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做檔案著錄規則
將工作做到實處。剛才已經說了主線的落實方法,除此以外還有比如做題做到某個知識點時,一定要翻出課本扎實看看;糾錯的題目要徹底弄懂;筆記、糾錯要時常翻看,看一個就一定會一個,別貪多嚼不爛……
Ⅱ 檔案著錄的規則
我國制訂並頒布了行業標准《檔案著錄規則》,作為全國檔案著錄的規范性依據。目前,我國主要執行的著錄規則包括:檔案著錄規則DA/T18-1999,DA/T 8-1994明清檔案著錄細則,DA/T 20.1-1999民國檔案目錄中心數據採集標准 民國檔案著錄細則,DA/T 17.1-1995革命歷史檔案著錄細則,DA/T 30-2002滿文檔案著錄名詞與術語漢譯規則,DA/T23-2000 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等。
Ⅲ 如何做檔案目錄
下面將會介紹一下檔案目錄應該如何做,而且什麼是檔案目錄?利用「插入/引用/索引和目錄」命令可以達到目的。
注意:
使用上述功能前,首先要把用成目錄的小標題設置樣式。
樣式設置方法:
依次選中作為目錄的標題,在「格式」工具欄左側的「樣式」列表中點擊「標題1」、「標題2」、「標題3」。
如果只是查找文檔收集情況回,只要把收集的文檔標題設置為「標題1」即可。
檔案目錄是檔案館(室)編制的,由眾多著錄條目組成並按一定次序編排的,揭示、報道與查找檔案的工具。是檔案檢索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檔案目錄按其加工文獻和處理信息的手段可分為手檢目錄和機檢目錄兩大類。基本簡介
檔案館(室)編制的,由眾多著錄條目組成並按一定次序編排的,揭示、報道與查找檔案的工具。是檔案檢索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檔案目錄按其加工文獻和處理信息的手段可分為手檢目錄和機檢目錄兩大類。手檢目錄是由人工製作,可直接查找檔案的檢索工具,常見的有卡片式和書本式兩種形式。卡片式目錄是把文件或案卷的內容和形式特徵記錄在卡片上,按一定規則組合排列而成,是一種離散式目錄載體;書本式目錄是將文件或案卷的內容和形式特徵著錄成條目,按一定規則組合排列並書寫或復印在空白書頁上,裝訂成冊,是一種聚合式目錄載體。機檢目錄是藉助於電子計算機等機械設備存儲目錄信息和查找檔案的檢索工具,一般有機讀和縮微兩種形式。機讀目錄是把記錄文件或案卷特徵的文字、圖形、數字和符號轉換成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輸入計算機,以特定的格式存儲於計算機磁帶、磁鼓或磁碟上,檢索時經過特定的程序轉換成文字並編製成各種目錄,顯示在屏幕上,或直接列印成各種目錄;縮微目錄是將手檢目錄拍攝在縮微膠片上,檢索時藉助閱讀器將其放大,顯示在屏幕上。
分類介紹
在中國的檔案館(室)中仍以手檢目錄為主,其中常用的有案卷目錄、分類目錄、專題目錄、主題目錄、全宗文件目錄、人名目錄等。
Ⅳ 檔案著錄規則的標准說明
檔案著錄是檔案館、室編制檢索工具時,對檔案的內容和形式特徵進行分析、選擇和記錄的過程,是獲取檔案中所含情報信息的主要途徑,決定檔案檢索工具質量的重要因素。規則的制定為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檔案檢索體系,建立地方和全國的目錄中心,逐步實現電子計算機檢索創造條件。
規則主要內容:①引言,指明制定的目的,依據的原則和適用范圍。②名詞術語,對所涉及的基本名詞術語的概念予以確切定義。③著錄項目,規定了10個大項,如:題名與責任者、文本項、密級與保管期限、時間、載體形態、排檢與編號等,以及若干小項。④標識符號,對著錄項目和內容各規定了6種標識符。⑤ 著錄格式,對著錄項目在條目中的排列順序及表達方式做了具體規定和說明。其中文件級格式如圖1,案卷級格式如圖2。⑥著錄項目細則,對著錄項目中的各項逐一予以解釋、詳細規定並舉例說明。此外,規則對著錄項目的詳簡級次、所用文字、載體類型標識及著錄來源等也做了若干規定。
Ⅳ 什麼是檔案著錄
檔案著錄是指在編制檔案目錄時,對檔案的內容和形式特徵進行分析,選擇及記錄的過程,所謂內容特徵,就是指對檔案主題的揭示,表現為檔案的分類號,主題詞提要等記錄項。檔案著錄內容包括著錄項目,著錄標志符號,著錄格式,著錄級次,著錄實例說明等
Ⅵ 檔案錄入工作規范
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規范DA/T31-2005
1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紙質檔案數字化的主要技術要求。
本標准適用於用掃描儀對各種紙質檔案的數字化加工處理。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GB/T 17235.1 連續色調靜態圖像的數字壓縮編碼
GB/T 17235.2 連續色調靜態圖像的數字壓縮編碼
GB/T 18894?2002 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
ITU(CCITT)G3 二值圖像壓縮演算法
ITU(CCITT)G4 二值圖像壓縮演算法
DA/T18?1999 檔案著錄規則
檔案管理軟體功能要求暫行規定國家檔案局檔發[2001]6號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准。
3.1
數字化 Digitization
用計算機技術將模擬圖像轉換為數字圖像的處理過程。
3.2
紙質檔案數字 化Digitization of Paper?Based Records
對普通(黑色字跡清晰)的油印、鉛印、膠印等印刷件或復印件紙質檔案進行數字化及應用的過程。
3.3
數字圖像 Digital Image
表示景物圖像的整數陣列。一個二維或更高維的采樣並量化的函數,由相同維數的連續圖像產生。在矩陣(或其他)網路上采樣一連續函數,並在采樣點上將值最小化後的陣列。
3.4
黑白二值圖像 Binary Image
只有黑白兩級灰度的數字圖像。它對應於黑和白的兩種狀態文字稿、線條圖、指紋圖等。
3.5
連續色調靜態圖像 Continuous?tone Still Image
以多於兩級灰度的不同濃淡層次或以不同顏色通道組合成的靜態數字
圖像。
3.6
失真度 Distortion Measure
對檔案原件進行數字化轉換後,在同等測試環境下,數字圖像與檔案原
件色彩、幾何、壓縮演算法等差值。
3.7
可懂度 intelligibility
表示數字圖像向人或機器提供信息的能力。
3.8
清除圖像冗餘或對圖像近似的任一種過程,其目的是對圖像以更緊湊的形式表現。
3. 9
解析度Resolution
指單位長度內圖像包含的點數或像素數。
3.10
TIFF Tagged Tmage File Format
標記圖像文件格式。一種基於標記的無損(不丟失信息)壓縮格式,用於在應用程序之間和計算機平台之間交換文件。因為它存儲圖像細微層次的信息非常多,圖像的質量也得以提高,故而非常有利於原件為黑白檔案的復制儲存。
3.11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聯合照片專家組。一種丟失少量信息的壓縮格式,尤其適用於屏幕和列印顯示,支持所有主要計算機平台和Web瀏覽器。JPEG格式文件小,影像質量多數情況下均可接受。考慮儲存空間及傳輸效率,原件為彩色的檔案可遷此格式復制儲存。
4 數字化基本流程
紙質檔案數字化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案卷整理、目錄建庫、批量掃描、數據處理、信息存儲、檢索利用等工序。
4.1 案卷整理
對需要掃描的案卷進行適當整理,做出標識。
4.2 目錄建庫
為數字化的檔案檢索而建立必要的目錄資料庫。
4.3 批量掃描
按照檔案數字化具體任務的整體安排按計劃分批次進行掃描。
4.4 數據處理
4.4.1 對掃描圖像進行校對,確保圖像完整無誤,並視需要對有問題的掃描圖像進行糾偏、去污、拼接等技術處理。
4.4.2 對裸數據進行驗收前的相應處理,包括文件的格式轉換、邏輯分盤處理、添加說明性文件,以及數據的掛接、檢驗、上載、質量檢查和備份。
4.5 信息存儲
根據不同的掃描圖像選擇適當數據格式、編碼方式和存儲介質對信息進行保存。
4.6 檢索利用
按用戶需求提供檢索利用。
5 案卷整理
在批量掃描之前,按下述步驟對案卷進行整理,確保檔案數字化質量。
5.1 分件
5.1.1 把同一案卷中的掃描件和非掃描件分開。
5.1.2 在掃描件中將大圖、照片插入指示頁,便於掃描工序批量掃描,實際圖像放在圖像處理時進行重掃,替換指示頁。
5.1.3 填寫《數據加工過程處理單》(見附錄A),對需要特殊處理的頁,標識清楚。
5.2 分頁
對批量掃描前的檔案進行頁號、件號的標注。如在標注中與原檔案中的件數、頁號不一致,應以此為准。
5.3 拆卷
去除檔案中原來的裝訂物,以便後續掃描工作的進行。
5.4 裝卷
按檔案保管要求恢復原裝訂。
6 建目錄庫
6.1 目錄著錄
根據DA/T18確定檔案著錄項,並進行著錄。
6.2 數據格式選擇
所選定的數據格式通用,應能直接或間接與DBF文件格式或通過XML文
檔進行數據交換。
6.3 目錄輸入
將著錄好的目錄輸入計算機內,建立機讀目錄資料庫。
7 批量掃描
7.1 掃描方式
紙質檔案掃描可採用黑白二值圖像和連續色調圖像兩種方式。
7.1.1 頁面為單色文字的紙質檔案,宜採用黑白二值圖像掃描;頁面為多色文字圖像的檔案文件,可採用連續色調圖像掃描。
7.1.2 字跡清晰、不帶圖片的檔案材料,採用黑白二值圖像掃描;清晰度較差或帶有圖片的檔案材料,可採用連續色調圖像掃描。
7.2 解析度選擇
7.2.1 單色頁面檔案文件,掃描解析度一般建議選擇100~200dpi。
7.2.2 彩色頁面檔案文件,掃描解析度可選擇100dpi以上參數值進行。
7.2.3 大幅面檔案文件,如工程圖紙、報紙等尺寸超過A3的,可選用大幅面圖像掃描儀(如A0)、大幅面數碼平台、縮微照像後膠片數字轉換,也可以採用小幅面掃描後的圖像拼接。掃描解析度應選擇1OOdpi以上。
7.2.4 需要時可根據原件的清晰度適當調整掃描解析度。如原件質量較差且尺寸較小,可適當提高解析度;反之也可相應減少解析度,增減的多少以掃描後圖像按原尺寸顯示後是否清晰為准。
7.3 特殊頁面的掃描
7.3.1 粘貼頁與表格
對於粘貼折頁,可用大幅面掃描儀掃描,或先分部掃描後拼接;對部分字體很小、字跡密集的情況,可適當提高掃描解析度,選擇灰度掃描或彩色掃描,採用局部深化技術解決;對字跡與表格顏色深度不同的,採用局部淡化技術解決
7.3.2 一般文本流程圖
採用適當的解析度掃描及局部深化技術,確保文本流程圖清晰。同時採用不同設備滿足文本流程圖的掃描工作。
7.3.3 插圖
採用高解析度灰度或彩色掃描技術將插圖與文字一起掃描,保證原來的頁面布局和插圖清晰。
7.3. 4照片
對於頁面中有黑白或彩色照片的文件,採用JPEG格式掃描,確保照片清晰度,同時可避免圖像存儲空間過大。
7.4 文件命名方式
7.4.1 建立文件夾
掃描時文件夾的建立應按檔案實體分級建立,其中的每一份文件也需要單獨建立文件夾。
7.4.2文件夾命名方法,以檔案實體中的檔號命名,一般為3位數,不足3
位數的左邊補「0」。
8 數據處理
8.1圖像處理
8.1.1糾偏
對掃描過程中出現的偏斜圖像進行整體糾正,保證數字圖像的偏斜角度小於1度。(圖像偏斜不超過頁面內半個文字)。
8.1.2去污
去除數字圖像中影響可懂度的雜質。檔案數字化圖像的去污,應遵循在不影響可懂度的前提下展現原貌的原則。
8.1.2.1局部去污,如去除黑邊、污點。
8.1.2.2整體去污,可一次性去除頁面上的污漬。
8.1.3拼接
為保證檔案數字化圖像的整體性,對幅面分離的數字圖像進行拼接。
8.1.4校對
8.1.4.1一次校對,檢查掃描完的圖像質量情況,對不合格的圖像進行標記退回重新掃描。
8.1.4.2糾錯處理,根據一次校對中提出的諸如污漬、黑邊、偏斜、圖像質
量等問題,結合《數據加工過程處理單》(見附錄A)情況,對每份圖像進行相應的處理。
8.1.4.3二次校對,對一次校對及數據處理後的數字圖像再次進行檢查,並
標記圖像處理過程中不清晰的頁面。不合格的退回重新處理。
8.2數據質量檢查
8.2.1文字錄入質量
對錄入域清單上所標明的各著錄項的文字錄入進行正確率控制,保證錯誤率低於3‰。
8.2.2圖像質量
對紙質文件掃描後形成的圖像文件進行清晰度、污漬、黑邊、偏斜等問題的控制,以達到要求的圖像質量。
保證掃描後的數字圖像清晰,便於清楚閱讀,適應各種紙張和手寫、印刷字的情況。
8.3數據掛接
檔案條目數據與圖像文件的對應准確程度的控制。
在生成裸數據光碟之前,根據資料整理信息、掃描前的標引信息及卷內文件頁號信息核查圖像文件總數是否與實際文件數相等,如不相等則不能生成裸數據光碟,可列印出清單,回退給圖像處理人員補掃。
8.4數據檢驗
8.4.1將裸數據進行驗收前的相應處理,包括文件的格式轉換、邏輯分盤處理、添加說明性文件。
8.4.2對數據進行檢驗,給出合格或不合格結論。
8.4.3將數字加工後的數據轉換為裸數據光碟格式,拷貝到活動硬碟上。
8.4.4系統應自動記錄檢驗進度。
8.5數據上載
檔案數字化各工序的數據通過網路及時上載到數據伺服器端匯總,其中數字圖像自動搜索對應的目錄數據,加入對應的電子地址數字圖像文件名,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
8.6數據備份
定期對伺服器的各類數據進行備份,防止數據丟失。
9信息存儲
以JPEG數字壓縮編碼或TIFF國際通用標准格式。採用國際標準的傳真文檔壓縮格式壓縮後,分別按頁編號後分頁存儲。
數字圖像的存儲管理應保持原紙質檔案的保管模式對應存儲。
9.1壓縮存儲格式
檔案數字圖像格式採用TIFF和JPEG數字壓縮編碼。
9.1.1黑白二值圖像
黑白二值掃描圖像文件採用TIFF(CCITTG3)格式二值圖像壓縮演算法,壓縮率就緒(Cr)為15:1。也可採用TIFF(CCIFFG4)格式二值圖像壓縮演算法,壓縮率(Cr)為3 O:1。
9.1.2連續色調靜態圖像
連續色調靜態圖像採用JPEG數字壓縮編碼,平均壓縮率(cr)為15:1。
9.2編碼方式
應盡是採用實時操作性強的編碼方式。失真度編碼,用較少的比特率獲得較好的圖像質量;無失真編碼,以低壓縮保持信息的不失真。一般情況下
宜採用國際通用編解碼演算法。
9.3存儲方式與載體
可選用在線和離線、不同載體進行存儲。
10檢索利用
10.1檢索利用方式
檔案數字圖像檢索利用可採用單機、區域網和互聯網三種方式。
區域網中傳輸利用,應保證數據在內部區域網10Base?T帶寬下,平均1秒內顯示響應完成。互聯網中傳輸利用,互聯網56Kbit/s帶寬下,平均5秒內顯示響應完成。為此要求一般每頁檔案數字圖像的存儲容量為50K以內。
10.2檢索軟體配置
檢索軟體應符合國家檔案局制定的《檔案管理軟體功能要求暫行規定》的各項要求。檢索軟體應具備目錄檢索與檔案數字圖像方便調閱的基本功能。
Ⅶ 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的第四章 檔案的利用與公布
第二十七條高校檔案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公布檔案。未經高等學校授權,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無權公布學校檔案。
屬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對外公布:
(一)涉及國家秘密的;
(二)涉及專利或者技術秘密的;
(三)涉及個人隱私的;
(四)檔案形成單位規定限制利用的。
第二十八條凡持有合法證明的單位或者持有合法身份證明的個人,在表明利用檔案的目的和范圍並履行相關登記手續後,均可以利用已公布的檔案。
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利用檔案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九條查閱、摘錄、復制未開放的檔案,應當經檔案機構負責人批准。涉及未公開的技術問題,應當經檔案形成單位或者本人同意,必要時報請校長審查批准。需要利用的檔案涉及重大問題或者國家秘密,應當經學校保密工作部門批准。
第三十條高校檔案機構提供利用的重要、珍貴檔案,一般不提供原件。如有特殊需要,應當經檔案機構負責人批准。
加蓋高校檔案機構公章的檔案復製件,與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一條高校檔案開放應當設立專門的閱覽室,並編制必要的檢索工具(著錄標准按《檔案著錄規則》(DA/T18-1999)執行),提供開放檔案目錄、全宗指南、檔案館指南、計算機查詢系統等,為社會利用檔案創造便利條件。
第三十二條高校檔案機構是學校出具檔案證明的唯一機構。
高校檔案機構應當為社會利用檔案創造便利條件,用於公益目的的,不得收取費用;用於個人或者商業目的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合理收取費用。
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其所移交、捐贈的檔案,高校檔案機構應當無償和優先提供。
第三十三條寄存在高校檔案機構的檔案,歸寄存者所有。高校檔案機構如果需要向社會提供利用,應當徵得寄存者同意。
第三十四條高校檔案機構應當積極開展檔案的編研工作。出版檔案史料和公布檔案,應當經檔案形成單位同意,並報請校長批准。
第三十五條高校檔案機構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如舉辦檔案展覽、陳列、建設檔案網站等),積極開展檔案宣傳工作。有條件的高校,應當在相關專業的高年級開設有關檔案管理的選修課。
Ⅷ 檔案著錄的介紹
含義檔案著錄是在編制檔案目錄時,對檔案的內容和形式特徵進行分析、選擇和記錄的過程。檔案著錄包括著和錄兩種。著,即標引,將其內容的主題的自然語言轉化成檢索的標准語言的過程。錄,即抄錄,是將文案文獻的形式特徵例如作者、時間等照錄在著錄條目上。標引是針對檔案的內容而言,而抄錄則是其形式特徵,是文獻本身固有的自然語言。標引是著錄的核心。
Ⅸ 檔案著錄的著錄項目
根據《檔案著錄規則》的規定,檔案的著錄項目有以下七項:
1. 題名與責任說明項。
2. 稿本與文種項。
3. 密級與保管期限項。
4. 時間項。
5. 載體形態項。
6. 附註與提要項。
7. 排檢與編號。
Ⅹ 檔案編目的步驟方法
檔案編目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是:
①對檔案進行著錄和標引。可視檔案的實際情況採取文件級著錄或者案卷級著錄。同時進行分類標引和主題標引,以形成目錄的不同條目。中國制定有統一的《檔案著錄規則》、《中國檔案分類法》和《中國檔案主題詞表》,為各檔案館(室)進行編目提供了標准 。
② 進行目錄的組織和編制。即對著錄標引形成的條目進行編排,分別組成分類目錄、主題目錄、人名目錄及各種專題目錄(見檔案目錄)。檔案館指南、全宗指南、專題檔案指南等報道工具,一般採用文字敘述形式而非條目排列形式,採取編撰方法而不採取上述方法。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檔案編目提供了便利(見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