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微生物法測定抗生素效價有何優缺點
優點就是非常直接的看到抗生素作用的效果,強與不強;缺點就是指示菌培養的標准不是很統一,導致結果不標准。沒法橫向比較。
② 青黴素效價測定實驗中引起誤差的步驟有哪些
青黴素生產工藝過程
一、青黴素的發酵工藝過程
1、工藝流程
(1)絲狀菌三級發酵工藝流程
冷凍管(25°C,孢子培養,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養,7天)——大米孢子(26°C,種子培養56h,1:1.5vvm)——一級種子培養液(27°C,種子培養,24h,1:1.5vvm)——二級種子培養液(27~26°C,發酵,7天,1:0.95vvm)——發酵液。
(2)球狀菌二級發酵工藝流程
冷凍管(25°C,孢子培養,6~8天)——親米(25°C,孢子培養,8~10天)——生產米(28°C,孢子培養,56~60h,1:1.5vvm)——種子培養液(26~25-24°C,發酵,7天,1:0.8vvm)——發酵液。
2、工藝控制
(1)影響發酵產率的因素
基質濃度 在分批發酵中,常常因為前期基質量濃度過高,對生物合成酶系產生阻遏(或抑制)或對菌絲生長產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錢的阻遏或抑制 , 苯乙酸的生長抑制), 而後期基質濃度低限制了菌絲生長和產物合成 ,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 , 在青黴素發酵中通常採用補料分批操作法 , 即對容易產生阻遏、抑制和限製作用的基質進行緩慢流加以維持一定的最適濃度。這里必須特別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 , 因為即使是超出最適濃度范圍較小的波動 , 都將引起嚴重的阻遏或限制 , 使生物合成速度減慢或停止。目前 , 糖濃度的檢測尚難在線進 行 ,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據糖濃度控制 , 而是間接根據pH 值、溶氧或 C02 釋放率予以調節。
(2)溫度 青黴素發酵的最適溫度隨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別 , 但一般認為應在25 °C 左右。溫度過高將明顯降低發酵產率 , 同時增加葡萄糖的維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黴素的轉化率。對菌絲生長和青黴素合成來說 , 最適溫度不是一樣的, 一般前者略高於後者, 故有的發酵過程在菌絲生長階段採用較高的溫度,以縮短生長時間, 到達生產階段後便適當降低溫度 , 以利於青黴素的合成。
(3) pH 值 青黴素發酵的最適 pH 值一般認為在 6. 5 左右 , 有時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 , 但應盡量避免 pH 值超過7.0, 因為青黴素在鹼性條件下不穩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在緩沖能力較弱的培養基中, pH 值的變化是葡萄糖流加速度高低的反映。過高的流加速率造成酸性中間產物的積累使 pH 值降低; 過低的加糖速率不足以中和蛋白質代謝產生的氨或其他生理鹼性物質代謝產生的鹼性化合物而引起 pH 值上升。
(4)溶氧 對於好氧的青黴素發酵來說 , 溶氧濃度是影響發酵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溶氧濃度降到 30% 飽和度以下時, 青黴素產率急劇下降, 低於 10% 飽和度時, 則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溶氧濃度過高 , 說明菌絲生長不良或加糖率過低, 造成呼吸強度下降, 同樣影響生產能力的發揮。溶氧濃度是氧傳遞和氧消耗的一個動態平衡點, 而氧消耗與碳能源消耗成正比, 故溶氧濃度也可作為葡萄糖流加控制的一個參考指標。
(5)菌絲濃度 發酵過程中必須控制菌絲濃度不超過臨界菌體濃度, 從而使氧傳遞速率與氧消耗速率在某一溶氧水平上達到平衡。青黴素發酵的臨界菌體濃度隨菌株的呼吸強度 (取決於維持因數的大小, 維持因數越大,呼吸強度越高) 、發酵通氣與攪拌能力及發酵的流變學性質而異。呼吸強度低的菌株降低發酵中氧的消耗速率,而通氣與攪拌能力強的發酵罐及黏低的發酵液使發酵中的傳氧速率上升, 從而提高臨界菌體濃度。
(6)菌絲生長速度 用恆化器進行的發酵試驗證明,在葡萄糖限制生長的條件下,青黴素比生產速率與產生菌菌絲的比生長速率之間呈一定關系。當比生長速率低於0.015h-1時,比生產速率與比生長速率成正比, 當比生長速率高於 O. 015h-1時, 比生產速率與比生長速率無關 D 因此, 要在發酵過程中達到並維持最大比生產速率, 必須使比生長速率不低0.015h-1 。這一比生長速率稱為 臨界比生長速率。對於分批補料發酵的生產階段來說, 維持0.015h斗的臨界比生長速率意味著每 46h 就要使菌絲濃度或發酵液體積加倍, 這在實際工業生產中是很難實現的。事實上 , 青黴素工業發酵生產階段控制的比生長速率要比這一理論臨界值低得多, 卻仍然能達到很高的比生產速率。這是由於工業上採用的補料分批發酵過程不斷有部分菌絲自溶, 抵消了一部分生長, 故雖然表觀比生長速率低, 但真比生長速率卻要高一些。
(7)菌絲形態 在長期的菌株改良中 , 青黴素產生菌在沉沒培養中分化為主要呈絲狀生長和結球生長兩種形態。前者由於所有菌絲體都能充分和發酵液中的基質及氧接觸, 故一般比生產速率較高; 後者則由於發酵液黏度顯著降低, 使氣-液兩相間氧的傳遞速率大大提高, 從而允許更多的菌絲生長 (即臨界菌體濃度較高), 發酵罐體積產率甚至高於前者。
在絲狀菌發酵中, 控制菌絲形態使其保持適當的分支和長度, 並避免結球 , 是獲得高產的關鍵要素之一。而在球狀菌發酵中, 使菌絲球保持適當大小和松緊 , 並盡量減少游離菌絲的含量, 也是充分發揮其生產能力的關鍵素之一。這種形態的控制與糖和氮源的流加狀況及速率、攪拌的剪切強度及比生長速率密切相關。
3、 工藝控制要點
(1)種子質量的控制 絲狀菌的生產種子是由保藏在低溫的冷凍安瓿管經甘油、葡萄糖、蛋白腖斜面移植到小米固體上,25 °C 培養 7 天, 真空乾燥並以這種形式保存備用。生產時它按一定的接種量移種到含有葡萄糖、玉米漿、尿素為主的種子罐內 ,26 °C 培養 56h 左右, 菌絲濃度達6%-8%, 菌絲形態正常, 按 10%-15%的接種量移人含有花生餅粉、葡萄糖為主的二級種子罐內,27°C 培養 24h, 菌絲體積 10%-12%, 形態正常, 效價在700D/ml左右便可作為發酵種子。
球狀菌的生產種子是由冷凍管子孢子經混有O. 5% -1. 0 %玉米漿的三角瓶培養原始親米孢子, 然後再移人羅氏瓶培養生產大米抱子 (又稱生產米), 親米和生產米均為25 °C靜置培養, 需經常觀察生長發育情況在培養到 3-4 天, 大米表面長出明顯小集落時要振搖均勻, 使菌絲在大米表面能均勻生長, 待10 天左右形成綠色孢子即可收獲。親米成熟接人生產米後也要經過激烈振盪才可放置恆溫培養, 生產米的孢子量要求每粒米300萬只以上。親米、生產米子孢子都需保存在 5 °C冰箱內。
工藝要求將新鮮的生產米 (指收獲後的孢瓶在10天以內使用) 接人含有花生餅粉、玉米胚芽粉、葡萄糖、飴糖為主的種子罐內,28 °C 培養 50-60h當pH 值由6. 0-6. 5 下降至 5.5-5. 0, 菌絲呈菊花團狀,平均直徑在 100- 130μm, 每毫升的球數為 6萬 -8萬只, 沉降率在 85% 以上, 即可根據發酵罐球數控制在 8000-11000隻/ml 范圍的要求, 計算移種體積, 然後接入發酵罐, 多餘的種子液棄去。球狀菌以新鮮孢子為佳, 其生產水平優於真空乾燥的孢子,能使青黴素發酵單位的罐批差異減少。
(2)培養基成分的控制
a. 碳源 產黃青黴菌可利用的碳源有乳糖、蕉糖、葡萄糖等。目前生產上普遍採用的是澱粉水解糖、糖化液 (DE 值 50% 以上) 進行流加。
b. 氮源 氮源常選用玉米漿、精製棉籽餅粉、麩皮,並補加無機氮源(硫酸氨、氨水或尿素)。
c. 前體 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團的青黴素 G, 需在發酵液中加人前體。前體可用苯乙酸、苯乙醯胺, 一次加入量不大於0.1%, 並採用多次加入, 以防止前體對青黴素的毒害。
d. 無機鹽加人的無機鹽包括硫、磷、鈣、鎂、鉀等, 且用量要適度。另外, 由於鐵離子對青黴菌有毒害作用, 必須嚴格控制鐵離子的濃度, 一般控制在30 μg/ml 。
(3)發酵培養的控制
a. 加糖控制 加糖量的控制是根據殘糖量及發酵過程中的 pH 值確定 , 最好是根據排氣中CO2 量及 O2 量來控制, 一般在殘糖降至 0.6% 左右, pH 值上升時開始加糖。
b. 補氮及加前體 補氮是指加硫酸銨、氨水或尿素, 使發酵液氨氮控制在 O. 01%-0.05%,補前體以使發酵液中殘存苯乙醯胺濃度為 0.05%-0.08% 。
c. pH 值控制 對pH 值的要求視不同菌種而異, 一般為 pH 6.4-6.8, 可以補加葡萄 糖來控制。目前一般採用加酸或加鹼控制pH值。 d. 溫度控制 前期 2 5- 2 6 °C, 後期 23 °C, 以減少後期發酵液中青黴素的降解破壞。e. 溶解氧的控制 一般要求發酵中溶解氧量不低於飽和溶解氧的30% 。通風比一般為1 : 0. 8L/(L • min), 攪拌轉速在發酵各階段應根據需要而調整。
f. 泡沫的控制 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大量泡沫, 可以用天然油脂, 如豆油、玉米油等或用化學合成消泡劑 " 泡敵 " 來消泡, 應當控制其用量並要少量多次加入, 尤其在發酵前期不宜多用, 否則會影響菌體的呼吸代謝
g. 發酵液質量控制 生產上按規定時間從發酵罐中取樣 , 用顯微鏡觀察菌絲形態變化來控制發酵。生產上慣稱" 鏡檢 ",根據" 鏡檢 "中菌絲形變化和代謝變化的其他指標調節發酵溫度, 通過追加糖或補加前體等各種措施來延長發酵時間, 以獲得最多青黴素。當菌絲中空泡擴大、增多及延伸, 並出現個別自溶細胞, 這表示菌絲趨向衰老, 青黴素分泌逐漸停止, 菌絲形態上即將進入自溶期, 在此時期由於茵絲自溶, 游離氨釋放, pH 值上升, 導致青黴素產量下降, 使色素、溶解和膠狀雜質增多, 並使發酵液變蒙古稠, 增加下一步提純時過濾的困難。因此, 生產上根據" 鏡檢 "判斷, 在自溶期即將來臨之際, 迅速停止發酵, 立刻放罐, 將發酵液迅速送往提煉工段。
③ 評定飼料礦物質元素生物學效價的主要方法有哪幾種
評定飼料礦物質元素生物學效價的主要方法有哪幾種
礦物質飼料分為兩大類即常量元素礦物質飼料和微量元素礦物質飼料。常量元素礦物質飼料主要有食鹽、鈣磷補充料。微量元素礦物質原料主要有銅、鐵、鋅、錳、硒、碘等化合物原料。(1)食鹽。在常用植物性飼料中,鈉氯含量都少,而鈉更易缺乏。食鹽是補充鈉氯的最簡單、價廉和有效的添加劑。食鹽中含氯60%,含鈉39%。食鹽在豬配合飼料中添加量為0•5%左右。食鹽不足可引起食慾下降,採食量低。生產性能下降,並導致異嗜癬。食鹽過量時,只要有充足飲水,一般對豬健康影響較小,但若飲水不足,可能出現食鹽中毒。在生產中防止食鹽超量添加。使用含食鹽高的魚粉和醬油渣時,應特別注意。(2)含鈣飼料。生產中主要用貝殼粉和碳酸鈣又稱石灰石粉。貝殼粉和石灰石粉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含鈣量為35%左右。石灰石略高可達38%左右。其他鈣源如白雲石,含鎂量高為10%左右,含鈣24%,效果差,且高鎂易引起尿酸鹽沉積,應慎用。(3)含磷飼料。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為磷酸氫鈣和骨粉。飼料級磷酸氫鈣國標規定,含磷為大於16o%,含鈣量大於21%,含氟量(以氟計)≤l800毫克每千克。使用磷酸氫鈣必須化驗含磷量和含氟量這兩個指標,必須引起重視;否則,含氟超標造成氟中毒,造成重大損失。骨粉是脫脂和脫膠後再烘乾粉碎製成。應用骨粉也必須化驗含磷量和含氟量,骨粉含磷量較低,一般為9%---12%,所以選用含磷飼料,應注意單位磷的價格。另外骨粉一般還含有有機物,容易造成污染、帶菌、發霉結塊,並產生異臭,造成降低品質,影響適口性。(4)微量元素原料。微量元素原料主要有硫酸鹽類,主要有硫酸亞鐵(一水或七水)、硫酸鋅(一水或七水)、硫酸銅(五水)、碘化鉀和亞硒酸鈉,在配製微量元素添加劑時要購買這些原料,在購買單項原料時,要注意含量,含水量以及粒度。這是很重要的。
④ 微生物效價測定法中的標准曲線法的所有流程及原理
您好!關於企業,維持好企業這樣高深的話題,建議您到專業論壇上看看更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再次給你一點建議:
首先,一個企業是由很多個人組成的,是一個系統。所以治企也就是治人。只有將每個職員都緊緊的凝聚在一起,每個人都為企業的利益而努力,才能使企業取得最大利益。
古人有雲:「恩威並施,此為治也。」也就是說,除了要用利益留住人,也要用嚴厲的制度約束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重視,也就是所謂的自重感,只要你滿足他的自重感,那麼他就會為你做你想讓他做的事。當然,必須要在他覺得合算的情況下啦!其實每個人的價值觀念都不盡相同,就好象有的人更在乎氣節,所以就有頭可斷,血可流,氣節不能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有的人更在乎自身現實的利益,於是就出現了那些為後人所唾罵的**賊,漢奸什麼的。
所以呢!要取己之所需就必須先予人之所求。否則就是強盜行為了。
管理之道可簡單的概括為如下: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震之以威
予之以利
束之以法
這可能並不完全,但是也有一定的概括性。
⑤ 抗生素效價測定的方法有哪兩類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抗生素的效價常採用微生物學方法測定,它是利用抗生素對特定的微生物具有抗菌活性的原理來測定抗生素效價的方法,如管碟法(cylinder
plate
method)。管碟法是根據抗生素在瓊脂平板培養基中的擴散滲透作用,比較標准品和檢品兩者對試驗菌的抑菌圈大小來測定供試品的效價。管碟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含有高度敏感性試驗菌的瓊脂平板上放置小鋼管(內徑6.0±0.lmm,外徑8.0±0.lmm,高10±0.lmm),管內放入標准品和檢品的溶液,經16~18小時恆溫培養,抗生素擴散的有效范圍內則產生透明的無菌生長的區域,常呈圓形,稱為抑菌圈(圖實驗-18)。抑菌圈直徑大小與抗生素濃度相關,比較抗生素標准品與檢品的抑菌圈大小,可計算出抗生素的效價。抗生素效價常採用二劑量法。將抗生素標准品和供試品各稀釋成一定濃度比例(2:1或4:1)的兩種溶液,在同一平板上比較其抗葯活性,再根據抗生素濃度對數和抑菌圈直徑成直線關系的原理來計算供試品效價。取含菌層的雙層平板培養基,每個平板表面放置4個小鋼管,管內分別放入檢品高、低劑量和標准品高、低劑量溶液。先測量出四點的抑菌圈直徑,按下列公式計算出檢品的效價。
(1)
求出w和v:
(2)
w=(sh+uh)-(sl+ul)
(3)
v=(uh+ul)-(sh+sl)
式中:
uh:供試品高劑量之抑菌圈直徑
ul:供試品低劑量之抑菌圈直徑
sh:標准品高劑量之抑菌圈直徑
sl:標准品低劑量之抑菌圈直徑
求出θ:(2)
θ=d·antilog(iv/w)式中:
θ:供試品和標准品的效價比
d:標准品高劑量與供試品高劑量之比,一般為1
i:高低劑量之比的對數,即log2或log4。
求出pr
:
(5)
pr
=
ar×θ
式中:
pr:供試品實際單位數
ar:供試品標示量或估計單位
(1)細菌:短小芽胞桿菌[cmcc(b)63202]的芽胞懸液。
(2)培養基:效價檢定用培養基(上層、底層)。
(3)抗生素:抗生素檢品及標准品(高劑量、低劑量,高劑量與低劑量之比為2:1)。
(4)試劑與器材:滅菌生理鹽水,無菌平皿,牛津杯,無菌吸管,鑷子,滴管,直尺。
(1)取無菌平皿,加入20ml底層培養基,凝固後作為底層。
(2)用滅菌生理鹽水將短小芽胞桿菌的芽胞懸液稀釋至一定濃度以能得到清晰的抑菌圈,且標准品高濃度所得抑菌圈直徑在18~22mm為基準。用無菌吸管吸取1ml芽胞懸液,加入到200ml恆溫於50℃的上層培養基中搖勻,迅速以無菌吸管吸取5ml,注入到底層培養基上,鋪平待凝。
(3)在平板底部四邊,分別對角註明「sh」、「sl」
和「uh」、「ul」標記。
(4)鑷子火焰滅菌3次,然後夾取4個牛津杯垂直放置在平板中標志附近(註:勿使鋼管陷入培養基內,各小杯之間盡量等距)。
(5)以無菌滴管分別在每個牛津杯內加入相應的抗生素溶液至滿但不溢出管外,且四杯內液面高度相同,蓋上平皿蓋,靜置30分鍾。
(6)將平皿置於37℃恆溫培養箱培養16~18
h,量取各抑菌圈直徑(sh、sl、uh、ul),以毫米為單位,誤差不超過0.1mm。
(7)計算抗生素效價
(8)查放線圖計算抗生素效價
⑥ 生物效價測定法不包括哪種方法
傳統定義的方法。
傳統定義的方法。利用生物體對被檢測物質的特有反應而鑒定被檢測物質的質量和功效的方法,用於生物檢驗的生物體主要是各種微生物和某些動物。
⑦ 生物檢驗的方法 p檢驗
生物檢驗傳統定義:利用生物體對被檢測物質的特有反應而鑒定被檢測物質的質量和功效的方法.
用於生物檢驗的生物體主要是各種微生物和某些動物.生物檢驗的范圍主要包括生物效價測定和安全性試驗.
現代定義: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各種分析技術和其他基礎學科的科學原理,對生物的個體、器官、組織、細胞、生物大分子的生命活動進行定性、定量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
從檢驗方法看,可分為生物形態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細胞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等.
T檢驗,亦稱student t檢驗(Student's t test),主要用於樣本含量較小(例如n<30),總體標准差σ未知的正態分布資料。
t檢驗是用ant分布理論來推論差異發生的概率,從而比較兩個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它與z檢驗、卡方檢驗並列。
適用條件:
(1) 已知一個總體均數;
(2) 可得到一個樣本均數及該樣本標准差;
(3) 樣本來自正態或近似正態總體。
步驟:
1.建立假設、確定檢驗水準α
2.計算檢驗統計量
3.查相應界值表,確定P值,下結論
P 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統計學根據顯著性檢驗方法所得到的P 值,
一般以P < 0.05 為顯著,P F,也可寫成Pr( >F),P = P{ F0.05 > F}或P = P{ F0.01 > F}.下面的內容列出了P值計算方法.
P值是:
1) 一種概率,一種在原假設為真的前提下出現觀察樣本以及更極端情況的概率.
2) 拒絕原假設的最小顯著性水平.
3) 觀察到的(實例的) 顯著性水平.
4) 表示對原假設的支持程度,是用於確定是否應該拒絕原假設的另一種方法.
⑧ 什麼叫效價受體向上調節受體向下調節 肝葯酶肝葯酶抑制劑肝葯酶誘導劑腎上腺素的翻轉效應
效價:指某一物質引起生物反應的功效單位,可用理化方法檢測,也可用生物檢測方法測定。理論效價是指抗生素純品的重量與效價單位的折算比率。一些合成、半合成的抗生素多以其有效部分的一定重量(多為1μg)作為一個單位,如鏈黴素、土黴素、紅黴素等均以純游離鹼1μg作為一個單位。 在微生物學方面,效價(titre,titer)表示每毫升試樣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體粒子數,又稱噬菌斑形成單位數(plaque-forming unit,pfu)或感染中心數(infective centre)。測定效價常用且較精確的方法稱為雙層平板法(two layer plating method)
受體向上調節(up-regulation): 受體增敏(receptor hypersitization)受體長期反復與拮抗葯接觸產生的考試,大收集整理受體數目增加或對葯物的敏感性升高。如長期應用普萘洛爾突然停葯的反跳現象(rebound)。
受體向下調節(down-regulation):受體脫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受體長期反復與激動葯接觸產生的受體數目減少或對激動葯的敏感性降低。如異丙腎上腺素治療哮喘產生的耐受性。
肝葯酶肝細胞的平滑內質網脂質中的微粒體酶是葯物代謝最重要的酶系統,稱為「肝葯酶」,影響葯物的葯效。許多葯物或其他化合物可以改變肝葯酶的活性,能提高活性的葯物稱為「葯酶誘導劑」,反之稱為「葯酶抑制劑」。
α受體阻斷葯能選擇性地與α腎上腺素受體結合,其本身不激動或較少激動腎上腺素受體,卻能妨礙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及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葯與α受體結合,從而產生抗腎上腺素作用。它們能將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翻轉為降壓,這個現象稱為「腎上腺素作用的翻轉」(adrenaline reversal)。
⑨ 微生物實驗紙片法測定測定抗生素效價方法的整套實驗步驟
實驗前准備:4個培養皿,2支移液管,1支塗布棒,並將培養皿包好滅菌,取一定的蒸餾水滅菌製成無菌水。
1、配製營養瓊脂培養基:稱取營養瓊脂9.6g,加入300ml蒸餾水,加熱煮沸後將培養基導入錐形瓶,然後包紮滅菌(121°C,20min)。
2、倒平板:在無菌環境操作下,將上述培養基倒入4個平板,並編號1,2,,3,4.
3、制菌懸液:用5ml無菌移液管在無菌操作下,吸取3ml無菌水到菌種斜面,用接種環輕刮下菌苔,搗碎,塞上棉塞,振盪片刻。
4、將抗生素稀釋成10-3,10-4,10-5,10-6四種不同稀釋度的梯度液。
5、取直徑1cm圓形濾紙若干,取4個圓形濾紙分別放入10-3,10-4,10-5,10-6的抗生素溶液中浸泡一會。
6、待平板凝固後接種,各取0.2ml菌懸液倒入平板中,用塗布棒抹勻。
7、在1,2,3,4,號已接種的平板中分別放入4個浸泡在10-3,10-4,10-5,10-6抗生素溶液中的濾紙片,並注意個紙片間的距離應較大。
8、培養,放入37°c恆溫箱中培養24h。
9、觀察測量並記錄數據,觀察抗生素濾紙周圍的透明抑菌圈,測量16個抑菌圈的大小,求算不同濃度抗生素濾紙抑菌圈的大小。
⑩ 生物 求解 請問效價該怎麼計算
噬菌體效價=噬菌斑數×稀釋倍數×10。
噬菌體的效價就是一毫升培養液中所含活噬菌體的數量。在使用雙層瓊脂平板法測定噬菌體效價時,由於在含有特異宿主細菌的瓊脂平板上,一個噬菌體產生一個噬菌斑,因此,能進行噬菌體的計數。但因噬菌斑計數方法其實際效率難以接近100%(一般偏低,因為有少數活噬菌體可能未引起感染),所以為了准確地表達病毒懸液的濃度(效價或滴度)一般不用病毒粒子的絕對數量而是用噬菌斑形成單位(Plaque-forming units,簡寫成pfu)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