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局部沖突地區解決方法

局部沖突地區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3 06:22:43

Ⅰ 烏克蘭問題的解決方法

普京指出,烏克蘭問題三方聯絡小組(烏克蘭、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俄羅斯)簽署的新明斯克協議必須得到執行,這是烏克蘭局勢回歸穩定的有效途徑。新明斯克協議不僅是俄德法烏四國領導人研究制定的,而且得到了國際法的地位。目前,從烏克蘭東部局勢來判斷,沒有必要就烏克蘭問題再次舉行俄德法烏四國領導人會談。
談及克里米亞問題,普京說,烏克蘭要求收回克里米亞是一種報復性的行為,並不存在將克里米亞返回給任何國家的問題。
克里米亞半島原為烏克蘭行政區劃,名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於2014年3月經全民公決宣布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俄羅斯已將其接納為新的聯邦主體。
俄羅斯、德國、法國和烏克蘭四國領導人2月12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就長期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綜合性措施及烏東部地區停火問題達成協議。協議內容包括自15日零時起在烏東部實施全面停火、沖突雙方不遲於停火後第二天開始撤離重型武器。目前,烏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武裝沖突基本停止,但局部地區沖突仍很嚴重,停火協議未能得到有效執行。

Ⅱ 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局部沖突還時有發生,我們該如何避免戰爭

在不觸犯我國紅線的情況下,在保證主權不受損害的情況下,都可以協商解決

Ⅲ 如何解決國際沖突

強制的方法:
反報,報復,平時封鎖和干涉

非強制的方法:
政治的方法:談判與協商,斡旋,調停,調解(和解)和高級調查
法律的方法:仲裁和司法解決

詳情請查閱《國際法》之「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Ⅳ 誰知道冷戰時期世界局部戰爭的特點啊急需!

一、當代局部戰爭的發展和類型

局部戰爭是在一定地區內,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戰爭。二戰結束以來,新的世界大戰沒有發生,但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卻此伏彼起,一直沒有停息過。據統計,從二戰結束到80年代末,世界共發生過180多場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其中96%以上集中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廣大第三世界地區,而歐洲則相對穩定,所佔比例不到4%。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戰後亞、非、拉興起了偉大的民族解放斗爭風暴,民族解放戰爭在戰後,特別在60年代以前的局部戰爭中佔有相當的比重。60年代後,民族獨立國家間的局部戰爭和邊界沖突又頻繁發生。第二,由於美蘇爭霸具有全球性質,因此,這一時期的局部戰爭及地區沖突具有分散化的特點。第三,歐洲是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直接對峙的地區,因此,它雖是美蘇兩霸爭奪的重點,但誰也不敢貿然在這里動武。同時,美蘇為了各自的戰略利益需要,對各自在歐洲的勢力范圍嚴加控制,這一地區的一些潛在矛盾被壓制下來。第四,西歐是經濟發達地區,生產和資本高度國際化,這也制約了戰爭在這里的發生。

1991年初的海灣戰爭是兩極冷戰結構全面解體前夕的一次重要局部戰爭,反映了兩極結構即將崩潰,世界更加向多極化發展的一些特徵。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的這種急劇變化給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原來的一些熱點地區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解決或出現了政治解決的前景,如中東、阿富汗、柬埔寨、尼加拉瓜等。與此同時,歐洲卻亮起了紅燈。在東歐和原蘇聯大部分地區,由於民族爭端和領土要求而引發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連續不斷,而且呈現出長期化的特徵。

從二戰結束到80年代末爆發的180多場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共產黨和民族主義者領導人民進行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武裝斗爭,人民武裝力量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戰後有利的國際形勢下,亞、非、拉民族解放斗爭蓬勃發展,爆發了一系列以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為主要目標的民族解放戰爭。主要有:印度支那三國人民抗法戰爭(1945年9月—1954年7月);印度尼西亞人民反對英荷武裝干涉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1945年9月—1949年12月);馬達加斯加反法武裝起義(1947—1949年);埃及民族解放戰爭與埃及七月革命(1951—1952);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1954年11月—1962年3月);安哥拉民族解放戰爭(1961年2月—1975年1月);幾內亞比索和維德角群島民族解放戰爭(1961年8月—1974年8月);莫三比克民族解放戰爭(1964年9月—1975年6月)等。

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與民族解放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並不斷贏得勝利。這種戰爭沖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壯大了和平民主的力量,有利於國際局勢的健康發展。

第二,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主要有:1950年美國發動的侵略朝鮮的戰爭;1956年英、法、以聯合發動的侵略埃及的戰爭;1961年美國發動的侵略越南的戰爭以及1983年美國武裝入侵格瑞那達的戰爭等。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造成了地區的動盪。被侵略國家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第三,霸權主義政策引起的戰爭。主要有1968年蘇聯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蘇聯侵略阿富汗的戰爭。此外,蘇聯還利用古巴僱傭軍插手非洲安哥拉和衣索比亞的內戰。由地區霸權主義者直接挑起的局部戰爭有越南入侵柬埔寨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

第四,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亞、非、拉國家獨立以來,由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領土糾紛,以及民族、宗教、政治、經濟等諸多矛盾,一些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爆發了一系列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70年代,這種戰爭佔到該時期發生的各種類型局部戰爭總數的28.6%。民族獨立國家間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在亞洲主要有:印巴戰爭(1947,1965,1971),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武裝沖突(1955),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武裝沖突(1963—1965),敘利亞約旦邊境武裝沖突(1971—1980),伊拉克科威特邊境武裝沖突(1973),土耳其干涉塞普勒斯政變(1974),敘利亞干涉黎巴嫩內戰(1975—1976),民主葉門與阿拉伯葉門邊境武裝沖突(1979),兩伊戰爭(1980—1987);在非洲主要有: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邊界武裝沖突(1963—1964),索馬里與衣索比亞邊界武裝沖突(1964),索馬里與肯亞邊界武裝沖突(1964—1967),坦尚尼亞與烏干達戰爭(1972,1978—1979),索馬裡衣索比亞歐加登戰爭(1977—1978),埃及與利比亞邊境武裝沖突(1980),利比亞與查德戰爭(1980);在拉丁美洲主要有:尼加拉瓜入侵哥斯大黎加(1955),尼加拉瓜與宏都拉斯邊境沖突(1957),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足球戰爭」(1969)等。

第五,國內矛盾引起的國內戰爭。它包括國內對抗階級之間的戰爭以及國內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這類戰爭在亞洲主要有:中國人民解放戰爭(1946年6月—1950年5月),菲律賓國內戰爭(1946—),緬甸國內戰爭(1948—),越南南方國內戰爭(1954—1960),伊拉克人民武裝起義(1958),寮國國內戰爭(1959—1962),阿拉伯葉門國內戰爭(1962—1970),塞普勒斯國內武裝沖突(1963—1967),黎巴嫩內戰(1975—1976),阿富汗內戰(1978—1979),斯里蘭卡內戰(1983—1987);在非洲主要有:查德人民武裝斗爭(1965—1973),奈及利亞內戰(比夫拉戰爭)(1967—1970),衣索比亞內戰(1975—1978),查德內戰(1975—1986),安哥拉內戰(1975—1976);在拉丁美洲主要有:巴拉圭國內武裝起義(1947—1948),哥斯大黎加國內戰爭(1948),哥倫比亞國內武裝起義(1948—1949),玻利維亞人民武裝起義(1952),古巴國內戰爭(1953—1959),瓜地馬拉內戰(1954),委內瑞拉人民武裝起義(1958),巴拉圭人民武裝斗爭(1958—1961),尼加拉瓜人民反獨裁斗爭(1959—1963),多米尼加人民反獨裁斗爭(1959),瓜地馬拉反美反政府武裝斗爭(1960—1962),海地人民反獨裁武裝斗爭(1960—1970),智利武裝叛亂(1973),薩爾瓦多內戰(1981—1992),尼加拉瓜內戰(1983—1990);在歐洲有1946—1949年的希臘國內革命戰爭。

上述五種局部戰爭的分類只是大體上而言,實際上有些戰爭具有交叉的特點,如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既是國內革命戰爭,也是反對美國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印度支那的民族解放戰爭是同爭取建立社會主義的斗爭交織在一起的;拉丁美洲國家反獨裁的國內戰爭,大多同反對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斗爭交織在一起,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二、當代局部戰爭的特點

當代局部戰爭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作戰目的的有限性。20世紀上半葉,戰爭向著無限化方向發展走到了極限,進行戰爭的信條是:固守絕對的目的,使用絕對的手段,謀求絕對的勝利。二戰後,這一信條已失去意義,形成另一種原則,即戰爭主導一方一般不把完全佔領交戰國家的領土和威脅交戰國家生存作為作戰目的,而只持有限政治目的。60年代前,戰爭主導一方一般持被動有限政治目的。這一時期的大部分局部戰爭是由於老殖民主義者繼續推行殖民主義政策和美國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引起的,它們在發動戰爭之初企圖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或控制交戰國家領土,只是在遭到對方沉重打擊後,才被迫修改原來的政治目的。例如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時,不僅想消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而且想繼續擴大戰爭,只是在遭到中朝武裝力量沉重打擊後,才將原來的政治目的修改為維持朝鮮南北分治局面的有限政治目的。60年代後的戰爭主導一方一般持主動有限政治目的。蘇聯侵略阿富汗的戰爭、英阿馬島戰爭、海灣戰爭等大體上都是如此。

第二,軍事手段和范圍的有限性。軍事手段的有限性是指對投入戰爭的軍隊數量和使用武器進行適當限制,一般只投入部分軍隊,不使用核武器,不輕易使用生物化學武器。軍事范圍的有限性是指對作戰區域進行限制,如美國在侵越戰爭中,其地面部隊未越過北緯17度線。軍事手段的有限性表現為多種形態:(1)對等有限狀態,常出現於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家或綜合實力對比接近的國家之間的戰爭中。例如在印巴戰爭中,雙方都只使用了部分武裝部隊。(2)非對等有限狀態,常出現於綜合實力不均衡的國家之間的戰爭中。在這種戰爭中,大國在軍事上手段上加以限制,而中、小國家則可能是全力以赴。例如,美國1983年武裝干涉格瑞那達只使用了6000人的軍隊,對美國來說是一場小規模的有限戰爭;格瑞那達則傾其全力進行抗擊,對它來說無異乎是一場全面戰爭。(3)戰爭過程中由限制向非限制轉化。例兩伊戰爭開始時伊拉克只使用了陸軍兵力的一半,伊朗以劣勢兵力匆忙應戰,後來演變為一場國家全面戰爭,雙方都傾其全力作戰。

第三,戰爭狀態的有限性。二戰前,交戰國一旦正式交戰便進入戰爭狀態,雙方一般要宣戰和斷絕外交及領事關系。二戰以後,交戰國之間很少處於嚴格意義上的戰爭狀態,不僅沒有宣戰的實例,完全斷絕外交關系的例子也不多見,大部分戰爭是在保持外交和領事關系條件下進行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戰爭的目的有限以及軍事手段和范圍有限,交戰國一般在不危及國家生存的情況下均願保持外交關系,以給戰後政治解決留下迴旋餘地;另一方面是由於戰爭法確定了禁止侵略戰爭的原則,推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的國家,都採取了不宣而戰的方法來逃避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

第四,高技術較量。當代局部戰爭使用的常規武器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向高科技方向發展。蘇聯、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都把局部戰爭做為新型武器的試驗場,使當代戰爭越來越具有高科技性。戰爭的高科技性導致戰爭的高消耗,高消耗又使戰爭不得不加快節奏,盡早結束。例如,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以雙方擁有坦克5400多輛,作戰飛機1500多架。戰爭進行了18天,雙方損失坦克3000多輛,飛機500多架,交戰雙方特別是阿拉伯國家一方很難再繼續進行戰爭,只好接受停火建議,談判解決。海灣戰爭是一場高技術立體戰爭,空襲開始後每天消耗5億美元,地面部隊進攻後,每天耗資10億美元。如此高技術、高消耗的戰爭,要長時期進行下去,那是不堪設想的。

第五,受到國際環境的制約。當今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的聯系空前密切。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場局部戰爭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跟其他國家有利害關系,特別是同超級大國及其盟友的利益密切相關。超級大國的全球爭霸戰略像一條看不見的線貫穿於局部戰爭之中。局部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往往不是由交戰國之間來決定,而是由超級大國及其盟國來控制的。如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既爭奪、又避免直接相撞的政治目的指導下,一方面有節制地分別給阿以交戰雙方運補了部分武器技術裝備,另一方面又在幕後緊急磋商,頻繁接觸,穿梭斡旋,促使雙方停火。從這個角度看,當代局部戰爭就不是純局部性質的戰爭,而是有東西方對抗、美蘇爭霸的國際背景,具有世界性。

上述特點是從局部戰爭的總體而言的,集中反映在一些有代表性的局部戰爭上。由於戰爭類型的多樣化以及參戰國綜合國力的差異,不同類型的戰爭、不同國家進行的戰爭,往往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如被壓迫民族和國家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一般呈現出以弱勝強的戰爭特點。這種戰爭多是最大限度地動員和組織民眾,採用游擊戰的形式,實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戰爭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國內戰爭,一般作戰武器陳舊,持續時間長,多數局限在邊境地段或局部地區。

Ⅳ 如何解決民族、宗教矛盾,歷史遺留問題,領土爭端,如何解決局部戰爭和沖突

這種問題自人類誕生到現在都沒能解決,你卻在這里問這種問題,要我說的話:時間解決一切!

Ⅵ 目前世界上經常發生局部沖突戰爭的地區。

中東不用說,因為地底的東西,幾十年都沒有平靜過。東南亞緬甸等部分地區幾十年也沒有平靜過。南美洲,墨西哥及哥倫比亞幾國也一直混戰。然後就是歐亞大陸烏克蘭附近地區了。

Ⅶ 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如何處理矛盾與和諧的關系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什麼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為有諸多社會矛盾特別是錯綜復雜的人民內部矛盾需要處理,需要協調。正因為有矛盾,才要和諧,正因為要和諧,才要協調矛盾。

現實世界是充滿矛盾的,是充滿辯證法的,矛盾和辯證法是一切事物,包括人類社會的本來客觀面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律和本來面貌。列寧說:「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是宇宙間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觀點,即矛盾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觀察世界,是科學的世界觀;運用對立統一觀點解決矛盾,是科學的方法論。面對今天錯綜復雜的矛盾局面,一定要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分析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諸多社會矛盾。一定要高度重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極端重要性。人民內部矛盾是我國社會現階段人際關繫上的主要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題。正反經驗表明,堅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主題,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始終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社會就和諧,事業就發展;否則,社會就動盪,現代化建設事業就受挫折。

一、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會現象,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利益分析是觀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人民內部矛盾,說到底,就是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關鍵是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有五個特點:第一是根源性。利益矛盾也是一切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發展和變化的總根源。第二是主導性。利益矛盾制約、影響著人民內部其他各類矛盾,是起主導作用的矛盾。第三是群體性。人民內部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群體的利益要求,往往是以群體要求的形式表現出來。第四是非對抗性。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第五是轉化性。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人民內部非對抗性利益矛盾可能轉化成對抗性。

在我國今天的人民內部,在個體利益、群體利益之間,在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在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在暫時利益與根本利益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矛盾。人民內部的這些利益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這些矛盾,只能在改革即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用利益協調、統籌兼顧的辦法來解決。

二、領導與群眾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方面,始終保持領導與群眾的密切聯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

領導和群眾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的焦點所在。劉少奇認為:「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現象,一切沒有辦好的事情,領導上都有責任,人民會來責問我們國家、黨、政府、經濟機關的領導人,而我們對這些問題應該負責任。」因為我們黨是執政黨,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領域中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出現問題和工作失誤或多或少都同領導的工作和責任有一定的關系。

領導和群眾的矛盾,主導方面在於領導。在領導和群眾的矛盾中,如果領導方面是錯誤的,群眾方面是正確的,那麼矛盾的主導方面毫無疑問在於領導,如領導中間的腐敗和官僚主義。領導應當改正自己的錯誤,堅決開展反對腐敗和官僚主義的斗爭,贏得群眾的擁護。如果領導方面是正確的, 群眾方面是錯誤的,矛盾的主導方面也在於領導,因為領導應對群眾做說服教育工作,領導應採取正確的處理措施。當然,也不能把一切錯誤和問題都歸咎於領導,說領導處於矛盾的主導方面,是指領導的責任、領導的工作,不是就領導的是非而言。當前,領導與群眾的矛盾特別突出地表現在個別領導幹部的腐敗和官僚主義上。

三、積極預防人民內部矛盾的對抗和激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對抗是矛盾雙方採取外部沖突的形式來解決矛盾的方式。要把矛盾的對抗性質與矛盾的對抗形式區別開來。矛盾的對抗性質,是指矛盾由於其雙方在本質上根本對立所具有的對抗性質。矛盾的對抗形式,是指由矛盾的對抗性質或者其所處的具體條件所決定的矛盾雙方採取的外部沖突的解決形式。對抗性矛盾,即矛盾雙方具有本質上根本對立的對抗關系的矛盾,往往在最後不得不採取外部沖突的對抗形式。但即使是對抗性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不採取對抗形式。而非對抗性質的矛盾,雖然矛盾雙方在本質上並不具有根本對立的性質,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出現對抗的解決形式。人民內部矛盾不是對抗性矛盾,並不等於就不可能出現對抗現象。在一定條件下,人民內部矛盾也可能會出現外部對抗的解決形式,即人民內部矛盾的對抗和激化。

人民內部矛盾的對抗和激化表現為社會沖突,我國發生的社會沖突絕大部分是人民內部的矛盾沖突。人民內部矛盾沖突往往發端於經濟領域,又有可能由經濟利益沖突發展為思想政治沖突,由個別沖突發展為局部性、地區性沖突,乃至全國性沖突。如果人民內部矛盾沖突同階級斗爭、敵我矛盾糾纏在一起,處理失誤,就有可能進一步轉化,釀成社會動亂。

群體性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對抗和激化的具體表現,是指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嚴重影響、干擾乃至破壞正常社會秩序的社會沖突事件。既然群體性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那麼對群體性事件首先要給予嚴格的界定,要嚴格區別多數參與群眾和少數壞人,多數參與者是群眾,只有極少數是壞人。

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一定要採取正確的處理原則和辦法。要分清不同性質的矛盾,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不問青紅皂白把一切錯誤歸咎於群眾,助長領導的官僚主義;二是看不到群眾中的錯誤傾向,對少數壞人失去警惕。要做好工作,依法辦事,滿足群眾提出的可以解決的合理的要求,恰當地處理好各種問題。要把參與的群眾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對少數觸犯刑律的給予必要的制裁。要以事件作為改善工作、教育幹部和群眾的特殊手段,採取各種措施消除不安定因素。從長遠看,要從體制上建立健全切實接納群眾訴求並及時給予解決或回應的暢通有效的機制。

四、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堅持提高效率的前提下, 注意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是目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突出任務

鄧小平同志在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也十分重視貧富差距的問題,90年代初,就設想在20世紀末達到初步小康水平的時候,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差距過大的問題。

就我國的實際來說,改革之初,首要問題是發展經濟,提高效率,解決溫飽。把蛋糕做大,當然也不能忽視收入分配的公平,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公平問題突出了,就要集中解決一下公平問題。平均主義是一種不公平,差距過大也是一種不公平,當前平均主義與差距過大同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突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需要效率,但為了保持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在實現效率,推進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承認一定差距的相對公平。當然,實現和維護公平,不僅僅是收入和財富分配等經濟問題,也是個全方位的問題,涉及到政治、經濟,涉及到公民權利、社會地位、民主施政、自由平等、公共服務、司法公正等政治和社會內容。這些意義上的公平要求,與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當前,應當把維護和實現這樣的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從社會全方位出發長遠地考慮這樣的公平問題,從體制、法律、政策上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不斷促進權利、機會、規則等方面的公正和公平。但除此之外,講公平也必然涉及收入分配的結果,這就要在堅持效率的前提下,注重解決收入分配上差距過大等問題。

五、形成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合理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構建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經濟——政治體制,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長效機制

和諧社會要有兩個層次合理的社會結構:一是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結構。有兩種利益格局是不利於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一種是平均主義的利益格局,一種是貧富懸殊的利益格局。要構建既有一定差別,又保持一定公平的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結構。首先,保證社會成員利益競爭的條件和機會平等。既要關注公平的結果,也要關注公平的起點、條件、 環境和過程。要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和分配秩序,保證競爭機會均等,徹底實施義務教育,實施農民和城市失業人員免費技能培訓,為一切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競爭起跑線和公正的競爭環境。其次,保證社會成員利益分配相對均衡。要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激勵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機結合,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證社會成員利益相對均衡。

二是形成與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結構相一致的,合理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兩極分化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窮人很多,富人很少,中間收入的人少,社會不穩定,容易出問題。與此相反,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諧。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中等收入層為大多數的「橄欖型」社會成員構成結構,把社會分化、社會差別控制在適度的范圍,盡可能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與合理的利益結構和社會結構相適應,要構建有利於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利於調動各方積極性,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體制,從制度上、體制上保證合理的社會結構保持長期穩定。

在我們國家,共產黨是執政黨,黨和黨的領導幹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這就向黨和黨的領導幹部提出了執政能力建設的問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的能力,是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提高領導幹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的能力,這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性環節。

Ⅷ 局部戰爭有哪些

局部戰爭
在一定的地區內,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有限目的的戰爭。與世界大戰相對而言。戰爭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區,在一定范圍內對國際形勢產生影響。美國一些人士把局部戰爭稱為「有限戰爭」,即在戰爭目標、武器使用、參戰兵力、作戰地區等方面有所限制的戰爭。80年代,他們還把戰爭區分為低強度戰爭、中強度戰爭和高強度戰爭。局部戰爭主要是指低強度戰爭,其中包括地區性武裝沖突,游擊戰與反游擊戰,叛亂與反叛亂,中、小規模武裝入侵與反入侵,「外科手術式」的突然打擊等。
歷史上雖有許多戰爭帶有局部戰爭的性質,但都沒有「局部戰爭」的稱謂。馬克思於1859年在《普魯士對戰爭的看法》一文中提到:「法國專制君主所發動的戰爭,無疑地不僅不可能是政治術語中所指的那種『局部戰爭。」從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前夜,歐洲各國的戰爭可能發展成為世界大戰時,恩格斯在1887年3月致J.倍倍爾的信中也談到了歐洲的戰爭和世界大戰問題,恩格斯指出:俄國和普魯士的外交界曾竭力要挑起一場局部戰爭,遺憾的是,誰要是首先動手,誰就會挑起一場世界大戰。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爆發了數百次戰爭,其中除兩次世界大戰以外,其他的都是局部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際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和蘇聯成為主要的競爭對手,經過半個世紀的激烈角逐,雙方的核武器力量勢均力敵,常規武裝力量也互有長短,它們有資格進行世界大戰,但是因為誰也無法打贏一場大戰而未敢首先動手。蘇聯解體以後,世界戰略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爭取和平的力量已經超過了戰爭力量,世界大戰在較長時期內可能打不起來。但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還存在,世界的各種矛盾還存在,軍備競賽依然在進行,國際社會還很不穩定,局部戰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戰爭形態。
局部戰爭由於其原因 、時間、地域 、規模、目的 、手段和性質等方面的不同 ,可區分為不同的類型。①從原因上區分,有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領土完整的戰爭;有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為其經濟或戰略利益而直接進行武裝侵略或操縱和支持別國進行的戰爭;有全球霸權主義國家與地區霸權主義國家爭奪勢力范圍的戰爭;有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利益沖突而進行的戰爭;有發展中國家之間因經濟利益沖突、民族沖突、宗教沖突或歷史遺留問題而引起的戰爭等。②從時間上區分,有短期(突發性)、中期或長期的戰爭。短期戰爭偶然性、突然性大,戰爭進程快,一場戰爭往往只有幾天甚至幾小時就可結束。中期戰爭持續時間一般在幾個月至1年。長期戰爭持續時間達1年以上。③從地域上區分,有世界某一地區內兩個或若干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有世界不同區域內的兩個或若干個國家的戰爭, 有某一個國家內部的戰爭。④從規模上區分,有參戰兵力較少,具有戰術性質,國家一般不需進行動員的小規模戰爭;有參戰兵力較大,國家需進行局部動員的中等規模的戰爭;有參戰兵力和戰爭動員涉及1個至數個戰區,在1個甚至幾個戰略方向上進行的大規模戰爭。⑤從目的上區分,有奪占對方領土、領海及戰略資源等掠奪性戰爭,或奪回被對方佔去的領土、領海而發動的戰爭;有破壞對方經濟建設、軍事設施等為目的的破壞性戰爭;有使用強大的軍事實力,以恐嚇教訓對方為目的的戰爭;有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為干涉別國內政,鎮壓別國人民,肢解別國領土等而發動的顛覆性戰爭;有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內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政治集團,為奪取國家政權或地區政權而進行的奪權性戰爭,等等。⑥從使用武器類型上區分,有常規戰爭、核戰爭以及核威懾條件下的戰爭。⑦從戰爭性質上區分,有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
局部戰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戰爭與政治的聯系更加直接。在現代條件下,局部戰爭受政治因素的制約非常明顯。在許多情況下,局部戰爭的目的最終不是完全依靠軍事行動來達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來解決。軍事行動不能須臾脫離政治為其規定的目標,有時則應以准確有效的軍事行動為外交談判服務,成為直接進行政治斗爭的工具。戰爭過程中往往是作戰與談判相配合,「邊打邊談」,「打打談談」,而其結局多以外交談判或政治妥協方式解決。②戰爭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局部戰爭的目的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經濟目標上;戰爭規模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運用一定的兵力;戰爭的時間有限,力爭避免曠日持久;戰爭的空間有限,多發生在戰略邊緣地區、爭議地區或敏感地區,限於雙方境內一定縱深、一定的海區或空域范圍。③戰爭的爆發多具有突然性。挑起戰爭的一方,力求在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戰果,又不致使事態無限制地擴大,往往以突然的方式給對方以猝不及防的打擊,造成既成事實和有利於己的局面。同時,由於局部戰爭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突然襲擊可以達到「閃擊致勝」、「初期致勝」的目的。④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現代局部戰爭的戰場,有人稱為是「新式武器的試驗場」。雖然戰爭規模有限,但現代化程度很高,消耗巨大。除核武器外,往往使用最先進的飛機、艦艇、坦克、火炮、導彈以及激光、電子、衛星等尖端技術。科學技術越現代化,局部戰爭的高技術性也隨之增強。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由於世界上許多社會基本矛盾尚未解決,強權政治、霸權主義仍然是產生戰爭的根源。因此,在長時期內世界大戰沒有爆發的情況下,局部戰爭仍將是主要的戰爭形態並將長期存在。局部戰爭與世界大戰雖然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轉化為世界大戰。未來有的局部戰爭可能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可被分類為機械化戰爭的像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第一,二,三,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機械化部隊為先鋒,步兵層層推進鞏固陣地的戰術,而且每個作戰部隊只分配了少量的通訊設施,由於戰爭信息的不及時性和不準確性,所以指揮官不能有效的判斷戰場的形勢,大大延緩了戰爭的進度。
信息化戰爭,它是建立在即時的信息傳遞基礎上的,像第五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美國武裝入侵格瑞那達,空襲利比亞,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隨著偵察系統的完善,尤其是無人偵察機,間諜衛星的運用使前線的戰況能及時傳送到指揮官,從而能有效的進行精確打擊和精確部署。戰場已經沒有了前沿和後方的區分,任何目標都有可能成為被打擊的可能性。美軍現在使用的C4ISR系統就是專為信息化戰爭打造的戰時指揮偵察控制系統

Ⅸ 面對當前政治經濟形勢。應如何處理好中日、中美、中法關系

當前,國際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正在繼續,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顯現。國際環境對我國利大於弊、積極因素多於消極因素的總體狀況沒有改變,但某些挑戰和問題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關注。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雙邊關系發展大勢已不為局部問題所左右;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對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重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當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與發展面臨的問題愈加緊迫。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這不僅使一些地區的人民生活被置於水生火熱之中,而且使這些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水平拉大,導致世界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加劇。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如今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相當程度上是由於國際沖突和國際地緣政治因素中的不確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當今許多局部沖突和地區爭端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事實上,在當今多數地區性沖突的背後,都有不同大國之間的利益角逐。地區性沖突、戰亂的增多和加劇,必然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對大國關系構成負面沖擊,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不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二、霸權主義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美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是國際斗爭的主線。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霸權主義直接間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當前世界的許多地區性沖突、動盪和緊張,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由於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權戰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調整。美在伊戰後治理問題上面臨的困境超出布希政府當初的想像。伊戰後,美在伊拉克迅速穩定局勢、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會以及將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軍戰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計劃不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對伊戰帶來的種種問題和壓力,如伊境內連綿不斷的恐怖襲擊和暴力事件、持續攀升的美軍傷亡人數、美軍虐俘丑聞、以及始終不能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找到一條法理上站得住腳的理由,等等。美為藉助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幫助其解脫在伊拉克等問題上的窘境,單邊主義姿態有所收斂。不過,迄今為止,美謀求霸權的勢頭沒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問題上的姿態變化雖暴露美難以單槍匹馬獨步世界,但與越南戰爭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並未使美傷筋動骨,沒有動搖美推行強權政治所依靠的實力基礎,亦難以使布希政府對其霸權戰略進行全面反思,從根本上吸取教訓。不論美兩黨中的哪一方贏得這次大選,美對外戰略都將保持一定連續性,一些基本特徵在中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第一,美為其世界霸權謀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單極世界秩序的戰略目標不會改變。盡管民主黨在加強美世界霸權的策略手法上與目前的共和黨政府會有所不同,但爭取使美世界霸權最大限度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是美兩黨的共識;第二,美加強對國際地緣政治中敏感地帶控制的方針不會改變。美歷來重視地緣政治因素在國際戰略平衡中的重要意義。近年來,美針對國際形勢的新特點,正全面、系統地調整其全球戰略部署,以便為給其新的霸權戰略在地緣上提供更好的依託和保障。北約東擴計劃、大中東改造計劃、亞太軍事部署調整計劃,是美全球戰略部署大調整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從地緣上看,這三個部分涵蓋整個歐亞大陸,並將大西洋、太平洋乃至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一體貫通,形成整合兩翼,突破中心、彼此呼應的態勢。美全球戰略部署調整意在一箭四雕,即整治穆斯林國家、牽住歐洲、堵住俄羅斯、看住中國。美政府輪換可能會在某些局部和具體步驟上影響美全球戰略調整的實施,但不太可能觸動其整體框架。第三,美倚重軍事優勢加緊爭奪國際戰略制高點的趨勢難以改變。目前,美軍費開支佔世界軍費開支的一半,美超強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軍事上。美在推行霸權戰略的過程中,正不遺餘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軍事革命中搶占的先機,全面加強美軍的機動反應能力,擴大美戰略優勢地位。今年8月,美國總統布希公布,今後10年中將逐步調整大約7萬名駐扎在西歐和亞太地區的美軍地面部隊,以適應21世紀戰爭的需要。美在軍事技術和能力上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的不對稱優勢,是其實施全球戰略大調整的前提和保障。民主黨在用兵上可能比布希政府相對慎重一些,但軍事優勢在美推行霸權戰略過程的非凡意義不會因此而被忽視。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重;美國反恐戰略對國際反恐斗爭之局限和弊端進一步顯現;國際反恐斗爭中雙重標准問題反映出國際反恐陣線的內部分化傾向。今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後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動。其次,美國反恐戰略在國際反恐斗爭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無遺。布希政府在「9-11」事件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的兩場「先發制人」的戰爭,不僅未使恐怖主義受到震懾,或使美國和世界變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為又一個恐怖主義的滋生中心,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反恐戰爭」使世界出現「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這種現象同美國反恐戰略中幾個根本性的問題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一是反恐動機不純,利用反恐圖謀霸權。伊拉克戰爭是典型例證。伊拉克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本來沒有關聯,現在卻變成了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上對伊拉克製造「莫須有」的罪名,強行發動一場旨在實現其大中東霸權計劃的入侵戰爭,在伊拉克社會和阿拉伯世界激起強烈反美情緒。二是將反恐斗爭等同於軍事斗爭,治標不治本。布希總統在「9-11」事件後稱美國與國際恐怖主義進入長期戰爭狀態,實屬無稽之談。恐怖主義襲擊無論手段如何殘忍,破壞如何嚴重,本質上仍屬跨國犯罪活動。有效的反恐斗爭應更多倚重司法、公共安全、情和金融體系中的資源和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而消除恐怖主義的根源更有待於經濟和社會政策的配合。除非別有動機,將反恐斗爭與戰爭簡單

地劃等號,不僅牽強附會,使反恐斗爭傷及大量無辜,而且難以觸動恐怖主義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三是美國將巴以問題同國際反恐混為一談,不但促使巴以雙方繼續以暴易暴,而且加劇了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為國際恐怖勢力所利用。當前國際反恐斗爭中另一個問題是某些國家用雙重標准對待恐怖主義問題,國際反恐陣線的分化傾向愈來愈明顯。美俄在反恐問題上的對立情緒加劇。俄羅斯別斯蘭恐怖事件發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試圖藉此將車臣問題國際化,對俄車臣政策的質疑之聲壓過了對恐怖分子的譴責,甚至施壓要求俄政府同車臣恐怖分子談判。此舉激怒了普京和俄朝野人士,對俄美反恐合作在心理上是一個打擊。其次是美歐在反恐問題上的分歧繼續發展。歐盟發言人在俄羅斯別斯蘭恐怖事件後重申,歐盟反對以先發制人形式「對殺戮罪行作庭外審判」。此舉雖說是針對俄羅斯車臣問題的表態,但實質也是對美、英在伊拉克發動「先發制人」戰爭的合法性的再度質疑。四、世界經濟可望繼續保持繁榮,但高油價、對戰略性資源的惡性競爭、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趨於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猜測,今年和明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5%。世界經濟在去年第三、四兩個季度和今年第一個季度連續三個季度達到5%的年增長率後,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長率回落到2�5%。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在進入今年第二季度後同時放緩。按年率計算,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從今年第一季度的4�5%下降到第二季度的2�8%。不過,由於消費支出在7月份之後重新出現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今年美國經濟仍表示謹慎樂觀,預計全年將達4�3%。日本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年率均達到了6%,但今年第二季度跌至1�7%,重新喚起人們對日本經濟能否保持持續復甦的憂慮。歐元區今年上半年的年增長率達到2�3%,盡管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消費支出、出口需求等均停滯不前。世界經濟中的另一個積極動向是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避免了硬著陸,在初步抑制了經濟過熱現象的同時仍保持快速發展;加拿大、印度、俄羅斯等經濟增長亦很強勁。總體而言,世界經濟這一輪復甦仍有望持續。與此同時,制約世界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的作用也在趨於上升,其中比較顯著的問題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對戰略性資源的爭奪引發惡性競爭跡象,貿易保護主義上揚。

Ⅹ 如何解決世界的局部沖突

樓主你真是人才啊
個人感覺沒有慾望則沒有沖突 解決當地的生活條件 滿足生活需求 則可以解決沖突

閱讀全文

與局部沖突地區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紙巾折小白兔的方法視頻 瀏覽:56
基金技巧和方法 瀏覽:504
安神助眠的簡單方法 瀏覽:737
針灸研究方法免費下載 瀏覽:318
三星a8無響應解決方法 瀏覽:873
春天釣蝦的正確方法 瀏覽:395
手機來電錄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90
隔膜泵使用方法 瀏覽:229
顛病大發作治療方法 瀏覽:820
祛痘膏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83
回收舊手機的方法 瀏覽:279
版稅的計算方法 瀏覽:74
燒傷時正確的急救方法 瀏覽:11
DNA大片段突變的檢測方法 瀏覽:259
autocad2009的安裝及激活方法 瀏覽:955
用化學方法鑒別正丁基氯 瀏覽:326
樂視手機話筒設置方法 瀏覽:550
怎麼才能治療黑眼圈的方法 瀏覽:892
三種常用的交接棒方法 瀏覽:642
股票入門實戰的解套方法與技巧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