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定型決策、不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的適用條件和使用方法是什麼
定量決策方法,是指利用數學模型進行優選決策方案的決策方法。
根據數學模型涉及的問題的性質(或者說根據所選方案結果的可靠性),定量決策方法一般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性決策方法三種。
1、確定型決策方法(盈虧平衡分析)。
確定型決策方法的特點是只有一種選擇,決策沒有風險,只要滿足數學模型的前提條件,數學模型就會給出特定的結果。屬於確定型決策方法的主要有盈虧平衡分析模型和經濟批量模型。
2、風險型決策方法(決策樹)。
有時我們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決策方案對應幾個相互排斥的可能狀態,每一種狀態都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0-1)出現,並對應特定結果,這時的決策就被稱為風險型決策。風險型決策的目的是如何使收益期望值最大,或者損失期望值最小。期望值是一種方案的損益值與相應概率的乘積之和。下面我們用決策樹來說明風險型決策方法。
決策樹就是用數枝分叉形態表示各種方案的期望值,剪掉期望值小的方案枝,剩下的最後的方案即是最佳方案。決策樹由決策結點、方案枝、狀態結點、概率枝四個要素組成。
3、不確定型決策方法。
我們看到,在風險型決策方法中,計算期望值的前提是能夠判斷各種狀況出現的概率。如果出現的概率不清楚,就需要用不確定型方法,這主要有三種,即冒險法、保守法和折中法。採用何種方法取決於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
2. 什麼是確定型決策方法
確定型決策的基本特徵是指事件的各種自然狀態是完全肯定的,而且經過分析計算可以得到各方案的明確結果。企業中多數決策問題是例行的、重復出現的,是程序性技術經濟問題;也有些問題是未定型的,但條件與結果明確且易於判斷,這些問題可以用「單純擇優方式」解決。一般對確定型決策也要採用適當的數學方法。那麼確定型決策方法有哪些呢?
1.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也稱盈虧平衡分析法,是企業經營決策常用的有效工具。它根據產品銷售量、成本、利潤的關系,建立參數模型,分析決策方案對企業盈虧的影響。決策者可藉助它對方案進行設計和選優。
(1)量本利分析的原理。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邊際分析理論。使用的具體方法,是將企業的生產總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觀察產品銷售單 價與單位變動成本的差額,若前者大於後者,便存在「邊際貢獻」。當總的邊際貢獻與固定成本相等時,恰好盈虧平衡。這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就會增加一個單 位的邊際貢獻利潤。
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劃分主要依據與產品產量(或工作量)的關系。總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范圍內,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之和,是即使產量 為零也要照常支出的總費用,如廠房、機器設備的租金、折舊費,水電費等。但是,從每單位產品的分攤額來看,則產量增加,單位成本降低;產量減少,單位成本 增加。
總變動成本是指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之和,如原料、燃料、直接人工費等。但是,從單位產品來看,這類成本卻是基本不變的。
進行量本利分析的主要問題是找出盈虧平衡點,尋找的方法有圖解法和公式法。
1)圖解法。以Y軸表示收入或費用,以X軸表示產量,繪成直角坐標圖。將銷售收入線、固定成本線、變動成本線標到坐標圖上,只要單位產品售價大於單位變動成本,則銷售收入線與總成本線必能相交於某一點,這就是盈虧平衡點。
2)公式法。公式法可分為銷售量計演算法和銷售額計演算法
銷售量計演算法的公式為:
Xo=C1/P-C2
式中C1——固定成本;
C2——單位變動成本;
P——銷售單價;
Xo——盈虧平衡時的銷售量。
銷售額計演算法適用於企業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難以按產品種類劃分的多品種生產企業。其計算公式為:
So=C1/(1-C2/P)
式中So——盈虧平衡時的銷售額。
(2)邊際收益分析。由上列公式可以看出,單位售價超過單位變動成本,並抵補了單位固定成本以後,才能獲得利潤,產品售價超過變動成本的部分稱為邊際貢獻或邊際收益(利潤)。邊際收益是銷售收入與變動成本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
D=X(P=C2)
式中X——銷售量;
D——邊際收益總額。
在決策分析過程中,進行邊際收益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邊際收益,就能抵消固定成本。判別是否盈利可用下式:
D=C1+Pr
式中Pr——利潤;
C1——固定成本總額。
邊際收益率是邊際收益與銷售收入的比值。如果已知邊際收益率,就可直接用來計算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額,還可分析多品種生產的品種結構等問題(見圖3—6)。(註:3-6圖缺失,請諒解~)
Di=D / XP
式中Di——邊際收益率。
(3)經營安全狀況分析。企業的經營安全狀況,可用安全余額和經營安全率來表示。
安全余額是實際(或預計)銷售額與盈虧平衡點銷售額的差額。
L=XP-XoP
式中XP——實際銷售額;
XoP——盈虧平衡點銷售額;
L——安全余額。
安全余額越大,銷售額緊縮的餘地越大,經營越安全。安全余額太小,實際銷售額稍微降低,企業就可能虧損。
經營安全率是安全余額與實際銷售額的比值。
經營安全率在0~1之間,越接近於1,越安全,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3. 管理學原理中決策的主要方法
滿意原則。決策遵循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為什麼不是最優呢,因為對決策者來說,要使決策達到最優必須要做到:(1)獲得與決策有關的全部信息;(2)真實了解全部信息的價值所在,並據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確預期到每個方案在未來的執行結果。通過這些條件可以得知,決策者在現實社會中進行決策時,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決策者很難獲得與決策相關的全部信息,只能制定出數量有限的方案,一般也很難確切的把握每個方案的執行結果。三個條件無論哪一個都不可能完全做到,更何況三者都要滿足,所以,在盡可能多的選擇情況下,選擇一個滿意的方案即可。
2、系統原則。該原則強調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應該將各子系統的特性放到系統的整體中去權衡,用整體系統的特徵和總目標去協調各子系統的目標,形成整體優化,站在一個全局的高度去考慮問題,進行決策,這樣決策的結果才是較為完整的。
3、信息原則。管理者在決策時離不開信息,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決策水平。信息數量太多,容易讓人眩暈,找不到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如果信息數量太少,那麼決策的結果容易偏頗,所以,適量的信息是最好的。毋庸置疑的是,信息的質量當然越高越好。這就要求管理者在決策之前以及決策過程中盡可能地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用的信息,並系統地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比較、選擇和加工,最終作為決策的有效依據,為更好的決策服務。
4、預測原則。預測原則相對簡單,它是指通過科學的預測,對未來事件的發展趨勢和狀況進行描述和分析,做出有根據的假設和判斷,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准則。決策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未來後果所作判斷的正確程度。
5、比較優選原則。該原則有兩層含義,比較是指方案提出過程是經過系統分析和綜合,確定多個達到預定目標的方案;優選是指從多個備選方案中選擇滿意方案的決斷過程。決策者只能在方案的利弊之間進行合理的選擇。
6、反饋原則。它指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結果,對初始決策作出相應的調整或改變,使決策趨於合理的原則。反饋原則是實現動態平衡、提高決策質量以及實現決策科學化的保證。
7、效益原則。決策不能不做成本效益分析,決策的目標是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當然,這種收益不能單純以金錢作為衡量標准,決策既要講經濟效益,也要講社會效益。
4. 下列決策方法中,屬於確定型決策方法的有( )。
【答案】A、B
【答案解析】確定型決策方法有線性規劃法和盈虧平衡點法
5. 下列決策方法中,屬於確定型決策方法的有()。
A,B
答案解析:
【解析】確定型決策方法是指在穩定可控條件下進行決策,只要滿足數學模型的前提條件,模型就能給出特定的結果。屬於確定型決策方法的模型很多,其中線性規劃法和盈虧平衡點法就是兩種比較重要的方法。
6. 主要的決策方法
主要的決策方法有:
1、綜合評分法
指通過選擇對不同的決策方案影響都比較大的經濟技術指標,根據在整個方案中所處的地位和重要性,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在對各個方案的指標進行評分,最後跟據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得出總分數,以總分數的高低選擇決策方案的方法。
2、比較分析法
是將不同的方案所反映的經營目標實現程度的指標數值進行對比,從中選出最優的方案的一種方法。
主要的集體方法:
3、名義群體法
指在決策過程中對群體成員的討論或人際溝通加以限制,確定主題之後進行會議,群體成員全部出席會議,首先進行個體決策,獨立地寫下對問題的看法,然後將自己的想法提交給集體,並向大家說明自己的想法。
4、特爾菲法
這種方法是採用匿名的方式,通過幾輪函詢來徵求專家的意見,組織預測小組對每一輪的意見進行匯總整理後,作為參考再發給各位專家,供他們分析判斷來提出新的論證。在經過幾輪反復後,專家意見趨於一致,最後就供決策者進行最後的決策。
(6)確定型決策方法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決策方法的必要性:
參與決策是培養管理人員的最好方法,比如某項工作涉及企業策略問題,年輕的管理人員通過參與決策可以逐漸熟悉公 司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集體決策的方法還打破了一些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了部門之間的協調。集體決策比個人決策更加民主,有年齡不同、經歷不同、觀點不同的人參加,可以鼓勵管理人員採用比個人決策更多的 選擇方案。
決策的基本原則:
1、可行性原則
2、瞄準和差異原則(准備備選方案是需要運用的原則)
3、「兩最」、預後和時機原則(方案選優是運用)
4、跟蹤和反饋原則(在決策實施過程中運用)
5、外腦和經濟原則 (在決策的全過程必須運用)
6、系統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決策
網路-管理學
7. 確定型決策方法主要有( )。
正確答案:C
解析:確定型決策方法主要有線性規劃和盈虧平衡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