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腸桿菌怎麼檢測
大腸菌群測定的操作細則大腸菌群系指一群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該菌主要來於人畜糞便,故以此作為糞便污染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衛生質量,推斷食品中有否污染腸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腸菌群數系以100mL(g)檢樣內大腸菌群最可能數(MPN)表示。 1 設備和材料 1.1 溫箱:36±1℃。 1.2 冰箱:0~4℃。 1.3 恆溫水浴 :44.5±0.5℃。 1.4 天平。 1.5 顯微鏡。 1.6 均質器或乳缽。 1.7 平皿:直徑為90mm。 1.8 試管。 1.9 吸管。 1.10 廣口瓶或三角燒瓶:容量為500mL。 1.11 玻璃珠:直徑約5mm。 1.12 載玻片。 1.13 酒精燈。 1.14 試管架。 2 培養基和試劑 2.1 乳糖膽鹽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9規定。 2.2 伊紅美藍瓊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25規定。 2.3 乳糖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10規定。 2.4 EC 肉湯:按GB 4789.28中4.11規定。 2.5 磷酸鹽緩沖稀釋液:按GB 4789.28中3.22規定。 2.6 生理鹽水。 2.7 革蘭氏染色液:按GB 4789.28中2.2規定。 3 操作步驟 3.1 檢樣稀釋 3.1.1 以無菌操作將檢樣25mL(或g)放於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予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最好用均質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處理1min,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3.1.2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試管內,振搖試管混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 3.1.3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條操作依次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3.1.4 根據食品衛生標准要求或對檢樣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3管。 3.2 乳糖發酵試驗 將待檢樣品接種於乳糖 膽鹽發酵管內,接種量在1mL以上者,用雙料乳糖膽鹽發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單料乳糖膽鹽發酵管。每一稀釋度接種3管,置36±1℃ 溫箱內,培養24±2h,如所有乳糖膽鹽發酵管都不產氣,則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如有產氣者,則按下列程序進行。 3.3 分離培養 將產氣的發酵管分別轉種在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36±1℃ 溫箱內,培養18-24h,然後取出,觀察菌落形態,並做革蘭氏染色和證實試驗。 3.4 證實試驗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腸菌群菌落1-2個進行革蘭氏染色,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置 36±1℃溫箱內培養24±2h,觀察產氣情況。凡乳糖管產氣、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的無芽胞桿菌,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 3.5 報告 根據證實為大腸菌群陽性的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大腸菌群的MPN值。 4 糞大腸菌群(faecal coliform) 4.1 用接種環將所有產氣的乳糖膽鹽發酵管培養物(見3.2條)轉種於EC肉湯管內,置44.5±0.2℃水浴箱內(水浴箱內的水面應高於EC肉湯液面),培養24±2h,經培養後,如所有EC肉湯管均不產氣,則可報告為陰性;如有產氣者,則將所有產氣的EC肉湯管分別轉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 培養18-24h,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者,則證實為糞大腸菌群陽性。 4.2 結果報告 根據證實為糞大腸菌群的陽性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糞大腸菌群的MPN值。
❷ 水中糞大腸菌群的測定
化妝品檢測項目中糞大腸菌群的檢測流程:
10g/mL樣品+90mL滅菌生理鹽水 →10mL+10mL雙倍乳糖膽(含中和劑)培養基→糞大腸菌群 44.5℃,48h培養
註:在化妝品檢測項目中,如果樣品含有油脂性的成分,如精油,在樣品前處理中需加入液體石蠟、吐溫80、生理鹽水進行均質,使樣品能夠均勻分散開來。
糞大腸菌群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微生物呢?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下:
大腸菌群: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
定義(GB2010):在一定培養條件下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
糞大腸菌群:大腸菌群的一種,又稱耐熱大腸菌群,培養溫度:44.5±0.5℃,糞大腸菌群是化妝品檢測項目中必檢的微生物項目。
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通常稱為大腸桿菌。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5類:
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
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
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
您可能感興趣的檢測服務:
❸ 糞大腸菌群的測定
糞大腸菌群
Fecal Coliforms
1 定義
本規范採用下列定義
糞大腸菌群(Fecal coliforms)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在44.5℃±0.5℃培養24h~48h能發酵乳糖產酸並產氣。
該菌直接來自糞便,是重要的衛生指示菌。
3 儀器
3.1 恆溫水浴箱或隔水式恆溫箱:44℃±0.5℃。
3.2 溫度計。
3.3 顯微鏡。
3.4 載玻片。
3.5 接種環。
3.6 電磁爐。
3.7 三角瓶,250mL。
3.8 試管:15×150mm。
3.9 小倒管。
3.10 pH計或pH試紙。
3.11 高壓滅菌器。
3.12 滅菌吸管,10mL、1mL。
3.13 滅菌平皿:直徑90mm。
4 培養基和試劑
4.1 雙倍乳糖膽鹽(含中和劑)培養基
成分:蛋白腖 40g
豬膽鹽 10g
乳糖 10g
0.4%溴甲酚紫水溶液 5mL
卵磷脂 2g
吐溫80 14g
蒸餾水 1000mL
製法:將卵磷脂、吐溫80溶解到少量蒸餾水中。將蛋白腖、膽鹽及乳糖溶解到其餘的蒸餾水中,加到一起混勻,調pH到7.4,加入0.4%溴甲酚紫水溶液,混勻,分裝試管(每支試管中加一個小倒管)。68.95kPa(115℃ 10 lb)20min滅菌。
4.2 伊紅美蘭(EMB)瓊脂
成分:蛋白腖 10g
乳糖 10g
磷酸氫二鉀 2g
瓊脂 20g
2%伊紅水溶液 20mL
0.5%美藍水溶液 13mL
蒸餾水 1000mL
製法:先將瓊脂加到900mL蒸餾水中,加熱溶解,然後加入磷酸氫二鉀蛋白腖,混勻,使之溶解。再以蒸餾水補足至1000mL。校正pH值為7.2~7.4,分裝於三角瓶內,103.43kPa(121℃ 15 lb)15min高壓滅菌備用。臨用時加入乳糖並加熱融化瓊脂。冷至60℃左右無菌操作加入滅菌的伊紅美藍溶液,搖勻。傾注平皿備用。
4.3 蛋白腖水(作靛基質試驗用)
成分:蛋白腖(或胰蛋白腖) 20g
氯化鈉 5g
蒸餾水 1000mL
製法:將上述成分加熱融化,調pH值為7.0~7.2,分裝小試管,103.43kPa(121℃ 15 lb)15min高壓滅菌。
4.4 靛基質試劑
柯凡克試劑:將5g對二甲氨基苯甲醛溶解於75mL戊醇中,然後緩慢加入濃鹽酸25mL。
試驗方法:接種細菌於蛋白腖水中,於44℃±0.5℃培養24h±2h。沿管壁加柯凡克試劑0.3mL~0.5mL,輕搖試管。陽性者於試劑層顯深玫瑰紅色。
註:蛋白腖應含有豐富的色氨酸,每批蛋白腖買來後,應先用已知菌種鑒定後方可使用。
4.5 革蘭氏染色液:
4.5.1 染液制備
4.5.1.1 結晶紫染色液:
結晶紫 1g
95%乙醇 20mL
1%草酸銨水溶液 80mL
將結晶紫溶於乙醇中,然後與草酸銨溶液混合。
4.5.1.2 革蘭氏碘液:
碘 1g
碘化鉀 2g
蒸餾水加至 300mL
將碘與碘化鉀先進行混合,加入蒸餾水少許,充分振搖,待完全溶解後,再加蒸餾水至300mL。
4.5.1.3 脫色液:95%乙醇。
4.5.1.4 復染液:
a 沙黃復染液:
沙黃 0.25g
95%乙醇 10mL
蒸餾水 90mL
將沙黃溶解於乙醇中,然後用蒸餾水稀釋。
b 稀石碳酸復紅液:稱取鹼性復紅10g,研細,加95%乙醇100mL,放置過夜,濾紙過濾。取該液10mL,加5%石碳酸水溶液90mL混合,即為石碳酸復紅液。再取此液10mL加水90mL,即為稀石碳酸復紅液。
4.5.2 染色法
4.5.2.1 將塗片在火焰上固定,滴加結晶紫染色液,染1min,水洗。
4.5.2.2 滴加革蘭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
4.5.2.3 滴加95%乙醇脫色,約30s,或將乙醇滴滿整個塗片,立即傾去,再用乙醇滴滿整個塗片,脫色10s,水洗。
4.5.2.4 滴加復染液,復染1min,水洗,待干,鏡檢。
4.5.3 染色結果
革蘭氏陽性菌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註:如用1:10稀釋石碳酸復紅染色液作復染,復染時間僅需10s。
5 操作步驟
5.1 取10mL 1:10稀釋的檢液,加到10mL雙倍乳糖膽鹽(含中和劑)培養基中,置44℃±0.5℃培養箱中培養24h~48h,如不產酸也不產氣,則報告為糞大腸菌群陰性。
5.2 如產酸產氣,劃線接種到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36℃±1℃培養18h~24h。同時取該培養液1~2滴接種到蛋白腖水中,置44℃±0.5℃培養24h±2h。
經培養後,在上述平板上觀察有無典型菌落生長。糞大腸菌群在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上的典型菌落呈深紫黑色,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常具有金屬光澤。也有的呈紫黑色,不帶或略帶金屬光澤,或粉紫色,中心較深的菌落,亦常為糞大腸菌群,應注意挑選。
5.3 挑取上述可疑菌落,塗片作革蘭氏染色鏡檢。
5.4 在蛋白腖水培養液中,加入靛基質試劑約0.5mL,觀察靛基質反應。陽性者液面呈玫瑰紅色;陰性反應液面呈試劑本色。
6 檢驗結果報告
根據發酵乳糖產酸產氣,平板上有典型菌落,並經證實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靛基質試驗陽性,則可報告被檢樣品中檢出糞大腸菌群。
❹ 如何檢測大腸桿菌
大腸菌群測定的操作細則(***研究所測試中心)
大腸菌群系指一群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該菌主要來於人畜糞便,故以此作為糞便污染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衛生質量,推斷食品中有否污染腸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腸菌群數系以100mL(g)檢樣內大腸菌群最可能數(MPN)表示。
1 設備和材料
1.1 溫箱:36±1℃。
1.2 冰箱:0~4℃。
1.3 恆溫水浴 :44.5±0.5℃。
1.4 天平。
1.5 顯微鏡。
1.6 均質器或乳缽。
1.7 平皿:直徑為90mm。
1.8 試管。
1.9 吸管。
1.10 廣口瓶或三角燒瓶:容量為500mL。
1.11 玻璃珠:直徑約5mm。
1.12 載玻片。
1.13 酒精燈。
1.14 試管架。
2 培養基和試劑
2.1 乳糖膽鹽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9規定。
2.2 伊紅美藍瓊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25規定。
2.3 乳糖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10規定。
2.4 EC 肉湯:按GB 4789.28中4.11規定。
2.5 磷酸鹽緩沖稀釋液:按GB 4789.28中3.22規定。
2.6 生理鹽水。
2.7 革蘭氏染色液:按GB 4789.28中2.2規定。
3 操作步驟
3.1 檢樣稀釋
3.1.1 以無菌操作將檢樣25mL(或g)放於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予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最好用均質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處理1min,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3.1.2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試管內,振搖試管混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
3.1.3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條操作依次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3.1.4 根據食品衛生標准要求或對檢樣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3管。
3.2 乳糖發酵試驗
將待檢樣品接種於乳糖 膽鹽發酵管內,接種量在1mL以上者,用雙料乳糖膽鹽發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單料乳糖膽鹽發酵管。每一稀釋度接種3管,置36±1℃ 溫箱內,培養24±2h,如所有乳糖膽鹽發酵管都不產氣,則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如有產氣者,則按下列程序進行。
3.3 分離培養
將產氣的發酵管分別轉種在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36±1℃ 溫箱內,培養18-24h,然後取出,觀察菌落形態,並做革蘭氏染色和證實試驗。
3.4 證實試驗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腸菌群菌落1-2個進行革蘭氏染色,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置 36±1℃溫箱內培養24±2h,觀察產氣情況。凡乳糖管產氣、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的無芽胞桿菌,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
3.5 報告
根據證實為大腸菌群陽性的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大腸菌群的MPN值。
4 糞大腸菌群(faecal coliform)
4.1 用接種環將所有產氣的乳糖膽鹽發酵管培養物(見3.2條)轉種於EC肉湯管內,置44.5±0.2℃水浴箱內(水浴箱內的水面應高於EC肉湯液面),培養24±2h,經培養後,如所有EC肉湯管均不產氣,則可報告為陰性;如有產氣者,則將所有產氣的EC肉湯管分別轉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 培養18-24h,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者,則證實為糞大腸菌群陽性。
4.2 結果報告
根據證實為糞大腸菌群的陽性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糞大腸菌群的MPN值。
❺ 大腸桿菌與大腸菌群檢測方法
進入無菌室步驟
1. 進入無菌室前應打開紫光燈進行滅菌,時間為0。5—1小時。
2. 關燈後0•5小時後放可進入。
3. 進入更衣間更換衣服,佩帶口罩、帽子、鞋套
實驗步驟
1, 進入無菌室後,先把酒精燈點燃,然後在用酒精棉進行手部消毒。(酒精棉是用75%的酒精加入脫脂棉中製成)
2, 准備雙料管3根,單料管6根,培養皿7個。
3, 直接從原液中吸取10ml放入雙料管,(3根每根各10ml)
4, 再吸取原液1ml放入單料管中(3根每根各1ml)
5, 再吸取原液1ml放入培養皿中(2個培養皿各1ml)
6, 再吸取原液1ml放入鹽水管中製成-1梯度的樣液
7, 更換一根吸管,從-1梯度的樣液吸取1ml樣液放入單料管中(3根每根各1ml)
8, 再吸取-1梯度樣液1ml放入培養皿中(2個培養皿各1ml)
9, 再把每個培養皿中到入營養瓊脂平鋪底部搖允(注另作3個培養皿:空氣空白,把培養皿打開十分鍾倒入營養瓊脂平鋪底部搖勻。瓊脂空白,把培養皿中倒入營養瓊脂平鋪底部搖勻。鹽水空白,吸1ml生理鹽水放入培養皿中,倒入營養瓊脂平鋪底部搖勻。)
10, 把全部作好的放入培養箱中,溫度36C+-1×C,大腸24H+-2H,菌落48H+-2H,(待培養皿中的瓊脂凝固後反轉過來放入培養箱中)
11, 梯度:-1梯度為1ml原液加入9ml生理鹽水配成
-2梯度為1ml-1梯度樣液加入9ml生理鹽水配成
-3梯度-4梯度配製方法和-1、-2梯度的配製方法一樣
12, 如果大腸初發酵產生氣泡,用接種筆沾一個產氣的液在伊紅美蘭平板上畫之字形然後放入培養箱中36C,24H+-2H 。(接種筆在每次使用前必須在酒精燈上消毒。所畫之形不能劃破伊紅美蘭瓊脂表面)
13, 取出後在用接種筆在伊紅美蘭平板之字形上挑菌,放入乳糖復發酵管中 ,然後再培養36C+-1C,24H++-2H。
14, 再在伊紅美蘭平板之字形上挑菌,放到載玻片上作鏡檢。(方法見標准)
15, 只有鏡檢成紫紅色和乳糖復發酵管產氣同時成立的情況下,才能斷定這根管是不合格。
16, 清洗消毒這根試管前必須進行消毒黴菌,121C,0。5小時同時不能放氣。
❻ 大腸桿菌的檢測方法
多管發酵法。
多管發酵法是一種檢測水體中大腸桿菌的傳統方法,這種方法是在44.5℃的含有熒光底物的培養基上連續培養24h,而後能產生分解熒光底物——葡萄糖醛酸酶,從而釋放出熒光產物,進而使培養基在紫外光照射下產生特徵熒光。此方法可被用來對原樣品中的菌落數作統計學估計。
在單料或雙料乳糖膽鹽發酵管內發酵,分離培養試驗,利用伊紅美藍培養皿分離,接著是在乳糖發酵管中進行二次發酵,最後通過芽孢染色、革蘭氏染色、顯微鏡觀察等來完成。多管發酵法對試驗條件要求不高,成本低,但是檢測時間較長,容易受其他條件干擾,進而影響到測定結果的精確度。
(6)糞大腸桿菌群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檢樣時注意無菌操作。
2、稀釋時採用的稀釋液可以用磷酸鹽緩沖液或生理鹽水,接種時可採用九管法,設置三個梯度,分別為0.1g/mL、0.01g/mL、0.001g/mL,每一個稀釋度的試管應充分混勻。
3、每次實驗需要有陰性對照。
4、使用小倒管培養基配製時,為排凈氣泡,滅菌時不要把試管的蓋子蓋的太緊,滅菌後注意觀察一下倒管中的氣體是否排完全、
5、高壓滅菌後等高壓滅菌鍋的壓力表達到0,取出培養基放到冰箱冷卻,效果會比較好。
❼ 菌落總數大腸桿菌和致病菌的檢測方法
大腸菌群測定的操作細則
大腸菌群系指一群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該菌主要來於人畜糞便,故以此作為糞便污染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衛生質量,推斷食品中有否污染腸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腸菌群數系以100mL(g)檢樣內大腸菌群最可能數(MPN)表示。
1
設備和材料
1.1
溫箱:36±1℃。
1.2
冰箱:0~4℃。
1.3
恆溫水浴
:44.5±0.5℃。
1.4
天平。
1.5
顯微鏡。
1.6
均質器或乳缽。
1.7
平皿:直徑為90mm。
1.8
試管。
1.9
吸管。
1.10
廣口瓶或三角燒瓶:容量為500mL。
1.11
玻璃珠:直徑約5mm。
1.12
載玻片。
1.13
酒精燈。
1.14
試管架。
2
培養基和試劑
2.1
乳糖膽鹽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9規定。
2.2
伊紅美藍瓊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25規定。
2.3
乳糖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10規定。
2.4
EC
肉湯:按GB
4789.28中4.11規定。
2.5
磷酸鹽緩沖稀釋液:按GB
4789.28中3.22規定。
2.6
生理鹽水。
2.7
革蘭氏染色液:按GB
4789.28中2.2規定。
3
操作步驟
3.1
檢樣稀釋
3.1.1
以無菌操作將檢樣25mL(或g)放於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予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最好用均質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處理1min,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3.1.2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試管內,振搖試管混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
3.1.3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條操作依次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3.1.4
根據食品衛生標准要求或對檢樣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3管。
3.2
乳糖發酵試驗
將待檢樣品接種於乳糖
膽鹽發酵管內,接種量在1mL以上者,用雙料乳糖膽鹽發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單料乳糖膽鹽發酵管。每一稀釋度接種3管,置36±1℃
溫箱內,培養24±2h,如所有乳糖膽鹽發酵管都不產氣,則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如有產氣者,則按下列程序進行。
3.3
分離培養
將產氣的發酵管分別轉種在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36±1℃
溫箱內,培養18-24h,然後取出,觀察菌落形態,並做革蘭氏染色和證實試驗。
3.4
證實試驗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腸菌群菌落1-2個進行革蘭氏染色,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置
36±1℃溫箱內培養24±2h,觀察產氣情況。凡乳糖管產氣、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的無芽胞桿菌,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
3.5
報告
根據證實為大腸菌群陽性的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大腸菌群的MPN值。
4
糞大腸菌群(faecal
coliform)
4.1
用接種環將所有產氣的乳糖膽鹽發酵管培養物(見3.2條)轉種於EC肉湯管內,置44.5±0.2℃水浴箱內(水浴箱內的水面應高於EC肉湯液面),培養24±2h,經培養後,如所有EC肉湯管均不產氣,則可報告為陰性;如有產氣者,則將所有產氣的EC肉湯管分別轉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
培養18-24h,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者,則證實為糞大腸菌群陽性。
4.2
結果報告
根據證實為糞大腸菌群的陽性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糞大腸菌群的MPN值。
❽ 大腸菌群檢測方法
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中的規定操作步驟:
1、乳糖發酵試驗:樣品稀釋後,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乳糖膽鹽發酵管。36±1℃培養48±2h,觀察是否產氣。
2、分離培養:將產氣發酵管培養物轉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36±1℃培養18-24h,觀察菌落形態。
3、證實試驗: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觀察。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36±1℃培養24±2h,觀察產氣情況。
SN0169-92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行業標准出口食品中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和大腸桿菌檢驗方法》規定操作:
1、推測試驗:樣品稀釋後,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LST肉湯。36±1℃培養48±2h,觀察是否產氣。
2、證實試驗:將產氣管培養物接種煌綠乳糖膽鹽(BGLB)肉湯管中,36±1℃培養48±2h,觀察是否產氣。以BGLB產氣為陽性。查MPN表,報告每ml(g)樣品中大腸菌群的MPN值。
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❾ 關於水中糞大腸菌群數的測定
看來我們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區別是你沒有操作過,對吧
按你提問的順序分列
一、 試管的規格大約為長度--cm,直徑2--2.5cm,小玻璃管的長度大約2-3cm直徑約0.3-0.5cm。操作的時候是把小的玻璃管(一端封閉)開口的一端朝大試管底部放入,至於需要多少支。要看你一次做幾個樣品,幾個倍數,我們一般准備30--50套。
二、不管是什麼培養基,我們都是自己配製,試劑商店裡可以買到的(按方法中所列試劑品種購買。
三、肯定要加塞子的,我們用的塞子是軟材料(好像是軟橡膠?白色的,塞子中間另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塞子,能保證加塞後的試管透氣,其實用什麼材料不重要的。
四、需要的儀器設備為:生化培養箱、無菌操作台(空氣精華級別100)、高壓滅菌鍋、冰箱、乾燥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