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簡單編碼過載方法

簡單編碼過載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8 05:58:14

『壹』 指令編碼方式有哪幾種

三種,直接表示法,編碼表示法,混合表示法

  1. 直接表示法是將每個控制信號都作為微指令中的一個位。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單直觀,其輸出直接用於控制,但編碼效率低。

2. 編碼表示法是將微指令進行分組編碼,將不同時出現的相斥信號分在一個組中,然後將其編碼成較短的代碼。這種方法減少了控制存儲器所需要的存儲器的代碼的數量,但是編碼的指令代碼需要解碼器解碼,增加了控制信號的延遲,影響CPU的工作頻率。

3. 混合表示法是把直接表示法與編碼方法相結合使用,即採用部分直接表示部分編碼的方法,將一些速度要求較高,或與其他控制信號都相容的控制信號以直接方式表示,而將剩餘信號以編碼方式。混合表示法便於綜合考慮指令字長、靈活性和執行速度方面的要素。


『貳』 JAVA編程思想一共有幾章

一共 17 章
強烈建議你去買這本書!雖然電子文檔很多,網路一下到處都是,但是不很方便!這本書看了真的思想都變了!!

第1章 對象入門
1.1 抽象的進步
1.2 對象的介面
1.3 實現方案的隱藏
1.4 方案的重復使用
1.5 繼承:重新使用介面
1.5.1 改善基礎類
1.5.2 等價和類似關系
1.6 多形對象的互換使用
1.6.1 動態綁定
1.6.2 抽象的基礎類和介面
1.7 對象的創建和存在時間
1.7.1 集合與繼承器
1.7.2 單根結構
1.7.3 集合庫與方便使用集合
1.7.4 清除時的困境:由誰負責清除?
1.8 違例控制:解決錯誤
1.9 多線程
1.10 永久性
1.11 Java和網際網路
1.11.1 什麼是Web?
1.11.2 客戶端編程
1.11.3 伺服器端編程
1.11.4 一個獨立的領域:應用程序
1.12 分析和設計
1.12.1 不要迷失
1.12.2 階段0:擬出一個計劃
1.12.3 階段1:要製作什麼?
1.12.4 階段2:開始構建?
1.12.5 階段3:正式創建
1.12.6 階段4:校訂
1.12.7 計劃的回報
1.13 Java還是C++?

第2章 一切都是對象
2.1 用句柄操縱對象
2.2 必須創建所有對象
2.2.1 保存在什麼地方
2.2.2 特殊情況:主類型
2.2.3 Java中的數組
2.3 絕對不要清除對象
2.3.1 作用域
2.3.2 對象的作用域
2.4 新建數據類型:類
2.4.1 欄位和方法
2.5 方法、自變數和返回值
2.5.1 自變數列表
2.6 構建Java程序
2.6.1 名字的可見性
2.6.2 使用其他組件
2.6.3 static關鍵字
2.7 我們的第一個Java程序
2.8 注釋和嵌入文檔
2.8.1 注釋文檔
2.8.2 具體語法
2.8.3 嵌入HTML
2.8.4 @see:引用其他類
2.8.5 類文檔標記
2.8.6 變數文檔標記
2.8.7 方法文檔標記
2.8.8 文檔示例
2.9 編碼樣式
2.10 總結
2.11 練習

第3章 控製程序流程
3.1 使用Java運算符
3.1.1 優先順序
3.1.2 賦值
3.1.3 算術運算符
3.1.4 自動遞增和遞減
3.1.5 關系運算符
3.1.6 邏輯運算符
3.1.7 按位運算符
3.1.8 移位運算符
3.1.9 三元if-else運算符
3.1.10 逗號運算符
3.1.11 字串運算符+
3.1.12 運算符常規操作規則
3.1.13 造型運算符
3.1.14 Java沒有「sizeof」
3.1.15 復習計算順序
3.1.16 運算符總結
3.2 執行控制
3.2.1 真和假
3.2.2 if-else
3.2.3 反復
3.2.4 do-while
3.2.5 for
3.2.6 中斷和繼續
3.2.7 切換
3.3 總結
3.4 練習

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4.1 由構建器保證初始化
4.2 方法過載
4.2.1 區分過載方法
4.2.2 主類型的過載
4.2.3 返回值過載
4.2.4 默認構建器
4.2.5 this關鍵字
4.3 清除:收尾和垃圾收集
4.3.1 finalize()用途何在
4.3.2 必須執行清除
4.4 成員初始化
4.4.1 規定初始化
4.4.2 構建器初始化
4.5 數組初始化
4.5.1 多維數組
4.6 總結
4.7 練習

第5章 隱藏實施過程
5.1 包:庫單元
5.1.1 創建獨一無二的包名
5.1.2 自定義工具庫
5.1.3 利用導入改變行為
5.1.4 包的停用
5.2 Java訪問指示符
5.2.1 「友好的」
5.2.2 public:介面訪問
5.2.3 private:不能接觸
5.2.4 protected:「友好的一種」
5.3 介面與實現
5.4 類訪問
5.5 總結
5.6 練習

第6章 類再生
6.1 合成的語法
6.2 繼承的語法
6.2.1 初始化基礎類
6.3 合成與繼承的結合
6.3.1 確保正確的清除
6.3.2 名字的隱藏
6.4 到底選擇合成還是繼承
6.5 protected
6.6 遞增開發
6.7 上溯造型
6.7.1 何謂「上溯造型」?
6.8 final關鍵字
6.8.1 final數據
6.8.2 final方法
6.8.3 final類
6.8.4 final的注意事項
6.9 初始化和類裝載
6.9.1 繼承初始化
6.10 總結
6.11 練習

第7章 多形性
7.1 上溯造型
7.1.1 為什麼要上溯造型
7.2 深入理解
7.2.1 方法調用的綁定
7.2.2 產生正確的行為
7.2.3 擴展性
7.3 覆蓋與過載
7.4 抽象類和方法
7.5 介面
7.5.1 Java的「多重繼承」
7.5.2 通過繼承擴展介面
7.5.3 常數分組
7.5.4 初始化介面中的欄位
7.6 內部類
7.6.1 內部類和上溯造型
7.6.2 方法和作用域中的內部類
7.6.3 鏈接到外部類
7.6.4 static內部類
7.6.5 引用外部類對象
7.6.6 從內部類繼承
7.6.7 內部類可以覆蓋嗎?
7.6.8 內部類標識符
7.6.9 為什麼要用內部類:控制框架
7.7 構建器和多形性
7.7.1 構建器的調用順序
7.7.2 繼承和finalize()
7.7.3 構建器內部的多形性方法的行為
7.8 通過繼承進行設計
7.8.1 純繼承與擴展
7.8.2 下溯造型與運行期類型標識
7.9 總結
7.10 練習

第8章 對象的容納
8.1 數組
8.1.1 數組和第一類對象
8.1.2 數組的返回
8.2 集合
8.2.1 缺點:類型未知
8.3 枚舉器(反復器)
8.4 集合的類型
8.4.1 Vector
8.4.2 BitSet
8.4.3 Stack
8.4.4 Hashtable
8.4.5 再論枚舉器
8.5 排序
8.6 通用集合庫
8.7 新集合
8.7.1 使用Collections
8.7.2 使用Lists
8.7.3 使用Sets
8.7.4 使用Maps
8.7.5 決定實施方案
8.7.6 未支持的操作
8.7.7 排序和搜索
8.7.8 實用工具
8.8 總結
8.9 練習

第9章 違例差錯控制
9.1 基本違例
9.1.1 違例自變數
9.2 違例的捕獲
9.2.1 try塊
9.2.2 違例控制器
9.2.3 違例規范
9.2.4 捕獲所有違例
9.2.5 重新「擲」出違例
9.3 標准Java違例
9.3.1 RuntimeException的特殊情況
9.4 創建自己的違例
9.5 違例的限制
9.6 用finally清除
9.6.1 用finally做什麼
9.6.2 缺點:丟失的違例
9.7 構建器
9.8 違例匹配
9.8.1 違例准則
9.9 總結
9.10 練習

第10章 Java IO系統
10.1 輸入和輸出
10.1.1 InputStream的類型
10.1.2 OutputStream的類型
10.2 增添屬性和有用的介面
10.2.1 通過FilterInputStream從InputStream里讀入數據
10.2.2 通過FilterOutputStream向OutputStream里寫入數據
10.3 本身的缺陷:RandomAccessFile
10.4 File類
10.4.1 目錄列表器
10.4.2 檢查與創建目錄
10.5 IO流的典型應用
10.5.1 輸入流
10.5.2 輸出流
10.5.3 快捷文件處理
10.5.4 從標准輸入中讀取數據
10.5.5 管道數據流
10.6 StreamTokenizer
10.6.1 StringTokenizer
10.7 Java 1.1的IO流
10.7.1 數據的發起與接收
10.7.2 修改數據流的行為
10.7.3 未改變的類
10.7.4 一個例子
10.7.5 重定向標准IO
10.8 壓縮
10.8.1 用GZIP進行簡單壓縮
10.8.2 用Zip進行多文件保存
10.8.3 Java歸檔(jar)實用程序
10.9 對象串聯
10.9.1 尋找類
10.9.2 序列化的控制
10.9.3 利用「持久性」
10.10 總結
10.11 練習

第11章 運行期類型鑒定
11.1 對RTTI的需要
11.1.1 Class對象
11.1.2 造型前的檢查
11.2 RTTI語法
11.3 反射:運行期類信息
11.3.1 一個類方法提取器
11.4 總結
11.5 練習

第12章 傳遞和返回對象
12.1 傳遞句柄
12.1.1 別名問題
12.2 製作本地副本
12.2.1 按值傳遞
12.2.2 克隆對象
12.2.3 使類具有克隆能力
12.2.4 成功的克隆
12.2.5 Object.clone()的效果
12.2.6 克隆合成對象
12.2.7 用Vector進行深層復制
12.2.8 通過序列化進行深層復制
12.2.9 使克隆具有更大的深度
12.2.10 為什麼有這個奇怪的設計
12.3 克隆的控制
12.3.1 副本構建器
12.4 只讀類
12.4.1 創建只讀類
12.4.2 「一成不變」的弊端
12.4.3 不變字串
12.4.4 String和StringBuffer類
12.4.5 字串的特殊性
12.5 總結
12.6 練習

第13章 創建窗口和程序片
13.1 為何要用AWT?
13.2 基本程序片
13.2.1 程序片的測試
13.2.2 一個更圖形化的例子
13.2.3 框架方法的演示
13.3 製作按鈕
13.4 捕獲事件
13.5 文本欄位
13.6 文本區域
13.7 標簽
13.8 復選框
13.9 單選鈕
13.10 下拉列表
13.11 列表框
13.11.1 handleEvent()
13.12 布局的控制
13.12.1 FlowLayout
13.12.2 BorderLayout
13.12.3 GridLayout
13.12.4 CardLayout
13.12.5 GridBagLayout
13.13 action的替用品
13.14 程序片的局限
13.14.1 程序片的優點
13.15 視窗化應用
13.15.1 菜單
13.15.2 對話框
13.16 新型AWT
13.16.1 新的事件模型
13.16.2 事件和接收者類型
13.16.3 用Java 1.1 AWT製作窗口和程序片
13.16.4 再探早期示例
13.16.5 動態綁定事件
13.16.6 將商業邏輯與UI邏輯區分開
13.16.7 推薦編碼方法
13.17 Java 1.1 UI API
13.17.1 桌面顏色
13.17.2 列印
13.17.3 剪貼板
13.18 可視編程和Beans
13.18.1 什麼是Bean
13.18.2 用Introspector提取BeanInfo
13.18.3 一個更復雜的Bean
13.18.4 Bean的封裝
13.18.5 更復雜的Bean支持
13.18.6 Bean更多的知識
13.19 Swing入門
13.19.1 Swing有哪些優點
13.19.2 方便的轉換
13.19.3 顯示框架
13.19.4 工具提示
13.19.5 邊框
13.19.6 按鈕
13.19.7 按鈕組
13.19.8 圖標
13.19.9 菜單
13.19.10 彈出式菜單
13.19.11 列表框和組合框
13.19.12 滑桿和進度指示條
13.19.13 樹
13.19.14 表格
13.19.15 卡片式對話框
13.19.16 Swing消息框
13.19.17 Swing更多的知識
13.20 總結
13.21 練習

第14章 多線程
14.1 反應靈敏的用戶界面
14.1.1 從線程繼承
14.1.2 針對用戶界面的多線程
14.1.3 用主類合並線程
14.1.4 製作多個線程
14.1.5 Daemon線程
14.2 共享有限的資源
14.2.1 資源訪問的錯誤方法
14.2.2 Java如何共享資源
14.2.3 回顧Java Beans
14.3 堵塞
14.3.1 為何會堵塞
14.3.2 死鎖
14.4 優先順序
14.4.1 線程組
14.5 回顧runnable
14.5.1 過多的線程
14.6 總結
14.7 練習

第15章 網路編程
15.1 機器的標識
15.1.1 伺服器和客戶機
15.1.2 埠:機器內獨一無二的場所
15.2 套接字
15.2.1 一個簡單的伺服器和客戶機程序
15.3 服務多個客戶
15.4 數據報
15.5 一個Web應用
15.5.1 伺服器應用
15.5.2 NameSender程序片
15.5.3 15.5.3 要注意的問題
15.6 Java與CGI的溝通
15.6.1 CGI數據的編碼
15.6.2 程序片
15.6.3 用C++寫的CGI程序
15.6.4 POST的概念
15.7 用JDBC連接資料庫
15.7.1 獲得學習示例
15.7.2 查找程序的GUI版本
15.7.3 JDBC API為何如何復雜
15.8 遠程方法
15.8.1 遠程介面概念
15.8.2 遠程介面的實施
15.8.3 創建根與干
15.8.4 使用遠程對象
15.8.5 RMI的替選方案
15.9 總結
15.10 練習

第16章 設計範式
16.1 範式的概念
16.1.1 單子
16.1.2 範式分類
16.2 觀察器範式
16.3 模擬垃圾回收站
16.4 改進設計
16.4.1 「製作更多的對象」
16.4.2 用於原型創建的一個範式
16.5 抽象的應用
16.6 多重派遣
16.6.1 實現雙重派遣
16.7 訪問器範式
16.8 RTTI有害嗎
16.9 總結
16.10 練習

第17章 項目
17.1 文字處理
17.1.1 提取代碼列表
17.1.2 檢查大小寫樣式
17.2 方法查找工具
17.3 復雜性理論
17.4 總結
17.5 練習

『叄』 如何用java編程從鍵盤接收數字並運算

一共 17 章
強烈建議你去買這本書!雖然電子文檔很多,網路一下到處都是,但是不很方便!這本書看了真的思想都變了!!

第1章 對象入門
1.1 抽象的進步
1.2 對象的介面
1.3 實現方案的隱藏
1.4 方案的重復使用
1.5 繼承:重新使用介面
1.5.1 改善基礎類
1.5.2 等價和類似關系
1.6 多形對象的互換使用
1.6.1 動態綁定
1.6.2 抽象的基礎類和介面
1.7 對象的創建和存在時間
1.7.1 集合與繼承器
1.7.2 單根結構
1.7.3 集合庫與方便使用集合
1.7.4 清除時的困境:由誰負責清除?
1.8 違例控制:解決錯誤
1.9 多線程
1.10 永久性
1.11 Java和網際網路
1.11.1 什麼是Web?
1.11.2 客戶端編程
1.11.3 伺服器端編程
1.11.4 一個獨立的領域:應用程序
1.12 分析和設計
1.12.1 不要迷失
1.12.2 階段0:擬出一個計劃
1.12.3 階段1:要製作什麼?
1.12.4 階段2:開始構建?
1.12.5 階段3:正式創建
1.12.6 階段4:校訂
1.12.7 計劃的回報
1.13 Java還是C++?

第2章 一切都是對象
2.1 用句柄操縱對象
2.2 必須創建所有對象
2.2.1 保存在什麼地方
2.2.2 特殊情況:主類型
2.2.3 Java中的數組
2.3 絕對不要清除對象
2.3.1 作用域
2.3.2 對象的作用域
2.4 新建數據類型:類
2.4.1 欄位和方法
2.5 方法、自變數和返回值
2.5.1 自變數列表
2.6 構建Java程序
2.6.1 名字的可見性
2.6.2 使用其他組件
2.6.3 static關鍵字
2.7 我們的第一個Java程序
2.8 注釋和嵌入文檔
2.8.1 注釋文檔
2.8.2 具體語法
2.8.3 嵌入HTML
2.8.4 @see:引用其他類
2.8.5 類文檔標記
2.8.6 變數文檔標記
2.8.7 方法文檔標記
2.8.8 文檔示例
2.9 編碼樣式
2.10 總結
2.11 練習

第3章 控製程序流程
3.1 使用Java運算符
3.1.1 優先順序
3.1.2 賦值
3.1.3 算術運算符
3.1.4 自動遞增和遞減
3.1.5 關系運算符
3.1.6 邏輯運算符
3.1.7 按位運算符
3.1.8 移位運算符
3.1.9 三元if-else運算符
3.1.10 逗號運算符
3.1.11 字串運算符+
3.1.12 運算符常規操作規則
3.1.13 造型運算符
3.1.14 Java沒有「sizeof」
3.1.15 復習計算順序
3.1.16 運算符總結
3.2 執行控制
3.2.1 真和假
3.2.2 if-else
3.2.3 反復
3.2.4 do-while
3.2.5 for
3.2.6 中斷和繼續
3.2.7 切換
3.3 總結
3.4 練習

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4.1 由構建器保證初始化
4.2 方法過載
4.2.1 區分過載方法
4.2.2 主類型的過載
4.2.3 返回值過載
4.2.4 默認構建器
4.2.5 this關鍵字
4.3 清除:收尾和垃圾收集
4.3.1 finalize()用途何在
4.3.2 必須執行清除
4.4 成員初始化
4.4.1 規定初始化
4.4.2 構建器初始化
4.5 數組初始化
4.5.1 多維數組
4.6 總結
4.7 練習

第5章 隱藏實施過程
5.1 包:庫單元
5.1.1 創建獨一無二的包名
5.1.2 自定義工具庫
5.1.3 利用導入改變行為
5.1.4 包的停用
5.2 Java訪問指示符
5.2.1 「友好的」
5.2.2 public:介面訪問
5.2.3 private:不能接觸
5.2.4 protected:「友好的一種」
5.3 介面與實現
5.4 類訪問
5.5 總結
5.6 練習

第6章 類再生
6.1 合成的語法
6.2 繼承的語法
6.2.1 初始化基礎類
6.3 合成與繼承的結合
6.3.1 確保正確的清除
6.3.2 名字的隱藏
6.4 到底選擇合成還是繼承
6.5 protected
6.6 遞增開發
6.7 上溯造型
6.7.1 何謂「上溯造型」?
6.8 final關鍵字
6.8.1 final數據
6.8.2 final方法
6.8.3 final類
6.8.4 final的注意事項
6.9 初始化和類裝載
6.9.1 繼承初始化
6.10 總結
6.11 練習

第7章 多形性
7.1 上溯造型
7.1.1 為什麼要上溯造型
7.2 深入理解
7.2.1 方法調用的綁定
7.2.2 產生正確的行為
7.2.3 擴展性
7.3 覆蓋與過載
7.4 抽象類和方法
7.5 介面
7.5.1 Java的「多重繼承」
7.5.2 通過繼承擴展介面
7.5.3 常數分組
7.5.4 初始化介面中的欄位
7.6 內部類
7.6.1 內部類和上溯造型
7.6.2 方法和作用域中的內部類
7.6.3 鏈接到外部類
7.6.4 static內部類
7.6.5 引用外部類對象
7.6.6 從內部類繼承
7.6.7 內部類可以覆蓋嗎?
7.6.8 內部類標識符
7.6.9 為什麼要用內部類:控制框架
7.7 構建器和多形性
7.7.1 構建器的調用順序
7.7.2 繼承和finalize()
7.7.3 構建器內部的多形性方法的行為
7.8 通過繼承進行設計
7.8.1 純繼承與擴展
7.8.2 下溯造型與運行期類型標識
7.9 總結
7.10 練習

第8章 對象的容納
8.1 數組
8.1.1 數組和第一類對象
8.1.2 數組的返回
8.2 集合
8.2.1 缺點:類型未知
8.3 枚舉器(反復器)
8.4 集合的類型
8.4.1 Vector
8.4.2 BitSet
8.4.3 Stack
8.4.4 Hashtable
8.4.5 再論枚舉器
8.5 排序
8.6 通用集合庫
8.7 新集合
8.7.1 使用Collections
8.7.2 使用Lists
8.7.3 使用Sets
8.7.4 使用Maps
8.7.5 決定實施方案
8.7.6 未支持的操作
8.7.7 排序和搜索
8.7.8 實用工具
8.8 總結
8.9 練習

第9章 違例差錯控制
9.1 基本違例
9.1.1 違例自變數
9.2 違例的捕獲
9.2.1 try塊
9.2.2 違例控制器
9.2.3 違例規范
9.2.4 捕獲所有違例
9.2.5 重新「擲」出違例
9.3 標准Java違例
9.3.1 RuntimeException的特殊情況
9.4 創建自己的違例
9.5 違例的限制
9.6 用finally清除
9.6.1 用finally做什麼
9.6.2 缺點:丟失的違例
9.7 構建器
9.8 違例匹配
9.8.1 違例准則
9.9 總結
9.10 練習

第10章 Java IO系統
10.1 輸入和輸出
10.1.1 InputStream的類型
10.1.2 OutputStream的類型
10.2 增添屬性和有用的介面
10.2.1 通過FilterInputStream從InputStream里讀入數據
10.2.2 通過FilterOutputStream向OutputStream里寫入數據
10.3 本身的缺陷:RandomAccessFile
10.4 File類
10.4.1 目錄列表器
10.4.2 檢查與創建目錄
10.5 IO流的典型應用
10.5.1 輸入流
10.5.2 輸出流
10.5.3 快捷文件處理
10.5.4 從標准輸入中讀取數據
10.5.5 管道數據流
10.6 StreamTokenizer
10.6.1 StringTokenizer
10.7 Java 1.1的IO流
10.7.1 數據的發起與接收
10.7.2 修改數據流的行為
10.7.3 未改變的類
10.7.4 一個例子
10.7.5 重定向標准IO
10.8 壓縮
10.8.1 用GZIP進行簡單壓縮
10.8.2 用Zip進行多文件保存
10.8.3 Java歸檔(jar)實用程序
10.9 對象串聯
10.9.1 尋找類
10.9.2 序列化的控制
10.9.3 利用「持久性」
10.10 總結
10.11 練習

第11章 運行期類型鑒定
11.1 對RTTI的需要
11.1.1 Class對象
11.1.2 造型前的檢查
11.2 RTTI語法
11.3 反射:運行期類信息
11.3.1 一個類方法提取器
11.4 總結
11.5 練習

第12章 傳遞和返回對象
12.1 傳遞句柄
12.1.1 別名問題
12.2 製作本地副本
12.2.1 按值傳遞
12.2.2 克隆對象
12.2.3 使類具有克隆能力
12.2.4 成功的克隆
12.2.5 Object.clone()的效果
12.2.6 克隆合成對象
12.2.7 用Vector進行深層復制
12.2.8 通過序列化進行深層復制
12.2.9 使克隆具有更大的深度
12.2.10 為什麼有這個奇怪的設計
12.3 克隆的控制
12.3.1 副本構建器
12.4 只讀類
12.4.1 創建只讀類
12.4.2 「一成不變」的弊端
12.4.3 不變字串
12.4.4 String和StringBuffer類
12.4.5 字串的特殊性
12.5 總結
12.6 練習

第13章 創建窗口和程序片
13.1 為何要用AWT?
13.2 基本程序片
13.2.1 程序片的測試
13.2.2 一個更圖形化的例子
13.2.3 框架方法的演示
13.3 製作按鈕
13.4 捕獲事件
13.5 文本欄位
13.6 文本區域
13.7 標簽
13.8 復選框
13.9 單選鈕
13.10 下拉列表
13.11 列表框
13.11.1 handleEvent()
13.12 布局的控制
13.12.1 FlowLayout
13.12.2 BorderLayout
13.12.3 GridLayout
13.12.4 CardLayout
13.12.5 GridBagLayout
13.13 action的替用品
13.14 程序片的局限
13.14.1 程序片的優點
13.15 視窗化應用
13.15.1 菜單
13.15.2 對話框
13.16 新型AWT
13.16.1 新的事件模型
13.16.2 事件和接收者類型
13.16.3 用Java 1.1 AWT製作窗口和程序片
13.16.4 再探早期示例
13.16.5 動態綁定事件
13.16.6 將商業邏輯與UI邏輯區分開
13.16.7 推薦編碼方法
13.17 Java 1.1 UI API
13.17.1 桌面顏色
13.17.2 列印
13.17.3 剪貼板
13.18 可視編程和Beans
13.18.1 什麼是Bean
13.18.2 用Introspector提取BeanInfo
13.18.3 一個更復雜的Bean
13.18.4 Bean的封裝
13.18.5 更復雜的Bean支持
13.18.6 Bean更多的知識
13.19 Swing入門
13.19.1 Swing有哪些優點
13.19.2 方便的轉換
13.19.3 顯示框架
13.19.4 工具提示
13.19.5 邊框
13.19.6 按鈕
13.19.7 按鈕組
13.19.8 圖標
13.19.9 菜單
13.19.10 彈出式菜單
13.19.11 列表框和組合框
13.19.12 滑桿和進度指示條
13.19.13 樹
13.19.14 表格
13.19.15 卡片式對話框
13.19.16 Swing消息框
13.19.17 Swing更多的知識
13.20 總結
13.21 練習

第14章 多線程
14.1 反應靈敏的用戶界面
14.1.1 從線程繼承
14.1.2 針對用戶界面的多線程
14.1.3 用主類合並線程
14.1.4 製作多個線程
14.1.5 Daemon線程
14.2 共享有限的資源
14.2.1 資源訪問的錯誤方法
14.2.2 Java如何共享資源
14.2.3 回顧Java Beans
14.3 堵塞
14.3.1 為何會堵塞
14.3.2 死鎖
14.4 優先順序
14.4.1 線程組
14.5 回顧runnable
14.5.1 過多的線程
14.6 總結
14.7 練習

第15章 網路編程
15.1 機器的標識
15.1.1 伺服器和客戶機
15.1.2 埠:機器內獨一無二的場所
15.2 套接字
15.2.1 一個簡單的伺服器和客戶機程序
15.3 服務多個客戶
15.4 數據報
15.5 一個Web應用
15.5.1 伺服器應用
15.5.2 NameSender程序片
15.5.3 15.5.3 要注意的問題
15.6 Java與CGI的溝通
15.6.1 CGI數據的編碼
15.6.2 程序片
15.6.3 用C++寫的CGI程序
15.6.4 POST的概念
15.7 用JDBC連接資料庫
15.7.1 獲得學習示例
15.7.2 查找程序的GUI版本
15.7.3 JDBC API為何如何復雜
15.8 遠程方法
15.8.1 遠程介面概念
15.8.2 遠程介面的實施
15.8.3 創建根與干
15.8.4 使用遠程對象
15.8.5 RMI的替選方案
15.9 總結
15.10 練習

第16章 設計範式
16.1 範式的概念
16.1.1 單子
16.1.2 範式分類
16.2 觀察器範式
16.3 模擬垃圾回收站
16.4 改進設計
16.4.1 「製作更多的對象」
16.4.2 用於原型創建的一個範式
16.5 抽象的應用
16.6 多重派遣
16.6.1 實現雙重派遣
16.7 訪問器範式
16.8 RTTI有害嗎
16.9 總結
16.10 練習

第17章 項目
17.1 文字處理
17.1.1 提取代碼列表
17.1.2 檢查大小寫樣式
17.2 方法查找工具
17.3 復雜性理論
17.4 總結
17.5 練習

『肆』 變頻器加編碼器控制電機的方法

利用編碼器的旋轉輸出脈沖驅動PLC內部高數計數器計算脈沖數量,利用脈沖的數量和計數器設置來控制變頻器電機的正反轉及行程,(脈沖的數量和直線行程成正比,利用PLC計數器設置即可控制行程及方向)變頻器可調節電機速度,此設計簡單可靠用元件少。

旋轉編碼器的使用:旋轉編碼器一般是測量電機速度用的,使用帶晶體管介面的PLC,將編碼器接近開關信號輸入到PLC高速輸入介面,再在PLC內編制相關程序,即可算出當前速度,與所需速度比較,以便及時調整。

(4)簡單編碼過載方法擴展閱讀:

編碼器如以信號原理來分,有增量型編碼器,絕對型編碼器。

通常用的是增量型編碼器,可將旋轉編碼器的輸出脈沖信號直接輸入給PLC,利用PLC的高速計數器對其脈沖信號進行計數,以獲得測量結果。不同型號的旋轉編碼器,其輸出脈沖的相數也不同,有的旋轉編碼器輸出A、B、Z三相脈沖,有的只有A、B相兩相,最簡單的只有A相。

『伍』 調直機編碼器怎麼設置

鋼筋調直機設置長度及數量的方法:開機回零後,按設置,批次自動顯示:長度數字窗閃爍接著輸入長度,按確認鍵,輸入數量,按確認。

編碼器與電機體的同步關系導致了不能隨意拆卸安裝,否則會出現過流,過載,過速等問題。我們維修的故障類型30%以上是由業餘人員或普通電機維修人員擴大二次故障送修的。

判斷故障部位最佳的辦法是替換由於伺服控制本身閉環的復雜性,出故障時,需要判斷是哪個部位壞了,伺服電機客戶誤判率也很高。

常見故障:

1、編碼器本身故障:是指編碼器本身元器件出現故障,導致其不能產生和輸出正確的波形。這種情況下需更換編碼器或維修其內部器件。

2、編碼器連接電纜故障:這種故障出現的幾率 最高,維修中經常遇到,應是優先考慮的因素。通常為編碼器電纜斷路、短路或接觸不良,這時需更換電纜或接頭。還應特別注意是否是由於電纜固定不緊,造成松動引起開焊或斷路,這時需卡緊電纜。

3、編碼器+5V電源下降:是指+5V電源過低, 通常不能低於4.75V,造成過低的原因是供電電源故障或電源傳送電纜阻值偏大而引起損耗,這時需檢修電源或更換電纜。

4、絕對式編碼器電池電壓下降:這種故障通常有含義明確的報警,這時需更換電池,如果參考點位置記憶丟失,還須執行重回參考點操作。

『陸』 信息編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ASCII碼

學過計算機的人都知道ASCII碼,總共有128個,用一個位元組的低7位表示,0~31是控制字元如換行回車刪除等;32~126是列印字元,可以通過鍵盤輸入並且能夠顯示出來。

2、ISO-8859-1

128個字元顯然是不夠用的,於是ISO組織在ASCII碼基礎上又制定了一些列標准用來擴展ASCII編碼,它們是ISO-8859-1~ISO-8859-15,其中ISO-8859-1涵蓋了大多數西歐語言字元,所有應用的最廣泛。ISO-8859-1仍然是單位元組編碼,它總共能表示256個字元。

3、GB2312

它的全稱是《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它是雙位元組編碼,總的編碼范圍是A1-F7,其中從A1-A9是符號區,總共包含682個符號,從B0-F7是漢字區,包含6763個漢字。

4、GBK

全稱叫《漢字內碼擴展規范》,是國家技術監督局為windows95所制定的新的漢字內碼規范,它的出現是為了擴展GB2312,加入更多的漢字,它的編碼范圍是8140~FEFE(去掉XX7F)總共有23940個碼位,它能表示21003個漢字,它的編碼是和GB2312兼容的,也就是說用GB2312編碼的漢字可以用GBK來解碼,並且不會有亂碼。

5、GB18030

全稱是《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是我國的強制標准,它可能是單位元組、雙位元組或者四位元組編碼,它的編碼與GB2312編碼兼容,這個雖然是國家標准,但是實際應用系統中使用的並不廣泛。

6、UTF-16

說到UTF必須要提到Unicode(UniversalCode統一碼),ISO試圖想創建一個全新的超語言字典,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可以通過這本字典來相互翻譯。可想而知這個字典是多麼的復雜,關於Unicode的詳細規范可以參考相應文檔。Unicode是Java和XML的基礎,下面詳細介紹Unicode在計算機中的存儲形式。

UTF-16具體定義了Unicode字元在計算機中存取方法。UTF-16用兩個位元組來表示Unicode轉化格式,這個是定長的表示方法,不論什麼字元都可以用兩個位元組表示,兩個位元組是16個bit,所以叫UTF-16。UTF-16表示字元非常方便,每兩個位元組表示一個字元,這個在字元串操作時就大大簡化了操作,這也是Java以UTF-16作為內存的字元存儲格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柒』 如何防止m編碼過程中的過載現象

增大量化台階

『捌』 直播時顯示編碼過載,考慮下調視頻設置或者使用更快的編碼什麼意思

估計是提醒你配置不夠,讓你調低參數。

『玖』 編碼器的常見故障有哪些該如何處理

1、編碼器本身故障:是指編碼器本身元器件出現故障,導致其不能產生和輸出正確的波形。這種情況下需更換編碼器或維修其內部器件。

2、編碼器連接電纜故障:這種故障出現的幾率 最高,維修中經常遇到,應是優先考慮的因素。通常為編碼器電纜斷路、短路或接觸不良,這時需更換電纜或接頭。還應特別注意是否是由於電纜固定不緊,造成松動引起開焊或斷路,這時需卡緊電纜。

3、編碼器+5V電源下降:是指+5V電源過低, 通常不能低於4.75V,造成過低的原因是供電電源故障或電源傳送電纜阻值偏大而引起損耗,這時需檢修電源或更換電纜。

選型注意:

應注意三方面的參數:

1、機械安裝尺寸:包括定位止口,軸徑,安裝孔位;電纜出線方式;安裝空間體積;工作環境防護等級是否滿足要求。

2、解析度:即編碼器工作時每圈輸出的脈沖數,是否滿足設計使用精度要求。

3、電氣介面:編碼器輸出方式常見有推拉輸出(F型HTL格式),電壓輸出(E),集電極開路(C,常見C為NPN型管輸出,C2為PNP型管輸出),長線驅動器輸出。其輸出方式應和其控制系統的介面電路相匹配。

『拾』 如何解決obs編碼過載

畫布調太大了,本質上就是解析度太高了。我之前遇到的一個情況,筆記本連了43寸的顯示器,然後我希望錄筆記本屏幕,但是畫布的解析度是43寸的解析度,沒過多久就卡了,畫布換成筆記本的解析度就好了。

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也稱為計算機編程語言的代碼簡稱編碼。用預先規定的方法將文字、數字或其它對象編成數碼,或將信息、數據轉換成規定的電脈沖信號。

編碼在電子計算機、電視、遙控和通訊等方面廣泛使用。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解碼,是編碼的逆過程。




定義

在計算機硬體中,編碼(coding)是指用代碼來表示各組數據資料,使其成為可利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和分析的信息。代碼是用來表示事物的記號,它可以用數字、字母、特殊的符號或它們之間的組合來表示。

將數據轉換為代碼或編碼字元,並能譯為原數據形式。是計算機書寫指令的過程,程序設計中的一部分。在地圖自動制圖中,按一定規則用數字與字母表示地圖內容的過程,通過編碼,使計算機能識別地圖的各地理要素。



閱讀全文

與簡單編碼過載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散稱商品正確的書寫方法圖片 瀏覽:831
細菌無性繁殖計算方法 瀏覽:287
t恤衫改造方法視頻 瀏覽:836
淘寶常用電腦設置方法 瀏覽:362
減肥最簡單方法大全 瀏覽:442
ibm台式電腦進入bios方法 瀏覽:294
洗胃管連接方法 瀏覽:950
趙麗穎如何瘦臉方法 瀏覽:233
北京銅鋁暖氣片安裝方法 瀏覽:135
如何黑斑最快最有效方法 瀏覽:260
電子經緯儀的使用方法圖示 瀏覽:359
生地中考拿高分技巧方法視頻 瀏覽:356
K平均演算法屬於什麼分析方法 瀏覽:9
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好方法 瀏覽:535
用什麼方法可以測出音量 瀏覽:46
電信手機測網速的方法 瀏覽:653
寬頻解決卡頓方法 瀏覽:300
鴨蛋用什麼方法不破 瀏覽:48
抗血管新生治療方法 瀏覽:941
電腦上的列印機使用方法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