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二年級估算方法
一般是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三位數看成整百數或者幾百幾十數,估算方法很多,沒有固定方法,只要合理就行。取近似數時可採用四舍、五入、去尾、進一都行。
❷ 小學數學估算方法及技巧是什麼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❸ 二年級解決問題技巧
1、解題方法有問題
很多孩子在解答數學問題的時候,只顧解題,只顧套用老師或家長教過的解題技巧和模板,也不去管是否正確,套上了就做出來了,套不上,就不知所措。
所以建議大家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尤其要注重審題,具體的步驟,這里給一個參考的建議:(1)熟悉題目,以閉目之後能復述題意為准;(2)深入理解題目,找到題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並與所學知識相對應,找到這些量之間的關系或間接關系;(3)制定解題方案,通過分析不同量之間的關系,可以制定一個有邏輯的方案,確定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怎麼得到答案;(4)執行解題方案,需要認真書寫,步驟清晰,便於檢查;(5)驗證思路,把解題思路,應用到相關題目上,確定思路的正確性。
2、反復出錯
很多孩子在解答數學題目的時候,經常反復在同一類型題目上出錯,明明感覺似曾相識,卻就是找不到解題思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錯。有些家長或老師,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錯題本,讓孩子時不時復習,但效果依然有限。
為何會這樣呢?關鍵是孩子沒有真正的掌握相關題型的知識點,即便有錯題本,孩子看一遍答案,也不能算是掌握了題目,只有通過思考總結,化為自己的智慧,才算是真的掌握了題型。這里建議鼓勵孩子把錯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講解給別人聽,這需要孩子更深入的去思考,加上被講解人的不時提問,幫助孩子更深入思考,徹底掌握知識,有數據研究表明,孩子講解給別人的知識,自己留存率能達到90%,可以說是極佳的學習方法。
3、遇見難題就退縮
很多孩子在遇到數學難題的時候,經常會產生畏懼的心態,心理上產生抵觸感,不願意去努力,去思考,更別提積極的尋找解題方案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敢於面對困難,敢於接受挑戰,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孩子在做一些家長認為超出他們能力之外的事情的時候,經常會對孩子說「你還小,等你大了就會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不願意麵對挑戰。相反我們如果引導孩子努力,學會正確的方法,哪怕做的不好,我們對孩子說「不怕,你看,你現在的方法已經有效果了,只要你繼續改變自己的方法,繼續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這樣孩子就會更願意努力去面對挑戰,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是放棄,而是去找尋更好的方法,在學習成績差的時候,不是認命,而是學習別人的方法,提升自己。
4、缺少學習熱情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一般很差,主要是因為數學的抽象性,而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抽象思維得到了發展,卻依然難以理解復雜的問題,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加上大量刷題,很容易灰心,喪失學習的慾望。
對於這種情況,這里建議用生活化的場景,融入數學知識,把數學知識用實物具現出來,便於孩子理解,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並給孩子創造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孩子的練習,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數學游戲,讓孩子游戲中提升自己,比如24點撲克牌,可以鍛煉計算能力;再比如把數學知識融入故事,或者製作成動畫等等。
❹ 小學二年級數學估算的方法有哪些估算難道只能按四舍
剛請教了孩子的數學老師,說有兩種方法:一、按四捨五入的原則估算成整百數再計算答案;二按四捨五入的原則估算成整十數再計算答案。但注意,一道題目中採取的方法要一致,不能第一個數按整百估算,第二個數按整十數估算。如果先算後估就不叫估算,應稱為求近似數。
例:381+252=380+250=630
603+199=600+200=800
❺ 估算怎麼算
估算的口訣原則主要包括7個。
1、去尾法。即把每個數的尾數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數進行計算。
2、進一法。即在每個數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數進行計算。
3、四捨五入法。即尾數小於或等於4的捨去,等於或大於5的便入進去,取整十或整百數進行計算。
4、湊十法。即把相關的數湊起來接近10的先相加。
5、部分求整體,幾把一個大的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據部分數求出整體數。
6、以某一標准進行實際估計,一是利用計數單位進行估計,二是利用計量單位進行估計,三是以某一物體為參照物進行估計。
7、湊整法,把數量看成整式,整百整千在計算,是最常用的估算方法。
估算在學習當中的意義
估算在學習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讓學生根據已知情境確定數的大致范圍,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並參透提議,從而進一步去解決問題。
老師應該加強對估算教學的重視,突出對估算意識的培養,要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讓學生自由表達。在估算學習中,教師和家長要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❻ 小學數學估算小學二年級數學里有估算這項,請問一般
所謂估算,即為大概演算法。
如67+144,用估演算法做
67可看作70
144可看作140
估算結果為210,可如按實際演算法,結果是211。
所以如果別人問你估算是多少,意思就是大概是多少。相差不大就可以。
❼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估算題198+420怎麼估算
估算198可以約等於200,420可以約等於400,那麼就可以用200+400=600得出估算值為600。
❽ 二年級學生估算怎樣教學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筆算、口算能力的培養,對估算的要求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又離不開估算,比如:從家到學校估計有2千米,步行上學估計要用20分鍾,帶了10元錢去買菜,估計只能買一斤豬肉和2斤白菜,29+43經估算知結果應是70左右……所以《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等要求。
估算教學在內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作為一線的老師也對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進行著有力的嘗試。但在低段估算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估算的意義體會不是很深,估算演算法的教學與訓練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著負遷移。例如:二年(1)班有39人參加學校運動會,二年(2)班有41人參加學校運動會,二年級兩個班大約有多少人參加學校運動會?學生讀題後,很快列出算式39+42,並口算出得數有81人,但因為題中是要求「大約數」,於是學生就在答案中寫上:二年級兩個班大約有80人參加學校運動會。學生獲得的近似數是在學生已經口算出精確數的基礎上取得的。有的同學雖然已算出精確數,但又根據老師的要求,先找兩個加數的近似數,最後算出結果,走了許多彎路才求出近似數的,這樣的求近似數顯而沒有多大意義。要求近似數是因為要計算的數據大,學生要很快地算出他們的結果有困難,並且又不需要算出精確數的情況下,要求學生採用估算。在低段教學中,這種為估算而估算的教學,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價值,估算學習似乎成了學生的負擔,不能帶給學生真正的便利。
在和老師們談論關於估算教學時發現,少數教師在認識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有的教師認為:「估算嘛,不就是把一個數估成離它很近的整十數、整百數或整千數嘛,那還不容易。」「我和學生說好的,考試遇到估算題,先在草稿紙上計算,再根據計算結果估一個接近的數。」長期教學的思維定勢,導致教師圍繞知識點進行教學,今天學估算,就不精確計算,明天講筆算,就不估算。為了落實知識點,達到教學目標,老師經常掛在嘴邊反復「提醒」學生注意的是:看見「大約」就估算,估算時把數看作整十數、整百數或整千數來估,把估算、口算、筆算完全割裂開來。顯然老師並沒有意識到估算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估算能對學生的數感、思維及計算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認為,估算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應盡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著手尋找問題的突破口。如加法估算方法的教學和乘法中接近整百數的估算方法教學,都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和問題來展開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樂於接受,才能體現它本身的價值。另一方面,因為估算教學本身有其一定的思維價值,有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當找不到明確的支撐學生學習的生活經驗時,老師可以從思維訓練上著手。例如在實際教學中,碰到不同的估算策略並出現混淆,這時應從對比入手,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不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當然這一切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水平,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才是有價值的。同時還應該把估算思想滲透到長期的教學行為中去,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學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後,教師還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滲透和訓練,合理利用,讓學生靈活運用,養成估算的習慣,並能帶著這個習慣應用到實際生活和數學學習中。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❾ 如何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在估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估算教學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落實估算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實實在在的開展,從教育思想上重視起來,從教學行為上研究起來。基於此,我通過學習探索實踐,對於如何選擇適當方法解決估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1.貼近生活,感受估算價值。
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估算能力的提高與教師關系十分密切。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並結合教學內容作好估算示範。而教師的估算意識又著重體現在對各冊教材中估算題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的傳授上,估算示範則應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相關教學內容,有步驟地將估算與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聯系起來,逐步滲透,讓學生不斷加深認識。教師應盡量結合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尋找契機組織學生觀察、分析,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受估算的樂趣,並切身體驗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凸顯估算應用的價值。
2.結合教學,講清估算方法。
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要在具體的審題、解題、驗證中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估算是一個估計的過程,但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個漫無目的、胡亂猜測的過程,而是一個有目標、有選擇、有方法運用的過程,也就是在解答應用題和計算題之前,對該題的計算結果,做出粗略的估計;或是在解答之後,對該題的結果做出粗略的判斷。包括根據數位估演算法和根據生活常識或經驗估演算法。
3.感悟方法,鼓勵策略多樣化。
估算習慣的養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標志之一是會自覺地運用估算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利用估算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
(1)讓學生掌握預測策略。就是對問題結果的取值范圍進行合理的估計,計算結果如超出這一估計的取值范圍,說明答案是錯誤的。
(2)讓學生掌握調整策略。在估算中由於運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結果的准確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當運用調整策略,能保證估算結果會更接近准確值。
(3)尊重學生的想法。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討論交流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訓練優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4.重視估算交流,關注估算評價
由於每個學生獨特的生理遺傳、不同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對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時,必然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方法。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地開展交流,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解釋估算的過程,同時了解他人的演算法,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促使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此外,學生對估算的情感可能會影響到兒童估算能力的正常發揮,對估算的准確性和速度產生強烈的影響。估算情感包括對自己數學能力的自信心,對自己估算能力的自信心,對估算有用的認同等。小學生屬於估算情感形成的初期,這時產生的情感會對他們的估算能力乃至以後的應用造成深刻的影響。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這些情感,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估算情感,就有可能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
❿ 小學二年級數學估算先估後算還是先算後估
先估算,再計算。
一般採用湊十法或四捨五入,計算當然就是一個精確數字,如果怕估遠了(小點的數字)就先算出來,再把答案四捨五入。
就是根據每個加數的值,運用估算的方法估出一個數來,再進行准確值的計算。發現49加1就是50,31-1就是30,且這樣結果不會相差太多。最後估算結果為80。再進行准確值的計算:49+31=80。
數學
1、四捨五入:0、1、2、3、4,均不進位,5、6、7、8、9,進位。
2、進一法:進一法是去掉多餘部分的數字後,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個數字上加1。這樣得到的近似值為過剩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大)。例如,一條麻袋能裝小麥200斤,現有880斤小麥,需要幾條麻袋才能裝完?用880除以200,商為4,余數為80,即使用4條麻袋不可能裝完,因此必須採用進一法用5條麻袋才能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