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省柑橘黃龍病監測內容和方法是怎樣的
病區疑似病株監測
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對疑似發病苗圃、果園,每月進行1次逐株仔細檢查,發現疑似植株,即取樣品3~5個,每樣品需採集20張葉片或果蒂10個。為保證樣品新鮮度和提高樣品檢出率,最好在送樣前一天採集。取樣時采症狀樹上的病果蒂、斑駁老葉,然後直接放於信封內(切忌塑料袋包裝)送省局檢測鑒定。
柑橘黃龍病發生監測表
臨界果園、新建果園、繁種基地、種苗市場監測
在柑橘黃龍病田間典型顯症期進行不定期調查,發現疑似病株進行采樣送檢,方法同上。
柑橘黃龍病不定期監測表
❷ 怎樣識別柑橘黃龍病
柑橘黃龍病,又名黃梢病,是柑橘病害中又一種檢疫性病害。在我國部分省(自治區)的局部地區零星發生。開始發病時,部分大枝的新梢葉片黃化,呈現黃梢症狀。夏、秋梢期開始發病的,黃梢數量少,常出現在樹冠頂部;春梢期開始發病的,黃梢數量多,出現在樹冠頂部,亦出現在樹冠的其他部位。從部分大枝發病擴展到全株發病,一般經歷1~2年。病枝容易落葉,從病枝萌發的新梢短,葉小、黃化。
葉片黃化大體有3種類型:①均勻黃化。嫩葉不轉綠而呈現均勻黃化。蕉柑和椪柑夏、秋梢期開始發病的較多出現這種症狀。②斑駁型黃化。葉片轉綠後從葉片基部和葉脈附近開始黃化,形成黃綠相間的斑駁,最後可以全葉黃化。植株開始發病時,大多呈現這種症狀;春梢期開始發病的,幾乎全部呈現這種症狀。從病枝上萌發的新梢生長較強的,亦呈現這種症狀。③缺素狀黃化。葉脈附近綠色,而葉肉黃化,類似缺鋅、缺錳症狀。這種症狀在植株開始發病時極少出現,而在病枝萌發的新梢上較多出現。在上述3種黃化類型中,葉片的斑駁型黃化最具有特徵性。此外,病葉較健葉厚,摸之有革質感,在枝上著生較直立,有的葉脈腫突,局部木栓化開裂。
病樹開花早,花多,畸形花比例大,落花、落果嚴重。病樹果實小,有的畸形呈斜肩狀,著色時黃綠不均勻,福橘、椪柑、溫州蜜柑等寬皮柑橘常在果蒂附近先著色,其餘部分青綠色,成「紅鼻果」。病樹極少長新根,老根容易從細根開始腐爛。在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園,病樹有大量枯枝,病樹可以長期存活。一般情況下,枝葉症狀最先出現,有時果實症狀先出現,翌年呈現枝葉症狀。
❸ 柑橘黃龍病怎麼調運檢疫
按照《農業植物調運檢疫規程》進行,分現場檢查和室內檢驗兩部分。
(1)現場檢查。採用對角線5點取樣或分層設點等方法取樣,采樣數量,大於1萬株的為總量的2%~5%,100~10000株的為總量6%~10%,但最低抽樣數不少於100株。
(2)疑樣送檢。有疑似症狀需采樣送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局實驗室PCR檢驗。取樣可採用對角線、棋盤式或隨機取樣的方法提取代表樣品,取樣份數100件以下的1份,101~500件的為2份,501~3000件的為3份,3000件以上的為4份,每份樣品數量為10~100株。
❹ 柑橘黃龍病的檢測診斷
當今,柑橘黃龍病的檢測診斷技術主要有六種,如表1所示。其中較為常用的有田間症狀診斷和核酸分子檢測,此外,廣東省昆蟲所推出了一種田間診斷+試劑盒診斷的方法,在梅州和廣西北海等地得到了較大范圍的應用。 檢測技術技術內容優缺點田間診斷葉片斑駁黃化、缺素黃化或葉基黃化;牛鼻子果(果實小且果實基部黃化)簡便;易與其它病害相混淆,需要較豐富的診斷經驗指示植物南非夏橙、印度甜橙等作為指示植物診斷耗時長電鏡檢測電鏡下觀察病原體需昂貴設備與專門技術,易漏檢免疫學檢測免疫電鏡檢測與免疫熒光檢測需昂貴設備與專門技術,易漏檢核酸分子檢測核酸雜交檢測,常規pcr和定量pcr檢測等快速准確;但需要昂貴設備與較高技術要求澱粉顯色感染黃龍病的葉片積累大量澱粉快速、經濟,但需結合田間診斷才能避免其它情況的澱粉積累影響檢測結果
❺ 柑橘黃龍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柑橘黃龍病的防治方法:①實行檢疫,嚴防病苗、病穗傳入無病區或新區。
②採用隔離、消毒、防疫等措施,培育良種無病壯苗。在隔離區建立無病母本園、采穗圃和無病苗圃。砧木種子要經50~52℃預浸5min,後用55~56℃浸50min。接穗可用濕熱空氣49℃處理50min、鹽酸四環素1000~2000mg/kg浸2h(取出用清水沖洗後嫁接)、莖尖嫁接三方法之一脫除病原(兼除裂皮類病毒應採用熱處理結合莖尖嫁接方法)。育苗過程要做好防疫和無病苗再檢測。
③及時挖除病株和防治柑橘木虱。新果園一發現病株先噴葯殺死木虱後連根挖除,補種健苗。老果園發現少量病株,同樣先噴葯後挖除,結合控梢和各梢期防治木虱,尤其要注意3~4月防治木虱若蟲。老果園如已較普遍發病,可採取剪除病梢、控梢和各梢期防治木虱等措施,以控制病害蔓延,待全園失去經濟價值時,全部挖除,重建新園。
④加強栽培管理,促使抽梢整齊,不利木虱取食產卵。冬季作好清園,結合消滅越冬木虱。
❻ 柑橘黃龍病是怎樣檢驗與檢疫的
木本指示植物:甜橙、寬皮柑橘和柚等栽培品種:由於甜橙、寬皮柑橘和柚等栽培品種都表現特徵性病狀,因此,可以「自我鑒定」,在需要應用指示植物時,建議用椪柑或奧蘭多橘柚。在田間診斷和指示植物鑒定中,以葉片的斑駁型黃化症狀為主要的診斷依據。
Orlandotangelo和甜橙苗:是最好的指示植物。使用指示植物時,將可疑的植物材料嫁接至敏感的指示植物上,最好用出現斑的葉片接種。每株被檢植株必須接種10個指示芽。接種後將指示植物存在24℃(南非型)或32℃(亞洲型)下。4~5個月後,症狀一般能出現。
在根據症狀無法判斷時,應用PCR檢測,亦可以通過其嫁接傳染性和對四環素、青黴素敏感性進行判斷。
血清學檢測:柑橘黃龍病菌的單克隆抗體(MA)(對印度菌株更為專化)已經獲得。在切片上採用免疫熒光抗體技術,單克隆抗體不僅能與柑橘黃龍病菌的同源性菌株(印度)發生反應,也能與來自菲律賓、留尼汪及非洲其他地方的菌株發生反應,因此,柑橘黃龍病菌的亞洲型和非洲型存在血清相關性。用ELISA成功地檢測了苗圃柑橘和白長春花上的黃龍病菌。
電鏡觀察:可用專化性熒游標記來檢驗柑橘病組織,也可用電子顯微鏡直接觀察其篩管中的細菌。病菌呈伸長的、彎曲的桿狀結構,長0.15~0.25nm,甚至達幾微米。病原菌可以通過電子顯微鏡在病株的篩管組織中看到,在兩種介體體內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構。
檢疫危險性評價:本病的病原體可通過柑橘、甜橙、酸橙、檸檬、葡萄柚等的繁殖材料進行遠距離傳播,並可經柑橘木虱及柑橘尖翅木虱在田間傳播,擴大蔓延,極難根除,是柑橘屬果樹的毀滅性病害,可構成重大經濟損失。國內已發生。季良進行危險性評價時,危險度值10分,為高危檢疫性有害生物。應將其作為防治重點和加強國內檢疫。
地理分布:本病病原菌有兩種類型:一種為熱敏感型,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葛摩群島、衣索比亞、肯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留尼汪、南非、史瓦濟蘭、辛巴威和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及葉門。另一種為耐熱型,主要分布在亞洲的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泰國和非洲的模里西斯、留尼汪。值得注意的是,模里西斯、留尼汪、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這兩種類型都存在。
目前地中海地區和中東的大多數地區(如伊朗)還未發現此病。
國內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海南、浙江、雲南、貴州、江西南部、四川與雲南相鄰地區和湖南與廣東、廣西相鄰地區均有分布。
檢疫國家地區: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冰島、摩洛哥、斯洛伐克、荷蘭等。歐洲和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FPPO)將柑橘黃龍病菌列入A1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OFPP/EPPO,1988),南錐體區域植物衛生委員會(COSAVE)、加勒比海植物保護委員會(CPPS)、非洲植物衛生理事會(IAPSC)也都認為具有檢疫重要性。
應檢植物:柑橘無性繁殖材料。
檢疫措施:進口時須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許審批,限量進口,並要求附有出口國《檢疫證書》,保證不帶此類病毒。入境後須經指定的隔離檢疫站進行一年以上生育期檢驗,確認無病者,交還進口貨主,並在隔離條件下繁殖無病毒種苗,才可允許用於生產種植。EPPO(OFPP/EPPO,1990)建議各國應該禁止從柑橘黃龍病區或有傳染介體發生國家、地區進口柑橘植物的繁殖材料,包括植株和枝條。
❼ 柑橘黃龍病(木虱)監測(調查)要求是什麼
木虱監測與普查
按照監測要求,採用定新梢、定期調查及黃板誘集的方法,掌握木虱發生動態及種群數量。當出現成蟲和若蟲高峰期,做好面上普查。
柑橘黃龍病普查
掌握症狀最明顯的時期,對示範區進行全面逐株普查。
防控成本調查
詳細記錄示範區內用葯種類、葯本和用工及挖除用工等情況,並在農戶自防區選擇有代表性的農戶10戶,記錄調查防控成本。
產量調查(實收)
在示範區內、外選擇有代表性橘園和不防治區,進行抽樣測產,再結合產量調查,計算出示範區內、外的產量。
效益計算
根據示範區內、外的產量與當年產值、投入與產出等,按照《農業科技工作的經濟評價方法》,計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❽ 田間如何診斷柑橘黃龍病
柑橘黃龍病又稱黃梢病,國外亦稱青果病。病樹初期典型症狀是在濃綠的樹冠中出現1~2條或多條枝梢的葉片發黃。這種黃化的枝梢葉質硬化呈革質,無光澤,有兩種症狀類型:整個葉片均勻黃化;葉片一塊黃一塊綠,呈黃綠相間狀,且多呈不對稱性,稱為斑駁型黃化,後者可作為田間診斷的典型依據。病樹的新梢出現較早,且短而弱,病葉細小狹長,葉質硬化,主側脈綠色,其餘葉肉部分為淡黃色或黃色,與缺鋅症狀相似。這時樹冠其他部位的新梢由上而下陸續出現全張黃化或黃綠相間症狀,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發黃的病梢日益增多,葉片脫落,加上根部腐爛,病樹生長逐漸衰弱,早期發病的枝梢逐漸乾枯,隨後病株便逐漸枯死。
黃龍病斑駁型黃化葉
病樹開花早,花瓣較短小,肥厚,淡黃色。有的柱頭常彎曲外露,小枝上花朵往往多個聚集成團,這種現象農民稱為「打花球」。這些花最後幾乎全部脫落,僅有極少數能結果。病果畸形,果皮變軟,無光澤,味酸,著色時有的黃綠不均勻,有的品種果蒂附近變橙紅色,而其餘部分仍為青綠色,稱為「紅鼻子果」,該症狀亦可作為田間診斷的典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