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腸癌免疫組化檢測是什麼
結腸癌免疫組化是檢測患者對什麼葯物敏感,就選用什麼葯物治療。預防癌症患者手術後復發:手術是不能徹底鏟除癌細胞的,第二:手術後身體的抗癌能力下降,容易復發和擴散。建議中醫中葯治療,中醫中葯抗癌系列葯物具有殺滅癌細胞,具體扶正、抗癌、排毒、消瘤止痛,消積水之功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可以把手術後身體內殘留的癌細胞徹底的鏟除,預防復發擴散再轉移。中葯並具有健脾胃增加患者食慾,補益氣血,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患者的抗癌能力,緩解病痛,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
㈡ 免疫組化及特殊染色 是啥意思
其為製成病理切片,將病變組織包埋在石蠟塊里,用切片機切成薄片,進行染色。
病理切片是用組織病理學方法製作的一定大小的病理切片。病理組織包埋石蠟塊,切片薄,蘇木精-伊紅(H-E)染色,在顯微鏡下進一步檢查病變。觀察病變的發生、發展,最後作出病理診斷。
部分病變組織或器官通過各種化學葯品和埋葬方法進行處理,使其固定和硬化。在切片機上切成薄片,粘附於玻片上,染色後置於顯微鏡下觀察病理變化,進行病理診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
(2)免疫組化檢測方法學擴展閱讀:
病理切片的相關內容:
1、根據各器官的組織結構確定切片方向。垂直或橫向切割通常是顯示組織形態的關鍵,如長管狀器官。
2、根據解剖部位準確取樣。病理標本應根據病理部位和性質的不同取樣。
3、用鋒利的刀剪開紙巾,不要來回剪文件。不要把組織夾得太緊,以免使組織、細胞因擠壓而變形。
㈢ 什麼是免疫組化檢查
免疫組化檢查指應用免疫學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熒光素、酶、金屬離子、同位素)顯色,確定組織或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相對的定量檢查。
免疫組織化學利用抗體和抗原具有高度特異性結合的原理:
先將組織或細胞中的某種化學物質提取出來,以此作為抗原或半抗原,通過免疫動物後獲得特異性抗體,再以此抗體探測組織或細胞中的同類抗原。由於抗原與抗體的復合物是無色的,因此必須藉助組織化學的方法將抗原抗體結合的部位顯現,以達到對未知抗原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
(3)免疫組化檢測方法學擴展閱讀
意義:
近年來,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發展和各種特異性抗體的出現,使許多疑難腫瘤得到了明確診斷。尤其是免疫組化在腫瘤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實用價值受到了普遍的認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腫瘤的鑒別診斷時,准確率可達50%-75%。
免疫組織化學的臨床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惡性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2、確定轉移性惡性腫瘤的原發部位。
3、對某類腫瘤進行進一步的病理分型。
4、軟組織腫瘤的治療一般需根據正確的組織學分類,因其種類多、組織形態相像,有時難以區分其組織來源,應用多種標志進行免疫組化研究對軟組織腫瘤的診斷是不可缺少的。
5、發現微小轉移灶,有助於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包括手術范圍的確定。
6、為臨床提供治療方案的選擇。
㈣ 免疫組化
免疫組化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病理學檢測方法,多用於鑒別形態很相似的疾病或腫瘤,確定組織來源及研究腫瘤組織代謝改變,它包括細胞內酶學的變化、糖原的變化、核酸的變化。 您的免疫組化檢查結果可能是為了檢測是否患有惡性淋巴瘤,淋巴細胞反應性增生可能是最後的診斷結果,即在某種因素的刺激下誘發了淋巴細胞的增生;也可能是淋巴瘤引發的。前者是一個良性的過程,而後者則是惡性疾病。所以,針對您的具體情況應作具體分析。也可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㈤ 「免疫組化」是什麼意思診斷淋巴瘤為什麼要作免疫組化檢查
答:「免疫組化」是「免疫組織化學」的簡稱,是一種利用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反應來檢測組織中有無相應抗原物質存在的一種組織化學染色方法。淋巴瘤的病理診斷,免疫組化檢查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手段。免疫組化在淋巴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區分腫瘤起源細胞系(例如,所患非霍奇金淋巴瘤是B細胞腫瘤還是T細胞腫瘤)。 (2)通過腫瘤免疫表型分析來幫助判斷腫瘤具體類型(例如,濾泡性淋巴瘤CD5-、CD10+、CD23-、BCL6+,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D5+、CD10-、CD23+、BCL6-)。 (3)檢測某些腫瘤特有的遺傳學改變以助確診(例如,套細胞淋巴瘤多有11號和14號染色體易位而導致cyclin D1基因轉位和cyclin D1蛋白異常高表達,所以免疫組化染色cyclin D1陽性則提示為套細胞淋巴瘤)。 (4)幫助指導治療和判斷疾病預後(例如,CD20陽性B細胞淋巴瘤患者可選擇使用「美羅華」治療,又如,通過對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例進行CD10、BCL6、MUM1等抗原檢測可大致區分是預後相對較好的「生發中心B細胞型」還是預後相對差一些的「非生發中心B細胞型」)。 (5)對於區分某些良、惡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病變也有一定幫助。
㈥ 免瘦組化,EMA(+)、PCK(+),CDX2(+)是什麼意思
病理醫生是干什麼的?
關於免疫組化檢測技術
IHC與ICC有什麼區別?
在上世紀30年代,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簡稱IHC)的原理就已經為人所知,但直到1942年,第一個IHC研究成果才正式發表。這也被譽為免疫熒光技術的里程碑。哈佛大學醫學院的Albert Coons在《免疫學雜志》上發表文章,利用FITC標記的抗體來鑒定感染組織中的肺炎球菌抗原。自那以後,組織固定方法、檢測標記和顯微鏡都在不斷改進,讓免疫組化成為診斷和研究中的一個必備工具。
在病理科,利用特異的腫瘤標志物,醫生通過IHC診斷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確定腫瘤的分期和分級,並確定細胞類型和轉移的來源,以便找到原發腫瘤的位置。同樣,IHC也能用於葯物開發,通過檢測疾病靶點的上調或下調來判斷葯物療效。
免疫組化指的是根據抗體與抗原特異結合的原理來檢測組織切片中的抗原(如蛋白)。immuno的詞根來自操作中所使用的抗體,而histo意味著組織。另一種類似的技術是免疫細胞化學(Immunocytochemistry,簡稱ICC)。這兩個詞大家經常混著用,看著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是有點區別。
對於IHC,組織是來自患者或動物,經過冷凍或石蠟包埋。將這些組織製成約4μm厚的切片,封片後再處理。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可觀察細胞組分的定位,同時維持周圍組織的原先結構。
對於ICC,大部分細胞外基質及其他基質組分被去除,只剩下整個細胞來染色。ICC的來源可以是細胞懸液,來自患者或動物(如血塗片、拭子等),或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組織培養細胞系。
除了生物學來源,IHC和ICC在樣品處理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ICC需要透化,要麼通過固定過程,要麼是單獨的透化步驟,這樣抗體才能與細胞內的靶點相結合。而IHC可能不要單獨的透化步驟,這取決於切片的厚度和固定方法。包埋在石蠟中的IHC切片必須進一步處理,才能進行抗體染色。一旦處理好樣品,IHC和ICC的染色操作就幾乎沒什麼差異了。當然,就染色而言,根據所使用的抗體來優化還是少不了的。
腫瘤細胞免疫組化耐葯預後標記
惡性腫瘤免疫組化耐葯預後標記,全套4項:P-gp,GSTπ,TOPOⅡ,Ki-67。
乳腺癌免疫組化耐葯預後標記,全套7項: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1、P-糖蛋白(P-gp)--葯泵作用--胞
㈦ 免疫組化結果分析
免疫組化:免疫組化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病理學檢測方法,多用於鑒別形態很相似的疾病或腫瘤,確定組織來源及研究腫瘤組織代謝改變,它包括細胞內酶學的變化、糖原的變化、核酸的變化。
免疫組化檢查結果可能是為了檢測是否患有惡性淋巴瘤,淋巴細胞反應性增生可能是最後的診斷結果,即在某種因素的刺激下誘發了淋巴細胞的增生;也可能是淋巴瘤引發的。前者是一個良性的過程,而後者則是惡性疾病。
HER-2是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可以讓自然情況下應該死亡的細胞停止死亡,惡性增殖,在一定比例的腫瘤中發現腫瘤細胞的增殖以及供給腫瘤生長的血管和淋巴管均受其特異功能影響。【HER-2(-)是陰性。】
ck是角蛋白,一般在上皮組織內存在,是膽管上皮癌和肝細胞癌鑒別診斷的標志物。【CK(+)就是陽性,一般體質有腫瘤所在。】
P53本是抑癌基因。正常的人體都有p53基因,也叫野生型p53,是好基因,可抑制腫瘤。但突變型p53是致癌基因——因缺乏對細胞增殖的負調控作用,可促進細胞轉化和增生,導致腫瘤的發生。由於野生型 P53蛋白產物半衰期短,含量低,免疫組化法無法檢出,臨床上僅可檢出存積而穩定的突變型 P53蛋白。【P53(+)是突變型 P53蛋白陽性】
CEA是經典的腫瘤標志物。可廣泛存在於內胚葉起源的消化系統癌,也存在於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組織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CEA升高常見於大腸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狀腺髓樣癌、肝癌、肺癌、卵巢癌、泌尿系腫瘤等。【CEA(+)是陽性】
【KI67陽性細胞指數70%代表活檢中取的所有惡性組織中的細胞,有70%的細胞都處於生長狀態。這個比例越高,當然腫瘤就生長越快。】
間葉組織充滿於胚胎各發生中的器官之間。惡性腫瘤來源於上皮組織者稱「癌」,來源於間葉組織稱「肉瘤」,來源於胚胎稱「母細胞瘤」。
免疫組化如果出現CD117、CD34、 DOG1這三個免疫組化陽性,就能確定是間質瘤。【DOG-1(-),CD34(-)代表兩者均為陰性。】
S100是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等神經源性腫瘤的標志物,也可在惡性黑色素瘤和一些間充質惡性腫瘤中表達。【S100(-)是陰性】
肌肉組織腫瘤表達的結蛋白(desmin)。【Desmin(+)說明可能有肌肉組織腫瘤】
㈧ 免疫學的檢測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㈨ 免疫組化結果有幾種分析方法
有陽性細胞區域直接測試方法。
免疫組化,是應用免疫學基本原理——抗原抗體反應,即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熒光素、酶、金屬離子、同位素)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稱為免疫組織化學技術(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細胞化學技術(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按照標記物的種類可分為免疫熒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鐵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顯影法等。
這些常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的原理如下:
1. 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技術
將已知抗體標上熒光素,以此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當抗原抗體復合物中的熒光素受激發光的照射後會發出一定波長的熒光,從而可以確定組織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 免疫酶細胞化學技術
是目前免疫組織化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技術.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標記的抗體與組織或細胞作用,然後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產物或具有一定電子密度的顆粒,通過光鏡或電鏡,對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進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 免疫膠體金技術
就是用膠體金標記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異性的結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為探針對組織或細胞內的抗原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於膠體金的電子密度高,多用於免疫電鏡的單標記或多標記的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