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脫毒是利用高溫處理,莖尖組織培養等方法脫除植物所感染的病毒,在超凈無菌的條件下培養不帶病毒的動植物株,進行營養繁殖,快速繁育和生產出無病毒的種苗,提高品質與產量,復壯種苗縮短繁種周期,節省種子費用及不受季節限制和生產脫毒苗等優點。
有三種方法:熱處理法,組織培養法,微體嫁接法。
這三個中我學過的是組培法,組織培養脫毒法還可依據所選材料不同分為:微莖尖培養,愈傷組織培養,珠心組織培養脫毒。熱處理一般不單獨使用,而常和其他兩種結合。
1、熱處理脫毒
熱處理之所以能夠去除病毒,主要是利用植物體內某些病毒顆粒受熱以後的不穩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導致病毒含量不斷降低,這樣持續一段時間,病毒自行消失而達到脫毒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
1)熱風處理法:將植物種植在花盆中,放在35~40℃的溫度下2~8周後,切取植物莖尖作接穗進行檢測達到脫毒目的。熱處理大多採用這種方法。如桃黃萎病的植株,在34~36℃ 的溫度下處理兩周,可使病毒失去活性;葡萄蔓放在人工氣候箱內30分種可以除去扇葉病毒。
2)溫湯浸漬法:將植物材料放在50℃左右的溫湯中浸漬數分種至數小時,使病毒失去活性。方法簡便易行,但易導致材料受傷。
熱處理方法主要缺陷是並非能脫除所有病毒(例:如在馬鈴薯中,應用這項技術只能消除卷葉病毒。一般來說,對於球狀病毒和類似紋狀的病毒以及類菌質體所導致的病害才有效,對桿狀和線狀病毒的作用不大。而且對寄主植物作較長時間的高溫處理有鈍化植物組織中的阻抗因子,致使寄主植物抗病毒因子不活化,從而增加無效植株的發生率)。因此熱處理需與其他方法,主要是莖尖培養方法配合應用,才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2、莖尖培養脫毒
病毒在植物體內的分布是不均勻的,病毒的數量隨植株部位及年齡而異,越靠近莖頂端區域的病毒的感染深度越低,生長點(約0.1-1.0mm區域)則幾乎不含或含病毒很少。這是因為分生區域內無維管束,病毒只能通過胞間連絲傳遞,趕不上細胞不斷分裂和活躍的生長速度。切取莖尖培養脫毒,因為脫毒效果好,後代遺傳性穩定,所以是目前生產無病毒苗最安全、最有效、最重要的一條途徑。
3、其他脫毒方法
1)愈傷組織培養脫毒:通過植物器官和組織的培養,分化誘導產生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再分化產生芽,長成小植株,可以得到無病毒苗。原因是受感染植株的組織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中,細胞不攜帶病毒或細胞不含病毒。其原因是:病毒的復制速度比細胞的增殖速度慢;有些細胞通過突變體獲得了抗病毒的特性,抗病毒侵染的細胞甚至可能與敏感型細胞一起存在於母體組織中。
試驗表明,愈傷組織培養脫除病毒的效果比莖尖培養成功率高,但愈傷組織培養所產生的植株遺傳性狀不穩定,在生產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2)珠心胚培養脫毒:柑橘類多胚品種中除一個受精胚以外,尚有多個由珠心細胞形成的無性胚,稱為珠心胚。珠心胚與維管束系統無聯系,因此由珠心胚產生的植株全部均無病毒。但珠心大多是不育的,必須分離培養才能發育成正常的幼苗。珠心胚培養技術對除去柑橘主要病毒都十分有效。
3)莖尖微體嫁接脫毒:木本植物莖尖培養難以生根形成植株。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可將實生苗砧木培育在培養基上,再從成年無病毒樹枝上切取莖尖,在砧木切斷面上進行試管微體嫁接,就可獲得無病毒的幼苗。利用這個方法,柑橘類嫁接成活率為30-50%,移載成活率約95%,嫁接兩年後即可結實。應用這個技術,可獲得柑橘類的無病毒苗。
4)培育抗病毒栽培種:上述各法可以脫毒,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培育抗病毒的栽培種,可以一勞永逸。可採用導入抗病毒的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得到抗病毒雜交種。例如煙草和黃花煙草原生質體融合,得到的細胞雜交種,對TMV的抗性;馬鈴薯栽培種與野生種有性雜交產生的後代,可抗PVY的作用。
有點亂,希望能幫到你!!
B. 脫毒苗培育是什麼
熱區高溫多濕,柑桔病害,特別是危險性病害威脅極大。育脫毒苗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主要方法有:
(1)熱處理
砧木種子用56℃熱水處理50min,接穗用50℃蒸汽處理45min,春季萌動前的苗木,用49℃蒸汽處理50min。
(2)抗菌素處理
接穗用鏈黴素700u/ml液浸漬1h;四環素1000u/ml液浸漬2h;如將四環素1000u/ml液加熱至46℃,浸漬時間可縮短為20min。
(3)莖尖培養
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將接穗品種的梢端去除葉原基後,取其約0.1~0.2mm的莖尖(不帶維管束組織的圓錐體分生組織)置於適當培養基中培育成苗。
(4)微嫁接
用熱處理和試管播種方法培養無毒砧木苗,然後將接穗品種的盆栽苗置於人工氣候室(30~40℃)內,保持2~4周,促發新梢。當新梢長至數厘米時,取其<0.2mm的生長點嫁接到試管砧木苗上,育成脫毒苗。
C. 如何才能讓紅薯脫毒苗
世界上普遍使用莖尖脫毒技術,即:將帶毒植株或塊莖上的頂部生長點切下,進行組織培養,生成小苗,通過檢測從中選出無毒苗,脫毒率僅為百分之幾或千分之幾。莖尖脫毒計術主要是以病毒在植物組織中分布不均勻的特點為依據的。即:莖尖生長點的病毒濃度低或不含病毒,切取後培養有可能獲得無毒種苗。
經過莖尖培養和檢測或得的脫毒苗,一方面保存好原始脫毒苗;一方面根據需要進行切段繁殖,在三角瓶中裝入ms培養基,把節段接在培養基上進行培養。以上均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操作。在適宜的溫度光照條件下3-5天生根,20天左右長成小植株,供繼續切斷繁殖或供繁殖原原種用。
(3)目前檢測脫毒苗的方法擴展閱讀
1、育苗
早熟品種宜採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層保溫育苗,提早出苗後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提早供應市場;常規栽培可採用小拱棚+地膜兩層保溫育苗。苗床寬1.0米左右,深15-20厘米,床底鋪一層有機肥後澆水覆土。
選擇種薯要求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徵,無病蟲害,薯塊100-250克。排種密度為薯塊間隔3厘米左右,種薯排好之後覆土,厚度2-3厘米,不能超過5厘米,以免影響出苗。
當60%薯塊出芽後揭掉地膜。晴天氣溫20℃以上時,打開拱棚膜和大棚膜兩端通風,防止高溫燒苗,保持床溫25-30℃,濕度以床土見干見濕為准。薯苗長20-25厘米,有6-8張完整葉片時,可以剪苗栽種大田。
2、栽插
平均氣溫15℃以上時,可剪苗栽到大田,由於前期氣溫較低(4月下旬-5月中旬),可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栽種時,將4個節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乾旱時將兩葉一心露出地面,其餘葉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結薯分散均勻,提高商品率和產量,種植密度4000株/667平方米,株距20厘米。
D. 馬鈴薯脫毒的方法是什麼
馬鈴薯脫毒的方法共有兩種:
1、一種是利用莖尖生長點的植物組織培養法,培養脫毒馬鈴薯。
2、另一種是使用變溫處理,這在印度很流行。
3、將待解毒的馬鈴薯品種的塊莖加速發芽,芽長4 ~ 5cm,剪去芽,剝去外葉,用自來水沖洗40分鍾。無菌室用漂白劑消毒後,將無菌水沖洗2 ~ 3次即可。
(4)目前檢測脫毒苗的方法擴展閱讀:
1、馬鈴薯的學名是土豆,拉丁名:SolanumtuberosumL「馬鈴薯」是總稱,個別地區稱為馬鈴薯,英文是potato(馬鈴薯的復數是potato),在法國,馬鈴薯被稱為「undergroundapple」。
2、土豆心會有黃色和白色兩種顏色,因為這兩種土豆的胡蘿卜素含量不同。紅心土豆比紅心土豆含有更多的胡蘿卜素,顏色也比紅心土豆深。也有一些品種的土豆,甚至有紅心,因為他們的高胡蘿卜素含量。但是這些土豆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E. 農業生產的新概念,「脫毒苗」是什麼高科技
“脫毒苗”的出現是農業技術的一大進步的體現,對於農業種植來說,脫毒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於提升作物產量、減少作物病害,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我第一次聽說脫毒苗是自己在種植草莓的時候,因為我們當地種植草莓都是通過匍匐莖繁育,也就是單體繁殖。這種繁育幼苗,會因為多年種植以後,在草莓植株裡面聚集越來越多的病毒。這樣也就會導致草莓多年後,各種病害越來越多,從而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和質量。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為了解決無性繁殖後,出現了草莓植株的抗病性降低,產量降低的現象,通過進行母本脫毒以後,使下一季草莓苗的體內幾乎不含病毒,或者完全不含病毒。
通過了脫毒以後的草莓苗,具有更好的抗病性,也避免了草莓品種的衰退,自然更加利於草莓獲得高產高質。
F. 什麼是脫毒苗,脫毒苗有什麼好處
脫毒苗指的是植物脫毒技術,就是利用高溫處理,莖尖組織培養等方法,脫除植物所感染的病毒,在超凈無菌的條件下培養不帶病菌的植株,進行營養繁殖,快速繁育和生產出無病毒的種苗、種薯、應運於大田生產。
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農作物經過幾代種植,品質一般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在馬鈴薯、蔬菜、果樹、草莓、花卉等農作物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概念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長期研究,農作物品質衰退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病毒的感染。為獲得高產,生產中就必須培養出無病毒苗木,即脫毒苗木,這就是脫毒苗的概念。
農業科技工作者,利用生物技術措施,從感染病毒的植株中獲得了無病毒種植的苗木材料。如馬鈴薯植株的頂端分生組織很少或沒有病毒,常採用頂端分生組織培養技術得到無病植株,即脫毒馬鈴薯。用這種植株結出的薯塊來作原種,繁殖更多的無病毒種薯,供生產中大面積推廣使用。
G. 用指示植物法進行脫毒苗鑒定,理想的指示植物應具備哪些特質
1.種植鑒定:脫毒苗種植後與正常無毒植株比較,不表現病毒症狀的植株可以判定為脫毒苗,此方法簡單,費用低,時間要長,結果與判定的經驗有關;
2.指示植物鑒定:將需要鑒定的脫毒苗嫁接到指示植物上,觀察其發病表現,沒有表現發生病毒病的可判定為脫毒苗,此方法簡單,費用低,結果可靠,但時間要長一些;
3.分子生物技術鑒定:提取脫毒苗的組織液進行病毒檢測,沒有檢測到帶毒的植株可判定為脫毒苗。此方法有多種,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所需費用較高。
鑒定的3個方法。草莓經過脫毒後,是否達到了脫毒效果或是否脫毒徹底,需要經過嚴格的脫毒鑒定才能確定。脫毒鑒定的常用方法一般有以下3種:
病毒指示植物鑒定法:
具體說來就是用對草莓病毒特別敏感的品種或品系,進行接種鑒定。目前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都先後研製出了各種病毒的敏感品系作為各種病毒的指示植物,例如對草莓斑駁病毒特別敏感的品種或品系,對草莓黃邊病毒特別敏感的品種或品系,對草莓鑲脈病毒特別敏感的品種或品系和對草莓皺縮病毒特別敏感的品種或品系。用這些各種病毒的敏感品系就能鑒定出脫毒效果。
電子顯微鏡鏡檢法:
草莓的各種病毒都有一定的形態特徵,有些是桿狀、線狀或點狀等,而且其長度、寬度也不一樣,因此利用病毒特定的形態特徵,就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進行病毒的鑒定工作。為了防止漏檢,應盡量多做切片,同時大量檢測才確實可靠。中國草莓交易網交你鑒定的3個方法
血清免疫鑒定法:
這種方法需要有特定病毒的抗體,一般可委託技術力量較強的科研單位進行。
H. 花卉脫毒苗的鑒定包括哪些方面
採用莖尖培養法所獲得的莖尖苗並非全部植株都脫除了病毒。由於植物的品種不同,所取莖尖的大小以及病毒種類不同,有些植株脫毒了,有些仍然帶有病毒,因此還需要對莖尖苗作帶毒狀況測定,去除那些帶毒株。
病毒鑒定的依據是症狀的有無、症狀特徵、抗血清反應、PCR或分子雜交、電鏡檢查、生物學測定結果等。全年測定3次:試管苗時期、生長中期和開花期。
花卉植物脫毒苗的鑒定,除檢測是否帶病毒外,還包含了對花卉植物開花性狀的測定,即所謂開花鑒定。開花性狀,如花形、花色、花瓣數等,通過組織培養有可能產生變異,有時植株雖然除去了病毒,但也有可能使花卉質量下降,成為「劣等的脫毒苗」。這也不是莖尖培養的目的。經過鑒定,淘汰那些帶毒苗和劣等苗,保留健康優質的脫毒苗作為原始種,進行莖段培養(毋需再用莖尖培養)或同時採用扦插繁殖,擴大種源,從而獲得大量優質種苗。
I. 請問 甘薯如何脫毒 能具體點嗎
脫毒甘薯種薯(苗)的分級
1.莖尖苗
莖尖苗是由甘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誘導而成的再生小苗。莖尖苗有的已經去除了病毒,但有的仍然含有病毒。高級脫毒試管苗,即經過嚴格病毒檢測確認不含病毒,且經過株系評選而中選的優良試管苗以及用它離體快繁或防蚜蟲條件下速繁後得到的甘薯苗。
2.原原種原原種即在防蚜蟲網棚內無病原土壤上栽種高級脫毒試管苗生產的種薯。用原原種種薯育出的薯苗叫原原種苗。
3.原種 原種即利用原原種苗在具備500米以上隔離條件(即500米內沒有種植普通帶毒甘薯)而且壤無病原的田塊生產的種薯。由原種育出的薯苗叫原種苗。
4.良種良種又稱一級生產種。即利用原種苗在普通無病留種田生產的種薯。良種育出的苗叫良種苗。
5.二級生產種二級生產種即利用良種苗在普通無病留種田塊生產的種薯。
(二)脫毒甘薯的生產程序
脫毒甘薯的生產過程包括優良品種篩選、莖尖苗培育、病毒檢測、優良莖尖苗株系評選、高級脫毒試管苗速繁、原原種、原種和良種種薯及種苗的繁殖等8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最終目的是保證各級種薯的質量,充分發揮脫毒甘薯的增產潛力。
1.優良品種選用
甘薯優良品種很多,而且經過脫毒後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但甘薯品種都有一定的區域適應性和生產實用性,在進行甘薯脫毒時一定要根據本地區氣候、土壤和栽培條件,選用適合本地區大面積栽培的高產優質品種或具有特殊用途的品種。例如,在城郊地區最好選用北京553、徐薯34、蘇薯8號、魯薯8號等食用型品種,甘薯「三粉」加工區應選用徐薯18、豫薯7號、豫薯8薯12號、豫薯13號、魯薯7號、梅營1號等澱粉用品種。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甘薯脫毒後只能去除體內某些或某種病毒,其品種本身的抗病毒、抗莖線蟲病、抗根腐病等病蟲害能力並沒有太大改變。選用品種時,一定要考慮到品種本身的抗病蟲特性。例如,徐薯18感莖線蟲病和根腐病,在莖線蟲病和根腐病病區要盡量避免用徐薯18進行脫毒和示範推廣,應該選用豫薯9號、豫薯11號、豫薯13號和魯薯7號等抗莖線蟲病和根腐病的品種進行脫毒。河南省來說,無根腐病區應該選用豫薯7號(澱粉型)、北京553(食用型)、冀薯4號(食用型)、蘇薯8號(食用型)等品種,根腐病區最好選用徐薯18(澱粉型)、豫薯8號(澱粉型)、豫薯12號(澱粉、食用兼用型)、鄭紅11號(食用型)等品種,莖線蟲病和根腐病多病區則可以選用豫薯9號(澱粉型)、豫薯13號(澱粉型)、豫薯11號(食用兼蔬菜型)等品種。
2.莖尖苗培育
病毒主要通過維管輸導組織傳播,莖尖分生組織未形成維管束,病毒主要通過細胞間連絲擴散,傳播速度很慢。再者,莖尖分生組織新陳代謝活動十分旺盛,生長激素濃度較高,病毒的復制受到很大抑制,因此,莖尖頂部分生組織不帶或很少攜帶病毒。在無菌條件下切取甘薯莖尖分生組織,在特定的培養基上進行離體培養,就能夠再生出可能不帶有病毒的莖尖脫毒苗。誘導莖尖苗的方法:選甘薯苗莖頂部3厘米長的芽段,用70%酒精、3%漂白粉液分別消毒,在超凈工作台內解剖鏡下剝離莖尖。將剝離的長0.2-0.5毫米(一般帶1-2個葉原基)的莖尖接種在附加1-2毫克每升6-BA的MS培養基上,26-28攝氏度下光培養,莖尖膨大變綠後轉入無激素的MS培養基上培養成莖尖試管苗。待苗長至5-6片葉時移至營養缽內進行病毒檢測。一般來講,從剝莖尖到誘導出5-7片葉的莖尖苗至少要用60-90天。利用分生組織培養誘導甘薯莖尖苗是甘薯脫毒的技術關鍵。而且甘薯莖尖苗的培育需要有設備完善、儀器齊全的組織培養室,技術水平較高,投資較大,一般單位特別是基層單位不必要開展此項研究,可以從有條件的單位索取已經鑒定確認的脫毒試管苗或原原種。
3.病毒檢測
莖尖分生組織培養得到的莖尖苗並不都是脫毒苗,只有部分苗不含病毒,是脫毒苗;莖尖苗必須經過嚴格的病毒檢測確認不帶病毒後廠才是脫毒莖尖苗。莖尖苗的檢測十般首先採取目測法淘汰弱苗和顯症苗,然後再用血清學方法或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篩選。經血清學或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呈陰性的樣品再進行指示植物嫁接檢測。
4.優良株系評選
甘薯的芽變率比較高,莖尖分生組織培養再生的莖尖苗株系間在形態和產量方面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經病毒檢測確認的脫毒苗必須進行優良株系評選,淘汰變異株系,保留優良株系。株系評選的方法是:將脫毒苗株系每系5-10株栽種到防蟲網室內,以同品種普通帶毒薯為對照,進行形態、長勢、產量等多方面的觀察評定,選出若干既符合品種特性又高產的最優株系,混合繁殖。
5.高級脫毒試管苗速繁
利用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獲得脫毒苗後,要獲得大田生產利用的足夠脫毒苗,快速繁殖技術起著決定性作用。脫毒甘薯莖尖苗的大量繁殖,可以採用試管苗單葉節快繁或溫網棚繁殖2種方式來完成。二者在速度、成本等方面互有優勢。
(1)脫毒苗試管快繁 脫毒苗試管快繁具有以下優越性:①繁殖速度快。在合適的培養條件下(溫度25攝氏度,每天光照18小時),1個莖節1個月內即可長成具5-6片葉的小植株,以繼代1次增殖5株計算,其繁殖系數為5n。②避免病毒再侵染。脫毒苗的試管快繁是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進行的,即沒有病毒源也沒有傳播媒介。③繼代繁殖成活率高。除極少數由於操作不慎造成試管苗污染外,單莖葉成苗率達100%。④不受季節、氣候和空間限制,可以進行工廠化生產。目前脫毒苗快繁方法有2種:一是液體振盪培養,將單莖節置於液體培養基中,進行80轉/分振動;另一種為固體培養。前者優點是繁殖迅速,15-20天可得到20個節左布,但因需配備搖床,成本較高,因此二般多採用固體培養。莖尖苗試管快繁培養基:一般採用不加任何激素的1/2培養基。
試驗表明,全量MS培養基能夠給試管苗提供較充分的營養成分,從而能夠保持試管苗較旺盛的生長活是理想的培養基;但從試繁的角度看,在保證正常情況下,繁殖系數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葉片數及株高2個指標,l/2MS培養基中試管苗的生長雖不及全量MS培養基中的旺盛,但上述2個指標仍能達到快繁的要求,也為較理想的培養基。為降低成本,可用食用白糖代替分析純蔗糖,有些有機成分也可以減去。試管快繁的光照條件:光照時間長短對甘薯試管苗發育的意義,不僅在於莖葉形態發育的需要,而且對其生長也有顯著影響。在暗培養條件下,甘薯脫毒苗節段有葉的分化及莖的伸長,但呈黃化狀態,葉片不伸展或生長,莖細弱。甘薯脫毒試管苗的株高、葉片數及鮮重隨光照時數的延長而提高,延長光照時數對試管苗莖葉的分化及生長均為有利,較長的光照有利於提高試管苗繁殖系數,獲得健壯的脫毒試管苗。另外,在不同的光照時數下,甘薯脫毒試管苗的平均節間長度差異不顯著,因為試管苗切段為單葉節快繁,節間無須過長,在一定的節間長度下,葉片數增加,則繁殖系數呈幾何級數數增加。延長光照時數,伴隨株高的增加,只增加葉片數而不顯著增加節間長度,正適合於試管苗單葉節快繁的需要。
(2)高級脫毒苗田間快繁
①防蚜塑料大棚速繁。在3月中旬將5-7片葉的脫毒試管苗打開瓶口,室溫下加光照煉苗5-7天。栽前頭天下午在棚內苗圃上撤上用100克40%樂果乳油加水2.5-5千克稀釋後與15-25千克干餌料拌成的毒餌,以消滅地下害蟲。然後按5厘米X5厘米株距栽種在覆蓋防蟲網的塑料大棚內,澆足水後加蓋一層小弓棚,把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左右。待苗長至15-20厘米時剪下蔓頭繼續栽種、快繁。採用這種雙膜育苗方法繁殖系數可以達到100倍以上。但要注意小水勤澆,通風透氣,保證溫度既不能低於1O攝氏度,也不能高於30攝氏度。②防蚜網棚速繁。即在4月下旬或5月初將經過鍛煉的5-7片葉的脫毒試管苗,按每畝10 000株的密度栽種在防蚜蟲大棚內,勤施肥水,待苗長至15厘米左右時摘心,促進分枝。以後待分枝苗長至5片葉時繼續剪苗栽種速繁,或直接用於繁殖原原種。 ③防蚜冬暖大棚越冬快繁。9月底10月初將脫毒試管苗移栽在外加40目防蟲網的冬暖式大棚內。11月上旬蓋塑料膜,12月上、中旬加蓋草簾子,使棚內溫度保持在10-30攝氏度。注意及時防治蚜蟲。到4月中、下旬采苗移至苗圃進射擴繁。這種方法脫毒苗在外暴露時間過長,重新感染病毒的機會較大,一股用的較少。 需要特別強制的是,甘薯病毒主要靠桃蚜(Myzuspersicae)、棉蚜(Aphisgossipii)和蘿卜蚜(Lipaphis erysimi)以非持久方式進行傳播。因此,無論採用何種速繁方法,都要切記採取隔離措施(40目防蚜網、500米以內無普通帶毒甘薯空間隔離等)和定期噴灑防治蚜蟲的葯劑來防止蚜蟲傳毒再侵染。
6.原原種繁育
用高級脫毒試管苗在防蚜蟲網棚內無病原土壤上生產的種薯即原原種。脫毒甘薯原原種的繁育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具備3個條件:第一,栽種的必須是高級脫毒試管苗。第二;必須要在防蟲網棚內生產原原種。防蟲網棚是繁育原原種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且所用防蟲網的網眼必須在40目以上,這樣蚜蟲就不能通過;可以大大減少蚜蟲傳播病毒的機會。第三,所用地塊必須是無病原土壤,最好選用多年未栽種過甘薯的土壤。另外,還要經常噴灑殺蟲葯劑,防治蚜蟲,以免產生病毒再侵染。這3個條件是繁殖原原種所必須具備的。使用原原種苗甚至原種苗栽種在防蟲網棚內所生產的種薯,嚴格講不能算是原原種。
原原種繁殖在防蟲網棚內進行網棚內光照較弱,通風透氣性較差,很容易造成旺長。因此,繁殖原原種時,栽插密度不易太高,一般以每畝4000株為宜。在管理方面應注意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注意控溫、控水、控濕,既要防止莖葉徒長,又要促進多結薯塊。如果脫毒甘薯長勢偏旺,可採用提蔓方法或每666.7平方米用0.2千克磷酸二鉀對水50千克,葉面噴施2-3遍,促使薯塊膨大和地上部穩長。如果發生了徒長,秧蔓深達40厘米以上,則可以使用打群頂或用75-150克多效唑對水40-70千克葉面噴灑1-2次的辦法加以控制。
在繁殖原原種時,要始終貫穿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意識。在網棚內要種植一些指示植物,每1-2個星期噴灑1次防治蚜蟲的葯劑。防治蚜蟲的辦法有:1.5%樂果粉劑,按每畝1.5-2.5千克用量噴粉;49%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每畝50千克;50%敵敵畏1 500倍,每畝50千克;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每畝50千克;20%殺滅菌酯或2.5%溴氰菌酯2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50%久效磷乳油2000-3000倍,每畝50千克。防蚜蟲時最好多種葯劑輪換使用,以免蚜蟲產生抗葯性,達不到防治效果。 原原種收獲時要逐株觀察是否有病毒症狀,一旦發現病株要堅決拔除,以確保原原種質量。如果網棚內所種植的指示植物表現病毒症狀,整個棚內所繁殖的種薯應降級使用。
7.原種繁育
用原原種苗(即原原種種薯育出的薯苗)在500米以上空間隔離條件下生產的薯塊為原種。原種的繁殖必須用薯苗為原原種苗:必須具有500米內無普通帶毒甘薯種植的空間隔離條件;必須所用田塊至少3年以上沒種過普通帶毒甘且為無病田。一般來講,原原種的數量比較少,而且價格比較貴。繁育原種時最好盡早育苗,以苗繁苗,以擴大繁殖面積,降低生產成本。原原種苗快繁的方法有很多種,但以加溫育苗法、采苗圃育苗法和單、雙葉節繁殖法最為常用。
①加溫育苗法,又稱多級育苗法。在冬季或早春(2月上旬)利用火炕、電熱溫床、雙層塑料薄膜覆蓋溫床或加溫塑料大棚等提早排種,加強管理,促進薯苗早發快長。將原原種種薯消毒處理後排入苗床,排種時注意薯塊頂端向上,薯面處於同一平面,種薯頭尾相壓不應超過1/3或薯塊最好平放。撤好串縫土、澆足床水後覆蓋塑料薄膜。在育苗的頭一周內,溫床溫度最好在37攝氏度左右,以後逐漸降至30-32攝氏度。千萬注意:如果排種到萌芽之間土壤溫度低於10攝氏度,即便時間只持續1天,也會造成凍害,導致薯塊腐爛,影響出苗。出苗後應注意及時揭膜,避免燒苗。當薯苗長至12-18厘米、5-7片葉時剪苗,栽到另外的火炕或溫床內成苗,再把先後兩級苗床的苗剪栽到覆蓋薄膜的冷床或大棚里繼續繁殖。待4月份氣溫上升至10攝氏度以上後再剪栽到采苗圃里育苗。
②采苗圃育苗法
「朝陽溝」采茁圃:栽種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定植密度為666.7平方米16000-20000株。采苗周東西向開溝,薯苗緊貼溝的北面栽種,苗尖不超過壟背。這種方法背風向陽溫度高,有利於發根長苗。小壟密植采苗圃:壟距50厘米,株距10厘米,定植密度13000株/666.7平方米。平畦采苗圃:做成1米寬小畦,澆足底墒,蓋好地膜。按15厘米X15厘米株行距插苗。定植密度666.7平方米30 000株左右。為促進薯苗生長,可以分次追施氮肥,適當澆水。但采苗前幾天應停止澆水,促進薯苗健壯生長,提高栽苗成活率。
③單、雙葉節繁殖法。把7-8個節的薯苗剪短成1葉1節或2葉2節的短苗栽種到采苗圃里,長成5-7片葉的成苗時栽到原種繁殖田裡。若用單葉節繁殖,每節上端要留短一些(不超過0.5厘米),下端留長些。最好上午剪苗下栽苗,栽後澆足窩水,第二天早晨再澆1次,蓋上一層土。繁殖期間應加強田間管理,管理要細致,肥水應及時,以便促使幼芽早出土。除採用500米以內無普通帶毒甘薯種植的空間隔離辦法防止蚜蟲傳毒再侵染外,原種繁殖的其他生產條件和環境與普通甘薯生產基本相同。因此,原種繁殖田的栽培管理同普通甘薯基本一樣。但繁殖原種時栽插期不易過早,最好在6月下旬以後栽種。另外,脫毒甘薯莖葉生長比較旺盛,要注意控水控肥,防止旺長。原種繁殖時要密切注意防止病毒再侵染。繁殖田周圍500米內不能有普通帶毒甘薯種植,所用田塊必須3年以上未種過普通帶毒甘薯,且無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等。要在繁殖田內種植一些指示植物,每15天定期噴灑防蚜蟲葯劑。收獲前要觀察病毒發病情況,及時拔去病株。收獲時嚴把質量關,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薯塊堅決不入窖。
8.良種繁育
用原種苗(即原種薯塊育苗長出的芽苗)在普通大田條生產的薯塊稱為良種,又叫生產種,即直接供給薯農栽種脫毒薯種。良種繁殖田的種植、栽培管理同普通甘薯一樣,但所用田塊應為無病留種田,管理上要防止旺長。如果薯栽後40天、春薯栽後60天,甘薯莖葉生長過猛,蔓尖上舉且過長、色淡,節間和葉柄很長,葉片大而薄,封壟過早,葉面積系數達到3.5以上;或到甘薯生長中期葉片大,葉色濃綠,葉柄特別長且超過葉片最大寬度的2.5倍,葉層很厚,郁閉不透氣,葉面積系數大於5,則為發生了旺長。具體防範措施有:
(1)打頂 在分枝期、封壟期和莖葉生長盛期各打頂1次。
(2)噴多效唑 封壟後每666.7平方米噴施多效唑(75克對水50千克)1-2次。 (3)提蔓 發現旺長立即提蔓1-2次,每次可以延緩生長7天左右。根據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1992年)研究結果,脫毒甘薯在開放條件下種植時,第一年和第二年都能顯著增產,但到第三年時,比較耐病毒的品種如徐薯18增產效果下降6.1%,易感病品種如群力2號、新大紫等的增產效果則降低33.6%-39.1%。因此,脫毒甘薯連續在生產上利用2年後病毒再感染嚴重,增產效果下降,最好能夠2年更換1次新種薯。
(三)脫毒甘薯繁育供種程序
良種利用2年後增產效果就不再明顯;需要每2年更換1次新脫毒薯種。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生產和經濟條件,建立起脫毒甘薯繁育與供應體系,以源源不斷地為生產提供優良脫毒蔓種,確保脫毒甘薯增產潛力的最大發揮。
脫毒薯繁育供應體系中莖尖培養、病毒檢測以及脫毒試管苗切段快繁技術比較復雜,需要有比較完備的組織培養室、病毒檢測室,以及從事組織培養、病毒檢測的專門技術人員和儀器設備,需要比較大的投資,而且技術含量比較高,不適合在地、市級以下單位進行,最好集中資金和人員建立一個省級脫毒與病毒檢測基地;原原種的繁育需要投資修建加蓋40目防蟲網的溫網棚,投資不算太大,可以在地區、市或條件較好的縣級單位進行。
原種和良種的繁育需要有500米的空間隔離帶(即500米內無帶毒薯種植)和無病田塊,投資少、風險小、效益大,適合在縣、鄉、村級單位進行。一般情況下,春季(4月上旬)引種1 000棵高級脫毒試管苗種采苗圃,到夏季(6月下旬)可利用防蟲網棚繁殖666.7平方米原原種,收獲原原種種薯1000-1500千克;第二年早春用原原種種薯育苗、速繁,在隔離條件下能繁殖 100*666.7平方米原種,收獲原種種薯100-200噸;第三年可繁殖5000*666.7平方米良種;第四年可以供應105*666.7平方米以上大田生產用薯種。各地可以參考這一比例,再根據當地甘薯育苗與生產的技術水平加以適當調整,以滿足當地生產對脫毒甘薯種薯的需要。
在脫毒甘薯的擴繁過程特別要注意防止病毒再侵染。具體措施有,加蓋40目防蟲棚、500米以上空間隔離、定期噴灑殺蚜蟲葯劑等。另外,繁育原原種和原種最好在3年以上未種過甘薯的生茬地,切匆在病(根腐病、線蟲病等)生產種薯
J. 馬鈴薯脫毒技術有懂的嗎應該怎麼做
在進行脫毒馬鈴薯的種植的過程中要做好品種的選擇工作,因為每個地區的氣候條件以及土地的自然環境存在差異。一般而言在進行脫毒馬鈴薯品種的選擇時,以每個50克左右為宜,而且在農村第一季度的栽培時要選擇高抗免疫病中的晚熟品種,而在第二季度栽培時就要選擇種早熟或者是極早熟的品種。
在進行脫毒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馬鈴薯是不可以重茬栽種的,包括在最近的三年之內種過茄子作物的土地。因此在大田生產中,馬鈴薯一定要避免重茬情況出現,包括馬鈴薯本身以及馬鈴薯與茄科作物都不可以。
另外馬鈴薯生長對土壤是有著一定要求的,馬鈴薯喜歡土松地肥、土層深厚、易於排灌的沙壤土,最好是地勢比較平坦的土壤,這樣便於對其進行灌溉,也為馬鈴薯的排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一般來說,馬鈴薯與小麥、水稻等草科類的植物實現輪作式的栽植比較好,可以使得脫毒馬鈴薯的產量得到提高。
(10)目前檢測脫毒苗的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把種薯置於10~15℃及保持黑暗條件下,催芽20~30天,待芽長2~3cm時再播種,這種做法可產生較多的莖、大幅度提高結薯率、能夠有效地控制大薯率。切塊時剔除病薯、雜薯、內部變色薯塊,切刀接觸病薯後立即用70%的酒精消毒。
2、切塊後用甲霜靈、代森錳鋅、托布津、多菌靈等或旱地寶拌種,用量為種薯量的0.1%。切塊後立即播種、嚴禁堆放和拌炕灰。
3、播期:適當晚播,較正常播期晚10~15天,這樣生產的種薯比較年輕,具有較高的生理活性和增產潛力。
4、施肥:控制氮肥的使用,降低大薯率,減少收獲時的破皮、損傷,進而減少貯藏過程中水分和腐爛損失,對PH值大於7的地塊,應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銨、硝酸銨等或用石膏、硫磺等進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