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食用級的酸度調節劑與抗氧化劑有何作用酸度調節劑背後的數據字母又是什麼
晚上好,食品級的酸度調節劑除了賦予食品營造出可口的酸味兒之外,它們一般還具有協同食品添加劑中用於防腐抑菌的成份延長保質期和威力增幅作用,比如苯甲酸鈉、山梨酸鉀和丙酸鈣等等都必須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揮最大效力的。抗氧化劑顧名思義就是防止食品因氧化造成腐敗或者脂肪酸氧化生成雜醛的化合物——比如抗壞血酸、檸檬酸和棕櫚酸酯都屬於這個范疇,相對來說和酸度調節劑有很大一部份都是重疊的因為抵抗氧化必須在酸性環境下才能實現(比如抗壞血酸和一水檸檬酸它們既是酸度調節劑同時又是抗氧化劑,兩相兼顧的)。如果是鹼性的比如碳酸鈉、小蘇打或者乙酸鈉也可以用於緩沖防止食品過度酸化維持弱酸至中性不過一般酸性食品中較少見它們存在因為對防腐劑又是不利因素了……背後的字母數據是不是指PH值?PH=7時食品是中性的小於7為酸性大於7為鹼性(通常是PH≤7),請酌情參考。
方便麵內常用的食品添加劑有鹼性物質(碳酸鈉、碳酸鉀),磷酸鹽(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焦磷酸鈉等),膠類物質(瓜爾豆膠、黃原膠、CMC等),這幾類物質是方便麵中必然有的添加劑,有其中的三種或者更多。另外在油炸方便麵還會含有抗氧化劑(BHA、TBHQ等)。檢測食品添加劑可以咨詢一下做食品安全檢測的,深圳有幾家比如三方圓、名聲啦等等
Ⅲ 有關食品需要公示的到底有哪些標准和要求謝謝
食品安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損害的所有危險都不存在,是一個絕對概念。食品安全是一門專門探討在食品加工、存儲、銷售等過程中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隱患,防範食物中毒的一個跨學科領域。食品質量的要求 食品質量的要求:1、有營養價值;2、有較好的色、香、味和外觀形狀;3、無毒、無害,符合食品衛生質量要求。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發表的《加強國家級食品安全性計劃指南》中把食品安全解釋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製作和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身體受到傷害的一種擔保」,將食品衛生界定為「為確保食品安全性和適用性在食物鏈的所有階段必須採取的一切條件和措施」。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在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國際社會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即食品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活動符合國家強制標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致消費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費者及其後代的隱患。 包括食物量的安全和食物質的安全。食物量的安全是指能不能解決吃得飽的問題,而現在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人們,提起食品安全,更多考慮的是質的安全。 食物質的安全是指確保食品消費對人類健康沒有直接或潛在的不良影響,是食品衛生的重要部分,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食品污染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 查詢 查詢服務提供對食品以及與食品相關的信息全方位的查詢,實現對鏈條上各個主體和環節點的信息查詢。 跟蹤與追溯 跟蹤(Tracking)是指實現對食品全流程的信息跟蹤。從初級農產品的種植/飼養、到初級農產品的收獲運輸以及檢驗、到產品的再加工/包裝及儲藏、到產品的運輸及流通全過程必須做到關鍵信息的跟蹤,以便對關鍵環節、重點食品進行有效監控。 追溯(Tracing)是通過輸入產品的基本信息,如追溯碼、生產批號等可以查詢到產品的種植作業環節、原料運輸環節、基地加工環節、成品運輸環節的所有信息。通過追溯,實現由下至上的信息追溯,使食品生產流通的每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可以明確界定。 統計分析可以按時間、品種、狀態等進行各種統計匯總。即時統計產品的生產批量、個數、品種等信息,並可以按照時間序列或品種序列等要求進行排列。統計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流通環節信息,按照關鍵點進行歸納匯總。為食品安全技術的研究分析提供數據基礎。 召回與預警 召回是指對有潛在安全危險的食品可以按照批號快速追蹤到同批號產品的流向並實現快速召回。 預警是系統將提示用戶將預警信息按指定的格式,通過手機簡訊、語音的方式發送到指定用戶,實現預警信息的實時通知。預警信息包括針對追溯系統的食品預警情況以及相關企業的檢測抽查情況、退市下架情況等等。安全購買食品的注意事項 一、注意看經營者是否有營業執照,其主體資格是否合法。 二、注意看食品包裝標識是否齊全,注意食品外包裝是否標明商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廠名、廠址、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准號等內容。 三、注意看食品的生產日期或失效日期,注意食品是否超過保質期。 四、看產品標簽,注意區分認證標志。 五、看食品的色澤,不要被外觀過於鮮艷、好看的食品所迷惑。 六、看散裝食品經營者的衛生狀況,注意有無健康證,衛生合格證等相關證照,有無防蠅防塵設施。 七、看食品價格,注意同類同種食品的市場比價,理性購買「打折」、「低價」、「促銷」食品。 八、購買肉製品、腌蠟製品最好到規范的市場、「放心店」購買,慎購游商(無固定營業場所、推車銷售)銷售的食品。 九、妥善保管好購物憑據及相關依據,以便發生消費爭議時能夠提供維權依據.食品安全標准內容 (一)食品、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 (二)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 (三)專供嬰幼兒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四)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標識、說明書的要求; (五)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 (六)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 (七)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食品添加劑的小知識 根據1962年FAO/WHO食品發電委員會(CAC)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在食品製造、加工、調整、處理、包裝、運輸、保管中,為達到技術目的而添加的物質。食品添加劑作為輔助成份可直接或間接成為食品成份,但不能影響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並不以改善食品營養為目的的物質。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將其分為22類:(1)防腐劑(2)抗氧化劑(3)發色劑(4)漂白劑(5)酸味劑(6)凝固劑(7)疏鬆劑(8)增稠劑(9)消泡劑(10)甜味劑(11)著色劑(12)乳化劑(13)品質改良劑(14)抗結劑(15)增味劑(16)酶制劑(17)被膜劑(18)發泡劑(19)保鮮劑(20)香料(21)營養強化劑(22)其他添加劑。 為了確保將食品添加劑正確的使用到食品中,一般來說,其使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1. 經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證明,在其使用限量內長期使用對人安全無害。 2. 不影響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狀和理化指標,對營養成分無破壞作用。 3. 食品添加劑應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並批准執行的使用衛生標准和質量標准。 4. 食品添加劑在應用中應有明確的檢驗方法。 5. 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得以掩蓋食品腐敗變質或以參雜、摻假、偽造為目的。 6. 不得經營和使用無衛生許可證、無產品檢驗合格及污染變質的食品添加劑。 7. 食品添加劑在達到一定使用目的後,能夠經過加工、烹調或儲存而被破壞或排除,不攝入人體則更為安全。
Ⅳ 酸味劑按口感來分
酸味劑按口感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令人愉快的:檸檬酸、抗壞血酸、葡萄糖酸、L-蘋果酸;
②帶有苦味的:DL-蘋果酸;
③帶有澀味的:酒石酸、乳酸、延胡索酸、磷酸;
④有刺激性氣味的:乙酸;
⑤有鮮味的:谷氨酸。
現有的酸味劑有:葡萄糖酸 、檸檬酸、 乳酸粉、 富馬酸、 DL-蘋果酸、L-蘋果酸、己二酸、丁二酸、富馬酸一鈉、 檸檬酸一鈉、DL-酒石酸、 無水檸檬酸、乳酸、檸檬酸鈉等17種。
Ⅳ 食品添加劑論文
食品添加劑及食品安全
摘要: 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添加劑是食品生產中的重要原料,因此本文將重點介紹食品添加劑的作用以及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並介紹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相應的問題。
關鍵詞: 食品添加劑 問題 對策 食品安全 現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促進了我國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樣化,營養化,風味化和高級化,為了達到這些要求就離不開食品添加劑(Food Additive)。
一、食品添加劑
(一)⒈ 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為了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學合成物質。
⒉分類:食品添加劑按其原料和生產方法可以分為化學合成添加劑和天然食品添加劑。一般說來除了化學合成的添加劑外,其餘的都可以歸為天然食品添加劑,主要來自植物,動物,酶法生產和微生物菌體生產。
世界各地至今沒有統一的食品添加劑分類標准,我國是按食品添加劑的主要功能分類的。可以分為21大類:酸度調節劑,著色劑,乳化劑,防腐劑,甜味劑,抗氧化劑等。
⒊ 特點:品種繁多,銷量大,變化迅速,日新月異。
(二)主要品種介紹
⒈ 防腐劑(Preservatives)
防腐劑是抑制微生物活動,使食品在生產,運輸,儲藏和銷售過程中減少因腐敗而造成經濟損失的添加劑。在我國允許使用的主要有山梨酸鉀及其鹽類,對羥基苯甲酸脂,丙酸及其鹽類。
⒉ 乳化劑
食品乳化劑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體(加油和水)形成穩定乳濁液的添加劑。在食品添加劑中乳化劑用量約佔1/2,是食品工業中用量最大的添加劑。常用的是大豆磷脂和脂肪酸多元醇脂及其衍生物。
⒊ 酸性調節劑
為了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食品,離不開食品調味劑。調味劑一般分為鹹味劑,酸味劑,甜味機,香料,辣味劑,鮮味劑,清涼劑等。
酸味劑也稱酸性調節劑,在食品中添加酸味劑,可以給人爽快的刺激,起增進食慾的作用,並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一般分為無機酸和有機酸。食品中常用的無機酸是磷酸,常用的有機酸有:醋酸,檸檬酸,酒酸,蘋果酸,抗壞血酸,乳酸,葡萄糖酸等。檸檬酸是功能最多,用途最廣的酸味劑。磷酸在飲料工業中可以代替檸檬酸和蘋果酸,特別是不宜使用檸檬酸的非水果型飲料中作酸味劑且用量少價格低。
⒋ 鮮味劑
鮮味劑也稱呈味劑或風味增加劑。主要是增強食品風味,使之呈現鮮味感的一些物質。味精是人們最常用的鮮味劑。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鈉。
⒌甜味劑
甜味劑是指能賦予食品甜味的調味劑。常用的有糖精鈉,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賽蜜等。價格便宜,等甜條件下,價格比蔗糖便宜,故應用廣泛。
⒍著色劑
著色劑又稱食用色素。在現代食品工業中是裝點食品的重要添加劑。我國允許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均已列入GB2760-1996中,共有13個品種,它們是:莧菜紅及莧菜紅鋁沉澱,日落黃,亮藍等。1994年我國正式宣布中國食品添加劑發展方向是「天然,營養,多功能」。應此到目前為止,我國政府批准允許使用的60種食用著色劑中,有47種是天然色素。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知道,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佔有的地位是多麼地重要。但是近年來,國際,國內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發展,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不安,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式也不容樂觀,對食品添加劑的管理和控制也應該更加嚴格。
二、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問題:在我國食品行業中存在一些嚴重的超范圍,超限量等使用添加劑的問題。
⒈ 超范圍使用的品種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劑和甜味劑等品種。應用的食品主要是肉製品(合成色素,苯甲酸防腐劑),豆製品(苯甲酸防腐劑),炒貨(石蠟,礦物油等),乳製品(山梨酸防腐劑,二氧化鈦白色素,以納他黴素作防霉劑),葡萄酒(合成色素及甜味素)。
⒉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最突出在麵粉處理劑,防腐劑和甜味劑
⑴ 麵粉中過氧化苯甲醯和溴甲酸使用嚴重。過氧化苯甲醯主要是起增白作用,溴甲酸主要是增筋作用,是氧化劑和麵包改良劑。
⑵ 甜味劑,防腐劑:在一些小企業生產的乳飲料,果汁飲料中尤其嚴重,有些企業產品中甚至全部使用甜味劑(主要是糖精鈉和甜蜜素)或僅使用少部分白砂糖。這些產品主要消費對象為兒童,危害極大。
① 蜜餞:蜜餞是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小食品,蜜餞類濫用添加劑的現象十分嚴重,若管理不好,會造成「小食品,大危害」,其嚴重性是不容忽視的。(糖精鈉,甜蜜素,人工合成色素,苯甲酸,山梨酸防腐劑)
② 冷飲,果凍等:(糖精鈉,甜蜜素)
③ 醬腌菜:(苯甲酸鈉防腐劑,糖精鈉和甜蜜素)
⒊ 標識不明確
部分企業在使用食品添加劑特別是合成色素,防腐劑和甜味劑等品種時,故意在食品標簽下不標注,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特別是部分食品如蜜餞,冷飲,果凍,醬腌菜,乳製品等。
(一) 原因及對策
之所以會出現食品添加劑濫用,是由於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處罰乏力;政府監督覆蓋還存在薄弱面;企業主的法律意識薄弱,道德誠信淡漠;企業管理混亂,技術低下;企業主見利忘義,偷梁換柱等。
為了保證食品質量和安全,我國已正式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准入制度(QS標志)。這對於加強從源頭管理,規范市場將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將對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起到促進作用。針對食品添加劑使用中暴露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⒈ 完善立法,加大懲罰力度,保證我國食品安全。
⒉ 完善食品添加劑管理法規和標准體系,建立現代化信息平台。
⒊ 加強對中小城市,問題食品的質量監督,加強輿論監督。
⒋ 加強檢驗方法的研究和普及,開展危險性評估。
⒌ 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相關法規的宣傳,科學知識的普及。
⒍ 加強對食品行業,特別是傳統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
「民以食為天」,隨著都市化進程加快,生態平衡系統的逐年破壞,尤其是環境衛生和人類環境惡化,加之食品和水供應減少和其他人為因素,食品安全的形式已經變得非常嚴峻。山西1998年假酒事件;2001年瘦肉精事件;2005年蘇丹紅事件等,讓人們再次意識到了加強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
三、食品安全問題現狀分析
⒈ 農葯污染
常見的是有機氯農葯和有機磷農葯污染。
有機氯農葯是中國最早大規模使用的農葯。近年來的調查檢驗結果表明,有機氯農葯在各類食品中的殘留正在逐步降低和消除,但在許多食品中的殘留依然存在。中國食品中有機氯農葯殘留水平,雖然較70 年代有了明顯的下降,但仍遠高於世界發達國家。這是由於有機氯農葯性質穩定,不易降解和其高脂溶性,其影響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有機磷農葯由於其防治對象多,應用范圍廣,在環境中降解快,殘毒低等特點,是中國目前使用量最
大的農葯。由於農民缺乏對農葯殘留特性和規律的認識,在某些農作物上使用禁用農葯是造成食品中農葯污染的根本原因。
⒉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最突出的影響表現在由環境污染引起的食品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我國環境污染相當嚴重。據1998 年中國質量公報,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地區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污染水體中生長的生物:水藻、魚蝦、貝、蟹等被污染後, 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的富集、濃縮,最後到達食物鏈的頂端——人體,從而引起人類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禍害子孫後代。
⒊ 獸葯及飼料添加劑造成的動物性食品污染
隨著集約化畜牧業的發展,獸葯的作用范圍也在擴大,有的葯物如抗生素、磺胺葯、激素等廣泛使用。從而 使動物性食品中獸葯的殘留問題越來越嚴重。
⒋ 食品添加劑污染
長期(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會給人產帶來危害。其主要表現在:致癌、產生遺傳毒性和在人體中殘留,破壞新陳代謝等。
⒌ 假冒偽劣食品中的危害物
假冒偽劣食品、假酒、假農葯等,近年來不斷發生大規模的使人觸目驚心的中毒事件。例如:1998 年江西贛州發生的食用工業豬肉中毒事件及山西朔州發生的毒酒事件,均有數百名群眾中毒,震驚全國。據國家衛生部透露,僅1 9 9 8 年1 月至10 月,衛生部共收到食物中毒報告48 起,中毒人數53133 人,其中死亡83 人。
⒍ 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污染
致病微生物是導致食品安全的最大問題,其危害居食源性疾病之首。據2000 年衛生部收到的食品中毒事件報告,細菌性食物中毒人數最多,占食物中毒人數的45.8%。有害生
物體來源非常廣泛,首先來自於生物鏈的源頭——種養殖業。種植業中有機肥的搜集、堆制、施用如忽視嚴格的衛生管理將會使病原菌、寄生蟲及蟲卵進入農田環境、養殖場及水
體,進而進入人類食物鏈。
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李斯特桿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耐熱耐酸菌、許多黴菌及其毒素污染以及弓形蟲、旋毛蟲、寄生蟲蟲卵等污染食品
均可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中國入世後的食品安全形勢相當嚴峻。為此,盡快地建立健全我國食品安全評價與檢品生產或供應廠商把以終產品檢驗為主的安全控制意識轉變為測體系,建立國際共同關注的食品污染物殘留快速檢測方法和全程式控制制的新的安全控制理念,從而確保食品安全,與國際監控體系以及食品安全工作網路,制訂與國際接軌的各項標管理體系和認證體系接軌。准,是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當務之急。
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和實施。
①加強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②化學危害因子安全檢測方法的建立和規范化
③生物危害因子安全檢測方法的建立和規范化
④安全監控體系的建立和制度化
⑤安全評價方法的建立和標准化
⑥安全限量的制訂和標准化
⑦食品安全法規制定和保障體系建立
參考書目:
1.《食品科技》2003. Vol24. No.6 —《食品添加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於江虹
2.《食品科技》2004. Vol25. No.2 —《食用著色劑發展趨勢》 閻炳宗
3.《食品科學》2003. Vol24. No.8 —《食品風險分析及防範措施》 張勝幫
4.《食品科學》2005. Vol26. No.5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張新聯
Ⅵ 食品酸味劑 有那些及它們之間的酸度比
下面是所有的食品酸味劑:
(2R,3R)-2,3-二羥基丁二酸
2,3-二羥基丁二酸
2,3-二羥基丁二酸氫鉀
D(-)-2,3-二羥基丁二酸
D(-)-酒石酸
D-葡萄糖酸鈉
DL-2,3-二羥基丁二酸
DL-酒石酸
DL-蘋果酸
DL-乳酸
L(+)-2,3-二羥基丁二酸
L(+)-酒石酸
L(+)乳酸
L-(+)-酒石酸銻鉀
L-苯甘氨酸
L-二苯甲醯酒石酸
L-瓜氨酸-DL-蘋果酸
L-精氨酸蘋果酸鹽
L-酒石酸
L-蘋果酸
L-乳酸
丁酸
二肌酸蘋果酸
富馬酸
富馬酸鈉
甘氨酸
緩沖乳酸
間三氟甲基苯甲醛
酒石酸鉀
酒石酸鉀鈉
酒石酸氫鉀
檸檬酸
檸檬酸三鈉
檸檬酸鐵
葡萄糖酸
葡萄糖酸鈣
葡萄糖酸鈣鈉
葡萄糖酸鉀
葡萄糖酸鎂
葡萄糖酸錳
葡萄糖酸鈉
葡萄糖酸溶液
葡萄糖酸銅
葡萄糖酸鋅
乳酸
三肌酸蘋果酸
食品級磷酸
食用醋酸
消旋酒石酸
一水檸檬酸
硬脂醯乳酸鈉
正丁酸
重酒石酸鉀
左旋酒石酸
琥珀酸
在國標2760中,食品添加劑的第一類就是調整食品酸味的酸度調節劑。
酸度調節劑又稱酸味劑、酸化劑,是賦予食品酸味的添加劑,它可以產生氫離子,改善食品風味,使產品標准化。此外,酸味劑在食品加工中還常作為膨鬆劑、護色劑和抗氧化劑、防腐劑的組成部分以及作為緩沖劑、膠凝劑、發酵助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酸味劑可分類為:(1)無機酸:磷酸(2)有機酸: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延胡索酸、抗壞血酸、乳酸、葡萄糖酸。
酸的強弱依次為鹽酸>醋酸>甲酸>乳酸>草酸,比較酸味的強弱通常採用檸檬酸為標准,將檸檬酸的酸度定為100,其他酸味劑在其相同濃度條件下比較,酸味強於檸檬酸則其相對酸度超過100,反之則低於100。各種酸會產生不同的口感,如檸檬酸、抗壞血酸和葡萄糖酸所產生的是令人愉快、有清涼感的酸味,但酸味消失快,磷酸、酒石酸有較弱的澀味,醋酸有強刺激性,它們的酸味也消失較快,蘋果酸帶有苦味,其酸味的產生和消失緩慢,富馬酸有強澀味並能呈長時間的酸味。
酸味給人以爽快的刺激,一般人雖多喜甜食,但是純甜的糖果、飲料、果醬等飲食甜味平淡,食多則膩,若能以適當之酸甜比配合,可明顯地改善其風味和掩蓋某些不好的風味。
影響酸味的因素,其影響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一般溫度對酸味影響較小,常溫時的閾值與0℃的閾值相比,檸檬酸酸味減少17%,而鹽酸奎寧生產的苦味減少97%,食鹽的鹹味減少80%,糖的甜味減少75%,酸與甜味有相乘效應,與鹹味有消殺效應。
酸味劑除了調味作用外還有以下作用:(一)防腐作用:微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pH值,多數細菌為6.5~7.5,少數耐受到pH為4~3的范圍(酵母菌、黴菌),因此,酸味劑以調整酸度起防腐作用,還能增加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劑的抗菌效果。
(二)抗氧化作用:Fe、Cu離子是油脂氧化、蔬菜褐變、色素褪色的催化劑,加入金屬螯和劑是可行的方法,酸味劑也具有螯合作用,使金屬離子結合而失去催化活性。
(三)緩沖作用:食品加工保存過程中都需穩定的pH值,要求pH值變動范圍很窄,單純酸鹼調整pH值往往失去平衡,用有機酸及其鹽類配成緩沖系統,起不致因原料調配及加工過程中酸鹼含量變化而引起pH過分波動的作用。
(四)其他作用:酸味劑與NaHCO3配製成膨鬆劑,高酯果膠在膠凝時需要用酸味劑調整pH值,酸味劑對解酯酶有鈍化作用等。
食品中酸味劑在飲料中的應用是最廣泛的,酸味劑在飲料中的作用如下:(1)使用飲料生產特定的酸味(2)改進飲料的風味與促進蔗糖的轉化(3)通過刺激產生的唾液,加強飲料的解渴效果(4)具有防腐作用,一般清涼飲料中添加0.01~0.3%的酸味劑,使pH值下降,細菌難於生長。
食品中用酸味劑,半數以上是選用檸檬酸,其次是蘋果酸、乳酸、酒石酸及磷酸。在國外還使用富馬酸及琥珀酸。
常用酸味劑的性質與用途:
(1)檸檬酸(枸櫞酸,2-羥基丙三羧酸)無色透明結晶,或白色顆粒、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味極酸;易溶於水及乙醇,在乾燥空氣中可失去結晶水而風化,在潮濕空氣中可緩緩潮解而結成塊狀,含一分子結晶時熔點為100℃~133℃。
可與多種香料酸合而產生清涼爽口的製品,適用於清涼飲料、果醬類、罐頭、糖果、糕點餡、羊奶、使用量不限;調節酒類pH值,用於肉製品可使顏色和風味更持久。
(2)乳酸(α-羥基丙酸)透明無色或淡黃色糖漿狀液體,無臭或有輕微酸味,與水、醇、甘油可任意混合,有吸濕性,濃縮至50%時部分變成乳酸酐,一般80%~90%的乳酸含10%~15%的乳酸酐,可以澱粉、糖蜜為原料以乳酸菌發酵製取,並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用於發酵食品、飲料、配製酒、果醬、罐頭和糖果等。
(3)酒石酸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易溶於水,稍有吸濕性,自然界的葡萄中含有大量酒石酸,以酒石酸氫鉀的形式存在,是葡萄酸味的主要成分。
用於生產芳香飲料及糖漿,柑橘類果味、果醬、罐頭、糖果、葡萄汁及製品。
Ⅶ 食品酸味劑有哪些及它們之間的酸度比是多少
下面是所有的食品酸味劑: (2R,3R)-2,3-二羥基丁二酸 2,3-二羥基丁二酸 2,3-二羥基丁二酸氫鉀 D(-)-2,3-二羥基丁二酸 D(-)-酒石酸 D-葡萄糖酸鈉 DL-2,3-二羥基丁二酸 DL-酒石酸 DL-蘋果酸 DL-乳酸 L(+)-2,3-二羥基丁二酸 L(+)-酒石酸 L(+)乳酸 L-(+)-酒石酸銻鉀 L-苯甘氨酸 L-二苯甲醯酒石酸 L-瓜氨酸-DL-蘋果酸 L-精氨酸蘋果酸鹽 L-酒石酸 L-蘋果酸 L-乳酸 丁酸 二肌酸蘋果酸 富馬酸 富馬酸鈉 甘氨酸 緩沖乳酸 間三氟甲基苯甲醛 酒石酸鉀 酒石酸鉀鈉 酒石酸氫鉀 檸檬酸 檸檬酸三鈉 檸檬酸鐵 葡萄糖酸 葡萄糖酸鈣 葡萄糖酸鈣鈉 葡萄糖酸鉀 葡萄糖酸鎂 葡萄糖酸錳 葡萄糖酸鈉 葡萄糖酸溶液 葡萄糖酸銅 葡萄糖酸鋅 乳酸 三肌酸蘋果酸 食品級磷酸 食用醋酸 消旋酒石酸 一水檸檬酸 硬脂醯乳酸鈉 正丁酸 重酒石酸鉀 左旋酒石酸 琥珀酸 在國標2760中, 食品添加劑的第一類就是調整食品酸味的酸度調節劑。 酸度調節劑又稱酸味劑、酸化劑,是賦予食品酸味的添加劑, 它可以產生氫離子,改善食品風味,使產品標准化。此外, 酸味劑在食品加工中還常作為膨鬆劑、護色劑和抗氧化劑、 防腐劑的組成部分以及作為緩沖劑、膠凝劑、 發酵助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酸味劑可分類為:(1)無機酸:磷酸(2)有機酸:檸檬酸、 酒石酸、蘋果酸、延胡索酸、抗壞血酸、乳酸、葡萄糖酸。 酸的強弱依次為鹽酸>醋酸>甲酸>乳酸>草酸, 比較酸味的強弱通常採用檸檬酸為標准, 將檸檬酸的酸度定為100,其他酸味劑在其相同濃度條件下比較, 酸味強於檸檬酸則其相對酸度超過100,反之則低於100。 各種酸會產生不同的口感,如檸檬酸、 抗壞血酸和葡萄糖酸所產生的是令人愉快、有清涼感的酸味, 但酸味消失快,磷酸、酒石酸有較弱的澀味,醋酸有強刺激性, 它們的酸味也消失較快,蘋果酸帶有苦味, 其酸味的產生和消失緩慢,富馬酸有強澀味並能呈長時間的酸味。 酸味給人以爽快的刺激,一般人雖多喜甜食,但是純甜的糖果、 飲料、果醬等飲食甜味平淡,食多則膩,若能以適當之酸甜比配合, 可明顯地改善其風味和掩蓋某些不好的風味。 影響酸味的因素,其影響因素又是多方面的, 一般溫度對酸味影響較小,常溫時的閾值與0℃的閾值相比, 檸檬酸酸味減少17%,而鹽酸奎寧生產的苦味減少97%, 食鹽的鹹味減少80%,糖的甜味減少75%, 酸與甜味有相乘效應,與鹹味有消殺效應。 酸味劑除了調味作用外還有以下作用:(一)防腐作用: 微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pH值,多數細菌為6.5~7.5, 少數耐受到pH為4~3的范圍(酵母菌、黴菌),因此, 酸味劑以調整酸度起防腐作用,還能增加苯甲酸、 山梨酸等防腐劑的抗菌效果。 (二)抗氧化作用:Fe、Cu離子是油脂氧化、蔬菜褐變、 色素褪色的催化劑,加入金屬螯和劑是可行的方法, 酸味劑也具有螯合作用,使金屬離子結合而失去催化活性。 (三)緩沖作用:食品加工保存過程中都需穩定的pH值, 要求pH值變動范圍很窄,單純酸鹼調整pH值往往失去平衡, 用有機酸及其鹽類配成緩沖系統, 起不致因原料調配及加工過程中酸鹼含量變化而引起pH過分波動的 作用。 (四)其他作用:酸味劑與NaHCO3配製成膨鬆劑, 高酯果膠在膠凝時需要用酸味劑調整pH值, 酸味劑對解酯酶有鈍化作用等。 食品中酸味劑在飲料中的應用是最廣泛的, 酸味劑在飲料中的作用如下:(1)使用飲料生產特定的酸味(2) 改進飲料的風味與促進蔗糖的轉化(3)通過刺激產生的唾液, 加強飲料的解渴效果(4)具有防腐作用,一般清涼飲料中添加0. 01~0.3%的酸味劑,使pH值下降,細菌難於生長。 食品中用酸味劑,半數以上是選用檸檬酸,其次是蘋果酸、乳酸、 酒石酸及磷酸。在國外還使用富馬酸及琥珀酸。 常用酸味劑的性質與用途: (1)檸檬酸(枸櫞酸,2-羥基丙三羧酸)無色透明結晶, 或白色顆粒、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味極酸;易溶於水及乙醇, 在乾燥空氣中可失去結晶水而風化, 在潮濕空氣中可緩緩潮解而結成塊狀, 含一分子結晶時熔點為100℃~133℃。 可與多種香料酸合而產生清涼爽口的製品,適用於清涼飲料、 果醬類、罐頭、糖果、糕點餡、羊奶、使用量不限; 調節酒類pH值,用於肉製品可使顏色和風味更持久。 (2)乳酸(α-羥基丙酸)透明無色或淡黃色糖漿狀液體, 無臭或有輕微酸味,與水、醇、甘油可任意混合,有吸濕性, 濃縮至50%時部分變成乳酸酐,一般80%~90% 的乳酸含10%~15%的乳酸酐,可以澱粉、 糖蜜為原料以乳酸菌發酵製取,並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用於發酵食品、飲料、配製酒、果醬、罐頭和糖果等。 (3)酒石酸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易溶於水,稍有吸濕性, 自然界的葡萄中含有大量酒石酸,以酒石酸氫鉀的形式存在, 是葡萄酸味的主要成分。 用於生產芳香飲料及糖漿,柑橘類果味、果醬、罐頭、糖果、 葡萄汁及製品。
Ⅷ 1.食品安全有哪些重要項需檢測;2、針對每一種物質目前的檢測方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損害的所有危險都不存在,是一個絕對概念。食品安全是一門專門探討在食品加工、存儲、銷售等過程中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隱患,防範食物中毒的一個跨學科領域。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安全購買食品的注意事項一、注意看經營者是否有營業執照,其主體資格是否不合法。
二、注意看食品包裝標識是否齊全,注意食品外包裝是否標明商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廠名、廠址、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准號等內容。
三、注意看食品的生產日期或失效日期,注意食品是否超過保質期。
四、看產品標簽,注意區分認證標志。
五、看食品的色澤,不要被外觀過於鮮艷、好看的食品所迷惑。
六、看散裝食品經營者的衛生狀況,注意有無健康證,衛生合格證等相關證照,有無防蠅防塵設施。
七、看食品價格,注意同類同種食品的市場比價,理性購買「打折」、「低價」、「促銷」食品。
八、購買肉製品、腌蠟製品最好到規范的市場、「放心店」購買,慎購游商(無固定營業場所、推車銷售)銷售的食品。
九、妥善保管好購物憑據及相關依據,以便發生消費爭議時能夠提供維權依據.食品安全標准內容(一)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
(二)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
(三)專供嬰幼兒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四)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標識、說明書的要求;
(五)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
(六)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
(七)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
(九)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劑必須詳細列出。 [編輯本段]食品安全的構成要素 1、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體系,整合食品衛生監督、質檢、工商為主的政府職能部門資源,使各有關部門的監管工作有機銜接起來,讓市場監管到位。同時以食品行業協會為主導,帶領企業堅定不移的執行與參與政府發布的各種類型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及活動。
2、提高食品企業的質量控制意識,建立以食品安全回溯體系為標準的行業准入機制,從源頭上杜絕不安全的食品入市。
3、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宣傳教育體系,對消費者進行食品科普教育。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使有害食品人人避之。 [編輯本段]食品添加劑的小知識 根據1962年FAO/WHO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在食品製造、加工、調整、處理、包裝、運輸、保管中,為達到技術目的而添加的物質。食品添加劑作為輔助成份可直接或間接成為食品成份,但不能影響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並不以改善食品營養為目的的物質。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將其分為22類:(1)防腐劑(2)抗氧化劑(3)發色劑(4)漂白劑(5)酸味劑(6)凝固劑(7)疏鬆劑(8)增稠劑(9)消泡劑(10)甜味劑(11)著色劑(12)乳化劑(13)品質改良劑(14)抗結劑(15)增味劑(16)酶制劑(17)被膜劑(18)發泡劑(19)保鮮劑(20)香料(21)營養強化劑(22)其他添加劑。
為了確保將食品添加劑正確的使用到食品中,一般來說,其使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1. 經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證明,在其使用限量內長期使用對人安全無害。
2. 不影響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狀和理化指標,對營養成分無破壞作用。
3. 食品添加劑應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並批准執行的使用衛生標准和質量標准。
4. 食品添加劑在應用中應有明確的檢驗方法。
5. 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得以掩蓋食品腐敗變質或以參雜、摻假、偽造為目的。
6. 不得經營和使用無衛生許可證、無產品檢驗合格及污染變質的食品添加劑。
7. 食品添加劑在達到一定使用目的後,能夠經過加工、烹調或儲存而被破壞或排除,不攝入人體則更為安全。 [編輯本段]各國確保食品安全的措施 英國
英國是較早重視食品安全並制定相關法律的國家之一,其體系完善,法律責任嚴格,監管職責明確,措施具體,形成了立法與監管齊下的管理體系。
比如,英國從1984年開始分別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標准法》和《食品衛生法》等,同時還出台許多專門規定,如《甜品規定》、《食品標簽規定》、《肉類製品規定》、《飼料衛生規定》和《食品添加劑規定》等。這些法律法規涵蓋所有食品類別,涉及從農田到餐桌整條食物鏈的各個環節。
在英國,責任主體違法,不僅要承擔對受害者的民事賠償責任,還要根據違法程度和具體情況承受相應的行政處罰乃至刑事制裁。例如,根據《食品安全法》,一般違法行為根據具體情節處以5000英鎊的罰款或3個月以內的監禁;銷售不符合質量標准要求的食品或提供食品致人健康損害的,處以最高2萬英鎊的罰款或6個月監禁;違法情節和造成後果十分嚴重的,對違法者最高處以無上限罰款或兩年監禁。
在英國,食品安全監管由聯邦政府、地方主管當局以及多個組織共同承擔。例如,食品安全質量由衛生部等機構負責;肉類的安全、屠宰場的衛生及巡查由肉類衛生服務局管理;而超市、餐館及食品零售店的檢查則由地方管理當局管轄。
為強化監管,英國政府於1997年成立了食品標准局。該局是不隸屬於任何政府部門的獨立監督機構,負責食品安全總體事務和制定各種標准,實行衛生大臣負責制,每年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食品標准局還設立了特別工作組,由該局首席執行官掛帥,加強對食品鏈各環節的監控。
英國法律授權監管機關可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場所進行檢查,並規定檢查人員有權檢查、復制和扣押有關記錄,取樣分析。食品衛生官員經常對餐館、外賣店、超市、食品批發市場進行不定期檢查。在英國,屠宰場是重點監控場所,為保障食品的安全,政府對各屠宰場實行全程監督;大型肉製品和水產品批發市場也是檢查重點,食品衛生檢查官員每天在這些場所進行仔細的抽樣檢查,確保出售的商品來源渠道合法並符合衛生標准。
在英國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一個重要特徵是執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食品追溯制度是為了實現對食品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過程的有效控制、保證食品質量安全而實施的對食品質量的全程監控制度。監管機關如發現食品存在問題,可以通過電腦記錄很快查到食品的來源。一旦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地方主管部門可立即調查並確定可能受事故影響的范圍、對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通知公眾並緊急收回已流通的食品,同時將有關資料送交國家衛生部,以便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安排工作,控制事態,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為追查食物中毒事件,英國政府還建立了食品危害報警系統、食物中毒通知系統、化驗所匯報系統和流行病學通信及咨詢網路系統。嚴格的法律和系統的監管有效地控制了有害食品在英國市場流通,消費者權益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保護。[1]
法國
在法國,保障食品安全的兩個重點工作是打擊舞弊行為和畜牧業監督,與之相應的兩個新部門近幾年也應運而生。其中,直接由法國農業部管轄的食品總局主要負責保證動植物及其產品的衛生安全、監督質量體系管理等。競爭、消費和打擊舞弊總局則要負責檢查包括食品標簽、添加劑在內的各項指標。 法國農民也已經意識到,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乃至食品產地和生產過程的衛生標准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為了使產品增加競爭力,法國農業部給農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農民發展理性農業便是其中之一。所謂理性農業,是指通盤考慮生產者經濟利益、消費者需求和環境保護的具有競爭力的農業。其目的是保障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有利於環境保護。法國媒體認為,這種農業可持續發展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還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在銷售環節,實現信息透明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每種商品都要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成分等必需內容外,法國法律還規定,凡是涉及轉基因的食品,不論是種植時使用了轉基因種子,還是加工時使用了轉基因添加劑等,都須在標簽上標明。此外,法國規定,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劑必須詳細列出。由於「瘋牛病」的影響,從2000年9月1日起,歐盟各國對出售的肉類實施一種專門的標簽系統,要求標簽上必須標明批號、屠宰所在國家和屠宰場許可號、加工所在國家和加工車間號。從2002年1月開始,又增加了動物出生國和飼養國兩項內容。 有了標准,重在執行。新華社巴黎分社附近有一家叫做卡西諾的超市,每天晚上8點多,超市工作人員都會把第二天將要過期的食品類商品扔到垃圾桶內,包括蔬菜、水果、肉類、禽蛋等。他們告訴記者:判斷食品是否過期的唯一標准就是看標簽上的保質期,而一旦店內有過期食品被檢查部門發現,那麼結果就是導致商店關門。位於巴黎郊區的蘭吉斯超級食品批發市場是歐洲最大的食品批發集散地,也是巴黎市的「菜籃子」,這里的商品品種豐富、價格便宜。為了保證食品質量,法國農業部設有專門人員,每天24小時不斷抽查各種產品。
1996年英國發現了瘋牛病;2000年初,法國發現一些肉類食品中含有致命的李斯特桿菌;2001年英國暴發口蹄疫。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歐盟區域內頻現食品安全危機,這使得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更加謹慎,也促使食品安全問題愈發受到重視。[2]
德國
一直以來,德國政府實行的食品安全監管以及食品企業自查和報告制度,成為德國保護消費者健康的決定性機制。
德國的食品監督歸各州負責,州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監管方案,由各市縣食品監督官員和獸醫官員負責執行。聯邦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局(BVL)負責協調和指導工作。在德國,那些在食品、日用品和美容化妝用品領域從事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企業,都要定期接受各地區機構的檢查。
食品生產企業都要在當地食品監督部門登記注冊,並被歸入風險列表中。監管部門按照風險的高低確定各企業抽樣樣品的數量。每年各州實驗室要對大約40萬個樣本進行檢驗,檢驗內容包括樣本成分、病菌類型及數量等。
食品往往離不開各種添加劑,添加劑直接關繫到食品安全與否。在德國,添加劑只有在被證明安全可靠並且技術上有必要時,才能獲得使用許可證明。德國《添加劑許可法規》對允許使用哪些添加劑、使用量、可以在哪些產品中使用都有具體規定。食品生產商必須在食品標簽上將所使用的添加劑一一列出。
德國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有義務自行記錄所用原料的質量,進貨渠道和銷售對象等信息也都必須有記錄為證。根據這些記錄,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查明問題出在哪裡。
消費者自身加強保護意識也非常重要。例如,一旦發現食品企業存在衛生標准不合格或者食品標簽有誤,可以通知當地食品監管部門。如果買回家的食品在規定的保質期內出現變質現象,也可以向食品監管部門舉報。聯邦消費者保護部開設有「我們吃什麼」網站,提供多種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幫助消費者加強自我保護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統一、有效的食品安全防範機制,即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警報系統。德國新的《食品和飼料法典》和《添加劑許可法規》的一大特點就是與歐盟法律法規接軌。
如果某個州的食品監管部門確定某種食品或動物飼料對人體健康有害,將報告BVL。該機構對匯總來的報告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加以分析,並報告歐盟委員會。報告涉及產品種類、原產地、銷售渠道、危險性以及採取的措施等內容。如果報告來自其他歐盟成員國,BVL將從歐盟委員會接到報告,並繼續傳遞給各州。如果BVL接到的報告中包含有對人體健康危害程度不明的信息,它將首先請求聯邦風險評估機構進行毒理學分析,根據鑒定結果再決定是不是在快速警告系統中繼續傳遞這一信息。
通過信息交流,BVL可以及時發現風險。一旦確認某種食品有害健康,將由生產商、進口商或者州食品監管部門通過新聞公報等形式向公眾發出警告,並盡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3]
美國
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遵循以下指導原則:只允許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食品安全的監管決策必須有科學基礎;政府承擔執法責任;製造商、分銷商、進口商和其他企業必須遵守法規,否則將受處罰;監管程序透明化,便於公眾了解。
美國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分為聯邦、州和地區三個層次。以聯邦為例,負責食品安全的機構主要有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屬的食品和葯物管理局和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農業部下屬的食品安全及檢驗局和動植物衛生檢驗局,以及環境保護局。
三級監管機構的許多部門都聘用流行病學專家、微生物學家和食品科研專家等人員,採取專業人員進駐食品加工廠、飼養場等方式,從原料採集、生產、流通、銷售和售後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管,構成覆蓋全國的立體監管網路。
與之相配套的是涵蓋食品產業各環節的食品安全法律及產業標准,既有類似《聯邦食品、葯品和化妝品法》這樣的綜合性法律,也有《食品添加劑修正案》這樣的具體法規。
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問題,食品供應商和銷售商將面臨嚴厲的處罰和數目驚人的巨額罰款。美國特別重視學生午餐之類的重要食品的安全性,通常由聯邦政府直接控制,一旦發現問題,有關部門可以當場扣留這些食品。百密一疏,萬一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召回制度就會發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的消費者保護團體也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力量。比如2006年6月,一個名為「公眾利益科學中心」的團體就起訴肯德基使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烹調油。
在網路普及的美國,通過互聯網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十分普遍。聯邦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政府食品安全信息門戶網站」。通過該網站,人們可以鏈接到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各個站點,查找到准確、權威並更新及時的信息。
[4]
俄羅斯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俄羅斯並不乏相關法律文件和技術標准。《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各種政府決議及地方規定都對此有詳盡而明確的要求。然而,現實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仍不時突顯,其中關鍵不在於無法可依,而在於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在俄羅斯,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過去一直由國家衛生防疫部門、獸醫部門、質檢部門及消費權益保護機構共同負責。但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吃」,婆婆太多也帶來職責劃分不清、推卸責任甚至相互扯皮的弊端,最終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無法落到實處。
這一局面在2004年開始得到改觀。當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為理順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命令對相關行政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在俄羅斯衛生和社會發展部下設立聯邦消費者權益和公民平安保護監督局,將俄羅斯境內食品貿易、質量監督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交由該局集中負責。
新機構的成立對於集中行政資源、監控食品質量和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其職責范圍包括:檢查食品製造和銷售場所的衛生防疫情況,對進口食品進行登記備案,在新食品上市前進行食品安全鑒定,對市場所售食品進行安全及營養方面的鑒定和科學研究,以及制止有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等。該局在全俄各聯邦主體設有分局,負責當地的食品安全檢查和監控工作。[5]
Ⅸ 檸檬酸可以用用酸鹼滴定法直接滴定
因為檸檬酸為有機羧酸,可以用酸鹼滴定的方法來測定其濃度。
檸檬酸是一種重要的有機酸,又名枸櫞酸,無色晶體,常含一分子結晶水,無臭,有很強的酸味,易溶於水。其鈣鹽在冷水中比熱水中易溶解,此性質常用來鑒定和分離檸檬酸。結晶時控制適宜的溫度可獲得無水檸檬酸。在工業,食品業,化妝業等具有極多的用途。
檸檬酸結構式:
根據其含水量的不同,分為一水檸檬酸和無水檸檬酸。檸檬酸的用途非常廣泛,用於食品工業占生產量的75%以上,可做為食品的酸味劑,抗氧化劑,pH調節劑,用於清涼飲料、果醬、水果和糕點等食品中。用於醫葯工業佔10%左右,主要用作抗凝血劑、解酸葯、矯味劑、化妝品等。用於化學工業等佔15%左右,用作緩沖劑、絡合劑、金屬清洗劑、媒染劑、膠凝劑、調色劑等。在電子、紡織、石油、皮革、建築、攝影、塑料、鑄造和陶瓷等工業領域中都有十分廣闊。
化學性質:
從結構上講檸檬酸是一種三羧酸類化合物,並因此而與其他羧酸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加熱至175 ℃時它會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剩餘一些白色晶體。檸檬酸是一種較強的有機酸,有3個H+可以電離; 加熱可以分解成多種產物,與酸、鹼、甘油等發生反應。
作用:
檸檬酸主要用作酸味劑、增溶劑、緩沖劑、抗氧化劑、除腥脫臭劑、風味增進劑、膠凝劑、調色劑等。此外,檸檬酸還有抑制細菌、護色、改進風味、促進蔗糖轉化等作用。檸檬酸還具有螯合作用,能夠清除某些有害金屬。檸檬酸能夠防止因酶催化和金屬催化引起的氧化作用,從而阻止速凍水果變色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