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控制應激的有效方法
1、迴避或逃避過強的心理應激源,如逃避引起吵架、憤怒的場所。
2、心胸寬大、樂觀地應對和處理負面生活事件。
3、增強自身應對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過各種放鬆措施控制或轉移負性情緒。
5、學會各種放鬆技術,如氣功、生物反饋療法、散步、白日夢等。
6、取得社會支持,取得親人、友人支持和理解。
應激預防訓練
一種提高個體應付技能,減少焦慮情緒的手段。個體在暴露於應激情境時,一旦成功地學會處理程度輕微的應激性事件,對應激情境的認知和應付能力就會得到發展或提高,漸漸地就能承受強度越來越強的應激性情境。包括三個階段:
1、教育階段
讓個體理解應激反應的本質,闡述認知的基本原理;
2、演練階段
個體應用放鬆訓練法以減輕焦慮,發展有關情境多次重復的適應性自我對話或應付性自我對話;
3、應用訓練階段
鼓勵個體在應激情境中使用新的應付技巧,在這一階段應付情境可以是實際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模擬的,包括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對減輕迴避行為、促進情境的應付技巧最有效,也應用於減輕憤怒、物質濫用與減輕疼痛等方面。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體育心理訓練中也得到廣泛應用。
(1)應激的一般性處理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應激源編輯
了解應激後,我們來看看引發應激的因素--應激源。應激源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適應綜合症或局限性適應綜合症的各種因素的總稱。根據來源不同,將其分為三類:
1、外部物質環境: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兩類因素。屬於自然環境變化的有寒冷、酷熱、潮濕、強光、雷電、氣壓等,可以引起凍傷、中暑等反應。屬於人為因素的有大氣、水、食物及射線、雜訊等方面的污染等,嚴重時可引起疾病甚至殘廢。
2、個體的內環境:內、外環境的區分是人為的。內環境的許多問題常來自於外環境,如營養缺乏、感覺剝奪、刺激過量等。機體內部各種必要物質的產生和平衡失調,如內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變,既可以是應激源,也可以是應激反應的一部分。
3、心理社會環境:大量證據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適應綜合症,具有應激性。尤其,親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應激源,因為在悲傷過程中往往會伴有明顯的軀體症狀。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這一年中,喪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齡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㈡ 應激理論的應對方法
在應對心理應激的過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
1、逃避或迴避應激源,即遠離應激源,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方式,但也不妨嘗試。
2、增強自身的各種能力,改善自身的性格特點,學會採取不同的但對於自己試有效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3、防禦機制可以在心理應激初期使用,可以減輕心身反應,保持暫時的心態平衡,但長期使用,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緊張。如,否認、合理化等。
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及機理:
適當的心理應激可以提高個體生活中的應對和適應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從而促使心身成長、發展和身心健康。
近期研究發現,持久、過強的緊張、焦慮、憤怒情緒,可使交感-腎上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垂體-甲狀腺系統活化而產生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等。
而持久、過強的失助、失望、壓抑、孤獨、抑鬱則使副交感神經、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障礙而產生哮喘、潰瘍病、皮膚病、腫瘤等。
㈢ 心理學應激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拉瑞魯斯(1968)認為,心理應激是指人對外界有害、威脅、挑戰經認識評價後,知其將危害個人的生存和地位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反應。
應對是指面對威脅性的應激源時,需要通過各種適當的心理行為策略,經過努力、行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來消除或緩解自己的緊張狀態。
適當的心理應激可以提高個體生活中的應對和適應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從而促使心身成長、發展和身心健康。
近期研究發現,持久、過強的緊張、焦慮、憤怒情緒,可使交感-腎上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垂體-甲狀腺系統活化而產生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等;而持久、過強的失助、失望、壓抑、孤獨、抑鬱則使副交感神經、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障礙而產生哮喘、潰瘍病、皮膚病、腫瘤等。
霍爾姆斯和雷赫(1966)把在現代社會中人體遇到的重大正性生活變化(結婚、升學等)和遭受到的負性生活危機(離婚、死亡等)稱為生活事件,不同的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心理應激量或心理刺激強度是不同的。他將43種生活事件經統計計算後列出分值,稱為生活事件單位(LEU)。最強的為配偶死亡,LEU為100;最弱的為輕微違法,LEU為11;居中的為結婚,LEU為50。霍爾姆斯發現,一年內LEU累計分超過300,則75%的人,在今後兩年內有重大疾病發生;一年內累計在150~300者,則來年有50%的人發病;一年累計在150以下者,只有33%人患病。
1.迴避或逃避過強的心理應激源,如逃避引起吵架、憤怒的場所。
2.心胸寬大、樂觀地應對和處理負面生活事件。
3.增強自身應對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過各種放鬆措施控制或轉移負性情緒。
5.學會各種放鬆技術,如氣功、生物反饋療法、散步、白日夢等。
6.取得社會支持,取得親人、友人支持和理解。
㈣ 在應對應激中你積累過哪些經驗,你認為哪些應激的方法,你可以做到
應激事件:
1、高考失利,本可以考上985學校,最後只考了過一本線的成績。
2、去電影院看恐怖片的時候,總是被嚇到。
3、上課的時候老師抽取同學點名提問。
4、家裡的親人突然離世。
5、來到新環境,對於人際交往和自我適應能力有一定壓力。
可以做到接受自己的高考成績,選擇更合適的大學進行進一步的學習,而不是一味自怨自艾,自暴自棄,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失。情緒緩解可以是傾訴、、抒發、宣洩,可以找朋友大哭一場,也可以自己窩在某處慢慢消化,只要把情緒全部釋放出來,就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應激事件。
找准問題的要點:
應對方式分為問題關注應對和情緒關注應對。在生活中遇到應激事件,其實我們主要首先採用的應對方式,就是問題關注應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對這個應激事件進行處理。
很多問題是不能徹底解決的,所以我們就要採用第二種應對方式情緒關注應對。從情緒緩解入手,更多地採用積極應對策略,減少消極應對方式,積極面對生活。
㈤ 電大心理學應激應對有哪些調節方式
應激是機體(應激中介機制:認知評價、應對方式、社會評價和個性特徵、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對緊張刺激物(應激源)的一系列非特異性的適應(心理、生理、行為)反應。可針對應激源和應激中介機制下手。
1.迴避或逃避過強的心理應激源,如逃避引起吵架、憤怒的場所。
2.心胸寬大、樂觀地應對和處理負面生活事件。
3.增強自身應對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過各種放鬆措施控制或轉移負性情緒。
5.學會各種放鬆技術,如氣功、生物反饋療法、散步、白日夢等。
6.取得社會支持,取得親人、友人支持和理解。
㈥ 請舉例說明你所碰到的心理應激及處理方式
拉瑞魯斯(1968)認為,心理應激是指人對外界有害物、威脅、挑戰經過認識評價後,知其將危害個人的生存和地位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這一概念不同於一般應激的定義。
應對是指人面對威脅性的應激源時,通過解決問題的行為策略,以消除或緩解自己的緊張狀態。
二、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
適當的心理應激可提高個體的應對和適應能力,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但過強的、持續長時期的心理應激,則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中介,而產生心身疾病、精神病和神經症等。
三、生活事件與疾病
霍爾姆斯(1966)把在現代生活中遇到的重大生活變化(結婚、升學)和負性生活危機(離婚、親人死亡)稱之為生活事件,共43項。他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不同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心理刺激量或強度是不同的。經統計計算後,每種事件都列出分值,稱生活事件單位(LEU)。他發現,一年內LEU累計分超過300,則75%的人在今後兩年內有重大疾病發生;一年累計在150~300者,則來年有50%的人發病;一年累計在150以下者,只33%的人患病。
四、應對心理應激的方法
1.迴避或逃避過強的心理應激源,或用樂觀、心胸寬大的態度處理負性生活事件。
2.增強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和應對能力。
3.學會各種放鬆技術,使心身放鬆。
4.取得社會支持以解決問題。
㈦ 常見的心理應激反應,心理應激處理有哪些
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迫與危險情況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在應激狀態下,人會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反應,生理反應主要是腎上腺和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興奮,此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張力變化等以應對各種刺激。心理上的反應最常見的是焦慮,還有憤怒、內疚、恐懼、抑鬱、習得無助等。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容易得高血壓、冠心病等,長期的焦慮會導致頭暈、頭痛、頭部、背部不適,麻木,消化不良,胃炎,睡眠障礙等。
處理方式有:1、離開應激源,即迴避一些場合或相應的情境(這是消極的應對)。2、習得應對技巧:(1)投入到積極的工作中去,(2)及時處理當前事件,(3)建立合理的認識(心理咨詢),(4)學習應對應激的心理技能,包括學習放鬆技術,加強深呼吸來促進放鬆等。
㈧ 應激反應怎麼克服
人在精神緊張時一般均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引發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會出現血壓輕度升高、心率增快、四肢肌肉收縮,應對外來的刺激。當人體過度緊張時就會導致手抖的症狀,如果經常出現緊張手抖,通常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部分人精神過度緊張、焦慮等就容易出現上述症狀。患者要消除緊張的情緒,保持心態放鬆,盡量多做戶外運動,可以多與其他人交流,有助於改善以上症狀。對於性格比較內向的患者可以鼓勵多做演講之類的活動,調節緊張的情緒讓精神放鬆。如果在緊急狀態下如果沒有嚴重的心臟疾病,可以服用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的葯物臨時改善症狀,常用葯物有心得安等,但此類葯物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以免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㈨ 什麼叫應激反應,什麼情況下會應激,如何處理
應激反應是身體受到外界刺激後產生的一種本能反應,一般無意識的時候發生,例如手碰到火焰會應激性縮回去。也有心理因素導致的應激反應,比如看恐怖片時被人嚇時的心跳加速、冒冷汗等反應
㈩ 遇到應激事件怎麼處理
首先要沉著,冷靜,不要慌亂;然後迅速思考這個事情怎麼處理,立即作出行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