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觸診的西醫觸診
觸診可用於檢查身體任何部位,在腹部檢查時尤為重要,病人取平卧位,雙下肢屈曲,使腹肌放鬆後進行觸診。可取右側卧位觸診脾臟;取直立位,上身稍前傾來觸腎臟。觸診時,檢查者應以整個手掌平放在病人腹部,手應溫暖,動作要輕。手過涼或用力過大過猛,可造成腹肌緊張,使觸診檢查不能順利進行。觸診應先從正常部位開始,逐漸移向病變區域,最後檢查病變部位,檢查壓痛及反跳痛要放在最後進行。一般常規體檢先從左下腹開始,循逆時針方向,由下而上,先左後右,由淺入深,將腹部各區仔細進行觸診,並注意比較病變區與健康部位。觸診前應教會病人進行深而均勻的腹式呼吸。檢查時要注意病人的表情,尤其是檢查壓痛、反跳痛等。常用觸診方法有:
(一)直接感觸法:以手掌或手指直接輕置於體表被查部位,以感觸被檢查部位的溫度高低、有無細震顫或搏動感等,主要用於體表檢查。
(二)淺部觸診法:將右手放在被檢查部位,以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的運動,進行滑動按摸以觸知被檢查部位有無觸痛或異常感覺。常用以檢查皮下結節、肌肉中的包塊、關節腔積液、腫大的表淺淋巴結、胸腹壁的病變等。檢查時除注意手法輕柔外還應觀察有無壓痛、抵抗感及搏動,如有腫塊應注意其大小有與鄰近臟器之間的關系等。
(三)深部觸診法:運用一手或雙手重疊在被檢查部位逐漸加壓向深層觸摸,藉以了解被檢查部位深部組織及臟器狀況。常用於腹部位檢查,了解腹腔及盆腔臟器的病變。按檢查目的和要求可採用以下不同的手法:
1.滑行觸診法:被檢查者應平卧屈膝、放鬆腹肌平靜呼吸,醫生以手掌置於腹壁,利用食、中、無名指的掌指運動,向腹部位深層滑動觸摸,對被觸及的臟器或腫塊應做上下左右滑動觸摸了解其形態、大小及硬度等。此法常用於檢查胃腸道病變有腹部包塊。
2.深插觸診法:以一至三個手指逐漸用力深插被檢查部位,以了解有無局限觸痛點及反跳痛。
3.雙手觸診法:用左手置於被檢查部位的背面(腰部)或腔內(陰道、肛門)右手置於腹部進行觸摸。可用於檢查肝、脾、腎、子宮等臟器。
4.沖擊觸診法:用3-4個並攏的指端,稍用力急促地反復向下沖擊被檢查局部,通過指端以感觸有無浮動的腫塊或臟器。此法用於有大量腹水且伴有臟器腫大或腫塊的病人。因急促沖擊下觸診可使腹水暫時移開而較易觸知腹水的臟器或腫塊。
『貳』 觸診的正確順序為
觸診是腹部檢查的主要方法,對腹部體征的認知和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為使腹部觸診達到滿意的效果,被檢查者一般排尿後取低枕仰卧位,兩手自然置於身體兩側,兩腿屈曲並稍分開,使腹肌鬆弛。檢查者站在被檢查者的右側,面對被檢查者,先以全手掌放在腹壁上部,使患者適應片刻,並感受腹肌緊張度,然後以輕柔動作按順序觸診腹的各部分,一般自左下腹開始逆時針方向檢查,原則是先觸診健康部位,逐漸移向病變區域,以免造成患者感受錯覺。腹部觸診分為淺部觸診和深部觸診,淺部觸診使腹壁下陷約1cm,用於感受腹肌的緊張度,有無表淺的壓痛及腫塊。深部觸診使腹壁壓陷至少2cm以上,了解腹腔內臟器的情況,檢查有無壓痛、反跳痛和腹內腫物等,包括深壓觸診、滑動觸診、雙手觸診、浮沉觸診和鉤指觸診等多種方法。
『叄』 體格檢查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體格檢查方法一般分為視診、觸診、叩診、聽診等四種。
(一)視診
視診是檢查者用眼睛觀察患者局部或全身體格徵象的一種方法。局部視診可了解患者身體各部位的改變,如皮膚顏色、胸廓外形、呼吸節律、心尖搏動部位等;全身視診可了解患者一般狀況,如發育、營養、意識狀態、面部表情、體位步態等。視診檢查方法簡便易行、適用廣泛,常能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
(二)觸診
觸診是檢查者用手對被檢查部位觸摸,通過手的感覺進行判斷的一種方法。由於手指指腹對觸覺較敏感,掌指關節部掌麵皮膚對震動較敏感,常用這些部位進行觸診檢查,如體表溫度、濕度,肺部語音震顫,腹部包塊的位置、大小、硬度等。
1.觸診檢查方法
(1)感覺觸診法:通過手掌感觸被檢查部位的體表震動,如語音震顫、胸膜摩擦感、心尖搏動、震顫等。
(2)淺觸診法:檢查者在被檢查部位通過手指柔和的滑動或輕輕地按壓進行觸摸和感知,適用於淺表組織和病變的檢查,如淋巴結檢查、淺表軟組織或血管、關節、腹部有無壓痛等。
(3)深觸診法:檢查者用手由淺入深、逐漸加壓達到深部臟器觸診目的,主要用於檢查腹腔病變和臟器情況。根據檢查目的和手法不同,深觸診法又分為:①滑動觸診法:主要用於檢查腸管和包塊。檢查者右手四指並攏,囑被檢查者呼氣時逐漸向深部按壓,觸及包塊或臟器後,用手帶動皮膚在其上滑動觸摸。②沖擊觸診法(浮沉觸診法):在大量腹水時,觸診肝、脾、包塊等需要沖擊觸診。右手三指並攏,垂直放在檢查部位,用指腹迅速沖擊腹壁(指腹不離開腹壁)感知腹腔內的器官或包塊。③深壓觸診法(插入觸診法):用於確定深部壓痛點。用示指和中指兩指並攏,垂直慢慢向深部施壓,確定局限性壓痛的部位。④雙手觸診法:右手置於檢查部位,左手置於被檢查臟器的後面,向右手方向推壓。常用於肝、脾等腹腔臟器或腫物的觸診。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觸診檢查注意事項
(1)檢查前應向患者講解檢查目的,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使患者配合檢查。
(2)檢查者手應溫暖,手法輕柔,淺觸診檢查應在深觸診檢查前進行,檢查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
(3)根據檢查部位不同,囑患者採取不同體位。
(4)觸診檢查時應注意病變的部位、性質及其特點。
(5)檢查時可邊和被檢查者交談邊檢查,以分散其注意力,減少腹肌緊張,必要時要指導被檢查者進行呼吸配合。
(三)叩診
叩診是用手指叩擊被檢查部位,使之震動而產生聲響,依據震動和聲響的特點判斷被檢查部位的臟器狀態的一種方法。用手或叩診錘直接叩擊被檢查部位,觀察反射情況和有無疼痛等也屬於叩診檢查。
1.叩診檢查方法根據叩診手法不同分為直接叩診和間接叩診。
(1)直接叩診法:檢查者以右手示指、中指、無名指的掌面直接拍擊患者的被檢查部位,以了解被檢查部位的拍擊反響(聲音改變)和指下的震動感,判斷病變情況;適用於胸部和腹部的病變,如胸膜粘連或增厚、氣胸、大量胸腔積液或腹腔積液等的檢查。
(2)間接叩診法:檢查者左手中指第二指節為板指,平貼叩診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右手指自然彎曲,以中指指端叩擊左中指末端指關節處或第二指骨的遠端,叩擊方向與叩診部位的體表垂直(圖1-1);叩擊後右手中指應立即抬起,每次叩2~3次,叩擊力量應均勻,輕重適當。叩診時應以腕關節與掌指關節的活動為主,叩擊動作要靈活、短促、富有彈性。適用於肺、心界和腹部等的檢查。
2.叩診音是指叩診時被叩擊部位產生的反響。根據被叩擊部位組織或器官的密度、彈性、含氣量以及與體表的距離不同,產生的叩診音不同。一般分為五種:
(1)清音:一種音調較高、音響較強、振動時間較長的聲音。為正常肺臟的叩診音,提示肺組織的彈性、含氣量、密度正常。
(2)濁音:一種音調較高、音響較弱、振動時間較短的聲音。叩擊時板指所感到的震動較弱。為心臟或肝臟被肺臟邊緣覆蓋部位的叩診音。病理狀態時,由於肺組織含氣量減少(如肺炎),叩診檢查時也可產生濁音。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實音:一種音調較高、音響弱、振動時間短的聲音。為心臟和肝臟等部位的叩診音。
病理狀態時,如大量胸腔積液或大葉性肺炎等,叩診檢查時可產生實音。
(4)鼓音:一種音調適中、音響強、振動時間較長的和諧聲音,如同擊鼓聲。為含大量氣體的空腔臟器的叩診音,如胃泡區和腹部等部位。病理狀態時,如肺內空洞、氣胸等檢查時可產生鼓音。
(5)過清音:一種音調較低、音響強的聲音,介於清音與鼓音之間,屬於病理叩擊音。肺氣腫患者由於肺組織含氣量增多、彈性減弱,叩診檢查時可產生過清音。
『肆』 腹部觸診
腹部觸診(淺部觸診手法,腹壁緊張度、壓痛與反跳痛)(18分)
(1)淺部觸診手法、順序正確(6分);
來源:考試大
①告之被檢查者正確體位:檢查者立於被檢查者的右側,並囑其平卧於床上,頭墊低枕,兩手自然放於軀干兩側,兩腿屈起稍分開,放鬆腹肌。(2分)來源:考試大
②檢查者手法正確:檢查者應手溫暖、指甲剪短,右前臂應在被檢查者的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於腹壁上,使患者適應片刻,並感受腹壁緊張程度,然後以輕柔動作開始觸診。觸診時手指必須並攏,應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檢查每個區域後,檢查者的手應提起並離開腹壁,不能停留在整個腹壁上移動。(2分)
來源:考試大
③檢查順序正確:從左下腹開始,逆時針方向進行觸診。(2分)
(2)
腹壁緊張度(4分)
①考生口述腹壁緊張度正常(柔軟):按壓時腹部有一定彈性,但無肌緊張或抵抗,亦不飽滿。(2分)
②考生口述腹壁緊張度增加: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痙攣,觸診時腹壁有明顯緊張強直呈木板狀,使檢查者手指不易下壓,有明顯抵抗感覺。(2分)(或考生口述腹壁緊張度減低:當手指按壓時腹壁軟弱無力,失去彈性。(2分))
(3)
壓痛及反跳痛(6分)檢查者用手觸診腹部各處,特別是與各臟器有關的部位(如上腹部、臍部、右肋下、左腹下、麥氏點等),觀察壓痛。(3分)檢查者用手觸診被檢查者腹部出現壓痛後,手指可於原處稍停片刻,使壓痛感覺趨於穩定,然後迅速將手抬起,離開腹壁,被檢查者感覺腹痛驟然加重,稱為反跳痛。(3分)
(4)
提問(3個,由考官任選2個)(2分)
①腹部有局限壓痛,考慮什麼?(1分)
②炎性包塊和腫瘤性包塊在觸診時各有什麼特點?(1分)
③如果有腹肌緊張和反跳痛,其臨床意義是什麼?(1分)
『伍』 簡述腹部常用的觸診法及適應征
想起大三的診斷學考試的題目了。嘿嘿(診斷學習題集上標准答案)1.淺觸診法:用以檢查腹壁競緊張度及壓痛,腫塊,搏動。2.深部滑行觸診法:用以檢查腹腔臟器或腫塊,觸診肝脾時尤其注意與呼吸被配3.雙手觸診法:主要用於腎,脾觸診。4.深壓觸診法:檢查壓痛及反跳痛5.沖擊觸診法:用於腹水的病人檢查腹腔內腫大的臟器和腫塊。6.鉤指觸診法:適於腹壁柔軟著和兒童。
『陸』 腹部體格檢查的檢查操作
視診
·腹部外形:正常人腹部外形平坦對稱;彌漫性全腹膨隆見於腹水、胃腸脹氣或巨大卵巢囊腫等;局部膨隆見於腫塊或腫大的臟器等;腹部凹陷如舟狀者見於惡病質及嚴重脫水;局限性凹陷見於手術瘢痕收縮。
·腹部呼吸運動:男性和小兒以腹式呼吸為主;正常人腹式呼吸運動自如;腹式呼吸運動減弱見於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內巨大腫物或妊娠,消失見於急性腹膜炎或膈麻痹。
·腹壁靜脈:正常人一般不顯露,腹壁靜脈怒張見於肝硬化及上、下腔靜脈梗阻,通過血流方向鑒別。
·胃腸型和胃腸蠕動波:正常人一般看不到胃腸蠕動波;幽門梗阻者上腹部可見胃型或胃蠕動波;腸梗阻可見腸型或腸蠕動波
·上腹部搏動:可見於正常較瘦者;病理情況見於腹主動脈瘤、右室肥大、肝血管瘤
·腹壁其它情況:皮疹、色素、腹紋、瘢痕、疝、臍部和腹部體毛
·聽診
·腸鳴音:正常人為4-5次/分鍾;超過10次/分鍾為腸鳴音活躍,同時伴響亮、高亢、金屬音為腸鳴音亢進;腸鳴音少於正常為腸鳴音減弱;持續聽診3-5分鍾未聽到腸鳴音,且刺激腹部仍無腸鳴音,為腸鳴音消失;故要求聽診至少3-5分鍾
·血管雜音:腹主動脈瘤可聽到收縮期雜音;腎動脈狹窄可於臍左右處聽到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肝癌腫塊壓迫肝動脈或腹主動脈,可聽到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腹壁怒張靜脈可聽到連續的靜脈嗡鳴音。
·摩擦音:脾梗塞,肝脾周圍炎,可在深吸氣時於各相應部位聽到摩擦音
·搔彈音:可協助測定肝下緣、微量腹水及擴張的胃界
·叩診
·腹部叩診音分布
·肝叩診:(1)肝上界叩診:由右鎖骨中線各肋間從上至下叩診,叩診音由清音轉為濁音即肝上界。正常人位於第5肋間,正常肝濁音區(右鎖骨中線)為9-11cm。當觸及肝下緣時,應叩肝上界明確肝臟是否真正腫大。(2)肝下界叩診:肝下界與結腸、胃等空腔臟器重疊,叩診准確性差。(3)肝區叩擊痛:可見於肝膿腫、肝炎
·胃泡鼓音區叩診:位於左前胸下部,呈半圓形的鼓音區,為胃內含氣所致;此區縮小或消失見於脾腫大、左側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肝左葉腫大及急性胃擴張或溺水患者
·脾叩診:正常在左腋中線9-11肋間為脾濁音區,前緣不超過腋前線,寬度為4-7cm
·腎叩診:正常無腎叩擊痛,當腎炎、腎盂腎炎、腎結石、腎結核及腎周圍炎時,可有不同程度叩擊痛。
·膀胱叩診:一般從臍下叩至恥骨聯合上方,了解膀胱充盈度。
·移動性濁音叩診:根據游離腹水隨體位轉換而發生濁音區的改變,用來檢查有無腹水的存在,一般在1000ml以上才能扣出。
·觸診
·觸診方法:(1)淺觸診法:用以檢查腹壁的緊張度及有無壓痛、腫塊、搏動感;(2)深部滑行觸診法:用以檢查腹腔臟器或腫塊,觸診肝脾時尤其注意與呼吸運動的配合;(3)雙手觸診法:主要用於腎的觸診,也可用於脾觸診;(4)深壓觸診法:用於檢查壓痛及反跳痛;(5)沖擊觸診法:用於有腹水的病人檢查腹腔內腫大的臟器或腫塊;(6)鉤指觸診法:適於腹壁薄軟者和兒童
·觸診內容:
(1)腹壁緊張度:正常腹壁柔軟,緊張度增加見於腹膜炎、血腹、大量腹水;
(2)壓痛及反跳痛:正常人無壓痛及反跳痛,當腹腔臟器炎症未累及壁層腹膜時僅有壓痛,若累及壁層腹膜即可引起反跳痛,腹膜炎三聯征包括腹肌緊張度增加、壓痛及反跳痛。
『柒』 觸診的觸診內容
觸診內容主要檢查腹壁緊張度、有無壓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塊、液波感及肝脾等腹內臟器情況。 正常人腹壁柔軟無抵抗。在某些病理情況可使全腹或局部緊張度增加、減弱或消失。
1.腹壁緊張度增加按壓腹壁時,阻力較大,有明顯抵抗感。多為腹腔內有急性炎症,刺激腹膜引起反射性腹肌痙攣,使腹壁變硬稱腹肌緊張。腹肌緊張可分彌漫性或局限性。彌漫性腹肌緊張多見於胃腸道穿孔或實質臟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此時腹壁常強直,硬如木板,稱板狀腹。局限性腹肌緊張多系局限性腹膜炎所致,如右下腹壁緊張多見於急性闌尾炎。腹膜慢性炎症,使腹膜增厚,全腹緊張,觸診有時如揉面團一樣,稱揉面感,常見於結核性腹膜炎、癌腫的腹膜轉移。腹腔容量增大時,不引起腹痛,而炎症所致者由引起腹痛。腹肌緊張雖然是診斷腹膜炎的重要體征,但小兒腹部觸診是,因恐懼可使腹壁反應敏感;而年老體弱、腹肌發育不良者,當腹腔內有炎症時,可使腹壁反應遲鈍,故在判斷時應注意。
2.腹壁緊張度減低或消失按壓腹壁時,感到腹壁松軟無力,多為腹肌張力降低或消失所致。全腹緊張度減低,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剛放出大量腹水者,也可見於身體瘦弱的老年人和經產婦。全腹緊張度消失,見於脊髓損傷所致腹肌癱瘓和重症肌無力等。 正常腹部在觸診時一般不引起疼痛,如由淺入深按壓發生疼痛,稱為壓痛。出現壓痛的部位多表示所在內臟器官或腹膜有病變存在,如炎症、結核、結石、腫瘤等病變引起。壓痛可分為廣泛性和局限性。廣泛性壓痛見於彌漫性腹膜炎;局限性壓痛見於局限性腹膜炎或局部臟器的病變。若壓痛局限於一點時,稱為壓痛點。明確而固定的壓痛點,是診斷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據。如麥氏(Mc Burney)點(右髂前上棘與臍連線中外1/3交界處)壓痛多考慮闌尾炎;膽囊區(右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界處)壓痛考慮膽囊病變。
用一、二個手指(多用母指)逐漸用力壓迫腹部某一局限部位後,手指可於原處稍停片刻,給病人有短暫的適應時間,然後迅速將手抬起,如此時病人感覺腹痛加重,並有痛苦表情,稱為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表示炎症己波及腹膜壁層。臨床上把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統稱為腹膜刺激症,是急性腹膜炎的可靠體征。 腹腔內臟器的腫大、異位、腫瘤囊腫或膿腫、炎性組織粘連或腫大的淋巴結等,均可形成包塊。如觸到包塊要鑒別其來源於何種及器;是炎症性還是非炎症性;是實質性還是囊性;是良性還是惡性;在腹腔內還是在腹壁上,左下腹包塊要注意與糞塊鑒別。因此,觸診腹部包塊時必須注意下列各點:
1.位置包塊的位置可根據腹部分區推測包塊可能來源於那個臟器,如右腰部觸及包塊,考慮為右腎下極或升結腸腫塊,但也可能為轉移性腫瘤,其原發病灶在遠處。帶蒂的包塊或腸系膜、大網膜的包塊位置多變。腸管分布區的較大包塊,若不伴有腸梗阻現象,多來源於腸系膜、大鋼膜、腹膜或腹膜後的臟器。
2.大小凡觸及包塊均要用尺測量其上下(縱長)、左右(橫徑),其大小以厘米記載。明確體積便於動態觀察。也可用實物比擬其大小,如雞蛋、拳頭、核桃、黃豆等。如包塊大小變異不定,甚至消失,則可能是痙攣的腸曲引起。
3.深淺腹膜前包塊,一般較易觸及,腹膜後包塊,由於部位較深,若非明顯腫大,不易觸及,淺部包塊要區別腹壁腫塊,可用抬頭試驗來鑒別。
4.形態要摸清包塊的形狀如何,輪廓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有無結節,邊緣是否規則,有否切跡等。如觸及表面光滑的園形包塊,多提示為膨脹的空腔臟器或良性腫物;觸及形態不規則,且表面呈結節形狀或凸凹不平,多考慮惡性腫瘤,炎性腫物或結核包塊;條索狀或管狀腫物,且形態多變者,多為蛔蟲團或腸套疊;腫大的脾臟內側可有明顯的切跡。
5.硬度、質地可區別腫塊是囊性的或實質性的。若為囊性包塊、其質地柔軟,見於囊腫、膿腫,職卵囊腫、多囊腎等。實質性包塊,其質地柔軟、中等硬或堅硬,見於腫瘤、炎性或結核浸潤塊,堅硬包塊多為癌腫,如肝癌、胃癌。
6.壓痛炎症性包塊及部分腫瘤有明顯壓痛,無壓痛的包塊多系囊腫。
7.活動度如包塊隨著呼吸上下移動,多為肝、脾、腎、膽等,如包塊隨體位移動或用手推動者,可能來自胃、腸或腸系膜,移動范圍較廣且距離較大,見於帶蒂的腫物、遊走脾、遊走腎等。腹腔後腫瘤及炎症性腫塊一般無移動性。 腫塊:觸到腫塊時,應注意其部位、大小、形態、硬度、壓痛和移動性。
液波(波動感):受檢查者仰卧,檢查者一手掌放在腹部的一側,以另一手之手指快速輕打對側腹部。如對側手感到波動,則提示腹腔內有大量液體存在。在操作過程中應有一助手以一手的尺側在受檢查腹部正中線加壓,以防止腹壁本身為介質傳導波動。
『捌』 腹部觸診應怎麼做
正常的腹壁柔軟。腹肌緊張並增強可因胃腸穿孔所致的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時,腹肌強直,硬似板樣,稱為板狀腹。腹壁緊張可為局限性,如急性闌尾炎時右下腹緊張,急性膽囊炎時右上腹緊張,腹腔容量增大時如脹氣、腫塊等,腹壁緊張度可增加。
正常腹部在劍突下正中線上可能有壓痛,與深部腹腔神經節有關。病理性壓痛見於急性廣泛性和局限性腹膜炎及內臟器官的炎性病變,此時可在腹壁相應的部位有壓痛,如壓痛局限於一點時稱為壓痛點。闌尾炎壓痛點也叫麥氏壓痛點,如在壓痛的部位上猛然將手抬起,則疼痛加劇,稱為反跳痛,提示炎症累及腹膜。
腹腔內腫瘤、腫大的臟器或炎性組織等均可形成腫塊。如發現腹內腫塊時,應注意敘述部位、大小、形態、硬度、壓痛、波動、活動度及表面情況等。表面為光滑的圓形腫塊,常是膨脹的空腔器官,如胃腸、膀胱。
腹腔內有較多腹水時,病人取仰卧位,用左手掌貼於病人腹壁右側,以右手手指叩擊腹壁左側,此時手掌有波擊感,稱為波動感。這種波動感常見於肝硬化腹水、結核性腹膜炎等。
『玖』 腹部觸診如何診斷疾病
觸診
•觸診方法:(1)淺觸診法:用以檢查腹壁的緊張度及有無壓痛、腫塊、搏動感;(2)深部滑行觸診法:用以檢查腹腔臟器或腫塊,觸診肝脾時尤其注意與呼吸運動的配合;(3)雙手觸診法:主要用於腎的觸診,也可用於脾觸診;(4)深壓觸診法:用於檢查壓痛及反跳痛;(5)沖擊觸診法:用於有腹水的病人檢查腹腔內腫大的臟器或腫塊;(6)鉤指觸診法:適於腹壁薄軟者和兒童
•
觸診內容:
(
1)腹壁緊張度:正常腹壁柔軟,緊張度增加見於腹膜炎、血腹、大量腹水;
(2)壓痛及反跳痛:正常人無壓痛及反跳痛,當腹腔臟器炎症未累及壁層腹膜時僅有壓痛,若累及壁層腹膜即可引起反跳痛,腹膜炎三聯征包括腹肌緊張度增加、壓痛及反跳痛。
(3)肝臟:正常人肋下不能捫及,少數人可觸及肝下緣,但不超過肋下1cm,劍突下小於3cm,質軟光滑無壓痛。肝大可見於肝炎、肝腫瘤、肝膿腫、肝淤血等。應注意肝大小、質地、壓痛、表面形態、邊緣、搏動及摩擦感;
(4)膽囊:正常人不能觸及,如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緣觸及一梨形或卵圓形張力較高的包塊,隨呼吸上下移動,即為腫大的膽囊,見於膽囊炎、癌及結石,壺腹癌引起的膽囊腫大無壓痛。Murphy征陽性和Courvoisier征陽性的區別。
(5)脾臟:正常人脾臟不能觸及,脾腫大的測量法,臨床將脾腫大分為輕、中、高三度。輕度腫大時,脾下界在左肋下2cm以內;中度腫大時,超過2cm至臍水平以上;超過臍水平線或前正中線為高度腫大;
(6)腎臟:採用雙手觸診法,正常人一般不能觸及,小兒或消瘦者可觸及右腎下極。腎、輸尿管壓痛點:季肋點――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點處,相當於腎盂位置;上輸尿管點――臍水平線上腹直肌外緣;中輸尿管點――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緣,相當於輸尿管第二狹窄處;肋脊點――背部第12肋骨與脊柱的夾角的頂點;肋腰點――背部第12肋骨與腰肌外緣的夾角頂點。腎及尿路炎症或結石病變時,上述各點可有壓痛。
(
7)膀胱:充盈的膀胱可在恥骨上方捫及,呈半球形囊樣感,排尿後消失
(
8)胰腺:正常不能觸及
3.腹部包塊:
(1)正常腹部可觸及的包塊:腹直肌肌腹及腱劃;腰椎椎體及骶骨岬;乙狀結腸糞塊;橫結腸;盲腸;右腎下極;腹主動脈
(2)異常包塊:捫及除上述外的異常包塊,需注意包塊位置、大小、形態、質地、壓痛、搏動、移動度及與腹壁、皮膚的關系
4.
液波震顫:有大量腹水,超過3000-4000ml,才能查出
5.振水音:胃內有多量液體和氣體存留時可出現,正常人在餐後或飲食大量液體時可有上腹振水音,病理狀態見於幽門梗阻或胃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