥至清洗後,關閉門窗,福爾馬林(每立方米30毫升) 用12小時~24小時熏蒸消毒,再用2%鹼或3%蘇打水消毒地面,24小時後用凈水沖走殘留葯的豬用0.1%的釹滅絕,用2%~3%的新生兒和0.5%的過氧乙酸等消毒的產房地板和設備用水洗凈,乾燥後, 用福爾馬林(每立方米30毫升)蒸2小時,再用0.1%的新潔面、3%的蘇等消毒,用凈水沖走殘留葯物,再用10%的石灰水沖洗地板和牆壁。
(4)母豬進入產房前全身清洗干凈,用0.1%的螺釘全身消毒後,進入產房的母豬在產前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乳房和陰部,產後用消毒液擦拭乳房和陰部和後身,立即清理胎衣和產房。
以上10個養豬基礎知識是養豬知識中的一小部分,養豬知識非常多,大家在養豬的時候,可以邊學邊養殖,改善、改善自己的養殖技術,養豬越來越好。 回到搜狐,讓我們更詳細地看看
『柒』 豬有什麼習性
豬在不斷進化和人類的馴養、馴化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生物學習性,在生產實踐中,我們要充分了解豬的生物學習性,揚長避短,並按當地的條件加以充分利用,以便獲得較好的生產效益。
(1)繁殖率高,世代間隔短
豬一般4~6月齡達到性成熟,6~8月齡就可以初次配種。豬是常年發情多胎高產動物,妊娠期短,只有114天。一般1年能分娩2胎以上。經產母豬平均胎產仔數10頭左右,我國一些地方品種窩產活仔數可達14頭以上。
(2)食性廣,飼料轉化效率高
豬是雜食動物,能充分利用各種動植物和礦物質飼料。採食有一定選擇性,能辨別口味,特別喜愛甜食。豬的採食量大,消化道長,能消化大量的飼料,以滿足其迅速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但是,豬對粗纖維的消化較差,因為豬胃內沒有分解粗纖維的微生物。所以,在日糧配製中要注意精、粗飼料的搭配,控制粗纖維在日糧中的比例,保證日糧的全價性和易消化性。我國地方豬種較國外引入品種,具有更好的耐粗飼特性。
(3)生長期短,周轉快
豬由於胚胎期短,同胎仔豬數又多,出生時發育不充分,僅占成豬體重的1%,各器官系統發育也不完善,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弱,所以,初生仔豬需要精心護理。仔豬出生後為了補償胚胎期內發育不足,生長發育特別快,在滿足其營養需要的條件下,一般160~180日齡體重可達到90~100千克,相當於初生重的90~100倍。
(4)嗅覺和聽覺靈敏,視覺不發達
豬有特殊的鼻子,嗅覺非常靈敏。豬的耳形大,頭頸轉動靈活,容易對聲音刺激建立條件反射。但豬對危險信息也特別警覺,即使睡眠,一旦有意外響聲,就立即蘇醒,站立警備。因此,為了保持豬群安靜,應盡量避免突然的音響,以免影響豬的生長發育。豬的視覺很弱,缺乏精確的辨別能力,視距、視野范圍小;對光的強弱和物體形態的分辨能力也弱,辨色能力也較差。人們常利用豬這一特點,用假母豬進行公豬采精訓練。
(5)適應性強,分布廣
豬對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的適應性強,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家畜之一,除因宗教和社會習俗原因而禁止養豬的地區外,凡是有人類生存的地方都可養豬。
(6)對外界溫、濕度變化較敏感
「大豬怕熱,小豬怕冷」。豬因汗腺不發達,皮下脂肪厚,對高溫、高濕反應明顯,生產中應注意。
『捌』 豬生活習性
豬是雜食類哺乳動物,身體肥壯,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較長,那麼豬的生活習行如何,有哪些行為特點?下面學習啦小編分享了豬的生活習性及行為特點,一起來看看吧。
豬的生活習性
豬的群居性
豬為喜群居的膽小動物,同窩或異窩同大的豬應收容在同一豬舍飼養。習慣於成群活動、居住和睡卧,結對是一種突出的交往活動,群體內個體間表現出身體接觸和保持聽覺的信息傳遞,彼此能和睦相處,但也有競爭習性,大欺小,強欺弱,群體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離群獨居者,可懷疑其有問題。
豬對顏色的感覺比較遲純,但對嗅覺敏感,寄養時應採取相應措施。豬對吃喝的記憶力很強,對與吃喝有關的時間、聲音、氣味、食槽方位等很容易建立起條件反射。根據這些特點,可以制定相應的飼管理制度,並進行合理的行為調教與訓練,如每天定時飼喂,訓練豬只採食、睡卧、排泄三角定位等。
豬有點神經質,易受干擾引起應激。所以飼養者一定要精心照顧豬群。
豬的熱調節習性
生長育肥豬的最適宜溫度是20~24℃。仔豬的適宜溫度為22~32℃。當環境溫度不適宜時,豬表現出熱調節行為,以適應環境溫度。
當環境溫度過高時,豬會自覺在糞尿或濕處打汪,為了有利於散熱,躺卧時四肢張開,充分伸展驅體,呼吸加快或張口喘氣。
當溫度過低時,豬則蜷縮身體,最小限度的暴露體表。站立時表現夾尾,曲背,四肢緊收,採食時也表現為緊湊姿勢。
豬的行為特點
豬的採食行為
豬的採食行為的突出特徵,餵食時,豬都力圖占據食槽有利位置,有時將前肢踏入食槽,因此食槽應注意加設攔擋。豬自由採食,白天6~8次,夜間4~6次,每次10~20分鍾,豬採食具有競爭性,群飼較單飼豬吃的快,吃的多,增重快,豬的採食量隨體重的增長而增加,生長豬的採食量一般為體重的3.5%~4.5%。吃乾料的小豬每晝夜飲水9~10次,吃濕料的平均2~3次,吃乾料的每次採食後立即飲水,任意採食的豬通常採食與飲水交替進行,限飼時,豬則吃完所有料後才飲水。
『玖』 豬的生物學特性及行為習性有哪些
豬的生物學特性主要有以下7點:
1.繁殖率高,世代間隔短,豬一般4~5月齡達到性成熟。地方品種豬6~8月齡、引進品種豬8~10月齡就可以初次配種。妊娠期短,平均114天。世代間隔1~1.5年。年產胎數2~2.5胎,每年平均產仔10頭左右。
2.食性廣,飼料轉化率高
豬是雜食性動物,有發達的門齒、犬齒、臼齒。胃很特別,介於單胃和復胃之間,能利用各種動物性、植物性和礦物性飼料,食性范圍很廣。但它也有擇食性,特別喜歡甜食和鹹食。豬的採食量大、消化能力強、利用率高,豬對精飼料消化率可達75%,對粗纖維的消化率弱,但我國地方豬要比國外引入豬種強。
3.生長發育快
豬初生重小,僅為成年豬體重的0.5%~1%,但出生後發育迅速。1月齡體重為初生重的5~6倍,2月齡為1月齡的2~3倍,瘦肉型豬6月齡可達90~100kg。
4.嗅覺和聽覺靈敏,視覺不發達
豬的嗅覺非常發達,仔豬在出生以後幾小時內就能很好地鑒別不同氣味,大豬和成年豬鑒別氣味的能力非常強。豬的聽覺分析器相當完善,能夠很好地辨別聲音來源、強度、音調和節律,容易對口令和其他聲音刺激形成條件反射。豬的視覺很弱,對色彩的識別能力很差,屬高度近視加色弱。所以母仔之間認識主要靠嗅覺和聽覺。
5.對溫度敏感
大豬怕熱,一般的適宜溫度為18℃~23℃,超過30℃時,隨溫度上升,豬的採食量下降,生長受阻,甚至不能忍受。小豬怕冷,抗寒力差,一般的適宜環境溫度為22℃~35℃,1月齡內的仔豬適宜溫度為30℃左右。
6.喜清潔,易調教
豬喜歡在清潔乾燥的地方和生活和卧睡,喜歡在牆角、潮濕、蔽蔭、有糞便氣味處排泄,這在我國地方豬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豬進欄時要耐心細致地調教馴養,盡快達到「三點定位」。三點定位即吃食在一處,睡覺在一處,排糞、尿在一處,三點定位一旦固定,基本不變。
7.群居位次明顯 一個豬群中有強、中、弱之分,強者在飲食、睡覺和活動中都佔先,弱者只能排在後面。因此在組群時,一定要將不同品種、強弱分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