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工麝香泡水什麼顏色!
麝香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作用。目前臨床上主要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癓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撲傷痛,痹痛麻木。
人工麝香並不是飼養後人工取香的意思,真正的人工麝香是中葯合成的,所以根本不含有香囊和動物皮毛之類的物質,天然麝香則反之,很容易辨別。天然麝香現在國家已經禁止使用了,基本上各個葯廠使用的都是北京聯馨葯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人工麝香,它與天然麝香的葯理基本一致,
鑒別方法:
毛殼麝香。呈囊狀球形或橢圓形,直徑3~8厘米,厚2~4厘米。開口處的革質皮,顏色為棕褐色,密布灰白色或灰棕色的短毛,在這一面的中央有一個小孔,叫「囊孔」,直徑3毫米左右。另一面棕褐色,剖開可見有一層褐色半透明的中膜,內膜呈棕色,習稱「銀皮」或「雲皮」,內膜包裹的是顆粒狀或粉末狀的香仁。毛殼麝香以皮薄、仁滿、有彈性、香氣濃烈為佳品。可用手壓捏不帶毛的囊皮處,有柔軟的感覺,沒有頂手的硬刺物質。而且被壓捏下陷後的皮囊,放手後可彈起,能恢復原狀。
麝香仁。野生品質地柔軟、潤澤、疏鬆。顆粒狀的當門子,外表有麻紋,顏色偏黑,有光澤,斷面棕黃色。粉末狀的香仁外表多帶有些少脫落的內膜或皮毛,顏色偏棕色。人工養殖品呈顆粒狀、條狀或團塊狀,表面不平,油性有光澤,並有少量脫落的皮毛黏附。好的麝香仁氣味濃烈,有特異的香氣,味辣,帶苦,微咸,顆粒自然疏鬆,沒有銳角。可取麝香仁少許放在手心裡或拇指與食指之間,加少量水潤濕,進行捻搓。真的麝香不粘手,不頂手,不染手,不結塊。搓成團狀後,一放手就立即散開,或彈之即散,而捻完麝香的手,香味在手上經久不散。
取少許麝香放於舌尖與齒門之間,進行咬嘗,感覺粘牙,但無砂子雜質等硌牙的感覺,味道微苦而麻辣,香氣濃烈,擴散迅速,立即竄入鼻腔。
取麝香少許放於錫紙或金屬片上,在下面用微火燃燒,開始時麝香會崩裂跳動,發出暴裂聲,隨即熔化膨脹,冒出黑色的油泡,而後開始燃燒,香氣四溢,燒盡後的灰呈白色或灰白色。不應有火焰、火星或糊焦味。
取少許麝香投入開水杯中,可立即溶解產生淡黃色素,水被染成淡黃色,清澈而不混濁,溶解部分約佔60%~70%,會有一些不溶的微小麝香子和散碎的皮膜。若出現有澱粉、砂塵、纖維等不溶性雜質,就必然有摻雜。若將當門子的顆粒直接投入水中,則不溶,且久不變形。
麝香一般以紫紅色為最佳,也有棕褐色或黃色,黑色最次,麝香仁色澤自然有寶光。若有人工摻雜,色澤總會有一些不自然或混濁的現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差異。
另:
人工麝香的主要成份是麝香酮,是復方組合物。其組方因是國家一類新葯和保密級機密,他人無法知曉。主要組份也確實由幾個廠家分別生產,最後由北京聯馨葯業有限公司在北京製成成品。各省葯檢所也無法進行全項檢驗。購買時由葯總公司出具加蓋紅章的原廠質量報告單,並以防偽空心字打上「本報告代表××公司購買人工麝香——g ,有效期至X年X月X日」。非常嚴謹。
『貳』 葯材什麼叫做統貨和選貨
一、統貨:就是葯材大小貨混在一起不分質量﹑規格﹑品級。
二、選貨:經過篩選挑揀,等次分明。選貨較統貨價格高。
三、葯材按加工等級:
1、初加工分級方面有統貨、選貨、大選、小選、特選、一級、二級、三級、四五混級、級外投料,其中統貨就是大小貨混在一起的一種規格。
2、還有按加工凈度和方法劃分。如山葯帶有表皮者稱"毛山葯",除去表皮並搓圓加工成商品的稱"光山葯"。其它的如毛香附與光香附;個茯苓與茯苓塊;生曬參與紅參;毛殼麝香與麝香仁等。
(2)毛殼麝香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葯材的鑒別方法:
1、外觀:
注意觀察葯材的外表特徵,如表皮、顏色、形狀、粗細、斷面等等。
2、手摸:
用手感受葯材的軟硬、輕重,疏鬆還是緻密,光滑還是粘膩,細致還是粗糙,以此鑒別葯材的好壞。不同葯材的質感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種葯材,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不同,也會有較大的差異。
『叄』 中葯所說的「當門子」
中葯:麝香
麝香為常用川產道地中葯材,鹿科動物林麝、馬麝、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分泌物 乾燥而成。又稱寸香、香臍子、當門子、元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性溫, 味辛,具有開竅、活血通絡、散結止痛等功效。
真假麝香的鑒別
麝香是哺乳動物林麝或原麝的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是珍貴的中葯材。麝香腺長在雄麝臍和陰莖之間,外部微微隆起,成囊狀,覆蓋有細而疏的短毛。
林麝和原麝都屬鹿科。成熟雄林麝身長80厘米左右,全身褐色,背部無斑點。體毛的基部深灰色,上部棕褐色,近尖端處有深紅色環。頭小無角,上犬齒長而尖,常露出唇外。林麝主要分布在溫暖的西南部地區,海拔2400~4000米高處的針葉林區。成熟雄原麝身長85厘米,全身暗褐色,背部有黃色斑點,多排成六行。下頜處向後至肩有兩條白色的帶狀花紋,體毛基部深灰色,近尖端處褐色,並有一個白色環。原麝多生活在北方海拔1000~4500米左右的高原地區,現在有很多地方已開始進行人工養殖。
野生麝多在冬季到來年春季之間獵取,捕捉到後立即取下香囊,直接陰干,稱為「毛殼麝香」,如果去掉外面的囊殼,只剩裡面的分泌物,則叫做「麝香仁」,其中呈不規則顆粒狀或圓形的麝香仁,習稱「當門子」,質量最好。家養的麝可以進行活體取香,每年1~2次,來年還可再取,產量較大。
一、毛殼麝香。呈囊狀球形或橢圓形,直徑3~8厘米,厚2~4厘米。開口處的革質皮,顏色為棕褐色,密布灰白色或灰棕色的短毛,在這一面的中央有一個小孔,叫「囊孔」,直徑3毫米左右。另一面棕褐色,剖開可見有一層褐色半透明的中膜,內膜呈棕色,習稱「銀皮」或「雲皮」,內膜包裹的是顆粒狀或粉末狀的香仁。毛殼麝香以皮薄、仁滿、有彈性、香氣濃烈為佳品。可用手壓捏不帶毛的囊皮處,有柔軟的感覺,沒有頂手的硬刺物質。而且被壓捏下陷後的皮囊,放手後可彈起,能恢復原狀。
二、麝香仁。野生品質地柔軟、潤澤、疏鬆。顆粒狀的當門子,外表有麻紋,顏色偏黑,有光澤,斷面棕黃色。粉末狀的香仁外表多帶有些少脫落的內膜或皮毛,顏色偏棕色。人工養殖品呈顆粒狀、條狀或團塊狀,表面不平,油性有光澤,並有少量脫落的皮毛黏附。好的麝香仁氣味濃烈,有特異的香氣,味辣,帶苦,微咸,顆粒自然疏鬆,沒有銳角。可取麝香仁少許放在手心裡或拇指與食指之間,加少量水潤濕,進行捻搓。真的麝香不粘手,不頂手,不染手,不結塊。搓成團狀後,一放手就立即散開,或彈之即散,而捻完麝香的手,香味在手上經久不散。
三、取少許麝香放於舌尖與齒門之間,進行咬嘗,感覺粘牙,但無砂子雜質等硌牙的感覺,味道微苦而麻辣,香氣濃烈,擴散迅速,立即竄入鼻腔。
四、取麝香少許放於錫紙或金屬片上,在下面用微火燃燒,開始時麝香會崩裂跳動,發出暴裂聲,隨即熔化膨脹,冒出黑色的油泡,而後開始燃燒,香氣四溢,燒盡後的灰呈白色或灰白色。不應有火焰、火星或糊焦味。
五、取少許麝香投入開水杯中,可立即溶解產生淡黃色素,水被染成淡黃色,清澈而不混濁,溶解部分約佔60%~70%,會有一些不溶的微小麝香子和散碎的皮膜。若出現有澱粉、砂塵、纖維等不溶性雜質,就必然有摻雜。若將當門子的顆粒直接投入水中,則不溶,且久不變形。
六、麝香一般以紫紅色為最佳,也有棕褐色或黃色,黑色最次,麝香仁色澤自然有寶光。若有人工摻雜,色澤總會有一些不自然或混濁的現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差異。
七、將麝香的粉末與五氯化銻共研,會使香氣消失,再加入氨水,香氣恢復。
『肆』 麝香在雄鹿的什麼部位
麝香主要是長在雄鹿的肚臍和生殖器之間,麝香是雄鹿身上的一個囊腺分泌物。被摘後可以通過乾燥加工成顆粒狀,會有比較特殊的味道產生。
麝鹿等鹿科動物被提取的分泌物質並不是它的生殖器官,而一種獨立的囊體,被人體去除之後對它們的傷害並不是很大,過段時間會再長出來,不會導致麝鹿死亡的。
(4)毛殼麝香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麝香性狀;
1、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厚2-4cm。開口面微突起,皮革質,棕褐色。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小囊孔,直徑1-3mm。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
質松有彈性,剖開後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
2、麝香仁:野生者質柔,油潤,疏鬆;其中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表面多呈紫褐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者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
飼養者呈顆粒狀、短條狀、或不規劃的團塊;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並有少量毛和脫落的內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咸。
『伍』 怎樣麝香是真的
【性狀】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厚2~4cm。開口面的皮革質,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後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
麝香仁:野生者質軟,油潤,疏鬆;其中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飼養者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規則的團塊;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並有少量毛和脫落的內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咸。
【鑒別】(1)取毛殼麝香用特製槽針從囊孔插入,轉動槽針,撮取麝香仁,立即檢視,槽內的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面的現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疏鬆,無銳角,香氣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潤濕,用手搓之能成團,再用手指輕揉即散,不應粘手、染手、頂指或結塊。
(3)取麝香仁少量,撒於熾熱的坩堝中灼燒,初則迸裂,隨即融化膨脹起泡似珠,香氣濃烈四溢,應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出現。灰化後,殘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為無數不定形顆粒狀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團塊,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狀、八面體或不規則的晶體;並可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及內皮層膜組織。
(5)本品在[含量測定]項下所得色譜中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的保留時間一致。
【含量測定】照氣相色譜法(附錄Ⅵ E)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苯基(50%)甲基硅酮(OV-17) 為固定相,塗布濃度為2% ;柱溫200℃±10℃ 。理論板數按麝香酮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麝香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 含1.5mg 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乾燥失重]項下所得乾燥品0.2g,精密稱定,精密加無水乙醇2ml,密塞,振搖,放置1 小時,濾過,取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μl,注入氣相色譜儀,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麝香酮(C16H30O) 不得少於2.0% 。
【炮製】取毛殼麝香,除去囊殼,取出麝香仁,除去雜質,用時研碎。
【性味】辛,溫。
【歸經】歸心、脾經。
【功能主治】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癓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撲傷痛,痹痛麻木。
【用法用量】 0.03~0.1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遮光,防潮,防蛀。
【摘錄】《中國葯典》
『陸』 麝香到底是指什麼東西(不要抄長篇文章,越簡單越好)
葯物名稱:
本品為常用中葯,"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原動物為麝。
[原動物]
麝
拉丁文學名:Moschus moschiferus L.
別名:香麝、獐子、山驢子。當門子,臍香,麝臍香,四味臭,臭子,臘子,香臍子
科屬分類: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
林棲獸類。體形較小,體重8~13公斤,身長65~95厘米。被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狀,易折斷。雌雄均無角。耳直立,上部圓形,眼圓大,吻端裸露,無眶下腺及跗腺。雄性的上犬齒特別發達,長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雌的犬齒很細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細長,後肢比前肢長,主蹄狹長,側蹄顯著。尾甚短。雄獸鼠蹊部有麝香腺,呈囊狀,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毛短而細,稀疏,皮膚外露。麝毛色均勻,為深棕色,體背及體側毛色較深,腹面毛色較淺。背部有不明顯的肉桂色斑點,排列成四五縱行,腰部和臀部兩側斑點比較明顯。嘴、兩頰、耳背、肩膊、體側至尾及四肢外側毛色為棕灰雜以肉桂黃色的麻斑。額部毛色稍深,耳尖及耳背純棕灰色,耳廓內側白色,耳基部有土黃色斑點,下頜白色,頸部兩側毛色發白延至右肩膊呈兩條白帶紋,臉部毛色較淺,鼠蹊部呈淺棕灰色。毛色及斑點差異較大。有些個體斑紋少,隱約可見,有的則較明顯,連成片斷的黃色斑塊。
棲於多岩石或面積較大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很少在平坦的樹林、平原、池沼或沒有森林的山地。無固定的棲息地,多在蔭蔽、乾燥而溫暖處休息。在早晨及黃昏活動,白天休息。平時雌雄獨居,而雌獸常與幼獸在一起。能輕快敏捷地在險峻的懸崖峭壁和深雪地上走動,具攀登斜樹的習慣,善於跳躍。視覺聽覺靈敏,性懦怯。以松樹、冷杉和雪松的嫩枝、葉子、地衣、苔蘚、雜草及樹枝嫩芽、野果等為食。
在我國分布很廣,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三江平原等地,華北地區,西北的祁連山區,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東北、內蒙古、四川、新疆等地均有。
[採制]
一般在十月到翌年3月為狩獵時期,但以11月間獵得者質量較佳,此時它的分泌物濃厚。狩獵時通常用槍擊、箭射、陷阱、繩套等方法。捕獲後,將雄麝的臍部腺囊連皮割下,撿凈皮毛等雜質,陰干,然後將毛剪短,即為整香,挖取內中香仁稱散香。現四川馬爾康飼養場試行了三種活麝取香的方法,有"捅槽取香"、"手術取香"及"等壓法"等,取香後生長正常並能繼續再生麝香,而且生長速度也較快。
[炮製]
整麝香:原葯入葯。
[產地及銷售習慣] 麝香是我國特產的一種名貴葯材。主產於西藏自治區的喜馬拉雅山、大雪山脈、沙魯里山脈、寧靜山脈、雀兒山脈等地,此外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自治州理縣、松潘、茂汶羌族自治縣,貴州、雲南、廣西之橫斷山脈、大瑤山、大苗山,甘肅、陝西之祁連山脈、岷山、秦嶺山脈、賀蘭山脈,安徽、湖北之大別山脈、潛山、霍山,內蒙古之陰山山脈,東北之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脈,河南伏牛山等山林地區都有生產。以康藏高原及四川阿壩草原為我國麝香之主要產地,銷全國,並出口。現在四川已開始飼養,並且從活獸香囊中割取麝香,給麝香的生產開辟了新的途徑。
[化學成份]
麝香經蒸汽蒸餾,約得暗棕色揮發油1.4 %,再經精製後得無色粘性油液,稱為麝香酮(Muskone,C16H30O),具特異強烈的香氣,是為本品的主要成分。此外含脂肪、樹脂、蛋白質、無機鹽類等。
性狀鑒別
1. 整麝香(毛香):呈球形、扁圓形或柿子形,直徑3~7厘米。開口面略扁平,密生灰白色或棕褐色而細短的毛,呈旋渦狀排列,中央的小孔(囊口)直徑約2~3毫米;去毛後顯棕褐色的革質皮,內膜極薄。背面(包藏在麝腹內的半部)為一層微皺縮而柔軟的內皮,棕褐色略帶紫色。囊內即為麝香仁。質柔軟,微有彈性。有香氣。
麝香與周圍的位置
以身干、色黃、香濃者為佳。
2. 麝香仁:本品為麝香囊內所藏的散麝香。鮮時呈稠厚的黑褐色軟膏狀,干後為棕黃色粉末,並有大小不同的黑色塊狀顆粒,俗稱當門子,並夾雜有細毛及內膜皮等。香氣濃烈,久聞則有騷臭氣,味稍苦而微辣。
以仁黑、粉末棕黃(俗稱黑子黃香)香氣濃烈、富油性者為佳。
[效用]
[性味] 辛、溫。
[功用] 開竅,通經絡,消腫止痛。
[主治] 驚癰昏迷、中風痰厥、寒邪腹瀉、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症。
[用量] 內服入丸散,隨配方。外用無定量。
[禁忌] 陰虛體弱及孕婦忌用。
[附註]
1.麝香為貴重葯材,易摻假,中葯界對於其真偽鑒別具有豐富經驗,今擇數則介紹如下:
⑴手試彈性: 整麝香雖凝結堅固,但富於彈性,手捏微軟,放手仍復原。檢查有無異物及乾燥程度時:可取麝香仁少許,置於手掌中用指磨擦,不脫色,搓即成團,揉捏即散,不粘手,並發出濃烈香氣者為佳。
⑵鐵釺插探:以特製之鐵釺插入囊內,體察有無異物抵觸,若不擋針、澀針、子眼模糊、香氣濃烈、並無先濃後淡情況,則為真品。
⑶槽針抽驗:以制有溝槽的釘子,由香囊的開口處插入,四方攪抽,取槽觀察,有細絨白毛,粉末子痕清楚、無銳角、自然疏鬆、呈蠅蛆狀疊附生成者為真香;顆粒不規則,有銳角,無絨毛,枯燥無光澤者為偽品。
⑷火燒試驗:取麝香粉少許,置於金屬器皿上猛火加熱,真者迸裂,香氣濃烈四溢,燃燒後油點似珠,灰燼呈灰白色。若有植物性摻雜,加火即燃燒化煙而無香氣油點,灰燼呈黑褐色;若系礦物性摻雜則無油點,灰燼呈赭紅色;若有動物性摻雜,則加火起油泡如血塊迸裂,無香氣,而有焦臭氣,灰呈紫紅色或黑色。
⑸水中試驗:取麝香少許,放入盛有開水的碗中,不立即溶化,而水仍微黃、澄清,去水後仍清香不臭者為真。
2.過去曾經發現有下列物質摻入麝香中:鎖陽粉末、肝臟粉末、乾燥血液、羊糞、澱粉、兒茶、鐵末、砂土等。可用下列方法檢識:
⑴取粉末少許,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得顯植物纖維及其他植物組織;否則為有鎖陽或其他植物性物質或羊糞等摻雜之症。
⑵取粉末少許加水煮片刻,過濾,濾液分為二份,分別加碘溶液及5%三氯化鐵溶液,不得呈藍色,藍黑色或藍綠色,否則為有澱粉、兒茶等摻雜之證。
⑶取粉末少許入坩鍋中燒之,真品的灰燼呈類白色;如顯紅色則為有乾燥血液或肝臟粉末摻雜之症。
⑷按葯典方法進行灰分測定,真品的灰分不得超過8%,否則為有鐵末、砂土等無機質摻雜之證。
為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Linnaeus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主產四川、西藏、雲南、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野生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取後,割取香囊,陰干,習稱「毛殼麝香」,用時剖開香囊,除去囊殼,稱麝香仁。人工馴養麝多用手術取香法,直接從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陰干。本品應密閉,避光貯存。
【性味歸經】 辛,溫,歸心、脾經。
【功效】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產。
【應用】
1.用於閉證神昏。麝香辛溫,氣極香,走竄之性甚烈,有極強的開竅通閉醒神作用,為醒神回蘇之要葯,最宜閉證神昏,無論寒閉、熱閉,用之皆效。治療溫病熱陷心包,痰熱蒙蔽心竅,小兒驚風及中風痰厥等熱閉神昏,常配伍牛黃、冰片、硃砂等葯,組成涼開之劑,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牛黃抱龍丸等;用治中風卒昏,中惡胸腹滿痛等寒濁或痰濕阻閉氣機,蒙蔽神明之寒閉神昏,常配伍蘇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葯,組成溫開之劑,如蘇合香丸。
2.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作用,內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瘡瘍腫毒,常與雄黃、乳香、沒葯同用,即醒消丸,或與牛黃、乳香、沒葯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與牛黃、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用於血瘀經閉,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證。本品辛香,開通走竄,可行血中之瘀滯,開經絡之壅遏,以通經散結止痛每周一次,2周一療程,療效滿意;用治痹證疼痛,頑固不愈者,可與獨活、威靈仙、桑寄生等祛風濕葯同用。 ?4.用於難產,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經,有催生下胎之效。常與肉桂為散,如《張氏醫通》香桂散;亦有以麝香與豬牙皂、天花粉同用,蔥汁為丸.外用取效,如《河北醫葯集錦》墮胎丸。
此外,近代臨床報導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氣霧劑治療心絞痛,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豬牙皂、白芷等製成麝香心絞痛膏,分別敷於心前區痛處及心俞穴,24小時更換一次,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療白癜風,均有顯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療肝癌及食道、胃、直腸等消化道腫瘤,可改善症狀、增進飲食;對小兒麻痹症的癱瘓,亦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6~0.1g。外用適量。不宜入煎劑。
備述
1.《本經》「主辟惡氣……溫瘧,蠱毒、癇至,去三蟲。」
《別錄》:「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產難,墮胎,去面黽,目中膚衣。」
《本草綱目》:「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積,治中風、中氣、中惡、痰厥、積聚徵瘕。」「蓋麝走竄,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絡之壅遏,若諸風、緒氣、諸血、諸痛,驚癇徵諸病,經絡壅閉,孔竅不利者,安得不用為引導以開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過耳。
2.本品主要芳香成分為麝香酮及含氮化合物、膽甾醇、脂肪酸和無機鹽等。小劑量麝香及麝香酮對中樞神經系統呈興奮作用,大劑量則可抑制。可顯著地減輕腦水腫,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對缺氧的耐受性,改善腦循環。對離體心臟有興奮作用,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人工或天然麝香酮對麻醉貓有升壓及增加呼吸頻率的作用。麝香對離體及在位子宮均呈明顯興奮作用,後者更為敏感,妊娠子宮又較非妊娠子宮敏感。麝香酊的稀釋液,在試管內能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豬霍亂菌。崐有杭炎作用。本品對人體食道鱗癌、胃腺瘤、結腸癌、膀胱癌的組織勻漿培養液均顯示對腫瘤細胞有抑製作用,濃度大則作用強。
3.近代研究從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可採取靈貓香,具有與麝香相似的功效,可用作外用或內服。另外,人工合成的入工麝香,與天然麝香的性能、功用基本相同,現已廣泛用於臨床,代替天然麝香,彌補葯源的不足。
麝香是天然香料,屬動物性香料之一,又名:當門子、臍香、麝臍香、四味臭、臭子、臘子、香臍子。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州、西藏、雲南、貴州、廣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我省豫西山區盧氏,豫南山區均有分布。
麝香,為鹿科動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乾燥而成,是一種高級香料,如果在室內放一丁點,使會滿屋清香,氣味迥異。麝香不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在我國使用,已有悠久歷史。唐代詩人杜甫在《丁香》詩中遇:'晚墜蘭麝中'。麝香是配製高級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文人、詩人、畫家都在上等麝料中加少許麝香,製成'麝墨'寫字、作畫,芳香清幽,若將字畫封妥,可長期保存,防腐防蛀。
麝香是十分名貴的葯材,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含水22.66%、灰分8.62%(其中含鉀、鈉、鈣、鎂、氯、硫酸根、磷酸根等)、含氯化合物(中含碳酸銨1.1%、銨鹽中的氨1.89%。尿素0.4%、氨基酸氮1.077%,總氮量6.16%)、膽甾醇2.19%、粗纖維0.59%、脂肪酸5.15%、麝香酮1.2%。麝香性辛、溫、無毒、味苦。入心、脾、肝經,有開竅、辟穢、通絡、散淤之功能。主治中風、痰厥、驚癇、中惡煩悶、心腹暴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許多臨床材料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作時,或處於昏厥休克時,服用以麝香為主要成分的蘇合丸,病情可以得到緩解。古書《醫學入門》中談'麝香,通關透竅,上達肌肉。內入骨髓......'。《本草綱目》雲:'......蓋麝香走竄,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絡之壅遏'。其意是說麝香可很快進入肌肉及骨髓,能充分發揮葯性。治療瘡毒時,葯中適量加點麝香,葯效特別明顯。西葯用麝香作強心劑興奮劑等急救葯。
麝亦稱香獐,哺乳綱,是珍貴的野生動物,生長在大石山的森林中,以樹葉、野草、苔蘚和野果為食。麝生性機靈,性急好跳蹦,膽小狐獨,白天隱伏在偏僻、溫暖之處休息,早晚外出活動。動作敏捷,又善跳躍,一般不易捉到。過去採取捕殺野生麝取香,實屬'殺雞取蛋'。為了保護我國珍貴資源,國家規定嚴禁獵麝,並採取人工飼養,活麝取香的辦法,使麝香產量大大增加,已居世界首位。我國還是麝香的主要出口國家。麝香在國外的主綠用途是製造高級化妝品及香水,也是製造某些貴重中成葯不可缺少的重要葯材原料。
【英文名】 MOSCHUS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獲後,割取香囊,陰干,習稱「毛殼麝香」;剖開香囊,除去囊殼,習稱「麝香仁」。家麝直接從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陰干或用乾燥器密閉乾燥。
【製法】取毛殼麝香,除去囊殼,取出麝香仁,除去雜質,用時研碎。
【性狀】
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厚2~4cm。開口面的皮革質,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 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後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
麝香仁:野生者質軟,油潤,疏鬆;其中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飼養者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規則的團塊;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並有少量毛和脫落的內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咸。
【鑒別】
(1) 取毛殼麝香用特製槽針從囊孔插入,轉動槽針,撮取麝香仁,立即檢視,槽內的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面的現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疏鬆,無銳角,香氣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
(2) 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潤濕,用手搓之能成團,再用手指輕揉即散,不應粘手、染手、頂指或結塊。
(3) 取麝香仁少量,撒於熾熱的坩堝中灼燒,初則迸裂,隨即融化膨脹起泡似珠,香氣濃烈四溢,應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出現。灰化後,殘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 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為無數不定形顆粒狀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團塊,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狀、八面體或不規則的晶體;並可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及內皮層膜組織。
(5) 本品在[含量測定]項下所得色譜中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的保留時間一致。
【含量測定】
照氣相色譜法(附錄Ⅵ E)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苯基(50%)甲基硅酮(OV-17) 為固定相,塗布濃度為2% ;柱溫200℃±10℃ 。理論板數按麝香酮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麝香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 含1.5mg 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乾燥失重]項下所得乾燥品0.2g,精密稱定,精密加無水乙醇2ml,密塞,振搖,放置1 小時,濾過,取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μl,注入氣相色譜儀,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麝香酮(C16H30O) 不得少於2.0% 。
【性味歸經】辛,溫。歸心、脾經。
【功能主治】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癓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撲傷痛,痹痛麻木。
【用法用量】 0.03~0.1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遮光,防潮,防蛀。
【摘錄】《中國葯典》
http://ke..com/view/36208.htm
『柒』 麝香是麝的器官嗎是它的什麼器官雄麝失去了會怎麼樣麝香能再生嗎
麝香並不是鹿的器官,只是麝鹿雄體腺囊中的乾燥分泌物。若採用科學的活體養麝刮香方法,雄性麝鹿失去麝香不會有影響,麝香也能再生。
雄性麝鹿從2 歲開始分泌麝香,自陰囊分泌的淡黃色、油膏狀的分泌液存積於位於麝鹿臍部的香囊,並可由中央小孔排泄於體外。十月到翌年3月為狩獵時期,但以11月間獵得者質量較佳,此時它的分泌物濃厚。
取香分獵麝取香和活麝取香兩種。傳統的方法是殺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將雄麝的臍部腺囊連皮割下,撿凈皮毛等雜質,陰干,然後將毛剪短,即為整香,挖取內中香仁稱散香。
現在獵麝已受到禁止或限制,所以試驗成功了更科學的養麝刮香方法。四川馬爾康飼養場試行了三種活麝取香的方法,有「捅槽取香」、「手術取香」及「等壓法」等,取香後生長正常並能繼續再生麝香,而且生長速度也較快。
(7)毛殼麝香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麝香知識介紹:
麝香為鹿科動物林麝、馬麝、原麝等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亦有人工合成者,根據不同的取香方式分為毛殼麝香或毛香和麝香仁兩種。
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至7厘米,厚2至4厘米。開品面微突起,皮革質,棕褐色,密生魄或灰棕色短毛,從倆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一小囊孔,直徑1至3毫米。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小,質松有彈性,剖開後可見棕褐色中層皮膜,半透明。
麝香仁野生得質柔,油潤,疏鬆,其中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因圓球形或顆粒狀,表面多為紫褐色,油潤光亮,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麝香
『捌』 麝香是什麼顏色問起來什麼味
1、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厚2-4cm。開口面微突起,皮革質,棕褐色。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小囊孔,直徑1-3mm。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質松有彈性,剖開後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
2、麝香仁:野生者質柔,油潤,疏鬆;其中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表面多呈紫褐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者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飼養者呈顆粒狀、短條狀、或不規劃的團塊;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並有少量毛和脫落的內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咸。
『玖』 整個麝香里為什麼有像老鼠尾巴的東西
麝香 毛殼麝香形似囊,一面有毛一面光, 手捏柔軟富彈性,囊內香仁特異香。 香仁顆粒粉末狀,紫黑細膩油光亮, 燒灼跳動嘗鑽舌,開竅散結功效強。 [來源] 為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 thus sifanicus Prz、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 [產地] 主產於西藏、四川、雲南、陝西、內蒙等省。 [採收]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獲後,割取香囊,懸於通風乾燥處晾乾,即得「毛殼麝香」;除去囊殼,取囊中之乾燥分泌物入葯,即稱「麝香仁」。家養麝直接從活體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陰於或用乾燥器閉密乾燥。 活體取香法:選3歲以上的雄麝縛在取香台上,將腹部向上,以左手固定麝香囊,分開囊口,右手持消毒的取香匙(銀瓢或醫院膽囊刮匙代替),徐徐插入,深度視麝香囊的大小而定,防止損傷香囊。插入後,輕輕轉動取香匙,向外抽動,麝香仁即順口流出,以盤盛接。一般3-5分鍾可操作完畢。取香後,用消炎葯塗搭囊口。取香後的麝繼續飼養,每年根據香成熟情況,取香一次或兩次。 [葯材形性] 毛殼麝香:又名毛香,整麝香、原囊麝香,麝香包子。呈球 形、橢圓形或扁圓形,直徑3-7cm。開口面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細毛,呈旋渦排列,中央有一直徑0.2-0.3cm的小孔(囊口),去毛後顯棕褐色的革質皮。另一面(包藏於動物腹內的半面)為棕褐色或略帶紫色的皮膜,無毛,微皺縮,手捏有彈性,削開,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習稱「銀皮」或「黑衣子」.再內包狀粉末狀或顆粒狀的麝香仁,質較柔軟,有特異的香氣。 以飽滿、皮薄捏之富彈性、香氣濃烈者為佳。 麝香仁 亦稱散香。野生麝香仁,質柔、油潤、疏鬆(即「子眼清楚」);其中呈不規則圓形或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外表多顯紫黑色,微有麻紋,油潤光亮,斷面棕黃色;粉末狀者習稱「元寸香」,多呈棕色或棕褐色帶紫,並有少量脫落的內膜皮組織(亦稱「銀皮」)及細毛。飼養麝香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規則的團塊, 表面不平,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夾有細短毛及銀毛。有強烈而特 殊的香氣,味微辣,微苦帶咸 以當門子多、表面紫黑色,粉末棕黃色,質柔油潤,香氣濃烈者為佳。 [炮製]取毛殼麝香,除去囊殼取出麝香仁,除去雜質,用時研細. [成分]主要為麝香酮,具特異強烈的大環酮結構的香氣。多種甾類物質,其中包括雄素酮、5B一雄素酮等。此外,還含有脂肪,以及樹脂、蛋白質、無機鹽等。 [性味、歸經]辛溫,入心、脾經。 [功用]開竅壁穢,活血散結。用於熱病神昏痙厥,中喝,中風痰厥,氣厥,中惡昏迷。胸痹心痛,經閉,症瘕,難產死胎,癰腫瘰癧,跌打傷痛等症。 [處方名] 麝香 當門子 元寸香 [用法、用量]內服0.03克-0.1克,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保貯]放瓶內密封.遮光,置陰涼乾燥處保存,防潮,防蛀,防香氣走失。貴重葯品,應專人、專箱保管。 [注意]孕婦禁用。 按:麝香由於香氣特異,毛殼形狀特殊,不易偽造,故完全屬偽品者少見,但摻假現象則常有出現。多是將「毛殼麝香」囊內之麝香仁取出後,自囊孔摻入假物,或直接在「麝香仁」中摻入假物。摻假物有動、植、礦物三類如肝臟、肌肉、血液、油脂、肉桂、鎖陽、兒茶、樹脂、荔枝核、澱粉、硃砂、鐵粉、鉛粉、砂土等。對於上述摻假物,可用以下經驗鑒別法進行鑒別: 1、彈性試驗:整個麝香放手掌中,手捏微軟,皮部凹可自行彈起,恢復原狀,富有彈性;不得有硬塊 頂指等感覺。如手捏時太軟,表明水分多;如內有硬物,捏凹部位不能復原,或囊孔擴大,表明有摻假現象,應作進一步檢查。 2、香針插探:以特製探針對囊孔插入,向不同方向探察,有澀針感,但不得有異物抵觸、頂針、滑針等現象。 3、槽針抽檢:以特製槽針從囊孔插入,向不同部位轉動,抽出槽針,立即檢視,可見槽內麝香仁逐漸出現膨脹而高出槽面,此現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自然疏鬆,習稱「子眼清楚」。無銳角,香味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 4、手搓試驗:取麝香仁少許,放在手心中,稍加水濕潤,用手搓之能成團,再用手指輕揉即散。不應沾手、染手,頂指、結塊。 5、嘗味鑒別:取摩香仁少許放入口中,具有苦、甜、辛、酸、咸五味,而以辛味重,嘗時應先苦,而後甜、辛、酸。入口有刺舌感,俗稱「鑽舌」,並有清涼味速達舌根。嚼之溶化而無渣滓,香氣正,無異臭。 6、嗅味鑒別:真麝香香氣濃厚,遠聞清香,近嗅烈異,且反復多次嗅之,香氣一致,無前濃後淡或久嗅不香的現象,故俗有「三香」之謂,即連續嗅三次香味相同,若嗅之稍久,香氣即散失,氣味不襲人,或有腥氣、膻味即非真品。 7、燒灼試驗:取麝香仁少許,放在薄金屬片上,隔火燒之,初時有崩烈聲,蠕動狀跳動,隨即溶化膨脹冒泡,油點似珠,無火焰或火星,香氣濃烈四溢,無毛發及肉的焦臭味,灰燼灰白色。若為動物性摻假,則起油泡而有焦臭氣,灰燼呈紫紅色或黑色;若為植物性摻假,則見火焰、火星或冒煙,灰燼黑褐色;若為樹脂類摻假,則見滾煙;若為礦物性摻假,則無油點,灰燼呈赭紅色。 8、水溶試驗:取麝香仁少許,撒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應多數浮於水面,水液呈澄清的微黃色,去水後仍清香不變。若沉澱物多者,有礦物摻雜;見水溶液渾濁者,有澱粉類或植物類物質摻雜。 9、分墨試驗:取麝香仁少許,撤入磨好墨汁的硯台中,應即見到墨汁被分開,分開處見到硯底無墨汁。 10、失香試驗:取麝香仁加五氯化銻共研,則香氣消失;再加氨水少許共研,則香氣恢復。