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真假三法印鑒別方法

真假三法印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7 22:04:40

㈠ 三法印是指什麼,佛教網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准: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准,如同世間的公文,憑借印鑒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亘古不變』,仍不免『剎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徵,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盤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非因非果,不是無因無果,莫錯會)。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盤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劫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不得主。唯有佛陀為究竟涅盤,以其死即不復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乃稱為佛教最可貴之處。

如何以三法印鑒別正統佛法

我們願意跟著佛法去做,就漸漸遠離雜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後,對我們每一個人,希望離苦得樂,就產生一個最積極的意義,什麼最積極的意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我們不是都不希望痛苦嗎?那麼應該根據這個原則,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裡,把痛苦的原因拿掉,痛苦自然消失。我們不是要快樂嗎?找到正確的快樂的原因,並去努力,快樂就現起。並沒有天生的苦樂,這些都是緣起。「緣」就是形成苦樂主要的條件,我們既然都希望離苦得樂,這豈不是我們該做的嗎?三法印給我們的啟示是這樣的。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正皈依是法,法的特徵是這樣,了解後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像以前這樣的亂來,並照正確的方法去做,修改以前的行為,這個叫做修行。 修行是根據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內涵非常廣泛,它有趣入的正確方便,《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三法印的展開。我們來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講些什麼?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為什麼講這個?首先講造者的成就,為什麼要講人的成就呢?我們也希望成就,既然希望成就,豈不是要找一個理想當中所仰望的,我們現在理想當中想做官、想做總統,或者你想要錢,王永慶非常有錢,你心目當中想做他,那他是怎麼成功的?做父母的常指給孩子看:「你看那一家的孩子怎麼怎麼!你應該向他學啊!」那麼我們學佛的佛弟子,是不是應該把佛法當中真正有成就的這個人拿出來啊!釋伽牟尼佛也是講這個,這樣一個崇高理想是不是我要的?是!他告訴我們他是怎樣成功的?這是甲一的內涵,講的是造者的殊勝。甲二是法的殊勝,甲三是你應具足什麼條件。三樣有了,然後我們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說明這樣的現象,首先我們理路上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我們步步去漸次深入改善,這是佛法的特徵,真正來說,這也是世間任何一個人修行必經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內涵跟三法印的效應。 查看原帖>>

㈢ 三法印驗證楞嚴經真偽

不用啦。真經!

"因為今日末法時期,眾生修佛根基薄弱,要成大法實不易。但五會《首楞嚴大咒》則只要發大心修學,則沒有任何禁忌或規限,上中下三根人人可修。故魔最怕五會大咒,一定要破壞它,只要念起五會大咒,魔一定怕之遠遁。 ​

以前已說過,現在再提提大家一次。楞嚴経的楞字,很多人疏忽寫錯了,寫成愣;用了心旁,不用木旁。嚴字,又寫成言,結果變出了一部新的愣言經。有些誤例將楞字又寫成欏,不一而足。莫以為這是小錯小事不必太在意,這正是法滅先兆,你不要參與,也勸人改正。其實據梵語尊稱是最好,稱首楞嚴,那就正宗。 ​
請問常師兄,楞嚴咒真修到出現蓮花護體嗎?修持首楞嚴大咒化出蓮花千朵護身,是確實的境界;到此時已是萬魔不侵,萬妖退避,蓮花重重包圍身體上下左右旋轉,將魔力吸收凈化、將魔光反彈還擊,無魔可以近身及夠膽近身,是為修持首楞嚴大咒的至尊至強勁境界;以柔刻剛,其力更剛;以彼之法,還施彼身。 ​
當我知道有首楞嚴誓師大會這件事,雖則自己業重,未能親自現場參與拉橫額叫口號,但聽到也非常非常震撼及感動![威武]當釋迦佛說到今日末法之時,佛親說的經典被破壞、被扭曲;天魔披住袈裟扮出家人害人,意圖毀滅如來戒律、消滅正法,令眾生陷入水深火熱之時,佛的親教大弟子紛紛起座合掌,眼泛淚光! ​"~常觀世音師父

㈣ 究竟是四法印還是三法印

四法印


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憂檀那,佛教四法門為: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憂檀那(梵udana )。

四法印乃顯示諸法真理之四標印,可作為佛教特徵之四種法門。即:

一切行無常印

一切行苦印

一切法無我印

涅槃寂滅印


法印可列舉出三種或四種。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靜。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則成為三法印。茲分釋如次∶

(1)諸行無常(sabbe san%kha^ra^ anicca^,ani-tya^ sarvasam%ska^ra^h!)

關於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滅變化的現象,與『有為』同義。所有的現象,都不曾有一瞬間的停止,無常生滅變化,這就是諸行無常。現象,包括物質與心,這常常是變化的。關於這點,今天的自然科學也如此說。連昔日認為是固定不變的物質最低單位──原子,今天也不是不變的,它是以原子核為中心的電子、中子等等結合而成的運動體。物質可說是微粒子,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只是經常變化的能。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而且這些原子復合而成的諸種物質,大至宇宙的天體為止,都有物理的、化學的好幾重變化,而不止息。此更加證明了佛教的諸行無常說是真理。

(2)諸法無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諸法的法,是意指『無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單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於『無我性的事物』,因此諸法與諸行一樣,是指一切現象。

無我亦稱非我、非身。所謂『我』,已是五蘊的和合體,或者不斷生滅的名色相續流。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應部經典》中著重論述了佛教的無我論,如「無常是苦,是苦者皆無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剎那依緣而生滅的。

一般人較容易接受諸行無常,但是,諸法無我則為外道所不承認,而是佛教所獨有的學說。釋尊當時的外道,都認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本體。此即是我(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實體稱為梵(brahman),個人的實體即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為人所認識,也無法證明其是否存在,故說是無記。又這些本體和實體,與我們的世界和現象界毫無關系,也無益於修行解脫,因此不應該將此當作問題來探討。佛教該討論的是『非我』的現象界。在此意義上,諸法無我的法印,就被認為是佛教獨有的學說。

無我也譯作非我。大乘佛教興起後,使用『空』(s/u^nya)與『空性』(s/u^nyata^),比使用『無我』的用語還多。『無我』與『空』是同義語。中國的禪宗亦用『無』這個字,也是同樣的意思。空與無並不是意味虛無。佛教里常常提到,有關說有論無的存在論與本體論,是佛教禁止探討的,佛教中所謂的空與無,並不含本體論的意義,而是指現象處於空與無的狀態。無我是表示一切現象在無我的狀態。也就是說,無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狀態』。

無我與空是說諸法處於無我、空的狀態。這究竟是什麼涵義?事實上,它具有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的意義。

在理論上,無我與空,即無自性(nih!s-vabha^va),即無自己固定本體的性質。亦可說無固定性。{1}諸法並無不生不滅、固定的實體。所謂『固定』,是與他人無關,孤立而獨立自存的意思。但社會人生的一切都與他人有關系,不是絕對、單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與時間、空間,或其他事物有所關聯,是相對、相關的存在。{2}社會、人生也沒有固定的活動,而是有什麼條件就有什麼變化。它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逐漸地展開的。

其次,實踐上的無我與空,可分為無所得、無掛礙兩方面來說。{1}無所得(apra^pti),即無執著。我們對我、我所(自己與自己的所有物)有所執著,就認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變的。而所謂『無所得』,即沒有我執與我所執,就是無我、空。{2}無掛礙(ana^varan!a),即無礙,也就是無障礙、封滯,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動。此即指無所得無執著地進展完成的狀態。無執著則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動。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無礙自在的無我與空。佛教的理想,在於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無礙自在。說佛游戲三界,也就是指這種境界。

無我與空,是使自己處在空的狀態,因此,其中也就不會有以自己為中心的貪欲,不會亂嚇唬人、嫌惡人、諂媚人、對人擺架子,也不會輕蔑、怨恨、嫉妒或羨慕別人。時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全體的立場正確地考慮後才行動,也不會騷擾旁人。同時,對人與動物都懷有慈悲憐愍的心。沒有自他的對立,就能擴大的包容別人。無我,終究成了大我。

以上是對無我與空的考察,但理論上,無我是正確、如實地看社會與人生,這可說是『緣起』與『諸法實相』的同義語。實踐的無我,是指達到最完美、最充實的人生活動。理論上的無我與空,是實踐無我與空的基礎。佛教最後的目的,就是體驗實踐的無我與空。《般若心經》上所說的『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論上、實踐上的空與無我。

(3)涅槃寂靜(santam% nibba^nam%,s/a^ntamnirva^n!am)

涅槃意指『吹滅』或『吹滅的狀態』。涅槃即是吹滅煩惱之火。原始經典曾將涅槃的定義說明如下∶『所有的貪欲滅盡、嗔恚滅盡、愚痴滅盡,此即稱為涅槃。』所謂涅槃寂靜,即是達到無苦安穩的理想境地。

西洋學者之間,對於涅槃的含意,長期以來,有種種爭論。譬如涅槃可說成『滅』,也可指佛陀肉體的死滅。說佛死為入滅,談入滅的經典為《涅槃經》,而關於入滅的涅槃像、涅槃圖、涅槃會,這些涅槃語都與佛的逝世有關。但這『滅』是般涅槃(parinirva^n!a,pa-rinibba^na,圓寂)的略稱,也就是指完全的涅槃,即『無余涅槃』。

到了部派佛教,將涅槃分為有餘涅槃與無余涅槃兩種。有餘涅槃是說雖然斷絕一切煩惱且超脫生死,但過去業的果報(即肉體)仍做為余依而殘存下來。因此,還不可說是完全涅槃。另一方面,無余涅槃是斷絕了一切煩惱,也斷絕了余依的肉體,亦即完全的涅槃,如佛的入滅。般涅槃是完全涅槃。而有餘、無余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響,也加入了存在論的見解,這是佛教本來所沒有的。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種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凈涅槃與無住處涅槃,成為四種涅槃。心性即佛性,本來是清凈的,具有常、樂、我、凈的涅槃性質,此佛性即為自性清凈涅槃。無住處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與涅槃,無執著、無住著的真實涅槃。佛的涅槃狀態一定也是如此。(取材自《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

◎附∶印順《佛法概論》第十二章第一節(摘錄)


三法印、四法印說法都正確。

㈤ 什麼是三法印

三法印指的是「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佛教三法印
佛教《大智度論》中說:「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由此可知,佛教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凡符合三法印的,便是佛正法。這里說的三法印好似一般的印信,為證明之用。三法印的說法最早可以溯源到《雜阿含經》卷十:「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那麼三法印具體是指什麼意思?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佛教允許在謹守三法印的價值與教義上,對其他方面進行方便性變動、改變、變化,即是不違反三法印,可以用各種方式傳教、修行,包括用密法加速修行(如密宗),也因此使佛教富於變化與多樣性。

㈥ 三法印的介紹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准: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准,如同世間的公文,憑借印監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㈦ 日常法師:如何以三法印鑒別正統佛法日常生活

今天要介紹佛法的一個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內涵無非是以三法印的內容為標准,以此衡准世間的一切,讓我們認清楚該走的路。實際上要徹底了解三法印,不是一生兩生的事情。談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詐騙之實,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的人,對佛法產生更深的誤解,乃至於很多對佛法有一點信仰的人,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我想向大家說明,做為一個佛弟子,如何以佛告訴我們的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還是非佛法。首先說明什麼是三法印,其次談三法印對我們有什麼價值。 「三」是一個數字,「法」指的是佛法。廣義來說,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也就是我們認知的對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里統稱為「法」。其實佛就是覺悟者,「佛」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覺」,他對世間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法」的真相覺悟了。這個真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三個,如果合乎這三個標準的就叫做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因此稱它為三法印。「印」就像我們世間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的印叫關防,大印一蓋,到哪裡都行得通,現在是由正覺者世尊所開示的三法印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以這三點衡准出來的就是佛法。 一.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佛跟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希望離苦得樂。既然目標是一樣為求離苦得樂,但是,差別是佛得到了,我們沒得到。佛得到的原因是他對世間的真相看清楚了;世間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於迷糊,或者稱為無明,由於無明所覆蓋而輪回生死。了解佛法以後,透過佛法去觀察、去行持,我們稱之為修行,就是修改以前在錯誤認知之下的行為。所以依佛法認真一步一步深入的,我們稱為修行人,走到最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世間的無明之行是永遠輪回生死,雖然推動他人生的目標也是離苦得樂,但因為對事實的真相認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場,在生死輪回中吃冤枉苦頭。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就是這個意思。 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修改我們的行為,最後得到究竟的果--成佛;小則解決自己的問題,跳出生死輪回。究竟的果是要幫助一切人成佛,徹底解決一切問題。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可是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為什麼要皈依?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離苦得樂之道。 在《瑜伽師地論》或《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也說,因為我們感覺到世間的苦,要想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這也就是皈依的境--能夠做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必須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定他自己都沒辦法解決,怎麼能救我們?第二,他不但自己解決,也要懂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去找他,他也沒辦法幫忙。第三,他有這個願心,願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否則他雖然有這個本事,但是他不想幫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並不會因為你給他什麼好處,他才幫你;而是你只要肯聽話,照著去做,他都願意幫你。佛說∶「我之所以解決問題,是我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希望我們照著他的話去做,真正離苦得樂,並不是想從我們身上謀取什麼利益。因此,我們想離苦得樂,就必須皈依,而皈依的對象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 真正皈依時該怎麼做?《廣論》上說,應先看佛、法、僧的功德。我們覺得世間很苦,信賴佛有這個能力能救我們出苦,如果透過觀察,認識佛的確有這樣的功德,不管 的身、語、意,都完全具足這個條件。就好像我們長大了要選一個職業,要先了解哪一個職業最好,將來最有出路,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既然已皈依佛,當然要看一看皈依的對象,他如法修行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真正了解以後,內心會產生一個非常崇敬仰望的心情,覺得「這個才是我要的!將來我也要學佛一樣走這條路。佛告訴我們正皈依的是法,因為只要照這個道理一分一分去做,苦就慢慢的凈除,最後得到圓滿的功德。要想照著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也就是僧,所以做為一個正式的佛弟子要三皈依。一般來說,辨別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為准。 大家也許會覺得現在好像有很多人皈依,這里要明確界定一下,什麼才是真正佛法告訴我們的皈依。也許有些人認為三寶、佛法很好,或者某個師父很好、很有聲望,皈依他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所以我去皈依。也有一種是人家拉你去,人情難卻,你就莫名其妙的去拜三拜,包了一個紅包,念了幾句話,有了一個法名,我們以為這樣就是皈依了。以佛法來說,不是! 不過,的確有的人像前面所說的,剛開始並不是那麼堅定,可是他內心的確想透由佛法來追求離苦得樂之道,只是因為眼前或許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學習佛法,不過他一定會漸次漸次的深入。所以總結來說,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覺得這個才是人生崇高的理念,並依照著佛法來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還要改善一切眾生,究竟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稱為正皈依。所以皈依不是以皈依證有幾張,老師有幾個來算,而是對於世尊的教法,透過皈依的師長告訴我們,自己願意如法去行,這個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與非佛弟子的辨別是在如法與否。 現在簡單的從三方面來說明,即佛講的三法印。在漢地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個叫三法印,一個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後,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樣一件事情,我們真正趨入必須從這個基礎步步深入,否則都是空話。 二.三法印 所謂的「實相空性」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也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因為以我們的程度,根本沒辦法契入。現在在理論上稍微做一點說明,就會比較清楚的了解。三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第二個是諸法無我,第三個是涅槃寂靜。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三.有漏皆苦 現在先解釋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統統都是苦的。「漏」就是煩惱的異名。並不是說我今天心裡不高興就叫煩惱,佛法的煩惱是專門指我們內心當中一種不寂靜相,這又分見惑、思惑。煩惱的根本是我執,只要有煩惱,一定會推動我們造很多業,由煩惱造的業,結果一定是苦。煩惱本身就是個苦;造了業以後感果又是苦;當苦境現起時,往往又會引發我們的煩惱再去造業,永遠在生死的苦輪當中轉,所以根本原因就在煩惱。 四.涅槃寂靜 假定把煩惱解決了,這個苦就會消失。苦消失的境界就是涅槃寂靜。「涅槃」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寂靜,我們不太容易了解,因為沒有體驗過,不過可以勉強的說,它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現在我們的快樂是不究竟、不圓滿的;真正涅槃寂靜的境界才是究竟圓滿的快樂。 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當中有很多是錯誤的,要獲得正確的認識通常有兩種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覺,直接的去體會,佛法有個專有名詞叫「現量」。譬如說今天你跑得很熱、很累,手上有一條冰毛巾,你一擦就覺得很清涼,就是這個感受,這個是比較單純的。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比較復雜,特別是精神上面比較抽象的,不是那麼容易就感受得到,而且有一些東西必須要透過學習,然後自己去實踐,漸漸的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得到。「學習」這個事情勉強不來,一定要我們自己願意去做,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們能夠信服,願意改變我們的方向跟著走。雖然這些啟發信心的理由,我們還沒有直接體會到,但是只要我們信得過,了解大概的內容就可以了,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比量」。譬如世間人會說∶「你好好的念書,將來去留學拿博士學位啊!」到底博士是什麼我們不太清楚,不過被人家這么一說,我們內心當中可以想像到一個大概。現在關於「涅槃寂靜」的內涵我們沒體會到,但只要先確定人生的目標,認識理論後照著去實踐,慢慢地就能夠體會。用我們現在的快樂標准去想可能錯誤,所以佛告訴我們「寂靜」才是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所有痛苦的因跟果都消滅了。以上所說的是四法印當中的後兩個∶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五.諸行無常 若依次第來解釋,第一個是諸行無常,「行」是行為、作為,實際上「諸行」就是指一切的有為法,也就是說,凡是所有我們造作出來的,不管從因到果,都是有為法。「為」就是行為、作為,或是變化、流轉,所以有為法的特點是「無常」。我們通常對無常會有兩種概念,一個是人死了叫無常;另一個是說,所有事物不能常保,這兩個都是很粗淺的無常。佛法講的諸行無常是比較細微的,所以無常有粗細兩個相,粗顯的一定涵攝在細致的當中。凡是一切有為的法,要保持恆常不變,根本不可能,所以沒有「恆常不變」這個特徵,就是「諸行無常」。 所有在三界六道之內的一切,沒有一樣例外,永遠都在變化。譬如我們住的這個鋼筋水泥的房子,好像幾十年乃至幾百年都不會變,實際上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表相,它真實的內涵卻變化得非常快,快到連一剎那能夠保持這個定相的狀態都沒辦法。這個內涵我們很難懂,一般來說,「現量」當然談不到,就是以「比量」,用道理去講,也不是那麼容易體會到。我們會以為明明這個東西是鐵作的,在這里幾百年不壞,怎麼說它一直在變?現在科學上已經觀察到,原來這些東西表相上是這樣,實際上里邊是快速地在變化。佛真了不起,他不必靠科學就可直截了當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東西沒有一個例外,剎那剎那都在變化,這叫「諸行無常」。 為什麼會無常?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凡是由因緣而存在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譬如一場法會,這是因緣所成的,有人願意講、有人願意聽,也找到這個法會的地方,才能成辦。又譬如我們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鋼鐵做的,有的是木頭做的,透過人工製造,就變成桌子、椅子。譬如說我們人,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結合,然後生下來,靠食物、營養等慢慢增長,還要更多客觀的條件,心靈亦復如是。既然這些東西都是要各種因緣,而因緣一直在變化,而且輾轉的會互相影響,所以它永遠在變化。這種無常相很深細,一般人看不見,但是這是所有世間的一切事物的真相,這一部分雖然不一定能夠很明確的看見,但是比較容易體會也容易接受。 六.諸法無我 最後要講「諸法無我」,這個比較難,實際上這個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從「諸法無我」向前可以講無常,向後可以講涅槃,向上可以說一實相。因為「諸法」就是所有一切的法,前面講的諸行是專指有為法,現在這個諸法無我的「法」包括有為、無為。單是這個有為、無為就不大容易懂,簡單來說,「有為」就是指三界之內會輪回生死的;「無為」就是超出有為的聖人之法。只要存在這個世間的,不管是凡夫或聖人,所有的這些現象都有個特徵--「無我」,這很不容易了解。例如每個人都叫我日常,如果「無我」的話,我是什麼?有人學佛以後會講∶「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這么執著。」誤以為這樣就叫做「無」,如果否定掉就沒有的話那談它有什麼意義?所以「有、無」是相對的,要談「諸法無我」,必須在這個「緣起有」上面談,說它沒有真實的自性,一旦離開了「緣起有」談自性空,那是空話。一切法的存在,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緣起性空」,這也是《法華經》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性空,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緣起的存在,所以性空跟緣起,是一體兩面。就像我們的手,可以看得見它是緣起的,有骨頭、有肉、有皮,手的存在,是由這些因緣條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性空,這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理念。是在這個狀態當中才說諸法自性空無,這個才是佛法所講性空的內涵。因此凡是任何一樣東西,不管有為、無為,都是這樣的一個行相,這個才是真實的。 有時我們給它取一個名字叫真如,什麼是真如?本來就是這樣,這才是真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從緣起的方面去看,不斷的在變化,所以說諸行無常;而它的本質是真如,或者叫諸法無我。了解了這個特徵以後,不再有生滅的變化,那是涅槃寂靜;所以事情整個的中心就是真如實相,如果我們單從這個上面談叫一實相印。這個實相必然會顯出幾個面貌來,一個是諸行無常,一個是涅槃寂靜,它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我們或者從性空方面去講,或從緣起方面去談,其實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這是三法印跟一實相之間的關系。 七.依法修行 萬事萬物都不是天生如此,不是恆常不變,而是緣起性空的,我們現在要求離苦得樂也是這樣。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相,有什麼樣的因緣,它就現什麼樣的狀態,例如你造了雜染之業,就現出生死輪回來;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願意跟著佛法去做,就漸漸遠離雜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後,對我們每一個希望究竟離苦得樂的人,就產生一個最積極的意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我們都不希望痛苦,那就應該根據這個原則,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裡而把它拿掉,痛苦自然消失。同樣地,要追求快樂必須找到快樂正確的因,並去努力,快樂就現起。並沒有天生的苦樂,這些都是緣起,「緣」就是形成苦樂主要的條件,我們既然都希望離苦得樂,豈不是該在這上面努力嗎?這是三法印給我們的啟示。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皈依三寶,正皈依是法,認識法的特徵,了解後,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像以前這樣的亂來,照著正確的方法,修改以前的行為,這個叫做修行。 修行是根據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內涵非常廣泛,有它趣入的正確方便,《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三法印的開展。《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分四科,首先甲一講造者的成就,因為我們也希望成就,所以要找一個理想當中所仰望的典範,例如你想做總統,或者想要財富,像王永慶一樣,那他是怎麼成功的?世間做父母的常指給孩子看∶「你看那一家的孩子多麼精采!你應該向他學啊!」那麼我們學佛的佛弟子,豈不是應該以佛法當中真正有成就的人做為榜樣。所以甲一的內涵先告訴我們造者的殊勝。甲二是法的殊勝,甲三是學的人應具足什麼條件。之後我們怎樣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說明這樣的內涵,我們先在理路上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漸次深入去改善,這是佛法的特徵,真正來說,這也是任何一個人必經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內涵跟效應。 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再談為什麼有許多知識份子會受騙上當,無非是因為他覺得這樣會得到好處、利益。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業感緣起,好處、利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也就不會被他所騙。 進一步來看被騙的原因,總不外乎有人設了一個騙局,讓你得到小小的甜頭,告訴你要這樣才能得到好處,引發我們內心當中的貪欲,你就被他所騙。了解了佛法以後,並不是要把貪欲心拿掉,而是要把它變成善法欲。我們了解,並照著正確的道理漸次走上去,的確可以得到離苦得樂。苦樂的根本是煩惱,最嚴重的是貪、嗔、痴,像這種的貪對我們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如法的去做,希求得到真實的功德,這叫做「善法欲」。經論上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修行是件苦事情,我們願意去做是因為了解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可以用小苦去掉大苦,得到大樂。就算是世間任何一個成就,都要經過一些努力,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來的。所以我們清楚修行的特徵後,就不會受騙,一定是根據緣起,或者說是因果的本質。 八.緣起與因果 我們常會覺得好像緣起就是因果,事實上緣起的范圍比較廣,因果比較狹。凡是緣起的現象,大體上呈現三個面貌,第一是因果的必然性,第二是相待性。比如說好壞、大小、長短、冷熱,這個叫相待性。今天你穿多了會覺得熱,穿不夠會覺得冷;或是說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你感覺熱,他感覺冷,這都是對比出來的,以我個人的感受,來對比這件事情。像這個茶杯你無法說它大或小,也許你覺得大,因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較小,所以根據你習慣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並有沒有大小的問題;如果另一個人平常是海量,他看這個杯就太小了。所以這個緣起的現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兩個比較容易懂,緣起還有一個名物的特徵。凡是緣起的東西,都叫假名有,或者叫假有。就是前面說的,萬法不是實有的,也不是天生而有的,是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當這個東西呈現的時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許是最初發明的人異想天開想出個名字來代表它。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是先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有一個名字。這個名物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內涵,這東西是無常、變化、也是無我的。譬如這個茶杯為什麼叫它茶杯?因為它是裝茶的;如果不是裝茶,裝著水,就叫它水杯;如果裝了酒的話,就變成了酒杯;或者同樣是茶杯,一個是鋼做的,一個玻璃的,那又不一樣了,這是名物之間的交錯關系。然後又有相應或者相剋的相待關系,這些都是緣起當中必然的現象。 當我們真正了解名物的特點後,對因果的必然關系會把握得比較准。因此一般的騙局,我們就比較不會受騙,何況那些騙局很明顯的有一樣東西在里頭,有的是騙錢財,用宗教的幌子來騙人,例如照片會放光,或者其它神通。假定不太了解佛法,還可能被他騙,如果正確深刻了解佛法以後,知道其中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內涵那個騙局就不能得逞。 我們學佛法真正的目標,就是要認識世間錯誤的一面,不再被它迷糊,而後照正確的道理步步走上去。如果周圍的人不懂得這一點而走錯了,那我們可以用所學的正確標准來衡量,真假立刻判別出來,不但自己不會受騙,而且讓周圍的人也避免受騙,又可以維持社會的安寧,這是多好的事情! 我們學廣論,好像沒聽說過三法印,很多人在學廣論之前,已經接觸佛法很久了,好像也沒聽說過。實際上這是因為現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時候,衡量是否為佛弟子,有不同的標准,曾經有一派並不是以皈依來衡量,而是以是不是接受三法印做為指導你人生的原則來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嚴密的標准。我們所學的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是根據是否皈依三寶來判別是否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內涵就是三法印,所以其實皈依法也已經涵攝了三法印。 九.廣論與三法印 我們現在不妨以廣論的內涵去看三法印。一開始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是從甲四開始。首先要跟隨善知識聽聞,然後要修行必須要利用暇滿人身。第一要思惟觀察無常的道理,不過它是指粗顯的,並沒有講「諸行無常」,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廣論上告訴我們的就是諸行無常,前面基礎准備好了,再不斷的深入,到最後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奢摩他是止,毗缽舍那是觀,觀一切法緣起無我。了解以後,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寂靜,這是廣論內涵。 末法時最盛行的是念佛,因為是末法,法在世間漸漸消失了,也不懂怎麼修;或者懂了,卻沒有修行的環境,就算有條件,可是一天到晚為了生活忙得透不過氣來,所以只有念佛了。世間的真相是諸法無我,緣起性空,我們看不清楚,所以流落在生死輪回當中,枉受辛苦,現在唯一解決的辦法要修行,偏偏現在這個時代不行,只好趕快拚命念佛。現在念佛的人很容易走上一個岔路,總覺得好像隨便念幾聲,死的時候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哪有這樣容易啊!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真的念佛,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因為他看得很清楚,我們隨時會死,忙世間的毫無意思,所以他是真正了解了三法印的內涵,曉得流轉生死毫無意義,生起了厭離心,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可行,只有拚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們到極樂世界,到了那裡有最好的環境,再照著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門的根本內涵,一定也是以這個特徵為主。所以假定我們念佛,卻被這個騙局騙了是有可能的,因為不了解法!但是念佛跟這個騙局一定是兩回事情。 其次談禪。禪是因為了解佛法的特徵,原來我們把這個「我」看得這么重要,好像是永遠不變,實際上是無我的,沒有真實的我,因此努力思惟去找這個我。所以禪門公案當中很重視參話頭。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話頭,例如叫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還用問嗎?我念啊!其實這不是一個問答題,若是照字面去回答就毫無意思,是要去找出「我」的真實行相。還有一個話頭是參「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這是當初六祖大師對一個上首弟子慧明說的,結果他當下恍然開悟。悟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真正的開悟,就是見到無我。 真正在開悟的境界當中,照見五蘊皆空。平常我們看見的我消失掉了,佛教的經典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諸佛的心要,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每一個人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依緣起聚合而成的一個假有,沒有真實的本體,即五蘊自性空,我們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般若去看是沒有。般若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參話頭不是問答題,「我到底是誰?」、「誰在念佛?」、「什麼是你本來面目?」真正參禪要下苦功,所以古人一參往往幾十年乃至一輩子。我們現在跑到佛堂裡面坐了七天,覺得很有意思很受用,假定這樣就好的話,為什麼古人要花一輩子還不行?有很多禪門的祖師花幾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才能開悟,所悟的也就是諸法無我的內涵。講到這個是要說明以「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非佛法。一般來說,佛所開示的最完整的內容,可以用三法印來涵蓋,可是到後來因為佛弟子們的根性差別,開展出不同的法門。在漢地有禪、凈、律、密、教下三家。禪、凈剛才講過了,律是什麼?整個的佛法來說,修行不外乎戒定慧,而且有一定的次第。我們為了解決人生問題,究竟離苦得樂而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並不只是受了戒以後,告訴你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這個,也沒有離開這個,就像廣論的「道總建立」當中曾經談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兩種∶下士、共下士;中士分兩種∶中士、共中士;上士之後又可分顯教、密教。如果忙了半天是為了現世安樂,這個叫下士。修行人也要為現世忙,但是目標是為了後世。為什麼修行人還要忙現世呢?因為修行要藉重身體及修行的環境,我們稱它為資糧,所以為了繼續不斷的修行,必須要努力以得到暇滿的人身,以及好的增上環境。 這一部分我們稱為共下士,因為這個是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們念書,只想念小學的,固然在小學里念;准備念中學、大學的,也要念小學,所以為了念中學、大學,而現在就讀小學這叫共小學。這個下、中、上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所講的,在《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中說∶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的叫做下士;受持聲聞緣覺相應的凈戒律儀的叫中士;受持菩薩律儀的叫上士。律儀是專門名詞,也就是戒。 我把「戒」簡單說一下,然後再講定慧。佛法告訴我們的戒定慧,有一個特點,我們不是要離苦得樂嗎?可是因為透過「迷」的眼睛,對世間的真相看不清楚,乃至看錯了,造了輪回的業,所以雖想離苦得樂,可是結果是離樂得苦。佛是覺者,看清楚世間的真相而解脫,因此,應該照著佛告訴我們的方法修改我們的行為。要修改行為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對境界時,以前是照著跟無明相應的理念、行為習慣去做,現在要改一個方向,是叫修行。以前看見喜歡的東西總是想辦法得到它,現在不是,要舍掉這個,凡是不順佛法的我們不可以做;反過來,該做的事雖然不習慣,現在我也要去做。 「戒」的目標是要解決生死輪回。所以真正的戒是從中士開始,前面引的《瑜伽師地論》中的「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以及受持聲聞緣覺的凈戒律儀」,到受持「聲聞緣覺」凈戒律儀的時候開始叫做戒,因為這時開始才是以跳出生死輪回為準的戒條,對著境要照這樣的戒條去做。至於共下士叫非律儀非非律儀,不是戒,也並非不是戒,兩個否定變成肯定,是說它雖然不能幫忙你跳出生死輪回,但是可以使你得到生死輪回當中的好處。 現在我講的禪、凈、律、密當中的律宗是以中士以上的標准去衡量。為什麼要持戒?因為世間一切諸行無常,我們由於無明,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一直輪回生死,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要求涅槃寂靜。真正想從眼前這個迷的境當中改過,必須要戒除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行為,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來不習慣的這時要去做,叫「作持」。所以律宗真正的中心也是從三法印開展出來的,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標准,只是現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但是「律」一定是從這個地方談。以「密」而言正規密法也必定建立在前面這個基礎之上;「教下」更是專門談這個問題的,不管賢首、天台或唯識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簡單扼要的說,整個佛法衡準的標準是三法印。現在社會上發生以宗教名義騙人的事件,如果周圍的人也被騙,那我們可以告訴他∶「假定你早一點肯相信我,學習正統佛法的話,就不會走偏。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能了解,以宗教來騙人的事件也不會出現了。現在已經發生了這個事情,你還不趕快學佛、學廣論?」即使沒辦法勸別人,我們了解了以後,更應該告訴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學,今後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為過了幾年,大家一定把這件事忘得乾乾凈凈,但怎麼保證這種事情不會換湯不換葯又來騙你呢?所以現在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呀!-----------------------------------------------------------------------------------------------------------------更多日常法師佛學內容-----------------------------------------------------------------------------------------------------------------

㈧ 佛教有所三反應來區分真正的佛法與虛假的方法下列說法中不屬於反應的是

是三法印吧!您題目的內容都沒有寫出來呢!
三法印(由於佛弟子結集的不同,也有「四法印」一說,但原理皆相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准: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准,如同世間的公文,憑借印監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1、諸行無常: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無常」。
無常有「念念無常」與「一期無常」兩種。佛法中的無常,並非「斷滅」,而是「變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的,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
2、諸法無我: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我」的實體,一切法都是依因緣而生,彼此相互依存,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與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說「無我」。
無我有「人無我」、「法無我」二種。因為一切法「無我」,所以「無自性」,無自性即「緣起性空」,「無我」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所以要正確的了解佛法,必須徹知「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這是滅除貪、瞋、痴三毒煩惱,達到身心俱寂的一種解脫境界。「涅槃」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寂靜」是遠離煩惱,斷絕苦患,也是涅槃的代名詞。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顯現。」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於是流轉生死;「我執」若除,則惑、業不起,當下即能證得涅槃實相。佛陀宣說三法印,就是為了破除眾生的我執,以引導眾生出離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樂。

㈨ 簡單說說佛教的三法印是什麼意思

作者:一缽師父 古人獲得三法印的人才能當出家人的教授師(阿闍梨)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三法印」不是什麼通行證,三法印是「學生證」,這個「學生證」也不是普通一般的「學生證」,佛法是修行,佛法不是學來的,你學到的「般若」非是你「自性里流露」的「般若智慧」,所以我們學佛修行的人佛法知識學多不要生貢高我慢,那隻是我們學到的知識而已,修行人一定要切記不可執著「佛法知見」。「三法印」是學佛修行達道圓滿了,證得的最高智慧的人才能擁有有三法印。 「法」這里是指你的修行功夫達到圓滿所證得的「法性」,這個「法」不是你「學到的佛法」,是你修行「證得」的「智慧」,那是「菩提自性」的「般若智慧」,是修行人修行獲得「圓滿解脫了」證得的「法性」。跟我們學到的「法」不一樣,這修行證得的「法」才是修行人「本來」的「法性」,我們學到的「般若智慧」非是「般若」,也就是說沒開悟的人也有法性,沒開悟的人的「法性」只能說是「學到的」開悟的「真理或智慧」而已。那不是「究竟證得圓滿的智慧」,因沒開悟的人學來的「般若智慧」非他本人因修而證,所以還做不了出家人的「教授師」。修行證得圓滿悟道解脫的法那才是修行人修行證得的真理,這個真理就可以度人了,可以做出家人的教授師了。這才會由修行圓滿究竟解脫達最高境界的人給你「印證」,你才能作出家人的老師。古時候僧團要選拔「阿闍梨」做曾團的教授師。 「印」是「印證」、「印可」之意。開悟的人才能夠得「三法印」,我們沒開悟的人沒得到「三法印」,這「三法印」是佛教修行達到的最高境界。修行到了「菩薩的境界」你才能得到「三法印」,你心裡有沒有「三法印」必須要經由「大善知識」的人「印可」你,既是給予「印證」之義。佛在世及正法時期,出家人要經過考試你才能做「阿闍梨」,「阿闍梨」是專門負責僧團出家人的教育工作的,那個時代出家人修行開悟的多,在開悟的人當中挑選,得要在修行最高境界的人群當中去選拔,你獲得了「三法印」他才能「印可」你,你才能夠做出家人的教授師,你的修行到了這個境界就可以給你「印證」,這「印證」也是互相的,即你修行的功夫也到了給你「印證」的人同樣的境界,你們互相都知曉對方修行所達到的境界,這是「印證」,也叫「以心印心」。以上前面講的是三法印一缽師父原創

㈩ 如何識別真偽善知識,佛教網

要想識別真偽善知識,當牢牢把握「三法印」、「四依止」、「十不盲信」。
佛陀在世時,早已預見末法時代邪師邪法如恆河沙,故曾經教會佛弟子三種工具,分別叫做「三法印」、「四依止」、「十不盲信」。有了這三樣工具,哪怕高僧大德講錯了,你都能分辨出來。這樣就不會被邪師邪法誤導,確保自己走上正確學佛的道路。

小鏈接——:
一、三法印(由於佛弟子結集的不同,也有「四法印」一說,但原理皆相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准: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准,如同世間的公文,憑借印監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二、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學佛者應該依循的四個准則。
一、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一個人。譬如李宇春說:「信春哥,得永生」,但是李宇春本人就是眾生之一,有生有死,顯然這句話就違背了「依法不依人」的准則,是不值得去信的。
二、依義不依語:從義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內涵,而不執著戲論,滿足於語言文字的游戲。
三、依智不依識:以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范,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簡而言之,凡是佛經上提到的,都值得去相信,否則就要去質疑它。譬如「男戴觀音女戴佛」這句話,與平等、慈悲的佛教義理完全違背的,佛弟子修的就是擯棄分別心、執著心和妄想心,顯然,這是民間根據「陰陽調和」原理發明出來的所謂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俗語的「神聖升級版」(觀音在民間視為女性,所以和男子搭配是「男+女」的標配;反之,民間視佛為「男性」,故與女子搭配為「女+男」的標配),故不值得相信。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從方便邪說。
四依法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夠依止四依法,得其門而入,才能探驪得珠,登入真理堂奧。

閱讀全文

與真假三法印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獲得金屬單質常用的方法 瀏覽:316
用什麼方法止癢好 瀏覽:631
瘦肚子後背運動方法視頻 瀏覽:186
冬天怎麼除甲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77
胸部熱敷的正確方法 瀏覽:447
三七食用方法降血壓 瀏覽:690
裁員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24
uv膠水的使用方法 瀏覽:178
淋浴架子安裝方法 瀏覽:492
貼片電容萬用表測量方法 瀏覽:62
嬰兒病毒性感冒鼻塞用什麼方法 瀏覽:896
植物進化的研究方法 瀏覽:486
使用簡寫方法實現背景圖片不平鋪 瀏覽:139
如何自製消滅蟑螂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84
測距儀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985
在家鍛煉屁股肌肉的好方法 瀏覽:100
西式糕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521
正確的剎車排空氣方法 瀏覽:991
火龍果冰粉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2
寬頻撥號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