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過度競爭解決方法

過度競爭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2 09:53:30

1. 過度競爭的影響

第一、過度競爭使生產者進入過密,高估或低估市場需求,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二、過度競爭阻礙了價格機制的正常作用
第三、過度競爭會加大競爭成本,從而導致產業利潤率過低

2. 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對策分析

管理應用對策:提高企業競爭力十五招
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和中國未來研究會主辦的「首屆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上,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艾豐,以他風趣幽默的語言,一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的獨特視角,提出了中國企業提高競爭力的15條對策。

一、「龍形經濟」對策

中國經濟的現狀就是一條龍。龍頭高聳入雲,龍尾還在海面之下。中國人造的飛船已經上天,但還有幾千萬人沒吃飽飯,局部的高度發達和局部的極端落後集於一身。

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同時完成不同層面的任務:「知識經濟」層面的工作要完成,「農業經濟」層面的任務還要補課。這就好像有一個很特殊的學生,大學的課要上,中學的課要上,小學的課也要上。

這就告訴我們的企業,在不同的層面都有我們的機會。搞高新技術,有機會;搞農業,同樣有機會。要注意在多層面選擇機會。一個傳統工業很發達的城市,要拋棄工業經濟去單純追逐高新技術產業,未必可行。高新技術沒有追上,自己的基礎優勢卻放棄了。

二、「乒乓球」對策

我國的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何其艱難。但乒乓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保持了持續的輝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的體質和中國的國土條件,都適合乒乓球的發展,而不利於足球的發展。

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就好像參加了一個永不閉幕的世界經濟奧運會。我們也要尋找適合中國人條件的強項。我尋找了幾個「經濟乒乓球」。例如服裝、紡織業,中國已經是產量第一,出口量第一。例如家電,中國已經是世界產量第一,出口雖然不多,但已經形成了若干個能夠初步參與世界競爭的名牌企業。例如皮革,中國是世界產量第一,而且是皮革資源世界第一大國。例如現代中葯和以中醫中葯為依託的保健品。這些產業在很長時間內我國仍然擁有一些核心競爭力,所以一定要把這些產業抓起來。

三、「低加高」對策

勞動力成本低是我們的優勢,這條不能放棄。但只有這一條,競爭力會越來越弱。所以要搞「低加高」,低成本加高技術。美國市場上銷售一種節能燈泡,其中對小的燈泡,政府補助3美元,大的補助8美元。這種燈泡就是中國浙江橫店集團引進了美國的高技術生產的。「低加高」很好,對美國市場來說,它是低成本,有競爭力;對國內市場來說,它是高技術,也有競爭力,可謂「內外逢源」。

低加高對策還有一個含義,要重視「低端優勢」。就技術來說,低端沒有什麼優勢,但對產品來說,未必如此。我們的農用車,在短短幾年之內,總銷售量達到270萬輛。而汽車搞這么多年,總銷售量還不到250萬輛。其原因就是農用車擁有低端優勢。北京福田汽車股份公司說它不怕「入世」,原因是它生產的「福田小卡」是低端產品,現在的價格只有兩萬多元,沒有給外國產品留下什麼價格的空間。

四、「本土優勢」對策

本土優勢好像足球比賽的「主場優勢」,在自己的家門口進行國際競爭,有民情優勢、關系優勢、地域優勢等等。一定時期還可以利用保護期優勢。

五、「大跨度組合」對策

中國的企業要思考和實施跳出地域求發展的路子。跳出的辦法之一,就是「大跨度組合」。一個設在深圳的企業,在寧夏買了兩萬畝荒地種麻黃草,加工成麻黃素之後,出口美國。這是「深圳窗口-西部耕地-美國市場」的大跨度組合。大跨度組合就是在更大的范圍優化組合資源。我國的西部大開發,也應該重視這樣的思路。

六、「企業生態」對策

自然界有生態問題,企業界也有生態問題。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不夠強,一方面來自單個企業的狀況,一方面來自企業的整體狀況——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提出企業生態,就是讓人家注意這個問題。

大企業和大企業之間、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如果只有競爭,沒有很好的分工協作,就會導致競爭成本非常之高。追求出類拔萃的名牌是對的,但追求名牌成了追求「霸牌」,「老子天下第一」還不夠,還必須是「老子天下唯一」。這就會使得行業總是處於過度競爭狀態之中。每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和集體企業的競爭力都降低了。日本的企業,大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比較好,不僅有大魚吃小魚,還有大魚幫小魚,小魚幫大魚。有活了,大魚分給小魚一點,活少了,大家都少一點;利益大家賺,風險大家擔。這就是好的企業生存狀態。

七、「以速度抗擊規模」對策

這是較小規模的企業應對規模較大企業的辦法。因為在規模上自己是劣勢,那麼就抓住「船小好掉頭」的速度優勢,和對方展開競爭。國內的家電企業TCL,在和規模比自己大的長虹競爭的時候,就採取了這種策略。原來TCL是不做彩電的,而當時長虹彩電已經達到每年300萬台的銷量,於是它決定以速度取勝,瞄準了當時市場上最俏銷的彩電,採取了「貼牌銷售」的辦法——即買別人生產的彩電,貼上自己的品牌出售。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爭取時間,並在最有利的市場細分中出擊。事實證明它的策略是有效的,它很快發展成為彩電業的老三、老二、以全力爭奪老大。

中國企業與世界企業相比,即使是大企業,也是規模較小的,而且規模一時又難以迅速大起來,關鍵是要採取適合中小企業的戰略,其重要的一條就是以速度抗擊規模。你火,但我動作快。動作快,中小就成了優勢。中國企業管理應該重點研究「動作快」的問題。

八、「以狼制狼」對策

「狼來了」——但不是一隻狼,而是一群狼。這當中除了狼和羊的關系(如果硬要把中國企業說成「羊」的話),也有狼和狼的關系。外國企業進入中國時,往往光與「挑戰者」(國內本行業第二名或第三名)合作,來對付第一名。這種策略,可以供我們參考。

德國前任駐華大使對我說,德國公司進入中國來,既不是來建設中國的,也不是來要和中國競爭的。因為它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不是中國,而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發達國家之間同樣要展開競爭——狼和狼的競爭。

人人都擔心入世之後的我國轎車工業,其實這個競爭並不單純是中國汽車工業和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競爭。其中關鍵之一,是我們如何利用發達國家之間在中國市場上展開的這場錯綜復雜的競爭。「以狼制狼」未嘗不是一條對策。

九、「優勢對接」對策

在市場競爭中,利用自己的優勢,封鎖別人、擠壓別人,是一種常見的方法。但用自己的優勢換取別人的優勢,實現雙方優勢對接,也是重要的乃至高明的策略。

十、「原地提升」對策

根據國際大市場重新調整中國各個產業的格局,是今後中國經濟遇到的嚴重任務。這種調整,可以採取「另起爐灶」的方式,也可以採取「原地提升」的方式。各有各的好處。所謂原地提升,就是更好地利用現有的基礎和資源,減少不必要的代價和震動。都另起爐灶不一定是最上策。

山東省德州郵政局的事例很有啟示作用。郵政和電信分開經營之後,郵政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怎麼辦?他們想了一條很「現實」又很有效的出路——努力把郵政的「信息流」改造成「信息流加物流」的綜合網路。他們的郵政網路,既送信,又送商品。用戶門前的郵政箱,既是送信箱,又是送貨箱,還是廣告箱。

十一、「照虎畫貓」對策

這里說的是如何學習外國企業的管理經驗。不是「照貓畫虎」,因為外國企業和中國企業比較起來,他們不是貓;也不是「照虎畫虎」,因為中國企業一般來說還不是虎。最實事求是的辦法應該是「照虎畫貓」。學習他們的經驗,但是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中國快餐業發展就有這個問題,應該說一些企業犯了「照貓畫虎」和「照虎畫虎」的毛病。上來就要和「麥當勞」、「肯德基」一決雌雄,結果往往很快敗下陣來。倒是有一些調子不那麼高的中國快餐連鎖店在悄悄地發展。

十二、「品牌經營」對策

中國有可能很快就成為製造大國,但在相當長時間內,還難以擺脫「品牌小國」的地位,因此就應該更加重視品牌經營的問題。

一個是「品牌整合」,我國中小企業多。以啤酒為例,日本3家啤酒企業占國內市場的80%,我國3家最大的啤酒企業占國內市場不到10%,仍然是規模很小的企業。企業利用品牌整合國內資源,可以迅速擴大規模。青啤的事例,五糧液的事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利用品牌實現跨業經營,紅塔集團、大紅鷹都是這樣的例子。 中國是一個「品牌小國」,但又具備相當雄厚的品牌素材。例如「中華老字型大小」就是一筆重要的資源:全聚德烤鴨、同仁堂中草葯、胡慶余堂中草葯、稻香村糕點、上海城隍廟、張小泉剪刀、狗不理包子等等,還有一批品牌有待整合。

十三、「文化力」對策

重視文化力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是要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利用中國的文化優勢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優勢,發展相關的產業。在這方面,中國和有些發達國家比較,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

一個是發展「市場文化」。市場文化是一個新概念,它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自然科學,也不是過去意義上的社會科學。它就是基於市場經濟產生的又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文化形態。美國《財富》雜志搞的「世界500強」排名,美國搞的「迪斯尼樂園」等等,都是這類文化的樣式。中國在這方面還沒有開竅,必須迎頭趕上。

企業文化、品牌文化、廣告文化、會展文化、一些論壇文化等等,都是市場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頭腦優勢應該在這方面發揮作用。

十四、「走出去」對策

走出去,到發達國家去,到發展中國家去。可以是產品出口,也可以是到外國建廠。世界經濟、世界市場本來就是交織的。

十五、「用外腦」對策

知識和人才的競爭將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中國企業既要重視「留住人才」,更要重視「利用外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是自己所有的人才同樣可以利用,在一定情況下,這樣使用人才的成本還會更低。

3. 過度競爭的概述

過度競爭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在集中度低的產業中,盡管許多企業利潤率很低或者陷入赤字狀態,但生產要素(主要是勞動力)和企業卻不能順利地從這個行業中退出,使低或負的利潤率長期繼續。根據日本學者小宮隆太郎的定義,過度競爭是指這樣一種狀態:某個產業由於進入的企業過多,已經使許多企業甚至全行業處於低利潤甚至是負利潤的狀態,但是生產要素和企業仍無法從這個行業中退出,使全行業的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狀態長期地持續下去。
日本學者兩角良彥則把過度競爭歸結為由競爭所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大於由競爭所獲得的國民經濟利益的競爭形態。 另外,日本通產省在60年代提出建立「新產業秩序」的改革措施時,認為過度競爭是由於企業規模過小和間接融資方式引起的「非有效競爭」。規模過小與過度競爭互為因果,間接融資方式使得銀行對系列企業的貸款競爭提高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反過來又增強了企業對銀行的依賴程度,形成了惡性循環,從而造成了過度競爭狀態。
曹建海在其《過度競爭論》的博士論文中,為過度競爭下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定義。他認為,過度競爭是指「由於競爭過程內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主要發生於非集中型或較高固定成本的寡頭市場結構等退出壁壘較高的純粹產業中企業數目過多、產業過度供給和過剩生產能力現象嚴重,產業內的企業為維持生存,不得不竭盡一切競爭手段將產品價格降低到接近或低於平均成本的水平,使整個產業中的企業和勞動力等潛在可流動資源限於只能獲得遠低於社會的平均回報和工資水平的窘境而又不能順利從該產業退出的非均衡的狀況。

4. 過度競爭的特徵

過度競爭在中國主要呈現出下述特徵。 作為利益主體、經濟主體和管理主體的「三位一體」的身份,是實踐中產生過度競爭現象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以放權讓利為核心內容的行政性分權和經濟性分權的有序推進,不僅大大提高了各級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大推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在此過程中自身利益不斷得到彰顯和壯大起來的地方政府,在實踐中作為一種利益主體的經濟擴張沖動無形中還成了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容忽視的強大動力源之一。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層次推進,由於中央政府的相關政策和制度並未得到應有的健全與完善,加之地方政府的自身行為也尚未得到應有的約束和規范,因而作為集地方政府集體利益主體、經濟主體和管理主體為一身的地方政府,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和追求,其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也就必然會自覺不自覺地與本地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利益同盟」,對關繫到全局性利益的區域間協調與合作問題依據自身的利益取向而選擇不同的行為策略。既然如此,實踐中地方政府一旦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或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相關競爭優勢時,其又往往傾向於干預市場與企業的正常行為,以至於最終不可避免地引發過度競爭方面的問題和現象。不僅如此,由於行政性分權還使得各地區的經濟利益尤其是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利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聯系更為緊密,因而其在有效地調動地方政府致力於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的同時,無形中又使得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行政權力甚至是司法權力來「促進」和「保護」地方政府發展的經濟沖動性得到了膨脹和強化。顯然,從這種意義上講,任何時期任何國家的地方政府應是都存在著實行地方市場封鎖、保護的內在沖動和實踐中的行為傾向的。
此外,由於行政性分權在加強地方利益與地方經濟發展間關系的同時,又會通過對地區利益的訴求而增加地方政府的邊際收益,使地方政府實施地方保護等相關行為的邊際成本減小,所有這些又在無形中強化了地方政府實施地方保護等相關行為的內在沖動和行為選擇傾向。既然對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內在沖動逐漸增加,另一方面又獲得了釋放內在沖動的權力,因而為了有效維護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確保地區財政收入的穩定性、為了使本地區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地方政府就會自覺與不自覺地在發展地區經濟的旗幟下傾向於對市場進行直接的干預,人為設置進入或退出壁壘來維護本地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當然,其最終結果不僅使正常的區域分工無法實現,而且在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統一的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影響和阻礙區域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地方政府作為利益主體、經濟主體和管理主體的身份與角色日益明顯,因而隨著多次放權讓利的政策調整和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在中央與地方間的關系逐步趨於市場化和合理化的新形勢下,近些年來地方政府的行為取向開始表現出一系列的具有自身特徵的傾向:首先是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為具有比較明顯的行政導向特徵;其次是地方政府的行為具有比較明顯的維護局部利益的傾向;再次是地方政府的相關行為具有比較明顯的短期性特徵;最後是地方政府往往傾向於將地方國有經濟利益擴大化和社會化,進而將其作為地方政府自身行為的基礎。上述的各種傾向盡管表現形式有別,但它們綜合作用的結果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推動和加劇地方市場分割、地方保護主義與過度競爭等方面的行為和現象。 現行的財稅政策及其各地方政府財權的擴大與對財權的追求,乃是形成過度競爭現象的經濟原因,而地方政府所擁有的經濟調控權的擴大,則又是產生和形成過度競爭現象的體制原因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層次推進,鑒於以「分灶吃飯」為中心內容的財政包干體制所具有的諸多弊病和不足,1994年中國政府又實施了以「分稅制」為核心內容的新財政管理體制。分稅制的財政管理體制盡管在規范政府的事權、財權范圍與規范相互間的競爭行為等方面具有相當的優越性和進步之處,但由於其只是提出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關系的一個基本框架,而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體制激勵機制不足和對「尋租」傾向鼓勵有餘的老問題。加之近些年來為了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在分稅制之外還賦予了地方政府在預算外收費以及建立政府專項基金等方面的許可權,所有這些都為各地方政府繼續運用行政手段來直接管理、干預當地的經濟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1994年實行的分稅利改革並沒有解決好如下的四個方面問題,因而其在無形中又引發了各地方政府對自身利益的無節制追求以及熱心於地方市場分割和過度競爭等方面的行為。一是依然未能解決好「事權與財權劃分不清」這一多年來一直困擾中國財政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固疾。二是分稅制體制下的地方財源不足,又直接構成了對相關事權的約束。三是省級財政以下的分稅體制並沒有到位,同時規范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也尚未建立起來。四是現行的財政體制缺乏對經濟結構調整的選擇性激勵,尤其是由於與分稅制密切配套的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建設滯後,不僅使財政體制對區域分工缺乏選擇性的激勵和有效反應,而且使每個地區為了追求自身的財政利益最大化而忽視自身的比較優勢及對合適產業的選擇失去敏感性。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地區之間要形成一個具有真正互補性的產業結構無疑就變得更為困難了。
除了財稅體制方面的原因外,各地方政府擁有的經濟調控權的擴大也是形成和強化過度競爭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地方政府擁有的經濟調控權的擴大對提高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著積極的意義,但由於相關的法規制度缺失和欠合理性,因行政性分權而造成的地方政府經濟調控權的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全國性的統一市場的形成。其實,也正是由於在地方自主權不斷擴大的新形勢下,為了追求局部和短期利益並進而藉此緩解就業壓力和提高經濟效率,各地方政府競相上馬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而各地方政府競相如此,不可避免地會形成產業結構趨同和過度競爭等情況;二則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至於被淘汰,對位於本區域內的企業,地方政府除了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外,還往往更熱衷於採取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和以各種各樣的分割市場的手段來克服進入壁壘。顯然,在形成和強化過度競爭現象方面,地方政府經濟調控權的擴大應是其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過度競爭 其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過度競爭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中國政府在政績評價制度建設上滯後和偏頗,各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政績上的好評而得到更多的經濟與政治上的收益,他們往往置身於當地經濟發展的主體和地區經濟利益總代理的地位,並圍繞著GDP的增長而進行著種種努力。中國現行的幹部考核制度特別是對地方幹部政績的評價與考核,過份地強調了與所轄地區的經濟發展成就直接掛鉤,而目前的經濟發展成就主要是以上了多少項目、建了多少企業、引進了多少外資、經濟增長速度有多快等指標來進行量化與比較的,因而在政績意識的誘惑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們便十分熱心於資源配置本地化和保護本地市場等行為和做法。
例如,在行使其區域經濟管理職能這一問題上,它們往往就傾向於盡可能多地從增加經濟建設和管理方面的政績出發,干預本地企業的投融資活動,妨礙生產要素和商品的跨地區流動;在項目決策上,只要是能增加地方政府業績的項目,它們就會千方百計地上馬,至於這些項目建成後是否會造成重復建設問題則往往被置之度外。另外,由於中國在有關法規制度建設和執行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加之「人治」大於「法治」的現象還時有發生,所有這些在無形中又為一些地方政府管員出於政績考慮而設法鑽國家政策的空子,甚至是自願以身試法提供了「信心」和「勇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地方政府領導人任期過短和調動頻繁,極易造成地方政府管員十分熱衷於短期利益和相關的「立竿見影」項目,更何況項目成功後成績又不是自己的。縱然是失敗了,但有繼任者來承擔責任,如此好事,地方官員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科學、合理地界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權與財權界限科學地劃分事權,也即是要從法律上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自的事務管轄范圍及其所擁有的權力,進而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形成一個集分權相結合、權責明確以及科學規范的新型關系模式。具體到中國的情況而言,在科學劃分事權方面應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在中央與地方事務管理權的劃分中,關鍵是要處理好地方性「公共事務」的最終決策權問題。其次,應將實現法律分權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來對待。再次,逐漸由地方政府的梯度分權過渡到地方均權。最後,切實加強地方政府相互問的橫向合作,因為只有加強了地方政府問的橫向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各方的共贏。科學地劃分事權盡管相當重要,但只有在財權得到科學劃分的基礎上,事權才能得到真正的明確。
為科學地劃分財權,做好如下的四個方面工作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其一,財權的劃分必須要體現出中央政府在宏觀上的主導地位。其二,應科學地調整某些稅收的歸屬劃分,保持稅收執行權與稅收收入歸屬權的一致,盡量避免代征代收現象,切實規范地稅的收行為。其三,必須要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應該說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功能主要還是為了平衡公共物品供給上的區域差距,而非僅僅為了調節既得利益。鑒於此,轉移支付制度的調整目標就要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提高其中的透明度與規范性。其四,要積極構建能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財政政策。不僅如此,為進一步理順政府與產業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各級政府還應盡量清除稅收以外的相關收費行為,切實使各級政府對產業組織的經濟行為能基本約束在稅收制度的范圍內。
此外,為加快構建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財政扶持體系,可以由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繼續承擔支持個別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產業建設。當然,對這些重點產業的界定也應納入法定程序,而不能交由政府管理部門依據自身的管理需要或部f-JN益來隨意確定。 與傳統的區際利益協調手段相比較,實踐中的利益分享機制必須要體現出四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適當的中央政府政策協調。具體說來即是要求國家的產業政策不僅要指明各類產業發展的松緊約束程度,而且要在明確指出各地區發展各類產業的松緊約束程度的基礎上形成能將「產業」與「地區」有機結合的最優區位政策。其二,強調地區之間在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利益的地區分享。其實
現產業利益分享形式的多種多樣
因此,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應該要切實地避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盡可能地不使過多的要素資源集中於某一個或某幾個產業區域中。其四,應強調在乎等、互利、協作的基礎上實現地區的共同富裕。與「利益分享機制」不同,「利益補償機制」主要是通過規范的制度建設來實現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利益轉移,進而達到產業利益在地區間的合理分配。盡管「利益補償機制」主要表現為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但在此之前人們卻很少從產業的角度去研究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事實上,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與轉移支付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財政失衡本身可能就是由產業結構的失衡造成的;其次,由於產業結構從失衡到均衡的演進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其也需要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支持。可見,要維護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與地方政府間競爭的規范性,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補償機制」。
過度競爭 由於行政性壟斷行業的大量存在,不僅限制了其他企業的進入,降低了其他行業的邊際投資收益率,而且由於其自身的低效率,無形中增加了整個社會的外生交易費用,降低了社會分工水平的總需求,結果既會形成容忍低效率產權結構長期存在的情形,還會引發地方市場分割、地方保護主義與過度競爭等社會現象。為改變現狀,一個比較合乎邏輯的政策建議便是打破行政性的進人壁壘,促進行政性壟斷行業的競爭。考慮到在加人WTO以後,許多國際「自然壟斷」行業的跨國公司必然會加大開發中國市場的力度,因而對於政府來說,事先在國內開放行政壟斷行業並使其在自家「後院」練功,以壯大面對國際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應該說是合政府自身利益取向的。在此過程中,因行政壟斷因素而引致的其他行業的過度競爭情況也必將遭到弱化。

5. 中國出口貿易過度競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原因是低層次競爭,和行業協會有名無實,
對策是提高產品和服務檔次,附加值,成立民間的行業協會,形成價格同盟.

6. 在職場競爭中,惡性競爭指的是什麼

認為過度競爭是非集中化市場的需求獨有的現象,從形式上看,具體表現為:

⑴產品報價長期處在平均成本之下,進而公司只獲得遠低於正常水平的利潤;

⑵因素報酬長期處在正常水平之下且難以轉移;

⑶對經濟周期反映遲鈍。

競爭難以避免時,給自己留好後路。假如對手拒不協作,競爭無可避免,我可以想起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假如對手實力遠強於你,那麼你需要想起另謀出路,將你的店出讓給對手;

二,當你的實力強於對手,用實力打敗他;

三,假如實力非常,做自己的差異化,用產品、服務項目、營銷等跟對手競爭,最好是不打價格戰。商場求財運不求氣,永遠不要為賭氣不給自己留發展方向。

7. 如何應對區域過度競爭和惡性競爭-請顧問公司的朋友幫忙回答

我不覺得你說的對,但問題很明顯了
以前有個故事,說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名字偶忘了,周圍是黑人區,當地由於貧困,犯罪率很高,學校沒有辦法,於是修了一堵隔離牆在學樣和黑人區之間,但是當地的犯罪率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給學校的安全也帶來了隱患,後來一位教授提議,拆了那堵牆,讓那些窮孩子可以隨便到大學中來,慢慢的,當地的治安環境也越來越好.
商業業態的發展,必然是一個隨著市場不斷前行的競爭的結果,當年長虹電視一統天下,後來群雄並起,他們價格比長虹低,質量不比長虹好,難道長虹要說是他們在破壞市場,恰恰相反的是長虹自己做了市場的破壞者,彩電價格大戰從長虹開始,彩電整體利潤下跌超過70%,但是我們沒有看到那家企業完蛋了,長虹的利潤比以前更多,現在在東南亞,中國的彩電很是叫得響,這不能不說不說是競爭帶來的最終結果,關鍵是我們把握市場的能力有多強.
房地產業是高利潤行業,包括中介服務機構,在市場混亂的前期,我們恰恰需要那些所謂的黑中介,水不混不能摸魚,這是個比價格的時期,我們也就要主導市場,具體怎樣當然不用我多說,市場發展到比服務的時候,價格排在服務之後,那我想那些黑中介早就退走了,商圈的集體利益是誰的?這個問題你得想清楚,並不是屬於你們,市場從來就不存在可控利益,如果有可控利益存在的話,我想你們存活的概率就為0了.所謂變則通,現在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時候,你們可以自已操作,我想有經驗的策劃人都得過這個關吧.

8. 求惡性競爭事例3個(關於同學,企業,國家各一個)簡略一點。

1、中美貿易戰(國家)

2019年8月15日,美宣布對自華進口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中方被迫採取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5078個稅目、約750億美元商品加征10%、5%不等關稅。

8月24日,美宣布將提高對約5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稅率。9月1日,中國起訴美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稅。

2、家電惡性競爭(企業)

中國家電行業,在以長虹,康佳,TCL,創維等為領頭的企業之間進行。他們的競爭,首先使得中小家電企業受到沖擊破產而分分倒閉,最後他們競爭者之間也扛不住了,這種惡意競爭,給積極參與和不參與的企業帶了沉重的打擊。

當這幾個巨自己也扛不住的時候,他們解決這種價格惡意競爭的方法是大家坐下談,幾家領頭企業共同商量,最後平息了這種價格惡意競爭。

3、成績至上(同學)

學校利用學生的成績給老師排名,老師利用學生的成績再給學生排名,家長會上,老師以名次上升或下降來評價學生學習狀況好壞。

每次月考完之後,孩子們不是喜就是憂。為了個名次,同學之間暗暗較勁,表面卻裝得無事人似的。才十五六歲的孩子就已經學會相互間說著假大空的虛偽的客套話。既不互相幫助,也不互相交流學習方法。生怕對方超過了自己。

一向單純善良的女兒在坦誠與同學交流學習方法之後,才忽然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因為當她向比自己學習好的同學請教時,同學們總是含糊其辭地說自己什麼也不會,而且在家從來不學習。

4、壞的手錶(同學)

在一次月考中,小雅的一位好朋友甜甜沒戴手錶,於是就向她前面的一位女生借了一塊手錶考試用,沒成想,那位同學故意把自己的一塊出毛病的手錶借給了她,結果這塊表在考試中慢走了半小時,導致甜甜還沒塗完答題卡,就交卷了。

在交卷時,前面的那位女生聽到甜甜哭喪著臉說,手錶時間還沒到呢,那位女生迅速回頭說了一句「對不起」就又轉過頭去了。

甜甜一時沒搞明白她為什麼要說對不起,很是納悶。之後,班裡同學們才告訴她,那位女生的手錶早就壞了,大家都知道的,只有甜甜新來不知道。

5、攀比之風(同學)

一下課,有些同學就開始聚在一起攀比,吃穿住行一樣不拉,更無聊的是,連爸媽工作單位好壞、職務大小都要比一下,總而言之,什麼都要拿來比一比。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同學們聚在一起,還只比比誰的文具新穎,誰帶的水果稀罕。

可是四年級的時候,有同學帶了一部KITTY的手機,炫耀地說,這是她過生日媽媽買給她的,惹得周圍一大幫喜歡KITTY的同學羨慕不已,很多同學回家都吵著要媽媽買手機給他們。從那以後,我們班攀比之風越演越烈。

9. 你對改善當下過度焦慮過度競爭教育環境有什麼建議

我個人認為想要改善當下的這種過度焦慮,過度競爭的教育環境,需要社會家庭,政府和個人共同作用,並不是某一方的改變就可以完成的,首先,我覺得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就應該樹立一種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學習。

10. 中國如何改變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

我來找 找到了網路hi你

1、將過度壟斷、過度競爭的市場調整為適度壟斷-競爭的市場
在國有大公司壟斷的行業,允許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以各種形式進入;繼續深化體制改革,使國有大企業變成產權明晰的現代股份制公司;制定中國的「反壟斷法」規避過度壟斷。
在惡性競爭的市場上,促進企業兼並,重組;通過「市場准入法」規避惡性競爭。
如此雙管齊下,構建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
2、將分割的國內市場變為統一的國內市場
目前國內市場的分割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其一是國有企業的市場與民營企業的市場分割;其二是過度壟斷市場與過度競爭市場的分割;其三是地方政府保護的區域市場的分割。
這種分割的市場,是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國民收入分配不公,低層次價格競爭的根源。政府要做的是通過法律政策手段構建統一的國內市場。
3、通過立法控制薪金的倍數差異
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可以通過消除過度壟斷的方式,實現利潤平均化,從而縮小行業間國民收入的差距;企業公司內的過大的收入差距,可以通過法律形式規定薪金收入上下線的最大倍數,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兼顧。
4、減免稅費
政府稅費來自各經濟主體、自然人、法人創造的利潤。經濟主體、自然人、法人越具有活力,政府的財稅越充足,可見,減免稅費是政府對企業利潤和國民收入的讓利。但這種讓利,可以使經濟主體、自然人、法人,修養生機,繁榮富足,充滿創新的慾望,創造更大的業績和更多的財富,從而使政府的減法最終變為加法。

閱讀全文

與過度競爭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ivo手機語音控制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47
足外翻治療方法如何治療 瀏覽:382
做小扇子的簡單方法 瀏覽:226
醫美洗臉的正確方法 瀏覽:37
腦膜炎引起癱瘓哪裡可以治療方法 瀏覽:632
橋梁搭建方法視頻 瀏覽:344
哮喘的長期治療方法 瀏覽:30
如何處理活的大龍蝦的方法 瀏覽:264
新手機密碼鎖定方法 瀏覽:579
水晶玉器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29
如何只用一種方法就能減肥 瀏覽:105
什麼是大學計算方法 瀏覽:703
敏感肌怎樣才能好有哪些方法 瀏覽:745
面對問題要能夠找到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79
毛豆的種植方法和技術視頻 瀏覽:435
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操作方法 瀏覽:974
如何挑選牛仔褲的裁剪方法 瀏覽:361
甲亢的常用診斷方法 瀏覽:360
天固智能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460
pc肌鍛煉方法教學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