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說好普通話
不要小看了學普通話,學普通話也需要心理素質,不要怕被別人嘲笑,更要有勇氣張開口去講,而且在講了普通話後,如果身邊的人糾正你的發音,你也要虛心接受。因此,聽,查,練,說,四個環節一個也不能少。記得,一定要克服內心的恐懼。
學普通話,必須有一個講普通話的環境。如果你整天和家鄉人在一起,可能就不會想到講普通話。因此,如果學普通話,最好身邊的人,都在講普通話。這樣,學起來就更方便。普通話的學習環境也就創建起來了。
普通話學習,首先要懂得聽,聽新聞,聽廣播,或者是聽身邊講普通話講的好的同學,這都是不錯的方法。如果你決心學好普通話,聽的時候,注意那些你經常搞混的音,例如,un\ui,ei\en,ing\in,等。尤其是前後之音的區分,一定要聽仔細。聽的時候,不要閉眼睛,一定也要看講話者的嘴唇或者是口腔的變化,有細微的變化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聽了別人的普通話後,尤其是電視或者是廣播後,一定要記得跟讀,這是練習講普通話的一種感覺。聽到對方的話一句,就跟讀一句。聽的時候,尤其注意,語調,前後音,鼻音等,把那些易讀錯的字和音,特別關注。下次遇到的時候,就會刻意去留意,避免錯誤。
跟讀是一種好習慣,但有時候,跟讀的時候,會迷惑有疑問。這個時候,就去查詢。查詢的方式有很多種,一種是現實版的問朋友,例如,純粹的純你可能發音是chuan,但實際上為chun。問普通話講的好的同學,發音的關鍵在哪裡。二是查網路,網路上有專門的糾正發音的,你查後,點一下發音,電腦會發出正確的音,你跟讀就可以。三是,查字典,字典是必須的,字典上的詞全是官方的普通話發音,查一下,牢記在心。
平時沒有人的時候,可以找一些材料,大聲念,在大聲念的時候,你會與印象中的廣播中的發音有所對比,或者是你疑惑的音節,發音的詞,你可以馬上就查詞典,就可以及時糾正你的發音。念是培養普通話語感以及及時糾正發音的最快捷方式。
我們中國字的發音有好些是相同的,就算是再難的發音,你也能掌握其中一部分。所以,在這個時候,把一些結合在一起就不能正確發音但單獨拿出來卻會發音的詞記下來,整理,有空的時候,常拿出來念念,讀讀,養成順口而出的習慣,就在以後會避免讀音發錯。
掌握了部分的普通話後,就要開始對比了。對比就是在和同學或者是在聽廣播電視的時候,自己的發音和對方的發音有什麼區別。例如,鴛鴦,你有可能會發成yun鴦。在對比的時候,一定要在心中默念幾次,這種是糾正錯誤發音,改善普通話的最方便的方法。
在與他人交流中,要開始講普通話,就算你剛開始講得很生硬,家鄉味兒很濃,也沒有關系。放開膽子,大膽地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在普通話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就會慢慢改掉家鄉話的生硬,普通話會逐步提高。
在能講出流利的普通話後,並不代表你的普通話就講好了。這個時候,還是需要鞏固的。就是那些還是易於發音錯誤的字和詞句。鞏固的時候,無事就常念叨這個詞。當然,也要記得,不要讀錯字,例如,徘徊,好多人念徘回,好些歌詞里也念徘回,這就令你的普通話標准掉一大截。
交流與鞏固後,就可以熟練地運用普通話了,還有,最好不要學好了普通話,再去學什麼港台腔。這種無意義的學習,只會把你的普通話再拉成非普通話,雖然港台腔好聽,但並非標準的普通話。
如果通過上述的方法後,發現還是無法達到標準的普通話要求的話,最好找專業的機構進行學習。現在,許多地方都有培養普通話的機構,可以在網上查一下。通過專業人士的口腔氣流走向,上下齶等的咬合等情況的特殊糾正,也會讓你的普通話,有所改善。
㈡ 怎麼讓普通話發音更標准、
1.了解自己的發音與普通話的差別,針對性的學習。要想快速的練好普通話必須知道自己的發音與普通話的差別。漢語的詞彙量是很大,要是想重新學習無異是天方夜譚,而其中很多詞彙都是已經掌握的。有針對性是快速學習的最有效方法。要想了解自己發音與普通話的差別,就要找好參照物,最好是要經常聽收音機、錄音帶,看電視,聽語音純正的人說話。發現問題後要針對性的練習,尤其在日常說話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區分。通過聽新聞聯播以及日常交流中,我發現我的問題主要出在平翹舌以及前後鼻音上,發現之後在日常交流過程中,說到這些詞的時候就會留心一下,慢慢的也就會糾正過來。
2.勤動口。光發現問題還是遠遠不夠的,最關鍵的是讓問題得以解決。每天晚上睡覺前讀一些演講稿或者是一些讀物,不需要太多的時間,但是要力求每個字都能正確發音。尤其是在平時學習、工作、生活堅持使用普通話交流,尤其是遇到自己的發音問題的時候,要多留心,慢慢的改正,有時寧可讓自己的語速慢下來,也不要錯誤的發音,久而久之,也就能糾正了。
3.利用好工具。
1)、詞典。遇到有發音不準的時候一定要准確掌握,不能一跳而過,多查字典,會加深影響。
2)、錄音器材。尤其自己說話也不知到底說的如何,可以用錄音筆把聲音錄下來,反復地聽聽,出現錯誤的地方,多加註意,努力改正。
㈢ 有誰能給我簡單的講一下中國古代的語言發音的演變及注音方法我看《康熙字典〉看不懂啊 。
古時候一般大家都說方言,也有普通話,叫官話,意思是說做官的人說的話,指的是京城的方言,
普通話是北京話嗎?
作者:皮扎諾
(本文僅作為問題以供討論,發本貼的目的並不是要否定普通話或者要反對推普,而是要探討語言上的事實。歷史我們不能改變,但事實我們必須尊重,曲意的遺忘就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困惑]
到過北京的人或者聽過北京話的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北京話跟普通話不一樣。普通話說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聽不懂北京話,甚至電台的普通話播音員到了北京有時也同樣會聽不懂當地的北京話,這就是關於普通話和北京話的語言現實。這個事實說明了普通話和真正的北京話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然而各種書上卻明明寫著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腳本的,這給國人造成很大的困惑:普通話到底是不是北京話?普通話跟北京話到底是什麼關系?
為了弄清楚北京話和普通話的關系,很多人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答案。希望能搞清楚這個國民生活中最基本的語言問題,希望能得到一個清晰的關於普通話和北京話的概念。事實上,普通話是不是北京話呢?這一點歷史會告訴我們答案,因為普通話不是憑空出世的,它也是跟世界上其它所有語言一樣,是從原始的語言一步一步地進化成長起來的。
[普通話的定義]
根據舉世公認的普通話的定義,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准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為規范語法的語言。
但是,這個定義真的是那麼鐵定地正確嗎?
對這個定義,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反證去驗證它的科學准確性。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它反過來也應該是正確的,就是說,根據普通話的定義,用純正的北京口音,以純正的北方方言詞彙,以標準的現代白話文語法說出來的必然就是普通話了。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完全依照普通話定義中的嚴格標准說出來的卻仍然不是普通話!就是說,用純正的北京口音,以純正的北方方言詞彙,以標準的現代白話文語法說出來的仍然不是普通話!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用標準的現代漢語白話文的語法說出來的話一樣不等於是普通話。這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驗證的,這就是事實。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普通話的定義不夠嚴謹。
那麼,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新去思考。這是普通話的定義給中國國民的一個困惑,有了這樣的一個困惑,重新審定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就應該了。
[移民與語言的關系]
那麼,怎樣才能准確知道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呢?
世界上任何語言的產生、發展和生存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我們暫時叫它語民。人群才是語言的決定因素,即使是象世界語、女書這樣的人工語言也不能逃避社會群體的決定性作用。離開了人群,語言將無從產生,也無從生存。研究和思考一種語言也必須從移民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找到語言的根源,才能真正認識一種語言的本質。
認識普通話也只能如此,跟其它所有語言一樣,普通話也不能逃避它自身的生成發展史,普通話生成發展史也必然是跟說普通話群體的移民史為一體的。
[比較分析語言關系的歧路]
作為一個語言學者,可以對某種語言抽象出出千千萬萬個特性來,可以對這些特性做一層又一層、一套又一套的理論演釋,可以找出兩種語言之間很多很多的,各種各樣的「關系」,甚至象中文和英文這樣兩種幾乎互不相關的語言也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同音同義詞」來。然而不能否定語言的社會根源。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什麼羞恥,只有存在的事實。
有位傑尕(Hercules)先生曾寫道:
「如果你有100個有編號的球,隨機放入五個有編號的箱子,每箱二十個。一次不行,再放一次。問兩次同樣編號的球放進同樣編號的箱子的大約有多少個?根據該率計算,平均有100*1/5*1/5*5等於20個。這與你們的學說有什麼關系?且慢,聽我慢慢道來。人類一般所用的詞彙量大約都是以萬計,就取五萬吧。不考慮聲調現代北方話約有400音節,英語那可就多了,可能的組合據說上萬。咋一看兩者重疊的可能性應該很小,不過沒必要這么斤斤計較,很多情況下你們沒有考慮韻部,這不是責怪你們,確實在語言的變化中聲母更穩定一些,這樣可考慮的組合都只剩下二三十個。相近意義詞彙相近音的就已達到數千個。事情還沒完,聲母也不是一成不變,無論是漢語,還是諸印歐語言中都有g-k-k',b-p-p',d-th-t-t'等等相互轉化的例子,還有數目繁多的輕唇重唇,舌尖舌上我都搞不懂的玩意。這下好了,箱子只剩下了這么幾個b,d,g,l,x,s。再者,英語和上古漢語都有復輔音,這等於把球放了兩次。最後在發揮一下想像力,在意義上再去附會一把,哈哈,同源詞就上萬了。有個網友說他已找到兩千個,太少了,回頭把漢英,漢德,漢什麼的詞典再翻一翻,多動點腦子,不就成了,更有說服力了?」
雖然他這里是只針對於漢印歐同源詞比較,但總的說來就是,任何語言間都有出現同義諧音詞的幾率,而且這個幾率還是很大的。本人認為傑尕先生的問題是應該引起重視的,這個問題回答不了,任何語言間的同源詞比較都是無意義的。 以前的學者對於普通話到底是什麼或者普通話與北京話的關系這個問題的分析幾乎都是傾向於比較兩種語言的相似特點,但這樣的分析方法顯然有很大的謬誤性,傑尕(Hercules)先生的例子就能夠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這說明了比較普通話與北京話的關系的時候,重要的是沿著語民這條思路而不是兩者之間的語音語言特點。
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自然語言是一群人(語民)長期的語言實踐中自然產生的,語言和語民是一體的,知道了語民也就自然知道了語種,這是起碼的邏輯。而語音特徵不論如何都是間接的東西,因而沒有直接的證明意義。況且,語音特徵上的象不象這種東西是很難說得準的,中國人的老母是「ma」,英國人的老母也叫「ma」,莫非英語是從漢語中分出去的一種方言?某某語種用的是某某音系,這並不能說明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如果是這么簡單,就不能做次方言的分類了。
我的討論的特點是從語民入手而不是從語音分析入手,這與以往的那些論來論去的普通話是受滿語影響的廢話是大不相同的。
[普通話語民史的考證]
從語音考證上來看,有語音記錄的標准普通話可以考證到清朝末年的愛新覺羅.溥儀,遠東軍事法庭審判的記錄片,裡面有對溥儀的質問,他說的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而不是老北京話。那麼,普通話設計出來的時間應該是在溥儀生活年代之前。
從記錄的考證上看,以下的資料也可以證明普通話設計出來在清朝末年之前:
可以考證的普通話的歷史:
「國語」一詞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吳汝綸被認為是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學者。
1909年(宣統元年),資政院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定名為「國語」。
同年,清朝==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
1910年,江謙再次在《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提出「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的主張。
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
民國成立後,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讀音統一會」,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國音字典》。
由於《國音字典》語音標准與北京語音標准產生的矛盾,1920年爆發了「京國之爭 」。
南京高師英文科主任張士一1920年發表《國語統一問題》,認為注音字母連同國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承認國音,主張以北京音為國音標准,響應者眾。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和江蘇全省師范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決議,並開始在學校推廣。1919年4月21曰,北洋==成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1928年國民==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匯》,為確立國語的標准提供了範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5年後採用「普通話」一詞取代「國語」。
「普通話」一詞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語言學者使用,據考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黎錦熙、瞿秋白、魯迅等陸續對「普通話」有過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國語」這個名稱可能引起的誤解,1955年10月相繼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決定將規范的現代漢語定名為「普通話」,並確定了普通話的定義和標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說:「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這些考證說明了普通話的出現是在清朝末年或者更遠的時代,然而,憑當時中國的語音理論水平和白話文發展水平都與普通話的定義不相符。根據當時這樣的理論水平如何能設計出普通話定義中的那種語言來?假設普通話是被設計出來的,則普通話必然會有具體把它設計出來的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然而普通話到底是誰設計出來的始終沒有一個說法。而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而不是人工語言,這一點已經是全世界的共識,而作為自然語言的語民,條條證據都指向滿清的統治者——滿族人。
[基本思路]
為什麼說普通話是「滿人學說的漢語」而不是「受滿語影響而形成的漢語」?要點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中華民國的「國語」和滿清的「國語」是同一口音的一種語言而不是不同的*語種*;
2,滿清的「國語」的最純正的口音是滿族人——中國的統治者群體的口音,滿族人是滿清「國語」的正統語民;
3,滿語是滿族人入關以前的主要語言,滿語是滿族人的母語,滿人母語的更替說明,滿清的「國語」是滿族人學習而會說的漢語。
實際上,要論證普通話是什麼語種,最重要的應該是判斷普通話的語民而不是普通話語音特徵。
[400年前的北京話:下江官話]
北京自建城以來經歷過了許多個朝代的變遷,自古以來北京話有過多少變化?如何變化?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真正考證過。從歷史上講,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從義大利來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這些記錄至今尚保存著。從利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當時的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並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這說明了當時的北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徵。同時也說明了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的官話(考證為下江官話?)。利馬竇的記錄同時也徹底否定了所謂的入聲在明代以前就已經消失的謊言。
[北京出現第二語言:滿語]
滿人入關進駐北京後,為了社區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滿人把紫禁城周圍10里之內的漢人全部趕走而專屬滿人居住,這個范圍稱為北京的內城,而10里之外稱為外城。於是,北京城出現了兩個社群:滿人社群和漢人社群,這是階級、語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兩個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現了兩種語言:明朝官話和滿語。任何語言都是跟人群一體的,當時北京的兩種語言的地域差別是:內城說滿話,外城說明朝官話。
[滿語的分化——滿式漢語]
我們分析一種語言以及這種語言的表達對象,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語言學基本定理:語言與社會實踐相一致。是社會實踐決定語言而不是語言決定社會實踐,就是說,一種語言有一種說法就必然有這種說法所表達的那種生活實踐。打個比方,比如「椰子」這個詞,如果滿族人的滿語中有「椰子」這個詞,則滿族人所生活的那種生活實踐中必然有「椰子」這個果子的存在。
在統治中國之前,滿族人是一個北方的游牧山林民族,他們的生活環境是跟中原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的,滿語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中形成的,並且是歷史短暫的,而且滿族人的生活歷史也從來就沒有經歷過象中華幾千年的那種發達的科技和藝術高級社會實踐。這就決定了滿語不具備表達中國境內生活實踐和中華文化的能力。由於滿語是一種北方民族的語言,滿人草原、叢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滿族短暫的歷史文化局限了滿語的成熟水平。可以說,滿語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語言,不論它的發音、詞彙以及語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對剛剛取得對中國統治權的滿族人來說,即使在北京,滿語也難以滿足曰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北京的動植物、建築、曰常用品等很多東西都是滿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些東西用滿語都很難描述和交流。在滿人和漢人之間是這樣,在滿人跟滿人之間也同樣無法把曰常生活所碰到的東西表達清楚,至於象漢人的建築工程用語、藝術語言、醫學及其它科技用語等高級語言使用則更加無法表達,當時的形勢是滿語在北京面臨無法交流的危機。面對有幾千年歷史的千錘百煉而成的漢語,滿人雖然奪取了中國的政權,然而其語言卻難以勝任統治中國的使命。但是滿人作為中國的統治者卻不得不面對要使用語言的生活政治現實。小至為了自己曰常生活的表達,大至為了統治中國的政治需要,滿人都迫切需要一種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周圍生活的語言。改造滿語已經是來不及了,滿人除了學習和模仿漢語之外別無他法,因此,套用北京漢人的語言(包括詞彙和語音)成了唯一的選擇,於是第三種北京話出現了——滿人學講的蹩腳漢語(暫且把這種語言叫做滿式漢語)
關於「外來式地方話」
對說不同漢語方言的人學習與模仿其他方言,如廣東人說普通話,別人一聽就能聽出是「廣東普通話」而不是標准普通話,同樣,北方人說粵語也是別人一聽就能聽出「佬崽廣州話」,很多北方人在廣州住了三四十年,能說一口流利的「廣州話」,他能清楚地聽懂別人說的廣州話,別人也能清楚地聽懂他的「廣州話」,但是別人同時也能一下子認出這不是正宗的廣州話,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他說的是沒有入聲字的「廣州話」。
對說不同語言的人學習與模仿其他語言,如蒙古人、新疆人、西藏人說漢語普通話,別人還是一下子能辨別出他們不是漢人。
外國的朋友學習漢語,目前我還沒有見過一個象中國人一樣的完全聽辯不出來的外國朋友,加拿大來的大山是學得最好的一個之一,然而他說的漢語還是沒有真正中國人說漢語的那種親切感,即使只聽一小段錄音而看不到他本人說話也一樣能分辨出來,這是因為他說的是「洋式普通話」。可以想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中國式英語」在英國人心目中會是怎樣。
福建琴江的旗下話是漢語而不是滿語,說的確切點就是「滿式漢語」,「軍話」實際上是一種不太成熟的當地話。一群操不同語言的人來到當地人當中,因為在當地交流的生活實踐需要,當地人的語言也就成了唯一全面通行的共同語言,所以,外來的人群就學起了當地人的語言來,「外來式當地話」是學習的一個必然過程。但是,軍隊、建設兵團是一個龐大的人群,他們的社區結構、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有自己的特色,當他們的「外來式當地話」演變到能實現當地生活實踐的各種需要特別是語言交流需要的時候,這種「外來式當地話」也就喪失了繼續向當地話靠攏的強大動力,於是,這種「外來式當地話」就被固定了下來,形成自成一體的一種語言,這就是「軍話」。
不單如此,更重要的是要看北京是否保留著一個固定的人群,這個人群是否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社區、自己的生活特色、自己的文化習俗,更重要的是這群人是否有保留自己特色的意志,以及這個意志有多強,有多大的保衛自己意志的能力等。我們必須堅信是社會實踐需要決定語言而不是語言決定社會實踐的需要。兩三萬人可以形成一種「軍話」說明了形成一種新的語種不需要太大的社群。
[第三種北京話的形成——內城北京話(mandarin)]
北京城裡的一棵小樹、廚房裡的一件工具,用滿語都無法表達!因為滿族人的祖先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植物,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工具,這就是當時統治中國的滿族人所遇到的嚴酷的語言現實。滿語要繼續說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漢人的語言的詞彙和模仿他們的語音之外再也沒有第二種可能!就象曰本皇軍學說中國話:「你的,八路的,幹活?」一樣,北京內城的滿人開始了他們艱難的模仿漢語的歷程。
但是滿語對比漢語有它先天的殘疾,首先,入聲字一下子就全丟了,這就是漢語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歷史原因,用滿語套學漢語的發音更是不倫不類,可以肯定地說,這是發音最糟糕的漢語。但是,歷史就是這么殘酷,滿人的這種蹩腳漢語比起曰本皇軍的蹩腳漢語要幸運得多了!隨著使用人口的增加,這種讓當時的漢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腳漢語成了清朝統治階級的「共同語言」——這就是早期的普通話(暫時使用英語的稱謂把這種語言稱為mandarin)。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走出北京內城,形成「官話」]
隨著北京內城的「mandarin」這種蹩腳漢語的形成,在北京內城形成一個固定的說「mandarin」的人群。這個人群就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團體——八旗貴族。「mandarin」成為地地道道的清朝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滿清官話」。
考證歷史很難,但是我們應該相信決定語言的是社會實踐。
可能會有漢人把內地的漢語帶到了關外,在滿人入關以前漢人和滿人應該有交流並且產生語言的相互影響,這很合清理,「滿人在入關之前就多一會漢語。努爾哈赤的漢語就很嫻熟」這也很合理。
但是,這應該不會引起滿語的質的變化,更不會引起滿語在滿人中的主流地位的改變,因為語言的生存是由人群社會活動的需要決定的。在滿人入關以前,滿人的社會活動並沒有根本的改變,滿人說漢語僅僅是政治需要或者只是部分人參與的滿漢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滿人根本就沒有必須徹底改變自己母語的社會迫切需要。這不是滿人基本生活方式的改變,滿人只有在入關以後才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社會活動方式,變成了絕大多數滿人都必須與漢人交流,正是這種社會活動的質的改變才產生了「滿式漢語」在滿人中的主流地位。 所以,滿式漢語一定是在滿人入關以後才出現的事情。
具體的時間有待考證,在《康熙字典》中的語音跟今天的普通話的語音還是一定的差別的,但是跟其它漢語方言相比已經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話了,《康熙字典》的出現標志著普通話作為一種獨立的方言的成熟。這些說明了普通話是在滿人入關到《康熙字典》完成這段時期形成的。
《康熙字典》的歷史偉大作用是消滅了8萬多個漢字,盡管今天的微軟公司在很多程度上把漢語的字型檔恢復到了十幾萬,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已經不懂得使用這些漢字了,《康熙字典》的出現同時也標志著漢語及漢語文化衰落的開始。
從「滿清官話」的形成史看,「滿清官話」受滿語的影響主要在語音方面,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蹩腳的漢語語音系統,而在詞彙和語法方面的影響則十分有限,從語言的本質上將,「滿清官話」還是應該歸屬於漢語的一種方言而不應該歸屬於滿語的一種方言,不過這是最糟糕的一種漢語方言。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落地生根,形成「國語」]
「滿清官話」形成後,隨著滿清政權在地域上的延伸,操著「滿清官話」的八旗貴族也就從北京的皇家內城走向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於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長官的口音又成了當地的標准口音。並在當地的上流社會向平民社會不斷地滲透壯大,最終使「滿清官話」成為中國的「國語」。
從地域上來講,中國的北方是滿人活動的主要地區,也是滿語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而南方的個別地區,象兩廣、福建等地則由於「山高皇帝遠」而受到較少的影響,這也是南方諸語言讀唐詩宋詞比普通話更壓韻更親切的根本原因,也是清代中國沒有著名詩人的根本原因。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mandarin是從北京內城繞過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國滲透而形成滿清的「國語」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話並不是真正的「國語」——普通話,雖然「外城北京話」一直受「內城北京話」的影響並不斷演變,但是,正如北京的內城貴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兩個互不相容的兩個社群一樣,「外城北京話」和「內城北京話」是跟階級差別一致的互不相同的兩種語言。所謂的「北京話」一直是兩種:「外城話」和「內城話」,而各地方所稱謂的「北京話」實際是指「內城話(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實際是對中國其它方言沒有影響的小語種。
(普通話對漢民族語言的影響)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漢語代表語言地位的確立]
mandarin經過滿清王朝200多年在中國的統治,再經過孫中山政權對「國語」地位的表決,再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制訂,普通話——漢語代表語言地位已經是堅不可摧。
(朝代變革和國語的承傳)
[內城話北京話在北京的消失]
從語言史上講,普通話不是北京話,而只是北京的內城話,隨著滿清王朝的解體,北京內城的貴族群體也就在北京城裡消失了,因而普通話的真正母體在北京城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把普通話硬說成是什麼北京話,這在100多年以前可能還有一半正確,但是在今天還這樣說大錯特錯了,因為「北京話」這個概念變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北京話」了。
[普通話話系]
普通話是滿式漢語,但滿式漢語並不就等於是普通話,普通話是滿式漢語的一種而已,滿式漢語是一個大語種,各地滿城的「普通話」是普通話的次方言。滿人入主中國後所形成的滿式漢語並不是單純的一種口音,由於滿人分布於全國各地,因而所形成的滿式漢語多種的,這是因為語言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但是,這些各地滿城的「普通話」是以北京的普通話為核心的,這同樣基於社會生活實踐決定語言。由於各地滿城的漢語受當地方言影響程度和各地方言本身差異程度的不同,各地滿城的漢語對普通話的差異不一定就比傳統漢語方言對普通話的差異小。所以,用各地滿城的漢語作為普通話的自然語民是缺乏依據的。
一句話:世界上已經不存在普通話的自然語民!
[普通話定義上的困惑]
大凡世界上的語言有兩種:自然語言和人工語言
[概念]
人工語言是在嚴格的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由某個人或某集體設計出來的語言;
自然語言是一定區域的語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語言。
[例子]
人工語言:如世界語;
自然語言:世界上大多數的語言都是自然語言。
[比較]
1,人工語言是先有理論後有語言,而自然語言是先有語言後有理論;
2,人工語言的前提是必然存在它的設計者,而自然語言的前提是必然存在它的語民。
3,大凡一種語言的定義如下:
人工語言的定義是如下的格式:
以XX音為標准音,以XX方言為基礎方言,以XX文為規范語法,由XX(人的姓名)設計出來的語言;
自然語言的定義是如下的格式:以XX區域的語民所說的方言為標準的語言。
4,世界上幾乎所有語言都是自然語言,世界語是人工語言。
[困惑]
根據上面普通話的定義,普通話應該屬於「人工語言」,因而,普通話這種「人工語言」應該具有它的設計者和設計時間。那麼,普通話到底是由誰設計出來的?是什麼時候設計出來的?
[人工語言?]
普通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什麼人工語言。因為100年前的中國完全不具備創造一種象普通話這樣的「人工語言」的學術能力,實踐中也沒有任何個人或任何語言學家群體是真正的普通話之父,在中國的近代語言學者們要努力創造中國的國語——普通話之前,滿清的統治者們如:道光、慈禧等就已經能說一口標准流利的普通話,真正的普通話之父就是他們——滿清北京內城的皇親貴族。
[普通話的定義]
實際上,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而不是人工語言,這一點在全世界都幾乎沒有什麼爭議。然而目前的普通話定義卻仍然使用人工語言的定義方法,學術上的這種張冠李戴未免有有意誤導中國的國民之嫌!這說明了即使不談普通話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普通話的定義也不正確,普通話必須重新定義。
[如果普通話是自然語言]
任何自然語言的考證都離不開說這種語言的語民,考證自然語言史離不開語民遷移史。普通話今天已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語言,然而普通話不是沒有歷史的語言。
最初的說普通話的語民到底是那些人?普通話語民從何而來?
放眼現在全中國各地的收錄記載在方言學中的方言沒有一種是普通話,而普通話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官方語言中,把歷史的時間向前一點可以找到溥儀和滿清的皇親國戚都是說的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沒有語音體系級別的差異),這說明了在全國的漢語方言語民中,滿清的皇親國戚是唯一可以確實考證到的普通話語民。唯一可信的解釋也正是普通話是滿清的皇親國戚所說的一種語言,這是唯一可以考證的普通話形成的歷史線索,理所當然的是它們必然是形成普通話的語民。
但是問題來了,滿清的皇親國戚在400年前的滿人入關以前並不是說漢語的,為什麼滿清的皇親國戚會說不同於任何漢語方言的語言?這就是歷史的奧妙所在!
[普通話和北京話]
明白了普通話的歷史,普通話的概念也就清晰了,其它的「滿語」、「官話」、「國語」、「普通話」、「北京話」和「mandarin」、「漢語」、「方言」這些概念也就不會搞混淆了。從歷史上看,普通話從來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普通話有它自己的歷史。而現在的北京話雖然跟普通話比鄰並一直受普通話的影響和向普通話不斷靠攏,但它從來就沒有真正跟普通話成為一體過,說這兩種話的人也從來都是生活在兩個鮮明不同的社會,所以它們是有區?/td>
㈣ 怎麼快速練習普通話
要學好普通話,我綜合了以下幾點:1.其實,要想學好普通話,首要的是每天堅持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在說的時候注意發現自己的問題。 2.發現自己的方言問題後,需要找到正確的訓練方法,這可以請教老師,從而有針對性的加以訓練。同時,每天應注意聽一些普通話標準的人的發音,包括聽廣播和身邊普通話說的好的同學。 3.另外,如果有時間,每天應進行一些朗讀訓練,按古詩詞——詩歌——散文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 4.首先你要弄清字詞的正確拼音,也就是讀音,如有些字必須分清前鼻音後鼻音,還有「l、n」這樣的鼻音,這樣你的普通話的發音才標准。這點你可以多聽教材里的錄音,聽那些標準的發音。 5.然後就是多讀了,純粹是多讀,讀的多了,熟練了,就行了。有人說跟北方人學發音,其實北方人說的並不是標準的普通話,只是他們的發音更接近普通話而已。舉例說,北京話就是。許多人都認為北京人說的就是標準的普通話,其實不然。北京人說話喜歡帶「兒」字,就是兒話音,但你聽電視里主持人說的標准普通話有帶兒話音的嗎?沒有,所以說,這是不行的。 6.想要講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是沒有捷徑的,只有多聽多讀才行!!! 7.如果你是位北方人的話,學習普通話會很容易;若你是個南方人的話,那麼就相對比較麻煩,會遇到一些困難或障礙,不過這得視你的語言(普通話)基礎怎樣了。 8.剛學之時可能會進展較慢,可只要你摸著了竅門,就馬上會總結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學起來就得心應手、游刃有餘了,到最後那可就一日千里,和原來不會說普通話的你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畢竟普通話不算難。 總之,普通話學習也是語言學習,只有持之以恆,方能見效。一般只要堅持3—5個月,都會收到一定的效果,有的人還會進步很大。祝願你能練好普通話!
㈤ 怎麼學普通話最快
快速學習普通話的方法和竅門
快速學習普通話的方法和竅門不僅一要多聽,二要多練,三就是要重復。下面幾點希望大家在學習的時候注意了:
普通話要重視語音
學習普通話必須兼顧語音、語法、詞彙三個方面。漢語方面的分歧突出地表現在語音方面,不但各大方言區之間的語音系統差別大,就是一個地區、一種方言內部也常在語音方面有明顯的差異,而在詞彙和語法方面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是有限的。可以說,語音差異是造成交際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學習普通話的關鍵是學習以北京語音為準的標准音,學習語音必須專注地通過口、耳的訓練才能學好。
怎樣學習普通話發音
學習普通話語音包括發音和正音兩個部分。
發音準確是語音學習最基本的要求。發音是否准確與聽音、辨音的能力有關,所以首先要提高語音的分辨力。在掌握了正確發音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反復練習,達到完全熟練的程度。
正音是指掌握漢字、詞語的普通話標准讀音,糾正受方言影響產生的偏離普通話的語音習慣,這屬於一種記憶的訓練。方音同普通話語音的差異不是毫無規律的,了解了方音和普通話語音的對應規律,就不必一個字音一個字音地死記,而可以一批一批地去記。在正音的基礎上,還要通過朗讀
、會話練習,逐步運用到實際口頭語言中。
普通話的吐字歸音
漢字的音節結構分為聲、韻、調幾個部分。聲,又叫字頭;韻,分為韻頭、韻尾、韻腹三個部分;調,字神,體現在韻腹上。
漢字的發音應該以遵循漢字的音節結構特點。要求得「珠圓玉潤」,應該盡量將每個漢字的發音過程處理成為「棗核形」,以聲母或者韻頭為一端,以韻尾為另一端,韻腹為核心。
要達到棗核形是讓自己的普通話更純正的關鍵,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強調字字如核,這樣必然會違背語言交流的本質,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聲音的感情色彩,破壞語言的節奏。
一個漢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會結束。要在短短的時間內兼顧聲韻調和吐字歸音,必須從日常訓練開始嚴格要求:
1、出字——要求聲母的發音部位準確、彈發有力。
2、立字——要求韻腹拉開立起,做到「開口音稍閉,閉口音稍開」。
3、歸音——干凈利落,不可拖泥帶水。尤其是 i u n ng等做韻尾時,要注意口型的變化。
如何使聲音更飽滿、宏亮
感覺說話費勁,聲音傳不遠,大致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沒有充分利用共鳴器官;其二是氣息不穩。
我們所發出的聲響都是依靠兩片聲帶震動而成,本質上沒有多大的差別,但是震動經過了咽、喉、口腔、鼻腔、胸腔等人體自然的空間後被逐漸修飾、放大,形成自己的風格,最終傳達到聽眾的耳朵里。在我們說悄悄話(用氣聲)的時候,聲帶並沒有震動,僅僅依靠氣息的摩擦,再怎樣用力,也不會有任何聲響,因為沒有震動,也就沒有共鳴!反之,要追求聲音洪亮,一味依靠聲帶的強烈震動,只能造成聲帶充血,聲音嘶啞。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共鳴腔,讓震動在口腔、鼻腔甚至胸腔得到共鳴,放大,自己的聲音才會飽滿,圓潤,高揚。
幾個小技巧: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鬆喉頭,閉合聲門(聲帶),象金魚吐泡一樣輕輕地發聲。或者低低的哼唱,體會胸腔的震動;
2、降低喉頭的位置:(同上);喉部放鬆、放鬆、再放鬆
3、打牙關:所謂打牙關,就是打開上下大牙齒(槽牙),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後發出一些母音,如「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
4、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軟齶:打一個哈欠,順便長嘯一聲(注意周圍有沒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實就是打開口腔的幾大要點,以後在大聲說話的時候,注意保持以上幾種狀態就會改善自己的聲音。但是,切記,一定要「放鬆自己」,不要矯枉過正,更不要只去注意發音的形式,而把你說話的內容給忘了,這就本末倒置了。
氣息的問題
發音靠震動,震動靠氣息,所以要使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就要有飽滿的氣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隨時保持一定的呼吸壓力。平時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緩呼的練習,最好在練習說話的時候先站起來,容易尋找到呼吸狀態,要坐的話,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傾。
運用氣息的時候,千萬不要「泄氣」,要在上述的呼吸壓力中緩緩的釋放,並且要善於運用嘴唇把氣攏住。這樣來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壓力平衡。
聲音的線路問題。
我們的發音,有一個不易察覺的線路,比如打呼哨,聲音很響亮,道理就在於氣息暢通,聲音集中,通行無阻。說話也是這樣,要盡量讓自己的氣息貫通,讓聲音盡量沿著口腔內部的中縱線穿透而出。這樣才能使聲音集中而明亮。
如何區分平舌音和翹舌音
普通話中舌尖前音(又叫平舌音)z、c、s
和舌尖後音(又叫翹舌音)zh、ch、sh這兩類聲母的發音部位一前一後,完全對立,很多人會把舌尖後音讀成舌尖前音。
若想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熟練掌握這兩類聲母的發音特點及規律,其次要能准確區分含有兩類聲母的不同的字詞。
具體的區分方法是:
第一,利用普通話聲韻配合關系來區分。普通話聲韻配合規律顯示:
(1)以ua uai uang 作韻母的字,聲母是zh ch
sh,如「抓、耍、拽、庄、床、雙」等;
(2)以en作韻母的字,除了「怎、參(差)、岑、森」幾個字外,以eng作韻母的字,除了「層、曾」和以「曾」做聲旁的少數字外,其餘字的聲母都是舌尖後音。
(3)以ou作韻母的字,除了「湊」等少數字外,其餘的聲母是ch;
(4)以uen作韻母的字中,只有「順、吮、舜、瞬」四個字的聲母是sh,其餘字聲母是s;
(5)以ong作韻母的字中,聲母只有s,沒有sh。
第二,根據形聲字聲旁的表音功能,利用已知的聲旁推斷出同聲旁的一批字的讀音。這種方法雖有例外,但不妨一試,只是用時須謹慎,以免有出入。
㈥ 怎麼把普通話說標准
一、找出普通話和自己方言中的對應規律,加強規律、加強記憶。各種方言和普通話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上,詞彙和語法方面的差異較小。語音的差異主要表現有:多數地區平翹舌音不分,n、l不辨、缺少eng、ing、e、uo等韻母,沒有輕聲以及兒化音亂用,還有多數人的韻母圓唇度不夠等,綜合這些特點,學員可以自己或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找出方言和普通話的對應規律,對難點多加練習和記憶,效果會倍增!
二、常聽多練,反復練習。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聽力」或「練耳力」,良好的聽力是學好普通話的基礎,所以多聽是初學者要注重的一個方面。聽的素材可以選擇中國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看電視時應注意播音員的口形,可以邊聽邊模仿。也可把普通話標准者的錄音和自己的錄音的比較,找出差異。加以改進!
三、說:聽力好了,就要多動口聽力是個前提,說是重點。說好普通話應以字音準確為前提,所以在學員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習的步驟,否則本末倒置多費氣力而仍改不掉語音的錯誤。首先要學好漢語拼音打好基礎,打好了基礎等字音比較標准了,可以試著練習有針對性的繞口令,以便提高發音器官的協調的發音的能力。等字音掌握准確了,再演繹作品,多加練習,培養良好的語感。
注意在「說」的過程存在的問題
1.吐字歸音:吐字歸音的要求是:字頭彈出、部位準確、氣息飽滿、結實有力;字腹拉開立起、氣息均勻;字尾完整自如、歸音到位、干凈利索、趨向干凈。其實一個漢字的音程很短,要在短短的時間內兼顧聲韻調和吐字歸音,所以必須從日常訓練開始嚴格要求:*出字要求聲音的發音部位準確、彈發有力。
*立字要求韻腹拉開立起,做到「開口稍閉,閉音稍開」。
*歸音收音時要干凈利索不可拖泥帶水。
尤其是「i、u、n、ng」等做韻母時,要注意口型的變化。注意克服韻尾不到位、歸音不到位以及調值不準確的問題。同時還要注意輕音、兒化、重中格式以及音調的發音特點。
2.繞口令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首先繞口令的作用是促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口齒伶俐、吐字清晰。針對繞口令,在繞口令練習中不要過急過快,先要按照普通話正確的發音方法發音,練習應做到速度有慢到快。聲音有小到大,段子由易到難。否則不科學的訓練導致發音不準、吐字含糊,念的越快錯誤發音重復的次數越多,離正確的發音標准越遠!
3.演繹朗讀文章時,一定要停連與重音訓練正確表達文章的情感。在讀作品時,要注意停連、重音、語氣、節奏。也就是一句話里,哪裡該停,停多久;哪裡是重音,哪裡該輕讀;一段話中,哪幾句該連,那幾句不連,哪幾句是重點;整個句子的聲音形式是升還是降,是強還是弱,是急是緩這些都要細細品味,多多練習;朗讀文章的方法:快看快想穩出口、少停多連。把握好氣息的調整和文章的整體性。
朗誦是一門極高的語言藝術,但是朗誦對於大部分學員、尤其是初學者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熟知朗誦的人都知道學好朗誦需要兩大功底:一個標准流利的普通話,另一個需要熟練的朗讀功底。其實這些做到還不夠,我們要了解一下朗讀和朗誦的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在這個「誦」上;另外,前者只要表情達意就可以了,後者不但要做到表情達意,還有通過有聲語言對作品進行再度創作,通過語言表達技巧給聽眾以音樂美、構圖美、感覺美和意境美的享受;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老師教授的朗誦技巧可以去欣賞朗誦作品。同時提升自己品位和朗讀技巧要通過一些訓練可以使我們逐漸掌握漢語語法規律,培養敏感的語感,還可以使聲帶、發音、語氣、語調、語勢等得到全面鍛煉,相聲情並茂的境界攀登。但是要注意在訓練過程中應採用循序漸進的練習方法。
第一步是初步訓練(基礎)。可以選用百字左右的文章作為朗讀的素材。要求是:發音準確,聲音洪亮,吐字清楚,不添字,丟字,不讀錯字,不顛倒字,按標點符號以及語法停頓要求進行恰當的停頓。
第二是過渡訓練。可以選用二、三百字的文章朗讀。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過渡到通順流暢,且能讀出陳述、疑問、感嘆、祈使等幾種句子的不同語氣、語調。
第三步是鞏固訓練。可以選用五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讀,重點練習朗讀技巧,並結合聽范讀鞏固前兩步的訓練成果。要求在前兩步的基礎上能進一步讀出長句中的停頓和句中的輕重緩急,且依據文章的思想內容,恰當而自然地帶者感情去朗讀。
第四步是綜合技巧練習。可以選用八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讀。將分項訓練中得到的各種技巧綜合運用到朗讀中去。要求語言流暢,語氣連貫,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通過上述這四步的練習,朗讀的水平會就會層次性的提高,可以在普通話測試中獲得比較滿意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在學習時,不要泛泛而讀。今天這一篇,明天讀那一篇,這樣是事倍功半。所以要有學習的專注性,尤其對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還是記住那句話:熟能生巧。
在正確方法和刻苦的訓練中,一定可以百煉成鋼的
淺談共鳴和氣息控制在有聲語言藝術中的應用。
無論朗誦還是朗讀,氣息控制和呼吸調整是很重要的。
有人反映:在平時說話感覺不到氣不夠用,而在有聲語言表達過程中上氣不接下氣,這是因為平時說話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句話就說完了就自然停下來換氣,而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作品是別人寫的,為了能達到作品內容的清晰完整,自己就不能隨意換氣;為了把作品表達的更清楚、准確、完整聽起來流暢自然,充分的表情達意。所以在很多人一碰到長句子,索性往下沖直到氣用完為止;從而造成自己過度的喘氣和換氣,感覺讀完特別累,另外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共鳴,那麼長期下去發音器官會導致病變!導致這種情況的兩個原因:其一是沒有充分利用共鳴器官,其二是氣息控制不當。
平時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聲帶並沒有震動,僅僅依*氣息的摩擦,再怎樣用力,也不會有任何聲響,因為沒有震動,也就沒有共鳴!反之,要追求聲音洪亮,一味依*聲帶的強烈震動,只能造成聲帶充血,聲音嘶啞。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共鳴腔,讓震動在口腔、鼻腔甚至胸腔得到共鳴,放大,自己的聲音才會飽滿,圓潤,高揚,洪亮。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鬆喉頭,閉合聲門(聲帶),練發氣泡或者低低的哼唱,用手捂住胸口,體會胸腔的震動,就感覺字像是從胸腔里透出來的一樣;這就運用了胸腔共鳴!
2、降低喉頭的位置:喉部放鬆、放鬆、再放鬆;3、打牙關:所謂打牙關,就是打開上下大牙齒,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後發出母音「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4、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你會發現聲音顯得更清晰,明亮了;5、挺軟齶:找一下半打哈欠的狀態,或者學鴨子叫「ga-ga」!
以上技巧其實就是打開口腔的幾大要點,以後在大聲說話的時候,注意保持以上幾種狀態就會改善自己的聲音。但是,切記,一定要「放鬆自己」,不要矯枉過正;這樣可以正確運用口腔共鳴,一方面可以解除聲帶的壓力,減少聲帶的疲勞而引起的嗓子干澀、疼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吐字力度,顯得字音更加清晰、洪亮。
氣息控制:
平時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緩呼、急吸慢呼的練習,最好在練習說話的時候先站起來,容易尋找到呼吸狀態,要坐的話,也要坐直,做在座位的前端二分之一,頭正身直,上身微微前傾。
運用氣息的時候,千萬不要「泄氣」,要在上述的呼吸壓力中緩緩的釋放,並且要善於運用嘴唇把氣攏住。這樣來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壓力平衡。
氣息在朗讀或朗誦中的運用。
1.要根據朗誦或朗讀內容的長短來確定音量的大小。如果內容較短。一般來說,音量可以稍大,如果內容較長,一般來說,音量可以稍小,以免因為音量較大,持續時間較長,使嗓音嘶啞。
2.必須注意,要把握你的音高問題。就像唱歌一樣,起音的音高一定把握好,要適中,起音太高或太低,會給後面的朗誦帶來困難,或者高的朗誦不下去,或者低的聽不清楚。一旦不小心出現了起音偏高或偏低則應及時進行調整。
3.還有一點就是「氣口」。其實「氣口」是中國戲曲中的行話,也就是換氣的地方;什麼地方應該一口氣讀完,什麼地方應該停頓,都要做好事先准備;有的句子要一氣呵成,那就需要存儲足夠的氣,使其慢慢的呼出;其次,對文章要認真的分析,充分理解內容後,才能找到准確的「氣口」,氣息飽滿了,「氣口」有處理的好,那麼表達起來就舒服。
㈦ 有哪些發音方法和技巧
1.腹式呼吸
這是唱歌最基礎的部份,也是一般人所說的(用丹田唱歌)。一般人呼吸多用胸腔,呼吸時,會看到胸腔的起伏。如果有機會觀察嬰兒呼吸的樣子,會發現,嬰兒呼吸多是腹部起伏,這就是(腹式呼吸)。嬰兒的哭聲很宏亮,為何?因為腹式呼吸能將氣壓的更沉,我們能因此吸到更廣的氣,身體也有更盈餘的空間去發出共鳴。要練習腹式呼吸很簡單,有兩個部份:一,是習慣使用腹部來呼吸;二,是練習如何將氣留在身體裡面。這樣聽起來很籠統,其實有很簡單的方法可以依循練習。首先,每次唱歌前,花約3-5分鍾時間做呼吸運動;吸氣時,控制讓氣吸到肚子里,並明顯看到肚子起伏的動作。之後,嘗試將氣吸入腹部,閉住氣約十秒,再開始慢慢的吐氣,並練習花最久的時間將氣吐完。練習這個階段的時候,也可以在最後氣剩下一點的狀況下,用力把氣一口氣吐出去,同時練習兩種運氣方式。如此一來,久後唱歌自然習慣運用腹式呼吸,且運氣也更穩。在練習時,除了身體一定要放鬆外,可以試著一手壓住腹部,也確保丹田用力的程度。
C、三音以上:乃綜合上述原理配合運用,在使用各種發聲練習曲時可在譜上先劃上歌唱運氣方向的箭頭記號幫助發聲。歌唱的發聲方法「見仁見智」各有異同,有時候是殊途同歸;因此都以虛心之情,做理性判斷,分段練習,再綜合運用,定能增進演唱技巧,以上不揣陋見,尚祈同好指正。
㈧ 我國傳統語言學的注音方法
我國傳統語言學的注音方法,主要有「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這些注音方法,不僅對占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於現代的語音等方而的研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譬況法。這是一種以一個讀音相近的字作參照,描寫某字讀音與此字相像的注音方法。例如:
(1)《公羊傳·庄公一十八年》「蜷秋城者為客,伐者為卞。」何休注:「伐人者為客,讀伐民言之,齊人語也。見伐者為卞,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
(2)《淮南子•地形訓》說:「其地易黍,多旎犀。」東漢高誘注:「旎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這種方法只能對讀音作簡單、含糊的提示、說明,很難讓人們精確的理解所注字的精確讀音,加上它對發音的快慢,用氣的力度有要求,讓人拿捏不準,效果不是很理想。
2、讀若法。讀若法也叫讀如法,它是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提示要注音的字的讀音,實際上就是打比方。例如:
(1)《說文解字》:「殉讀若宣。」
(2)《禮記·中庸》:「其治國如示諸掌乎?」鄭玄注:「示,讀若『寘之河干』之寘。」
「讀若」一般只起擬音作用,是注音的最初形式,很難精確的為漢字注音。
3、直音法。就是用另外一個漢字的讀音來給這個漢字注音的方法。例如:
(1)《漢書•高帝紀》「高祖為人,隆舉而龍顏。」顏師古注引服虔曰:「舉音拙。」
(2)「單父人呂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日:「單音善,父音甫。」
直音法在我國使用了很長的時間,直到現在,仍有一些辭書依舊沿用這種方法,但是直音法本身也有局限性,主要是並不是每個音節都有同音字,這就給注音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4、反切法。用兩個字拼成另一個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和所切之字韻母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例如:華字是胡化切,取前者胡的聲母h和後者化的韻母ua相切,便是華字的讀音。
㈨ 怎樣學好普通話
掌握實用的語音知識;
了解本地方言與普通話的規律;
常聽多練,反復練習,多總結問題
學好拼音字母表;
善於領用漢語詞典。
㈩ 學習國語的好方法
快速學習普通話的方法和竅門不僅一要多聽,二要多練,三就是要重復。下面幾點希望大家在學習的時候注意了:
普通話要重視語音
學習普通話必須兼顧語音、語法、詞彙三個方面。漢語方面的分歧突出地表現在語音方面,不但各大方言區之間的語音系統差別大,就是一個地區、一種方言內部也常在語音方面有明顯的差異,而在詞彙和語法方面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是有限的。可以說,語音差異是造成交際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學習普通話的關鍵是學習以北京語音為準的標准音,學習語音必須專注地通過口、耳的訓練才能學好。
怎樣學習普通話發音
學習普通話語音包括發音和正音兩個部分。
發音準確是語音學習最基本的要求。發音是否准確與聽音、辨音的能力有關,所以首先要提高語音的分辨力。在掌握了正確發音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反復練習,達到完全熟練的程度。
正音是指掌握漢字、詞語的普通話標准讀音,糾正受方言影響產生的偏離普通話的語音習慣,這屬於一種記憶的訓練。方音同普通話語音的差異不是毫無規律的,了解了方音和普通話語音的對應規律,就不必一個字音一個字音地死記,而可以一批一批地去記。在正音的基礎上,還要通過朗讀
、會話練習,逐步運用到實際口頭語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