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三年級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年級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

發布時間:2022-05-14 07:41:03

Ⅰ 三年級下冊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1.一個果園里栽了125棵蘋果樹,梨樹的棵數比蘋果樹的4倍少20棵.這個果園一共栽了多少棵樹?
2.一段路長324米,已經修了240米,剩下的計劃4小時修完.平均每小時修多少米?
3.紅光印刷廠裝訂一批日記本,前三天共裝訂了960本,後16天平均每天裝訂420本.這批日記本共有多少本?
4.一個打字員4分鍾輸入200個漢字.照這樣計算,輸入3000個漢字需要多少分鍾?
5.3袋麵粉共重75千克,8袋麵粉重多少千克?
6.一個鋼鐵廠,煉750千克鋼需要用5噸水.照這樣計算,鋼鐵廠一天節約55噸生活用水,可以煉鋼多少千克?
7.5箱蜜蜂一年可以釀375千克蜂蜜.照這樣計算,19箱蜜蜂一年可以釀多少千克蜂蜜?一年要釀1725千克蜂蜜需要養多少箱蜜蜂?
8.兩個年級的同學去買書,三年級有48人,每人買2本,四年級每人買3本,四年級買的總本數和三年級一樣多.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買書?
9.工人們修馬路,原計劃用40個工人,實際用了45個工人.計劃要修路90天,實際修了多少天?
10.小華從學校步行回家要20分,騎自行車回家要10分.小華步行每分走45米,他騎自行車每分行多少米?
11.學校買15盒彩色粉筆,每盒50枝,用去10盒.還剩多少枝沒有用?
12.海天機械廠第一,二,三車間各生產了6箱零件,每箱120個,一共生產零件多少個?
13.一台織布機一小時織布21米,5小時4台同樣的織布機共織布多少米?
14.汽車從南京開往上海,每小時行60千米,3小時行了全程的一半.因車上一人生病,剩下的路程要2小時行完.平均每小時要行多少千米?
15.劉師傅23天共加工4255個零件,王師傅平均每天比劉師傅多加工18個.王師傅每天加工零件多少個?
16.李伯伯家的一頭牛,10天吃草50千克.照這樣計算,有155千克草夠這頭牛吃多少天?
17.湖濱公園有18條遊船,每天收入1008元.照這樣計算,現在有26條遊船,每天增加收入多少元?
18.工廠要加工360個零件,小王5天可做完,用這樣的速度,做8天能加工多少個零件?
19.明明看一本故事書,每天看20頁,5天看了這本書的一半.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
20.老師買來6枝鋼筆,鋼筆的價錢是圓珠筆的3倍,一枝圓珠筆的價錢是2元.老師買鋼筆用了多少元?
21.農機廠一車間分3個組加工3420個零件,每組12個工人.平均每個工人加工多少個零件?(用兩種方法解)
22.工廠租用10輛汽車運480噸貨,每輛汽車都運了12次.平均每輛車每次運貨多少噸?
23.啄木鳥一天能吃645隻害蟲,青蛙8天能吃608隻害蟲.啄木鳥每天比青蛙多吃害蟲多少只?
24.一堆煤160噸,4輛卡車3次運96噸.照這樣計算,4輛卡車幾次才能運完這堆煤?
25.工程隊鋪一條路,計劃每天鋪90米,20天可以鋪完.實際只用了18天,平均每天鋪多少米?
26.強強8歲時,他父親32歲.當父親的年齡是強強的2倍時,父親多少歲?
27.某校三年級有4個班,共為殘疾人捐款576元,平均每人捐3元,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28.修一段長324米的路,前8小時共修了240米,剩下的每小時修21米,還要幾小時才能修完?
29.訂一份電視節目報半年需要15元,張叔叔想訂閱三個季度的電視節目報,需要多少錢?有線電視收視維護每月16元,全年要多少錢?
30.一堆煤,計劃每天燒45千克,可以燒32天,由於節省用煤,實際燒了36天,實際每天燒煤多少千克?

Ⅱ 學生解決問題出現了不同方法結論,教師應該怎麼

一、解決問題與傳統應用題的區別:
對於應用題教學,我們都熟悉它的結構、類型以及解題思路、方法等。新課程改革以來,把「應用題」改為「解決問題」,「應用題」也不再單獨的安排一些單元,而是把解決問題貫穿到四個學習領域之中。那麼應用題與解決問題到底有何區別呢?我引用吳正憲老師的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1. 重視過程的教學:應用題更多的強調盡快獲得答案;而解決問題是強調一個過程,就是尋求解決問題方式方法的過程。重視解決問題的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比獲得一個結論本身來的更重要。2.不僅僅依附一個知識點:應用題往往是結合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例如今天講加法,就是加法應用題,明天學乘法是乘法應用題,應用題常常是依附在某一個知識點的背景下;而解決問題是強調針對具體的一個真實的情景,它更多的強調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今天講完加法後,解決問題的情景它可能不局限於用加法,也不局限於用減法,它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它是不僅僅依附於某一個知識點的。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用題教學把應用題歸成類,集中一類問題進行思考,強調速度和技巧;而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換句話說就是在一種新的情境中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使問題更具挑戰性,可能一個問題跟著一個問題。學生面臨具體情境不同,問題就不同,學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它更具有挑戰性,更具有新意。4.問題的開放性和多元性:解決問題強調廣泛性,即從生活中來、從兒童已有的經驗出發、從現在的科技、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提煉問題。問題本身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也是其很重要的一個特徵。這是吳老師對應用題與解決問題之間區別的一段解讀。搞清楚他們的區別後,針對目前解決問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制定了小專題: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前「解決問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內容?受老教材「應用題」教學的影響,對「解決問題」如何處理存在疑惑,現在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了,不單純局限在文字敘述題了;不再去抓題型教育,不再完全按照應用題的結構來進行分析,條件和問題都開放了。作為教師如何去引導孩子,如何教學這部分知識,很難把握。
2、作為學生,在讀懂題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存在問題:題目的呈現方式大多是都是圖文並茂,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眾多的信息,學生不能夠有效地提取出來,不能夠准確地把圖畫信息轉化成文字信息,有的孩子就把圖畫的信息遺漏了。同時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3、教材中沒有給學生清晰的分析,第一步算什麼,第二步算什麼,學生中出現了會寫不會說的現象,如何處理?
三、對本內容的理解:
新課程中對解決問題的呈現方式給孩子和老師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間!現在的解決問題不在是單純的計算技巧的教學,而是更具有實戰性、挑戰性、更接近實際生活。它不是簡單的停留在「你是怎樣想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的過程中,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處理信息、如何分析信息等等,他都是橫亘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一道坎,然而在跨越這到坎的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提高和鍛煉。另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留給教師的空間更大了,只要教師稍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很多的問題里都有可深入研究的問題。如在三年級上冊有一道有關買票的問題,在解決問題後,我又追問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買集體票比較省錢,什麼情況下需要各買各的,為什麼?這樣,這類型題目的解題模型已經在孩子腦海中有了記憶,更為值得珍惜的是,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積累了生活經驗。以上是我對解決問題的淺顯理解。
四、具體的做法:
1、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解決問題,《標准》中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是:「能在教師引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首先,以例題中提供的學校生動活潑的內容為素材,展示實際活動學校開運動會中的計算問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從學校生活選材,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的理解。教學例題時,我採用「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反思——比較異同」模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同一問題由於觀察點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得的出答案後,我並沒有滿足,而是讓學生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經歷的同時,總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從已知信息入手,先選取兩個相關聯的信息提出問題,算出中間量,再把中間量當作已知信息和餘下的信息經過運算得出答案。如:學生根據「每行有10人,每個方陣有8行,」可以算出一個方陣有幾人這個中間量,然後再乘3就可以得到答案。選找兩個相關聯的信息,可以算出一個中間量,然後和另一個信息經過運算得出結論,這也是這類問題解決時比較快捷、簡便的方法。另外我在收集信息時,每出示一題都注意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如:學生由於觀察不深入,沒有發現3個方陣這個信息,學生補充後,我讓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完整的敘述信息,,又如第3題中信息過多導致學生選取信息混亂,也就是說學生在篩選信息的過程中存在困難。我就讓學生以班為單位發揮集體的力量,交流篩選收集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有與同伴交流的體驗。這樣做既然讓學生經歷了,又有所收獲,而不是停留在解題的表面現象上,即解題技巧上,我想這也是《課標》中將應用題改為「解決問題」的目標吧。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教材呈現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注意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因此我在每一個問題中都鼓勵學生展示不同的解決辦法,使學生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說:例題中可以先算一個方陣的,也可以先算3個方陣有多少行,還可以橫著看先算一行共多少人…做一做中可以…(舉例)另外,練習中的習題,有的情景圖中蘊涵有解決問題的多種信息,揭示了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選擇信息,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第3題,學生可以從先算出每層多少瓶入手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先算出每摞多少瓶入手解決問題,還可以……做一做中,學生可以先算一盤有多少個雞蛋,也可以先算有多少行,甚至還可以把8盤雞蛋分成好幾個部分來算,這完全取決於學生觀察思考的角度。這些習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尋找一種或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與同學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氣氛中發展創新意識。
3、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范圍擴大了。教學時,我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採用獨立嘗試、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如,出示例題後我並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的方法,通過在組內和班內交流,使學生能將所想與所做統一起來,達到心、手、口的統一。
4、重視讓學生說思考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同學們在匯報時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或者和同桌、在小組里說說思考過程,達到讓學生能寫出來就能說出來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本堂課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對於解決問題的教學,我還有許多的困惑,提出來請大家幫忙出出主意。
1、解決問題還用象以前應用題那樣分類嗎?如果不分類,那麼學生中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依然對解決問題一塌糊塗,這該如何解決?
2、解決問題還要不要給孩子分析數量關系?
3、解決問題注重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問題的出現也以圖文形式出現,該學的知識例題不出現,使學生主線不清晰,比如說今天的連乘應用題,孩子連最基本的敘述題意,也就是收集信息都存在很大困難。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4、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寫算式不會說思考過程,出現了說、想分家的現象,那麼還需不需要讓學生寫以前所說的小標題?
5、分析法和綜合法這兩種有效的分析方法還給學生講嗎?講,有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嫌疑,不講,學生的解題能力下降?如何處理這兩者的矛盾?
6、新理念強調過程,而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敘述,單從算式看,存在一定偏差,而家長教師都感覺學生能力下降,如何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009年4月24日「兩地」「五校」教學研討會)
(附教學設計)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慣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2、通過學生合作、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3、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能力。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公園舉行花卉展覽,擺了6排菊花,每排5盆,一共擺了多少盆?
2、學校運動會上,三年級6個班舉行跳繩比賽,每班選10加,一共要選多少加?
3、學校組織廣播操比賽,同學們站成8行,每行10人,()
4、學校組織廣播操比賽,同學們站成3個方陣,每個方陣有8行,()
二、學習新知:
1、出示情景圖,學生收集信息。並根據收集的信息提出問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2、解決問題
先讓學生自主列式解決,再小組交流方法。匯報。

1、3個方陣有多少行?
8×3=24(行)
2、3個方陣有多少人?
24×10=240(人)

綜合: 8×3×10
=24×10
=240(行)

可能有以下幾種方法:

1、每個方陣有多少人?
8×10=80(人)
2、3個方陣有多少人?
80 ×3=240(人)

綜合: 8×10×3
=80×3
=240(人)

1、3個方陣一行共有多
少人?
3×10=30(人)
2、3個方陣有多少人?
30 ×8=240(人)
綜合: 3×10×8
=30×8
=240(人)

學生匯報時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同時教師課件演示每種思考方法。
3、比較異同:
比較三種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組討論)
指名匯報。相同:都是乘法解決的問題。不同點:先求的問題不同。
教師小結。

Ⅲ 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三年級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以前就已經接觸過估算,初步了解了估算的必要性。並且能進行簡單的估算,把一個數估算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這節內容是引導學生理解「大約」的意思,學會用除法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更深入理解估算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帶領學生分析題目,理解題目意思。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題目,找關鍵字,列出正確的算式。
2、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估算在實際問題中的意義,並能根據關鍵字進行估算,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用除法估算的方法簡便快速的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准確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理解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規范學生的書寫,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除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能准確的進行估算。
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故事引入:最近天氣真熱呀!小紅和爸爸媽媽決定出去旅遊。(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

旅遊結束賓館的服務員告訴他們住了3天一共消費了267元,小紅想知道他們每天的住宿費大約多少錢?你能幫幫她嗎?

3、解決問題

(1)閱讀理解題目
知道了一共住了3天,也就是住的天數。還知道3天花了267元,也就是總的住宿費。要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
找到關鍵字「大約」有「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不需要求出准確值。
(2)解決問題
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就是把總的住宿費平均分成3份。不用算出准確的錢數。也就是要進行估算。(估算要寫約等號)
列除法算式:每天的住宿費=總錢數÷住的天數。
267÷3≈
(3)學生嘗試計算

(4)判斷分析

兩種結果都合理嗎?
因為不需要算出准確的錢數,兩種方法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結果,而且演算法很簡單;雖然他們的結果不一樣,但與准確值差距都不大。所以都合理。
第二種往大估成270更接近267,算得約等於90更接近准確值,更合理一些。
(二)小結
一般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而個別的是需要結合乘法口訣進行估算的。
(三)鞏固練習
請學生說一說每天的住宿費比90元多還是比90元少?為什麼?
比90元少,因為每天90元3天要270元,而實際的住宿費是267元比270少,所以比90元少。
每天的住宿費比80元多還是比80元少?為什麼?
比80元多,因為每天80元3天要240元,而實際住宿費是267元比240元多,所以比80元多。
五、板書設計
每天的住宿費=總錢數÷住的天數
列式為:267÷3≈
第一種:把267看成300,267÷3 ≈ 100元 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100元。
第二種:把267看成270,267÷3 ≈ 90元 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90元。
六、作業設計
1、麵包房烤了236個麵包。
(1)如果每3個麵包裝一袋,大約可以裝多少袋?
(2)如果每4個麵包裝一袋,大約可以裝多少袋?
2、隨堂小測

七、教學反思

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估算不能只出現在估算課上,要把它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Ⅳ 小學三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常用公式

要提前預習課文,
老師已上了的課要復習。
考試之後看看哪裡錯了,
再多做相似的題目。
常用公式主要有:

長度單位換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 厘米=10毫米
面積單位換算: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體(容)積單位換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單位換算:
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貨幣單位換算:
人民幣單位換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時間單位換算:
1世紀=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閏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閏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時1時=60分1分=60秒 1時=3600秒

長方形周長=(長 + 寬)× 2
正方形周長=邊長 × 4
長方形面積=長 × 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 × 邊長
三角形面積=底 × 高 ÷ 2
梯形面積=(上底 + 下底)× 高÷2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 × 高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長方體或正方體體積=底面積 × 高
正方體表面積=棱長 × 棱長 × 6
長方體表面積=(長 × 寬 + 長 × 高 + 寬 × 高) × 2
圓柱表面積=圓柱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Лdh+2Лr²
圓柱側面積=Лdh
圓柱體積=底面積 × 高 =Лr²h
圓錐體積=圓柱體積 ÷ 3=sh÷3

Ⅳ 小學三年級數學連除應用題如何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教學。
談話:同學們喜歡看課外書嗎?(喜歡)老師也很喜歡,現在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到圖書館去看一看。
出示圖片。
提問:你從投影上看到了什麼?
(共有224本書,有2個書架,每個書架有4層)
二、層層深入、探究新知。
1、談話:我們找到了這么多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一個一步計算的問題嗎?(馬上口答)你還能提出什麼一步計算的問題呢?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比如說兩步計算的?(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如果學生提不出,可以由老師提出。)
講述: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你可以在自備本上試一試,如果覺得有困難,你可以和你的同桌互相討論一下,或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獲。
完成之後同桌之間交流,說說你的想法。
指名回答,並板書: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2×4=8(層)
112÷4=28(本) 224÷8=28(本)

分別說說224÷2=112是什麼意義,「224」指什麼?「2」呢?224÷2所求的是什麼?所以單位名稱是什麼? 112÷4=28又是什麼意義?
2×4=8是什麼意義,「2」指什麼?「4」呢?2×4所求的是什麼?所以單位名稱是什麼? 224÷8=28又是什麼意義?
2、辨析兩種方法之間的相同和不同,揭示課題。
談話:和前兩個問題相比,第三個問題有什麼特徵?需要幾個條件?幾步解決問題?
教師給出連除應用題的含義,並板書課題: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同學們很聰明,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種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不同點:(1)第一步求的不一樣。第一種方法第一步求的是每個書架平均放幾本;第二種方法第一步求的是2個書架一共有多少層。
(2)第一步用的計算方法不一樣。第一種方法第一步用的是除法;第二種方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
(3)第一步的單位名稱也不同。第一種方法兩步單位名稱都一樣,都是「本」;第二種方法第一步單位名稱是「層」。
相同點:第二步用的都是除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
三、嘗試應用、練習鞏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增加了一門學科叫科學。為了讓同學們更容易理解一些科學知識,老師決定帶大家去科技館參觀。看。
出示第1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麼?(在頭腦中想像一下:有114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
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先做完的板演)(可用小黑板或投影)
同桌交流自己的演算法,說說自己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指名匯報,集體評議,說說解題思路。(第一步求的是什麼?根據哪兩個已知條件來解決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有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小明,他的爺爺生病了。醫生給他開了一瓶葯,你聽。爺爺就問小明,這瓶葯能吃多少天?
出示第2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麼?
指名把這題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完整地敘述一遍。
同桌討論這些信息的含義,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說說自己打算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指名匯報,集體評議,說說解題思路。(先做完的板演)(可用小黑板或投影)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講述:周末的時候,小明和小剛想去買乒乓球拍,請你來幫他算算,每塊乒乓球拍多少元?
出示第3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麼?(提示有隱藏條件:有2個小朋友。)
指名把這題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完整地敘述一遍。
同桌交流自己的演算法,說說自己打算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指名匯報,集體評議,說說解題思路。(先做完的板演)(可用小黑板或投影)
4、(機動)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講述:同學們這么聰明,連小燕子都忍不住要來我們教室了。可是他們還帶來了一道難題,看。
出示第5題的情景圖,指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幾個已知條件?問題是什麼?
指名把這題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完整地敘述一遍。
同桌交流自己的演算法,說說自己打算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指名匯報,集體評議,說說解題思路。

Ⅵ 小學數學三年級怎樣傳授解決問題的策略

化抽象為形式,讓學生體會問題產生的過程,身臨其境。

Ⅶ 三年級數學換種說法但方法不變的應用題

9歲孩子可以用試的方法
數字和是15,只有6+9=15或7+8=15這兩種可能
然後試一下差
96-69=27符合
87-78=9不符
所以原數是69

Ⅷ 分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的廣泛。 2.收集應用事例,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與體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發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數字化的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氣象學……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搜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例如: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搜集了自家幾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諸多因素)的過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並做出今後用水情況的決策。既滲透了環保教育,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3.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 羅傑斯認為:「倘若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學生面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但我們的教育正在力圖把學生與生活所有的現實隔絕開來,這種隔絕對意義學習構成一種障礙。然而我們希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的話,就得讓他們直接面對各種現實問題。」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問題,結合數學內容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這對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尤為重要,同時也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如在三年級學生認識長方形的周長之後,我是這樣做的:讓三四個學生為一組,量一量教室內門框、窗框、鏡框等長方形的長與寬,

並設計一下做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給每種不同的材料標上單價,讓他們計算一下,選擇怎樣的材料,用什麼方案,可以既經濟實惠,又滿足需要。 4.指導學生從數學內部尋找數學問題: 數學內部充滿著各種問題,雖然通過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學生學習作為再次創造的過程,仍有一個不斷探究、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在數學內部,學生接觸最多的問題是解答習題,而解答習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形式。教師可以從問題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對問題正確加以理解,明確已知的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作出合理的假設,尋求通向目標的可能途徑,確定最優的解決方案。要使學生從中養成習慣,形成技能,並遷移到其他方面,使他們擁有問題解決的意識,提高思維水平。 例如:計算12345+23456.這是一道多位數的加法,學生計算後,教師可以改變題目的形式,出題「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幾(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數字)」。這顯然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解決的情景。因為解答用字母來表示兩個加數的加法,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沒有遇到過的問題,而且解此題時學生不僅要具有加法知識,還須具備假設和推理能力。 5.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經過課堂學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是這些實際問題已經經過數學處理,各種條件與問題都比較明顯,然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識的實際問題或情境。

Ⅸ 小學三年級作文關於解決生活或學習中遇到的難題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難題,只要開動腦筋盡量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解決,那世界上就無所不能了。你是否遇到過不同的難題嗎?
有一年夏天,我在和別人玩耍中時,我不小心被一位同學推到了,膝蓋上摔得火紅火紅的,好像是兩個剛剛烤熟了的東西。這是,我感覺到一陣陣的刺痛,那猶如一顆顆珍珠一樣的眼淚,不知不覺地從眼眶中流露出來。在那時,我向四周看了一下我的同班同學,沒有一個過來安慰我一下,更誇張的是那個撞到我的同班同學居然對我不聞不問,連一聲「對不起」也沒有說。此時此刻,一位和我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走過來,對我說:「我剛才已看到了這幕,是她不對,你別難過了。」後來,我和她成為了好朋友。
不幾天,那個同學找到我說:「我遇到了難題,你能幫我嗎?」「不好意思,我這里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辦。」我便看著她垂頭喪氣地離開了。這時,我腦海中出現了一個疑問:是去辦我的事情,還是幫她呢?我這件事情是關繫到我的成績的,可她上次幫我忙了呀!這可真是左右為難啊!我是一個講友誼的人,就幫她這個忙吧!後來,我和她解釋了我的想法,她高興地說:「你是我永遠最好的朋友。」
雖然,這個忙耽誤了我的學習,但我換來的是別人的任可,換來的是別人的稱贊,換來的是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閱讀全文

與三年級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之大聖歸來畫法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32
商品品種名稱及命名方法有哪些 瀏覽:438
胸針的使用方法 瀏覽:248
分控開關的安裝方法 瀏覽:697
引流袋寶塔頭尿袋連接軟管的方法 瀏覽:913
正方形數圖形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3
步行的正確方法 瀏覽:726
最簡單的肥羊圈方法 瀏覽:461
治療脫發的方法土方 瀏覽:39
上下肢訓練方法圖解 瀏覽:638
電腦電源啟動線槽查找方法 瀏覽:722
idea快速main方法 瀏覽:351
信息型方程式計算方法 瀏覽:319
怎麼方法讓別人永遠進不了qq空間 瀏覽:635
手機散熱方法圖片 瀏覽:258
華為手機有哪種方法可以喚醒屏幕 瀏覽:274
理解決定訂貨的方法 瀏覽:677
如何做鹽焗雞的方法 瀏覽:607
如何用粘土做草莓的方法 瀏覽:244
骨架穩定鍛煉方法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