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常遇到的難題有哪些 孩子厭學家長該怎麼辦
1、孩子愛看電視怎麼辦?
與孩子溝通看電視的好處和壞處,和孩子協商每周看幾次電視,每次看多長時間,協商完畢家長幫助嚴格執行,形成良好的習慣。有時特殊情況也可通融,靈活處理。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少看電視,那父母應幫助孩子有更多的活動獲得生活、玩的樂趣。
2、孩子不愛去幼兒園怎麼辦?
孩子不愛去幼兒園甚至哭鬧是很正常的表現,無論怎樣,都要堅持送孩子去幼兒園,這是孩子接觸集體活動、接觸社會的必由之路。不能讓孩子感覺有可能不去,也不要藉助獎勵、懲罰等手段。要讓孩子知道去幼兒園是很正常,不可改變的一件事。父母可以同孩子談談父母小時候也是在幼兒園長大的,談談幼兒園有意思的事情。總之,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總會適應。
3、孩子做作業慢,辦事拖拉怎麼辦?
(1)對家庭作業的態度: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就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態度:家庭作業完全是孩子和老師的事。父母可以暗示孩子:家庭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做家庭作業就像我們工作一樣。父母不能太過關注孩子的作業問題,應當獨立自主地處理家庭作業。許多有能力的孩子遲交家庭作業,在學校成績落後,這是他們對父母期望的無意識的反抗。要想長大,變得成熟,他們需要獨立存在的感覺,需要擺脫爸爸媽媽的束縛。當父母過分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單時,孩子的自主性就會受到威脅。如果家庭作業和高分是父母花冠上的鑽石,孩子可能不自覺地想帶回家一個長滿雜草的花冠,至少那是他或她自己的。達不到父母的目標,這會讓年輕的反叛者獲得一種獨立的感覺。因此,對個性和獨特的追求可能會使孩子不顧父母的壓力和懲罰,走向失敗。就像一個孩子說的那樣:「他們能夠拿走電視,取消我的零花錢,但是他們無法抹掉我不及格的分數。」
(2)制定計劃
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做作業的時間計劃,前提是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先把作業完成,不要在做作業前吃東西、休息、玩耍、看書。盡快做完作業,可以有時間玩耍或自由支配。
(3)巧妙溝通
對待孩子的學習作業問題,沒有快速的解決辦法。既不能太嚴厲,也不能放任。不斷指責施壓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抵觸心理,而放任的態度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印象:父母接受他的不成熟和不負責任。沒有輕松的解決方法,也沒有快速的解決方法。應當尊重孩子,平等地交流。
在對待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威脅和嘮叨是父母常見的方式,因為這讓父母相信他們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而事實上,這樣的警告不僅無用,而且危害更大。而緊張氣氛帶來的唯一後果就是被激怒的父母和生氣的孩子。
例子:
伊凡十四歲,他的父母收到學校寄來的一封不滿的書信——伊凡在學習上落後了。他父親的第一反應就是叫他的兒子過來,好好數落他一頓,懲罰他一下:「聽著,兒子,從現在開始,你要每天做作業,包括周末和假日。不許看電影,不許看電視,不許看錄像,也不許去拜訪朋友。我要確信你已經開始認真考慮學習的事情了。」
這樣的話,以前已經說了很多次,但是結果總是父親大發脾氣,兒子不順從。不斷增加的壓力只是增加了伊凡的反抗。他變成了找借口、偽裝的專家。
這一次,伊凡的父親沒有使用威脅和懲罰的手段,而是求助於兒子的自尊。他把老師的信給伊凡看,然後說:「兒子,我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一點,希望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有見識。世界需要能乾的人,世上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你可以起到幫助作用的。」
伊凡被他父親的話和語氣深深打動了,他說:「我一定會更認真地學習。」
4、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逆反怎麼辦?
(1)態度方式很重要。父母用友善、協商的態度和孩子交流是溝通的基礎。有時用幽默、調侃的方式解決父母孩子之間的對立沖突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逆反往往是父母指責嘮叨的結果,所以對付逆反首先第一點是避免指責嘮叨。充分表達對孩子遇到的困難或處境的同情和理解是溝通的開始。這樣有時可以了解到孩子遇到的問題。
孩子4歲左右和青春期是心理發育過程中的兩個逆反期,這兩個時間段應特別注意溝通方式,不要用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3)原則的問題不能向孩子退讓。不違反原則的小事,應該給孩子選擇和自主地權利,盡量少干涉。與孩子有分歧的事情協商解決合理讓步可以讓孩子高興地主動執行。
(4)多談論孩子喜歡的事情,支持他的想法,溝通會更容易。
(5)對孩子說相信信任孩子能夠在某方面做好,適當有依據的鼓勵表揚要比命令孩子去做效果好100倍。
5、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1)每天安排適當的運動,充分釋放孩子的運動活力,有助於改善其大腦興奮平衡,提高注意力。
(2)回家做作業時,家長和孩子協商制定計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其餘的時間可以玩耍和自由支配,有助於孩子集中精力學習完成作業。同時,避免電視、吃東西、父母說話等干擾孩子注意力的事情影響孩子,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獨立完成作業。
(3)避免嘮叨和指責,而是平等、尊重地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孩子是個很好的孩子,但是有個缺點就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父母相信孩子能夠逐漸改變。
(4)注意力問題與孩子個性、年齡階段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多數孩子的注意力會有所改善。
6、孩子上課好動怎麼辦?
(1)每天安排適當的運動(比如乒乓球訓練班),充分釋放孩子的運動活力,有助於改善其大腦興奮平衡,提高注意力
(2)與孩子平等交流上課的體會感覺,同情理解孩子的上課時的感受,同時委婉地讓孩子意識到真正的男子漢或好孩子,可以在體育運動和學習上一決雌雄,而不是在課堂上引人注目。自己的好動其實給老師、同學帶來了困擾。
(3)避免嘮叨和指責,告訴孩子,孩子是個很好的孩子,但是有個缺點就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父母相信孩子能夠逐漸改變。
(4)積極與老師溝通,讓老師多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7、孩子學習做作業粗心怎麼辦?
粗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常見現象。父母可以採用以下方法讓孩子逐漸改變粗心的毛病。每次作業完成後,讓孩子把因為粗心而做錯的題目重新抄寫一遍,如果粗心而錯的題目有減少,就加以表揚,慢慢的,孩子會逐漸減少粗心,學習認真仔細起來的。
考試粗心應找出粗心出錯的原因。平時應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快速正確完成作業,考試時粗心出錯的幾率就少了。其次平時做作業速度快了,考試也有時間檢查一遍,就可以發現漏做的題目和做錯的題目。
8、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怎麼辦?
父母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吧,恐怕沒有孩子喜歡學習喜歡寫作業勝過玩耍,關鍵是能否做到自控。
父母應和孩子一起制定回家後的時間安排,比如作業時間,休息娛樂時間,吃飯時間,睡覺時間。和他講明,因為作業是必須做的,就像父母必須工作也一樣,早晚得做,因此要求是回到家第一時間要寫作業,而且要專心快速正確,這個沒有商量的餘地。作業完成後,就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休息,或玩一會兒。良好的習慣需要家長耐心堅持,但不建議用粗暴的方法來實施,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長期慢慢培養。
家長在幫助有厭學的孩子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則:
了解孩子在學習上的苦惱,幫忙分析孩子產生厭學的原因,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避免給孩子打擊,如隨意給孩子下定義,認為學習有問題,原因無非就是孩子笨或懶。尤其不要說別人家的孩子比他優秀來打擊他。
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系,讓孩子信任接受你。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尊重他們的情緒和想法。
工作忙的時候,分配些時間和孩子保持溝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讓他們感覺到父母不論多忙,都是在乎他們的。
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父母寄予孩子的期望,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重視孩子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體驗,讓孩子漸漸發現學習的樂趣,走出厭學的行為模式。
Ⅱ 小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1.歸納法。就是用聯系、運動、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把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對問題進行變形,促使矛盾轉化。例如:完全歸納法(數學歸納法)與不完全歸納法。
2.假設法。
就是先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上出現矛盾,加在適當調整,最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解題思想方法。如「雞兔同籠」問題。
3.逆推法。採用與事情發生過程相反的順序思考的解題方法做做逆推法。
4.列舉篩選法。解某些數學題時,有時要根據題目的一部分條件,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然後根據另一部分條件檢驗,篩選出題目的答案。
5.圖解法。解數學題時,可以設法把條件、問題以及它們的數量關系用線段圖、韋恩圖等圖形反映上來,使我們能藉助圖形進行分析、推理,尋找解題途徑,這種方法叫圖解法。
6.類比法。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有些屬性相同,推測它們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在解題中,根據題中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相類似的關系,利用類比推理,找類比模型,從而尋找解題途徑的方法叫類比法。
7.小學數學中常用邏輯推理法。
(1)分析與綜合法
分析法是從需證的結論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逆溯,從而達到已知條件的推理方法。特別是應用題,幾何證明題等。
綜合法是從題設條件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推演出所需證明的結論的推理方法。
(2)歸納與演繹法
歸納與演繹是相互聯系著的,歸納得出的結論,可以用演繹法去驗證,演繹的前提是通過歸納得出的。
由特殊性前提引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叫做歸納推理。以歸納推理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做歸納法。
一般地,在小學數學課中,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等都是運用不完全歸納讓學生從頭從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叫做演繹推理。以演繹推理的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演繹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當以歸納推理的形式得出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公式後,都再以演繹推理的形式進行計算。
如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構成)
(3) 觀察與實驗法
(4)聯想法
(5)猜想法
(6)對應法。
Ⅲ 童年經歷造成的成年困擾該怎麼解決
沒有必要那麼在乎父母的想法,你有自己的人生,你的父母只能陪你一時,真正能陪你一生的還是你的伴侶,太過在意父母的想法只會讓他們左右你的思維,控制你的行動,你需要愛,小時候父母沒能給你,現在大了你可以找尋男女之愛,從另一半的身上找到愛,吸取愛,何必那麼在乎你的父母呢,小時候你是沒有必須得靠你的父母才能生存,現在大了,你完全可以自己生存,相反他們有時候還的靠你,父母一天天的老去,已經不是當年可以左右你,命令你的父母了 ,你大了,該有自己的生活。
Ⅳ 有哪些讓小時候的你困惑很久的問題
小時候,因為我們的的心智不成熟,又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所以對一些我們當時無法理解的問題十分困惑。
我想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我們從哪來的?我們常常問我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上的啊?我們的爸爸媽媽有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回答。什麼垃圾桶撿來的啊,天上掉下來的啊,廁所撿來的啊,別人送的啊。小時候的我們被忽悠的不行,甚至相信他們的謊言,哭著要找「親生父母」。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爸爸媽媽做羞羞的事,然後才有我們。
第二,就是對地球是圓的十分不能理解。地球是圓的,那我們是怎麼站在上面的?現在上面怎麼不會掉下來?然後有人給我們解釋,是由於重力我們才不會掉下來。重力?重力是什麼?我們又困惑了。還有,太陽和月亮是如何交替出現的?
記得我小時候還對台灣有著困惑。台灣不是中國的嗎,天氣預報也是天天報道台灣的天氣啊?為什麼奧運會會有中國台灣隊,為什麼當時去台灣那麼難。後來我才明白,台灣至今還沒有回歸。對蘇聯和俄羅斯也不明白,蘇聯怎麼不見了,變成了俄羅斯。後來才知道蘇聯解體了,俄羅斯只是解體後形成的其中一個問題。還有對美國在哪裡,為什麼我們這里是白天,美國那裡是黑夜?
我們小時候還有有些許許多多不能理解的問題,為什麼男女小朋友長得不一樣啊,為什麼男生能站著尿尿,而女生卻要蹲著等等。
Ⅳ 困擾小學生身體健康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我覺得小學生不光要關注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心理健康,
1、身體健康無非就是要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不能傷及脾胃,因為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對於小孩子的身體成長期很重要,不要熬夜,
2、心理健康,時刻告訴孩子學習是快樂的事情,不要讓學習成為孩子的負擔,而要根據興趣而引導,因為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所以根據興趣很重要,盡量不要玩手機,因為手機里很多內容確實很傷害孩子
《九張棚》為你回答,希望採納
Ⅵ 一直走不出童年帶來的陰影怎麼辦
不要著急了,時間最終會治癒很多問題的。雖然說很多小時候遇到的事情會給成年人帶來困擾,可是也要知道,人是會成長成熟的,隨著見多識廣,心智也越來越成熟,原來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解決了,原來想不通的事也能想通了,原來受到的傷害也能結痂治癒了。
也許有些東西會留下疤痕,但是終歸不會再傷害你了。別急,等等時間,挺過現在,你終究會變得比現在更強大。
有那種想法擺脫過去的陰影的話,你可以平常多做點開心的事,或者志願者也可以的,這樣會提高你的心理素質,漸漸地你也就會想開,逐漸淡忘往事,偶爾想起也沒關系,因為那已不會對你有任何傷害了,相信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要保持平常心態哦!
Ⅶ 如何解決幼年時期安全感不足的問題
幼年時期的安全感不足,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己給自己的,因為總覺得誰也給不了自己安全感,所以這時候能做的就是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那麼怎麼給自己安全感,比如你小時候最缺的是什麼,那麼長大以後,你就會拼了命的往那個地方發展,比如我自己吧,小時候很缺安全感,因為我父母一吵架,媽媽就帶著哥哥姐姐回姥姥家,所以我小時候可以說是總被媽媽拋棄,長大以後我就一直想找一個人,找一個能夠一輩子對我好的人。
有些人居無定所,長大以後就會特別想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他會努力的拚命的工作,然後賺錢買房給自己,這樣子自己就有家了,所以幼年時期的不安全感,很多時候是需要他不斷的去通過長大以後爭取來滿足的,不是說誰都能給他這份安全感的,除非是情感問題,但情感上的問題一般你只有用時間來給他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