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血常規要檢查那些
您好!血常規檢查即傳統的血常規檢查,現在統稱為血液分析,血液分析有兩種方法,即手工法和儀器分析法。手工法為傳統方法,用顯微鏡檢測,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等四項。儀器分析法則除上述四項外,根據儀器的性能不同,並因白細胞分類不同而分為二分類機、三分類機和五分類機,通常以三分類為多。三分類機檢查的各項參數見例表。
血液分析參考值(包括儀器分析法和手工法)
檢查項目 英文縮寫 正常參考值
血紅蛋白 HGB或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紅細胞計數 RBC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紅細胞壓積 HCT 男(0.40-0.54)L/L女(0.37-0.48)L/L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0-92)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MCH (27-31)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20-360)g/L
紅細胞分布寬度 RDW 11.6-14.8%
血小板計數 PLT或BPC (100-300)×109/L
血小板壓積 PCT 男0.108%-0.272% 女0.114%-0.282%
平均血小板體積 MPV (6.8-13.5)fl
血小板分布寬度 PDW 15.5%-18.1%
白細胞計數 WBC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數 N或GRAN 50%-70%
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N或GRAN(2-7)×109/L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E或EOS 0.5%-5.0%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E或EOS (0.02-0.5)×109/L
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 B或BASO 0-1%
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 B或BASO (0-0.1)×109/L
單核細胞百分比 M或MONO 3-8%
單核細胞絕對值 M或MONO (0.12-0.8)×109/L
淋巴細胞百分數 L或LYM 20%-40%
淋巴細胞絕對值 L或LYM (0.8-4.0)×109/L
中間值細胞百分數 MID 3-10%
中間值細胞絕對值 MID (0.3-1.0)×109/L
⑵ 血常規 手工檢測方法和原理
顯微鏡計數法原理用稀酸(如2%冰醋酸或1%稀鹽酸)溶液,將血液稀釋並破壞紅細胞,混勻沖入計數池,在顯微鏡下計數一定體積內的白細胞數,經換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細胞數方法1)取小試管一支,加入白細胞稀釋液0.38ml2)用微量吸管准確吸取20ul血,擦去管尖外部余血,放入稀釋液底部,輕輕放出,並吸取上清液洗3次,手振搖混勻3)在有干凈血蓋片的計算板上,用吸管吸取混勻的細胞懸液沖入蓋片與計數池中間的空隙中,靜置2~3分鍾4)用低倍鏡計數四角四個大格白細胞數,壓線細胞採取數上不數下,數左不數右的原則,保證計數准確計算四個大格白細胞數/4*10*20*10^6=白細胞數/升
⑶ 血常規檢查的一般方法和內容是什麼
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血常規用針刺法採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後滴入特製的計算盤上,再置於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血紅蛋白也稱為血色素,遇鹽酸後變成褐色酸性血紅蛋白,然後再加蒸餾水,直到與標准比色柱顏色一致時,所讀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紅蛋白的克數。血常規檢查也要同時進行血塗片,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及用血細胞分類計數器進行白細胞各類細胞的觀察與分類計數。
我國正常成人的紅細胞數量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紅蛋白的數量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為110~155克/升。臨床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數量上的增減往往相並行。
生理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僅見於初生嬰兒,但以後可逐漸降至正常。在嚴重嘔吐、腹瀉或出大汗等機體脫水狀態下,因血液濃縮,可引致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潛水病等缺氧狀態下,因機體緊急總動員,紅細胞與血紅蛋白也可相應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其血紅蛋白與紅細胞都可出現代償性增多。
而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量的減少,則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飲食習慣所致的營養不良性貧血更較常見,一般需補充營養、鐵劑及維生素B12等。在鉤蟲病流行區,鉤蟲病病人會因長期腸道出血而引起貧血。還有外傷後大失血、活動性胃潰瘍或食道靜脈曲張的大嘔血,支氣管擴張、空洞性肺結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宮功能性反復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瘡病人、壞血病病人等長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發生了障礙。正常情況下的紅細胞相對減少,有時也可見於老年人,但也常與營養狀況有關。我國正常成人血中白細胞的數量為:(40~100)×109/升;兒童(50~120)×109/升。生理性的白細胞增多,可見於新生兒、飯後、劇烈運動後或妊娠與分娩階段。而病理性白細胞增多,則常見於各種化膿性的球菌或桿菌的感染,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腎炎、急性膽囊炎及猩紅熱等。白血病的主要表現是白細胞的無限增生。
而白細胞的減少,則常見於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傷寒、布氏桿菌病等某些桿菌性疾病。也可見於粟粒性肺結核或敗血症等嚴重感染及磺胺葯、砷、苯及放射性物質中毒時。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白細胞隨紅細胞製造的減少而一同減少。嚴重營養不良性貧血的病人,其各種血細胞普遍貧乏,白細胞當然不例外。
進行血塗片後,顯微鏡下可發現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紅細胞大小與形態不均,細胞中心發白區域擴大。若見到紅藍色較幼稚紅細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機能旺盛。
在正常狀態下,白細胞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其中,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約50%~70%,中性桿狀核粒細胞約1%~4%,淋巴細胞約20%~35%,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都很少,分別為1%~6%、1%~4%、1%左右。中性粒細胞的增多,為最常見、最重要的改變,見於大多數傳染性疾病與化膿性疾病,也見於中毒。而中性粒細胞的減少,則常見於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桿菌性疾病。
血小板的正常數為(100~300)×109/升。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時,血小板也可減少。而血小板增加,則見於急性出血停止後,或脾切除後,多為一時性增多。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⑷ 血常規檢查的檢查過程
靜脈采血多採用位於體表的淺靜脈,通常採用肘部靜脈、手背靜脈、內踝靜脈或股靜脈。肘前靜脈是絕大多數人(嬰幼兒除外)的首選采血部位。此處一般血管較明顯,疼痛感較輕,操作方便易行。小兒可采頸外靜脈血液。其次選擇股靜脈。方法:(1) 備齊用物,標本容器上貼好標簽,核對無誤後向患者解釋以取得合作。露出患者手臂,選擇靜脈,於靜脈穿刺部位上方約4-6cm處扎緊止血帶,並囑患者握緊拳頭,使靜脈充盈顯露。(2) 常規消毒皮膚,待干。(3) 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緊皮膚並固定靜脈,右手持注射器,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成15度-30度,在靜脈上或旁側刺入皮下,再沿靜脈走向潛行刺入靜脈,見回血後將針頭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動,抽血至需要量時,放鬆止血帶,囑患者松拳,干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並將患者前臂屈曲壓迫片刻。(4) 卸下針頭,將血液沿管壁緩緩注入容器內,切勿將泡沫注入,以免溶血。容器內放有玻璃珠時應迅速搖動,以除去纖維蛋白原;如系抗凝試管,應在雙手內旋轉搓動,以防凝固;如系乾燥試管,不應搖動;如系液體培養基,應使血液與培養液混勻,並在血液注入培養瓶前後,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觸血液。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據化驗內容的不同及項目的多少來決定的, 一般在5ml左右。
⑸ 血常規檢查方法包括哪些項目
血常規檢查即傳統的血常規檢查,現在統稱為血液分析,血液分析有兩種方法,即手工法和儀器分析法。手工法為傳統方法,用顯微鏡檢測,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等四項。儀器分析法則除上述四項外,根據儀器的性能不同,並因白細胞分類不同而分為二分類機、三分類機和五分類機,通常以三分類為多。三分類機檢查的各項參數見例表。 血液分析參考值(包括儀器分析法和手工法) 檢查項目 英文縮寫 正常參考值 血紅蛋白 HGB或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紅細胞計數 RBC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紅細胞壓積 HCT 男(0.40-0.54)L/L 女(0.37-0.48)L/L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0-92)fk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MCH (27-31)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20-360)g/L 紅細胞分布寬度 RDW 11.6-14.8% 血小板計數 PLT或BPC (100-300)×109/L 血小板壓積 PCT 男0.108%-0.272% 女0.114%-0.282% 平均血小板體積 MPV (6.8-13.5)fk 血小板分布寬度 PDW 15.5%-18.1% 白細胞計數 WBC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分類 DC ^ 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數 N或GRAN 50%-70% 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N或GRAN (2-7)×109/L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E或EOS 0.5%-5.0%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E或EOS (0.02-0.5)×109/L 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 B或BASO 0-1% 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 B或BASO (0-0.1)×109/L 單核細胞百分比 M或MONO 3-8% 單核細胞絕對值 M或MONO (0.12-0.8)×109/L 淋巴細胞百分數 L或LYM 20%-40% 淋巴細胞絕對值 L或LYM (0.8-4.0)×109/L 中間值細胞百分數 MID 3-10% 中間值細胞絕對值 MID (0.3-1.0)×109/L (文章出處:家庭醫生報 2001年第28期)
⑹ 醫院的血常規檢查是怎麼檢查的又是檢查什麼的呀
血常規檢查方法:一般取用末梢血檢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於靠人工檢查分類,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將血液常規的檢查分為甲規或乙規進行,但隨著檢驗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現在的檢驗基本是由機器檢測。
血常規檢查是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⑺ 血常規一般檢查是怎麼檢查的
血常規通常是反應外周血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的基本情況,是最常見的臨床檢查之一。你感染了、貧血了、生活中容易出血等等都可以從這個檢查中看出一二來。
檢查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采末梢血,像大人,一般是扎個手指血,大概1-2ml;另一種是抽血,最常抽的是靜脈血,比如你伸展手臂,護士姐姐會從最粗、最明顯的那條藍藍的血管里抽血,大概2ml,當然,有些特殊情況,也可以從動脈或者其他部位采血。
當血標本收集好後,會有檢驗人員放到專門的檢測儀器里檢查,快的話,15分鍾左右出結果,但如果儀器檢查的指標有明顯異常,比如白細胞正常是太低或者好幾百的數值,就需要手工檢查,用顯微鏡看,再有專業人員做出判斷。
以上。
⑻ 血常規檢驗都檢測哪些項目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血常規檢查項目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血常規用針刺法採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後滴入特製的計算盤上,再置於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內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正常參考值在化驗單的右側都有註明,查出來的結果,除有數字外,還有符號「↑」和「↓」表示比正常參考值高了或是降低。血常規報告內容較多,各項含義不同,看報告時可分為三大塊,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紅細胞系統:紅細胞在人體內主要功能是攜帶氧。如果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都標有「↓」號,提示有貧血存在,組織可能有缺氧表現。如果「↑」顯示體內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細胞系統:白細胞在血常規中顯示「↑」或「↓」都不正常。它的總數是局限在「正常范圍」內的,如剛出生正常新生兒的白細胞總數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隨年齡增長,正常值會逐漸降低,如6月到6歲的幼兒為(6~15)×109/L,平均為10×109/L;7~12歲為(4.5~13.5)×109/L,平均為8×109/L。超過高值則疑有炎症存在,多為細菌感染,少於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細胞總數而言,還應進一步了解白細胞是由五種白細胞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佔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細胞(代表符號為N),約佔50%~70%(年齡不同,百分比有變化),主要起吞噬殺滅細菌作用。
第二種是淋巴細胞(代表符號為L),約佔20%~40%,產生細胞因子破壞細菌結構,使細菌不能生存。第三種細胞是單核細胞(代表符號為M),約佔1%~8%,產生抗體。第四種細胞是嗜酸性粒細胞(符號E),約佔0.5%~5%,機體過敏或寄生蟲感染時可增加比例數。末位是嗜鹼性粒細胞(符號B),約佔0~0.75%,各種比例如不協調,預示可能有某種病。
血小板系統:血小板(PL)約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於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傾向。
⑼ 血常規檢查有哪幾項
血常規就是通過抽取病人的外周血,對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數量、形態、比例、分布寬度等進行檢查,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是否正常的一種檢查方法。血常規的檢測項目包括:一、白細胞的數量多少、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和比例、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比例、單核細胞的數量和比例、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和比例,以及嗜鹼性粒細胞的數量和比例。二、紅細胞數量、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體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還有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三、血小板的數量、血小板壓積、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以及大型血小板、中型血小板以及小型血小板的比例是多少。
⑽ 血常規檢查是如何操作的
血常規檢查以前主要靠人工檢查分類,用針刺法採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後滴入特製的計算盤上,再置於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這樣效率低,工作量大,同時還要將血液常規的檢查分為甲規或乙規進行。但隨著檢驗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現在的檢驗基本是由機器檢測。現在血常規檢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檢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然後將採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搖勻後去掉密封上蓋,將樣本放到采血針下吸樣,儀器顯示結果後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