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鑒定古董瓷器新老
一:老瓷器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里含油,這就是所謂的寶光,新瓷器光澤直白,無油;老瓷器外面的釉釋掛上去的,很厚,釋透明釉。僅此一點可以避免買到新的瓷器。所謂民間的看寶光就是這個技巧。這點過去師傅也是傳男不傳女的。
其次:老瓷器的的斷面通常的米粉狀,有空隙。新瓷器很密實,現代機器做出來的。
二,根據青花的色澤判定判定明代或者清代,輔助判斷:瓷器的底足造型,明代挖足過肩,清代泥鰍背。青花釉里紅的紋飾具體斷代用的。
三,世紀九十年代,造假者發明了「蠟僵土」粉碎後裹燒去新瓷火氣的方法。新瓷器按古代樣式畫工做好燒成?大多仿宋元古瓷,再用含有蠟僵石的雜土,粉碎成細面後裹瓷重燒。燒出來後新瓷火氣全無。河北省邯鄲一帶用此方法燒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讓不少收藏家上了當。鑒定這一類瓷器,看線條內是否存有「蠟僵」殘土。這種器物雖無火氣,卻暗淡無光。注意造假人常用膠粘墓土塗瓷器底部和內里。若遇小口梅瓶,觀察瓶內有無手拉坯的流暢連貫的旋紋,是否同外部光色不一。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內建築業興盛,蓋房修路,不斷有古代窯址面世。特別是金元鈞窯,沿太行山東側發現很多。窯址里沒有完整器,殘瓷碎片不少。造假人信息靈通,80元買一個碗底,回去後重燒。河南安陽有幾個人,專門干這個活。他們把碗底買回後,從禹縣請來燒鈞瓷師傅,按照鈞窯的樣式立坯,按照鈞窯的釉料上釉,有的還加了銅元素做紅斑。用這個方法造出來的假鈞瓷,多運往北京古玩市場,把京城裡的「玩家」耍的不輕。辨認這些假鈞瓷,先要看造型,是哪個年代的。真的金元鈞窯瓷器,大多堅硬壓手不厚重,假器為了掩飾接胎痕跡,多上厚釉掩蓋。另外看釉光和棕眼,新器釉光扎眼,棕眼少。有的用腐氫酸去光,釉表失光顯暗,失去了鈞窯的硬閃光度。有的用硫酸腐蝕,遍體小眼密集,嗅起來隱顯酸味。仿鈞瓷上假紅斑同真紅斑也不一樣,真紅斑從里到外紫、紅、藍三色,色與色分界明顯,假紅斑顏色單調。老玩家看瓷先看底,遇到這一類真底假坯的,可一定要看仔細。 還是用那句老話來說,只要第一眼不對,就值得懷疑。造型、窯口、胎骨、釉色、繪畫手法、裝燒方法,逐一對證看,看鈞窯必須綜合都對,有一項對不上號,就不能當真的買。 要想收藏真品,必須學會辨假。除上述介紹的幾種造假手段外,近幾年青銅器造假還有用電鍍仿黑創光的,書畫方面利用現代製版技術照相透影再加手描,書畫做舊用冷凍和紫外線照射的等等。新文物法允許民間收藏的條款激活了中國的古玩市場,許多懂行和不懂行的競相下海,許多人剛下海便讓浪嗆了。古玩市場上有假所以必須辨假才感到有意思,但是,那些嗆水的退回岸上也很可惜。 時代在前進,造假的技術也會不斷更新,每一個立志古玩收藏、愛好古玩鑒定的朋友,都應當從收藏室里走出去,到窯址學鑒瓷,到玉雕廠學鑒玉。公安局裡有警察做「卧底」,搞文物鑒定的如果能有機會探知造假秘訣,肯定能提高鑒定水平。千萬不能照本宣科,以為多讀了幾本介紹文物的書籍就成了專家。那些書籍是前人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照搬。時代前進,文物鑒定也要與時俱進。
如果想學習這樣的知識或者是想看自己的瓷器,最好找比較專業的地方哦,找個有經驗的問一下,肯定比在知道問來問去好,我知道有家景德鎮的就幫人做解答,還能幫人看瓷器,叫x甄y瓷z坊(為防止和諧,把中間字母去掉),你可以問問看哈~
2. 青花瓷瓶價格和鑒別方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古人為我們現在的生活留下了很多的工藝品。青花瓷瓶就是其中的一個,它是中國知名度很高的一個陶瓷作品。它一般都是在陶瓷的周圍點綴著青花的圖案,外觀非常美麗,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現在青花瓷瓶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在購買的時候都會考慮青花瓷瓶真假的問題。下面介紹一下青花瓷瓶的鑒別方法。
一、青花瓷瓶價格
青花瓷瓶價格按照真品或仿品有較大的差異,一般大小的仿品價格從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古代真品價格就要高多了,至少也得上萬元,2014年某拍賣行拍出的元青花釉里紅螭虎耳方口扁瓶價格達到了6325萬港元,2011年,一件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要價到了1.6866億港元。
二、青花瓷瓶鑒別
1、看青料
看青料呈色大致可以推斷出時期。觀察青花瓷瓶的顏色,看鈷料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同時判斷產於元代還是明清代。例如明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瓶主要採用的是蘇泥麻青料,而明中期一般選用平等青料。
2、看紋飾
一個時期會有自己典型的紋飾特徵,通過觀察青花瓷瓶的紋飾也能判斷其時代。紋飾中的輔助紋飾有助於青花瓷瓶的鑒定,如大片雲的紋飾通常出現在空白期前後,括弧雲紋飾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
3、看胎釉
看青花瓷瓶的胎釉,鑒別是自然出現的釉色還是化學處理或人工糊泥過的。化學處理的釉發死,很不自然,上面的泥用手就能夠除掉,不過膠粘的也不容易摳掉。手摸青花瓷瓶,根據手感鑒別,重量要適中。
4、看造型
青花瓷瓶造型多樣,但是相對來說重復的可能性很大。拿青花瓷瓶與不同時期的典型造型對比,看看能不能對上,主要從造型、口沿、圈足等瓶的細節之處觀察,特別是底足部分,比較容易鑒定。
5、看款識
這部分的鑒別包括字體結構、筆畫安排、內容等,如果顯示了干支年號紀年款,就可以推斷出具體的時間以備考。
6、看工藝
每個時期的青花瓷瓶具有自己的工藝特色,要注意區別開來,像明代青花瓷瓶的露胎部位通常會有火石紅,沒有或者多了都不好。
7、聽聲音
作為一件好的瓷瓶,聲音清脆,否則聲音會啞,此法比較適用於鑒別德化青花瓷瓶和日本青花瓷瓶。
由於青花瓷瓶的收藏價值比較高,所以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假貨。我們在購買的時候需要好好的分辨。本文介紹了幾個方面的鑒別方法,大家可以詳細的研究一下。一般來說,假的青花瓷瓶的工藝是不一樣的。雖然說,青花瓷瓶可能是出現在不同時代的,但是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工藝特色。而這個特色就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的分辨了。
3.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如何鑒別真偽呢
明代瓷器在永樂王朝有所創新和發展,至宣德朝而至於鼎盛。
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兩代之間的洪熙帝朱高熾在位只有10個月,永樂宣德兩朝相近,生產瓷器的大部分應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襲了永樂時期制定的國策,因此永、宣兩朝的社會習俗無明顯變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無論器形、紋飾風格大致相同。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器的區分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青花瓷器均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呈色鮮艷,藍中泛紫,在紋飾上凝結有「鐵銹斑」,因而歷來有『永宣不分』的說法。但通過對已知器物比較依然可以發現一些區別,總體來說,宣德時期瓷器較永樂時期無論器形、紋飾、品種都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永樂青花寫款的極少,永樂青花瓷藏品中僅有壓手杯的碗心有「永樂年制」四字青花篆書款,而宣德青花瓷則寫款的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永樂瓷器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火石紅斑重於永樂。宣德時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由於景德鎮在明代廢除了元代的「匠戶制」,工匠成為幫自由的手工業者,提高了生存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從大量出土的傳世品和出圖器物來看,此時景德鎮執瓷技術有很大的提高,並且創造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穎品種。聞名於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絕一代的宣德紅釉和五彩,在陶瓷發展史上成為交響輝映的璀璨明珠,備受國內外認識的欣賞和重視,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高超的技術造旨。
還有另外一個鑒定技巧,辨別宣德瓷器的一個方法為看泡辨真。在高倍放大鏡下,宣德青花瓷泡色青亮較小,比永樂瓷密集,甚至小氣泡摞大氣泡,偶有排列整齊的大泡出現,鑒定瓷器一點要火眼金睛,多和專業人士溝通交流。
4. 乾隆年的瓷器最簡單的鑒定方法
1、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燒瓷水平又有所進步。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
2、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准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製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
3、乾隆時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產品質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講究用鏤空、堆塑的裝飾手段,輔以「軋道工藝」和開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從景德鎮挑選製造精良的素胎進京,命內庭供奉繪畫高手繪畫,於京城設爐烘烤而成。
4、乾隆朝瓷產量極大,官窯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款字一般以青花書寫為主,但亦有抹紅寫款,在白瓷、茶葉末、珊瑚紅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5、乾隆民窯款形式也極豐富,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體與正朝相同,故鑒定時有一定的難度。乾隆朝首次出現草記款。
6、乾隆朝款,字體最多,書寫排列形式也最多,且官民窯款字體易混淆。一般來講,官款比民款精、秀、細、潤,而民窯款大都較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4)梅瓶鑒定最簡單方法擴展閱讀: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
乾隆時督陶官唐英《陶冶圖說》:「景德鎮袤延僅十餘里,山環水繞,僻處一隅,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5. 宋代耀州窯梅瓶怎麼鑒別鑒定,如何鑒別鑒定真假
經驗,你有三十年收藏經驗,就會鑒別真假。
6. 怎麼鑒定祭紅釉 祭紅釉梅瓶的真假
1.觀其釉色,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 釉色深沉,釉面光潤,釉中無龜裂紋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由於都是以氧化銅著色而且是一次燒成,外觀也相差不太遠,所以人們往往錯把"郎窯紅"當"祭紅",其實仔細觀察"祭紅"與"郎窯紅"無論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徵,燒成溫度均有顯著的區別,如"郎窯紅"呈色極為鮮紅,透明度強,具有較大片裂紋,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現象。而"祭紅"的紅色則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紋,無浮光也沒有流淌現象,口底有都有燈蕊邊,但它們的釉料組成及工藝情況卻比較接近,對色釉富有經驗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的"祭紅"釉變成"郎窯紅"釉,有趣的是同時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細的"郎窯紅"釉變成"祭紅"釉。
2.聽其聲音優品聲音清脆響亮,杯身和杯蓋撞擊後回聲縈繞不絕,劣品聲音沉重發悶,回聲不大也不清脆。
3.足底露胎處白,乾燥,有時候人們會把鈞紅釉跟祭紅搞混淆,鈞紅釉俗語叫「斬腳坤」,清中晚期鈞紅的工藝特徵,一出窯就敲底,可以跟祭紅區別開。
7. 元青花瓷器鑒定的簡易方法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並攏(共邊)型、此後,這種繪法貫穿於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並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並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齶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准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_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9、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
11、除執壺、玉壺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這是時代風貌。「把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里部掛半載釉」。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帶蓋,蓋內不施釉,這亦是特徵,仿製品有的卻蓋內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數為口大足小,不同於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較小,足牆較寬、較厚,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有的器物底部可見明顯的旋坯痕,個別有粘砂現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見凸乳,俗稱「臍」,為元瓷特徵之一。
13、大件器的胎體普遍厚重,小件器卻都很薄,胎體大多薄於後世明朝同類器。而仿製品則不然,小件器也顯得很厚實。
14、除露胎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處(脛部)常見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個,系工匠捏著浸釉或刷釉時所遺。此現象,延續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於器內的修胎痕(類似竹絲刷痕)上,常會出現土蝕痕跡(元器內壁多為盪釉、釉最薄,故竹絲刷痕處極易受到土蝕)。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偽時值得重視。
8. 青花瓷器鑒定方法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發色,由於其釉料和燒制情況的特殊性,會留下不少特殊的現象,這些特殊的現象有助於幫助我們鑒別早期青花瓷器的真偽,本文從這些青花現象的實際出發,探討並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物理化學機理。
9. 怎樣鑒別古董瓷器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
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
根據款式鑒別
識別真偽時,首先看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仿製者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生動不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總之,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最後評定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下面是關於鑒定的視屏參考
10. 如何鑒定清代琺琅彩梅瓶的真假
清代琺琅彩梅瓶,具體是不是真品,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