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降水有哪些形式
降水按其外形可分為如下幾種:
雨:為滴狀的液體降水。水成雲(由液態水滴組成的雲體)內如果具備了雲滴增大為雨滴的條件,並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這時降落下來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成雲(冰晶組成的雲體)和混合雲(水滴和冰晶共同組成的雲)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氣層內,融化後也成為雨滴下到地面。
雨按強度的大小,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長期的連綿陰雨或大雨和暴雨,使得短時期內出現大量降水,形成巨大的地表徑流,淹沒低窪地區,或江河泛濫,淹沒大片土地,致使作物被淹死,農產歉收,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這就是所謂的水澇天氣。在我國常出現「南澇北旱」或「北澇南旱」的情況。如華中地區梅雨期持久,降水多,則長江流域水澇,而華北、東北地區卻乾旱無水。抗旱防澇的最好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如建造大、中、小型水庫,營造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等。我國許多地區在這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雪:是由冰晶構成的各種各樣的固體降水,雪花的形狀很多,有星狀、柱狀、片狀等。但基本形狀是六角形的。雪花為什麼多呈六角形,花樣又如此繁多呢?這是因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為最多,因而形成雪花多是六角形的。雪花形狀的多種多樣,則與它形成時的水汽條件有密切關系。由於六角形冰晶的面上、邊上和角上的飽和水汽壓不同,其中角上最大,邊上次之,面上最小。當突有水汽壓僅大於平面的飽和水汽壓,水汽只在面上凝華,形成柱狀雪花;當突有水汽壓大於邊上的飽和水汽壓,邊上、面上都有水汽凝華,就形成片狀雪花;當突有水汽壓大於角上的飽和水汽壓,邊上、面上、角上都有水汽凝華,就形成了枝狀或星狀雪花。
雪按照降水強度的大小可分為小雪、中雪和大雪。雨夾雪是融化的雪或雪與雨同時下降的降水。
雹:是表面為各種形狀的冰塊,直徑介於5~50毫米,個別也有更大的,雹的中心是一個不透明的冰核,周圍包著若干層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冰殼。冰雹天氣是一種嚴重農業災害性天氣。它出現的范圍雖小,時間又短促,但來勢猛、強度大,並常伴隨狂風暴雨,雹粒降落在作物莖、葉和果實上,引起很大的機械損傷。嚴重的冰雹能使處在開花期和成熟期的作物受到毀滅性的傷害,輕者減產,重者顆粒無收。
冰雹多發生在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目前人工防雹有兩種方法,即催化法和爆炸法。催化法其原理和人工降雨一樣,往冰雹雲內加入大量碘化銀微粒或食鹽粉末,破壞冰雹的形成過程,使雲內水分分散凝結成小冰雹或水滴,避免造成嚴重危害。我國許多地方在人工防雹上取得了一定經驗和成果。
人工降雨: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何有效地人工影響局部天氣,防禦不利的農業天氣的出現,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1958年,我國在吉林省用乾冰催化降水進行大規模人工降水試驗獲得成功,以後,在全國廣泛開展了人工降水試驗。近年來,由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用了新技術,在雲、霧、降水宏觀微觀結構的探測以及催化方法和技術、效果檢驗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發展。
人工降雨的原理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雲是由很微小的水滴組成的,雲滴的體積增長100萬倍才能成為一個普通大小的雨滴。為了使雲滴迅速長大,就要在雲內首先形成一部分冰晶或大雲滴,但是自然界中並不常常具備這種情況,所以,在不少情況下,有雲而無降水。為此,就需要人為地向雲中播撒催化劑,使雲中能生成一些冰晶或大雲滴,促使雲滴迅速長大成雨滴而降落。使用的催化劑有多種,對於溫度低於0℃的雲層多用乾冰或碘化銀來「引晶」,叫冷雲催化。對於高於0℃的雲層,多用鹽粉或氯化鈣來引進大雲滴,叫暖雲催化。另一方面,雲中降水量一般與雲的體積成正比,所以通過大量引晶使雲上部的過冷卻水滴冰晶化,同時釋放潛能,導致雲中上升氣流發展,增大雲的體積和生命期,從而增加雲的降水量。目前,雖然進行了大量地面人工降水試驗,然而,飛機播撒催化劑仍是人工降雨試驗的主要方式。
人工降雨對緩和局部地區的旱情起到了一定作用,為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但抗旱的最好措施還是興修水利,營造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
⑵ 常用的降水措施有哪些
你問的是井點降水工程還是氣象降水?
井點降水,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種方法。故又稱「井點降水法」 。在基坑開挖前,在基坑四周埋設一定數量的濾水管(井),利用抽水設備抽水,使所挖的土始終保持乾燥狀態的方法。 所採用的井點類型有: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電滲井點、管井井點、深井井點等。
氣象降水只有一種,即人工發射碘化銀「炮彈」轟擊高空積雨雲雲層形成人工降雨或降雪。
⑶ 降水方式有什麼
分類
鋒面雨
在鋒面上空氣緩慢上升(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計算),在冷氣團一側形成層狀降水。
對流雨
如果下墊面高溫潮濕,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引起空氣的對流運動,濕熱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隨氣溫的下降,形成對流雲而降水,比如積雨雲和濃積雲,條件一定時即可降水。特點是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還常伴有暴風,雷電,故又稱熱雷雨。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夏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多見。
對流雲降水
地形雨
暖濕氣流在運行的過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擋,被迫沿著山坡爬行上升,從而引起水汽凝結而形成降水,稱為地形雨。地形雨一般只發生在山地迎風坡,背風坡氣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溫度不斷增高,形成雨影區,不易形成地形雨。
氣旋雨
氣旋中心附近氣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結而形成降水,稱為氣旋雨。常見的有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帶來的降水。
⑷ 有幾種主要的降水方式
降水是指空中的水汽冷凝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它包括兩部分:
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
二是由空中降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
⑸ 降水有哪些方法
有兩種
一:乾冰法,即向積雨雲發乾冰使之冷凝成水滴,從而達到降雨的目的.
二:向積雨雲撒氯化銀等物質,使雲凝集成雨.
⑹ 人工降水的方法是什麼
在乾旱季節,水對於作物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每一株莊稼在炎熱太陽的照射下,無精打采,再也看不見它們原有的生機勃勃的樣子了,農民們的心裡也沉甸甸的,再不下雨,莊稼就都要乾死了!人們向蒼天祈求,忽然,有一片烏雲從天空的那一邊飄了過來,農民的心中又重新喚起了希望,也許他們的祈求真起作用了,可是烏雲就像是戲弄人似的,不緊不慢地從人們眼前飄了過去。科學技術發展了,人們發明了人工降水,它是一種用人為的方法,增加雲中的冰晶或使雲中的冰晶和水滴增大,而形成降水的。
目前人工降雨的一種方法是用飛機把冷卻劑(乾冰或其他化學葯劑)撒播到雲中,乾冰是固體二氧化碳,它在一個大氣壓下溫度為~78.5℃,撒播在雲內的乾冰在下降過程中,使其周圍的空氣溫度迅速降低,在局部范圍內,造成雲中的過冷水滴很快凝結咸許多小的冰晶,或者使雲中的水汽直接凝結成冰晶,迫使它下降,形成降雨或降雪。在遇到密雲無雨時,就可以用飛機或氣球將乾冰播到雲里,不一會兒就會雨水不斷。另一種是在雲中撒播吸濕性強、性能良好的凝結核(如食鹽、碘化銀、氯化鈣和尿素等),使雲滴之間相互並合,形成大水滴,迅速降水。碘化銀只要在溫度為~4℃時,水汽就會以它為核心而凝結成冰晶,在空中較長時間也不會失效,一般可用飛機、土炮、高射炮或火箭等把碘化銀微粒播人雲內,也可從地面或在高山上依靠上升氣流把碘化銀煙送人雲中。還有最後一種方法是物理方法,它是利用土炮、土火箭向雲層轟擊,產生強大的沖擊波,使雲滴與雲滴發生碰撞,合並增大成雨滴降落下來,可見人類只有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具備戰天斗地的本領,祈求蒼天是無用。
但值得一提的是,不論用哪種方法進行人工降雨,雲的存在是首要條件,這是內因,而向雲中撒播凝結核等催化劑則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人工降雨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可以進行的,關鍵是要及時抓住農田上面飄過來的那片烏雲。
⑺ 人工降雨的三種方法
sorry
水 是必備的條件。
有用鹽粉等物質作凝結核的實例。如上海等。我先前找的是一個中學生的選擇題,那上面是水。
其實降雨的方法有很多,不能拘泥那幾種。像現在的北京奧運,運用了多種新的方法去試驗。有興趣可以查查。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有雨必先有雲,但是有雲不一定有雨。自然界過冷雲降雨(或雪)是由於雲中除小水滴外,還有足夠的冰晶——飽和水汽或過冷卻水滴在冰核(不溶於 水的塵粒)作用下凝華或凍結而形成的冰相胚胎。過冷雲中水滴的水分子會不斷蒸發並凝華到冰晶上,冰晶不斷長大以致下落為雪,如果雲下氣溫高於0 ℃,它們就 會融化成雨。如果自然界這種雲霧中缺少足夠的冰晶,因雲中水滴十分細小,能夠長期穩定地在空氣中懸浮而降不下來,於是就只有雲而無雨。這時候如果向這種雲 霧中播灑碘化銀粒子,則能產生很多冰晶,雲中水滴上的水分經蒸發、凝華迅速轉 化到這些人工冰晶上,使冰晶很快長大產生降雪,如果地面氣溫較高,雪降落過程 中邊融化邊碰撞合並為水滴,最終成為降雨。這就是人工降雨。
碘化銀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氣象學上稱作冷雲催化。碘化銀只要受熱後就會在空氣中形成極多極細(只有頭發直徑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銀粒子。1g碘化銀可以形成幾十萬億個微粒。這些微粒會隨氣流運動進入雲中,在冷雲中產生幾萬億到上百億個冰晶。因此,用碘化銀催化降雨不需飛機,設備簡單、用 量很少,費用低廉,可以大面積推廣。 除了人工降水(雨、雪)外,碘化銀還可以用於人工消雲霧、消閃電、削弱台 風、抑製冰雹等。
⑻ 降水的方法有哪些
運用雲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雲中撒播降雨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稱人工增加降水.撒播的方法有飛機在雲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將碘化銀炮彈射入雲中爆炸和地面燃燒碘化銀焰劑等.是人工影響天氣中進行得最多的一項試驗.
人工影響雲的微物理過程,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使本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受激發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應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雲,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能供應的水分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經濟價值有限.
⑼ 人類是如何做到人工降雨的有哪些方法原理是什麼
人工降雨的機制
高空中的雲是否下雨,不僅取決於雲中水汽的多少,還和雲中凝結核的含量有關。而人工降雨的機制,也就是工作原理,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在雲霧厚度比較大的中低雲系中,播散催化劑,增加雲中的凝結核數量、改變雲中的溫度、擾動並產生對流從而達到降雨目的。
人工降雨的有利氣象條件
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不僅需要一定的宏觀天氣條件,還需要滿足雲中的微物理條件,比如,0℃以上的暖雲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雲中要有冰晶。如果滿足不了必要的物理條件,天氣形勢再好,雲層條件再好,也不會下雨。所以人工降雨選擇在雲和降水過程處於發展或持續階段進行,根據經驗所得適宜人工增雨作業的天氣系統主要有冷鋒天氣、東北冷渦、切變線。這時雲層較厚,有持續上升氣流,而且雲底較低,有過冷水,冰晶數濃度較低,有利於人工增雨作業。
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增雨也有了不少新的方式,比如高壓電技術(原理是產生等離子體)、靜電催化(主要用於人工降雨消除霧霾)以及細菌技術等,但是應用比較廣泛的還是剛才說的三種傳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