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冬不拉琴
冬不拉
冬不拉哈薩克族彈撥樂器。木製音箱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嵌八個或十個品位,張兩弦,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
冬不拉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演唱者自彈自唱,人們把即席作詞演唱歌者稱為「阿肯」,意即游唱詩人。 曲調分為歌唱性和說唱性兩種,節奏多用混合拍子。
另外,中國許多地方的古老樂種,並不是單純的器樂獨奏或合奏,而是集歌唱、舞蹈、樂器演奏(獨奏與合奏)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如福建的南管、新疆的木卡姆,甚至就是流傳各地的鼓吹樂,也是有歌唱的。
象古琴音樂,其中也有與歌唱結合的樂曲,這部分稱為琴歌。 這種源自先秦的詩、歌、舞為一體的表演形式,是中國樂種最重要的藝術特點之一。
2. 冬不拉有幾根弦
冬不拉有2根弦。
冬不拉的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冬不拉音域范圍寬廣,適合彈奏一些節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
(2)冬不拉簡單方法擴展閱讀:
冬不拉的相關文化
冬不拉作為新疆音樂的素材之一,多次被搬上電影銀幕,例如電影《帶上我的冬不拉》主要藉此來體現人與人的情感寄託,反映現實生活。
冬不拉藝術歷經歷史的積淀,主要由彈唱音樂、樂曲、民間舞蹈音樂、演奏方法與技巧、樂器與製作工藝五大部分組成。然而,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流行文化風靡草原,使民族文化中的冬不拉藝術受到猛烈沖擊,一些傳統曲目和製作工藝已處在失傳邊緣。
由於這種藝術形式長期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因而未能得到系統的整理和保護。經過兩年多的准備,我國於2009年正式啟動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冬不拉藝術」保護項目,使這種古老的音韻能夠和鐵爾麥一樣繼續流傳。
3. 冬不拉原指什麼
冬不拉是一種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這是哈薩克人民喜愛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他們用冬不拉伴奏,自彈自唱。在音樂上可分為歌唱性和說唱性兩種, 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詞,旋律悠揚、寬廣、而明快,擅長演奏哈薩克族民間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獨奏都能應用自如,是冬不拉彈唱藝術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徵。人們把即席作詞演唱歌者稱為「阿肯」,意即游唱詩人。曲調分為歌唱性和說唱性兩種,節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較小,一股用於自彈自唱、獨奏和合奏等。
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弦,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4. 冬不拉的冬不拉音量
冬不拉音量並不大,但音色優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運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指法有一彈一挑、兩彈兩挑、兩彈一挑、一彈兩挑、連奏、撥奏等,還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內弦配和音)。彈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種變化。尤宜於表現快速樂曲。冬不拉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於自彈自唱,也可用於獨奏或樂器合奏,表現力非常豐富。而且它輕便,易於攜帶,適合於草原上遷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們的喜愛。
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弦,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5. 冬不拉是那族樂器
一、冬不拉是一種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二、冬不拉音量
1、冬不拉音量並不大,但音色優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運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指法有一彈一挑、兩彈兩挑、兩彈一挑、一彈兩挑、連奏、撥奏等,還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內弦配和音)。彈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種變化。尤宜於表現快速樂曲。冬不拉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於自彈自唱,也可用於獨奏或樂器合奏,表現力非常豐富。而且它輕便,易於攜帶,適合於草原上遷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們的喜愛。
2、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弦,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三、種類
1、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大都由整塊松木或樺木鑿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音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角形,以近代詩人阿拜的名字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種是橢圓形,以哈薩克的民間阿肯江布爾的名字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琴弦用羊腸製成,多數為兩根,也有三根的。現已改用尼龍纏鋼絲弦代替了羊腸弦,並增加和使用銅質品位。
2、冬不拉彈奏的力度和速度變化多端,尤其適合表現快速的樂曲。
3、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弦,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四、演奏
演奏冬不拉,將琴斜置於懷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彈撥。左手按弦時,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食指和拇指撥弦,其餘三指少用,有時也使用撥片彈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內弦作和弦襯托,有時也相反,還經常用內外弦同時彈奏旋律。
五、樂曲
流傳在民間的冬不拉樂曲達200多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其次為描寫狩獵生活、歌頌美麗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解放後出現的較優秀的獨奏曲有《高潮》、《熱愛祖國》、《延安頌》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協奏曲有《美麗的巴爾魯克山》近代有《我的冬不拉》,《白色的小島》,《故鄉》,《姑娘的溫柔》等。
6. 冬不拉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是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
冬不拉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
冬不拉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於自彈自唱,也可用於獨奏或樂器合奏,表現力非常豐富。而且它輕便,易於攜帶,適合於草原上遷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們的喜愛。
(6)冬不拉簡單方法擴展閱讀:
傳說
很久以前,哈薩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過著寧靜的游牧生活。結果森林裡有一隻凶惡的瞎熊,經常跑出來傷害牧人和牲畜,使人們不得安寧,國王派去了幾批獵人都被瞎熊傷害了。
國王的兒子名叫「冬不拉」,他請求父王讓他去打敗瞎熊,由於父王不答應,冬不拉私自帶著弓箭、捕獸夾去找瞎熊,並與瞎熊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搏鬥,殺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犧牲。當牧民們找到王子的屍體時,都泣不成聲,誰也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給國王。
這時有個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來,自告奮勇地去見國王。國王問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著一棵高大的松樹說:「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
國王生氣地說:「明天它如果不告訴我,我就殺了你!」聰明阿肯在牧民們的幫助下,砍下大樹的一個支杈,連夜製作成一把精美的樂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聲歌頌王子的壯舉,傾訴對王子的崇敬和懷念。
7. 冬不拉的資料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關於它的產生,在哈薩克人生活的地區,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
據說古時候,哈薩克汗(國王)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已到成婚年齡。汗的一位大臣對公主有意,向汗提出求婚,汗同意了。但由於年齡懸殊,公主不同意,但又不好向父汗講。公主的丫環非常聰明,為公主出主意道:「你對大汗講,誰要找到會唱歌的樹,你就嫁給誰。」汗最終接受了女兒的意見,張榜告示全國,三個月為限。那位大臣雖對此心有不滿,但又不能公開反對。
一個月過去了,竟沒有人敢揭告示。一天,一個年輕的獵人路過城下,見人頭攢動,議論紛紛,便上前仔細閱讀了告示的內容,心想:既然有會唱歌的樹,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它。他上前毅然揭下了告示。
獵人被衛兵帶到汗的宮殿。公主在簾後看到獵人年輕英俊,頓生愛慕之情。公主向父汗提出要和獵人見面的要求,大臣想從中阻攔,卻又說不出正當理由。公主和獵人終於在後花園見了面。公主給獵人贈送一枚戒指作為定情物,獵人發誓一定要找到會唱歌的樹,娶公主為妻。
年輕的獵人走遍了深山老林,卻沒有找到會唱歌的樹。眼看期限要到了,獵人既著急又難過。這天晚上,獵人做了一個夢,雪山老人告訴他:「遇到了困難,應向百姓求教。」獵人急忙趕下山。哈薩克牧民知道他是揭黃榜的青年,都把他看做是心目中的英雄,紛紛前來看望。當得知期限將到,都為他著急。為了鼓勵獵人盡快找到會唱歌的樹,牧民們就殺羊款待他。殺羊人順手將羊腸子搭在身旁的樹上。沒想到這羊腸子給獵人帶來了希望。
宴會結束後,獵人越發郁悶和惆悵,便在樹林里散步。忽然,一種從來沒聽到過的聲音傳到了他的耳中。舉目看去,只見幾條被陽光曬干、緊綳在樹幹上的羊腸子,在微風中顫動並發出聲響。他用手指輕輕撥動了幾下,竟發出十分美妙的聲音。獵人頓悟: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會唱歌的樹么?
年輕的獵人把樹干鋸下來,砍削成便於攜帶的長瓢形,再將幾條風乾的羊腸子固定好,製成了一把嶄新的樂器。這把樂器,哈薩克人後來叫它冬不拉,意思是會唱歌的樹。
獵人懷抱會唱歌的樹,將對公主的無限思念編成歌詞,叮叮咚咚地連彈帶唱起來。這美妙而動聽的琴聲,如綹綹游絲,穿過樹林,飄向草原。牧民們都跑來聆聽演奏。大家都被這天籟般的琴聲所陶醉,也為獵人找到了會唱歌的樹而高興,紛紛表示願同獵人一起進京祝賀公主圓了夢。
在京城,大臣單獨接見了年輕的獵人。他對獵人的成功十分嫉妒,就花言巧語將會唱歌的樹騙到手,興沖沖地去見汗。汗讓大臣彈唱,他卻慌了手腳。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彈奏。
公主聽說大臣找到了會唱歌的樹,不禁暗自叫苦。丫環說:「大臣從未離開過京城一步,怎麼會是他找的?若是他找的,為什麼又不會彈奏?」公主聽了覺得有理,便讓丫環出宮尋找那個真正找到會唱歌的樹的人。老百姓都說是年輕的獵人。公主知道後萬分喜悅。
大臣見一計未成,又生一計,下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將獵人逮捕入獄。
公主乘大臣不在的時候,在獄中見到了年輕的獵人。獵人因失去了會唱歌的樹,感到十分慚愧。公主撫摸著獵人手上的戒指,鼓勵他一定要奪回會唱歌的樹。
大臣為了把會唱歌的樹據為己有,威逼獵人教他彈唱的方法。獵人說,沒有會唱歌的樹,我拿什麼教你呢?大臣想想也對,就拿來會唱歌的樹,把它交給了年輕的獵人。
年輕的獵人懷抱重新到手的會唱歌的樹,想起自己尋找它的艱辛和公主對自己的深情厚誼,聲情並茂地邊彈邊唱起來。這時公主趕了來,聽了這仙樂般的情深意長的琴聲和歌聲,眼淚禁不住撲簌簌地滾下腮來。
大臣見狀惱羞成怒,竟下令要將獵人斬首。可是武士們聽了這感人的琴聲,不僅冒死抗命,反將獵人護送出了監獄。
年輕的獵人和美麗的公主終於獲得了自由和愛情。他們一個彈著會唱歌的樹———冬不拉,一個唱著心中的歌,雙雙離開京城,向茫茫大草原走去。
8. 東不拉的結構
東不拉由面板(哈薩克族以人體器官命名,叫做臉)、背板(身)、琴桿(脖子)、琴頭、弦軸(耳朵)、馬子和縛弦(肚臍)等構成。
面板用松木製作,背板、琴桿和弦軸等用硬質木料做成。面、背板膠合成共鳴箱,呈扁平事瓢形,琴桿細長,上有指板並嵌有音品。
最早的東不拉,是民間歌手使用的阿肯東不拉、它的型式較古老,全長80~90 厘米,用一整塊木料挖成的,共鳴箱扁平,面板上開有數個小音孔,琴桿指板上有9 個纏弦的品位,使用兩條腸衣弦或絲弦,音量較小。後經改進,增大了共鳴箱,擴大了音孔,弦品增至14 個,音域得到了擴大。這種東不拉是阿肯常用的伴奏樂器,又叫「伴唱東不拉」。可以彈出簡單的和弦,定弦為d、g,音域從d~d2。
伴唱東不拉經過七年的研究改革,於20世紀60年代初製成了一套樂隊東不拉,包括有高音、最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東不拉五種。它們的結構基本一致。但大小和音高不同。共鳴箱為瓢形,用7塊木板拼合而成,琴桿較短,改傳統的腸弦或絲弦纏品大塑料或銅質音品,並增加了品位、擴大了音域,改絲弦為鋼絲弦,音孔也改為一個大孔,增強了音量。此後,在東不拉的基礎上,吸收拉弦樂器柯布孜組成了哈薩克民族樂隊。
9. 冬不拉是什麼
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是中亞地區的哈薩克,諾蓋,卡拉卡爾波克等民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以及中國新疆的哈薩克族中尤其流行。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桑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優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運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指法有一彈一挑、兩彈兩挑、兩彈一挑、一彈兩挑、連奏、撥奏等,還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內弦配和音)。彈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種變化。尤宜於表現快速樂曲。冬不拉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於自彈自唱,也可用於獨奏或樂器合奏,表現力非常豐富。而且它輕便,易於攜帶,適合於草原上遷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們的喜愛。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弦,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演奏冬不拉,將琴斜置於懷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彈撥。左手按弦時,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撥弦,其餘三指少用,有時也使用撥片彈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內弦作和弦襯托,有時也相反,還經常用內外弦同時彈奏旋律。
10. 東不拉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樂器
在哈薩克語中,東不拉有特殊的含義:"東"是樂器彈奏之聲,"不拉"是給樂器定弦的意思。
東不拉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它就在中國的新疆流傳了。
東不拉的琴身為木質結構,它的形狀就象一把放大了的勺子。最早的東不拉製作非常簡單,民間藝人把一整塊木料砍成勺子形狀,裝上面板,拉上兩根羊腸作為琴弦,再在勺把兒上裝上9個音品,"東不拉"就製成了。東不拉是哈薩克族的民間歌手離不開的伴奏樂器。哈薩克人有了它,外出放牧的時候再也不孤獨了。傍晚回到家,人們彈奏著東不拉,載歌載舞,與家人共享歡樂。
東不拉可以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表現力非常豐富。東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數彈撥樂器一樣,把琴斜著放入懷里,左手持琴,用食指和大拇指按弦,右手用中指和大拇指撥弦。運用東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