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工行業前景如何
手工行業前景還是很不錯的,因為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手工藝品,而且手工藝品的價格都是非常高的,所以說他的前景還是很好的。而且現在市場需求量也很大。
B. 傳統手工藝如何躋身現代工業
中國手工藝有萬年以上的不間斷歷史,經過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發展演變,正面臨著蛻變和再生的考驗。蛻變並不意味著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蛻變過程畢竟是脫胎換骨的改造。這一事實是殘酷的。但適者生存的原則不僅適用於自然界,也適用於文化產業。我們都清楚地看到,20世紀的一百年間、傳統手工藝從鼎盛期日漸下滑,到世紀末,已衰退到歷史的低點。而同樣在這一百年間,我們對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沿革、發展規律、文化內涵的整理和研究卻日漸興隆,到世紀末已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這一反差耐人尋味,但並不奇怪,它們都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發生的。前者與社會的轉型和變革緊密相聯,是已發生的客觀事實,不是理論問題。後者是在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對歷史的總結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有理論和實踐如何結合的問題。本文擬從近代以來傳統手工藝潛在的蛻變因素、工業社會與傳統手工藝的沖突來分析21世紀傳統手工藝的前途。結論正確與否,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一、近代:潛在的蛻變因素
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有史以來最深刻的變革,推翻了千年封建體制、建立了共和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又以摧枯拉朽之勢盪滌了舊的思想體系和陳規陋習,從而開辟了中國文化史的新紀元。然而在如此劇烈的社會震撼之中,傳統手工藝從表面看似乎沒有多少變化,大體上傳承了清代的風格和技藝,時強時弱地延續了幾十年。但從它與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相關性來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將迫使它發生蛻變的潛在因素。
(一)傳統手工藝的市場日漸縮小
在中國古代,手工藝品的使用幾乎涉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在「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環境中,手工藝提供了大部分的社會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禮服、禮器,小到民間的嫁衣、紙馬。尤其是宮廷和寵大的官僚機構對高檔手工藝的需求曾極大地刺激了它的生產,使金、玉、漆、木、絲織、刺綉等行業的技藝登峰造極。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體驟變,使頂戴花翎、龍袍朝珠一夜間被廢除,帶有封建等級烙印的手工藝立即失去了市場。這是市場縮小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來,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輸入中國,如洋布、洋油燈、洋火、洋襪、電扇、電燈、鍾表等等,逐步佔領了大都市的市場,就連慈禧、光緒都有了鋼琴和沙發。1893年(光緒十九年)上海安裝了6325盞電燈,次年達到9091盞。接著,北京、天津,包括皇宮禁苑都裝起了電燈(焦潤明:《中國近代文化史》)。這樣,實用手工藝的生產必然受到排擠。
(二)對手工藝品價值認識的偏移
傳統手工藝品原來就有兩大類別。一類是高檔品(即後來所說的特種工藝)。兼有觀賞和收藏的價值。一類是普及的實用品,直接服務於人的生活。在封建社會,高檔工藝品早就成了少數人積斂財富的對象,古物則當作「古玩」收藏。據《查抄和 家產清單》,何家玉器庫有「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玉磬二十塊、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鑲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以上共作價銀七百萬兩」。古玩器有「古銅瓶二十座、古銅鼎二十一座、古銅海三十三座……,以上共作價銀八百萬兩」等等。民國以來,實用手工藝品雖然有收縮的趨勢,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貴對高檔工藝品的需求並未有絲毫減少。因此對手工藝品的價值就明顯地偏向了高檔的特種工藝品。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明顯上升,使實用價值顯得無足輕重。晚清至民初蘇州工藝美術的畸形發展就是一例,當時以紅木傢具、玉雕、珠寶、檀香扇、刺綉為大宗,基本上都是特種工藝品。
(三)手工藝的創作觀念難以與時代同步
近代傳統手工藝的創作觀念長期停留在清代風格之中,少有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父子師徒世代相繼的傳承方式,使技藝和風格走向程式化,一時難以扭轉。正如《考工記》所說:「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二是近代文化轉型的不平衡性,使傳統手工藝無法迅速與時代靠攏。上個世紀初葉,當東南地區和大都市已經出現較多西裝的時候,邊遠地區還在給少女裹足,社會上出現了古今混雜、中西並舉的現象,傳統手工藝似乎無所適從。一些人感到世事的變遷,以創新來爭取市場,如景德鎮瓷瓶上出現了時裝人物畫。一些人處於獵奇心理,又丟不開傳統的觀念,就產生了非中非西的混合風格。如蘇州東山雕花大樓,既有中國吉祥紋和廿四孝雕刻,又有羅馬柱頭和文藝復興式的雕花,雜亂無章。只有刺綉不自覺地發生了比較徹底的蛻變。刺綉在古代以實用為主,明代露香園的「顧綉」開創了以綉仿畫的工藝,並廣為流傳。在實用刺綉日趨衰退的時候,這種工藝反而蒸蒸日上,但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刺綉了。三是高居於現實生活之上的高檔工藝品,本來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為上品,自然可以無視社會的變革。總之,近代傳統手工藝處在變與不變,似變非變的邊緣線上,預示著一場難以阻擋的蛻變之風將要橫掃中國。
二、現代:蛻變的必然性
20世紀的後五十年,中國的經濟曾經大落大起,而傳統手工藝反而大起大落,這必然會引起我們的深思:如此的「差異」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工業化社會,傳統手工藝必然要發生蛻變是客觀規律。而促成這一蛻變的因素則是多方面的。
(一)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20世紀50—60年代,傳統手工藝經歷了一個難得的復興期。在各級政府部門的直接指導下,集體所有制代替了分散的個體作坊,以創辦工藝美術院校和子承父業的兩種方式培養後繼人才。在計劃性對外貿易的經濟杠桿作用下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的過程中,許多廠社難以維持,甚至倒閉。而個體作坊又漸漸興起,手工藝生產以手工為主,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與工業化的批量生產完全不同,往往要因材施技。集群化的流水作業和等級工資制度把個人創造的積極性淹在「大鍋飯」中,在新的經濟體制中必然陷入困境。結果是大量的實用品由工業化批量生產、如日用陶瓷、傢具;少量的特種工藝品由作坊精雕細刻,如珠寶、金銀首飾等等,發生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二)與生活方式脫離的產品
傳統手工藝在現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與工業化社會生活方式的脫離。20世紀50—7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雖然簡朴,實際上已有嚴重的「西化」傾向。如單調的西式服裝、簡陋的西式住房、不變速的自行車、蒸氣火車頭等等。傳統手工藝除了換取外匯,與人民生活已經離得很遠。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人的生活從「溫飽型」向「小康型」、「富裕型」靠攏,西化趨勢加速,居住環境的改善、家用電器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汽車的增多、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都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時空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衣食住行的所需,主要依靠工業化產品,價廉物美。手工藝品雖然價格攀升,但「曲高和寡」。有一位女企業家斥巨資建立了紫檀博物館,能如此做的又有幾人?可見,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必然造成傳統文化中物質層面的收縮,哪一個民族都難以擺脫這個規律。
(三)「推陳出新」的誤區
傳統手工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始終處在「流變」之中,並由此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歷史風格。現代的「推陳出新」是不是能夠使它重新與時代潮流相匯合?70年代的兩次創新嘗試說明這是十分艱難的。在「文革」的鬧劇中,傳統手工藝在「樣板戲」的感召下,曾出現直接反映革命題材或「樣板戲」某個情節的高潮,可以稱為「樣板戲式」的推陳出新。這種創新基本上排除了藝術規律。隨著「文革」的結束,這種創新也就不了了之。70年代後期,百廢待興,為了振興傳統手工藝,又作了「文藝復興式」的創新嘗試,也就是提倡復興「漢唐風格」、「敦煌風格」等。意欲擺脫幾十年來明清風格的束縛,從古典藝術中汲取養料使之有更廣闊的創作領域。然而這種變相的復古在70-80年代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兩次「推陳出新」的遭遇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一是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毋庸贅言。但一般人心目中的傳統手工藝往往被定格在明清風格中,不僅因為它們與近代直接相聯,而且明清遺物眾多,如建築、園林、傢具、書畫、戲曲、小說等等,它們與手工藝品融合為一道古典文化的風景線,形成了認識上的定勢。對於專家備加贊賞的漢唐、敦煌等藝術反而感到陌生。蘇州寒山寺近年增建了一座仿唐塔,被不少人看成是「日本式」。如果一味復興,即使藝術水準很高,也難以為多數人賞識。二是改良不能挽救傳統手工藝。上述兩種「推陳出新」都是在保持傳統手工藝的技藝、材料、表現手法極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題材上進行切換,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實證明,在現代社會,傳統手工藝或者以既定的樣式顯示歷史的深遠;或者使技藝和風格分離,經過與現代要素的重新組合,才能融入工業化社會的環境中,從而獲得「再生」。
三、再生之路:脫胎換骨
在21世紀,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可能有三種生存方式。一種是整體的傳承。除了少數自然生存的品種外,還要從文化生態學的高度人為地保護最優秀的品種和大師級人物,使之不失傳。一種是傳統的技藝和現代風格的結合,即用現代審美意識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再創造,使之與現代生活環境相適應,如現代陶藝,它在造型、釉色、彩繪和肌理方面的變化都與現代派以及現代派之後的藝術有千絲萬樓的聯系。一種是將風格從技藝中分離出來,使之與現代材料和工藝結合。只有風格的移植,沒有技藝的傳承,形成似古非古的現代樣式。如西式裁剪的中式服裝,紐絆做成假扣,團花可以剪一塊織錦緞替代等。這種形式既能寄託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又能適應現代化環境,生命力將十分頑強。上述三種類型中,後兩種都以風格和技藝的分離為特點,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手工藝「蛻變——再生「的規律。
(一)形式與思想內涵的分離和移植
傳統手工藝的思想內涵很豐富,難以一言蔽之。但從根本上說,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尊卑有分的等級觀念、敬天祭祖的宗教思想、天人感應的宇宙思維、永不忘本的傳承意識、辟邪納吉的民俗傳統是融為一體的。然而社會的變革往往迫使傳統手工藝的形式層面與精神內質相剝離,或者給舊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內涵,或者用新形式表現古老的思想。舊形式新內涵的典型莫過於北京故宮從皇家禁苑成了博物館、江南園林從私家花園成了人民公園。另外,我們常見以京劇臉譜、儺戲面具作裝飾的現象,它們究竟是什麼角色或者什麼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神韻和風格。現代人佩玉只是為了吉祥,誰還記得孔子關於君子以玉比德的教誨呢?所謂舊內涵新形式的結合,是指用現代手法反映古老的觀念和思想。如現代時裝設計中那些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作品、現代少數民族舞台服裝的設計製作均是如此。再如,陰陽五行說是十分古老的宇宙觀念,在傳統手工藝中,代表四方的四神是這種觀念最直觀的反映。2001年「藝術和科學」研討會的系列招貼畫《金木水火土》(見《裝飾》2001年四期封二)就用全新的視覺形象表現五行、五色觀念。由李政道創意的雕塑《物之道》(見《裝飾》2001年四期彩頁)則是以「陰陽互抱」為內涵的現代作品。
(二)形式與技藝的分離和移植
中國傳統手工藝風格的形成首先取決於思想內涵。同時,材料和工藝獨特性也是重要的方面。作為文化遺產,風格和技藝永遠是一個整體。但要想融入現代社會,卻不能不使它們分離。因為材料和技藝既帶來了獨特的風格,也帶來了局限性,想使玉雕做成牙雕那樣鏤刻精細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現代社會並不重視玉和象牙的經濟價值,更需要華而不貴、隨風而變的飾物和用品。如果使傳統手工藝的形成和技藝脫離固定的關系,就有了再創造的空間。如軟雕塑表現彩陶紋樣,用地毯表現漢代畫像石,用大尺度的木浮雕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嘗試。反過來,用傳統技藝反映新題材也是一種移植,上文已說到的現代陶藝即是典範。但是,也不是任何題材都適合於傳統工藝。有一處陳列,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式製作現代人物大型彩塑、變優勢為劣勢,難以成功。
(三)形式與實用性的分離與移植
傳統手工藝曾經與過去的生活緊密相連,一些產品為當時的生活服務,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在現代生活方式和人居環境中,它們的實用價值也隨之降低以至消失,形式和實用性的分離就不可避免。如江南舊式民居的窗格,使用不同樣式的分隔,形成好看的幾何紋。在現代建築中本已完全不用這種木製窗格,但在室內裝修中,它們被掛牆上,或做成假窗,反而深受歡迎,甚至出現了製成新窗格再做舊的現象。又如,服飾綉品成為掛件、石磨和栓馬樁放在院子里等等。這些曾經是非常實用的產品紛紛被移植到顯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裝飾之中,再也不會有使用價值了。這樣的「蛻變——再生」不能不說是非常典型的。 總之,傳統手工藝的風格將是永存的,然而,它卻為「再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那就是脫胎換骨的蛻變。
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的思考
蘇州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品類齊全。它是蘇州的驕傲。但是,如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蘇州工藝美術事業的新發展呢?這是每個工藝美術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在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全體職工和藝人們的共同努力下,蘇州工藝美術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少產品的藝術質量都遠遠超過了歷史水平。如刺綉,檀香扇、仿古銅器等等。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還有不少工藝品尚落在歷史水平的後面。產品往往是老面孔,都似曾相識。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我們對待傳統的東西,缺乏全面地科學地研究,只是一古腦兒地繼承或者說是仿製。產品陳舊,缺乏時代感。缺乏時代感的作品,又怎能獲得這個時代人們的喜愛和賞識呢?
任何一件工藝作品都要有時代的風格,時代的氣息。沒有時代內容和時代氣息的作品是枯萎的作品。只有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作品,並且有時代內容和氣息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傳統,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但傳統也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而得到發展的。傳統從來就是立足於民族、地區,同時又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東西來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傳統看作是靜止的,排外的,繼承傳統就是「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須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不斷從現實社會中吸取營養,使傳統的表現形式增添時代的色彩,為發展適應當代生活需要的工藝美術品而服務。 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時代產品,要求我們必須從更廣的范圍,全面地研究和繼承優良傳統。沒有傳統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也就丟掉了自己的特長。那未,如何突破以往繼承傳統的狹隘界限,在傳統中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呢?一是要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這是工藝美術繼承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工藝行業面臨資金短缺,生產力水平低等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利用外資和民間資金發展外貿產品。蘇扇是傳統產品之一,利用傳統的制扇技藝積極開發系列產品,即「工藝扇、電腦扇」等產品,其特點表現在材質上,如扇骨,扇面製作上的變化,扇骨採用聚苯烯硬塑,圖案花樣採用燙金,從而替代傳統的竹骨,扇面面料採用不同的棉布滌麗綸,從而替代傳統的紙質。膠水採用高強度水溶性膠水,替代傳統的槳糊,改變傳統紙扇易蛀、易損壞的缺點。其扇不但造型美觀大方,扇面新穎奪目,可洗性,價格適中,其質量遠遠超過了「西班牙扇」,得到西方各國人士的普遍喜愛,並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二是要研究傳統,科學地繼承和發揚傳統。這是工藝美術創作設計和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對它的研究、開發做得很不夠。還有不少問題有待於進一步地探討、研究。中國的工藝美術在國際市場面臨著極好的機遇。刺綉品、絲綢服裝品、床上用品等產品都存在著較大的發展潛力。我們應把握機遇,在繼承傳統產品的同時,勇於創新,積極開發適應時代需要、現代人所喜愛和賞識的新時代的工藝美術品。特別是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新產品的發掘、開發,使我們的工藝美術產品有新的面貌、新的技術、新的材質、新的品質。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現在人們喜歡所謂的「流線型」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只不過有一種新鮮活力,歡快的情感表現。工藝美術品,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首先具有實用價值,同時也具有欣賞價值。人類創新各種生活用品,首先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同時也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按照美的規律來設計和製造產品。工藝品的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標准,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產品的審美功能上必須要不斷地創新。象過去廳堂陳設的太師椅,那樣方,那樣大,那樣的笨重,那樣的庄嚴,那樣的一本正經。你喜愛么?不僅坐著不舒服,其式樣也離開了時代審美標准。工藝美術品要適應社會的需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在產品審美功能上要不斷創新。現在我們的工藝美術品,常常是多少年一貫制,脫離現實生活,這正是阻礙我們工藝美術發展的要害所在。 開發適應時代生活需要的產品,必須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必須使傳統技藝傳統風格在新技術基礎上有所發展。如我們現在的微雕產品,一粒米大的象牙刻著首詩,一根頭發上刻著一首詩,在過去是難以做到的,現在能做到了,這正體現了現代光鏡技術。可以這樣說,每個工藝美術精品,都體現出時代性,不但表現在產品使用和審美功能,而且還應該體現出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決定著一個時代產品的基本面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但創造了新的生產力,而且也為藝術表現能力開辟更加廣闊的陣地。 歷史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應該是與現代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工藝美術品。但是我們現有的工藝美術品,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仍很突出,而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工作比我們做得好,如漆器是我國的傳統產品,後來才傳入日本,日本人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大漆」的化學成份,研究干方法,使產品的功能質量等方面都越過了我們。科技落後,產品也必然落後,這些是影響我國工藝品升級換代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歷史上說,沒有冶煉技術,就沒有青銅器,也就沒有編鍾樂器。編鍾是我國西周和東周的青銅樂器,它由一系列的鍾按順序掛在木架上組成,用小木槌擊奏。如湖北隨州市戰國早期曾候乙墓葬出土的「曾候乙編鍾」就是我國最大規模的編鍾,共65枚一套。1999年初,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黨中央、國務院下達計劃,要求蘇州在9個月內研製成一套仿古銅樂器「中華和鍾」,108枚。其造型要在古代編鍾基礎上改制,其顏色、音量、音色都有嚴格規定要求。蘇州工藝美術家們奮力拚搏,終於在規定時間內成功地研製成一套「中華和鍾」,不論在造型設計、定樣、翻模、澆鑄、製作,還是在上色、調音等各個環節,都發揮了最佳的技藝水平,同時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也積極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了大膽創新。108枚鍾掛在一起,音質優美,氣勢宏大。其規模遠遠超過了曾候乙編鍾。108枚編鍾象徵著中華民族精神,象徵著國家的祥和、吉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華和鍾」的研製成功,是我們蘇州工藝美術事業上一次新的突破。給了我們一個啟迪——運用傳統技藝結合時代特徵,勇於創新,開拓時代產品是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繼承、創新、發展工藝美術必經之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工藝美術也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車輪,加快步伐,正確處理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的關系,抓住機遇,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創造出更美的作品,以滿足現代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需求,同時也使蘇州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閃耀出新的光彩。
C.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經典傳統工藝
「工藝」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其中重要的內涵之一,是指一種特殊的工藝技能,尤其指手工藝術的諸多門類。現代手工藝,是一種相對於傳統手工藝而言的形態和概念。「現代」是指一種時間的概念:我們的「傳統」是古人的「現代」,我們的「現代」也終將成為後人的「傳統」。「現代」是在現代社會經濟、生產條件、環境氛圍、生活方式、時尚文化等條件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變化的概念,因此,現代手工藝應該說是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形態。
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史、美術史、設計史的發展過程中,手工藝是貫穿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文化藝術、設計藝術、手工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公共空間與生活空間也開始豐富起來,設計審美與藝術觀念的演化更新,新材料、新工藝的大量出現,推動傳統手工藝向現代形態轉變而被大眾所接受。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手工藝行業仍處於社會弱勢狀態中,行業內缺乏系統的業務交流,缺乏總體的學術指導,更缺乏手工藝自身發展的環境。要想發展手工藝,除了政府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外,大學也應該擔負起重要的歷史責任。
我們知道陶瓷、琉璃、纖維藝術等專業在國際上都有一定地位,但在中國的高等藝術院校中,隨著現代設計的興起和廣泛應用,手工藝幾乎被淡忘了,專業不是在發展而是在萎縮。面對這種境況,我們高校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對手工藝進行重新定位,加強現代手工藝發展。我們學校在原有工藝美術系的基礎上,整合手工藝的所有專業方向,建立起現代手工藝學院,這在全國還不多見。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硬體設施——建立高水平的實驗室。一般說來,手工藝專業的同學大部分時間應在實驗室或工作室、作坊度過,需要親自實驗,親自創作,親自去體驗。我們反對純粹形而上的紙上談兵,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意能力的培養。當然,手工藝專業的技能訓練並非僅僅依靠手工,同時也可以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手段,但必須藉助工藝材料、工藝手段、工藝思想去完成作品。
近幾年,手工藝專業根據社會需要逐步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大綱,同時聘請全國知名的教授來為學生授課。因為我國需要有高素質的藝術人才,需要手工藝術專業的專門人才。手工藝的應用很廣泛,小到家居裝飾,大到城市公共設施,以及星級酒店的藝術品和旅遊產品的開發等,可以說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它。這就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要從深層次上解決原創性的問題。
關於專業的發展方向,我們一直倡導自主創新。在各個設計行業,三十多年來我校為社會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人員。其實,大學並未帶給他們特別多的專業知識,而主要是培養了一種理念、基本技能和工藝思想,為他們建立了一個展示自主創新的平台。我認為在大學四年中,領悟專業思想比掌握專業知識更重要。
對於大學生而言,要正確看待專業問題。任何事情都要放開眼光,著眼長遠,樹立信心,樹立一種立足長遠發展的專業意識。無論學哪個專業,從根本上來講,主要看你是否有能力去駕馭所學的專業。現代手工藝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既有藝術的元素,又有技能的元素。手工藝的創作和生產應該是一種作坊的形式。嚴格地說,它的最終表現形式是「藝術作品」而不是「批量產品」。當下,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作品在慢慢地減少,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藝術會愈加顯得以稀為貴,越來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我們應該強化手工藝的現代意識,將手工藝術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工藝推進,既保留手工藝的本質,又賦予當代藝術的意義,推陳出新。繼承與創新是一個永恆的命題,所謂傳統就是文化積淀的精華,所謂創新就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整合與再創造。向傳統學習也要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只有遵循藝術規律的創新才會被大家認可,才會積淀下來,形成「傳統」。所以傳統是創新的傳承,而創新的東西將逐漸會變成傳統。
D. 大量手工製作品 如何解決銷路問題
製作一個產品網站,然後在網路做競價推廣,效果會很理想的.能帶來很多潛在客戶.
E. AI智能時代,手工行業面臨多大沖擊
未來手工製作行業會有發展的;手工是傳統工藝;所有的機器現代化都來源於手工,在這個快的時代,確實是什麼都要快。手工是無可復制的精細。手工比流水線更好,傳統比高科技更好,慢比快更好……稀缺的東西才奢侈,所謂的人情味是奢侈的;相對於技工臨時培訓的簡單技術,百年師徒傳承的手工藝是奢侈的;相對於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手工商品耗費的漫長工時是奢侈的。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帶著溫度的親切,而非貼著商標的冷酷。作為品質來說手工的更好;滿足物質的今天手工更是生活中的精神糧食;每一種手工後邊還有一片深廣的生活景象與歷史信息。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體現在手工的製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活態的過程中。一旦手工製作者逝去了,活態也不復存在。
但是還是會有些行業有些工種會消失,也將會很大程度的改變我們的生活,就像現在的智能手機一樣,取代了照相機,攝像機,電話,收音機,錄音機,甚至是手電筒,錢包。未來的人工智慧比如說自動駕駛,徹底改變現在的駕駛習慣,未來更安全,更便捷。又比如疾病的人工智慧診斷,將使醫生的診斷率大大提高,不是說要取代醫生,而是醫生的好助手。未來的家用機器人,可以很好的服務主人,做一些比較復雜的的整理工作,可以很方便的幫助主人找東西,時間安排,記錄提醒等等。這些都是未來可以期待的。
F. 手工行業的優勢和劣勢
手工行業的優勢:
1、做出來的這一件是獨一無二的,有你的汗水和感情在這物件上,它是有靈魂的。
2、保留了手工藝的文化以及藝術,一般來說,手工藝都是經過很久的歷史演化和人工的手工藝的精華,出書能夠很好的保持其藝術特點。
3、手工能夠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手工藝品的特點和鑒賞。
手工行業的劣勢:是創造力太慢,跟不上時代了,無法批生產。
樹脂工藝品的好處與壞處
好處:
1、樹脂工藝品造價輕奢低廉
樹脂工藝品的模具是軟性的硅膠,該材質不僅造價成本低,而且硅膠也是通過澆灌固化形成,而且製作周期相對短。
2、樹脂工藝品可塑性強
樹脂工藝品細節還原度高。硅膠軟模是通過母模澆灌成型,固化過程中無縫的貼緊包圍住母模;而樹脂工藝品胚體生產過程又是通過灌漿固化,剛好是它逆過程,所以它可以高度還原母模的細節。
3、樹脂工藝品有多種的表面效果
樹脂工藝品的表面可以做彩繪、仿古、噴油、UV、電鍍等多種效果,可仿多種光澤的金屬表面、木頭等,是模擬度極高的材料。塑膠、金屬、玻璃、PVC等這些材質,表面效果卻沒有那麼靈活。
壞處:
1、大部分的樹脂是沒有毒的,有毒的一般是不飽和含有CL、S、HS等化學成分的,這類型的一般會有一股味道,如果攝入後很容易讓人不舒服,是對人的身體有壞處的。如果長時間浸泡在樹脂中,也是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
2、在製作胚體過程會產生少量不環保的廢水。
G. 手工藝品環境分析(前景.宏觀.微觀)
不知道你具體做什麼手工藝品。但是只要你做消費品,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有一定市場的,那前景很廣的。估計剛開始能賺錢,到一定時期就會出現競爭者,這時就要靠品質和口碑了,到後面就得擴大規模,降低成本了。反正只要你手藝好,賺錢不是小意思嗎。要說宏觀,微觀,那是因人而異的,地方不同也不一樣。
H. 如何提升焊裝手工生產線的生產能力
通常,理想的生產能力應當與市場需求完全吻合,但實際上,實現生產能力的柔性化難以做到。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某海外CKD工廠焊裝生產線是按照海外工廠生產需求規劃的手工生產線,其規劃設計節拍600s/台,生產能力6件/h。該生產線共有27個工位,其中後輪罩4個,左右側圍2個,前後地板7個,主下線8個,前縱梁6個,其餘分總成包括左右前輪罩、前圍總成、後圍總成、四門兩蓋為總成供貨發運至海外工廠。在生產線設計製造完成後,由於海外工廠生產需求的增加,原6件/h的生產能力不能滿足海外的生產需求,因此提升其生產能力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能提升改進思路 1.合理拆分工序,精確規劃生產線 通過對該生產線的排查得知,主下線八個工位中,僅有車身骨架總成10工位能滿足9件/h,其餘工位都不能滿足,因此重新拆分主下線的工序便可以提高主下線的生產能力。為了減少投資,我們在主線的最後端增加了一個點焊補焊工位,一個CO2氣體保護焊工位,通過主下線間工位內部的工序調整使主下線具備9件/h的生產潛力(見附圖)。 2.合理選擇焊接工藝 車身骨架總成10工位是側圍總成與車身下部總成通過搭扣連接的預裝工位,需要裝配五個零部件,分別是左、右側圍總成(通過吊具上件),車身下部總成40(由滑撬轉運輸送至此工位)、前、後頂橫梁總成(人工上件),並塗膠八條,人員定編兩人,生產節拍250s/台。其生產節拍遠小於400s/台(9件/h),因此增加該工位的工作量以平衡其他工位便可以使整個主下線的生產能力得到提升。由於該工位,需要吊裝側圍,如果在此增加點焊工藝便會影響側圍的吊裝,所以選擇在此增加CO2氣體保護焊。通過增加CO2氣體保護焊工藝,其工位增加了58個CO2焊點/焊縫,其平均工時達到396s。 3.合理工藝布局,優化增加設備、工裝、輔具 車身下部總成10工位是下部線的起始工位,其工作內容主要為:上件六個,分別是左、右前縱梁(人工上件),前、後底板(電動葫蘆吊件並共用一個葫蘆),左、右後門檻加強梁(人工上件),焊點總數為244個,人員定編四人,生產節拍600s/台。通過現場的測量工時得出,該工位現場實際的裝配時間共耗時168s,其中上前後地板共耗時135s,所以僅用一個電動葫蘆上件的工藝布局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增加一個電動葫蘆及吊具同時吊裝前後地板總成,可以將其裝配時間節省至45s,降低車身下部總成節拍90s/台。 4.減少分總成工位數量,提高外委、外協利用率 更多地利用社會資源,培養戰略供應商,使之有效符合整車廠質量體系要求,從而減少分總成工位,提高總成供貨比例,是減少投資、提高生產能力的有效措施。海外工廠的供應商就是公司本部的焊裝車間,一般來講,本部的生產能力都遠大於海外工廠,本條海外生產線依託的母線生產能力為24件/h,因此提高母線的作業內容,減少海外工廠的作業內容可以大幅度提高海外工廠的生產能力。 5.增加操作人員數量,平衡作業時間和勞動強度 前期的規劃設計中許多工位的人員定編不能滿足調整後的生產能力,因此,為了使該工位能夠滿足生產節拍要求,增加操作員工數量,提高員工技能,便可以提高該工位的生產能力。增加操作人員數量,平衡工位內人員操作內容並滿足工位內操作人員的平衡,這個平衡包括作業時間和勞動強度。例如車身下部總成30工位裝件四個,分別是左/右後輪罩(人工上件),車身下部總成20(滑撬轉運)、後圍總成(人工上件),焊點總數為306個,焊鉗八把,人員定編兩人,生產節拍600s/台,通過增加兩名操作人員使其生產節拍達到400s/台。在這個工位人工上件的件共有三個,分別是左右後輪罩和後圍總成,這幾個件都集中在車身的後部,就導致車身後部的兩名員工中的一人要多上一次後圍總成零件,造成工位內作業時間不平衡和勞動強度的不均。而通過工位內的多崗位技能培訓,工位內人員輪崗平衡勞動強度,可以達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6.平衡工序間節拍,消除瓶頸工位 目前,汽車行業的生產線多半是工序被細分後的流水化連續作業組合,是人與人、人與機協同作業的聯合環境。由於分工作業,輔之機器設備,所以使操作難度大大降低,作業者的熟練度較易提高,從而一改以往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經過作業組合後,各工序間的作業時間在理論上,現實中都不能完全相同,這就勢必存在人、機等待,及各工序的作業負荷不均的現象,造成無謂的工時損失。因此,平衡生產線節拍勢在必行。節拍平衡,即對生產線的全部工序進行平均化,調整瓶頸工序作業負荷,以使各工序作業盡可能使用相近的技術手段及方法。 節拍平衡實際上就是消除瓶頸。每一條生產線都會有其本身的瓶頸,消除這些瓶頸,可以提高生產速度,在一定范圍內提高產能,從而帶動整條生產線和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消除瓶頸的做法首先是對整個生產線進行逐工位的工時測量,按時間長短進行排序,將用時最長、又不能滿足9件/h要求的工位定義為瓶頸工位;然後逐個對瓶頸工位進行時間分析,對瓶頸工位每一個工人的每一個操作步驟進行分析。看是否存在相互配合問題,是否存在等待的浪費,是否可以轉移部分操作內容將其分解到其他非瓶頸工位。例如,車身骨架總成20工位共裝件兩個,分別是車身骨架總成10(滑撬轉運)、頂蓋總成(人工上件),焊點總數為143個+2條膠+4個CO2焊點,人員定編四人,生產節拍560s/台,通過將側圍及輪罩頂蓋與後頂橫梁等42個焊點移至車身骨架總成30工位,使其節拍降至385s/台。 結語 世界各地汽車銷量的增長,預示了對企業產能提升的迫切需要。然而,產能的提升並不能盲目投資。如何以較低的成本、最快的響應速度、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實現產能的提升,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保障投資的收益也是需要考慮的內容之一。而前期的調研和分析規劃合理的設計產能,且又具備產能的柔性化將是市場對企業新的挑戰。
I. 如何開一家手工DIY店
J. 數控車床手工編程中幾個常見問題的處理
隨著數控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控機床的使用量越來越多,尤其在中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的修配車間,數控車床單件小批生產的情況也越來越多。而目前這些企業或車間生產零件往往是採用手工編程,刀具也往往是通用硬質合金或高速鋼材料,其耐磨性相對不理想;操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大都要進行多次對刀、多次測量,從而多次設定刀補,工作量很大;對於一個零件多次裝夾才能加工完成的,往往要使用多個程序,佔用了系統的內存量;有的數控車床系統指令長時間不用,電器元件老化等原因造成到使用時可能會出現不能用的現象,也影響其使用壽命;編程人員對工件坐標系建立不當,加工質量有時難以得到保證;我在此僅根據自己多年的授課感受和在企業了解的情況,發現了一些關於數控車床編程中常見的幾個問題,並總結出了一點相關規律,現陳述如下。
一、工藝問題
零件加工工藝的合理與否,直接反映和影響其加工質量,也要影響其生產率。不同的零件,其工藝不一樣。例如加工順序問題,如圖所示零件,其基本加工順序應為:
1.夾持右端(夾持長度50mm)車左端?25、?40及倒角達到要求;
2.以?25外圓和?40左端面定位車右端達到要求。
這樣,滿足了基準重合,既容易保證軸向尺寸要求,也容易滿足同軸度要求。
其它工藝問題,這里不再贅述。
二、巧用G50(G92)與M00
靈活和巧妙使用G50(G92)與M00,既可以減少對刀次數,又可以減少程序數量,從而少用系統內存,也提高了生產率 。
如上圖所示零件,車小端對刀端面Z坐標若設定為2(留2mm車端面),當車完後刀具走到(X50 Z37)點(第二對刀點)後使用M00,掉頭可用G50(G92)設對刀點坐標:
G50(G92) X50 Z80
即可按下循環啟動,無需再對刀,節約時間,以提高生產率,且只需一個程序就行了。如果中途不使用 G50(G92)與M00 或其它坐標設定,則需要兩個程序才行。
下面談談第二對刀點Z坐標如何確定:
1.確定第一次裝夾後,車了端面的露出總長度L1
2.確定第二次裝夾厚露出總長度L2
3.計算L=L2-L1+a(a是刀具在對刀點處與工件間的安全距離)
4.第一次裝夾後的坐標系中的Z坐標Z1+L即為第二對刀點在第一次裝夾加工後應移動到的坐標值(Z1:第一對刀點的坐標值)
5.根據第二次裝夾後的基準確定其G50的坐標值,如工件右端面為編程基準,Z為a;如卡盤端面為編程基準,Z為L2+a.,以此類推。
三、編程中基準的問題
編程基準應與設計基準重合,避免出現基準不重合誤差,從而不進行尺寸鏈計算。
如上圖所示零件,車右端應該以?40左端面為軸向(Z坐標)基準,否則除螺紋面和錐面兩個長度尺寸以外,均需要進行尺寸鏈計算,有的尺寸很難達到圖紙要求!
四、編程中絕對坐標與增量坐標的使用問題
合理使用絕對坐標與增量坐標可以在編程中簡化計算和便於保證質量。
如上圖所示零件,螺紋面與錐面的長度尺寸如果採用絕對坐標編程,需要進行尺寸鏈計算,增加了計算工作量,且難達到圖紙要求,採用增量坐標就不需進行尺寸鏈計算了,也很容易達到要求。
五、編程中徑向尺寸的確定
編程中徑向尺寸的確定準確與否,在數控加工的手工編程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影響操作人員的工作量,一方面又要影響生產率。我認為如果採用下述方法確定既可以減少因刀具磨損使操作人員多次進行刀補設定的工作量,又可以提高生產率。
1.如為自由公差,按基本尺寸計算坐標;
2.如有公差,按最小實體尺寸原則計算坐標;
1)外輪廓尺寸,按最小極限尺寸計算;
2)內輪廓尺寸,按最大極限尺寸計算。
六、系統中的指令代碼問題與螺紋加工切入點問題
系統中每一個指令都有其特殊含義,在編程中,應根據加工性質採用合理的加工指令和合理的切入點(特別是螺紋加工的切入點),這對保證加工質量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這里就不多說了,下面以一個具體實例說明之。
綜上所述,數控車床在單件小批生產中,只要把工藝解決好、編程基準選擇好、基點坐標計算準確、絕對/增量坐標使用得當、對刀點指令使用靈活,既可以減輕操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生產率,又可以使工件質量容易得到保證;編程時根據加工要求和系統指令特點,合理使用指令,既可以使加工質量容易得到保證,提高生產率,又可以使數控系統中的電器元件在工作中得到保養,提高其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