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致病菌感染的微生物學檢查基本程序是怎麼樣的
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變異迅速,快速鑒定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基因晶元、多聚酶鏈反應等,該文對這些檢測技術進展做一綜述。 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又稱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放線菌、朊粒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過敏、腫瘤、痴獃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出現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傳染性極強,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對病原體的檢測必須做到快速、准確。常規病原學檢測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而且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隨著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學診斷已不再局限於病原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並被應用於臨床和實驗室 J。核酸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晶元技術等檢測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快速省時、無污染、結果精確,可以准確靈敏地鑒定病原微生物。1 傳統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1.1 直接塗片鏡檢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塗片鏡檢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設備,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1.2 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 分離培養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如血液、痰、糞便等)或培養物中有多種細菌時對某一種細菌的分離。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檢測周期較長,不能同時處理批量樣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大大加快了檢驗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同時做細菌鑒定和葯敏試驗,檢驗500多個菌種。苛養菌如肺炎鏈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常規培養陽性率低。雍剛 等將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澱粉、生長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劑加入到巧克力培養基中製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養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率。蘇盛通等在營養瓊脂中加人了中葯紅棗、赤小豆培養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生長指數明顯高於血平板。1.3 組織細胞培養 活組織細胞培養適於專營活組織細胞內生存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不同病原體敏感的組織細胞是不一樣的,將活細胞從病原體敏感的動物組織中取出在體外進行原代培養或用病原體敏感細胞系進行傳代培養,再將病原體接種於相應的組織細胞中後,病原體可在其中繁殖增長,引起特異性的細胞病變效應。也可以將病原體直接接種於敏感動物體內,引起相應組織器官出現特異的病理學改變。往往可以根據這些特異的病變對病原體進行鑒定。2 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血清學檢測是通過已知的抗體或抗原來檢測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從而對病原體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簡化了鑒定步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術、乳膠凝集實驗、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的抗體成分。幽門螺奸菌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高達50% ~80%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唾液中抗HP抗體來診斷HP感染,其結果滿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極高,ELISA應用於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學診斷的效果最為明顯。臨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從這些細菌中分離出目標菌是關鍵。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B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微生物檢測領域中一種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聯到磁珠微球上,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在外部磁場磁力的作用下,將目標病原體分離出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各種病原體的免疫磁珠,如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軍團菌等,廣泛應用到各級科研和實驗室 。經IMBS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時間縮短至4 h。IM—Bs還可以和其它檢測技術聯合來檢測病原菌,免疫磁珠分離得到的目標菌可繼續用於分離培養使大腸埃希菌0157最低檢測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結合聚合酶鏈反應(IMBS—PCR)可對培養條件比較特殊的細菌如苛養菌、厭氧菌進行快速檢測,肉類中的產毒素型產氣莢膜梭菌經IMBS.PC
B. 豬瘟檢測方法有哪些
發病特點:在自然情況下,只是豬和野豬感染發病,任何年齡、品種、性別的豬都可以發病;本病在任何季節都可以發生。不按期進行預防注射的地區,一旦發病,在短期內,可造成廣泛的流行。發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發地區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區,可呈零星散發。病豬是主要的傳染來源。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及皮膚傷口感染。豬只的買賣、運輸、屍體處理不當、內品衛生檢驗不嚴,獸醫衛生措施執行不力,人、動物和昆蟲等都可成為間接的傳染媒介,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通過胎盤傳染使仔豬患病,成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問題。臨診症狀:豬瘟與發生敗血症的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在症狀方面很相似,較准分開,應注意區別診斷。豬瘟的臨診特點是:體溫升高到40.5~42C稽留熱;有膿性結膜炎;病初便秘,後腹瀉;在病豬耳後、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等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紅斑,指壓不褪色;公豬有包皮發炎,用手擠壓時,有惡臭混濁液體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小豬有神經症狀;慢性豬病,體溫時高時低,食慾時好時壞,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病豬明顯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穩。一般病程可達20天或以上,死亡居多。 病理剖檢變化:急性豬瘟主要呈現敗血症變化,有診斷價值的變化是:皮膚或皮下有出血點;顎凹、頸部、鼠蹊、內臟淋巴結腫大,呈暗紅色,切面周邊出血;腎臟色淡,不腫大,有數量不等的小點出血;脾臟邊緣梗死;喉頭粘膜、會厭軟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腸漿膜,粘膜有出血。慢性病豬特徵的變化是有盲腸、結腸及回盲口處粘膜上形成扣狀潰瘍。
C. 實驗室診斷方法有哪些如何確診
血清學檢測方法:抗體檢測可採用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病原學檢測方法:病毒檢測可採用瓊脂凝膠免疫擴散、抗原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實時熒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普通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對PCR產物進行核酸序列測定可進行病毒分型。 疑似患病動物的病料需經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進行確診。(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南京路369號,聯系電話0532 85621552)
D. 感染性疾病病原檢查方法有哪些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體(pathogen)和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病理過程,感染的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病原體的來源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感染兩種類型。外源性感染是由於外界的病原體侵入人體,如志賀菌、結核分枝桿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引起的感染。內源性感染是人體內經常寄生的微生物,如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某些真菌等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的感染。感染後是否引起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diseases)與病原體的數量、毒力和人體的抵抗力有關,並決定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病原體感染後機體可以出現不感染、隱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顯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或病原體攜帶狀態(carrier state)幾種類型。感染性疾病是由於感染的病原體毒力強、數量多,超過了機體的抵禦能力,定植在機體一定部位增殖、擴散或蔓延、釋放毒素,引起機體免疫病理反應,導致組織、器官等損傷,生理功能紊亂,並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症狀和體征。感染性疾病的檢查主要包括病原體的檢查、感染的血清學試驗等,並由此確定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性質;通過病原體的葯物敏感試驗、耐葯株監測和醫院感染的監測報告,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治療葯物選擇,採取最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感染的傳播或流行提供及時、有效的實驗數據。
隨著現代社會與臨床醫學的發展,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由強毒性病原體引起感染的疾病,如鼠疫、白喉、傷寒、天花、小兒麻痹逐漸減少或絕跡,而條件致病的病原體引起的感染、醫院感染逐漸增多。②由新的病原體、原有的病原體變異引起的新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瘋牛病、O157出血性腸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等陸續出現。③以前的感染性疾病,如淋病、梅毒、結核病等又重新流行。④多重耐葯株,如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VRE)、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異煙肼的結核桿菌等,導致抗感染治療無效或低效。因此,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檢查應密切結合上述新的變化趨勢進行。
細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占首位;病毒性感染在人群中的發生率最高,但不一定致病;真菌感染的發病率近年來顯著上升;寄生蟲,如隱孢子蟲、卡氏肺孢子蟲、滴蟲等感染開始受到普遍關注。病原體的檢查是臨床確診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根據需要鑒定到一定水平即可。例如,作為臨床病原學診斷,細菌感染只需鑒定到種,必要時才進一步鑒定;若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細菌鑒定應達到血清型或基因型。臨床病原體檢查必須通過採集標本,經過各種試驗後才能明確診斷。標本採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診斷結果,早期採集、無菌採集、適當與適量採集是確保查明病原體的前提。臨床病原體檢查的方法有多種,包括塗片檢查、分離培養、血清學鑒定和分子生物學診斷(molecular biological diagnosis)等,可根據臨床需要和標本類型進行選擇。臨床標本分離培養的陽性結果最具確診意義,但陰性結果並不能完全除外病原體感染的可能。病原體抗原成分檢測可早期、快速診斷感染性疾病,陽性結果表明感染病原體的存在。分子生物學診斷為病原體感染的早期、快速、敏感、特異診斷成為可能,但應排除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E. 病毒鑒定常用方法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IgM抗體檢測、中和抗體檢測和病毒分離等。寨卡病毒與黃病毒屬其他病毒具有較強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目前主要採用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蚊媒寨卡病毒檢測時,對捕獲的伊蚊成蚊或幼蟲進行病毒核酸檢測。
開展寨卡病毒實驗室檢測時,應同時考慮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實驗室檢測應按照相應的技術指南開展。
(一)臨床標本檢測。
1.病原學檢測
病原學檢測主要適用於急性期血液標本,一般認為發病7天內檢測陽性率高。
(1)核酸檢測:採用熒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診斷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檢測手段。
(2)病毒分離:將標本接種於蚊源細胞(C6/36)或哺乳動物細胞(BHK21、Vero)進行分離培養,出現病變以後,用檢測核酸的方法鑒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腦內接種進行病毒分離。
2.血清學檢測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發病3天後可檢出病毒特異性IgM抗體,但發病7天後檢出率高。可採用ELISA、免疫熒光等方法檢測。IgM抗體陽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體與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和西尼羅病毒等黃病毒有較強的交叉反應,易於產生假陽性。
(2)中和抗體:採用空斑減少中和試驗方法檢測。患者恢復期血清中和抗體陽轉或滴度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腦等其他常見黃病毒感染,可以確診。
(二)媒介標本檢測。
1.標本處理
將分類後的伊蚊成蚊或幼蟲,按照採集地點,每10~20隻為一份進行研磨處理。
2.病毒核酸檢測
用RT-PCR的方法進行寨卡病毒核酸檢測
3.病毒分離
病毒核酸陽性的標本進行病毒分離。
F. 常用的寄生蟲病原診斷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寄生蟲病原學診斷方法有:糞便檢查,血液塗片,活組織檢查等。其中糞便檢查又包括生理鹽水直接塗片,飽和鹽水浮聚法,自然沉降法,改良加藤法等;而血液塗片法又包括厚血膜法,薄血膜法和新鮮血液塗片法等。
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