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根據檢測原理不同,食品中抗生素殘留的檢測方法可分為哪幾種
分為四種:酶抑制率法 分光光度法 膠體金法 滴定分析法
酶抑制率法
在一定條件下,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葯對膽鹼酯酶正常功能有抑製作用,其抑制率與農葯的濃度呈正相關。正常情況下,酶催化神經傳導代謝產物(乙醯膽鹼)水解,其水解產物與顯色劑反應,產生黃色物質,在412nm處測定吸光度隨時間的變化值,計算出抑制率,通過抑制率可以判斷出樣品中是否有高劑量的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酯類農葯的存在。
分光光度法
不同的物質由於其分子結構不同,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具有其特有的吸收光譜。即使是相同的物質由於其含量不同,對光的吸收程度也不同。標准曲線法就是利用這一特性來測定物質含量,先配製一系列濃度由小到大的標准溶液,分別測定出它們的A值,以A值為橫坐標,濃度為縱坐標,作標准曲線。在測定待測溶液時,操作條件應與製作標准曲線時相同,以待測液的A值從標准曲線上查出該樣品的相應濃度。
膠體金法
將特異性的抗原或抗體以條帶狀固定在膜上,膠體金標記試劑(抗體或單克隆抗體)吸附在結合墊上,當待檢樣本加到試紙條一端的樣本墊上後,通過毛細作用向前移動,溶解結合墊上的膠體金標記試劑後相互反應,再移動至固定的抗原或抗體的區域時,待檢物與金標試劑的結合物又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檢測帶上,產生顯色反應。當光源照射到檢測帶,反射光被收集並轉化為電信號,根據信號的強弱即可判斷被測物質的陰陽性。
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是將一種已知准確濃度的試劑溶液,滴加到被測物質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試劑與被測物質按化學計量定量反應為止,根據試劑溶液的濃度和消耗的體積,計算被測物質的含量。
『貳』 MIC的幾種測定抗菌葯物最低抑菌濃度(MIC)方法
1.1.常量肉湯稀釋法
1.1.1.抗菌葯物貯存液制備 抗菌葯物貯存液濃度不應低於1000μg/ml(如1280μg/ml)或10倍於最高測定濃度。溶解度低的抗菌葯物可稍低於上述濃度。抗菌葯物直接購自廠商或相關機構。所需抗菌葯物溶液量或粉劑量可公式進行計算。例如:需配製100 ml濃度為1280μg/ml的抗生素貯存液,所用抗生素為粉劑,其葯物的有效力為750μg/mg。用分析天平精確稱取抗生素粉劑的量為182.6 mg。根據公式計算所需稀釋劑用量為:(182.6 mg×750μg/mg)/1280μg/ml=107.0ml,然後將182.6 mg抗生素粉劑溶解於107.0ml稀釋劑中。制備抗菌葯物貯存液所用的溶劑和稀釋劑見表5。配製好的抗菌葯物貯存液應貯存於-60℃以下環境,保存期不超過6個月。
1.1.2.葯敏試驗用抗菌葯物濃度范圍 根據NCCLS抗菌葯物敏感性試驗操作標准,葯物濃度范圍應包含耐葯、中介和敏感分界點值,特殊情況例外。
1.1.3. 培養基 NCCLS推薦使用Mueller-Hinton(MH)肉湯,pH7.2~7.4。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在此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在測試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的敏感性時,應在肉湯中加入2%(W/V)氯化鈉,按製造廠家的要求配製需要量的MH肉湯。嗜血桿菌屬菌使用HTM肉湯,肺炎鏈球菌和其它鏈球菌使用含2%~5%溶解馬血的MH肉湯。
1.1.4.接種物的制備 有2種方法配製接種物,一是細菌生長方法,用接種環挑取形態相似待檢菌落3-5個,接種於4-5ml的水解酪蛋白(MH)肉湯中,35℃孵育2-6h。增菌後的對數生長期菌液用生理鹽水或MH肉湯校正濃度至0.5麥氏比濁標准,約含1~2×108CFU/ml。二是直接菌落懸液配製法,對某些苛養菌,如流感嗜血桿菌、淋病奈瑟菌和鏈球菌及甲氧西林耐葯的葡萄球菌等菌株,推薦直接取培養18~24h的菌落調配成0.5麥氏比濁標準的菌懸液。用MH肉湯將上述菌懸液進行1∶100稀釋後備用。注意應在15分鍾內接種完配製好的接種物,並取一份接種物在非選擇性瓊脂平板上傳代培養,以檢查接種物純度。
1.1.5.稀釋抗菌葯物的制備及菌液接種 取無菌試管(13×100mm)13支,排成一排,除第1管加入1.6mlMH肉湯外,其餘每管加入MH肉湯1ml,在第1管加入抗菌葯物原液(如1280μg/ml) 0.4ml混勻,然後吸取1ml至第2管,混勻後再吸取1ml至第3管,如此連續倍比稀釋至第11管,並從第11管中吸取1ml棄去,第12管為不含葯物的生長對照。此時各管葯物濃度依次為256、128、64、32、16、8、4、2、1、0.5、0.25μg/ml。然後在每管內加入上述制備好的接種物各1ml,使每管最終菌液濃度約為5×105CFU/ml。第1管至第11管葯物濃度分別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
1.1.6.孵育 將接種好的稀釋管塞好塞子,置35℃普通空氣孵箱中孵育16~20h;嗜血桿菌和鏈球菌在普通空氣孵箱中孵育20~24h;對可能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應持續孵育滿24h。
1.1.7.結果判斷與解釋 在讀取和報告所測試菌株的MIC前,應檢查生長對照管的細菌生長情況是否良好,同時還應檢查接種物的傳代培養情況以確定其是否污染,質控菌株的MIC值是否處於質控范圍。以肉眼觀察,葯物最低濃度管無細菌生長者,即為受試菌的MIC。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葯物的肉湯稀釋法終點判斷,與陽性生長對照管比較抑制80%細菌生長管葯物濃度為受試菌MIC。
根據NCCLS推薦的分界點值標准,判斷耐葯(resistant, R)、敏感(susceptible, S)或中介(intermediate, I)。S表示被測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該抗菌葯物的常用劑量治療有效,禁忌症除外。R指該菌不能被抗菌葯物的常用劑量在組織液內或血液中所達到的濃度所抑制,或屬於具有特定耐葯機理(如β-內醯胺酶),所以臨床治療效果不佳。I是指MIC接近葯物的血液或組織液濃度,療效低於敏感菌。還表示被測菌株可以通過提高劑量(如β-內醯胺類葯物)被抑制,或在葯物生理性濃集的部位(如尿液)被抑制。另外,中介還作為「緩沖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術因素失控,所導致較大的錯誤解釋。
1.2.微量肉湯稀釋法
1.2.1.抗菌葯物和培養基制備 同常量肉湯稀釋法。
1.2.2.MIC板制備 無菌操作,將倍比稀釋後不同濃度的抗菌葯物溶液分別加到滅菌的96孔聚苯乙烯板中,第1至第11孔加葯液,每孔10μl,第12孔不加葯作為生長對照,冰凍乾燥後密封,-20℃以下保存備用。
1.2.3.接種物制備 將用生長法或直接菌懸液法制備的濃度相當於0.5麥氏比濁標準的菌懸液,經MH肉湯1∶1000稀釋後,向每孔中加100μl,密封後置35℃普通空氣孵箱中,孵育16~20h判斷結果。當試驗嗜血桿菌屬,鏈球菌屬時,孵育時間為20~24h,試驗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對苯唑西林和萬古黴素的葯敏試驗時孵育時間必須滿24h。此時,第1孔至第11孔葯物濃度分別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
1.2.4.結果判斷 以在小孔內完全抑制細菌生長的最低葯物濃度為MIC。當陽性對照孔(即不含抗生素)內細菌明顯生長試驗才有意義。當在微量肉湯稀釋法出現單一的跳孔時,應記錄抑制細菌生長的最高葯物濃度。如出現多處跳孔,則不應報告結果,需重復試驗。通常對革蘭陰性桿菌而言,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得的MIC與常量肉湯稀釋法測得的結果相同或低一個稀釋度(1孔或2倍)。
2.瓊脂稀釋法 瓊脂稀釋法是將不同劑量的抗菌葯物,加入融化並冷至50℃左右的定量MH瓊脂中,製成含不同遞減濃度抗菌葯物的平板,接種受試菌,孵育後觀察細菌生長情況,以抑制細菌生長的瓊脂平板所含最低葯物濃度為MIC。本法優點是可在一個平板上同時作多株菌MIC測定,結果可靠,易發現污染菌;缺點是制備含葯瓊脂平板費時費力。
2.1.培養基制備 使用MH瓊脂,按商品說明書進行配製,pH7.2~7.4。淋病奈瑟菌使用GC瓊脂基礎加1%添加劑;其它鏈球菌使用含5%(V/V)綿羊血的MH瓊脂(當試驗磺胺葯時,使用溶解的馬血)。
2.2.含葯瓊脂平板制備 根據實驗設計,將已倍比稀釋的不同濃度的抗菌葯物分別加入已加熱溶解,並在45~50℃水浴中平衡的MH瓊脂中,充分混勻傾倒滅菌平皿,瓊脂厚度3~4mm。通常按1∶9比例配製葯物瓊脂平板,根據需要來選擇葯物濃度范圍。配製好的含葯瓊脂平板應裝入密封塑料袋中,置2~8℃冰箱可貯存5天。
2.3.接種物制備與接種 制備濃度相當於0.5麥氏標准比濁管的菌懸液,再1∶10稀釋,以多點接種器吸取制備好菌液(約1~2μl)接種於瓊脂平板表面,每點菌數約為104CFU,形成直徑為5~8mm的菌斑。接種好後置35℃孵育16~20h(甲氧西林耐葯葡萄球菌、萬古黴素耐葯腸球菌孵育時間應滿24h),觀察結果。奈瑟菌屬、鏈球菌屬細菌置5%二氧化碳、幽門螺桿菌置微需氧環境中孵育。
2.4.結果判斷 將平板置於暗色、無反光物體表面上判斷試驗終點,以抑制細菌生長的最低葯物濃度為MIC。在含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瓊脂平板上可見輕微細菌生長,與生長對照比較抑制80%以上細菌生長的最低葯物濃度作為終點濃度。
如果出現有2個以上菌落生長於含葯濃度高於終點水平的瓊脂平板上,或低濃度葯物瓊脂平板上不長而高濃度葯物瓊脂平板上生長現象,則應檢查培養物純度或重復試驗。
3.E試驗(E-test) E試驗是指濃度梯度瓊脂擴散試驗,其原理基本同擴散法,即濃度呈連續梯度的抗菌葯物從塑料試條中向瓊脂中擴散,在試條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受試菌的生長被抑制,從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E試驗綜合了稀釋法和擴散法的原理和特點,同時還彌補了二者的一些不足,可以像稀釋法一樣直接定量測出抗菌葯物對受試菌的MIC。
3.1.培養基、菌液制備和接種 同紙片擴散法。
3.2.貼E試驗條 同紙片擴散法,E試驗條的刻度面朝上,不得貼反,一旦接觸瓊脂後不得再移動。直徑150mm的平皿內可放置6根E試驗試條,90mm者一般只能放置1根。
3.3.孵育時間和溫度 同紙片擴散法。
3.4.結果閱讀 孵育後圍繞試條可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抑菌圈,在抑菌圈和試條的橫切相交處試條上的讀數刻度即是測定抗菌葯物對受試菌的MIC。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見供應商的產品說明書。
『叄』 簡述細菌檢測的方法及優缺點
簡述細菌檢測的方法及優缺點:
可以直接用顯微鏡觀察其運動情況。另外,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因此還可以通過檢測細菌鞭毛的存在來間接判斷細菌是否具有動力。記憶中的方法有這些:
1.使用顯微鏡
可以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通過一些特殊的方法觀察菌液中細菌的活動情況。有條件的話還可以使用一些比較高端的顯微鏡,比如相差顯微鏡等。
2.使用半固體培養基進行培養
有鞭毛的細菌可沿穿刺線擴散生長,穿刺線周圍會變模糊;無鞭毛的細菌只能沿穿刺線生長,周圍澄清透明。
3.鞭毛染色
使用特殊染料染色,以方便在顯微鏡下觀察。
4.免疫學方法
通過抗原抗體反應,檢測細菌鞭毛的存在。
『肆』 抗生素檢測的主要方法
由於抗生素在廢水中的濃度相對較低,所以抗生素的檢測一般都是微量或是痕量分析,常採用具有高靈敏度的儀器進行檢測。各研究機構對畜禽廢水中抗生素的檢測技術主要有色譜法和其聯用技術、酶免疫分析法、毛細管電泳法等。 液相色譜法(LC)在廢水抗生素的檢測中是最常見的,LC具有分離效能好,檢測速度快且重現性好的特點。LC法所用的檢測器有紫外檢測器(UV),熒光檢測器,以及二級管陣列檢測器。
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器
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器聯用檢測技術是最早用於環境中抗生素的分離檢測,由於其操作簡便以及成本低,被用於畜禽廢水中抗生素的檢測。
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
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因為其檢測限低所以也被用於畜禽廢水中抗生素的檢測,通常對本身具有熒光性的抗生素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可以直接檢測出,但是對於本身不具有熒光性或熒光性差的抗生素,需要對其衍生化來提高目標物的熒光特性以便檢測。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
色譜可以用於多組分混合物的分離和分析,可以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定量分析,但是定性較困難,質譜儀能夠對單一組分提供高靈敏度和特徵的質譜圖,但對復雜化合物無分析能力。所以將色譜與質譜進行聯用(或是串聯質譜),對復雜化合物中微量和痕量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於畜禽廢水中有多種類的抗生素同時存在,利用色譜和質譜的聯用技術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准確性、靈敏度。 酶免疫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前處理簡化,分析成本低、靈敏、特異性強、檢測快速,不需要昂貴的儀器等,而且可以同時測定幾個樣品,但是酶免疫分析方法對試劑的選擇性高,很難同時分析多種成分,對結構類似的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分析分子量很小的化合物和不穩定的化合物有一定的困難。
用酶免疫分析方法試劑盒檢測地表水、地下水中的四環素和泰勒菌素,檢測分別為0.05μg/L,0.1μg/L。其結果表明,該方法成本低、檢測快,可用於水中的四環素、氯四環素、泰勒菌素的初篩檢測。 經典的放射免疫測定基本原理和酶免疫分析是相同的,但所不同的是反應的放大指示系統不是酶和底物,而是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抗原或抗體標記的同位素通常是放射性較小的β放射原,最常用的是同位素是3H和14C,放射性不強、用量也極微小,比較安全。
『伍』 微生物實驗紙片法測定測定抗生素效價方法的整套實驗步驟
實驗前准備:4個培養皿,2支移液管,1支塗布棒,並將培養皿包好滅菌,取一定的蒸餾水滅菌製成無菌水。
1、配製營養瓊脂培養基:稱取營養瓊脂9.6g,加入300ml蒸餾水,加熱煮沸後將培養基導入錐形瓶,然後包紮滅菌(121°C,20min)。
2、倒平板:在無菌環境操作下,將上述培養基倒入4個平板,並編號1,2,,3,4.
3、制菌懸液:用5ml無菌移液管在無菌操作下,吸取3ml無菌水到菌種斜面,用接種環輕刮下菌苔,搗碎,塞上棉塞,振盪片刻。
4、將抗生素稀釋成10-3,10-4,10-5,10-6四種不同稀釋度的梯度液。
5、取直徑1cm圓形濾紙若干,取4個圓形濾紙分別放入10-3,10-4,10-5,10-6的抗生素溶液中浸泡一會。
6、待平板凝固後接種,各取0.2ml菌懸液倒入平板中,用塗布棒抹勻。
7、在1,2,3,4,號已接種的平板中分別放入4個浸泡在10-3,10-4,10-5,10-6抗生素溶液中的濾紙片,並注意個紙片間的距離應較大。
8、培養,放入37°c恆溫箱中培養24h。
9、觀察測量並記錄數據,觀察抗生素濾紙周圍的透明抑菌圈,測量16個抑菌圈的大小,求算不同濃度抗生素濾紙抑菌圈的大小。
『陸』 細菌檢測最簡單的方法
一.使用細菌總數測試片,只需要購買細菌總數測試片,再按要求使用,有說明書.
二.紅細胞計數法
首先要了解這個方法的原理.把N個紅細胞與細菌均勻混合,再數出一小塊區域內的紅細胞數n和細菌數m.因為細胞已經均均勻混合,所以,局部的細胞數比和整體的細胞數比是接近相同的.即 n/m=N/M (n為局部紅細胞數,N為總紅細胞數,m為局部細菌數,M為總細菌數)n,m已數出.N又已知.所以總細菌數N就可以算出來.再取幾個局部,算平均值,就能得到較精確的細菌數目.
如果這樣做,只要數出一小塊區域內的細菌數就可以知道總細菌數.如果不加紅細胞,一個一個數,用要數到何年何月啊!細菌可是對數增長.加入紅細胞的作用就像比例尺一樣,地圖上總有1:XXX的比例尺,你在顯微鏡的一個是視野里看到的紅細胞數目就像地圖上你測得的距離,數清一個是視野的菌數後,乘以相應分散度就可以了,分散度時用紅細胞算的,具體的教材上應該有.不用也可以,不過要換成相應大小別的東西代替,總之用光學顯微鏡差菌數,這是不可缺少的.
這里運用了樣方法,就是在若干樣方中計數全部個體,然後將其平均數推廣,來估計種群總體數量的方法.樣方法相關知識:
①樣 方:樣方也叫樣本,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出來的部分個體的集合,叫做樣方.
②隨機取樣:在抽樣時如果總體中每一個個體被抽選的機會均等,且每一個個體被選與其他個體間無任何牽連,那麼,這種既滿足隨機性,又滿足獨立性的抽樣,就叫做隨機取樣(或叫做簡單隨機取樣).隨機取樣不允許摻入任何主觀性,否則,就難以避免調查人員想獲得調查屬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調查結果偏大.
③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 ,蚜蟲、跳蝻的密度,細菌數量測量等.
樣方法取樣方法
①點狀取樣法點狀取樣法中常用的為五點取樣法,如圖A,當調查的總體為非長條形時,可用此法取樣.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的長和寬要求一致.這種方法適用於調查植物個體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②等距取樣法當調查的總體為長條形時,可用等距取樣法,如圖B,先將調查總體分成若乾等份,由抽樣比率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後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樣法.例如,長條形的總體為100 m長,如果要等距抽取10樣方,那麼抽樣的比率為1/10,抽樣距離為10 m,然後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內進行取樣,樣方大小要求一致.
樣方法的兩種邊角統計方式如下圖(紅色為需統計邊線)
樣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①確定調查對象;
②選取樣方:必須選擇一個該種群分布較均勻的地塊,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
③計數: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
樣方法的兩種邊角統計方式
④計算:取各樣方平均數.
『柒』 6.抗生素微生物檢定包括哪兩種方法並分別介紹概念、分類以及其作用原理。
醫學微生物,有細菌,真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放線菌。
最重要的就是按照這幾個條目來學,最重要的是細菌病毒四體和真菌
然後記住每一條目的分類以及分類的依據,然後記住相應分類下的微生物,就可以記住相應的微生物了。
一些特殊的微生物的特點單獨記憶學習,比如溶血鏈球菌導致蜂窩織炎,葡萄球菌導致化膿性炎。
就是微觀的世界。我們醫生,大多是檢驗科醫生以後都會用到,用顯微鏡觀察常人看不到的細菌。
學習微生物,一定要根據書本來,學好書本知識,然後自己歸納總結。比如說,某個標本裡面常見的致病菌有哪些,比如大腸桿菌,你就要記住,菌落形態、革蘭陽性還是陰性,革蘭染色鏡下會是什麼樣,還有有哪些生化反應。什麼條件下它會治病:如大腸桿菌大便中最常見,如果在尿液或者痰液中培養出來那就屬於致病菌。這些都是需要熟記的
『捌』 在測定抗生素的抗菌范圍時,應選用什麼樣的試驗菌為好為什麼
抗生素的抗菌范圍我理解為抗菌譜,一般成熟的抗生素的抗菌譜不需要專門檢測,大體上在教科書上都有介紹。如果你說的是抗菌活性的MIC值(最低抑菌濃度),那麼就是指某種抗生素對於某個特定細菌是否敏感以及多少濃度可以殺滅,當然是選擇臨床上送檢的特定菌株來測量。方法有稀釋法、試紙法和E-test法。
『玖』 如何進行抗生素葯敏試驗
你好!
葯敏試驗
葯敏試驗根據美國臨床標准委員會(NCCLS)推薦的K-B瓊脂法進行,葯敏紙片選擇中國生物製品鑒定所葯敏紙片,試驗所選擇葯物必須包括下列抗生素:氨苄西林(AMP),阿莫西林/克拉維酸(AMC),頭孢噻吩(CFT),頭孢噻肟(CTX),慶大黴素(GEN),萘啶酸(NAL),環丙沙星(CIP),四環素(TBT),利福平(RFA),復方新諾明(SMZ)。葯敏結果判定標准按照NCCLs手冊2005版。
1. 操作方法:
(1)將待檢菌接種於普通營養瓊脂平板,37℃培養16~18小時,然後挑取普通營養瓊脂平板上的純培養菌落,懸於3ml生理鹽水中,混勻後與菌液比濁管比濁。以有黑字的白紙為背景,調整濁度與比濁管(0.5麥氏單位)相同。
(2)用無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壁上擠壓去掉多餘菌液。用棉拭子塗布整個M-H培養基表面,反復幾次,每次將平板旋轉60度,最後沿周邊繞兩圈,保證塗均勻。
(3)待平板上的水分被瓊脂完全吸收後再貼紙片。用無菌鑷子取葯敏紙片貼在平板表面,紙片一貼就不可再拿起。每個平板貼5張紙片,每張紙片間距不少於24mm,紙片中心距平皿邊緣不少於15mm。在菌接種後15分鍾內貼完紙片。
(4)將平板反轉,孵育18~24小時後取出,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從平板背面測量最接近的整數毫米數並記錄(附表6)。抑菌環的邊緣以肉眼見不到細菌明顯生長為限。有的菌株可出現蔓延生長,進入抑菌環,磺胺葯在抑菌環內出現輕微生長,這些都不作為抑菌環的邊緣。結果判斷依據鑒定所葯敏紙片判定標准。
(5)每次葯敏試驗必須用ATCC 25922大腸桿菌做質控。只有當質控菌株的抑菌圈直徑在允許范圍內測試菌株的結果才可以報告。ATCC 25922的結果必須與測試菌株同時記錄和報告在附表6中。
0.5麥氏比濁管配製方法:
0.048M BaCL2 (1.17% W/V BaCL2 . 2H2O) 0.5ml
0.36N H2SO4 (1%, V/V) 99.5ml
將二液混合,置螺口試管中,放室溫暗處保存。用前混勻。有效期為6個月。
2. 注意事項:
(1) 制備MH瓊脂平板應用直徑90mm平皿,在水平的實驗台上傾注。瓊脂厚為4±0.5mm(約25-30ml培養基),瓊脂凝固後塑料包裝放4℃保存,在5日內用完,使用前應在37℃培養箱烤乾平皿表面水滴。傾注平皿前應用pH計測pH值是否正確(pH應為7.3)。pH過低會導致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失效,而青黴素活力增強。
(2) 葯敏紙片長期儲存應於-20℃,日常使用的小量紙片可放在4℃,但應至於含乾燥劑的密封容器內。使用時從低溫取出後,放置平衡到室溫後才可打開,用完後應立即將紙片放回冰箱內的密封容器內。 過期紙片不能使用, 應棄去。
(3) 不穩定葯物如亞胺培南, 頭孢克洛, 克拉維酸復合葯等, 應冷凍保存, 最好在-40 ℃以下。
(4) 保證質控菌株不變異的簡便方法,將新得到的凍干菌株接種含血的M-H平板復活。然後每株細菌接種10支高層瓊脂管,放置冰箱保存。每月取出一支,傳出細菌供常規用。待用剩至最後一支,可傳種在M-H平板上,再接種一批高層瓊脂管備用。如此可保證原始菌種永不接觸抗菌素。
3.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方法 是用與常規實驗相同的操作方法,測定質控菌株的抑菌環。應使用新鮮傳代的菌種。接種菌液的塗布方法等均同常規操作,測定的抗菌素種類也應與常規測定的種類相同。
『拾』 怎樣測定菌株所產抗生素的抗菌譜
培養基中加入抗生素,觀察細菌滋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